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不滿丈夫外遇,持刀試圖切下他的那話兒不成,轉而走去兒子的房間,將之當作替罪羊。痛失命根的兒子憤恨不平,還遭受同學霸凌,頓時自暴自棄,捲入刑案入獄。自責的父親苦心想要為兒子找到洩慾之道,他看見一個網站上寫著斗大的字眼──人體本身就是一根陽具。原來透過自殘,人類一樣能夠獲得高潮之感。
.
如果光看完上述一段就已經感到不適,那你恐怕不是《莫比烏斯 Moebius》(2013)的觀眾。向來以挑戰禁忌聞名的金基德向來不以取悅觀眾為志,雖然這個故事確實可能會為某部分的觀眾帶來相當程度的娛樂。因為整個故事的進展太荒謬、太獵奇,甚至有點黑色幽默成分。不過即便是向來把「屌」放在口中開玩笑的男性,都會不由自主地在觀影全程夾緊雙腿。
.
此外,這部片另一難得之處在於全片沒有任何對白,只有嘆息聲、嘶吼聲、呻吟聲(無論是愉悅還是痛苦的),這樣的嘗試更挑戰了敘事編排的技巧,以及演員表演的精準度。觀眾也等同像是受到邀請一般,加入了創作的過程,能跟著揣想現在的劇情發展。奇妙的是,只要足夠專心,不會有看不明白的可能。對性慾的探索一向是金基德的創作母題之一,如此形式,還原了人性的獸性(野獸本不會言語)面向,沒有對白的「干擾」,整體呈現反而讓成品顯得異常純粹。
.
另一妙處,在於母親與父親的情婦一角,都是由李恩宇一人飾演,而父親與兒子雖然是不同演員詮釋,但他們卻共享同一個性器。片中象徵陰莖的不僅是男人本身,還包括用來傷人的刀具。金基德告訴我們,傷害所造成的疼痛,可以神奇地轉化成愉悅感,但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BBC便曾刊出〈喜歡疼痛的人是變態狂嗎?〉一文,內容提及我們神奇的中樞神經會在疼痛時釋出等同嗎啡等麻醉劑效用的內啡肽(endorphins),帶給痛者一部分的愉悅感來降低疼痛。
.
文中還提及,有醫生為了降低癌症患者的疼痛,切除了脊髓中的部分神經,結果導致他們從此喪失享有性高潮的能力,也提到性高潮的面部表情與疼痛的表情幾乎不能區隔。既然疼痛與高潮只有一線之隔,不也顯示《莫比烏斯》的大膽嘗試確實有其醫學深度,金基德就是要讓觀眾分辨不出來人物的感受是痛苦、還是爽快。
.
再換一個方法來論述,或許也可說男性下體也代表著男性的尊嚴。已經被剝奪尊嚴之後,還必須以自虐、或等待別人傷害自己來拾得認同,這樣週而復始的病態行徑,卻也宛如資本主義社會底下許多社畜、被剝削者的共同經驗。只是無論表述手法存在如何高深的藝術構想,本片種種弱智化女性的處理仍難逃厭女指控。在劇中,男性固然並非完人,但女性角色明顯有欠具體刻畫,導演僅賦予瘋婦、蕩婦兩種形象,而且幾乎沒有什麼理由。
.
金基德在2017年捲入#MeToo風波之中,一名女演員供稱原本自己被安排飾演母親與情婦一角,卻在演出過程中遭到金基德掌摑,甚至被要求加上劇本中不存在的床戲情節,後來她憤而辭演。由於擔心自己未來難以繼續立足,她黯然離開演藝圈。
.
這已經不是金基德第一次捲入類似爭議,其導戲方式向來具有爭議性,在韓國業界之內早有臭名。百口莫辯之下,他失去了在韓國繼續發展的機會,只得遠赴歐洲創作。無獨有偶的,在2018年,在本片中飾演父親的曹在顯也被控性侵多名女性工作人員,而他最終坦承指控,離開了演藝圈。《莫比烏斯》剛好由兩位掠奪者(Predator)執導與主演,真的只是一個巧合?
.
在金基德於2020年因為罹患COVID-19病逝之後,許多影迷的心情無疑相當複雜。很多人曾經愛過他的作品,卻未知他在創作這些傑作的過程中,造成了他人的傷害。不過如果以此為由無條件抵制他的作品,卻也要面臨一項令人苦惱的事實,即古往今來許多藝術名家皆並非完人,道德淪喪、殺人放火者大有人在。若要堅持此項標準,那恐怕每欣賞一部作品之前,都得先對創作者做完身家調查。
.
文學家余華曾說,許多經典文學在誕生之時都充滿爭議,之所以後來仍成為經典,是因為它遠離了出版之時的是是非非。究竟金基德的作品在十年、二十年乃至百年後會處在什麼樣的地位,其獸行是不是會被記住,在此皆無法預料。然而作為一個評論者,我只能在每次論及其作品時不厭其煩地再說一遍他的爭議行徑。至於創作本身與創作者的道德是否該分開來談,則應該交由觀眾自行論斷。
.
只是如果要我撇開一切爭議,單純評價金基德的創作才氣,除了大嘆:「真是該死的天才!」之外,也沒有其它多餘的見解了。
癌症患者的 心情 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國民健康署日前公告,依據107年癌症登記資料,國人現在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這表示,我們有很高的機率,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罹癌的親友、或者癌症患者的家屬。
「怎麼可能是我?」是許多發現自己罹癌的人,在聽見消息時的第一反應。面對得病的震驚沮喪、不舒服的療程、甚至可能帶來身體外表改變等生活變化,這樣的複雜心情遠比局外人能想像的更矛盾。而除了加油打氣,你可以做的或許是:https://bit.ly/399knVe
癌症患者的 心情 在 癌友有嘻哈 謝采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舊文重發 「這年頭,得憂鬱症比得癌症還要難做人。」
有感於最近綜藝人物吳宗憲在節目上一句「憂鬱症,是因為不知足。」
讓我再次想起幾年前我以癌症患者的親身視角,觀察到這個社會,對癌症及精神疾患的病人,存在多麼懸殊的差別待遇。
/
「如果得憂鬱症和得癌症一定要選一個,你會選哪一個?」
某一次聚會,現場有精神疾患、也有癌症病患。有一位朋友尤其衰小,他既有憂鬱症、還罹患胃癌中後期。
起初我們只是在分享,
發病在家修養的那段時間,我們有多廢而已。
「我最近過得好焦慮,因為我已經荒廢將近半年了⋯⋯每天只能待在家裡看劇,什麼事情也做不了,感覺好差。」 有憂鬱症又罹癌的C說。
「半年還好啦,我之前有整整一年的時間,都躺床上看天花板。每天都不想出門,還常常叫外送,也超廢的。」 精神疾患的E補充說明。
「真的!」聽到外送,淋巴癌的我也忍不住插嘴。「外送真是養病的好朋友!」
「我當時懶到就連只是我家樓下的便當店,我還是會叫UberEat、走路只要三分鐘的麥當勞也叫歡樂送!」 (然後我就毫無懸念榮登最廢病人排行第一名。)
後來我們問C,先得憂鬱症、又得胃癌,是否為他的心情和生活上帶來什麼的衝擊?
「其實罹癌後,生活反而變得蠻方便的。」
「方便?!」我表示訝異。
罹癌打化療藥物真的很不舒服,免疫力下降毛一堆,到底哪裡「方便」?
「嗯嗯,像我們有憂鬱症,如果和身邊的人聊,周遭的人非但不會理解你、甚至還會譴責你——說是你內心不堅強、在那邊沒病裝病。」
C繼續說,
「可是像我後來得了胃癌,胃癌就是有個很明確的東西長在那裡。而且癌症是一個普遍大眾可以馬上了解那是重病的病。」
「後來我說我罹癌,大家會很同情你而且送一堆物資過來。但如果是說憂鬱症,大家卻會檢討你。」
我原本無法完全理解C所說的,
直到今天我搭捷運,聽見隔壁的中年女性,在和她朋友大聊憂鬱症。
「我跟妳說,他們那些得憂鬱症的人齁,就是不去跟人聊天才走不出來啦。說起來就是心志不夠堅強太脆弱而已,有時候我真的很受不了他們。」
「像那個誰誰誰,今天說自己得憂鬱症,要我們體諒他,不覺得很假嗎?」
當時我實在很想站起來嗆她,
「妳知道嗎?憂鬱症其實是大腦內分泌失調所造成的身理疾病,它跟心志脆弱的關係其實不大哦。」
但是我忍住了,因為以前的我,其實也不懂憂鬱症。我也是直到自己罹癌也被人誤解過,才總算能比較客觀地看待各種疾病、了解每種疾病各自的難處。
搭乘手扶梯的時候,
我忍不住想起了C的故事。
「如果得憂鬱症和得癌症一定要選一個,你會選哪一個?」
我會選癌症。
以前我或許會選憂鬱症吧,
直到我總算了解憂鬱症其實跟得癌症的過程差別真的不大——它們同樣是「身理」的疾病,而且還會讓人「心理」很不好受。
不同的是,癌症心理的不好受,可以靠調適心情解決;憂鬱症心理的不好受,起因卻是腦內分泌失調,大多只能靠藥物治療。
我實在無法想像,
生重病還要被檢討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罹癌憂鬱症一般衰,
每一種病,都需要被體諒。
希望大家都可以更加善待你身邊有病的朋友。
#我們都有病
#希望大家永遠都不要有病
This is from #癌友有嘻哈 謝采倪 2018.5.25
癌症患者的 心情 在 謝震廷Eli Hsieh - 這年頭,#得憂鬱症比得癌症還要 ...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不同的是,癌症心理的不好受,可以靠調適心情解決;憂鬱症心理的不好受,起因卻是 ... 從患者角度來看,他人口中的“加油”多數時候其實= 「Bye, 我幫不了你,但我還是要 ... ... <看更多>
癌症患者的 心情 在 得知罹癌的心情是?負面心情如何調適|我和癌症有話聊【W.9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阿9在2019年9月發現自己腹腔深處藏有腫瘤,罹癌前身體會出現的徵兆,不管多麼微小的異樣,我們都要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