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歌頌者》,東城綾,霧鹿出版 #每天閒聊一本書
好興奮啊!!!今天就讓我自賣自誇一下
沒有想到作者終於答應授權繁體中文版。
中間真是一波多折,想到十五年前被感動的震撼,以及聽過太多次作者拒絕授權的傳聞,原本覺得也許沒有希望了,經過兩次親自前往拜訪蒼睡社,以及在信件中誠摯地交代自己喜愛這本小說到前往角倉電影製作公司,極力找出當年故事原型〈夏之歌者〉的DVD,這個瘋狂的舉動後,終於獲得首肯啦!
雖然當年蒼睡社主打作者是美女大學生作家,十六歲獲得文藝星屑評審特別獎、十七歲高中還沒畢業就成為第二年輕的中路賞得主,但去掉這些宣傳包裝的標籤外。這本小說打動我的是那純粹的愛情故事,在我心中足以和《挪威的森林》並列「100%的愛情小說」
個人覺得非常適合一邊聽蘇打綠的小情歌和吳青峰的歌頌者一邊讀。
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因生病在外婆家修養的少女,自小在京都郊外的山中小村成長,孤獨地度過漫漫時光,直到一日年紀相仿的少男,前來小村度過暑假,首次讓女主角與人接觸,開啟人生中第一次「像野兔撞上巨石」刻畫在女主角與讀者生命中的心動。
首先,人物描寫非常厲害,那開朗、認真又帶有點神秘感的女主角,在山林自然成長,保有質樸天然的心性與氣質,從小罕與人群接觸的生活經驗,又使得她對於人的看法、對愛情的想像以及承諾、生活,都有著與現代社會截然不同的理解。
作者的筆觸實在纖細溫柔,寫女主角幼年在看不見月亮的夜晚森林中迷路,因四周漆黑感到害怕徬徨,同時又能留意到一片黑暗中,仰望星空之美;或是在男主角依循外在社會常規般向女主角告白表達心意,發生的場景卻是兩人隔著一扇破舊的木門,在長滿藤蔓與苔蘚的廢墟中。像是這類場景與心境的反差,很有意思地凸顯出或許情感關係與猛烈的生命力相同,足以使人畏懼,但是另一方面卻又充滿吸引力。
要說我自己最喜歡的部分,當然是結尾的安排。
最終女主角面臨著一個相當經典的困難選擇,究竟是要留下來還是要離開?
小說的結局跟當年〈夏之歌者〉的DVD有巨大的不同。我很誠實地向作者說,我個人更喜歡〈夏之歌者〉最終的安排。鏡頭透過男主角的視角,在緩慢起步的火車上透過車窗,看著穿著一身素雅洋裝的女主角,在鐵道的草地上露出燦爛的微笑奔跑追逐著火車,旁白說道:「我們或許不會再見面了,因此我絕對不會忘記,妳的聲音,妳的雙眼,還有妳看過的所有景色,以及與妳共度的那個絢爛夏季」
而小說版的結局,則是改自女主角的視角出發,描述經歷過這個夏天後「其實她心中也明白了,時間將一切運往忘卻的彼岸,她的思念也不會發生任何改變」雖說我有我的喜好,但是兩個結局都好感人啊!
--
by 餵鹿吃書
#好啦愚人節快樂
#也祝大家連假愉快
白鹿原小說繁體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商朝多少年?商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滅亡商朝的是?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商朝多少年
公元前約1600年,湯建立了商朝,公元前1046年,商朝滅亡,所以大約經歷了554年。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商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是誰?
帝辛,是中國商朝末代君主,在位30年,後世稱「商紂王」。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謚帝辛,周武王稱其為「紂王」,部份文學小說則稱其為「壽王」,明代文學小說《封神演義》則有稱其為「壽王」,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都城於沫,改沫邑為朝歌(今淇縣)。
帝乙死,應立長子啟,因啟母賤不能立,而立少子辛為帝。帝辛自幼聰敏過人。《荀子.非相篇》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史記.殷本記》也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
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毛澤東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統一東南以後,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詩裡說:「但緣東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慚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
帝辛之敗有兩說,其一,說帝辛在位後期,居功自傲,耗巨資建鹿台,造酒池,懸肉為林,修建豪華的宮殿園林,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使國庫空虛。他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確意見,在上層形成反對派,使用炮烙等酷刑,鎮壓人民。殺比干,囚箕子,年年征戰,失去人心。他在討伐東夷之時,沒有注意對西方族的防範,連年用兵,國力衰竭,對俘獲的大批俘虜又消化不了,造成負擔。該段早已無法考究,由周武編寫。(對於荒淫一說,有一點要說明的是,紂王只有兩個兒子,而周文王百子,另,宦官制度起於周文王。)
另一個說法是,帝辛重用奴隸,觸犯貴族利益。周武一方給帝辛設立的六大罪狀裡,排前的便是「任用賤民為官」以及「以賤民辱貴族」。說白了就是紂王提前了一千年企圖終結奴隸制社會,提前三千年想要玩民主……試想,商鞅一千年後開啟封建制都落個身死的下場,何況一千年前?所以當時以周姬昌等為首的大奴隸主便一起聯手殺了帝辛。
滅亡商朝的是誰?
滅亡商朝的是周武王,他於公元前1046年率領大軍滅亡商朝。周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商朝滅亡。
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乘機對商朝發起進攻,牧野之戰,大批俘虜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焚於火而死」。商亡。
帝辛死後,葬於淇水之濱,今墓尚存。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白鹿原小說繁體 在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類事實上從未真正理解過山,也從未真正理解自己與山的關係。」—— 娜恩.雪柏德(Nan Shepherd)
《山之生》,這是本散文,也是肖像印在英鎊上的英國傳奇作家娜恩‧雪柏德,與山同在的生命旅程。
她寫山,更寫出人的存在。
她將自己投身大山,成了山的終身遊客,
吃野果、飲河水,在湖裏游泳、在山腰入眠;
清晨醒來知更鳥的爪子會搭在她赤裸的胳膊上;
有時喚醒她的是野鹿吃草時的呼吸……
1977年首次出版英國版,在此前本書的手稿被作者壓箱塵封30多年;出版後四年,雪柏德就過世了。儘管如此,英國知名作家珍妮特‧溫特森、阿莉‧史密斯、羅伯特‧麥克法倫......等知名作家均成了娜恩‧雪柏德最忠實的讀者。
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曾感嘆:「對我來說,寫人踏入山的種種感受,沒有人寫得過雪柏德。」麥克法倫熱愛此書,宣稱這本書改變了他對山的看法。自此成了它的代言人。
2014年他為英文新版寫了一篇萬字導讀 <我走,故我在>,細膩地闡釋這本書的價值。繁體中文版3月27日上市之前,我們先來讀讀他的忠實粉絲、布克獎評委主席羅伯特‧麥克法倫寫的這篇精彩導讀文章。
🔖導讀文章完整收錄於最新一期的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 vol. 21
──────
凱恩戈姆山(The Cairngorm Mountains)位於蘇格蘭東北端,算是英國的北極圈。每到冬天,時速高達一百七十英里的暴風席捲山中海拔較高的諸郡,多次崩落的雪把山坡擦得乾乾淨淨。極光籠罩山頂,發出紅綠交錯的光芒。即便是在盛夏,積雪依舊覆蓋最深的山間窪地,緩緩凝結成冰斗。由於這裡一年到頭狂風不止,高原上的松樹最高長到六英寸,灌木叢則像刻意壓低身子擠在一起,挨著石堆形成一片片矮林。蘇格蘭的兩大河—迪河和埃文河均發源於此,水流從高處如雨落下,經岩石過濾,匯聚成我所見過的最清澈的河川,一路凝聚力量,奔騰入海。山由大量被侵蝕的岩漿殘留物構成,泥盆紀時期從地殼噴湧而出的岩漿冷卻成花崗岩,突出於周遭的片岩和片麻岩,形成山脈。凱恩戈姆山一度比今日的阿爾卑斯山還高,歷經上百萬年的侵蝕後,變成現在低矮荒涼的鯨背狀丘陵和破碎峭壁。生於火,塑於冰,再經風、水、雪打磨,最終形塑凱恩戈姆山的,就是娜恩.雪柏德在這本薄薄的傑作中不斷提到的「原生力」。
娜恩.雪柏德,一八九三年出生於亞伯丁,一九八一年在那裡去世。漫長的一生中,娜恩曾在成百上千的日子裡走幾千英里路,徒步探索凱恩戈姆山。她的成名作包括三部現代主義小說:《採石林》(The Quarry Wood)、《晴雨屋》(The Weatherhouse)及《格蘭屏恩山路》(A Pass in the Grampians)。但是對我來說,她真正重要的作品是直到最近才有讀者接觸的《山之生》,這部她寫於二戰最後幾年的作品。
雪柏德是那種最出色的在地主義者,她對自己選擇書寫的地方再熟悉不過,這份熟悉非但沒有限制她的視野,還賦予該地更豐富的意涵。她成長於平凡的中產家庭,一生活動範圍大都在亞伯丁。青年時,她先後就讀亞伯丁女子高中和亞伯丁大學,一九一五年大學畢業,之後四十一年裡她都在現在的亞伯丁教育學院擔任英文講師。(雪柏德曾自嘲,她在那裡的「神聖任務」就是「試著阻止畢業生們乖乖遵從社會認可的生活模」。)雪柏德雖然去過很多地方:挪威、法國、義大利、希臘以及南非,但她生活過的地方只有位於迪賽德北部的西卡爾茨村。對她而言,距離西卡爾茨僅僅幾英里的凱恩戈姆山就是她的心靈腹地。一年之中,無論春夏秋冬,無論清晨、白晝、黃昏還是夜晚,無論是一人獨行,還是朋友、學生或迪賽德俱樂部的徒步愛好者相伴,雪柏德始終在進山或離山的路上。和所有的登山愛好者一樣,平地待久了,她反而會出現高山症。
雪柏德從小就熱愛生活,每天過得興致盎然,也享受寧靜淡泊。在給朋友的信中,她提到一張蹣跚學步時站在媽媽膝上的照片,說自己「全身亂動,揮拳踢腿,就像要奮力抓住人生一樣— 我發誓,光看照片就能感覺到我手舞足蹈。」雪柏德是詩人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形容的那種「圖書館鸕鷀」,嗜讀如命,無所不讀。一九○七年五月七日,年 僅十四歲的雪柏德開始寫她人生的第一本「札記」,她在筆記本中抄寫文學、宗教和哲學書片段,從中可知年輕的她已閱讀廣泛。
有關《山之生》創作過程的確切狀況已難獲知。這本書的內容來自雪柏德一生的登山經歷,但創作時間主要集中在二戰末期。戰爭在書中彷彿 一記遠雷:飛機墜落高原,機組人員喪命;施行燈火管制的夜裡,她走到山區唯一的廣播站想收聽戰局;若斯墨丘斯莊園裡的歐洲赤松被砍倒,徵用於戰爭所需。我們還知道雪柏德在一九四五年夏末就完成草稿,因為當 時她將書稿送給好友古恩審讀。古恩從「親愛的娜恩,妳根本不需要我來告訴你我有多喜歡妳的書,」如此狡黠的回覆下筆,隨後寫道:
完美之作。行文克制,有著藝術家、科學家和學者的準確度;下筆 精準,無學究氣,字句到位。流露著愛,流露著智慧......妳談的是事實,條理分明、平靜地在事實的基礎上陳述。在妳的世界裡,光和存在本身就是事實。
古恩一語道破本書風格獨特之處:抒情節制,極其專注,精確到位,採取有觀點的陳述,讓事實免於累贅臃腫,讀來輕靈有趣。不過,信中隨 後的看法就有些傲慢了。古恩認為這本書恐怕很難出版。他認為對讀者來 說,關於凱恩戈姆山的各種專有名詞毫無意義,他建議雪柏德插入圖片,並加上地圖輔助閱讀。他還建議她別找「一團糟」的費伯出版社,考慮在《蘇格蘭》雜誌上連載。信末他對雪柏德— 他的「水之精靈」,寫出這 樣能吸引山林鄉間愛好者的作品表達祝賀。
可能因為沒把握能出版,也可能是雪柏德不想出版,總之在之後三 十多年裡,這本手稿都被冷落在書桌抽屜,直到亞伯丁大學出版社在一九七七年安靜地出版了它。
(節錄自《山之生》,<我走,故我在>,3/27 正式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