[Catch me if you can]今年嘅攻擊路線圖。當然subject to 買到飛,買到飛亦唔包唔會封戲院。買到又唔封,亦唔包我一定會出現。隨緣
============================
告個急先:Ivan已被炒,已成失業人士。未訂嘅記得訂Patreon,積小成多呀。訂咗嘅可以考慮加碼(https://bityl.co/4Y0h)。 一星期至少出返六篇文.月頭訂最抵!月費80
==============================
1. 開個Excel都真係有必要的。免除好多問題,特別係睇得多戲,點樣避免撞時間,又點樣安排到唔好一日四場一日一場都冇。而家我砌得幾均勻的。又,好似好多都係華語片日本片。
2. 第一屆睇,應係2002年,第26屆。嗰時剛由英國回來,失業大半年。但好似只係象徵式睇一套,正係Tom Tykwer嘅《疾走天堂》(Heaven)。個名好熟?正係《疾走羅拉》嗰條友(「扯,抄劉以鬯嘅!」),之前仲有套《冬日戀曲》( Winter Sleepers).嗰幾年真係講到前途無可限量,奇斯洛夫斯基接班人咁(Heaven正係奇斯洛夫斯基未完成之作)。不過後來就冇乜佳作了
3. 去到真係會睇十幾廿套,就係29同30屆。特別係第30屆,很有意義。因為每次開頭都有林嘉欣(應該係)講「三十之喜,重頭好戲」同埋「Happy birthday」。至少有一句係佢講嘅!而第30屆開幕兩套戲,《黑社會之以和為貴》同《伊莎貝拉》,我都係有睇嘅。唔止一次講過,《黑社會之以和為貴》,當時曾蔭權都在坐,杜琪峰開場前介紹嗰時話叫佢用心睇的,嘻嘻。
4. 第30屆,2006年,亦係我由蕉行轉去耆英證券做嘢嗰年。當然記得,因為我仲要係揀埋電影後先返工,因為估之後都冇乜閒情睇戲,結果不幸言中。而當年2006年,耆英證券剛剛搬去太古廣場三期—留意,我見工嗰時仲在美國銀行中心的。所以當時真係全新寫字樓,太古廣場三期亦開咗冇耐,連而家地底行去金鐘站嗰條通道都未有。嗰時三四十蚊尺。而家?百幾蚊尺。故事在舊文有講(https://lkdin.io/3LES)
5. 唔好忘記,電影節基本上仲要係撞埋上市公司出業績嘅日子。我在耆英嘅年代,開頭都仲可以七八點寫完報告然後飛去睇尾場,後期已經唔得。主要係體力下降,去到都會訓著。同埋亦真係會有追魂call.當然我會較靜音,但都係唔好玩的。有年好似夜晚場,十一點幾,都仲有英國鬼打嚟。咁呀英國鬼當然十分唔好意思咁講「我知道你嗰邊好夜,但……」。又要明白下,雷曼爆煲前嘛,狂炒港股直通車嘅年代。秒秒都係錢。咁我當然要話返你知,鬼頭做嘢好公道,年尾我香港老細話升我職加我人工,要啲sales 支持(咁先可以同大老細講),鬼頭都立即和議。後來到我去倫敦後來見返鬼頭真身時,人地都十分熱情招待我的。有NoBu食添呀。
6. 打後好多年,都係咁上下。雷曼爆煲後當然冇咁好景,但我工時當然冇少過。然後年紀大機器壞就梗,最後只係剩返星期六日,或者復活節(以前一定連埋)嗰場次去睇。
7. 不過再後來我已經被投閒(話說回頭算係咁,投閒都仲畀我呃咗兩年飯食,有啲同事再早啲就炒咗),有一年直頭申請咗張 VIP Pass,橫行無忌,好開心的說。但你話計「回本」,當然回唔到本啦。只係嗰時錢多,時間少,咁買個趴時,咁啱嗰日到時得閒,鍾意睇邊套咪邊套。
8. 輾轉,去到2018年秋天,我在星展裸辭咗啦。然後2019年3月,又又正係電影節嗰時,我就入咗而家呢間公司(剛剛成為過去式,過去完成式),康宏(都唔怕開名,反正都冇人唔知)。所以2019年3月就過咗一個好嘅電影節。
9. 之後?就冇然後了.2020當然係取消咗。轉眼間去到2021年,我又剛剛畀人炒埋。原本應該好啱做返啲玩物喪志嘢,例如返去幾個月旅行(*),或者至少去個電影節。可惜,今年電影節規模都好似細咗。但冇關係,我揀嘅戲,都係咁多套,甚至多過以前—當然以前好多時都係揀夠廿套(有折!),但往往睇得七成,甚至有一年一半都冇。
10. 而今年嘛,到時會唔會冇得入場睇,都係一個問題。
11. 電影節於我而言,並唔係咩扮文青(以前要,而家唔使)。而係好似「盲盒」咁,有時會睇到啲唔知咩戲。例如我寫過嘅《陸軍與警察:二次開波》(舊文約略提過下)(https://bityl.co/5yvw)之類。
12. 應該話,當年真係睇本書仔,而當年啲簡介真係亂Q咁寫,我懷疑寫嗰個都冇睇過套戲(例如上面嗰套)。咁就真係睇彩數,唔知畀啲乜你。
13. 特別係我當年仲有年年去歐洲嘅習慣(而家老了,只去返亞洲)。仲鍾意玩嗰年去邊就睇邊度嘅戲。有年去北歐,就專揀入面北歐嘅戲。有年去巴爾幹,就睇巴爾幹嘅戲。
14. 當然而家資訊發達啦,你知晒啲戲拎咩獎呀,上網會見到影評呀,Rotten Tomato IMDB呀咁。一方面係減少中伏,但正如舊朋友話齋,「電影節就係要睇中伏片」,而家揀片亦好似小心咗好多,就冇咗呢啲樂趣了。
15. 呀,當然,聽啲古怪導演嚟講嘢,都係好好玩的。有年在圓方,睇《巴東羅密歐與茱麗葉》(https://amz.run/4OcG)(聽名都舖好嘢),睇睇下有條友坐在我側邊。有時又搖頭咁。然後完場我見佢走出去,原來係個印尼仔導演!
16. 你話明星嗰啲我就不了,早年電影節往往有啲韓仔嚟(有年有韓仔RAIN,你想像到會有乜後果),就演變成為少女叫春大會了。係架啦,我呢啲懶撚係嘢知識份子係咁的。
17. 同樣地,以前我會留低聽導演講嘢,而家就不了。聽聞有人話我咁唔尊重導演,但真係不了,首先好多時趕第二場,二來,真係不了,浪費時間的。以前還好,而家仲要聽埋啲香港觀眾個個做smart ass,當然何謂「stupid question」好主觀。但,即係我至撚憎演唱會側邊啲友唱埋一份—我嚟聽個歌手唱,唔係聽你唱喎。同樣地,近年電影節啲Q&A,往往出現一個好有趣嘅情況:啲觀眾講嘅,仲多過導演答嘅。做乜春?哦,你好有insight,關我撚事?我睇場刊,話完場有導演同大家交流,唔見你個名喎。
18. 我嚟睇戲喎,唔係聽閣下講你對黑海局勢有乜撚嘢偉論—有一年真係出現過,套戲叫《俄帝的殘酷教訓》,講普京,而條友講咗一大輪佢對呢個高加索政治嘅高見,結果連South Ossetia都唔識講,仲要講中文。而大佬,你即係玩死傳譯嗰個啫。
19. 至於翻譯,又係另一問題。當然你可以鬧我係沙文優越撚扮晒嘢。但,我是十分簡單的—普通話要譯都仲算。但我認為,唔識聽唔識講英文嘅,就唔應該問問題了。咁樣可以慳返好多時間。
20. 當然,而家啲人係好撚惡的,「乜撚嘢呀,唔識英文冇權睇戲呀?」。答案係:你當然有權睇,咪睇咗咯。但就唔使參加埋賽後評呢部份了,係有心參加嘅,其實好多導演演員根本都唔係英文母語,佢接觸英文嘅機會點都少過你,閣下所撚謂九年免費教育(好似仲好多話係大學生喎),子宮開始學英文,係咪應該檢討下?
21. 況且,真係要學陶傑話齋,識英文呢啲真係一度門。我見啲台仔有時都講,點解要識英文呢?點解要有國際觀呢?哦。香港做金融就話要識英文啫。哦。又真係我見有香港人移民台灣,覺得啲仔女唔識英文係冇所謂的。哦,好彩我唔係佢個仔。
22. 現實係,我從不戀英,即使我在英國讀Master,即使我年年都交足錢續BNO,都從來冇諗過移民過去。但,英國同英文係兩回事啦下。你只睇華文嘢嘅,祝你好運。再現實啲,好多時你睇外語片戲,都只係睇英文字幕。咁你英文都唔識嘅,你咪去屌人老母去話 「乜撚嘢呀,唔識英文冇權睇戲呀?」。
23. 話我廢老都係咁講,以前電影節呢,係冇咁多古靈精怪嘢嘅。正如以前上網呢,係冇咁多煩人嘅。民主化真好。
24. 又講得太遠了,無論如何,呢個就今年我嘅時間表,Catch me if you can.
==============
2021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80,半年已1400人訂!(https://bityl.co/4Y0h)。 年費仲有85折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世紀末,因香港及廣州貿易頻繁,香港政府與當時的滿清政府商議興建連接香港與廣州的鐵路。1898年,香港政府與當時的清政府達成協議,興建一條連接九龍與廣州的鐵路,專營權歸英方所有。而鐵路按地域分成中英兩段,分別由中、英兩國政府負責興建。中國境內的路段稱作華段,香港境內的路段稱作英段(當時香港是英國殖...
直通車時間表 在 四月媽媽手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福岡和服租借分享
雖然已經到過日本🇯🇵很多遍,今次其實係我第一次租借和服拍照,亦終於滿足了媽媽的心願💖,感謝老公願意陪我一起體驗😆。希望下次有機會可以同埋亨亨丶柔柔一齊來個全家福。
因為未試過租和服,所以一早於網絡上做了些資料搜集,最後選了 #wargo 這間店,佢喺全日本各地如京都丶淺草等都有分店,無論價錢及質素都有不錯的評價。
記得要預早一點先在wargo網站預約時間,以免到時白走一趟,而網上預訂的價格會比walk in便宜啊!
🟠網上預訂:https://kyotokimono-rental.com/tw/
雖然我老公話覺得好奇怪🧐,但我倒覺得女生來日本,真的要嘗一下和服體驗,穿著美美的在街上漫步,別有一番滋味!
https://www.facebook.com/kyotokimonorentaltw/
👉👉詳文分享:https://wow.esdlife.com/space.php?uid=149437&do=blog&id=423897
===============
🌸wargo和服租借 (太宰府天滿宮前店)
營業時間:9:00~18:00
地址:福岡縣太宰府市宰府1丁目14-22-2樓 (地鐵「天神駅」→ 轉乘西鐵天神大牟田線到「西鐵二日市站」→轉乘至「太宰府站」;西鐵會有不定時直通車到太宰府站,到時可留意時間表)
#和服 #福岡和服 #wargo和服 #和服租借 #太宰府 #福岡景點 #和服體驗 #kimono #fukuoka #日本自由行 #japan
#四月媽媽手記 #hkbaby #hkmami #hkblogger #親子 #香港媽媽 #hkkol #親子blogger #hkmom #香港媽咪 #wearehkkid #coollikehk
直通車時間表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香港人如何面對2047問題
近日香港社運終有點偃旗息鼓的迹象,整個社會都非常疲倦,真的需要休息了!林鄭犯下彌天大錯,但明顯因中央仍未批准辭職而被迫做下去。她開始嘗試派糖,建立所謂對話平台,在十月的施政報告中,必有更多紓緩民生問題的措施。如能改善民生,尤其房屋(需時甚長),當然是好事,但抱歉,對解決今次社運的核心政治問題,幫助甚微。
香港是個19世紀,兩次鴉片戰爭,歷史遺留下來的畸胎,亦正因如此,香港才這麼獨特、迷人,和具有價值。但既然DNA是畸形的,怎可能成長為一個完全「正常」的社會(當然沒有絕對定義) ?
上周已敍述過1980年代初的故事,香港開始擔心九七問題,出現移民潮,社會和金融市場漸趨不穩定,港元兌美元滙率由5.6跌至9.6,後來推出聯繫滙率,才穩定下來。政制方面,更需等到鄧小平先生推出「一國兩制」,得到50年不變的承諾,香港人才放心,更開始大量投資到內地,建設祖國。所以我認為「一國兩制」,其實是為九七前,而並非九七後所設計的。回歸後第二天,即碰到亞洲金融風暴,衰足6年,到SARS後才開始復蘇,即使不是「一國兩制」的錯,但最少可說「腳頭」非常差。
兩個權宜之計 深種不穩禍根
上周也提過聯繫滙率和「一國兩制」,這兩個權宜之計,雖有效穩定上世紀80年代香港人的信心,但亦留下一大堆嚴重的後遺症,亦是現在香港再趨不穩定的禍根:
(1) 聯繫滙率有助穩定投資者信心,非常適合香港的開放式經濟,更對中國吸收外資非常有幫助。但由於過去35年,大部分時間中國的增長率和通脹都遠高於美國,而香港經濟跟內地的經濟愈來愈密切,本需要較高息口來壓抑通脹和更重要的地產泡沫,但在聯繫滙率機制下,貨幣政策早已「外判」給了美聯儲,息口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15厘以上,跌至GFC(環球金融危機)後的零利率,再加3輪QE。結果就是全球最昂貴的樓價,和最不合人道的人均生活面積。
(2) 「一國兩制」的2047時限問題。自回歸後,香港已不再是英國羞恥地搶來的所謂borrowed place,但竟然奇怪地竟仍活在非常有限的borrowed time。即使當年英國租新界,年期都有99年,但「一國兩制」竟然只有50年,即僅現在香港人均壽命的60%左右,對現在才十來歲的年青人來看,怎可以不擔心?過短的時限設計,是個極奇怪和嚴重的漏洞,即使深圳作為一個經濟特區,都沒有限期,為何已變回中國永遠屬土的香港,仍需再次面對此「租約期滿」問題?
(3) 《基本法》奇怪地也似乎故意留下多處憲法上的重要空白,包括23條,和更重要,如何達到普選的方法?為何當年不索性訂下一套完善的選舉法,或最少說清楚一條路線圖和時間表?在任何地方,從來修憲都是一件極困難的事情。美國無法修憲控制槍械,就是個好例子。理論上,設計雙普選並非修憲,仍留在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框架內,但實際上只是完成廿多年前,仍未完成的立憲工作。
貨幣貶值戰 聯匯將成犧牲
解釋完憲制問題的歷史根由,再探討一下未來吧。
我對聯繫滙率的觀點,大家都應該清楚。知道它的壞處,在適當時間可以檢討,但在危急時刻,絕不可碰。聯繫滙率,簡直是穩定香港的最重要支柱之一,尤其在連法治都已嚴重受損的今天。
我從來不擔心Kyle Bass之類的三流外國勢力來衝擊聯繫滙率,即使索羅斯(一流)也不怕。我最怕的是人民幣的半主動/半被動貶值,如真的只是一次性微調還好,但如不幸成為長期政策,真的以貶值來打愈來愈全球化的貨幣戰,我就非常擔心聯繫滙率將成為這場戰役的犧牲品。這不會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決定,必將是綜合經濟、外交和內政考慮的複雜決定,包括為何繼續支持美元為國際儲備貨幣,和內地人對香港的看法。
如果你認同現在香港的情况有點類似上世紀80年代初,面對九七問題,人心惶惶,動盪要等到出了「一國兩制」計劃才可平復下來。那麼是否現在的社會動盪,即使短期稍為平息,但除非2047的期限問題,得到明確解答,長期不安仍無法解除,社會動盪的頻率和幅度,必將隨着時間而加密和加劇?
大家可能有點猶豫,現在距離2047年仍尚有28年,比上世紀80年代初相對1997的時間點為早,是否太早杞人憂天?今次危機的導火線當然是反修例,因元朗事件而變為反警察暴力。但歸根究柢,最重要訴求就是真普選,亦認為有了真普選,才能保障其他權利。
但試想一下,如未能解決2047年這個期限問題,即使在3年後的下一屆特首選舉前,爭取到某形式的普選,有多大意義?還記得1997年前,英治年代最後一屆立法局選舉?彭定康取消功能組別,全部議席變為直選,遭中方指摘為故意搞局,結果「直通車」通不了,回歸後,馬上解散立法會,需要重新再舉行選舉,連功能組別制度都起死回生,一直沿用至今。我仍然主張先重啟普選立法會的討論,因為明年已到選舉,亦應較少爭議性,但或需要修改831框架。
所以即使能夠落實任何形式的普選制度,但如沒有能夠成功穿越2047年的擔保,結果也是徒然。如得到的只是短暫限於2047年前的普選制度,之後徹底取消一國兩制,更必令人失望和不滿。
所以這個看似仍有點遙遠的2047問題,最好能在不久將來內得到解決。如未能做到,恐怕社會動盪,不會完全平息,甚至愈來愈差。
3條出路 港獨危險難行
香港大概有3條政制出路,但機會並非均等。
(1) 不忌諱,少數極端分子其實是在追求「港獨」,成功機會絕對是零,亦當然極度危險。撇開民族大義,連食物和水源等實際問題都不講,只用兩段英治年代歷史來證明此舉的危險和不可行性。
1941年10月,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英國首相邱吉爾,雖很早在內閣會議上已承認軍事上,香港是無法抵禦日本侵略,但仍殘忍地增派兩營加拿大兵來港,近2000人。結果到了12月8日,即偷襲珍珠港的翌日,日軍果然從深圳發動攻勢南下,不到兩日已佔領新界九龍,但港島仍堅守至聖誕節才投降。聽過不少長輩講這場慘烈港島防衛戰的故事,缺食水和糧食,更遭不停炮轟。英勇的加拿大軍死傷慘重,近300名戰死,其後再有200多名死在集中營,他們都葬在赤柱軍人墳場。
第二個例證是1980年代初的中英談判,英方從未認真考慮過保留從《南京條約》得來應為永久割讓的香港島,和經《北京條約》得到的界限街以南九龍半島,因為他們知道香港仍是個無法防禦的地方。從1949年起,新中國早已否定清廷簽下的所有不平等條約,但實際上仍尊重英國在香港的管治權。結果是等到了1997年新界租約期滿時,就收回整個香港。
有少數人更妙想天開,希望美國插手香港。但可以告訴大家,表面上不少美國政客針對中國,但私底下,我接觸過的美國高官和政客當中,不少都和中國有不錯關係,甚至金錢來往。
隨便舉兩個例子,昨天說美國應跟香港人站在一起,對抗北京的參議院共和黨大多數領袖Mitch McConnell,他是靠老婆運輸部長趙小蘭發達的,大量選舉經費亦來自老婆外家。早前,《紐約時報》曾作深入調查報道,披露趙小蘭爸爸,船運大亨趙錫成的大部分資金來自中國的銀行,業務亦以中國為主,他更是某前領導人的同窗兼好友。 美國前副總統Joe Biden,他兒子的私募基金,從2013年至今已接受了超過15億美元的中國資金。
我更求神拜佛,特朗普千萬不可插手香港。兩星期前,他在接見巴基斯坦總理Imran Khan時,隨口說他願意充當巴基斯坦跟印度在Kashmir(克什米爾)邊境問題上的調停人。印度總理Modi認為此舉為干預內政,即時取消整個Kashmir實行了70年的一國兩制(Article 370),拘留所有政府高官,執行軍事戒嚴。同樣,如特朗普干預香港事務,只會令到情况更差,主權遠比貿易重要。
(2) 有些人希望大致上不變形,不走樣,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一國兩制」可獲得續約,因為2047年的時限實在太短。當年鄧小平也口頭上答應過如有需要,可給予更多時間,但可惜沒有寫下來。在現今情况,我認為以同樣條件來「續約」的可能性不太大,且機會肯定因近月事件而降低不少。
首先既然香港已回歸22年,竟仍可活在borrowed time之下已相當奇怪,為何中央會讓這歷史遺留下來的畸形情况再延續下去。有朋友妙想天開,問有沒有可能,香港人以交稅來交換「續約」?中央絕不缺錢,根本不可能動之以財。且看丹麥,也絕不會考慮特朗普神經的Greenland(格陵蘭)收購建議!
除非香港能證明繼續實行「一國兩制」,對祖國和香港,都是個無可替代的雙贏局面。要不然,為何會答應?但這是個雞蛋和雞的問題,如2047的期限問題沒法解決,香港就很難平靜下來,而愈動盪的香港,就愈對誰都沒有價值。
當年香港前途談判上,英國出賣了香港人,既不賦予居英權,談判團中亦沒有香港人(彭定康不算),但最少是一次對等,兩個主權國的談判。但如現在香港真的想跟中央談2047年的問題,由誰來充當香港代表呢?特首和主要官員都是由中央委任的。正如我上周指出,香港沒有共產黨支部,整個體制內,香港都沒有代表,更遑論中央最高層,與上海在每屆常委都必有代表的情况,截然不同。香港最多只有一些政協和人大代表,主要功能都只是諮詢。
(3) 除非中央另作闡述,法理上,到2047年7月1日,《基本法》到期,將變為一國一制。當然大灣區發展,除幫助發展區內經濟外,似乎也有為此作出準備的意思。硬件上問題不大,高鐵和港珠澳大橋都通車了。本來的4+9,近日的深圳先行示範區等計劃都已出台,作好幾手準備。也歡迎港人搬到大灣區,未來應可享受到與內地人一樣的待遇。
移民潮再現 北京將鼓勵新移民
在這次重大社運後,亦必有大量香港人選擇移民,近日美、加和澳洲等地移民政策已收緊,所以連馬來西亞、台灣、葡萄牙和希臘都變為熱門點。估計中央反將加速鼓勵內地人移居香港,彌補人口的流失。
簡單研究一下香港的人口國籍結構。約150萬為大陸出生的新移民,外傭約有40萬(沒有居留權,不公平)。其他行業的外國人約20萬(住滿7年有永久居留,投票和參選權)。再加上估計約有100萬香港人擁有美、加、澳、英等其他國藉。即剩下來土生土長,沒有其他國籍的香港人,約430萬,佔740萬人口不到60%。到2047年,這比例可能將跌至40%或更低。
一國一制的最大問題是到了2047年,誰都不知道到時中國的一制是怎樣的一回事。會否大概和現在一樣,比現在更開放,還是比現在更收緊?
其實完全一國一制也不容易,我相信仍需要一些例外。簡單如交通,香港開車是右軚的,與內地相反。普通法下的公司法、合同法和破產法等,也與內地法律非常不同(內地仍未有個人破產法,可能快出台),要完全改變也不容易。 但這些都是在一國大前提下的小例外,不能算一國兩制。
從前偶然會去寧波旅港同鄉會食飯(臭豆腐超好味),但一直覺得它的名字很有意思。相信這個會的創辦人,初頭因戰亂而逃到香港,本以為小住三兩年,就可以回到家鄉。但想不到一眨眼,已「旅港」七十載。
香港是個華洋混集的國際大都會,生於大時代的動盪,成長於難民潮的血淚史, 孕育無數商界傳奇故事。大家都推崇備至的香港精神,其實也包含一點「旅港」的過客心態,未必是壞事。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直通車時間表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9世紀末,因香港及廣州貿易頻繁,香港政府與當時的滿清政府商議興建連接香港與廣州的鐵路。1898年,香港政府與當時的清政府達成協議,興建一條連接九龍與廣州的鐵路,專營權歸英方所有。而鐵路按地域分成中英兩段,分別由中、英兩國政府負責興建。中國境內的路段稱作華段,香港境內的路段稱作英段(當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路軌等基建設施分兩地管理。鐵路始建於1906年,英段於1910年通車,華段則於1911年通車。當時九廣鐵路─英段有2個方案。第一個方案是由尖沙咀直接向北,穿越筆架山,然後沿沙田海及吐露港海岸到達邊境。這個方案的好處是能夠經過當時新界的行政中心大埔,但缺點是需要開鑿長達2.4公里的筆架山隧道。另一個方案是由尖沙咀向西北沿海岸而行,經過荃灣及青山灣海岸,再北上屯門及元朗到達邊境(方案類似現今的西鐵線)。這個方案的優點是只須開鑿數條較短的隧道,技術上較首方案簡單得多,可是這個定線所經之處比較荒蕪,而且路程也較首方案長。最終,香港政府最後接納第一個方案。來往兩地的直通車服務曾因二戰及後來中國大陸政權易手而停辦,來往兩地的長途客車(港穗直通車)於1979年才恢復行走。該路段後來由兩間不同公司營運,分別是廣深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營運的廣深鐵路(原華段)及九廣鐵路公司營運的九廣東鐵(原英段)。沙頭角支線(1912年4月1日-1928年4月1日)是九廣鐵路於香港新界北區的一條已經廢止的鐵路線,由今日的粉嶺站通往沙頭角[1]。支線於1912年開通,直至因沿線興建了公路而客量大跌,終於在1928年廢止,營運了僅16年。於1911年初,當時的北約理民府建議修築鐵路連接沙頭角。政府採納建議,並於1911年4月開始,使用九廣鐵路英段(今港鐵東鐵綫)改用標準軌後從該鐵路拆下來的窄軌鐵路物料修建這條支線。由於當時鐵路所在沒有道路可達,因此材料都是用牛車和人力運送,並搬遷多個墳墓。建築工程於同年12月便完成,1911年12月21日,粉嶺至石涌凹一段首先通車,到1912年4月1日全線通車。支線設有五個車站,包括粉嶺、洪嶺、禾坑、石涌凹及位於邊境車坪街的沙頭角。全程以單軌鋪設,另在1.5英里及4英里設側線供讓車用,並在禾坑站設掉頭路軌。通車初期每日只有4班列車,配合九廣鐵路主線的時間表行駛,列車上設有售票員。因為設備和線型比較低規格關係,走畢全程需要55分鐘。除了客運,支線也兼辦貨運,主要是運送磚和煤。通車時全程票價為2角,通車初期支線並不太受歡迎,故此年乘客只有42,940人次。後來於1914年增設頭等車卡,並於1915年有新的票務安排後,乘客才增至67,608多人次,支線並首次出現盈利。於全盛時期的1919年,乘客更有82,505人次。1924年香港政府落實興建沙頭角公路,並於1927年通車後,支線的營運大受影響,該年乘客跌至只有27,699人次。當局認為支線已沒有營運價值,最終於1年後的1928年4月1日停駛,當年只有5,933人次乘搭支線。香港「九廣鐵路」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只代表「九廣鐵路──英段」,現在則指由九廣鐵路公司在1910年至2 007年在香港營運的所有鐵路網,包括九廣東鐵、九廣西鐵、馬鞍山鐵路及九廣輕鐵。自2007年12月2日,兩鐵合併生效後,原九廣鐵路的列車服務已改由前身是地鐵公司的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為港鐵一部分。九龍至廣州的九廣鐵路包括廣深鐵路(廣州至深圳)及九廣東鐵(羅湖至九龍)。現時仍然有城際直通車來往九龍(紅磡站)至廣州東之間,並延伸開行直通車至上海、北京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