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江郎才盡只好舊文重貼
#去年她的最佳表演在行定勳的劇場裡的最後一個背影
在與白石和彌導演一起上雜誌的訪談裡,她被記者問到與樹木希林與田中裕子合作的感想,她說「在她們身邊受益頗多,但很難用語言回答這個問題。」白石導演則替她回答:「妳的表演就是答案,表達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訊息,就是電影的目的之一。」
無法以文字表達出來的訊息,要透過各種努力滲入其中,成為角色的養份,最終呈現出來的面貌,就是像她這樣的女演員了。
http://bit.ly/2ZkkVTx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iamSharaLi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eventeen #林逸欣 #想都沒想過 #2020全新作品 Follow my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haralinmusic/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iamsharalin/ mail...
白石和彌導演 在 我は何しに香港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趁年輕(笑💦)行使扮嘢的自由✨
溫馨提示:我唔係佐藤健...笑
《那一夜:母親是殺人犯》日文title名叫「ひとよ」*平假名來
平假名「ひとよ:Hitoyo」個意思可以解釋為 「一夜」「人世」「人よ(人啊)」
名取得非常妙 同時可以表達到三重意思 而且全部都係呢套戲嘅重點
那一夜 母親為咗三個孩子嘅未來 幸福 親手殺咗成日借酒施暴嘅丈夫
從那一夜開始 一家人以及三個孩子嘅人世,命運就改變…
15年之後母親出獄 突然返到屋企
好唐突地出現喺已經長大嘅三個孩子面前… ←故仔就喺呢度展開!
套戲裏面 無英雄 無品德高尚嘅人出現 感覺猶如偷窺睇緊突然發生不尋常問題嘅普通家庭嘅演變咁樣
又好似睇緊Documentary咁 好有Reality好有真實嘅感覺
Fish Ball~!!!
INFi∞ITY.新映搜畫
#那一夜母親是殺人犯
#白石和彌導演
#佐藤健 #松岡茉優 #鈴木亮平 #田中裕子
白石和彌導演 在 重點就在括號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點開她素麗淡雅的官網matsuokamayu.jp,簡約設計感的英文羅馬拼音被放在最明顯的地方,甚至比她的日文名字還要明顯。想想,也許是演了拿下坎城金棕櫚獎的《小偷家族》後,公司覺得她在國際間算是有一些知名度的女演員,對外國人士來說,也許說出「Mayu Matsuoka」這個名稱,他們會更有印象一些。
在前年,她與是枝裕和在早稻田大學的對談裡,是枝裕和說,他是看到她剛滿二十歲時接演的《問題餐廳》裡頭總是穿著連帽T的「雨木千佳」,便對她留下深刻印象,一直想著要與她合作,「第三集裡千佳與母親在餐廳的場景,彷彿凝固的一瞬間,那場戲真的觸及到角色的內心。」
後來,是枝裕和有機會能問到撰寫劇本的坂元裕二,對於她的表演有什麼感想,坂元裕二說,他那晚看完那一集的播出,就把原本寫好的後續發展改掉了,「因為她的表現已經超越劇本了。」
當時二十歲的她在訪談裡是說:「把我自己作為養份,讓千佳可以好好成長,我是用這樣的心情在演出的」。如果說表演這件事,是奉獻自己,以昇華創作者寫出來的虛構角色,那麼戴上那層面具的自己,是如何讓角色滲入自己,讓她真實,讓她足以感動人心,除了一部份的渴望表現自己的天資之外,這可能還需要一種比較幽微的努力──要怎麼理解創作者的心境。
這些年來,她參與的電影演出越來越多,在台灣,剛下檔的《那一夜》的她是整天醉醺醺的小酒館陪酒女郎,現在上映中《蜜蜂與遠雷》的她是追逐音樂境界的天才鋼琴家。前者是在計程車吵成一團,差一點就要在車上吐的女人,後者是不怎麼說話,所有的語言與感情都用八十八顆黑白琴鍵表現出來的女人。
一動一靜,反差甚大,但老實說,她的確非常不錯,她的確理解了《那一夜》原作桑原裕子想表達的那種前途黑暗的無力感,也深刻感知到恩田陸的《蜜蜂與遠雷》裡頭,天才亞夜的迷惘,以前總說自己不受肯定,沒什麼信心,這幾年間也開始入圍幾項演技大獎,也得了幾座的確是需要實力的最佳女演員。
一貫毒舌的阿嬤樹木希林說她的臉沒什麼特色,直言「我很快就會忘記妳長什麼樣子了」,但,如果真的要說她的特色,撇除總是在電視上露出狂熱瘋愛的早安少女組粉絲宅形象(這已經被拿來當笑哏了),撇除眾多演出之外,她的多種面向還真是讓人佩服。
會幫角色找主題曲的她,在廣告CM裡展露歌喉。因為宣傳電影而開instagram的她,放上了自己跟橋本愛一起去法國旅行的照片(還有屁股玉照,詳見留言區)。說自己是漫畫宅宅的她,在各種動畫電影裡獻出自己聲優演技。她在NHK新開的音樂番組《新世紀ミュージック》對每一位從Hello! Project來的妹妹露出溺愛的表情。
各項業務繁忙,停不下來的女演員一直都很有趣,也很有意思,數年前在專訪裡說「希望不要再被稱作有潛力的年輕女演員」。但,現在的確已經不是有潛力的女演員,而是努力展現自己各項潛力的女演員。
在與白石和彌導演一起上雜誌的訪談裡,她被記者問到與樹木希林與田中裕子合作的感想,她說「在她們身邊受益頗多,但很難用語言回答這個問題。」白石導演則替她回答:「妳的表演就是答案,表達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訊息,就是電影的目的之一。」
無法以文字表達出來的訊息,要透過各種努力滲入其中,成為角色的養份,最終呈現出來的面貌,就是像她這樣的女演員了。
白石和彌導演 在 iamSharaLi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Seventeen #林逸欣 #想都沒想過 #2020全新作品
Follow my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haralinmusic/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iamsharalin/
mail for work👉🏻wawa422@gmail.com
【實體專輯收藏】
🛒 滾石購物網 → https://bit.ly/3jxk0bb
🛒 博客來 → https://bit.ly/2OS5PPT
🛒 五大國際唱片 → https://bit.ly/3jBGKa0
🛒 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 → https://bit.ly/2ZUZuJS
🛒 佳佳唱片行 → https://bit.ly/3eWlM2j
🛒 玫瑰大眾g-music風雲榜-購物網 → https://bit.ly/2WRUGTI
【數位音樂線上收聽】
♫ 數位平台全面正式上架 → https://sharalin.lnk.to/AsGoodAsItGets
【中華/遠傳用戶鈴聲下載】
♫ https://hamitone.emome.net/ringtone/web/index.jsp
♫ http://www.fetnet.net/RBT/public/RBT_1_1.jsp?agentTypeUrl=B
空氣又彌漫著下雨的味道。
我突然想起來不及跟我們一起長大的你。是否像我們一樣慢慢變老,又或是一直停留在17歲呢?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17歲的你,你想跟他說什麼?
又或者他會對你說什麼呢?
『如果我有妳一半的勇氣就好了。』
約定好,不論未來如何,我都會帶著妳給的勇氣繼續前進。
『And I'm still here,
I'm still he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eventeen】. 詞曲:林逸欣
我記得那時的空氣
剛剛下過雨
有淡淡的憂鬱
參雜著樹葉的香氣
我記得那時候的你
傻傻的孩子氣
When you were seventeen
我記得那時的階梯
是更遠的距離
卻總在半路繞過去
假裝與你相遇
我記得那時候的你
看見眼中的自己
When you were seventeen
And I’m still here
And I’m still here
呼吸著空氣中一樣的憂鬱
用同一雙眼睛 終於能看見
從樹葉滑落的雨滴 孤獨得很透明
And I’m still here
And I’m still here
猜想著沒答案一樣的問題
你是否老去 或停在這裡
When you were sevente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製作人:楊鈞堯、林逸欣
製作助理:葉承睿
編曲: 賴暐哲
Bass : 陳紀烽
鼓 : 張浩嘉
第一小提琴 First Violin:蔡曜宇 Shuon Tsai
第二小提琴 Second Violin:朱奕寧 Yi-Ning Ju
中提琴 Viola:甘威鵬 Weapon Gan
大提琴 Cello:劉涵 Hang Liu(隱分子)
和聲 :許恰吉
人聲錄音師:陳志翔
樂器錄音師:潘堯泓
人聲錄音室: 白金錄音室
樂器錄音室:強力錄音室
混音師:陳志翔
混音室: FLY Studio
MV
鳥兒映像製作有限公司Birdy Productions.
監製 Executive Producer|邱柏昶Birdy Nio
執行導演 Executive Director|蔡幸伶 Hsing Lin Tsai
太陽不逃製作Luputa Studio
製片Producer|孫偉強 Luputa Sun
執行 Line Producer|王琦凱 Kai Wang
製片組 Production Crew|賴相芸 Fish Lai
製作會計 Production Accountant|陳妍蓁 Abbie Chen
攝影Director of Photography|莊竣瑋Kevin Chuang
燈光師 Gaffer|游凱翔Yu Kai Siang
燈光組 Best Boy|孫大鈞Sun Da Jun
美術指導Art Director|黃舒Shu Huang
美術組 Assistant Art Designer|徐敏Hsu Min、簡宇瞧Chien Yu Chiao
平面支援Flat Support|黃琬芸Huang Wan Yun
花絮側拍 Behind the scenes|陸韋中 Wei Chung Lu
剪接師 Editor|謝佩芬 Summer Sha
標準字設計Front Design |盧冠瑾 Gwen Lu
調光師 Colorist|蘇佩 @時間軸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Timeline Studio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OOlrKVjZ20/hqdefault.jpg)
白石和彌導演 在 張立昂 Marcus C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數位平台收聽 ➔ https://MarcusC.lnk.to/Oxymoron
♬ 頻道訂閱 ➔ http://bit.ly/marcuscyoutube
生命用最殘酷的方式讓人成長 也讓人茁壯
人生中我們總會遇到想割捨,卻割捨不了的情感。〈說說話〉的創作概念其實是源自於張立昂真實的成長經驗。在他赴紐西蘭留學期間,頭幾年的歲月都在寄宿家庭間輾轉,當時年紀很小的張立昂便體會到內心堅強的重要。在一次意外中,張立昂親眼目睹好友離世,加上同一年之中,帶大自己的奶奶也過世,讓張立昂徹底體會到愛要及時的重要,也要警惕自己常陪自己愛的人說說話。
///Song Lyrics
See you around 會想我嗎
該狂歡時別太想家
And I'm leaving home
Don't think it's where I belong
我用道別代替感謝
妳用囑咐代替告別
走在 這陌生的街
好想撥一通電話
無人回應的號碼
Oh
劃破夜的星 一次一次
放棄懂事
Nothing but a broken heart
請你陪我說說話
陌生的城市 陌生身影
熟悉的喉嚨 不熟的母音
I got your back 我罩你
連根拔起 you got nothing to worry
桃園現摘的義氣 homies
一句兄弟 那被接納的聲音
機會被命運惡意倒閉
Real life ain’t no monoply
答應 要考好的成績 I don’t
突然失去了消息I know
太自以為是 彌補不了的錯
失敗可以重來 I'm told
Put a smile through your tears
Let me kiss goodbye on your cheeks
Oh
劃破夜的星 一次一次
放棄懂事
Nothing but a broken heart
請你對我說說話
Oh
劃破夜的星 一次一次
放棄懂事
Nothing but a broken heart
請你對我說說話
I would put a smile through your tears
Let me kiss goodbye on your cheeks
And go on and on
I would put a smile through your tears
Let me kiss goodbye on your cheeks
And go on and on
///Song Credit
詞/曲:張立昂
製作人:米奇林(跳蛋工廠EGGO Music Production)
編曲:賴暐哲(跳蛋工廠EGGO Music Production)
和聲編寫:李雅微/米奇林
和聲:李雅微/張義欣/張立昂
錄音工程師:陳振發
錄音室:白金錄音室
混音工程師:陳振發
混音錄音室:強力錄音室
執行製作:施森銘(跳蛋工廠EGGO Music Production)
OP:Warner Chappell Music, Hong Kong Limited Taiwan Branch
///Creative & Prodction Team
企劃統籌|徐立桀 Marco Hsu
彩妝 Make Up|一修 @ izzue_stylist
髮型 Hair Stylist|曹安迪 Andy Cao @ 菁 Jing
造型 Stylist|王鈞祺 Cindy Wang
平面攝影 Photographer|陳小烈 liechen
///MV Staff
影像製作|恭喜發財映画
導演&編劇|胡瑞財
副導演|劉芷妤
導演助理|林冠蕙
製片|梅致祺
執行製片|林知融
攝影師|王子碩
攝影大助|簡禎佑
攝影助理|王丞宇
燈光師|風宗廷
燈光大助|張哲誠
燈光助理|張寧恩/朱家葆
美術指導|陳若宇
執行美術|易樺欣
美術助理|費筱雲
道具車司機|張簡義忠
造型師|蔣佳芸
造型組|黃若宜/劉芳宜
場務|范子薺/郭宗哲
九巴司機|張輔弼/張建元
剪接師|林思妤@早雨早晴
剪接助理|王乙安
調光師|李芷璇
主演|陳楚翔/徐裕傑/孟石菁
演出|林知融/蔣漢叡/林冠宇/潘韋丞/吳育軒/張詠翔/黃品奇
攝影器材|妄想機攝影器材
燈光器材|上京影業
特別感謝|
D.E娛樂
默墨生活
白沙灣海水浴場
八尺門倉庫
您好食品行(小吃攤)
仁五路龍鳳腿
仁五路及崇安街周邊
中山陸橋
七堵地下道
基隆市政府推展影視景點協拍小組
基隆港務分公司
胡焰棠
萬美麗
林宸瑀
★更多活動詳情請上
∥Sony Music Taiwan CPOP-華語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SonymusicTaiwanCPOP/
∥Sony Music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onymusic_taiwan/
///Follow 張立昂 Marcus C
張立昂 Marcus C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arcusC.Fanp...
張立昂 Marcus C 微博
https://q9t8d.app.goo.gl/wyTK
張立昂 Marcus C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arcourageous/
#張立昂 #說說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rYrDD23bBc/hqdefault.jpg)
白石和彌導演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2020.3.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8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BBC有一部非常棒的紀錄片,片名叫做《BBC跟拍49年:窮人跟富人的人生七年》。
這部片的導演,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拍,每七年記錄一次他們的生活;分別從他們的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2012年,他們56歲的生活。
導演想要告訴我們一個令人有點難過的事實喔,那就是「富人的孩子,還將會是富人;而窮人的孩子,多半還將會是窮人」。
這部片子150分鐘,基本上證明了這個觀點,那就是「社會階層」的鴻溝,是很難跨越的。然而,是因為這些窮人不夠努力嗎?是他們沒有機會?還是他們的基因不夠好?
關於這方面的討論,最近我讀到了一個專欄作家,叫「胡偉良」先生他的分析。我受到很大的啟發喔,在這邊特別要跟你做分享。
其實在這些窮人的孩子裡,不乏天賦絕佳、工作拚命、機會多多的人;但他們依然過得很不如意。
歸根結底喔,真正的關鍵在於,沒有人幫他們正確的規劃人生;以至於在人生的分叉路口上,沒有辦法做出正確的選擇跟判斷。
這裡呢,可以從四個層面來跟你做解析~第一個層面就是:「關於人生路徑的規畫」。
這部紀錄片,呈現了非常讓人難過、但卻又很現實的問題;就是這些孩子在7歲的時候,當富人的家長,已經告訴這些孩子要常常看《金融報》和《觀察家》,這一類的專業財經期刊了!
這讓他們開始對於社會的財富的運行,還有其中的規律,有了一個重要的啟蒙。
他們也會告訴孩子,未來他們會上私立的中學,考上牛津、劍橋這樣的名校,走入社會的上層階級;一切是這麼的順理成章、理所當然。
然而我們反觀那些貧民窟的孩子,這時候的他們,基本上都還為自己很基本的溫飽、家庭暴力、校園暴力…這些問題所困擾著。
這時候的他們和他們的家長,都完全沒有「規劃人生」這樣的想法跟意識。
在這些孩子56歲的時候,富人家的7個孩子,基本上都已經上了私立學校,可能是讀牛津、劍橋;接著成為律師、教授,自然的走入社會的上層階級。
然而這些底層社會的孩子呢?他們後來很不意外的,也都做著很普通的服務性的工作,像是修理工啊、保安這一類的。
並且他們也常常陷入失業、貧窮、酒精、毒品、肥胖…這些問題的影響。甚至於如果沒有社會福利,他們的生存處境真的是很令人憂慮的。
然而,這些情況也不乏「寒門出貴子」這些故事,這些寒門的子弟,之所以能夠翻轉他們的命運;其實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選擇」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他們願意主動的去規劃人生,盡力跳脱原本的圈子,有意識的去跟那些更加優秀的人交往、並且學習。
其實啊,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差別不是技能,而是認知。
這些能夠超越階級的人,他們首先對於「成功」都有所渴望,在確定目標的前提底下,去制定他們自己的人生規劃。
他們對於財富的積累、創造被動收入、和有效的自我管理,都有一定的認識;所以當機會來的時候,他們就能一把抓住。即使沒有辦法一次翻身,他們也會積極的去創造,跟等待更好的機會。
能夠主動規劃自己人生的窮人,他們只是現在沒有錢,但不代表未來會一直窮下去啊!
可是缺乏規劃、沒有目標意識的這些窮人,即使一個機會掉在他眼前,他也不會意識到這是個機會,自然日後留下來的,就只有憤恨跟嘆息而已。
而第二個層面我們來看,就是「關於身體和欲望的規畫」。
一個人成功與否,「知道該做什麼事情」其實還是其次;知道「不該做什麼」,有時候是更加的重要。
這些不該做的事情,有好多是你以為喔,只會出現在戲劇裡面,但是卻很真實的發生在這個社會上啊!
說到底,很多年輕人都是抵抗不住欲望的誘惑,然後又不尊重自己的身體;最後可能染上了像是愛滋啊!
或者是毒癮;或者是陷入了比如說賭博的心態、一心想就只想要賺快錢,於是走上了這一條「不歸路」。
很容易看出差異的,就是關於「健康」跟「身體」的自我管理,說白了就是能不能藉著運動,去控制自己的體重、控制自己的飲食?
還記得嚴凱泰曾經說過:「你連吃都不能控制,那你還能夠控制什麼呢?」這個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喔!
在這部紀錄片裡面的精英階層「Andrew」跟「Jone」。他們在56歲的時候,還保持著非常良好的體態。
屬於中產階級的公務員「Peter他們夫婦」,他們的身材也是相對比較好的。然而,在那些底層的那些個案,他和他們的妻子,就顯得肥胖、臃腫。
然而他們有好幾個在年輕的時候,都是非常帥氣、非常英俊的啊!
其實呢,優秀的家庭背景不只代表著更豐富的資源,更重要的事情,是會傳遞給孩子優良的生活管理。這些孩子在自我管理、抵抗誘惑的時候,就會更加的有毅力,也會更能夠自律跟自強。
從年輕開始,就一定要好好的規劃自己的健康,和管理自己的欲望。「規劃健康」是為了讓你能夠有更好的工作,跟享受生活的條件,讓你能夠有更強的毅力和活力。
而「管理欲望」是為了讓你不會因為一時的衝動,去做那些毀掉了你要用一輩子的身體。
而第三個層面,叫做「刻意的學習跟練習」。
大家都知道學習和練習的重要性,然而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遇上什麼就學什麼,並沒有系統性與重點的規劃。
你可能聽過葛拉威爾,曾經提出的「1萬小時定律」。這裡指的是如果你想要從一個普通人,變成是某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1萬小時的練習。
如果每天八個小時,一個禮拜五天,大概你要花五年的時間。
可是問題來了?資歷超過五年,甚至於十年的工程師到處都是啊!然而有幾個人成為比爾蓋茨?還是祖克柏呢?
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於多數人的學習,都沒有真正的聚焦,更缺乏了對於需要解決問題的處境,進而進入深入思考的一個理解。
而「刻意練習」就是在做足功課的前提底下,通過實踐不斷的去強化自己和所處領域的認知,同時又能夠不間斷的接收他人的回饋,不斷修正自己的學習計畫。
而更具體來說,你可以用「改善率」這個概念出發。過去啊!你可能很習慣去想自己到底學到了什麼?
而「改善率」的概念,就是要你聚焦在你到底改正了多少錯誤?你彌補了多少短處跟缺失?根據你需要解決的問題,去評估你學了多少新東西。
億萬富翁馬克.安德森,曾經在談到祖克柏的時候,他就說道:「如果你有機會跟祖克柏這樣子偉大的CEO相處,你就會發現,其實他們每個人都是百科全書式的專家啊!」
「他們對本行業,或者是其他領域都有很深入的瞭解,這些都是透過刻意的學習、焦點式的訓練才能夠得到的。」
你如果想要取得成功,重要的是「改善率」的思維,這樣子才能夠針對性的解決問題,有重點的瞭解相應的知識;而非自我安慰式的,停留在「有學習的感覺」裡。
而第四個層面呢,「對於家庭的規畫」。
其實除了身體以外,能夠陪伴我們最久、給予我們最大支持的,就是我們的家庭了!
有人說過喔:「一生中跟我們有密切聯繫的人,應該不會超過100個人;甚至於30到60人這個數字,都是很正常的;而親人就是其中最親密的人之一。」
有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家庭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在這部紀錄片裡,有一個叫「Sue」他的女孩,她離婚之後自己帶著孩子獨自的生活,經歷了一段人生的低谷,後來再婚的夫妻生活是很和諧的,事業跟生活也都有了起色。
而另外一個女孩,是嫁了兩次、又離了兩次,生下的幾個孩子,也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上大學;自己的身體不好也就算了,還遭遇了一系列感情上的打擊,到後來只能靠救濟金過她的生活。
其實不只是女性,男人找到一個好老婆之後,對人生的改變也是非常顯著的。
一段糟糕的婚姻,會影響你的心情、事業、父母、生活。而且即使是你遇到了下一段感情,你也要費心費力的,去處理上一段婚姻所遺留下來的問題。
另外如果你已經有了孩子,還要應付婚姻問題帶給孩子的傷害。所以呢,在面對親密關係的經營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的考量,什麼是對你最好的;而什麼是對你另外一半最好的?
在處理情感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溝通的能力,避免因為自己一時的情緒,或者是過去經驗的投射,卻傷害了自己珍惜的感情。
胡偉良先生在經過以上的解析之後,下了這樣的結論:「有些人生規畫還是愈早做愈好,很多時候當你醒悟過來,到底是什麼把你跟別人區分開來的時候,你往往已經沒有去追趕,跟彌補的餘地了!」
他說的其實沒有錯,然而我想要延伸去做一些補充,因為我總覺得這樣的結論,有一點停在「無能為力」的挫折感裡,好像當自己發現了什麼的時候,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其實,這個時代給我們最大的資產,就是「資訊落差幾乎已經消失」了,只要你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你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取得學習的資源跟機會。
雖然要改變思維的慣性是很難的,因為你的思維慣性,是結合了你的先天性格啊、家庭環境啊、重大事件啊、主觀詮釋啊、社會文化啊…這些的總和,形成一個堅實的系統,幾乎會不存在那種「畢其功於一役」這樣的短期特效藥。
但是呢,在學習資源很容易取得的前提底下,「時間」的累積效應,就很容易放大,就像是「滴水穿石」這個道理一樣。
過去的人們活在一個幾乎沒有「水」,也就是沒有學習資源的世界裡,但你並沒有活在這樣的世界中。
我多年以來,也是用這樣的思維跟這樣的實踐,從2005年的「有聲書評」,一直到2016年的「一天聽一點」。
在堅持分享的背後,其實是持續的學習跟自我修煉,這樣子讓我看見了超越原生環境的風景跟世界。
一直到有一天,我突然也被稱作一聲「老師」,我提供了很多朋友翻轉命運的學習機會,無論是從人際到溝通、從時間管理到人生規劃;透過實體的課程,或者是線上課程的形式,讓我見證到很多朋友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當我一回頭啊,我發現這些朋友的改變,卻引發了我自己更深刻的學習和前進。到頭來喔真正被改變的,其實是我自己。
在這裡,無論你有沒有參與我的課程,只要你願意接收我所製作的內容,我都想要跟你說一聲「謝謝」~因為,是你圓滿了我的生命。
最後呢,「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如果你願意改變自己,跳脫宿命的安排,那麼歡迎你「現在」就加入學習,無論是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
你不是生來是什麼就得是什麼,而是你想成為什麼,就創造出了什麼。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尤其是今天所談到的,關於我們的原生的環境、關於我們的天賦、關於階級翻轉的部分。
我想你一定很關心,怎麼樣讓自己的生命過得更好?如果你對這方面有渴望,如同我說的,其實現代的時代,已經是一個沒有資訊落差的時代。
只要你有心學習,到處都有資源;當然也包含「啟點線上學苑」為你推出的【過好人生學】。
在過好人生學裡,不只是會讓你打破一些面對生涯、面對生命的迷思,更重要的一點是它會給你具體的作法。
翻轉命運,從學習開始!歡迎你的加入。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邊,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0_5K07b5M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