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列車即將開往 政大民族學系🧑🏽🎓
各位親愛的旅客,招生列車即將開往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請各位旅客儘早準備相關資料,並於時間內報名唷!
-
☑️報名時間|10.05(二)09:00~10.19(二)17:00
☑️報名網址|https://enroll.nccu.edu.tw/EXAM/
☑️報名費用|1,500元
☑️報名資格(符合下列資格之一)
⓵國內大學校院學士班應屆畢業生,在校成績平均名次在全班前35%,操行成績80分以上,或已有正式學術論文在具審查制度之平面出版刊物上發表。
⓶國內大學校院學士班畢業生。
⓷符合同等學力者:附在校學業成績證明(相當高考類科及格者免附)。
⓸國內研究所畢業(含應屆)生。
⓹持境外大學或研究所畢業(含應屆)生,經報考系所主管核准報考者。
.
✍🏽審查資料
⓵自傳
⓶學業成績總平均排名證明(非應屆畢業生免附)。
⓷歷年成績單總表。
⓸研究計畫。
⓹學士班畢業生或同等學力應試者,若具有民族事務相關工作經驗(含偏遠地區教師),或對民族有研究曾發表論尤佳。
⓺其他有利審查資料:正式發表的著作及論文、田野工作證明、研究助理證明、民族事務服務證明、各族群語文能力證明。
⭐️小提醒|上述資料請依序合併裝訂成冊,一式5份(2、3項請提供正本1份及影本4份)。
.
📬繳件方式
⓵通訊郵寄:10.20(三)前掛號郵寄至政大民族學系辦公室(郵戳為憑)。
⓶現場繳件:10.19(二)09:00-12:00、14:00-17:00送至政大民族學系辦公室。
.
👉🏽筆試時間|11.13(六)10:20-12:00
👉🏽面試時間|11.13(六)13:00起
聯絡資訊📞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何助教 02-29393091#50553
ethnos@nccu.edu.tw
🌐民族學系 網頁 https://reurl.cc/kLELn9
🏫校址|11605 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
🌟除了 #民族學系,本次國立政治大學還有很多系所開出碩博士甄試招生名額喔!請參閱連結中招生簡章 https://reurl.cc/RbXbEe
.
#碩士班 #招生
#Ingay資訊分享 #資訊 篇
更多招生資訊🧑🏽🎓https://intalk.tw/category/info/2021招生相關/
ℹ️臉書搜尋「資訊」,可以更快的找到Ingay與小夥伴們整理的各項資訊內容喔ℹ️
———————————————————
加入Ingay的Line好友‼️
Line連結|https://lin.ee/fykSmOb
Line ID|@ingaytali
到 #穎艾報你知 查詢更多活動、工作、競賽等資訊👉🏽https://intalk.tw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介紹 訪問作者:李盈姿(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秘書長) 內容簡介: 一個人,為什麼會變得無家可歸? 十位無家者的真實故事,五位資深社工的真情告白 他,曾經是西進中國的台商 他,曾經是野雞車大亨 他,曾經是工廠作業員 他...
田野工作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田野調查作為方法,不只是研究工具,而是一種與世界互動的思考方式與能力。這是在小編懷萱參與撰寫的《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一書中,跨領域的作者群藉由將共授田野工作坊課程累積的經驗撰寫出版成教與學都能夠有所對話與參照的書籍,最想要傳達的田野工作態度。
面對如何開始準備做田野,本書主編洪伯邑老師在下文的序言中除了強調建立田野態度的重要,也看到面對田野生活動態關係的各種挑戰(想要進一步了解本書內容請見留言1的連結)。
在田野基本功的演練之外,本文連結跟大家分享疫情下田野工作坊課程延展出的、持續不定期更新的「田野跑路中」podcast節目,每集內容會透過共授老師的對談,分享田野工作的經驗與看法,歡迎收聽喔!
--------
其實大多數田野工作者,無論是身為新手的學生,或是身經百戰的資深學者,在「進田野」之前難免都有害怕自己會因為調查不順利而淚奔的壓力,這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不確定感。是的,包括我們這本書的作者群,縱使已經在不同學科的研究中累積了跑田野的經驗,但田野調查工作對每一位作者而言,從來就不是駕輕就熟就搞定的事;我們依舊焦慮著如何和田野中的人取得信任與聯繫?如何保持一位研究者與田野報導人之間適切的的距離?如何從複雜的田野資料中,抽絲剝繭出敘事分析的邏輯?這些從頭到尾貫穿田野工作的挑戰,似乎不是田野做多了就變得更容易,畢竟每一個新的研究案開啟的田野工作,隱含的是不同人事物牽連而帶來的不同挑戰,讓田野工作的進行總是必須隨著不同的田野地進行調整。
...
讀完這本書,除了交給大家怎麼開始的技法之外,我們也想傳達田野工作的「態度」,一種能換位思考的同理心。不可否認,時下「田野」已經漸漸成為校園內外不同的人因著不同的目的而使用的詞彙。我們當然樂見田野的概念逐步在社會上不同的層面獲得實踐;但我們也憂慮,當田野成為大家習以為常的泛濫用語,甚至帶著些許浪漫化的情懷看待田野工作時,是否會忘了田野工作的核心目的在於如何體現「習以不為常」,並從中傳遞世界多樣的面貌與價值。要能夠習以不為常,田野工作者首先要能拋開自己的定見,以換位思考的方式進到田野中的情境,進而同理田野中的人,了解他們處在這個世界各種不同的位置所傳達出來給田野工作者的許多訊息;從記錄、理解、書寫那些可能微小而重要的聲音開始,反思自身習以為常的人事物。
最後,記住沒有任何田野中的人有義務完成田野工作者的任務;因此,懷著感激和謙卑的態度跑田野是重要的。在田野工作中放下身段,用開放的心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從充滿挑戰的過程中,開啟自身和這個世界的不同連結!
(引用自《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https://www.press.ntu.edu.tw/tw/publish/show.php?act=book&refer=ntup_book01228)
田野工作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田野工作(fieldwork)是人類學研究方法的核心。隨著「做田野」成為學校社會科學領域乃至業界諸如市場調查分析與使用者經驗研究等範疇時常見的詞彙,田野裡人際互動與社會關係的建立與經營之道成為重要的議題。在 新作坊 的這篇文章,帶我們看到,進入田野後產生的不只是「約訪」、「做訪談」的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關係。對於與當地人接觸互動如何「觀」與「察」以蒐集觀察田野調查資料與分析,生活日常「聊天」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一直往學術社群中走去,人類學逐漸不再是大家沒聽過的神祕概念,但「聽過」仍是基於某種既定印象,例如「人類學家不寫paper,只寫小說」。也經常有人說,我們做研究的時候不像在做研究,沒有穿著白袍、沒有使用結構嚴謹的問卷、沒有拿著高科技儀器(頂多就是相機、錄影機、錄音筆),通常只有一本筆記本、一支手機、或什麼都沒有,好跟「報導人」(研究參與者)好好聊天,或一起從事他們正在做的事。
事實上,「聊天」這個與人群互動的方式,並非專屬於人類學學門,但民族誌式田野工作中的「聊天」,確實有其特殊功能與邏輯。人類學家/田野工作者以自己作為「研究工具」,用「聊天」創造一個符合真實人際互動的情境。
...
我們經歷了一個「建立關係」的過程,包含共食、共飲、共作(例:下田),及生命禮儀的共襄盛舉(例:慶典)與陪伴(例:喪禮)。其中,「聊天」串起了這其中所有的人際互動。大家圍坐分享食物、飲料,一邊暢聊的場景是部落中最日常的活動。在幾次這樣的場合上,部落長輩對我說:「妳想問什麼就問吧!」他們知道我「研究者」的身份,怕「浪費我的時間」,和藹地建議我善用時間蒐集資料,但這並非我出現在那些場合的本意。某一次我回應:「今天是想來陪大家聊聊天、聽聽故事,也學習大家重視的事,沒有特別要問什麼啦!」長輩們聽完後,表示認同與覺得受到尊重,有人直接說:「這樣說就對了。」
...
在剛進入田野的階段,很多時候「聊天」的用意並非獲取研究資料,而是傾聽報導人希望訴說的個人想法、故事、日常生活遭遇的困難、想吐的苦水等等。報導人與田野工作者的關係,到後來往往不僅止於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而是在真實的人際互動中找到連結。臺東大學團隊到部落參加喪禮時,我們往往跨越了「研究者」或「觀察者」角色,到場的目的不是記錄,而是致意與陪伴,希望為喪家帶來一點走過悲傷的力量。
...
臺東大學團隊藉由「聊天」接觸部落不同群體,逐步拼湊出部落生活的樣態。倘若沒有這些深入、個人化的連結,很難真正掌握田野地或研究社群的脈絡,也難以找出應該被討論、卻易被忽略或被認為是不足為外人道的議題。因此面對報導人的信任,田野工作者有保護他們的義務。若「聊天」的內容成為研究資料,對其之保存與使用將份外謹慎。
...
經由多次聊天,感受出部分部落成員對於外來者跑來學走他們的文化與知識未必有好感。他們更想知道的是,這些(似乎)握有更多文化、社會、經濟資源的學者可以對部落有何貢獻?同樣地,對話過程中發現,「共學共作」、「把主體性還給部落」等希望凸顯部落話語權與能動性的論述,也不必然獲得部落一致認可,反而有聲音期望我們帶著明確目的或問題意識,直接告訴他們該做什麼、怎麼解決問題、如何有成效。
此種情況下,「聊天」被理解為田野工作者們還在不清楚狀況的階段。我們認為釐清「他們想做什麼」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但他們期待的是我們提出「我們想做什麼」。因應這些反應,田野工作團隊持續與眾多不同年齡、立場、背景的部落成員溝通、討論,藉此聽見不同聲音,也讓不同群體覺得受到尊重,增加計畫的公共性、正當性、參與度、包容度。田野工作者們長期在部落走動,參與各種日常生活中非正式的互動,不急著解釋或提解決方案,而是傾聽部落說出自己的看法或提案,讓他們慢慢感受到誠意,並理解我們工作的步調與邏輯。雙方已逐漸磨合出共識,而這場「聊天」馬拉松還會繼續。
(引用自: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86/articles/314)
田野工作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介紹
訪問作者:李盈姿(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秘書長)
內容簡介:
一個人,為什麼會變得無家可歸?
十位無家者的真實故事,五位資深社工的真情告白
他,曾經是西進中國的台商
他,曾經是野雞車大亨
他,曾經是工廠作業員
他,曾經是家暴受害者
每一個街頭的他,都有一段故事
在大城市裡,街友常常是一群不被看見的人
許多人路過他們身邊,卻很少人靠近他們的世界
他們在街頭暗角得不到肯認,很多時候更被當成過街老鼠
但他們絕對不是街頭鼠輩,而跟你我一樣,有著有血有淚的真實人生。
本書記錄了台灣街友的生命故事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各有不同背景
他們曾是軍人、商人、工人、保全、更生人、幫派分子、身心障礙者
卻都在時代流轉、社會變遷與個人困境的交織下,成了流浪街頭的人
不試圖控訴、不博取同情、也不採取勵志的角度
作者以平實的口吻描述每個人從「有家」到「無家」的過程
呈現他們在街頭的掙扎、反省、自我懷疑,什至想自我了斷的心情
透過這些故事,讀者將看見台灣街頭社會中
既存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也有著貧困者相互扶持的集體力量
本書另收錄五名資深街友工作者的故事。每位都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踏入這個領域,也不是社工科班出身,他們曾經是記者、田野工作者、老師、焊接工人、志工,卻在因緣際會下投身街友服務,成為台灣第一批街友工作者。
他們竭盡所能協助街友,除了三餐溫飽之外,也開發各種工作,不僅展現了工作者的創意,更重要的是,他們一直在為開拓「正常」以外的生存方式,試圖證明在主流社會的框架之外,還有另類的生存模式,可以適用於被社會排除的人。
透過這些故事,或許可以思考:
城市的存在與發展,難道只為了善待特定人群?
是否可能包容所有在此生存的住民?
透過他們的生命,也可以讓我們重新思索:
他們或許就是曾經或未來的我們,他們與我們是否真的那麼不同。
作者簡介:李玟萱
作詞人、文字工作者、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
九二一地震後投入災區重建,曾在台灣原住民族部落重建同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921社區重建關懷體系、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等機構工作,在中部地區待了八年。2012-2013擔任萬華社區大學與萬華社會福利中心合辦之街友繪畫課為期一年的隨堂助教,是與街友接觸的開端;後又參與台灣夢想城鄉協會弱勢族群導覽員培訓,擔任義工與導覽文本訪談撰寫。2018年以《無家者》一書,榮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
著有《失去你的三月四日》(寶瓶文化),中視改編為優質華劇,入圍第五十一屆金鐘獎四項獎項。現為主動音樂專屬詞人,歌詞作品散見多部華劇主題曲、片尾曲。曾獲2014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最廣泛演出金帆獎—國語流行作品」、2015 hito流行音樂獎-年度K歌、2015香港新城國語力歌曲獎。
策劃: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芒草心是由一群服務街友的第一線人員組成,2011年成立,一開始以國際交流為主,和日本、香港、韓國等地的第一線服務人員交流經驗,互相學習。
從2014年開始擴展版圖,以更實務的角度協助無家者及貧困者。除了開始實際規畫執行無家者自立方案,如街友導覽(街遊)、起家工作室、自立支援中心;也著手舉辦流浪生活體驗營、「呷飽未」社區共食餐桌,期望透過更多體驗與交流,進一步幫助外界了解貧困者的生活樣態。期待透過這些方案的推動,培力服務對象,除了足以自立之外,更能進一步為自己發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