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通】「歐亞咽喉」廢武功 敲響Plan B警鐘
由奇幻沙塵風暴引發的超大型貨輪「長賜號(Ever Given)」擱淺,阻塞「歐亞咽喉」蘇彝士運河已進入第四天。不單往返中歐的40英尺集裝箱索價飆升4倍,貨運商或須繞道近萬公里經南非好望角前往亞洲,原油、紙漿等原材料供應鏈危機隨時一觸即發。而花費十年時間開鑿、一日之間「武功盡廢」,或更敲響北京加速謀劃Plan B決心的警鐘。
巨輪擱淺致阻塞,集裝箱運費飆
逾七成面積為藍色海洋覆蓋的地球,80%的貿易量經由海上航線運輸,其中又有60%涉及亞洲,令連接歐洲及亞洲的「咽喉要道」--193公里長的蘇彝士運河,顯得舉足輕重。即使是在大流行之下,去年仍有約1.9萬隻船過境,運載貨物量至少十億噸計。
不過,長達400米的超大型貨輪「長賜號」(隸屬世界第七大貨輪公司長榮海運)周二在此擱淺,至今仍難以動彈,已令全球航運業瀕臨大混亂的邊緣。
首先當推運價飛升,目前,往返中歐的40英尺集裝箱索價已飆升至8千美元,幾乎相當於一年前的4倍;其次是船期延誤,有航運公司指,如阻塞持續,旗下船隻可能被逼改經南非好望角,此將增加9650公里或一兩周時間的航程,並令燃油費用高達30萬美元;第三是港口壓力,當積壓的船隻愈來愈多,其最終抵達目的地時,或沒有足夠的停泊碼頭及起重機安排卸貨。
或擾原油零件紙漿等全球供應鏈
若阻塞持續,更嚴重影響恐是干擾全球供應鏈,中東的原油、中國的零件、印度的棉花……原料供應延遲都恐令終端製造商生產中斷。即使蘇彝士運河位置未涉及美洲,但空餘集裝箱無法及時返回,或加劇消費品需求激增而導致的當地集裝箱短缺。
全球最大木漿生產商、總部位於巴西的Suzano公司就指,貨櫃需求急增已影響到散貨船,部分木漿或需延至4月才出貨,此可能會影響下游造紙商的庫存,甚至衝擊廁紙供應。
標普全球普氏集裝箱數據同顯示,從亞洲往美國東海岸的40呎標準貨櫃運輸成本,已從去年3月的2775美元急升至逾5000美元。中遠海控(01919)股價今早市突飆逾8%,東方海外(00316)續昨日漲14%後半日再升逾3%。
中歐班列後,東海岸鐵路值期待
「長賜號」何時脫險尚未可知,但事件或在另一層面堅定中國尋求交通樞紐Plan B的決心。除了現有東中西3條通道可往俄羅斯、哈薩克、土庫曼、伊朗等國的「中歐班列」,與馬來西亞合作興建的全長688公里的東海岸鐵路,擬連接大馬西岸的最大貨櫃港口巴生港及東岸的行政中心布城,正正避過馬六甲海峽。
而數年前流傳甚廣的中國擬與泰國合作,挖掘連通太平洋泰國灣跟印度洋安達曼海的「克拉運河」以取代馬六甲海峽,雖一直只聞樓梯響,但泰國政府據報將於6月宣布「陸橋計劃」,即在克拉海峽兩側建造兩個深水港,由一條100公里的鐵路及高速公路連接,以取代運河計劃。
無論蘇彝士運河阻塞事件是否坊間所指「新冷戰危機的預兆」,有意重續奧巴馬「重返亞洲」政策的拜登,與中國之間的地緣政治博弈都勢將日趨白熱化。
#運輸 #貿易 #經濟
白令海峽陸橋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明報】英國於45萬年前已經脫歐?
科學家稱找到證據,證明英國大不列顛島在遠古時期與歐洲大陸由陸橋連繫,該陸橋在45萬年前開始形成的一場災難中被破壞,自此開啟英國「脫歐」之路。
研究人員推斷陸橋是白堊岩石結構,連接今日的英國Dover和法國Calais。在陸橋以北,是一個位於歐洲大陸冰蓋邊緣的巨大冰川湖。後來在大約45萬年前,湖水太滿而溢出,逐漸侵蝕陸橋。到了大約15萬年前,可能因為有冰蓋斷裂掉入冰川湖,再次引發大洪水,最終對連接英歐的陸橋造成「致命一擊」。至今英倫海峽海底仍留有8至10公里長的洪水侵蝕痕迹。
文章共同作者之一、倫敦帝國學院學者Sanjeev Gupta形容這是「英國脫歐1.0」。英國與歐洲的一海之隔,在昔日儼如天險,令其免除歐陸強國侵略,並形成英國對歐洲大陸的疏離傳統。
#地理
白令海峽陸橋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類所邱鴻霖老師左鎮人研究 推翻教科書說法 榮登報紙頭版
本校人類學研究所邱鴻霖助理教授主持「左鎮人再研究計畫」,發現左鎮人並非臺灣最古老的人類,推翻長久以來的教科書說法,研究成果曝光之後立刻吸引報紙以頭版報導。
邱鴻霖老師表示,多年來國、高中教科書都寫著「左鎮人是最古老的臺灣人」,因此成為幾乎是無人不知的國民常識。然而,其出土脈絡與年代的正確性,在臺灣考古學界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邱鴻霖老師指出,左鎮人化石人骨的來源乃民間熱心動物化石採集者,在臺南左鎮新化丘陵的菜寮溪一帶河床所採集,沒有明確的出土地層,也沒有共伴出土的遺物,由於當地是著名的古生物化石重要產區,因此出現人骨時也格外受人矚目,並合理懷疑其年代的古老性。
1971年學者發現收藏家擁有這一批人骨,隨後於1973~1974年間委託日本學者,嘗試當年研發中的氟、錳濃度相對定年法來推測時間,推估這批人骨擁有二至三萬年的歷史。由於是繼1968年國立臺灣大學宋文薰教授,發現臺灣第一個舊石器時代遺址以來的另一個大發現,而且年代據推估更早於長濱文化,所以一時轟動喧騰。然而,氟-錳濃度相對年代測定法的精確度與適用性,也受到地質學者與考古學者的質疑。
近年來,亞洲大陸東南、臺灣、日本沖繩陸續有古老的人骨新發現,與嶄新的定年資料,例如澎湖直立人、八仙洞舊石器時代的新年代序列、馬祖亮島人、日本沖繩的白保竿根田原洞穴、サキタリ洞穴遺址的發現,使得左鎮人的懸疑,更加令學者感到再研究的必要性。
邱鴻霖老師表示,近年日本對於舊石器時代的年代學有深刻檢討,許多舊有的說法紛紛受到挑戰,化石人骨與遺址的年代重新接受科學檢證而打破原先的認知,日本的史前時代因此大幅度改寫,各大博物館與教科書也檢討與更新歷史知識給予國民。臺灣的左鎮人,當年也亦是得力於日本學者的協助,才得以對其年代做出大致上的推估。如今,絕對定年技術相較於40年前已有飛躍性的進展,僅需少量的樣本便能得到精確的定年結果。
在這樣的背景與技術條件下,國立臺灣博物館認為有必要對「鎮館之寶」之一的左鎮人,賦予科學性的詮釋與再定位。因此,委託邱鴻霖老師主持「左鎮人再研究計畫」,重新探討左鎮人的發現與年代學問題,並進行最新的3D掃描與仿真複製、人骨解剖部位的3D重建復原,更針對1970年代對左鎮人定年分析的科學性提出反省與研究。
經過一年多的反覆慎重討論與嚴密的準備,於去年七月初在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同意與支持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的AMS 14C(加速器質譜儀碳十四定年法),抽取骨膠原蛋白進行定年(Bone collagen dating),這是目前針對五萬年以內的考古樣本,可信度與精確度最高的絕對定年方法。結果得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數據,卻印證了研究團隊當初的質疑。
邱老師表示,左鎮人經AMS 14C絕對定年分析,僅僅距今約三千年,其中一件更只有距今兩百五十年,而不是當初學者依據氟-錳濃度定年法所提出的二至三萬年。詳細的研究報告已於去年九月中提出,並於十二月進行定年交叉檢驗,再次確認頭骨片所屬年代。這個研究結果,大大影響了我們對於臺灣舊石器時代人群的來源的認識。從1970年代以來,持續了四十餘年的臺灣海峽「陸橋說」是相當主流的觀點,而今由於左鎮人年代的澄清,使得證據調高了「東南亞起源說」的可能性,是臺灣舊石器時代年代學與史前人群來源觀點的重大轉變。臺灣這塊土地最早的人類活動歷史,藉由科學的研究方法再度獲得嶄新的認識。
昔日的化石發現與學術努力有其時代的學術發展背景,當年左鎮人所採用的氟-錳相對定年分析法,在當時亦是最先進與充滿挑戰的研究方法,開啟了我們探知臺灣晚更新世人類活動的強烈好奇心。邱老師指出,新的科學事實仍必須披露在大眾面前,左鎮人的謎團在新的絕對定年數據的出現下,或許令大家震驚不已,但是,這並非否定臺灣具有出土萬年以上化石人骨的潛力。
邱老師說,臺東縣八仙洞的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是證據確鑿的考古發掘,雖然仍未出土人骨,但是已經證明了最早三萬年前臺灣這塊土地上已經有人類活動的痕跡。臺南的左鎮化石動物群也不會因為這片人骨的年代問題,而喪失在地質史與古生物學上的重要性。更積極而言,臺灣的地質環境中仍有許多具備發現古代人類化石與遺跡、遺物的潛力地點,包括南部的高位石灰岩地形、恆春半島南端的社頂、墾丁鵝鑾鼻珊瑚礁岩臺地等地,都有待運用科學的方法去調查與探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caK5EvKP_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