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女「人」交流|May/劉雨涵講座回顧】
「我好像是一個社會的革命者。」
Mayfit創辦人劉雨涵、知名健身網紅在【跨世代女「人」交流】講座中這樣提到。曾經,作為台大人類學的學生May卻覺得人類學好遙遠,文本中觀察的異文化都看似脫離我們的生活。但隨著浸潤修習不同的課程,May開始感覺到文化的範疇十分廣泛。尤其在「民族誌寫作」課堂後,May在大二就開始運用自己和外籍生的相熟,觀察他們不同的生活風格,並加入到自己的寫作之中。在那一刻開始,May意識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人類學,人類學其實就在自己身邊。
在成為健身kol前,May的家庭也抱持較為保守的態度,認為女性讀到高學歷反而可能變成結婚生子的阻礙。高中和大學生活的巨大落差,加上科系中沒有人分享對健身的熱情,May曾經感到無比孤單,只能透過ig作為一個自我展現的小舞台,連結更廣泛的社群。
原本只是藉由社群網路尋找志同道合的傾訴對象,May在畢業後也考慮過接手家業,抑或出國進修研究所,在遠赴柬埔寨實習後,意識到製造業無法發揮原本的熱情,才回頭成為全職創作者。
所以,May創作的根基從來就不是金錢,甚至一開始有廠商合作時都十分抗拒,擔心粉絲的眼光和內容的變質,但吸收《第四消費時代》書中所謂「當物質已經過度豐饒,大眾反而需要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形塑購物模式」,May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共享經濟的形式,將我們的物質進行重新的分配。
同理,當自己出於一顆分享的熱誠之心,業配其實也是一種分享。昭示著所以現在的消費思維已經和過往有很大的不同。
【在社群經營中尋找社群歸屬感】
「instagram改變了我的人生」
IG平台上的形象展演,搭配上指導教授建議下開始的1990年代的網路社群研究,May發現——網紅打破了傳統上對下的資訊傳播,甚至沒有任何的門檻,透過一段照片、影片,可以影響到大量受眾,甚至爭取和其他大平台平等洽談合作的機會。
同時,may也不諱言,Ig符合行動裝置的設計,也使虛擬的社群交往無孔不入的侵入我們的生活。
在幾乎無所不在的行動裝置下,ig的舞台又有更多的展演空間,濾鏡的內建、相似的風格等,這個社群已然脫離以往奠基於親友的連結方式,儘管帶來無遠弗屆的影響,但九宮格下的自己也開始變得模糊。
每個人畢竟都會有對自己不自信,或者因為他人的言論而質疑自己的時段。但May在對自我身分的不斷摸索中,學會藉由回到身體,單純健身、調整飲食,感覺自己在過程中的快樂,學會與現在的自己對話共存。
在過程中,May也不斷思考什麼是女性的新身份,並希望可以引領更多女性勇敢展現自己。
正如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不斷自問「人類學家還可以是什麼?」,May也不斷思考「網紅還可以做到什麼?」,思考哪些東西是自己應該捍衛的堅持?
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研究對象和深耕領域,遑論面對的是你自己的身體和價值。
所以,當別人用自身的框架和理解質疑時,也不妨用自身的框架回應對方。
【探詢女性新的身份認同】
「如果自己不覺得自己值得這份美麗和自信,即使是單一標準的美,都會被流言蜚語輕易擊潰。」
Ig起源於歐美,所以不少人會追求健身的美麗;但台灣女性比起地域差異,更像是時態的變遷。
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審美也會逐漸改變。美到底是什麼樣子?東西方和時代都會不一樣,但沒有一個特定的模樣是不得不去追求的。
對May而言,美不一定單純是外在,而該要對其所展現的美抱有自信,並進而去認可自己。
獲取證照、展現出讓人瞠目結舌的表現(引體向上、肌肉量等等),May認為將外界的酸言酸語轉化為女力前進的動力,並在領域中成為佼佼者,可以更有力量的抵抗外界的攻擊!
因為跟外界的互動,並非去服膺外界的主流,更重要的是照顧在生活在社會中的自己、保守本心。
【人類學讓May回到自己】
在我們的線上展覽中,May寫下「透過補足身體所需營養,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 享受美味的食物,讓生活充滿愉悅與幸福感」。
人類學帶給May的是在外界的追求下,焦慮和不安都能以同理、關懷的視野,思考如何多感受自己的身體,以人為本去關切自己。
May讓我們看到,儘管網路的比較讓人動搖,擁有打磨過的信心和堅定的內心,反而可以藉由網路打破距離的藩籬,成為影響力者。
藉由革命的過程,去影響到別人。
【展覽持續開放中】展出現代女人的模樣|跨世代女「人」線上互動展
線上互動展覽: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送肉粽#生人勿近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的推薦目錄: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是中秋節,【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祝福大家中秋節快樂!
今年中秋都各縣市都禁止戶外聚集烤肉,所以大家烤肉的方式改變成為在家用烤盤完成,或是就改為出遊或是簡單聚餐。這樣的變化是不是讓人感覺到幾年的中秋特別沒有「儀式感」呢?那麼「儀式感」又為何如此重要呢?
這篇來自【天下】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人類學家如何思考「儀式」,也帶我們進一步察覺日常生活中的如何透過「儀式感」來為生活與生活進程創造「差異」?
————————————
儀式感帶來的好處,也可以擴展到個人之外。英國考文垂大學(Coventry University)神經學家范•穆魯科姆(Valerie van Mulukom)就發現,一起從事儀式感行為,可以增進社會連結。因為這意味著,一群人心意相同,或是有著一致的目標或價值觀。
職業運動員與隊友的花式出場動作,或是同隊的人一起喊隊呼或口號,都是類似的例子。
若要說儀式有什麼負面影響,那大概就是團體一起從事之下,容易形成小圈圈。一個研究曾發現,如果給孩童一袋小珠珠,那麼他們比較會把自己的珠珠分享給有一起從事儀式感活動的小朋友看,某種程度上,加強了內團體偏私。
不過,總體來說,研究發現,儀式感還是對我們有正向的心理作用的。吉諾建議,在從事高壓工作前,「像是重要簡報、考試,或是展開難以啟齒的對話前,做一些簡單的儀式感工作,」你可以像面對未知大海的漁民,擁有更堅韌的勇氣。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引用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8135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021暑期實習結束了,再次感謝三位實習夥伴幫我們帶來精彩的系列講座。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記得打開CC字幕 #送肉粽#生人勿近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製作團隊 】
|企劃:覺得要支持台灣本土恐怖片 a 家妤
|腳本:結果一邊寫腳本一邊回頭看 a 家妤
|剪輯後製:一個基督信仰的Pookie
|演出:覺得民間信仰 hen神秘a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深夜法器聲響起,百年習俗「送肉粽」解密 7大禁忌別碰
https://events.ettoday.net/depth-report/sbc/
→送肉粽最恐怖的是流言蜚語:深入理解才能不再恐懼:http://think.folklore.tw/posts/2431
→ 從觀落陰到VR虛擬實境:一點點回憶與人類學聯想:https://www.facebook.com/notes/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從觀落陰到vr虛擬實境一點點回憶與人類學聯想/910245169094385/
→ 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觀落陰
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34
→ 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26
→ 老是分不清民間信仰、佛教和道教的差別?一篇文章讓你看懂台灣四百年宗教史:https://buzzorange.com/2016/09/06/taiwan-belief-religious/
→ 從民間信仰到新興宗教研究:https://www.drnh.gov.tw/var/file/3/1003/img/29/07_02-03.pdf
→ 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_祖先祭祀: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145
→ 傳統民間信仰中的「王爺」是什麼樣的神明?https://gushi.tw/wangye-religion-legal-culture/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各行各業裡、社會的各個角落裡,都有一群人,做著跟人類學家一樣的事,或是用人類學家的方法來工作,他們不在學術圈裡,卻讓人類學更加貼近社會大眾。 「百工裡的 ... ... <看更多>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在 帶你挖掘「厚數據」,以人類學之眼洞悉人性,引領社會創新!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Oct 9, 2016 - 書名: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帶你挖掘「厚數據」,以人類學之眼洞悉人性,引領社會創新!,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9299404,頁數:232,出版社:果力 ... ... <看更多>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在 [情報] 8/11台北: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夏季系列講座- 看板Interdiscip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本文轉錄自 speech 看板 #1RMA2a20 ]
作者: cyhope (我不會用水球....) 看板: speech
標題: [情報] 8/11台北: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夏季系列講座
時間: Thu Jul 26 00:09:04 2018
講座名稱:從「不正常」的人到現代「理性」的社會 X 《不正常的人?台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
理》
(活動介紹圖文版--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43977616404736/
不同文化中,個人的「異常」行為往往會引起社會的關注、不安甚至恐慌,因此會衍生出
各種關於詮釋、處理甚至治療「異常」的觀點與機制。不管是主張將「不正常」的「犯罪
者」「強制就醫」或以「不定時炸彈」來指涉「生病的人」等社會輿論,除了映照出社會
對於「不正常」與「危險」、「無法控制」的焦慮恐懼,也隱含著對於特定疾病的歧視與
污名化,更說明了我們社會對於特定疾病的理解與容忍度仍十分有限,也因此「不正常的
人」成為必須被社會排除、驅趕或強制治理的邊緣群體。
本次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聚焦身心疾病標籤背後的社會文化脈絡,邀請到《不正常的人?台
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的兩位編者,希望能夠從台灣精神醫學診斷分類系統的發展
脈絡,反思社會對於異常身心狀態的反應,以撥開精神疾病「不正常」的層層負面標籤,
看見人的價值。
地點:慕哲左轉有書X地下沙龍 台北市紹興北街3號
時間:2018/8/11 (六)19:00-21:00
活動流程:
1900 開場
1910 精神失序: 正常與不正常的科學權力與社會關係(蔡友月)
1950 看見「不正常」背後的社會網絡(陳嘉新)
2030 反思與對談:台灣醫療分類系統裡的「正常人」?(陳嘉新&蔡友月,陳懷萱主持)
2050 現場Q&A
活動票價:299元
泛科活動購票連結:https://events.panmedia.asia/events/e1807061648260324
本活動為【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台北】夏季活動第二場,連同第一場活動「走向法醫人
類學的路上~台灣與香港的相遇」一起購票可享優惠,套票購票連結:https://events.panmedia.asia/events/e180706172652865
講者一:
蔡友月
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副教授。曾經念護理
,後改念社會學,過去曾在安寧病房進行民族誌田野研究,探討臨終關懷議題。她曾導演
「病房85033」,為台灣第一部探討醫療糾紛的紀錄片,在多項影展參展並得獎 ;而著作
《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則是從社會變遷的歷史視野,探
索達悟人高比率精神失序的歷史社會根源 。她長期以來的學術關懷,主要針對現代醫療
的經驗領域,反省現代性、理性化與人類生命存在之間的矛盾關係。
講者二:
陳嘉新
現任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副教授。曾任台大醫院精神部住院醫師、總醫師,桃園居
善醫院主治醫師、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科助理教授。
陳嘉新取得精神科專科醫師後,於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史組取得碩士學位,美國加州
大學舊金山分校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他的碩士論文研究歇斯底里症患者的身體症狀(所
謂的烙印stigma)如何消失的歷史過程。博士論文則研究台灣的愛滋減害政策,尤其是臨
床與研究人員和政府官僚從中央到地方如何被動員、組織、發展與合作的過程,以及這個
過程中牽涉到的專業、跨國性和生命政治。他目前除了持續關心成癮醫療與社會治理的關
聯之外,也開始研究其他概括稱為神經文化(neuroculture)的社會現象,如新生兒使用
的黑白視覺刺激卡、自律神經失調的概念系譜與在地興起等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70.246.10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peech/M.1532534948.A.080.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cyhope (61.70.246.100), 07/26/2018 00:18:3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