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婦產科
#澳洲護理
#抹片檢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看過婦產科?身為護理系的學生,我相信大家都在婦產科實習過。
然而澳洲的婦產科是非常非常不一樣的喔🥰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婦產科工作的經驗。
順便讓大家知道其實澳洲的護理系只有三年,原因就是因為並不包含婦科跟產科。
這邊其實也有推動額外+1年的學習,畢業時你就可以拿到護理師Registered Nurse 跟助產士Midwifery 的執照。👩⚕️
✨澳洲婦產科工作大小事✨
其實澳洲的婦產科是不會請護理師的,這邊的徵才會分得很清楚。
只有助產士可以去婦產科工作的。
但有時候澳洲非常缺人的時候,會從人力銀行去找護理人員(Agency, casual pool, relief pool, bank)幫忙。
我也是在那個時候在Agency當Casual nurse得到的機會去婦產科,然後有了當地的經驗。
一開始去其實也很好奇要做什麼,但主要也是要幫忙孕產婦的一些產前產後的準備。我覺得我很幸運,當初在台南護專實習婦產科,因為印象深刻,所以那些臨床的知識跟技能都還記得一些。
我那時候台灣實習其實有幫忙產婦按摩乳腺、然後講解分泌物、幫嬰兒洗澡等~也跟著接生了兩個寶寶👶
但在澳洲的話就不一樣了,因為你是拿護理師執照所以對方不會期待你也不要你去做這些部分。
我去上婦產科的時候,真的就只是幫忙發藥跟做一些文書處理哈哈哈。
真的是一個太輕鬆的班了😂
是那種上起來會覺得自己No function but Good money 的班😅
但這有好有壞喔。因為有些婦產科的助產士其實並不喜歡護理師Registered nurse 或護士Enrolled nurse去上。
畢竟在澳洲這是兩個分開的學科,隔行如隔山,臨床上的照顧就變成會增加病房助產士的loading。
所以雖然那些班,因為我還有婦產科的經驗跟知識,同事都對我非常的好。但畢竟那些經驗跟知識都是有點久遠了,我覺得我還是沒有自信可以給寶寶們或孕婦們最好的照顧,所以最後我就沒有再多接幾個班。🙂
但如果你本身很喜歡婦產科,或是在台灣都已經有婦產科經驗的朋友們,歡迎來嘗試澳洲的婦產科喔。是一個非常非常有愛的單位呢❤️
👩⚕️ 關於澳洲的婦產科,大家有什麼想問的問題嗎?
歡迎大家留言或直接私訊我喔🥰
✨澳洲看婦產科✨
接下來想聊的這個話題,是因為前幾天跟台灣的朋友們聊到了婦產科的看診經驗。
發現大家其實都不太喜歡那個看診檯,也就是需要把整個腳打開,然後會有一塊俗稱的遮羞布擋在你跟醫生的中間。
其實在不久前我正好跟澳洲的醫護朋友們聊到那塊布的定義。
我們都覺得護病關係裡或是說醫病關係裡,資訊的公開透明是很重要的。
當有人在做內診時,其實看得到對方蠻尷尬的,這個我了解。😶
但如果你看不到對方在做什麼時,這其實是更危險的不是嗎?🤔
當學生的時候,我在天母的診所當護理師。
我都需要協助婦科跟診。
我當時的婦產科醫生是一位台大然後哥倫比亞畢業的帥氣女醫師。非常聰明專業然後有禮貌。
因為這個診所本身跟美國學校有合作,所以我們的客人大多都來自於美國或是在國外唸書工作的人。當時的這個診所的診療台雖然一樣有開腳檯(不好意思不知道正確名稱)但是也沒有那塊布的👍🏻
然後過程中,醫師都會很仔細的跟看診病患解釋我們每一個步驟,確保對方的同意後才繼續執行。
這跟我在澳洲遇到的狀況是很像的。
但是在台灣,我覺得那塊布讓人害怕發問跟對話,製造了距離感。
跟診護理人員站的角度也很重要。澳洲因為是女醫師或女超音波檢查師,所以沒有跟診的第三人。
朋友上次看一般診需要脫衣服聽心音,因為是男醫生所以有女護理人員跟診。
在內診方面,我覺得護理人員跟醫師不該站在同一側。
而是護理人員應該站在病人的旁邊。
這樣不管是提供器材或者是協助的時候,都可以讓病人有種更安心的感受。
而非感覺像兩個人從自己的下方觀看自己的私密處。你們有遇到這情形嗎?
✅我在澳洲看診的感覺還有做抹片檢查的感覺非常好👍🏻
(以下是我個人的分享,不代表全澳洲的經驗)
首先,澳洲的婦科檢查都是由女醫師或是女超音波檢查師執行。
我們檢查的地點其實就是一般的檢查床
然後他們會指導你怎麼去擺位。
所以過程中就跟一般的雷射比基尼除毛一樣,沒有太多的冰冷儀器的感覺。
👍🏻陰道超音波則是另外一個我覺得很特別的地方。
這邊的會先問你要自己拿超音波的探頭。還是她們執行?
醫護關係裡,最重要的是控制權跟選擇權。
澳洲一直都很強調讓病人做決定讓病人去有能力決定他們要什麼。我覺得只有在你自己換位思考的時候,變成一個醫療消費者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對醫療的互信度真的幫助很大。

這樣的情況下,在內診過程中,患者可以擁有更多的掌控權,順著他們的指示,去調整探頭的深度跟方向。因此你不舒服的時候,就可以隨時停止。
整體檢查的過程中心態上安心許多。
身體上當然還是不舒服,畢竟有一個棒狀儀器在身體內。
但比別人拿著棒狀物這樣子在你身體裡移動,我覺得對女生來說能自己控制一定會比較有安全感。
當然我也不確定這是文化的問題,還是是因為醫療體制上的時間掌控的關係。
總之個人的想法是,以下這三件事情如果改變對台灣婦產科患者的影響會是好的👌
1.移除遮羞布
2.改善開腳台使用時機
3.讓病患自己操作陰道超音波探頭
希望這樣的分享讓大家可以稍微了解澳洲的婦產科
工作內容以及去婦產科看診的過程囉🥰

😀歡迎分享或留言想知道的問題
有時間我會慢慢回的😘

產科實習要準備什麼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KT醫師語錄|我是醫護人員 請誠實告訴我TOCC】
全台醫院上緊發條,不管是醫護人員、需要定期拿藥的慢性病人或是有安排施打疫苗的第一線人員都是小心翼翼地回來醫院。這時我們需要大家幫助我們「請誠實告訴我們TOCC」
⭐ TOCC是什麼呢?
✈ Travel history|旅遊史
・最近14日內旅遊史?
・自身曾至國外旅遊
💼 Occupation|職業別
您的職業別為何?
1. 醫院工作者(如醫事/非醫事人員,含外包人力實習學生及衛生保健志工等)
2. 交運輸業(如計程車、客運司機等)
3. 旅遊業(如導遊)
4. 旅館業(如房務、客務接待人員)
5. 航空服務業(如航空機組人員等)
6. 其他
🤝 Contact history|接觸史
您近期接觸及出入場所?
1. 曾至醫院、診所就醫
2. 曾接觸至國外旅遊且有發燒/呼吸道症狀之親友/家屬
3. 曾出入機、觀光景點及其他頻繁接觸外國人場所
4. 曾參與公眾集會
5. 宗教/政治/學術/藝文活動
6. 開學/畢業典禮
7. 婚喪喜慶、運動賽事等聚眾活動
8. 野生動物與禽烏接觸
9. 其他:
👥 Cluster|是否群聚
您近一個月內群聚史?
1. 同住家人正在居家隔離居家檢疫
2. 自主健康管理(到期日:月/日)
3. 家人也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
4. 朋友也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
5. 同事也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
就算我們真的有生病了,也請大家千萬不要隱瞞誠實的回答,我們醫護人員才能給大家萬全的準備和醫療資源。有些病患對於生病會感到羞恥或愧疚而不敢說,主要是怕民眾們會有獵巫的心態,這時病患請先不要擔心或羞愧,遵照疾管局或醫療人員的指示去做,醫院和政府都會保護好您的病情隱私,民眾及網民也請不要更多憤怒或恐慌,因為這樣的行為會讓更多人不敢據實以報。
每日追著疫情指揮中心的報告,看到新聞大部分台灣人們自發的努力,我們醫護人員都看在眼裡,KT醫師真的很感謝願意做好自我管理的大家。
⚜ 追蹤郭醫師IG|https://www.instagram.com/dr.ktkuo/ ⚜
#KT美學世界 #郭美妤醫師 #KT醫師 #婦產科醫師 #KTsDay #醫美 #微整 #醫美診所 #專業醫師 #TOCC #誠實防疫 #真話力量 #護理師 #醫師 #台灣加油 #醫院日常 #旅遊史 #群聚史 #接觸史 #醫師日常 #防疫小尖兵 #勤洗手 #勤消毒 #少接觸 #勿群聚 #大家加油
產科實習要準備什麼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平時很少發澄清文,但因為關乎疫苗,所以還是要說一下 😊
好奇怪哦 我明明沒有說過 「痛到像在燒一樣」,
為啥標題出來這麼地嚇人 😅
弄得好像我在恐嚇別人一樣 😂
但還是謝謝各大媒體的關心 🙏❤️
先聲明:我百分百支持注射疫苗。
作為第一批註冊 #AstraZeneca 的一分子,我深信做好防疫措施,註冊接種疫苗,是身為人民最基本的責任。
大到要平緩如今的疫情曲線,減輕國家醫療團隊的負擔,
小至我們自身健康與安全,
接種疫苗是不二選擇。
說說我的原文吧
(雖然不確定鍵盤俠有沒有興趣看原文 😏)
注射疫苗之後,
發燒,肌肉酸痛,關節酸痛都是預料之中的,
雖有不適,但都是可以接受的程度。
我在 IG STORY 里表達的是
「建議大家可以多準備幾個冰袋,因為當它痛的時候,它就會燒嘛(這裡指的不是火燒啊,是身體發燙的燒吖),那它就會更痛,所以如果可以幫你的身體降溫/冰敷的話,感覺就會好很多。」
注意:冰敷請避免直接敷在注射位置上,而是敷在周遭酸痛的肌肉上。除了可以降溫也可以舒緩肌肉,是一位實習醫生朋友給我的建議,我個人覺得挺有效的所以就跟大家分享了。
其實會分享也是因為家中兩老和我都接種了不同的疫苗,有 #Pfizer(爸爸) #Sinovac (媽媽)#AstraZeneca(我)。
有好些朋友DM過來說想要知道三種不同的疫苗有什麼區別,所以我才會把體驗到的症狀發上顯示動態,
主要是讓即將要注射疫苗的朋友們做好準備,
把行程安排妥當,以免自己過度操勞。
其實這幾天下來也有收到很多私信問說有關備孕媽媽們對於接種疫苗應該關注的事項,我已經接洽了一位婦產科的醫大生,隨後會在下一個帖文附上相關信息的鏈接,讓準備懷孕的媽媽們閱讀哦☺️
除此之外,我也會整理出一些這幾天下來我觀察到的,不同的疫苗所來帶的不一樣的後續反應,再發上來給想要參考的朋友們看看。
當然我不是醫生,建議想要瞭解深入細節的朋友可以自己咨詢醫生。每個人的體質也不一樣,我遇到的反應你也許未必會有。但如果剛好你遇到的情況和我一樣,希望我的小心得至少可以幫你減緩焦慮和不適 ☺️
好啦,就這樣 😊
今天是我接種疫苗的第四天,
力氣都已經恢復,可以如常地長氣地跟你們說話了 哈哈
大家好好 Take Care 🙌🏻
以下附上登記疫苗接種的連結:
https://www.vaksincovid.gov.my/daftar/?gclid=Cj0KCQjw5PGFBhC2ARIsAIFIMNcsVuKAZxbNNMBD1dmDLW_hdud5aHbEa6rca43oAzDPEdIBXNXpn8QaAsH9EALw_wcB
#staysafe
#Stay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