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推薦一本我覺得很特別的書《好好~給女同志身體、性愛與親密關係的指導》,作者是我一直默默在關注的同志平權倡議者呂欣潔。當初會一口答應推薦,主要是我向來很挺同,尤其是婚育平權,再加上我總能在他們身上反思所有的「理所當然」。好比伴侶就得結婚、結婚就得生育、女人要有女人的樣子、男人就是要有男子氣概......
仔細閱讀後我發現,書裡提及的醫學知識,比如女性器官構造介紹、性病預防都詳細正確。題材也豐富多元,從女性自慰、女同志性愛談到女同志如何看婦產科、如何面對不友善同志的醫師等。讓我汗顏的是,過去我總以為女同志性愛只要手洗乾淨、指甲剪短就好了,殊不知市場早已開發出手指專用的指險套,可大幅降低陰道感染、外陰摩擦受傷的風險。
但不僅針對同志族群,欣潔在書裡提到的許多觀點包含女性身體自主權、女性多元樣貌與情慾自主也讓我產生很大的共鳴, 我認為這本書適合所有女生,絕不只是寫給女同志看。
我一直認為會忠心地陪著自己到老的,就是親愛的身體,可惜的是很多女生對身體不了解、不敢碰觸,甚至被社會風俗與商業行銷手法影響而討厭自己的身體。好比我在門診看到很多女生搞不清楚陰道口在哪,不會使用陰道塞劑。即使外陰因接觸衛生棉過敏發炎,也被一句「亂塞東西進陰道是蕩婦」所綁架而不敢使用棉條。也有人被醫美廣告洗腦,以為每個女生的外陰都該又香又白,不然就是不乾淨、行為不檢點。
要翻轉這些束縛,我和欣潔的想法一樣,就是好好地停、看、摸自己的外陰、陰蒂和陰道。她也在這書裡解說該採用怎樣的姿勢、如何使用鏡子觀看自己的外陰,內容鉅細彌遺令我佩服。
**至今仍在的迷思:女同性戀一定要討厭穿裙子、剪短髮?欣潔也提及她在青少女期間還未建立女同志身份認同時,偏T的同學問她兩個問題:「『妳會不會討厭穿裙子?』、『妳會不會想剪短頭髮?』如果都是否定,那你就不是女同志。」為了證明自己真的愛女生,欣潔忍痛剪了短髮、拒穿胸罩和制服的黑長裙。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然令人啼笑皆非,卻反映出二十多年前,社會對同志的認識狹隘。和欣潔成長在相同時空背景的我,在高中時也有類似的經驗。當年我為了模仿偶像范曉萱,標新立異理了一個平頭。有一次在操場被校長路邊攔截,質疑我「這樣不太好,妳是不是同性戀?」還好我天生叛逆,秒回「噢,報告校長。我自然捲,剪成這樣好整理才有時間唸書。」
不過荒謬的是,事隔二十年,當我又剪了短髮、刺青,竟然還是被閨蜜的先生誤認為是女同志,和他太太有出軌行為。不過這些看似有趣的事情,其實也反映出不分性向,女生的外觀總是被單一刻板化,難道異性戀女生就該像「女生」,同性戀女生就該像「男生」嗎?
**擁抱慾望、拒絕守貞迷思
提到女性情慾自主,書中強調女生要看見慾望、感受慾望、接受慾望、聆聽自己的聲音、不勉強自己配合別人,這點和我的觀察也非常類似。現代社會號稱男女平等,在性愛方面仍存在嚴重雙標。主動表現情慾大方談性的女人,就算對伴侶忠貞,也容易被貼上「蕩婦」的標籤。相反的,男人就算性伴侶無數,也會被稱讚「好強、好厲害、鄉民羨慕」。為了避免遭受攻擊,很多女人在性愛這件事,習慣退縮到被動的一方,不敢大方探索表達自己的情慾。更讓人生氣的是,我在在門診也有很多女生,因疲勞、產後或更年期根本不想發生性行為,卻為了配合先生勉強自己,導致性交疼痛。
另外,書中也溫馨提醒,「切記避免上床隔天一睜眼覺得太幸福,就決定和對方攜手共度一生」。看到這邊我不禁無奈的笑了,這種「初夜給出去就跟定他」的守貞迷思根本就殘害我們異性戀女性更深啊!身邊多少女性朋友為此深陷愛情與婚姻的泥沼。
回到我自己本身,或許是父母離婚的背景,讓我從小到大就認定不管是愛情或婚姻,都未必會天長地久。更何況身體是自己的,一輩子只和一個人發生性關係未免太單調。只要不意外懷孕、不染病,人生多幾個性伴侶到底有何不可。
最後,我要將書封面的一句話送給所有我的女性朋友。「每個女人的身體都是特別的,無論如何妳要有這樣的信念。」希望妳們看完此書後,可以更愛自己、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不管妳愛的是男還是女。
產後性行為疼痛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陣子大家齊心抗疫,伴侶一起宅在家的日子變多,很多人因此開玩笑說「明年又會有防疫寶寶潮了!」、「搶衛生紙之餘,也該搶保險套」。身為結婚多年的婦產科醫師,我一定要講句潑冷水的話,動物遇到災難都會自動節育了,更何況是人類的性慾比起動物更是複雜許多!。
這讓我想起,過去在門診,就常遇到女生因性慾低落來求診,無奈地表示從以前到現在都不曾主動想要,性像是個負擔、是為了求子不得不的行為。另外也常有產後媽媽生完後發現性行為容易疼痛,擔心是傷口沒癒合導致。但經內診檢查後,我發現絕大部分的狀況並非身體出問題,而是因性慾低落,自然使得肌肉緊繃、因而導致潤滑不足,產生疼痛。
其實每個人對性的渴望程度本來就大不同,就好比食慾,有些人總樂於思考下一餐要吃什麼、該ubereat還是自己煮、要吃鼎泰豐還是滷肉飯,但也有人天生對吃不感興趣,每天中餐可吃同一家店、甚至只喝黑咖啡、餐餐粗茶淡飯也不在意。不過不同的是,食慾太好、太差可能會影響體重、體脂,但性慾的個體差異並不會影響到健康。根據統計,甚至有百分之一的人天生就對他人沒有性慾,被歸類為無性戀。
而且,女性的慾望還容易受到雌激素影響,好比排卵前因雌激素濃度高,部分女性會特別有慾望,經前則會因煩躁、胸漲胸痛,排斥和其他人有肢體接觸。這其實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生物設定就是排卵期前受孕率高。這也就是雌激素為何又稱做動情素的原因。另外也常有孕婦在門診害羞地和我說,懷孕後性慾特別強烈,性行為次數頻繁外,晚上還會做春夢,在夢中高潮導致子宮收縮,讓她覺得自己很奇怪,也擔心影響胎兒。其實這一點都不奇怪,孕期雌激素上升,的確會讓情慾特別高漲,但只要沒出血,孕期性行為甚至高潮引發的宮縮並不會影響胎兒,也不會增加早產風險。
相對的,產後泌乳激素升高、雌激素大幅下降,使得陰道分泌物減少、易乾澀,再加上照顧新生兒根本很難睡飽,當然容易性趣缺缺,甚至性交時也容易疼痛。�
所以當妳的性慾和伴侶不一致時,不需要立刻自我懷疑,認定自己「有病」需要看醫師。我在門診也看過有些女生為了促進性慾,在陰道塗抹一些來路不明的產品,造成陰部灼傷感染,苦不堪言。性本來就是雙方互動的過程,要協調的第一步,我認為應是大方的溝通討論彼此的感受。好比前戲不足、節奏太快、姿勢不舒服,都應隨時調整。或一方單純就是不想要,也不必勉強自己一味配合。畢竟性不是夫妻之間的責任義務,更沒有誰欠誰。每次有朋友說自己無法滿足先生需求,深怕老公外遇時,我心裡總會OS,這是兩碼子事吧!會外遇的人就算你天天和他上床,他有機會還是會外遇。
**結了婚身體還是自己的也有些男人天生性慾低落,也不必為了迎合社會期待,裝作自己性致高昂。畢竟不分男女,每個人的身體、慾望都是獨一無二,不該被刻板被規定。
之前也曾有朋友和我抱怨,這陣子和先生性行為次數大幅減低,即使她很主動也常不了了之,後來她意外發現先生自行服用抗落髮藥物才會影響到性慾。卻沒有事先和她商量,讓她非常生氣失望,希望我主持公道。聽到這,我立刻板起面孔和她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就算是夫妻,服用藥物也不需要對方同意,或許對他來說現在髮量比性重要,應該要給予尊重。另外我也建議她,若真有需求可考慮自慰或使用按摩棒,省事又不用求人。
我想強調的是,每個人的身體都是如此特別,有權自主的使用身體,享受身體帶來的歡愉,即使走入婚姻,這樣的界線也不該被打破,永遠有權決定是否與伴侶分享身體,無需勉強配合,更不用自我懷疑,委曲求全。
產後性行為疼痛 在 心理師的呢喃 王映之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電影聊心室—《女人碎片》
近來有一部蠻受注目的電影 #女人碎片 在Neflix上映。
這部主要圍繞著女性中幾個生命重要議題的片子,也成功讓女主角凡妮莎科比成功拿下威尼斯影展影后,甚至在接下來的奧斯卡影后也呼聲極高。
其實,我的Neflix片單自從生孩子之後消化極慢。但在朋友的推薦下,我用了一整天看完了兩個多小時的電影。
在我還沒開始看電影前前,我好像已經跟它產生了某種共鳴。
有人曾說,你在家帶孩子剛好可以看片追劇!
這樣的生活我曾經在產前也有如此美好的想像,但是我不知道其他的新手媽媽是否有此能耐,產後的我,要如此悠哉的狀態是少之又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整個人散了」。
產後女人的身體,是骨肉分離的,這一點也不誇張。我們的恥骨為了生產自然分泌的鬆弛素讓韌帶鬆垮恥骨要分離,腹直肌早在孕中為了涵納日益長大的寶寶,硬生生地往兩側打開,還不說分娩當下的子宮收縮、胎盤娩出、陰道撕裂...
產後第0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剛生產完的那個晚上,沒休息幾小時,凌晨的哺乳室只有我跟另一位媽媽,我忍住疼痛,用手支撐在兩旁扶手屁股左右掂坐在專為產婦設計挖空的椅子上,忍住疼痛,坐下,一聲「啊嘶」,馬上接著說「沒關係」把我的新生兒從護理師手裡抱過來餵奶,哺餵母奶造成的子宮收縮,我意識到我眉頭因疼頭皺起。那刻,女人即使已成碎片卻顧不及自身,她為了手中的嬰兒硬湊成堆...我不會說這很偉大,這幾乎是每個母親都經歷過卻不喊苦的母性。
但,女人,如碎片一般,身體撕裂了、骨頭散了、時間被育兒的種種切碎了...我直覺,這不就是女人碎片?!
但有嬰孩能抱在手中的我,和片中需要經歷孩子出生後馬上死亡的她,我想,女人碎片在她,是幾近灰飛煙滅那樣的悲傷狀態而沒了自己吧?!
我在網路上看了一些影評,其中一則如此寫道:「凡妮莎柯比對於摯愛出走,毫無作為,雖然中間描述了夫妻關係的變質,但對比開場你儂我儂的化學效應,仍令人有頭重腳輕之感,稍嫌突兀與粗糙。」這跟我觀賞時有截然相反的觀點。
這也是我想寫下我觀點的緣由,#我想跟妳談談悲傷,這是一個 #母親喪子的悲傷。(在這裡不多贅述影片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觀賞,但以下討論會爆雷,請小心的使用😉)
🤷悲傷通常怎麼表現?什麼叫「面對悲傷」?
我們來看電影裡一些經典對話
❓有做為=有面對?
母親:「你毫作為,你需要看心理醫生!你必須面對!」
瑪莎:「我已經在面對!!!」
母親:「我不認為你有!」
❓要有人為傷痛付出代價?
瑪莎(Martha)的媽媽希望瑪莎出庭對助產士提出控訴,「她(助產士)這麼無能,一定要讓她付出代價!」
但顯然,這不是瑪莎面對悲傷的做法。
❓性行為帶來的親密與連結?
正當西恩(Sean)的悲傷無所適從,想換個環境重新來過,與瑪莎討論之際,一陣性之慾襲來,他說:「我很想你。」(你覺得他想念誰?想什麼?」
但此時的瑪莎卻仍在產後不久惡露未停前,穿著紙尿褲,難為情地推遲著....
不難想見被打斷的西恩,情感締結的對象,開始向外發展...
❓時間能沖淡一切?
一個友人在聚會裡說:「時間會治癒一切。」(瑪莎無言以對)
自從寶寶突然死亡以後,看似沒有太多情緒、沒有太多作為的瑪莎,她正面對她的悲傷?我心中有答案,但讓我賣個關子,我想跟妳分享有關悲傷 。
關於悲傷
🔸每個人的悲傷反應都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家庭的不同成員,也都會有其個別化的悲傷反應。
🔸悲傷的反應不只有情感層面;但凡身體的、心理的、想法層面的、行為層面的反應,都是悲傷正常的現象。
🔸常見的悲傷反應可能會有感覺異常,
🔺憤怒,那源自於挫折及退縮。
🔺愧疚與自責,可能源自於非理性的責備自己的疏忽
🔺無助、孤獨
🔺麻木,是心靈面對百感交集的失落事件一種很正常的保護機制。
🔸失去孩子是嚴重的失落,父母雙方都會覺得失落,但他們的悲傷經驗可能會因為各自和孩子的關係、個人的因應型態而有不同。但這個差異可能會帶來 #婚姻的緊張
🔸孩子去世,嚴重的失落引發對親近和親密關係的渴望;也有人因為過度悲傷以至於對性生活沒有興趣。
看到這裡,你有答案了嗎?
🅰️答案就是,每個人都在經歷他的悲傷,也都在面對。
但個人的悲傷因應❌個別差異❌既有的關係議題,讓整個悲傷因應的過程更加複雜,使得片中的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悲傷裡孤獨,曾想相互幫忙、相互取暖,但卻在巨大的悲傷中,擦身而過。
女人碎片,在影片的最後逐漸走向一個修復的歷程,這個歷程的起點,在一張母親和孩子的合照。那張合照,讓破碎有了黏合的可能、那張合照,讓喪子的母親有了最初的溫存以及永恆的念想、那張合照,證明了曾經每個人都在過程中努力了,那散發片蘋果香的孩子,確實曾安然甜蜜的擁用在懷裡。
這些美好,都是療癒的能量。就像在育兒之路上,孩子的成長、你和她親密的時光、那些灑落在日常的笑聲,都會讓女人碎片逐漸被拼回,就像被瑪莎領回細心照料後發芽的種子,有向前向上的力量。
你都是怎麼面對悲傷?你對片中悲傷有不同的理解嗎?都歡迎你留言或私訊哦!
#心理師的呢喃
#王映之諮商心理師
#喪子之慟
#悲傷療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