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跟小編聊聊,你家老爸是哪一種類型❓
▶工作狂魔型:忙工作應酬,三餐老是不規律
▶嚴肅冷面型:看似嚴厲,其實刀子嘴豆腐心
▶家庭煮夫型:一家大小事都打理的服服貼貼
▶迷糊活寶型:總是丟三落四,但是你的最佳玩伴
不管是哪一型老爸!天下的爸爸都是一樣的❤❤
今天是88節👨快來8結一下你家老爸吧😆
留言寫下你家老爸是哪一型
小編告訴你如何討老爸歡心💘
還有機會獲得88節好禮喔🎁
凱基銀行㊗️ 全天下的老爸們 父親節快樂🎉
【活動辦法】
1. 對「凱基銀行愛自己分享家」粉絲團 按讚👍
2. Tag一位好友,並留言「我老爸是___型,那你呢?」
3. 公開 分享 此篇貼文❗
🎁活動期限:即日起至109/08/11(二) PM5:00
🎁活動獎品:家樂福百元禮券乙張 (共4名)
🎁得獎公布:109/08/12(三)
⚠記得一定確實按照活動辦法執行唷,小編會認真檢查的!
得獎名單公布後,不另行個別通知,粉絲們請特別注意喔~
百家樂如何看規律 在 瑜珈這檔事 Oh,My yog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天爸媽來台北散心,大家一起去南京復興的「知道了素食港式飲茶」用餐。
店名「知道了」翻成台語就是「齋」,真有趣!點了一桌子的菜,每樣都非常好吃,推薦給大家。
目前吃素六年,比起我吃素快二十年的阿嬤來說還很短。昨天聽媽媽說,八十七歲的阿嬤今年夏天迷戀上家樂福的純素冰棒,不含蛋奶,每天都要來上一根,前幾天還請舅媽載她去買了八盒囤在冰箱,實在太可愛了!
阿嬤吃的是純素,我有一位朋友也是吃純素十幾年,但去年開始改成奶素,攝取乳清以補充蛋白質。我聽了很驚訝,因為他無論是瑜伽練習或者飲食都是嚴以律己的人,不容易做出改變,後來聽他說是為了讓身體修復的狀況變得更好,才放棄純素的飲食。
其實吃純素不一定會缺乏蛋白質,因為很多豆類和穀類都能補充,若能自己烹調,就可挑選適當的食材確保攝取足夠,理論上來說是沒問題的。
但目前我住的小套房無法開伙,並非不願意自己煮,而是在瑜伽教學的工作上,午、晚吃飯時間都在外跑課,無法像定點工作的上班族一樣帶便當,而每天在不同的地方教課後,能碰到賣素食的店家就很不錯了,常常都是一碗素麵,好一點能找到自助餐或套餐,很難要求百分之百的營養均衡,或者遵循最理想的素食飲食方式,因此為了方便攝取蛋白質,還是得補充蛋奶,無法吃純素。
所以我不太鼓吹每個人都應該要吃素,像是我爸媽每天都吃一餐素,其他餐還是吃葷,我就覺得非常棒!如果真要吃素或純素,一定要學習怎麼吃,並且評估實際上是不是真能做到三餐均衡,如果真有困難,也不用堅持純素,保持一點彈性空間,依然能在飲食上實踐非暴力的精神。
這兩個月我也開始補充乳清,因為吃素的人大部分是以澱粉和纖維質為主食,尤其外食者更是如此,而我的工作會大量耗費體力,尤其跑課時一整天都在外走路和示範教學,運動量很大,因此瞭解如何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是很重要的。
嘗試了一段時間,我感覺補充足夠蛋白質的日子,身體比較不容易累,睡眠也更為深沉。
此外,吃素的人(尤其不吃蛋奶的純素者)要特別注意維生素B12的補充,B12是一種存在於紅肉、家禽、蛋、乳製品和魚等動物性食品中的水溶性維生素,由於人體不會合成這種維生素,只能從食物中攝取。
缺乏B12可能導致思考能力下降、人格改變(如抑鬱、易怒、思覺失調)、感覺異常、反射改變、肌肉功能減退,以及舌炎、味覺減退、貧血(紅血球數低)、心臟功能及生育能力減退。
去年我很懷疑自己缺乏維生素D3,於是前往有驗血服務的診所掛家醫科,檢驗血液中的D3,跟醫生討論後也順便驗了B12,兩項自費兩千多元。
那位醫生跟我說很多寺院的出家人吃純素都缺乏B12,他還曾出診到寺院幫他們直接注射B12,因此要我多加注意。
看到報告後,因為我有補充B群的關係,B12完全沒缺乏,倒是D3嚴重缺乏,只有11(9-10嚴重缺乏,<20缺乏,20-30不足,30-60理想值),我就此開始規律補充D3。
一般來說,缺乏維生素D3會有骨質疏鬆、抵抗力差、皮膚乾燥、肌肉無力、心血管疾病、罹患精神分裂症、憂鬱症及癌症的風險。估計大約有70%的國人缺乏維生素D3,尤其女性更需注意。
《一天一D:維他命D幫你顧健康》的作者江坤俊醫師指出攝取食物約可得到10~20%的維生素D,而曬太陽約可獲得80~90%的維生素D;建議民眾可以多曬太陽。
但我每天在外跑來跑去,很愛曬太陽,又不喜歡防曬,依然嚴重缺乏,後來我看一些文獻,為何曬太陽無法補充D3有很多說法,我的老師阿修有說過,經常曬太陽的人也會缺乏D3是因為塑料裡面有一個成分BPA,會阻礙D3的合成,像是礦泉水瓶只要遇熱就會釋放BPA,導致人體沒辦法藉由吸收陽光轉化成維生素D3。他自己也是經歷了找不出原因的脊椎疼痛,進而在醫生的建議下補充D3才逐漸康復,改變了原本厭惡維他命補充品的態度。
我覺得飲食是一種個人的選擇,毋須勉強,但絕對不能盲從,持續學習更正確、更適合自己的方式,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百家樂如何看規律 在 孔繁錦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奧地利專家樂觀看待,
預言真否?很快揭曉。
"疫苗或將在下週誕生,疫情四月終結!"
1.很多科學家認為新型冠狀病毒來自蝙蝠?您對此有什麼看法?
答:事實上目前還没有最終確定病毒的來源,雖然已經從蝙蝠身上分離出了病毒,但源頭究竟是不是蝙蝠還有待科學家的進一步觀察。世上存在多種冠狀病毒,新冠病毒只是其中一種,流感病毒也是。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二者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特效藥,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躺在床上,依靠自身的免疫力抵抗病毒。流感每年都會造成大量人員死亡,而新冠病毒根據目前的數據死亡率約為2%,危險性低於流感,奥地利人更應該多關注流感病毒。
年齡大是新冠病毒的首要殺傷目標,因為老年人抵抗力較弱,感染病毒後很難依靠自己把病毒排出體外。如果感染病毒,老年人一定要多喝水,才可以幫助病毒排出體外。人體最主要的對外排出途徑就是尿液和汗液,多喝水對此很有幫助。
2.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潜伏期,有人說14天不够,您認為需要隔離多久才能確保没有被感染呢?
答:據統計,有5%的病人會在感染2天内或14天後發作,絕大部分95%的人會在14天内發作,這也是把隔離期限設定為14天的依據。另外所有病毒的潜伏期都是依據這個規律,最多28天内病毒就會表現出来,超過28天不是病毒死了,就是病人死了。
3.請問冠狀病毒在歐洲是如何傳播的?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嗎?
答:新冠病毒並不會通過空氣傳染,它在乾燥的空氣中並不會傳播,除非在非常潮濕的環境中,通過空調循環或是氣流才能將病毒帶到其它人身上,從這個角度上新冠病毒不屬於空氣傳播病毒。目前日本鑽石公主號郵輪上出現了大規模感染現象,原因就在於唾液飛沫在封閉潮濕環境中被中央空調循環,造成了大量感染。口罩其實只對病人有用,防止飛沫進入其它人體内。病毒最大的傳播途徑不是口鼻,而是眼睛,單純戴口罩防護作用並不大。而且最好的防護口罩需要有三條帶子卡在耳朵上,同時鼻子上也有夾子。比起口罩,護目鏡的作用更大,武漢的醫護人員都戴上了防護整個面部的面罩,這樣才是正確的做法。而且因為防護服的脱下和穿上很費事,醫務人員必須使用尿不濕(裝置) ,這也是很大的折磨。
4.目前歐洲出現了死亡病例,您認為冠狀病毒對歐洲的危險性很高嗎?
答:新冠病毒對於歐洲民眾的危險性還是很高的,但是年輕人其實並不用太害怕,自身的抵抗力一般是足以抵抗病毒的。最危險的反而是家裡的老人,年輕人把病毒傳染給身邊的老人,老人因為抵抗力弱,很有可能成爲病毒的犧牲品。年輕人感染新冠病毒就像感染流感,一段時間後可以自癒,對於奥地利人而言新冠病毒就像流感,但是老人就要多注意了。
5.您認為未來疫情的拐點會出現在什麼時候?
答:真正代表疫情結束的時間點是疫苗的出現,目前根據我的信息,有六家公司正在研究疫苗,哪家可以大規模投產疫苗,就代表疫情真正结束。過去SARS病毒也曾肆虐,但是SARS比新冠病毒更可怕,過去一個SARS病人可以把加拿大多倫多1500家醫院全部感染,新冠病毒感染率低於SARS,感染到第三個人後它的感染率就下降了。
至於什麼時候對抗新冠病毒的疫苗可以出現,從病毒大規模爆發開始計算,一般四週,最多六週,疫苗就可以出現。現在正在試驗各種藥物,尋找最有效的那一種。中國國内大部份地區,除了重災區武漢,到二月底三月初疫情就能被基本清除,武漢大約需要到四月底,鍾南山對於疫情的判斷也是基於疫苗的研發進度。
原本計劃如果武漢情况失控,我将以奥地利專家的身份前往提供幫助,但是以目前的情况來看並不需要我親赴武漢了。
目前研究疫苗的公司以美國的技術最為先進,奥地利也有公司在進行研究,中國政府已經同多家公司接洽,尋找最優解决方案。
對於新冠病毒而言,40天内可以得到控制,從1月27號計算,五週之後可以得到完全控制,鍾南山也認為到三月中旬除武漢外疫情就可以消除。關鍵在最近幾天,如果没有進一步蔓延,那情况就確定好轉了。
常規疫苗的大規模投產需要6個月時間,但是目前加快了進度,疫苗可以在疫情爆發後六週内投產,估計下週疫苗應該就可以被研發出來。
6.日本鑽石公主號上有三千多人,如果從防止感染的角度來看,把全部船員和顧客隔離在船上是正確的選擇嗎?
答:疫情在郵輪上爆發,目前美國已經從船上撤走了三百名美國公民,這些美國人在回國後還要繼續隔離14天,可見在船上的隔離並不有效。同時在運輸美国遊客的過程中還有很大的感染風險,目前300多人中已經有十幾個感染了新冠病毒。至於船上的乘客,由於郵輪特殊的環境,感染風險自然是非常高的,没病的人在那種環境下也極有可能染病了。
Prof. DDr. Wolfgang Graninger
維也納醫科大學名譽教授
維也納AKH醫院傳染病科負責人
多家專業醫學期刊的編輯和審稿人
奥地利總統醫療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