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愈是轟轟烈烈,愈是刻骨銘心?
關係中很多時候一個人無法走出一段傷害性的關係,其掙扎點很有可能是「對客體的依附」。也就是說那條早年與母親相連的臍帶,曾幾何時已結到對方身上去,與自己共生相連。因此,要斷捨離是有相當難度的。
以依附理論來看,焦慮矛盾型容易被迴避疏離型特質的人所吸引,除了事件上的重複再次經歷早年與母親的關係之外,若以自戀為動機對心理上的「拒絕客體的承認」執迷,則會是重中之重。
一般來說,焦慮矛盾型的人早年與母親的關係是存在著大量焦慮情緒及矛盾訊息的,比如母親雖未口頭或身體上的拒絕,但在情感上卻不具有可獲得性,也就是包含著隨時失去的風險(像是母親情緒不穩定或涵容力不夠)。這都會使孩子在得與失之間充滿了矛盾與恐懼,而發展成為對拒絕客體的承認的執著。
這樣的人進入關係時,並不見得會滿足於愛他、肯定他的對象(對他好的他不要);相反地,會是迷戀於那種隨時都有可能會失去的不穩定對象(對他不好的他才要)。原因是因為早年不穩定的客體與受損的自體,而造成得先體驗過被拒絕(無價值感),之後再被肯定才有價值的感受。這就是為什麼這樣的人會執著於浪子回頭,如果對方是個渣男,但只對自己轉身,那麼比起安全穩定的懷抱,這更有可能達到自我救贖的目的。
因此可以看出,挫敗的背後,總是包含著期盼的。看著對方一次次離去的背影(拒絕),等待的也只是唯一一次為自己轉身的機會(肯定)而已。
至於如何修復?這得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修補受損的自體,另一個是重新經歷穩定的客體。前者可以以自我探索及學習來了解(大推靈魂之旅課),後者則需要找尋人格開放穩定的朋友、專業諮商輔導來重新建構(可預約深度心靈對談)。簡單講就是,我們能夠自我療癒的是自己的內在小孩,及與自己內在父母和解,完整內在人格,試著達到內外一致不衝突,找到心寧平靜與安定;至於對人及關係中的互動,則是需要歷程性的經驗來補足,無法單靠自己。
我們對世界感受的方式,決定了我們自己被世界對待的方式。而我們感受世界的方式,來自成長中積累的經驗,也來自我們內在世界的化學反應。
因此,結論就是,內心平安,外境就會祥和。
#靈魂之旅課10月2日開課
#名額滿後補一位
#要報名要快
illustrator: alexandradikaia
疏離型迴避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想捕獲有如小白兔的「迴避型人格」,你得展現耐心、一步步取得信任】
要比擬的話,迴避型的人其實很像森林裡的小兔子,接觸到陌生人時,會遠遠地警戒、觀察,除非覺得對方確實是可以讓人安心、能理解我們、不會很麻煩,才有可能慢慢靠近。
因此,如果你真的想認識迴避型的人,你期待對方滔滔不絕,這是絕對不會發生的!要是想跟迴避型的人一步步成為朋友,你需要靠耐心來爭取信任,千萬不能急躁……
#迴避型人格 #相處 #耐心 #信任 大人學
疏離型迴避 在 蘇鈺婷lalasue0926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你也是逃避型依戀型人格嗎?
逃避型依戀者在童年通常遭遇過父母的情感忽視(emotional neglect)。
「每次對父母親的依戀有渴望和需求時,他們都會因遭到拒絕而產生心理痛苦。久而久之,出於對自己的保護,他們便會做出的無可奈何的選擇:迴避一切依戀需求和親密接觸,並說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記得小時候,是標準的「鑰匙兒童」,鑰匙兒童一詞,原本指的是二戰期間,父親徵招入伍、母親外出做工,衍生出幼童長期獨留家中的現象。後來,廣泛的被定義為:常常一人回家或在家,缺少家長監督的兒童;鑰匙兒童的父母工作到很晚,孩子年紀還小就拿到家裡的鑰匙,放學後回到家中空無一人。
回家坐在樓梯間發呆,為了聽到從門口傳來摩托車停好的聲音,等人回家,這樣的孤獨感即陌生從小油然而生。
某一天我陪朋友買鞋,在一個非常奇怪的時間點,接到媽媽的電話:她說為什麼我們之間都沒有話說,是家裡成員中唯一的兩個女生,為什麼我們卻這麼疏離?
當這個提問丟出來的時候,愛面子的我,硬撐著說:不知道誒。沒有給予這通電話正面回應就結束了話題,聽到對方哽咽的聲音,撐到回自己家崩潰大哭,當鑰匙兒童長大了之後,大人們可以天天陪伴你,卻像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一樣,錯過了彼此最需要陪伴的時間。
下週母親節,代表我跟媽媽也有一年沒說過話了。
最近的人類觀察是從自己與母親的相處關係,發現人對待事情的態度。
要了解一個人,最快的方法就是從她和媽媽相處的方式,去認識,屢試不爽,且透明。即便我們怎麼抗拒,這樣的連結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星盤裡的十宮代表母親,母親是如何影響妳的一生。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查自己的星盤十宮,看母親、看事業,很神奇喔!
#母親節#母親#寫字#媽媽#日常#愛#照片是令人想念的阿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