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點評十大限電衝擊股
退休很難?呢條人生數學題識計一定會咁計…… https://bit.ly/3qMTkaB
同時也有2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hketvide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足本版睇:https://video.hket.com/video/2960044/ 恒指公司周五(21日)公布季度檢討結果,為大改革後首次季檢,勢增加成分股數目及新經濟元素,預期恒指將納入更多科技、醫療及消費公司,有利指數盈利增長,即使國內幣策收緊,這些公司的增長潛力仍較強,會是市場長遠焦點。 ...
盈利增長 在 龔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建行是理想收息股】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ORATION
股票代號:0939
市盈率:4.5倍
股息率:7%
每股盈利:$1.26
市值:$13000億
業務類別:銀行業
集團主席:田國立
主要股東: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H股)(57.0%)
5年業績
年度:2016/2017/2018/2019/2020
收益(億人民幣):5590/5940/6330/6780/7140
利息淨收入(億人民幣):4180/4520/4860/5370/5760
盈利(億人民幣):2310/2420/2550/2670/2710
每股盈利(港元):1.02/1.15/1.14/1.17/1.26
每股股息(港):0.31/0.35/0.35/0.36/0.39
ROE:15.4/14.4/13.6/12.7/11.8
--企業簡介--
中國建設銀行成立於1954 年, 是中國大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總部設在北京。2005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於2007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601939),以市值計居全球上市銀行第五位。
建行在中國內地設有分支機構近15,000 個,擁約350 萬公司客戶、3 億個人客戶,另外在香港、新加坡、法蘭克福、東京、首爾、紐約、悉尼等地設有海外分行。
--銀行業的特質--
銀行本質令其存有不少風險,因為銀行的最基本業務就是無中生有,依靠他人的存款(其實即是銀行欠他們的錢),然後銀行再將資金借出去賺取當中的息差。
即是說,銀行其實背負著大量負債,雖然只要控制得宜就沒有大問題,但若自身出現問題,又或外在出現了某些黑天鵝的大型事件,都有可能令銀行出現巨大風險,這就是銀行業的本質。
金融海嘯就是其一,不少國際性大銀行都受到衝擊,由於金融產品不斷創新,其實會令金融體系變得更複雜,不確定性上升,銀行的潛在風險不知不覺增加。因此,除非該銀行股屬穩健派,更有不錯的回報,否則長期的投資價值其實存疑。
中國的金融系統仍未完全開放,相關風險其實相對較低,雖然內銀股亦會面對中國金融系統及銀行壞賬的風險,但面對所謂「不知道的風險」較少,因此較大型的內銀,如四大國有銀行建行(0939)、農行(1288)、工行(1398)、中行(3988),都是較穩健的一群。
--業務平穩增長--
從建行的收益中,可見多年來保持平穩上升,就算經歷金融海嘯,亦沒有對其做成太大影響。建行2005 年在香港上市,當時收益約1,300 億(人民幣,下同),到金融海嘯前升至約2,700 億,而2009 年金融海嘯影響很少,只令營業額倒退不足1%,其後重搭升軌,每年穩步增長,至近年收入約7,000 億。
金融海嘯雖然對全球金融業造成不同程度的打擊,但對中國金融這個未完全全球化的地區來說,銀行業所受的影響有限,當然這亦是中國當時推4 萬億快速救市的成果。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建行的收入結構中,手續費、佣金、其他等一類非傳統收入,由2005 年上市時佔總收入約一成,增加至近年約兩成。
雖然這是開拓新收入來源,但往往亦由於開發一些過於複雜的金融產品,而造成未知的風險。
不過建行在金融海嘯期間,當中部分已佔兩成,亦沒有出現甚麼問題,相信這水平仍是穩建的,除非這部分推出很多新產品而大幅增長,否則平穩增長是可接受,並對其盈利有貢獻。
--內銀股的風險--
內銀股其中一個風險就是壞賬問題,這令市場對內銀股的估值不高,只有幾倍的市盈率,最主要就是反映壞賬的問題。
建行的公司類貨款過半,當中分散在各行業,而每個行業在不良貸款率方面,都有一定的差異。建行的貸款中,佔比較多的行業是製造業,不止佔了貸款近一成,當中的不良貸款率更超過7%,所以當製造業出現較大的不景氣時,對建行會造成較大的盈利打擊,這點不得不注意。
【圖1】--建行按行業劃合的貸款及不良貸款分布情況
【圖2】--建行按產品類型劃分的貸款及不良貸款分布情況
【圖3】--建行不良貸款率
建行的壞賬問題的確需要關注,而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已比過往年代弱,企業出事的機會更高,所以往後的問題可能加大。
不過,建行始終有一定質素,情況不會太差,同時,市場上的估值已考慮這些因素,所以市盈率只有個位數仍是合理水平。
--比較4 大國有銀行--
若比較其他內銀股,建行的ROA 及ROE 與工行相約,及比中行及農行為佳。
建行的ROA 回落,正反映中國經濟放緩,以及當中壞賬問題所帶來的影響,由於中國經濟仍有放緩之勢,故相信回報率有可能進一步回落。而ROE仍處理想水平, 但不得不注意的是,回報率正下跌中。整體來說,建行及工行的賺錢能力較佳,但回報率下跌是不利之處。
而建行的盈利大致保持增長,成績不錯,就算金融海嘯期間都能保持增長,可見對其沒有甚麼影響。
建行的盈利增長,其中一點是受惠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帶動商業活動及民間借貸增長。故中國經濟進入較低增長年代,難免對建行造成影響。
另外,建行的壞賬問題,亦會對其造成風險,不過整體來說,建行仍有一定質素。
--內銀仍屬穩健--
近年,中國金融市場平穩發展,人行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2013年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制,之後又推動建立金融機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市場改革及逐漸開放是必然道路。更開放的市場將會引致更多競爭,而較大規模的建行仍有優勢,但賺錢能力有可能減弱。
內銀股中,建行及工行可說是較有投資價值。綜合來說,建行是不差的企業,擁有品牌,以及有龐大網絡及客源基礎,相信在擴展業務時甚為有利。
銀行業本質上有高負債的風險,雖然內銀面對國際金融風險相對較低,但仍要面對中國銀行在監管上、借貸壞賬上的風險。不過,由於建行為國有銀行,大股東是中央,故若出現重大事件中央都會作出支援,因此就算出現黑天鵝事件,當中的風險其實有限。
--投資策略--
綜合來說,建行有相當的資產規模及網絡,加上有不差的賺錢能力,可算是有一定的質素,有長線投資的價值,加上有一定股息,長線持有及收息都可。
不過,中國經濟放緩以及內銀壞賬問題,都對此股造成風險,由於市場明白這些風險,所以對其估值不高,市盈率常處4、5 倍左右的水平,正正是反映這些因素。
因此雖然個位數的市盈率看似吸引,但卻只處合理的水平。而另一指標就是股息率,由於股息有可能下跌,加上當中的風險問題,故要達6%、7%以上股息率,才算是合理。
另外,建行由於規模已大,增長力不強,因此不要對股價太有期望,只能視為收息股。
現時建行的市盈率、股息率都合理,反映現時股價在合理區約中間水平,投資作長期收息,適合,但就不要對股價有太大期望。
最後投資者要注意一點,銀行業是較特別的行業, 本質上有較高風險,所以不宜將太多資產集中在銀行股,銀行股佔股票組合不建議超過三成,甚至兩成。因此,建行可以是收息股組合其中一隻收息股,但不是唯一的一隻。
(本人為證券業持牌人士,未持有上述股票)
盈利增長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譚新強:不要誤信金融危機是好事!
文章日期:2021年9月24日
【明報專訊】約5年前,我已開始提醒中國經濟有「四大危企」,都是萬億債務級企業,且大膽直接說出了名字:萬達、安邦、海航、恒大。其實增長太快,且債台高築的企業當然遠不止此四家,但這些都是較多海外投資者熟悉的民企,幾位老闆(和家人)都曾叱咤一時,甚至曾位列首富,經常穿梭於金融和娛樂版新聞。
提出「四大危企」後不久,其中三家就陸續出現問題。萬達的問題最輕鬆,只需減肥瘦身,賣出大量資產(但累了富力),即能勉強活存下來。安邦可能是四家中最虛的,所以下場亦最慘,整家企業幾乎完全消失(包括老闆),剩下來的業務,收歸國有;最厲害的是安邦一案,可說間接使保監與銀監會重新合併起來。海航的結局,可算在安邦與萬達之間,接近全面破產,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但部分核心業務如海南航空,仍在正常運作。
料恒大結局接近海航安邦
從前我每月回內地公幹,在不少公開場合我都提到此「四大危企」論。我一般都會「自嘲」預視能力有限,四家只能猜中三家,非常佩服恒大,竟能一直屹立不倒!但要來的始終是要來的,近日中國經濟正頗急速放緩,同時銀行正在收緊按揭,導致恒大財務狀况急速惡化。估計恒大總債務高達2萬億元人民幣,單是海外美元債已200多億美元,佔整個亞洲企業高息債約10%,所以近日引起全球投資者關注,連美國股市都受到些微影響。
恒大絕非大到不能倒,反而是大到必須倒。國際傳媒不斷以雷曼與LTCM作比喻,雷曼當然代表嚴重性足可引發全球金融海嘯,LTCM稍為好一點,只導致短暫恐懼,但無長期傷害。其實LTCM危機反而迫退了索羅斯等對亞洲經濟的襲擊,間接幫了整個亞洲。
恒大是一家純粹中國的房地產企業,除海外債之外,與國際金融系統的關連極少,怎能與雷曼以至LTCM相比。較適當的比較,應該是其他三家中國危企。恒大情况肯定遠比萬達嚴重,我相信結局將較接近海航和安邦。近日已有傳聞政府將介入處理恒大重組,必將出售大量資產,跟債權人展開談判,拆為數家公司,最後甚至收歸國有。
我非常贊成處理恒大和其他槓桿過高的企業,打破財富產品剛兌的道德風險問題,更是我多年來一直呼籲的正確行動。但我仍然非常擔心兩件事,第一,我已多次苦口婆心提醒過,即使很多過去一年出台的政策,包括處理華融、恒大等這些高危企業,整頓教育、遊戲、電商,以及所有互聯綱平台企業的所謂壟斷性和數據權利問題,都有一定道理,共同富裕更當然是所有人都認同的美好目標。但關鍵問題是時間點和速度,是否與因防疫封關,加上受到過去幾年美國針對中國的無理霸道政策,因而不幸墮入圍城受困心態?有否足夠周詳考慮這些幾乎同一時間出台的政策,對中國經濟和未來發展的影響。只恒大一事,按高盛分析,最差情况已可拖慢中國GDP的4.1%!我相信不會出現最壞情况,但即使只拖慢1%,已非常嚴重。除此之外,當然也必須全面考慮到這些種種政策,對國際投資、貿易、外交、國家形象,以至世界安全等的影響。
「去英語教育」反智 對中國極大傷害
我擔心的第二件事,亦是受到西方民粹和甚至種族主義抬頭所影響,受到無理欺壓,無可避免地令到中國的民粹也高漲起來,導致某些思想變得情緒化,甚至開始非理性。
近日留意到中國有人推崇「去英語教育」,如落實,此舉極度反智,可為中國帶來極大傷害。中國當然應該繼續推廣中文成為一種國際語言(也應推廣人民幣),但絕不可放棄提升中國人的英語水平。當然接受英語教育會對思想有一定影響,但這是值得的,因為喜歡與否,英文已經是國際溝通的最主要語言,包括科學界、商界和外交界等等,是一件不需爭拗的事實。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中國需要的是更了解全世界,也更需要世界各國和人民了解中國,而英文就是必須的溝通工具!
此外,我亦發現不少中國人,詫異地和危險地,竟然極端到歡迎爆發股災(已出現),甚至歡迎金融危機(幸而尚未出現),認為這些是好事!我嘗試理解他們的歪理,然後解釋一下謬誤之處。
「自我刺破股市泡沫」說法 令人啼笑皆非
1. 有此類人天真地以為美國股市只是一個巨型泡沫,即將全面爆破,引發全球金融海嘯。所以中國應提早自行刺破股市泡沫,逆方向收緊貨幣政策,並關緊外管和資本帳窗戶,實為最明智之舉!
不幸此想法幾乎全部錯誤,美國股市雖不算便宜,即將開始Taper QE亦是真的,但美國經濟仍然強勁,Delta wave亦已逐漸過去,過度性通脹也上升了不少,但10年國債息率仍處極低水平,徘徊在1.3厘至1.5厘之間。美國企業盈利增長仍非常強勁(部分受惠於中國科技龍頭已幾已放棄全球競爭,Tiktok或是唯一例外),今年標指的巿盈率更將由約24倍降至頗合理的21倍。
自我剌破中國股市泡沫之說更令人啼笑皆非。在今次股災前,恒指的巿盈率已是可憐的13倍不到,經此一役,愈來愈多國際投資者真的認為中國已變為「uninvestable」,現在巿盈率更跌至悲哀的10倍!過去20年,中國經濟以雙位數的名義GDP高速發展,但奇蹟地中國的A、B、H等所有股市,竟全部遠遠落後。
2. 亦有不少人錯誤地以為金融代表所謂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無關,所以可能金融危機影響不大,甚至可能對實體經濟有點幫助!這是瘋狂,完全不懂經濟的想法,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當然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如出現金融危機,必帶來經濟衰退,甚至大蕭條。反之,如資本市場有較佳長期表現,中國企業融資成本必將較低,當然對中國發展有幫助,更有利於分散過度集中於銀行的風險。
除此之外,中國也有過億股民(如市場較好,當然更多),這亦是一個達到共同富裕的好方法!
某程度上,我贊同美國經濟走往另一極端,確有點過度金融化,尤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不止財富集中於華爾街,太多的學霸精英亦被金融行業吸引。但全球金融危機後,大量人才摒棄金融,改投高科技,最有錢的富豪都已變為高科技的創業家。再次提醒一句,各種互聯網服務,既包含商業模式創新,但即使只是突然被貶低的「賣白菜」電商和物流企業,都需要複雜的雲端、軟件技術和linear programming optimization高級數學,絕對是如假包換的高科技!
3. 更驚人的是有些人竟然以為中國股災,摧毁了過萬億美元的財富,尤其針對海外上市的所謂「中概股」,是天大好事,因為不少蒙受損失的是「邪惡」、不安好心,企圖傷害中國的國際投資者!這種想法完全暴露出病態式paranoia(偏執狂),非常錯誤和危險。
首先,這做法是經典的「cut off the nose to spite the face」(害人終害己),即使中國市場有不少國際投資者,但大部分仍是中國人的錢啊!况且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國際投資者,包括那些PE和VC,投資目的都是純粹賺錢,而非干預中國內政。
我明白中國永遠相信本土工程,過去40年,即使建造了不少鬼城和大白象工程,不少投資者焦頭爛額,但那些樓房、電廠和鐵路是拿不走的,一切損失,都只是金融遊戲,中國仍是最大贏家。但千萬不可以此歪理為國策,因為如蓄意這樣做,豈不是變成騙局,有辱中國泱泱大國之國體!此做法不止損害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給予本來已偏頗的西方傳媒更多攻擊中國的彈藥,更大大加深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偏見和誤解。最終甚至提升戰爭的風險!
4. 部分人的另一誤解是金融危機幾乎是一種「贖罪」的清洗過程。尤其QE氾濫十多年,確造成各種嚴重不良和不公後果,包括拉濶貧富懸殊,和間接引致全球各地的社會動亂,包括香港和美國!此說法不無道理,但主要是一個平衡問題。過度印鈔固然有很多後遺症,但如像亞洲金融風暴後,按照當年IMF代表西方列強的說法,問題源於各國過度揮霍和貪腐,所以必須勒緊褲頭,以緊縮財政開支來「贖罪」。但緊縮政策的後遺症比QE更嚴重,帶來6年多的通縮和經濟衰退,多個政府倒台,無數企業和個人破產,甚至不少人走上自殺的悲哀絕路!
須創完整經濟發展理論 政策應續實務為先
QE確令到很多人憤怒,上街示威甚或暴動,但似乎至今沒有一個政府倒台,可能因為沒有多少人真的肚餓和感覺真正的絕望。當然QE這個遊戲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玩的,先決條件是貨幣的話語權,和更重要的接近全面傳媒控制權。這才是數據年代的最重要殺手鐧。
總括來說,批評西方經濟制度容易,我也同意最適合未來全人類和地球的經濟制度,極可能較接近社會主義,但定必仍需配合大量更新的科學知識,尤其氣候變化,以及運用更多最新資訊科技。在中國仍未創出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經濟發展理論前(包括一些方程式和模型),所有政策必須繼續以實務為先!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盈利增長 在 hketvide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足本版睇:https://video.hket.com/video/2960044/
恒指公司周五(21日)公布季度檢討結果,為大改革後首次季檢,勢增加成分股數目及新經濟元素,預期恒指將納入更多科技、醫療及消費公司,有利指數盈利增長,即使國內幣策收緊,這些公司的增長潛力仍較強,會是市場長遠焦點。
#港股 #恒生指數 #恒指季檢 #新經濟股 #科技股 #醫療股 #香港經濟日報 #ET開市直擊 #聶振邦
【立即觀看hket TV 足本影片】https://bit.ly/30TtRQx
【立即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http://onelink.to/hketapp2021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wF7ntSL29E/hqdefault.jpg)
盈利增長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8月31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mzDZORHCV7s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明報社評
美國在3月個月內連續發生兩宗懷疑警察因歧視黑人的施暴事件,造成一死一傷,給在新冠疫情下的今年總統大選平添了火藥味。連月來,抗議種族歧視和警暴的示威浪潮幾乎遍佈美國東西兩岸大城小鎮,而本月最新的這宗警暴事件,更引發NBA的黑人球員一度罷賽表態。另一方面,部分城市的打砸搶掠,又引出白人民兵持槍上街,甚至發生白人少年開槍擊斃兩人事件,令美國社會的撕裂狀况有向內戰邊緣發展的危險。對這場風暴,美國兩大政黨都束手無策,而持續的混亂騷動,會否令高舉「法律與秩序」的特朗普獲利,後來居上成功連任,已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5月25日,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名警察在制服黑人男子弗洛伊德時,跪壓其頸部致其死亡,引發全美大規模反種族歧視和警方暴力執法抗議示威,很多地方的示威活動持續達3個月之久。
蘋果頭條
明天就是8.31事件一周年,當日警方衝入港鐵太子站車廂無差別攻擊市民,受襲者在車廂內抱頭痛哭,記者亦被趕離場,引發市民深信警方「8.31打死人」。被網民流傳名為「韓寶生」的青年,昨日(29日)在YouTube上載影片,指自己過去一年一直被流傳已失蹤,但事實上他被警方控告8宗罪,於今年7月17日上庭前夕,流亡到英國尋求政治庇護,日後會透過facebook專頁和其他社交媒體分享其經歷和在英生活。「韓寶生」昨日於YouTube上載一條「倖存者流亡聲明」影片,他指自己在網絡上一直被流傳失蹤,惟事實上自己於8.31事件發生後直至等待起訴期留港期間,因有案件在身,由最初因非法集結被捕到最終被控8宗罪,包括暴動、普通襲擊和刑事毀壞等。為了保障個人身份和家人朋友安危,「韓寶生」一直未有澄清自己失蹤的傳聞,並配合警方每月到警署報到;直至今年7月17日上庭前夕,他離開了香港、流亡到英國尋求政治庇護,現時以「亡人」Facebook專頁身份於網絡發佈訊息。
東方正論
數年前,聯合國已點名香港淪為國際毒品中轉站和販毒天堂,當時港府矢口否認,惟不認不認還須認,隨着本港毒品案掃之不盡,愈破愈有,單是今年已有四宗上億元特大毒品案,香港淪為毒港已是不爭的事實。昨日警方公布跨國販毒集團以「魚目混珠」方式將上億元毒品運入本港,當中更見南亞假難民參與其中,販毒集團與治安毒瘤同流合污,揭開特區毒禍橫流、臭不可聞的冰山一角。這宗市值達一億七千萬元的特大毒品案由警方偵破,也是警方今年破獲最大宗的跨國販毒案。
星島社論
普及社區檢測計畫將於明日展開,本報得悉,截至昨晚十時已有四十五萬六千名市民登記,料至午夜前數字將會增加。而一百四十一個檢測中心,八十個即逾半地點首日預約已「爆滿」,更有五個中心七日預約全部額滿,分別位於觀塘、油塘、將軍澳及馬鞍山。但亦有部分選址尚餘較多選擇時段,如香港公園體育館,市民仍可選擇明日採樣。食衞局局長陳肇始表示,當局會視乎情況研究是否需要延長計畫多七日。政府亦收到八宗懷疑涉及盜用他人資料預約的投訴,其中三宗個案交由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處理,有關預約亦已被取消,呼籲市民切勿以身試法。政府於全港十八區設一百四十一個檢測中心,於二十二日開放網上登記預約。
經濟社評
美國疫情未受控,但美股三大指數上周五卻齊破頂,正正反映美股以至經濟呈K形復甦格局。疫爆重創經濟,K形左邊直豎恰好反映股價急插,而拉動美股破頂的幾家科網巨擘,K形右側上揚部分正好是其寫照,至於航空、旅遊、零售業則繼續尋底,K形右側下滑部分最能反映有關情況。資金追逐高盈利增長的科網股,惟中美科技戰不斷升級,疊加大選結果難料,或為美股帶來調整壓力。道指(反映傳統工業)上周創歷史新高,而標指(反映美國各大行業)和納指(反映高科技產業)亦再破頂。道指和標指相對3月低位,累升逾54%,但納指卻飈升逾70%。科網股氣勢如虹,在股價飈升下,據美銀統計指,科網股總市值達9.1萬億美元,比歐洲股市總市值還要多2,000億美元,而單是Facebook、Apple、Amazon、Microsoft和Google(FAAMG)這5隻龍頭股的市值便高達7.5萬億美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zDZORHCV7s/hqdefault.jpg)
盈利增長 在 Sky Finance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近日環球股市走勢好轉,石油危機的影響只是短暫對大市帶來影響。不過,環球經濟及盈利增長持續放緩,加上10月將是中美貿談及英國脫歐的關鍵時刻,預料10月大市轉趨波動。
投資建議:
以低波幅策略平衡風險,低波幅股票基金持有大型及非週期性股票為主,在市況波動時,能提供較穩定的表現。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DV7pW7pKV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