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選字狂人的奇幻錯字之旅」
在skype上跟不選字狂人說有個案子我要找同事討論,但不知道對方是不是忘記了,所以沒有回我。
不選字狂人回覆我:
「喔!她可能是漏信了!她很美。」
(不選字狂人要輸入的是她很忙)
「我覺得你應該要直接走過去調戲她。」
(不選字狂人要輸入的是提醒她)
簡直是史上最莫名其妙的聊天節奏,突然稱讚別人的外貌,然後又建議男同事去性騷擾女同事。
就在我已經笑得很累的時候,
不選字狂人再度回覆:「我真的覺得大典話是最有效率的。」
大典話,大典話,大典話?
打電話!!!!!!!!!
平常亂選字就算了,
居然在輸入注音的時候還出現了山東腔!!!!!!!
我徹底在座位笑到發抖,
很怕我旁邊的同事以為我癲癇發作。
癲癇注音 在 余秀芷sleev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請協助分享]
上個星期,2015年3月22日,發生了一件人倫悲劇,一名腦性麻痺者的父親,因為全家長期照顧重障兒心力交瘁,竟將自己的孩子掐死在車上,親手結束了21歲兒子的生命。這樣類似的新聞每一年都不斷地發生,今天我們將有一群腦性麻痺的障礙者及支持者將現身市政府社會局,澄清社會大眾對腦麻的誤解,說明重度障礙者自立生活在社區是可能的,並且呼籲政府重視障礙者生存與自立生活的權利,不要讓家庭扛起沈重的負擔,應研擬具體的措施,防止同樣的憾事再度發生!!
不要讓別人決定我們是生還是死!!
請正視障礙者生命自主權陳情記者會
時 間:104年3月31日(二)上午10:30
地 點:台北市政府2樓社會局205會議室(台北市信義區市府路一號2樓)
主辦單位: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
連署出席單位:千障權益行動聯盟、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中華民國殘障聯盟、人民民主陣線算障團、台灣酷兒權益推動聯盟、台灣八福無障礙生活發展協會、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台北市心生活協會、桃園自立生活協會
新聞連絡人:林君潔 0935-135-512 / 翁玉鈴 0956-183-146
不要讓別人決定我們是生還是死!!
請正視障礙者生命自主權陳情記者會
時 間:104年3月31日(二)上午10:30
地 點:台北市政府2樓社會局205會議室(台北市信義區市府路一號2樓)
主辦單位: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
連署出席單位:千障權益行動聯盟、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中華民國殘障聯盟、人民民主陣線算障團、台灣酷兒權益推動聯盟、台灣殘障希望工程協會、台灣八福無障礙生活發展協會、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台北市心生活協會、桃園自立生活協會
新聞連絡人:林君潔 0935-135-512 / 翁玉鈴 0956-183-146
前 言:上個星期,2015年3月22日,發生了一件人倫悲劇,一名腦性麻痺者的父親,因為全家長期照顧重障兒心力交瘁,竟將自己的孩子掐死在車上,親手結束了21歲兒子的生命。這樣類似的新聞每一年都不斷地發生,今天我們將有一群腦性麻痺的障礙者及支持者將現身市政府社會局,澄清社會大眾對腦麻的誤解,說明重度障礙者自立生活在社區是可能的,並且呼籲政府重視障礙者生存與自立生活的權利,不要讓家庭扛起沈重的負擔,應研擬具體的措施,防止同樣的憾事再度發生!!
記者會內容與訴求:
一、 澄清大眾對腦性麻痺障礙者的誤解
(1)常因評估機制不良,導致醫生誤判或外觀不同造成社會大眾的刻板印象。
腦性麻痺的障礙者因為有張力,無法控制全身肌肉,會不自主地流口水,加上言語表達困難,造成旁人難以理解及對話,而容易被誤以為是智能障礙或聽覺障礙。並不是所有的腦性麻痺都合併有都智能障礙。
(2)不要污名化腦性麻痺障礙者。
腦性麻痺的障礙者常因為有語言表達的困難,有時候想要讓人聽得懂自己想要講的話,就會比較急,容易讓人誤解脾氣爆燥,或是平常事情有很多阻礙無法達成,當然會失落,心情不好。被一語帶過,解讀為脾氣爆燥,是很不公平的。
二、「照顧很辛苦」不應成為家人及障礙者放棄生命「情有可原」的理由!!
不論是腦性麻痺或其他類型的重度障礙者,自立生活是可能的!!
政府應該積極研發腦性麻痺及各類型障礙者適合的輔具(溝通輔具、輪椅、電腦等)、設計腦性麻痺障礙者求救方法/輔具、給於適當教育資源支持。並且改善無障礙空間、交通及人力支持服務不完善等問題,提昇障礙者自立生活的獨立性與可能性,減輕家人照顧的重擔。不該讓人們將「難照顧」一語帶過,成為結束寶貴生命之理由。
三、防止悲劇再度發生
這絕對不是第一個案例,但是我們希望是最後一個!!!
雖然我們有很多服務,但往往是看得到卻用不到,難以申請或是不符合實際需求。
我們要求:(1)收集障礙者及家屬的意見,了解其實際需求與服務問題。(2)加強社區服務的建制與轉銜系統:許多重障者長期在家或從學校畢業後,社區服務無法順利使用或銜接上,最後回到由家人扛起所有重擔,應加強社區服務的建制及轉銜,才不會有斷軌的現象。(3)加強交通無障礙、環境無障礙、提高輔具取得可及性,增加障礙者自立生活的可能性(4)檢討並放寬規定,依障礙者各別需求提供服務,以個人助理服務為例,許多障礙者需要高度人力服務,但礙於規定無法將服務滿足在需要的人身上,或是評估工具不良,使得其他障別的障礙者難以申請,造成每年退款給中央,無法將經費妥善利用。另外,居家服務應依障礙者實際需要的時間、內容去提供,並可能跨區派遣服務,而不要各自為陣。
在此,我們希望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提出具體措施,一同積極面對障礙者自立生活於社區之需求與權利,整合並有效運用資源,不要讓這樣的人倫悲劇再次發生,以符合身心障礙權利公約第十九條之精神。
(註:第十九條「本公約締約各國確認,所有身心障礙者享有在社區中生活的平等權利以及與其他人同等的選擇,應當採取有效和適當的措施,以便於身心障礙者充分享有這項權利,充分融合參與社區,包括確保:(一)身心障礙者有機會在與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選擇居住地點,選擇在那裡及與那些人一起生活,而不是被迫按特定的居住安排來生活。(二)身心障礙者獲得各種居家、住所和其他社區支持服務,包括必要的個人支持,協助他們在社區生活和融合社區,避免與社區隔絕或隔離。(三)身心障礙者可以在平等基礎上享用為大眾提供的社區服務和設施,且這些服務和設施符合他們的需要。)
文: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理事長 賴宗育先生
我是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理事長,是一位腦性麻痺障礙者。我最近看到社會新聞,有一位腦性麻痺的障礙者被父親殺害,這件事情令我覺得不可思議,以為這是二三十年前才會發生的事情。沒想到在政府高喊障礙者人權,保障障礙者權益的現在,還會發生這樣的案件。讓我非常難過。
古人說:「虎毒不食子。」更不用說有理性有感情的人。相信這位父親,有相當大的煎熬,才會做出這種選擇。以我的經驗,以前被家人照顧的時候,因為腦痲的關係,以致於表達不清楚,而家人時間有限,且他們需要工作,沒有額外 的時間跟我好好溝通。這個時候我感到很生氣,家人情緒也會受影響,可是這不能怪家人,因為如果我一直在家,沒有出去讀書,就比較沒有朋友可以互動。情感沒有出口。在這個案例中,這位障礙者剛進入青年時期,這也是一般人的衝動期,因為長年在家,不知怎麼處理情緒,所以才會發生攻擊親人的結果。這是國家政策的失敗、教育的失敗。國家本應負起照顧人民的責任。障礙者有受教育的權利,而政府的怠惰,沒有從障礙者的權益著手,這是需要改變的。
現行教育對於腦性麻痺雖然有投入比較多的資源,問題是教育型態不改變,這些資源等於是浪費。例如:國家補助溝通輔具,但是現在的溝通輔具,大多數是用注音輸入,而對於學習注音有困難的腦性麻痺障礙者來說,其實並沒有多大的用處,且因政府的評估機制問題,大多數腦麻障礙者被評估成為其他障別的障礙者,而這樣的評估機制的結果跟事實不符。以我為例,我國小被評估為極重度智能障礙者,直到我大學畢業,才自己去更改評估。我發現現有的評估方式,都是透過語言跟文字對談,來確定障礙者是否在意識上理解週遭事物,但腦性麻痺由於手部功能不佳,無法書寫,伴隨語言障礙,表達困難,容易被誤解成「缺乏自主意識」判斷的障礙者。如果不是遇到評估人員,剛好是我大學朋友,我也無法改變評估結果。因為這位朋友,之前跟我在大學有所接觸,因此瞭解我的狀況。
我覺得障礙者的照顧責任,不應該落到家人身上。而家裏的人也該學習放手。如果只是家人在照顧,會限縮障礙者發展的可能性。例如:障礙者無法學習人際互動,這個時候如果家人無法照顧,就只好把障礙者送去機構,或如此案中,被家屬放棄的悲劇。
以我而言,我現在在「自立生活」,使用居家服務員與個人助理等兩種法定服務,就可以以自主的意願,選擇生活方式。被服務過程中,我學習到人際互動,如何跟家人以外的協助者達到平衡的關係。以前在家裡關係不對等,造成互相擠壓,我家人都有情緒,自從我自立生活以後,因為有了人際互動基礎,所以跟家人的關係改善。所以我認為,障礙者自立生活是很重要的。而障礙者自立生活,是國家要負起責任的。這需要大量支持。因此呼籲政府,要負起照顧人民的責任。
文:桃園自立生活協會代表/腦性麻痺障礙者 范金富先生
這幾天的話題都是圍繞在一位父親受不了壓力而把自己患有腦性麻痺的兒子殺死的事件上,看在同為腦麻的我眼裡,既難過又震驚,難過的是怎麼又有一個家承受不了壓力而破碎了,震驚的是我們的政府在事後的處理態度還是一樣:推推推!!
社會上還是對腦性麻痺一支半解,普遍從外表就認為患者是智力障礙,沒錯,或許有些患者會伴隨著智力障礙,但大部份的腦麻朋友還是跟一般人的智力沒有差別,甚至還比一般人高,以下針對腦性麻痺先做簡單的介紹:
腦麻痺(Cerebral palsy),又稱腦性麻痺、大腦性麻痺、腦癱、腦麻和痙攣,是一個泛指人類發展過程中,未成熟的大腦因各種因素(如:母體感染德國麻疹、胎兒被卡在產道過久導致腦部缺氧、產後腦外傷或腦炎)所造成的身心障礙的統稱;定義上來說,腦性麻痺本身必須是非進行性(不會繼續惡化)的腦病變,但是患者的身體功能卻可繼續惡化(如餵食困難導致的營養不良)。腦性麻痺主要是指腦部(包括大腦或小腦)的動作控制區域在懷孕時、出生後、或生產時受到傷害,患者會因此產生運動功能障礙。由於傷害的位置不同,許多腦性麻痺的患者會有感官發展及平衡力不佳、智力、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及學習能力缺損。此外患者亦可能有癲癇、視力障礙、聽力障礙等其他障礙。目前對於腦性麻痺並沒有直接治療的方法,但早期療育可以使患者能降低其障礙的嚴重程度。每1000名初生嬰兒中,約有2-2.5名患有此症。
腦麻朋友因為多數為肢體加語言兩種障礙,或三種以上的多重障礙,所以在照顧上也較其他障別來得困難,家長如果在工作和家庭兩方面沒有做出適當規劃的話,很容易出現困擾和困境,尤其在經濟和照顧上,如果沒有政府的資源支援,和制度協助的話,恐怕全家的經濟和精神會陷入困境,所以政府要負起照顧和協助的責任,而不是完全把責任都丟給家長!!
政府在制度的制定上出現很大的問題,就是完全把需求者的意見乎略過,而去聽從一所謂”專家”的意見,專家的意見能代表我們需求者的意見嗎?我不認同,因為你/妳又不是我們,我們的需求都了解嗎?這點我是存疑的!因為每次一個制度要制定前,政府都會找一些專家學者開會,很少有相關的協會或需求者參與相關制度制定的會議,事後又去找相關的協會或需求者為制度背書,有問題又不肯找尋解決方法,又把問題丟給專家學者,問題還是在那裡,根本沒有解決問題。
腦麻和家長兩方都要政府的支援和協助,政府應該要在資源的支援上多下點功夫了,尤其是自立生活支持服務計畫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案,但由於這是一個新的觀念,還在起步的階段,所以很多障礙者和家屬都不清楚它的意義,政府應該要多做宣傳或解釋,不要只是只有靠著推動自立生活的運動者在宣傳,這是不夠的,政府應該主動出擊,把更多的資源宣傳出去給人民知悉,而不是只有少數人才知悉,這是政府應該要去做的。
並不是所有的腦麻家庭都是出身富貴人家,大部份的家庭都是來自小康家庭,所以政府的補助是一項協助,但因為政府設下種種限制,使得有需要協助的家庭望塵莫及,明明有資格申請的,因為種種限制而無法申請,進而使得類似的事件一再的發生,然而官員卻是一副事後諸葛的態度,說要去追究責任,但這個始作俑者不就是你/妳們自己嗎?!如果當初沒有你/妳們所設下的限制,或許這些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每個人生在世上就應有權利決定自己要走向何種人生,我們腦麻朋友也不例外,從小到大都是別人幫我們做決定,但我們也有七情六慾,也有情緒的,也會思考的,我們也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要如何走,所以”沒有我們的參與就不要替我們做決定”
癲癇注音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音樂進了耳朵之後去哪裡?
2018-11-12‧ MUZIK AIR編輯部
© CMUSE
如果不是大腦在我們顱骨下以超級複雜的方式在工作,再美好的音樂對我們都只能是充耳不聞的空氣振動而已。儘管大腦如何解析聲音進而讓我們聽到音樂,至今機轉尚未完全明朗,但目前腦神經科學已經能為我們初步指出,大腦究竟用哪裡在「做」音樂,而音樂又對大腦做了什麼。
大腦怎麼處理音樂?
音樂能從各種不同向度來定義,諸如音高、旋律、速度、節奏、音色等等。而人類大腦要產生聽覺,則由較低層次的察覺(detection)循序漸進到較高層次的訊息處理(processing)。舉例來說,「一閃一閃亮晶晶」的簡單旋律,並不只是七個音符,而是在空間與時間當中接續起來的聲音頻率、音量強弱與時值長短。耳朵察覺這些微妙的聲音特徵,而大腦不同的區域則負責詮釋耳朵傳遞過來的資訊。在研究大腦損傷的失樂症者(amusia,無法感受音樂)之後,科學家方能在大腦中定位出處理不同聲音向度的部位。
音高
音高是用來堆砌旋律的磚瓦。人類以兩側顳葉處理音高資訊,不過右腦往往更為活躍。有絕對音感的人,大腦構造也不太一樣。神經科學家愛默(Stefan Elmer)的研究就指出,絕對音感者的聽覺皮質(顳葉上處理聲音的部份)與額葉之間有著較強的連結。
速度/節拍
小腦負責處理節拍、節奏與速度的變化。小腦在日常生活中能幫助我們維持運動技巧與全身協調。研究顯示,演奏家的小腦體積會比非演奏家還大,因為演奏家需要精準的時間感與身體協調,才能好好完成演奏。
音色
音色是聲音的品質,與音量強弱無關。當我們辨認不同樂器的音色時,右腦顳葉就運轉起來了——因為音色是不同頻率泛音的疊加,所以處理音高的能力正是處理音色的能力。
情感
杏仁核是大腦當中掌管情緒,特別是引發「戰或逃」(fight-or-flight)反應的重要部位。當然,這個部位也深刻牽涉著音樂情感。
另一個被認為與音樂情感有關的部位是海馬迴。海馬迴的功能主要是儲存記憶,而強烈的記憶則與強烈的情感連接在一起,每當音樂觸動了這種回憶,情感也因此受到激發。
若想再考慮其他層次的音樂組成元素,腦部究竟是怎麼同時統整這些,目前就不得而知了。
音樂能讓我變聰明嗎?
大部分的人認為聽古典樂能變得更聰明,這種所謂的「莫札特效應」時常遭人誤解。1990~2000年代許多人都相信,從幼兒時期開始聽莫札特(或是普遍而言的古典樂)能大幅提升智商。聆聽莫札特音樂時,的確可以暫時增進空間知覺與推理能力——不過大概也就僅限於此。然而莫札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在大腦這個主題上依然相當耐人尋味。研究顯示,時常聆聽這首奏鳴曲的癲癇病患,發作頻率會確實下降。
就算不能讓你變聰明,音樂依然是帖良藥
音樂與大腦之間耐人尋味的連結,讓研究者們能夠更深入理解音樂可以如何應用於改善人類生活。音樂治療以腦神經科學研究作為輔助,對行為與情感疾患進行復健與治療,也能用來治些身體上的小病小痛。
音樂療法牽涉到腦部結構的知識其中一種,叫做旋律語調療法(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MIT)。這種療法為患有失語症的病患所設計,主要藉由音樂的輔助,幫助病患重新控制發聲器官,而人類處理說話的主要腦區則位在左腦。韋尼克區(Wernicke area)跟布洛卡區(Broca)區都會影響口語模式,這些部位要是有所損傷,病患就會得到失語症(aphasia)。研究顯示,將旋律語調療法整合進療程當中成效顯著,也能讓病患更快恢復口語能力。
以腦神經科學解析音樂對大腦影響的另一個範例則是腦神經音樂療法(Neurologic Music Therapy)。有一種被稱作節奏性聽覺刺激(Rhythmic Auditory Stimulation,RAS)的療法時常被用來讓無法正常行走的病患重拾行走能力,不論其成因是肢體損傷、帕金森氏症、還是中風。在聆聽一組聽覺「信號」(cue)同時,病患要跟著節奏安排自己每個動作的時機,藉此快速重新掌握肌肉運動能力。
此外,一名亞利桑那州的女議員在2011年遭到槍擊,她藉由音樂治療康復的過程還登上了新聞。音樂治療師用這名議員從小就熟悉的流行歌曲輔助,恢復了她的口語能力。
不只腦神經科學家關注音樂
其他關於音樂與大腦的研究當中,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音樂心理學,這也是許多音樂療法發展的基石,同時是一個有待探勘的深邃領域。生物音樂學也關切音樂的心理面向,但更著重音樂之於人類的生物與生理面向。
動物音樂學與生態音樂學則分別檢視音樂與動物、音樂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最後,民族音樂學研究音樂的社會與文化脈絡,也包括音樂經驗的心理學與神經科學面向,因為來自不同音樂文化圈的人演奏並體驗音樂的方式,不僅在外顯的行為與反應上有不同表現,在大腦運作層次也有所不同。
音樂有各式各樣的應用方式能讓我們的每日生活變得更好;而認識大腦則是了解音樂如何改善生命的關鍵一步。不過要是在讀完這篇文章之後覺得大腦疲累,不如聽首莫札特好好按摩一下大腦吧。
癲癇注音 在 目擊癲癇怎麼辦?重點記起來!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過去坊間傳聞若看到 癲癇 發作,要趕快塞東西進患者嘴巴,這是錯的。趕緊看動畫學會處理方式!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18/08/seizure.html 第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