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大盛開!清華邀請14國大使及外交官來賞梅🥳
經過幾番寒徹骨,今天終於聞到梅花撲鼻香囉!
賀陳弘校長特地邀請墨西哥、阿根廷、瓜地馬拉、尼加拉瓜、智利、秘魯、巴拉圭、巴西、南非、越南、加拿大、匈牙利、法國、英國等14國使節及外交官,一起來清華賞梅花、聞梅香、飲梅酒、聽國樂、品脆梅😋
梅園是清華在台建校首任校長——梅貽琦校長長眠之所。因為梅校長姓「梅」,他的墓園遍植梅樹。最初的梅樹還是前總統蔣經國先生由嘉義梅山移植而來的呢!吳佳懋校友2016年又捐贈了百株新苗,所以現在梅園共有273棵梅樹唷😍
賀陳弘校長向各國嘉賓致歡迎詞。他表示,梅花在我國文化中具有特殊意義,如國道標誌、中華奧運會徽,都是梅花形狀,因它愈冷愈開花,象徵我們的國家精神。他也期盼2021年各國能團結一致,跨越新冠疫情帶來的紛擾。
尼加拉瓜駐台大使李蜜娜(Mirna Mariela Rivera Andino)表示,她很喜歡梅花的樣子、香味,還有大學的環境,「希望以後也常常邀請我。」她笑說。原科院李敏院長立刻表示,清華即將迎來的杜鵑花季,也請大使一定賞光。
已在台灣生活6年的李蜜娜大使說,台灣政府的防疫非常棒,在這裡大家都很習慣戴口罩,生活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她也蒐集了許多不同的口罩,如聖誕及國旗圖案。今天看到清華準備了印有校徽的口罩,特別喜歡。
美國傅爾布萊特學術交流基金會那原道(Randall Nadeau)執行長也出席了梅園盛會,他說藍天下的梅花非常漂亮,他在費城的家鄉看不到這種花。今年1月1日,基金會派了152位英語教學助理(English Teaching Assistant, ETA)抵達台灣,預計到10個縣市的國中小學教學,前天剛隔離檢疫期滿。基金會常年與160個國家交流,但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國家暫時不能去,但台灣卻很安全,很棒!
這場梅園的多國盛會,除了備有梅酒、醃製的脆梅可以享用,還有傳統小點心綠豆糕、美祿柑、鳳梨酥、新竹名產竹塹餅等小點心......
💜感謝台灣醫護和防疫團隊的犧牲奉獻,我們此時此刻才能在這裡相聚🥂
#給你滿滿的梅花大平台
#清華梅花國民外交
由布院梅園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烏牛欄──兼記二七部隊 ◎李長青
從島嶼灰濛的北方
震懼時代的槍聲就這樣響起
無端卻又必然的響起
延平路上,黃昏很快來臨
埔里隊與黑衣隊都已經出發
務必要到達能高傳說的最深處
向唯一的希望出發也向士紳的虛偽出發
和平日報視和平為大敵
南京的子彈亂竄
機槍威猛,天馬茶房就這樣
就這樣開始變得簡陋
我們需要進入山區需要水沙連的遮蔽
我們不得不延長戰事
拉長左翼的舊傷,扯開正義的繃帶
更需要無止盡拖延,完成昭和五年的對峙
當我們紀念碧血英風的高潔
霧裡的毒氣仍未散去,我們必須再流血
再流一次血,心中許下壯烈的悲願
當我們決定終要向埔里迅速挺進
沒有人料到,這將是歷史最後的戰場
最神聖的戰役
山區裡,隱藏神秘的革命
天色暗下來之後
你會看見,玉山的光
到達島嶼的心臟
已經是夜半的時候
一切正處於黑暗之中,聽不見
村落裡武裝的吶喊與潛伏的民變
看不見水裡坑的暗算
(而這裡是島嶼的心臟
瀑布從木瓜坑流瀉而下,陳有蘭說
豐丘的葡萄會在陽光燦爛時特別剔透
羅娜洵美的山地梅園正清香
溪谷於坪瀨蜿蜒,季節在此遞嬗
有寬尾鳳蝶飛翔不輟演練
關於石城與書院
文明又原始的藍田
嵌鑲溪澗,濁水已經千年不變 )
不變基隆港的反埋伏不變台中市的沸騰
人民的血跡流淌於1947年
月色模糊,土地上的沃肥崎嶇
槍聲清晰起來更大的槍聲臃腫起來
水沙連的山川向來在兵燹中抽芽
雲開始變色
山變色河也變色
風都變色了他們已經包圍
餓狼已經包圍烏牛欄
吊橋上,盡是嘶吼翻滾的羊隻
鮮血流過高砂青年的夢境
在魚池的小道在日月潭公路
二十一師已經從草鞋墩包抄而來
不是地圖上的路線而是一處處
一座座等待包紮的傷口
晚霞失去色彩,人止關陷入一片濃霧
比歷史更沉重的一場大霧
郡役場終於遺失了
血跡染成的檄文
議會路線不得不相信中央
誠摯又璀璨的虛應
美麗的音符顫抖的音符整齊的音符敷衍的音符
被剉鑢的音符,正悲訴著民主的憂慮
姑且相信國民政府,這一次
破碎的善意
(一次又一次
當局廣播充滿磁性:
此次政治改革…必能…
中…央…一定不…
會調兵來…台……務請大家協力維持
維持…維…持…秩序
望全省同胞…必定……。)
優美果決的肅殺被譜曲更被吟唱著
像出海捕魚的歌,捕獲的卻不是閃亮的鱗片
一次再一次,溫和地處決
即將夭折的春天
漁市場裡,熱情又孤單的口號
論兩稱斤被交易著
我們只能潛行移師埔里
島嶼的心臟,那山林最後的深奧
最純淨的溪壑與神木
想必足以屏障整個民族
幽微的希望
大華酒家的酒不夠香醇
鹿鳴館的冷飲亦不夠冰涼
失去自由的自由比寂寞更寂寞
時代的痛,埋伏我們
聖戰就發生於北路安撫司
我們成為河階,在廣大深邃的獵場
成為綏靖的遺址成為武裝的板岩
在兵器相接的瞬間
我們被封鎖而後通緝懸賞
行跡矗立成石斧,槍頭與紡輪
泅越烏溪,我們在烏牛欄
吊橋上,擺盪著
我們的黎明
--
◎作者簡介:
李長青。社團法人台中市文化推廣協會理事,財團法人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董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生。
詩作被譯為西班牙、英、日、韓等語言,入選國內外多種選集,並曾獲多項文學獎,以及多次受邀參加國內外詩歌節,最遠曾到訪中美洲尼加拉瓜共和國,代表台灣出席第14屆格拉納達國際詩會。
著有《落葉集》《陪你回高雄》《江湖》《人生是電動玩具》《海少年》《給世界的筆記》《風聲》《愛與寂寥都曾經發生》《詩田長青》等,編有選集《躍場:台灣當代散文詩詩人選》。
--
◎小編 烏龍 賞析
1947年,延平路上天馬茶房的那一聲槍響,驚醒了整個台灣島的人民,各地紛紛起義,而二七部隊成立的最初,就是為了響應台中的武裝行動。詩人在詩中除了以「島嶼灰濛的北方、延平路、天馬茶房」等關鍵字,拉出二二八的背景,更要記錄的,便是二七部隊在南投、在當時的烏牛欄,所留下的種種足跡、奮鬥與不屈撓。
從第二段開始,便能看到詩人放入了非常多當時的歷史背景:「埔里隊與黑衣隊都已經出發」當時隸屬於台中縣能高區的埔里鎮民,為了響應台中的武裝部隊而起義,一支自然稱作埔里隊,而另一支則是因為接收了當時日本警察的冬季制服,因衣著顏色得名,後在台中與其他隊伍改組為二七部隊。「向唯一的希望出發也向士紳的虛偽出發」然而在過程中,卻得不到當地士紳的協助,反而被要求投降解散,談判失敗後,這些相對有錢有勢的人們,不是逃走,就是到處散播二七部隊的不實謠言,增加日後部隊在人員招募上的困難。
進入第三段,由劉雨卿率領的21師,在中國渡海至台灣,從基隆登陸那刻起展開一陣不分青紅皂白的濫殺,並於3月13日進入了台中,因擔心波及一般民眾而不輕易與對方開戰的二七部隊遂退往埔里。「我們需要進入山區需要水沙連的遮蔽/我們不得不延長戰事」退入埔里的考量有二,一是能考慮再退入霧社,另一則是退往日月潭,便有機會能夠藉機佔領當時作為台灣供電主力的「日月潭第一發電所」。
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順利,「在魚池的小道在日月潭公路/二十一師已經從草鞋墩包抄而來」,21師搶先了一步,更打算從日月潭與魚池兩個方向圍攻。儘管二七部隊順利地攻下了日月潭,「沒有人料到,這將是歷史最後的戰場/最神聖的戰役」。
最後這一戰的地點,就是本詩標題的「烏牛欄」。「泅越烏溪,我們在烏牛欄/吊橋上,擺盪著/我們的黎明」於烏牛欄吊橋上,在經驗、人力與兵器都不足的情況下,二七部隊從白日交戰直至黃昏,也只能宣布解散,待來日再起。
詩人在全詩中一方面寫著二七部隊的奮力抵抗,寫「餓狼已經包圍烏牛欄/吊橋上,盡是嘶吼翻滾的羊隻/鮮血流過高砂青年的夢境」,另一方面也以這場戰役的所在地──南投的種種自然人文作為反襯,如:「而這裡是島嶼的心臟/瀑布從木瓜坑流瀉而下,陳有蘭說/豐丘的葡萄會在陽光燦爛時特別剔透/羅娜洵美的山地梅園正清香/溪谷於坪瀨蜿蜒,季節在此遞嬗/有寬尾鳳蝶飛翔不輟演練/關於石城與書院/文明又原始的藍田/嵌鑲溪澗,濁水已經千年不變」。寫木瓜坑瀑布、寫豐丘香甜的巨峰葡萄、寫羅娜(今南投信義)的青梅、特有的寬尾鳳蝶、三大書院,以及其中歷史最悠久的藍田書院。
這裡是無比美麗的地方,也是無比悲傷的地方。
有多少美麗的人們及美麗的景象,都在槍響的那一刻起消失殆盡?那個政權唯一留過的,只是美麗的謊言:「美麗的音符顫抖的音符整齊的音符敷衍的音符/被剉鑢的音符,正悲訴著民主的憂慮/姑且相信國民政府,這一次/破碎的善意」。
儘管我們都已經知道,後來破碎的除了善意,還有更多。更多。
--
參考資料:
1.大埔城誌,〈歷史大事--228事件 烏牛欄之伇〉,(來源:https://www.puli.gov.tw/web_travel/history/index.php?index_id=3)。
美術設計:靖涵 https://www.instagram.com/c__nh_n/
圖片來源:自繪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李長青 #在烏牛欄 #二七部隊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9/blog-post_23.html
由布院梅園 在 張金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擺地攤的人
已經上課幾分鐘,大學校長才滿頭大汗跑進教室,不好意思地向學生們解釋說:「遲到了幾分鐘,夫人忙不贏,幫她看了會攤子,同學們見諒!」
這個校長就是「大概或者也許是,恐怕似乎不見得」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
梅貽琦是中國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14年由美學成歸國。
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
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也是清華史上任期最長校長。
剛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就放棄校長可以享受的免交電話費、免費雇傭家庭幫工等「特權」。
辭去司機,自己學開車;辭去廚師,讓夫人下廚,甚至連學校供應的兩噸煤也不要。
其實當時清華有相當豐厚巨額庚子賠款基金,可梅貽琦卻分文不取。
1937年的全面抗戰爆發,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併為西南聯大,並分三路西遷昆明。
校務委員會主席梅貽琦全面負責大學管理,隨同聯大西遷的還有夫人韓詠華和5個子女。
國難當頭,大後方糧食短缺,經濟落後,生活非常艱苦。
很多師生開始出現營養不良狀況,作為校長梅貽琦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一邊將自己值錢的家什當掉以補貼師生生活,一邊拼命向政府請求資金補貼。
申請給教師、困難職工的補助金,梅貽琦也高風亮節主動放棄了。
在校長梅貽琦的努力下,大多數師生脫離了窘境。
可梅貽琦自己和家人卻並未因此得到生活改善,他一個月的工資只能維持一家人半個月的生活,因為錢實在不夠用,一家人面黃肌瘦。
迫於無奈,出生天津望族的校長夫人韓詠華心急如焚:長期貧困的生活會嚴重影響孩子們的成長和健康。
為了支持丈夫的教育事業,也為了同時維持家裡的生計,經過數日市場調研,昔日的名門閨秀決定放下面子和身段去擺攤。
她身穿布褂子挎著小竹籃開始擺地攤,叫賣自己親手製作的糕點。
她並不敢去人太多熱鬧的地方,怕遇見熟人,怕被人認出。
畢竟讓人知道堂堂大學校長的夫人居然跑去擺攤賣糕點補貼家用,還是拉不下臉面的。
但後來,她發現擺攤賣糕點確實可以讓花椒巷一家七口的生活得到改善。
她的膽子也大起來,畢竟面子不能當飯吃,但擺攤卻可以讓一家人有飯吃。
在妻子的影響下,校長先生也開始加入了擺地攤的陣營。
有時候,夫人忙不過來時,校長梅貽琦也會早起幫忙叫賣。
所以才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西南聯大的教授家屬們,受校長夫人樂觀堅韌的精神感召,紛紛組成互助組,自力更生,出門賺錢。
後來為了更好地售賣糕點,梅貽琦和教授們給地攤糕點取名叫「定勝糕」,意為「抗戰定勝」!
隨著銷路的打開,韓詠華地攤糕點也開始走向櫃台。
她找到一家叫冠生園的糕點店,寄賣她的糕點。
定勝糕開始叫響西南聯大和昆明城。
都說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大學這片淨土也未能幸免。
當時的「雲南王」龍雲在資金、人力等方面給予了西南聯大很大的支持。
龍雲女兒沒有考上聯大附中,他親自來拜訪梅貽琦,希望破例錄取。
梅貽琦卻不卑不亢地說:可以安排教授為他女兒做家教,讓她明年再考。
龍雲很生氣,但後來得知梅貽琦自己的女兒也沒考上西南聯大,只能去了燕京大學,才對此釋然。
校長梅貽琦就是這樣不畏強權,堅持原則,一心想辦好他心中的大學。
1948年,梅貽琦迫於無奈離開清華園,離開大陸,因為他有他的苦衷。
作為校長,他要保住庚子年賠款基金,那是清華的建校基金。
而這筆數額巨大的基金,掌握在美國人手上。
受美國人的要挾,作為校長,他不離開大陸是行不通的。
1962年,73歲的清華校長梅貽琦因病去世,家中幾無積蓄,沒有私人住宅,住的還是辦公室。
家中的寶貝就是一個舊皮箱,裡面是整齊利落的庚子賠款基金使用賬本。
當我們致敬兩岸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一生清華,兩袖清風的時候,同時也應該致敬那個樂觀堅韌的偉大女人——地攤小販、校長夫人韓詠華。
她用她纖弱的肩膀在風雲亂世扛起了生活的艱辛和家庭的重任,成就了丈夫梅貽琦治學夢想和家國守望,也成就了兩岸清華的繁榮昌盛。
這個62歲還到醫院當護工的堅韌女人,在梅貽琦去世後與兒女移居美國,1977年落葉歸根回大陸定居。
1993年8月,100歲的韓詠華病逝於北京。
———
看到好友傳來上面的訊息。太令人感動的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和夫人韓詠華!能夠「擺地攤的人」,不畏強權,這才叫做知識份子的風骨!
我很高興去年受邀加入清華,成為清華人。尊敬的梅校長夫婦,令清華人以你為榮!下次有機會要去新竹清華的梅園,在梅校長墓前行致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