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課了
2019年 忠泰建築學院│建築的迴轉:評論普立茲克建築獎八家
從5月28日開啟了建築的迴轉,在王增榮與阮慶岳老師的講談中,一路認識了8位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得主, #誘惑與救贖 與 #異化與昇華 兩個講題,不論這些建築師們的背景是否來自強權國家,是否師承建築大師,各自的作品皆與其人生經歷還有文化息息相關,也帶給這個世界精彩的建築設計。
在課程中最常聽到的是「關於這點我有別的想法」、「這個我不同意你的觀點」,聽著王大與阮老師的交談辯駁,幽默風趣的互損卻又不傷和氣,讓學員們沉浸在歡樂又知性的氛圍中,感謝兩位老師的分享,也謝謝每一堂參與的學員,2019忠泰建築學院,在此告一段落,我們結業啦!
異化與昇華 在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下課了
2019年 忠泰建築學院│建築的迴轉:評論普立茲克建築獎八家
從5月28日開啟了建築的迴轉,在王增榮與阮慶岳老師的講談中,一路認識了8位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得主, #誘惑與救贖 與 #異化與昇華 兩個講題,不論這些建築師們的背景是否來自強權國家,是否師承建築大師,各自的作品皆與其人生經歷還有文化息息相關,也帶給這個世界精彩的建築設計。
在課程中最常聽到的是「關於這點我有別的想法」、「這個我不同意你的觀點」,聽著王大與阮老師的交談辯駁,幽默風趣的互損卻又不傷和氣,讓學員們沉浸在歡樂又知性的氛圍中,感謝兩位老師的分享,也謝謝每一堂參與的學員,2019忠泰建築學院,在此告一段落,我們結業啦!
異化與昇華 在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忠泰建築學院│建築的迴轉:評論普立茲克建築獎八家
10/9(三) 19:00-21:00
主講:阮慶岳 │對談:王增榮
2018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為印度建築師 Balkrishna Vithaldas Doshi (巴克里希納·多西),現年92歲的多西接續兩位現代建築大師─科比意與路易康的理念,成為印度的現代建築大師,至今仍在努力發展印度本土文化的建築與環境設計,希望可以制定適合當地社會文化的建築標準,以連結學術與產業之間的關係,最受人矚目的便是使用低成本的方式完成許多優秀建築作品。
「我的建築就是我的人生、理念與夢想的延伸,我嘗試打造一座建築精神的寶庫……我們周遭的萬事萬物,還有大自然本身──光線、天空、水、暴風雨,全都包容在一首交響曲之中。建築就是這首萬事萬物的交響曲。」
───Balkrishna Vithaldas Doshi
#壓軸場
#異化與昇華
異化與昇華 在 尋梅啟事歷史被昇華為一種藝術材料,且異化為創作的能量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尋梅啟事歷史被昇華為一種藝術材料,且異化為創作的能量 by 法國當代BBR 20140516 法國當代BBR x 北美館 — at 台北市立美術館. (near 台北市立美術館). ... <看更多>
異化與昇華 在 Re: [討論] 好,台灣碼盲,碼農低薪,然後呢? - 看板Soft_Job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好像有一點時間,就過來為自己從今年以來,在這個板上寫的東西做個收尾。
其實也說得差不多了,但覺得似乎對於某些人來說,系統思考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在分析現狀以外,就很難想像還能怎麼辦,或是想到的辦法沒有可行性,要不然
就是覺得你說的不對,卻沒辦法指出關鍵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所以我來試著說說怎樣判斷好壞,怎樣從自己開始做出改變。
這邊還是從異化開始談,也順便做一點回應。
※ 引述《superpai (超級白)》之銘言:
: ※ 引述《capita (小明)》之銘言:
: > 以前在學校時,我在社會思想上,主要唸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從青年馬克思,
: > 阿圖塞、葛蘭西、馬庫塞、哈伯瑪斯... 一直到德希達。
: > 我知道勞資關係是一種異化關係,勞工運動實質上是資本主義下的修正,
: > 所以我一直致力打破勞資分別,希望讓我們的勞動成果屬於我們自身。
: 我念的馬克思沒有這樣說過。我念到的是資本主義帶來人的異化。
: 異化是指本來和諧的事物被影響而分離,甚至進而對立。
: 勞資關係一開始是和諧的嗎?
: 在馬克思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人本來與土地,與自己的勞力,與自己勞動產品
: 是和諧一體的。人本來可以依靠土地,用自己的勞動力生產出來的產品過活
: 但是資本主義出現,人被迫離開土地,要到工廠上班,生產出來的產品也不屬於自己
: 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過活,這就是人的異化。這是馬克思要批判資本主義之處。
: 講白一點,就是資本主義讓工作很沒意思。
: 勞資分別不是異化,勞資一開始就是分離的。如果你要消除勞資分別,發股票
: 就好了。
: 如果後來有哪位大師的修正馬克思主義這樣主張是如你所說,歡迎指教。
這就是只唸了古典馬克思的問題,古典馬克思著重在資本主義的弊病,所以異化
觀念所指向的,是資本主義的根源問題,大家在學校裡學到的更是極度簡化。
但西方馬克思主義承認了資本主義的勝利,於是從這樣的現實開始,思考翻轉和
修正的可能性,當年 26 歲的青年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展現的
人本觀念,就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重新出發的起點。
異化的觀念,在這邊分成了四個部份,我用比較直白的方式來說(原文自己找):
1. 人變成了工作的機器。
2. 人與人的關係商品化了。
3. 人跟勞動產品的關係被切割開了。
4. 勞動對人沒有實在的意義。
我用一個例子來講好了。
麥當勞在資本主義下的勞動觀點中是一家正常的公司,一切合法化制度化
標準化,在麥當勞做食物,就是盯著螢幕上的需求,每一樣餐點按照程序
處理和組合,工作內容清楚明白。
同樣是在餐廳做食物,傳統的日式料理店則是很爛的地方,無論工作內容、
工作量、工時、升遷、內部人際關係,每一樣都不明確,而且要額外學習
努力,忍受責罵。
但從異化的觀點來看,卻剛好相反,在麥當勞做食物,個人只是餐點製作
系統的一個環節,誰來做都一樣,那些餐點不能說是你自己的勞動成果,
你只是來工作領薪水的。
而在傳統的日式料理店,當你從學徒開始,忍受一切苦難,最終得到師傅
認可,自己做出餐點給客人,讓客人覺得好吃的時候,相信這時你是感動
而自豪的,那是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勞動、自己的工作目標、和自己的
作品。
當然這兩種狀況有點極端,現實也不盡然如此,但作為不同價值觀的差異
說明,應該會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例子。
那麼,我很想問的是,你進入軟體業,是要追求屬於自己的作品和成就,
還是僅僅當作一個固定薪水的來源?
對我來說,自己寫的每一行程式,都是自身生命的延展,所以二十幾年來
從來不打卡上班-不是不上班,而是不打卡,打卡計算工時是在侮辱我,
我是和大家一起創造價值追求理想,而不是販賣自己的勞動。
我也不為了金錢做我不喜歡做的軟體,相對的,我會對於自己寫的程式,
負責到它的生命週期結束,每個案子,都是自己和案主共同分享的夢想,
以及共同分擔的責任。
我沒有要任何其他人接受這樣的做法,只是在說著自己對於創作的堅持,
這其實很困難,但至少我覺得這樣比較順心意。
另外我大概也算是早年台灣軟體界留長髮風氣的帶頭者吧,到後來我周遭
滿滿都是特立獨行的朋友,直到不需要用外在來表態自己很特殊為止。
如果你是為了領薪生活來做這一行的,後面都不用看了,你不是我論述的
對象,我只說給有夢想的人。
: > 技術作為生產要素,其實我希望它和資本放在大致同等的位置。
: > open source 固然促進社會利益,但也是在發散個人技術資本的力量,
: > 對,這是私利不是公益,資訊科技大進步,現代文明昌盛繁榮,但我們得到什麼?
: > 可以更努力,學得更多,於是比較不會被淘汰的權利?你們就那麼想做聖人?
: > 結果到今天大家的手上,都沒有哪個技術,是實在屬於自己的,就算是有,
: > 也沒有太大意義,但來不及了,這已經是現實,幾乎只剩下生產力和品質的差異。
: 這邊我看得正好相反,open source 不但沒有發散個人技術資本的力量,反而是
: 強化了每個人技術資本的力量。
: 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資本家之所以比勞工強勢,是因為資本家掌握了「生產工具」。
: ,以下簡稱「機台」。因為機台在資本家手中,勞工只能提供每個人相差不多勞動力
: 勞工又會餓,所以不得不為資本家工作。
: 因為要擁有生產工具要大量資本(很貴),所以勞工難以擁有。但是由於 open source
: 的關係,軟體業中的生產工具:程式碼 竟然是例外中的例外,由勞工創造,由勞工分享
: 讓其他勞工都擁有。這也能解釋為什麼軟體工程師的跳槽力比其他行業高多了。
: 人人常說勞工團結起來才能跟資本家抗衡,但是團結以後到底要做什麼?別人只能
: 罷工,我們卻能分享生產工具。
: 跟一些也能自食其力的技術工作相比,比如說水電工,或者種種新聞會報的日薪
: 三千也找不到人的XX工,你會發現他們技術傳承停留在學徒制,「高薪」建立在
: 現有成員有意的排除更多地加入者。結果就是造成資本家想利用這些技術創造更多
: 利潤時,能獲得的技術勞動力不足,結果沒辦法擴大整個產業的大餅。軟體產業
: 很幸運的在 open source 下避免了這個問題。
這邊的觀念又是一個錯誤,真正對個人賦權 (empower) 的工具是個人電腦,
而且這在個人電腦的發展歷史中,也是重要的基礎。
甚至可以說「個人使用」、「以視覺為中心」、「可攜帶」、「互動式」的
通用運算裝置,就是 1970 年以來,由 Alan Kay 首倡的,將近半個世紀的
電腦發展史當中,個人電腦革命的四大目標,它們分別指向不同的革新意義,
而其中讓個人使用的電腦,其基本的發展意義就是生產工具的個人化。
實際上,個人電腦上的開發工具,也一直是個人可以負擔的,因為開發工具
本身就已經市場化,甚至是早期個人電腦上,最主要的軟體商品之一,購買
個人電腦就是為了寫程式的狀況非常普遍,在這個狀況下,過高價格的開發
工具就會被市場淘汰,根本不關 open source 什麼事。
我還真不知道這段從個人電腦興起,直到平板出現為止的電腦發展史主旋律,
可以在 open source 的史觀中,被改寫成那樣。我們每個人的桌電、筆電、
智慧型手機、平板,才是強化個人生產力的核心工具,有沒有 open source
都改變不了這一個歷史潮流。
而軟體的商品化,也應該視作個人電腦革命的重要一環,這個由 Bill Gates
首倡的概念,使得軟體開發得以獨立成一個新的行業,極大化地促進了資訊
產業的興起,大量的從業人員進入這個行業,也主要是因為軟體業可以成功,
而不是軟體業有很多免費工具,不要本末倒置了。
在過去,「個人跨國軟體開發商」是軟體開發者在事業上的終極夢想之一,
吉崎榮泰 (LHA 開發者) 更是第一個完成此一成就的亞洲人,證明國際化的
知名軟體不是美國人的禁臠,這當然也是個人電腦的勝利。
至於所謂的 open source 讓碼農容易跳槽,姑且不論這是不是事實,但獲得
這種「能夠自由選擇主人的權利」,這算是什麼偉大的成就...
更何況,個人手上沒有工具,阻礙了誰進入硬體業了嗎?他們不容易跳槽?
沒辦法擴大產業大餅?拜託到 Tech_Job 多看看吧,哪有這回事啊,他們到
這幾年才在搞 open hardware, 但也不是免費的。
還有本業不是軟體業的出來說 open source 很好,記得早年幫某公司除錯,
他們的 driver 就是有奇怪問題,去了一趟,剛好是我會的部份,然後就是
當場拿了五萬紅包,你們現在就一毛錢都不用出了,還能算在自己的績效上,
怎麼可能不開心。
在 open source 之前,軟體界長期努力的方向是軟體 IC, 希望能建立穩定
高效且低價競爭的市場化軟體技術元件,那才是健康的產業結構。現在什麼
都有 libxxxx,是很有軟體 IC 的雛型啦,但市場沒有了,競爭性也很低,
因為參與的人都沒拿錢,這樣真的有發展比較好嗎?
這其實是時間差的問題,商業化軟體元件市場先發展起來,open source 的
軟體元件的存在就是健康有益的,時間順序反過來就很麻煩了。
過去歷史無盡的教訓,憤青總是誤國的。
現在一堆人對於過去軟體產業的一切都不清楚,光看 open source 的宣傳
文件就以為知道了什麼,但那跟東亞各國的歷史課本根本沒兩樣...
: > 於是如今絕大多數人都變成碼農了,相對於其他類型的智財權所有者,
: > 難道沒有比較弱勢嗎?這是很簡單的供需問題,即使現在趕上高需求的時候,
: > 碼農的地位還是沒有明顯變化。
: 碼農這個自嘲,可能只是個巧合,但是正好反映出軟體工程師比較像個農人,
: 而非工人,是個「異化」程度較低的職業。但又能過得還不差。
: 其他異化程度低的工作,大多數由於想加入者眾,淪為要低薪無薪的努力,等待
: 出頭的那一天。像是種種藝術工作者,設計工作者。你是在跟你自己獨有智財權
: 時比,但是大多數人沒有那個條件像你一樣比法。
簡單來說,就是不知道軟體業本來的樣子,好像從一開始就是碼農的世界,
才會講這些,我就不多說了。
以下我做一個初步的個人結論。
近年來新的平台不斷出現,過去出現的斷層,在現在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再怎麼說也都是歷史了,只是我個人比較糾結一些。
但既存的政商利益結構阻礙軟體市場正常化,軟體業有大量過勞低薪碼農,
硬體業大量吸納軟體人才,非科技業資訊化不足,高技術人才外流或與業界
疏離,國內創投問題一大堆,海外投資嚴重不足,現有業者的國際連結薄弱,
在在都使得台灣的軟體開發人才難以發揮,也就使得台灣愈來愈難跟上國際
腳步,軟體開發的競爭力相對上逐漸低落。
而先前我講了這麼一大堆,也大致說明了,追求勞動條件的改善,不是有效
激發熱情和創造力的方法,解決異化的問題,才是讓軟體工作從單純的勞動
昇華為志業的做法。
open source 作為近年來最有力的軟體創作者群眾運動,改變了產業結構,
促進了社會發展,但對從業者來說卻是利弊互見,就高階技術開發者而言,
更是燃燒自己以照亮別人的過度利他行為,如果是以軟體產業升級為目標,
學生或一般工作者應多加利用,但專業工作者則不宜繼續高度投入及提倡。
也就是說,目前能見度比較高的兩個從業群眾運動方向,各有其目的,不能
拿來當作萬靈丹來任意使用,特別是牽涉到產業的體質和結構問題。
那我們可以怎麼辦?
記得我還很年輕,正在拚命讀書的時候,當時左派最當紅的理論是葛蘭西的
文化霸權,右派最有力的理論,則是諾斯的制度變遷,雖然都是有些年頭的
老舊理論了,但這兩者似乎都還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參考。
先講制度變遷理論 (Institution Change Theory),諾斯在研究中發現到,
從 1600 到 1850 年間,海洋運輸沒有發生巨大的技術變化,但效率卻持續
提高,於是探究原因,發現到是因為航運行業的內部組織和制度有了變化。
由這個觀點發展下去,我們發現了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經濟增長和國家興起的
原因,就是制度的革新... 然後諾斯就拿到 1993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了。
諾斯也說明了,有效的產權、機構和意識形態的結合,是使得制度變遷造成
經濟增長的關鍵。
這也就是我後來為什麼這麼大費周章討論異化和 open source 這些事情,
雖然一開始是意外提到,但後來也覺得,這其實是重要的事情,對於具有
創造力的技術研發人員來說,必須讓他們獲得與作品結合的名聲和利益,
在完全封閉和完全開放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
然後是文化霸權理論 (Cultural Hegemony), 葛蘭西領導義大利共產黨,
被墨索里尼抓了起來,他在獄中反省為什麼失敗,發現過去的馬克思主義
太重視經濟結構問題,忽略了國家的統治結構必然包括了文化霸權的力量,
要革命就必須同時奪取文化霸權。
於是他用戰爭的概念來研究文化霸權的奪取,例如要組織陣地,連結社會
各個階層中的有機知識分子,搶佔文化制高點等等。
當時傳說新潮流的讀書會就是在唸這個,網軍的理論也是由此而來。
結合這兩個理論,我們可以知道,就是改革需要論述、組織、宣傳和連結,
初步的論述,我自己和大家最近的這些相關文章也算是說過了,至於宣傳和
連結,似乎在這個時代,也是大家的基本技能,最大的問題就是組織。
我就不說什麼比較虛的東西了,簡單來說,就是得從產權分割開始,
這需要的就是專業工作者在談判時,特別是對新創事業或小公司,
不要只談薪水、紅利和股票,更應該談專業部份的分帳,抑制資本的統整。
這個做法對於某個地位以上的技術人員來說,並不罕見,但隨著大家退休或
出走,似乎快要消失了,我希望能重新提倡並讓這些人盡量連結。
講一個實際的例子,兩年前我一個同學的朋友創業了,我被拉去做顧問,
還是老樣子,不用上班,沒有工時,只是有一個目標大家一起努力,
開會時出現就好。
然後我就整理了對方的想法,規劃了一個專案,結合軟硬體和網路,
對方就主動提出,既然軟體、硬體、網路、資本都是專案的生產要素,
那麼利潤劃分就是直接各分 1/4, 大家再按照其中各部份的貢獻分成,
財務資料全部透明化。
這可真是少見的超有誠意的分成方法了,開發外包都算是資本支出,
等於軟硬體和網路的技術設計和規劃,就佔了 75% 。
說實在的,這樣才叫尊重專業。
這案子在軟硬體結合部份的設計不完善,算是我不熟悉硬體的問題吧,
技術面還好,但從產品面來看就是不太對,所有人連同外包都找好了,
全都是彼此認識的專業朋友,還是沒有執行,有點可惜。
整個過程中,大家都是平等合作分工的,資本支出也很低,可能即使
到了產品上市系統運作,仍然不會出現明顯的勞資分別,對於參與的
每一個人來說,這都是自己的作品。
但如果是觀念傳統一點的創業者,就可能情況完全不一樣,即使採用
近年流行的 lean startup 流程,也往往會雇用的人愈來愈多,最後
一樣出現科層體制。
要是像這樣的自由的專業技術者能夠形成一個或多個群體,這個業界
就會蓬勃起來,因為這樣的群體會不斷投資創業,把更多的人變成和
自己一樣的自由人,大家是技術人,也是資本家,資金在這個圈子裡
不斷流轉。
矽谷是怎麼起來的,其實也就是這樣發展出來的。
我有個小時候的朋友,現在都忘記長相了,他在某大公司裡做研發,
獎金拿了很多,結果都拿去買房子和跑車,對業界的回饋完全是零。
問題很簡單,他沒有辦法讓自己從勞動者跨到資本擁有者,他不可能
出來創業或投資,所有認識的人也都是自己公司裡的人。
如果可能的話,我還希望有人可以打入政府包案的市場,大家一起用
好的技術下去做,只要有人開了頭,到時候靠關係還是靠實力做事,
就會有明顯的區別,就不會一直爛下去,政府裡頭也一定有想做事的
有機知識份子願意支持,業界也就能不斷有新的活水進來。
當然,國際市場也是一樣的,關鍵還是要先有一個能推動制度變遷的
行動集團,就我的觀點,不需要是同一個組織,不需要有一致的觀點,
只需要多一些的自由技術人員。
這個結論還真是超級簡單,但建立論述卻也有些麻煩,今天難得沒有
雜事要做,不過睡醒後,接下來就得出門好幾天,可能不會再回應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76.2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oft_Job/M.1454534674.A.107.html
出門前說一下,自己整理懶人包:
就是台灣只要有 1% 的從業人員像是 TonyQ 這樣的有自由也有社會意識的
技術專家,就可以整個改變業界,或者不用那麼多,有 1000 位可能就夠了。
而只要有 100 位,其實這些人就能通過各種合作形式,創造出 1000 位,
從而改變台灣軟體業,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召喚出這樣的群體,也讓
這種自由創新的權力,成為部份從業人員的理想,而不是比較薪水,只想
跳槽而已。
如果能降低自由創新的門檻,不是一定要準備資金創業,那麼事情就會簡單
許多。所以讓自由創新獲得足夠的金錢回饋是必要的,這件事的重要性,
及過去的一些問題,則是前面大篇幅談異化和 open source 的原因。
這篇文章的意思,簡化來說大概就是這樣。
※ 編輯: capita (1.171.176.23), 02/04/2016 14:09:34
台灣的音樂產業,從頭到尾都是這樣的小型工作室型態,大公司也是這樣的
小團體組成的。在鴻海之前的硬體零組件業者,也是如此。
這種型態,最終很可能沒辦法維持,但台灣自行發展出來的產業,大多經過
這樣的階段才走出島內。
另外還有一個模式是中衛體系,精密機械業是這樣發展起來的,但基本概念
也是一樣,就是核心的行動團體促進產業升級。
※ 編輯: capita (1.171.176.23), 02/04/2016 14:18:2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