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新冠病毒」的潘朵拉盒子】
2019年11月17日,中國湖北省武漢市一張胸部電腦斷層掃描(CT)影像出現毛玻璃狀結節(nodule),疑似新型肺炎病例,病因成謎。隨著年關將近,人們在12月開始頻繁奔波各地,武漢市位居中國交通樞紐,陸續發現數起新型肺炎的病例。疫情似乎悄悄蔓延。
同年12月30日武漢中心醫院醫師李文亮透過網路社群通知同事,華南海鮮市場出現類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病患,應小心防護。不幸的是,李文亮醫師因這種新型肺炎於今年2月7日病逝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英國醫學期刊《刺絡針》(Lancet)特別於2月18日發文悼念李文亮,引述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衛學院主任英格勒斯比(Tom Inglesby)的一句話:「世界上最重要的預警系統是,醫護人員意識到某種新疾病正在出現,然後發出警報。」
醫學界現在清楚知道這種新疾病是由人傳人的新冠病毒(SARS-CoV-2)所引起,命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但人們太晚意識到「吹哨人」發出的警報,低估新冠病毒的傳染力,疫情迅速從中國傳到新加坡、韓國、日本等亞洲區域,蔓延到歐洲地區(特別是義大利以及西班牙),再擴散至美洲地區(美國紐約成為重災區),死亡和感染病例以指數型曲線與日俱增,人類正面臨21世紀的瘟疫[1]。
■什麼是病毒
病毒是一種寄生在於細胞內的微小生物體,感染的對象涵蓋細菌、古菌和所有的真核生物。病毒的構造極為簡單,主要包括四層結構,由內而外依序為:位於核心的遺傳物質、蛋白質構成的衣殼、源自於宿主細胞膜的脂質外套膜、以及具有宿主專一性的特殊蛋白質。
某些病毒的構造甚至更為精簡,不具有外套膜。由於缺乏複製遺傳物質與合成蛋白質所需的材料和環境元素,病毒的生存繁殖需要完全仰賴宿主細胞;而脫離細胞體的病毒,其活性可以維持數分到數小時不等。
目前已知的病毒種類共有489種病毒,因病毒具有高突變率,衍生出的亞種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力和致病性。除此之外,病毒毒性的差異亦見於不同的宿主物種間。隨著自然環境變遷的壓力與日俱增,似乎也加速了病毒演化的時程:擴大感染的物種範圍以及產生新種病毒。
以近數十年來侵襲人類的新變異株或新種病毒為例,有些已經成功地潛伏在人類的群落裡(如:愛滋病毒);而毒性強的新變異株(如:伊波拉病毒、 SARS病毒),則以低致病性的形態潛藏於原始的宿主物種當中。這些現象投映出病毒演變的縮影,也展現了病毒病絕佳的可變性和適應力。
病毒的起源現今仍未有定論,若從部份病毒基因的相似性橫跨了原藻以至於脊椎動物的角度來看,病毒可能是演化上最原始的生命形態;然而,另一種說法是:細胞的基因組意外地分割出可以獨立複製的基因片段,形成病毒顆粒的前身。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精巧詭變的生存策略足以讓病毒成為演化長河中最淵遠流長的物種[2]。
■病毒與人
傳染病的流行,常常會影響人類的所有活動。歷史上的社會榮枯、文化起落、宗教興滅、政體變革、產業轉型、科技發展,都和傳染病的流行有密切的關係。戰爭的勝敗也可決定於傳染病的蔓延。在中世紀的圍城戰爭中,曾經將黑死病患者的屍體當作武器,以強力彈弓拋擲到城堡裡,讓守城敵軍得病死亡,進而不戰而勝。
■影響人類至巨的流行病毒
當新種病毒出現時,所有人類對它都沒有抵抗力,一旦傳染開來,流行就大為爆發,使得民眾陷入一無所知的高度恐慌當中。像二十世紀的多次流行性感冒、愛滋病和狂牛症等,在擴散蔓延的初期,帶給人們極度懸疑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
一直等到醫學界闡明了感染途徑及擴散風險、重症與致死比例、易感受宿主特徵、病原體真面目、有效防治措施之後,人們才逐漸消滅心中的不安[3]。
■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
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包括:引起輕微症狀的人類冠狀病毒OC43、HKU1、NL63、229E,以及引起嚴重症狀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新冠病毒。
從基因組分析可發現,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基因相同度約有80%,複製酶的胺基酸序列相同度達到94%,表明這兩種病毒屬於同一類;而新冠病毒與中國雲南當地的中華菊頭蝠(Rhinolophus affinis)冠狀病毒RaTG13整體基因相同度更達到96%,代表演化關係更接近。
但如果比較與感染細胞直接相關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基因組,新冠病毒與中華菊頭蝠(Rhinolophus affinis)冠狀病毒RaTG13的相同度高達93%,與SARS病毒的相同度卻只有75%左右,因此科學家已排除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的同源關係[1]。
■病毒是比人類更高級的存在!
科學家們尊稱為「冠狀病毒之父」的中研院院士、病毒學家賴明詔在 30 年前開始投入冠狀病毒研究,那時冠狀病毒被認為只是「感冒病毒」,研究的人少,非常冷門,連申請研究經費時,他都要再三強調「冠狀病毒未來會很重要」,才能順利過關。
直到 2003 年,亞洲地區爆發 SARS 疫情,才讓冠狀病毒成為病毒學研究的大熱門,更發現這或許是對人類最有威脅性的一種病毒。賴明詔院士直言「人類不可能比得過病毒,冠狀病毒比冠狀病毒學家還要聰明,病毒一定有很多奇妙的方法,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賴明詔院士:「永遠會有新興病毒出現」
病毒可以分成 DNA 病毒、RNA 病毒 2 種,DNA 病毒在複製的時候,需要複製雙股的基因,還要經過轉譯的作用;所以速度比較慢、也比較不容易突變、進化,相對來說是比較好控制的病毒。
但 RNA 病毒只有單股,複製速度快、又容易突變,相對來說比較難控制,像是愛滋病病毒就是 RNA 病毒,它也是世界上最難治療的疾病之一。
賴明詔院士說,而冠狀病毒又是 RNA 病毒中,最特別的病毒。「它有世界最長的 RNA 基因,有 3 萬個鹼基(承載基因的單位),理論上這樣的基因不應該存在,因為 RNA 複製時常常會出錯,所以超過 1 萬個鹼基之後,很多基因就會失去功能。但冠狀病毒可以遠遠超過這個數目,必然有個改變,可以去彌補出錯的問題。」賴明詔院士說。
而這次的新冠病毒又比以往的 SARS 傳播力更強,賴明詔院士說,「新型冠狀病毒跟 SARS 的病毒是很相近,但病毒受體的附著力將近高了 20 倍,可能是因為這樣所以傳播力很高,這是非常、非常奇怪的,我們以為新的病毒突變以後不會附著在受體,但附著力反而增加這麼多。」
在這樣的狀況下,賴明詔院士說,不管是動物跟動物接觸、還是動物跟人接觸,都可能產生出新的病毒,「只要接觸越來越多,我相信這個新的病毒會不斷的、繼續產生,而且會持續演化。」
■蝙蝠是冠狀病毒最重要的動物關鍵
跟冠狀病毒最緊密連結的動物,其實是「蝙蝠」。雖然很多動物身上都會帶有冠狀病毒,但目前觀察到的動物,只有蝙蝠可以跟冠狀病毒完全和平相處。
台灣病毒學權威、研究病毒數十年的徐明達教授說:「因為蝙蝠本身有很多可以抑制病毒發展的因素,一個是牠會製造很多干擾素,抑制病毒的發展,但是製造太多干擾素會影響細胞的活性,讓感染更厲害;但冠狀病毒在人身上,不會引起干擾素的製造,而蝙蝠有另外一些因素,很多干擾素也不會影響細胞。」徐明達教授說。
再加上蝙蝠的壽命很長,有的甚至可以存活四十年,種類又多、因此會帶有變種的病毒,同時數量也很多,病毒產生也多,所以影響的範圍也特別的大。
徐明達教授說「所以蝙蝠可以帶著病毒到處飛,到處去接觸(感染別人)」,但人類直接接觸到蝙蝠的機會很少,即使接觸也不容易直接引起突變,雖然(新冠病毒)跟蝙蝠定序有 96% 相似度,其中最重要的細胞受體的蛋白質不一樣,所以一定是有經過別的動物,經過變化,才變成新冠病毒。」
「這就是中間宿主。」林口長庚副院長、也是感染科醫師的邱政洵說,「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是果子狸跟蝙蝠,病毒接觸到中間宿主可能會停留一下,再傳染給人,但因為人不是自然宿主,病毒不會跟我們共存傳很久,所以之前像是 SARS、MERS 才會被控制住。」
所以邱政洵醫師很樂觀的認為,只要人類控制好跟動物的界線、不要輕易接觸野生動物、不要侵犯動物的領域,保持防疫觀念,新冠病毒還是有機會可以完全消失[4]。
2003年,SARS來襲。相隔17年後,新冠病毒帶著超強的感染力襲捲而來,現代文明社會遭受前所未見的打擊,幾乎全面停擺。面對不斷演變的新冠病毒,科學家在基因組定序、結構生物學、公衛及流行病防治等領域有了長足的進步,在短短數個月內,我們已能一窺新冠病毒的面貌及作用機制,同時擬定治療策略。
即使潘朵拉的盒子已經打開,這些無價的科學研究讓我們面對疫情時不會一籌莫展。在黎明來臨之際,世界必須團結一致,共同對付這個危險的敵人,相信不久之後,我們能戰勝這場嚴峻的瘟疫[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科學人》粉絲團「打開新冠病毒的潘朵拉盒子」:https://bit.ly/3BM5a9e、(Yahoo新聞)https://bit.ly/2YkoITx
[2](臺灣醫學會)「什麼是病毒」:http://www.fma.org.tw/2009/bio-1.html
[3](國研院國網中心 )「病毒與人-從SARS的流行談起 (▸演講人/陳建仁) (科學發展 2003年6月,366期)」:http://science.nchc.org.tw/science/science2005/Papers/c4academician/9206-08.pdf
[4](Heho健康)「病毒是比人類更高級的存在!台灣 4 大病毒學家:新病毒會不斷產生,只求和平共存」:https://heho.com.tw/archives/93282
➤➤照片
[1]科學家揭露新冠病毒基因組和棘蛋白胺基酸序列,探索其感染機制。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新冠病毒 #SARS-CoV-2 #賴明詔 #徐明達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生 醫 材料 pdf 在 王繁捷 Wang, Fan-Chie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暴利
我小時候和家人到台南夜市,有一家賣棺材板的攤販,吸引了我的注意。
那間棺材板比較特別,在炸得金黃的吐司裡面,放得是蔥爆牛肉,老闆不斷的塞肉進去,塞、塞、塞,整個都快炸開了!
我們全家人湊到攤位前面,點了幾個棺材板。
輪到我們的餐點時,老闆也是維持一慣的風格,塞了大量的牛肉,我媽那時候忍不住了,問道:
「你塞這麼多,不怕賺不到錢嗎?」
老闆抬起頭,笑笑的說:
「不放多一點,我會良心不安,而且我不喜歡賺暴利。」
這一幕讓我印象很深,小時候覺得那老闆好辛苦、好偉大。
最近有一個人寫了封email給我,大意是這樣:
「不知道是不是我太心軟,看到公司產品的利潤太高就會良心不安,所以我都會把價格降得很低……可能我看不慣賺暴利的老闆吧?」
因為這封信,讓我回想到棺材板的事,可是我的體悟不一樣了。
暴利,真的是暴利嗎?
我要講一件很現實的事:
也許剛開始賣東西的時候,你算完成本覺得是暴利,但是等到繳稅給國家,幫員工保勞健保、勞退,還有各種想像不到的成本之後,你會發現原本眼中的暴利,變成了普通的獲利,甚至賠錢。
例如行銷,很多老闆在計算成本的時候,是沒有把行銷費用算進去的,單純只想到材料、水電瓦斯、人事、房租而已。
平常順風順水的賺錢,不把行銷費算進去是沒有關係,但是碰到特殊情況,生意變差的時候怎麼辦?
不做行銷來救,行嗎?
遇上競爭對手、人潮變少、轉換商業模式(例如增加外送,額外被抽幾十%),如果你的獲利不夠高來做行銷,這種時候只有死路一條。
可是做生意,特殊情況是常常遇上的,不是好幾年才來一次。
以網路上賣東西來說,行銷費用「最少」也會佔10 ~ 20 %的成本,你可以算一下把這費用含進去的話,原本的暴利還是暴利嗎?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假設有兩家蛋糕店,賣的品項、份量一樣,其中一家的成本和售價是這樣:
食材費20元,售價80元 / 1片。
另一家店的售價是這樣:
食材費5元,售價10元 / 1片。
誰是暴利?
如果單純用表面的數字來看,一定有很多人說:
「賣80元的也太誇張了,賺這麼多喔?」
然後轉頭幫另一家店拍手:
「好棒,獲利這麼少,真的是良心店家。」
但是你再仔細想想,5元做出來的蛋糕,是用什麼材料?
會繳稅,會給合理的員工待遇嗎?
不可能。
一定又有人說:
「但是80元 / 1片的那家也賺太多了吧?」
再回到前面複習一次,有正常繳稅、給員工合理待遇的店家,全部成本扣掉之後你會發現淨利少得可憐!
換句話說,高毛利、不繳稅、壓榨員工、用黑心材料,才是真正的暴利。
想要長久做生意,重點是跟你創造的「價值」有關,那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提供的服務、產品,讓客戶付了錢之後,覺得是符合價值的,那不管你的獲利是幾%,都不算是暴利。
舉例來說好了,假設今天有一個醫生,他救活了一個人,花掉的材料費可能才幾百元台幣,但是他要收費幾十萬元,這是暴利嗎?
當然不是啊,如果我是被救活的那個人,一定付得心甘情願。
可能醫生的例子有人覺得差太多,還要扯到醫生要上多少年醫學院,累積多少年的經驗,價格不能這樣算。
那我舉另外一個例子:餐廳。
(雖然餐廳也跟技術、累積多年經驗有關,不過日常生活的例子比較好理解)
假設你要幫家人慶生,訂了一間餐廳。
剛到餐廳門口,所有人的注意力就被餐廳的裝潢給吸引住,拿出手機不斷拍照;入座後,服務生細心的介紹菜色,並且根據你們的需求,給出專業的建議。
菜一上桌,漫溢的香氣、美味菜餚,全家人驚呼連連,你心裡鬆了一口氣,暗暗慶幸。
用餐結束,所有人帶著滿意的笑容離開,你心想:
「雖然價格不算便宜,可是是值得的,下次跟朋友聚餐可以再來一次。」
假使這間餐廳的「獲利」非常高,你會在乎嗎?
可能連想都不會去想吧。
再來講相反的狀況:
你訂了餐廳,到了現場後發現衛生髒亂,服務生一直翻白眼,料理難吃無法下嚥,家人難掩失望的表情……
離開後,有人告訴你:
「這間餐廳獲利超級低,淨利連10%都不到,幾乎沒賺客人的錢。」
你心裡怎麼想?
八成是這一句話吧:
「干我什麼事啊!」
就算那餐廳沒有獲利,跟你又有什麼關係?
你要的是付了錢之後,得到想要的結果,不管餐廳的獲利是高還是低!
所以別再糾結自己是不是暴利,專心創造價值,讓客人滿意才是最重要的。
甚至要說,你需要在客人能接受的範圍內,盡量的把獲利提高,這樣你才能用淨利來讓產品變得更好,創造更多的價值。
然後未來碰到危機的時候,你才能用多出來的獲利,幫助公司撐下去,發出薪水。
不要打腫臉充胖子,在客人面前表現得很威風,做出所謂的「超高CP值產品」,然後等到危機來的時候,才灰頭土臉的跟員工說薪水發不出來,那就本末倒置了。
________________
p.s. 這裡有另外一篇關於網路行銷的訣竅,是PDF的形式,在下面這個連結填寫email之後,這份PDF會寄到你信箱。
未來我的行銷知識、創業經驗,也會寄給你。
連結:
https://baco-street.com/markba
另外,出版社邀請我出了一本書《成為1%的創業存活者》,裡面寫了我創業這幾年的經驗、行銷訣竅,可以幫助你避開不少歪路,訂購連結在這裡:
https://baco-street.com/MAB
我經營的公司是貝克街巧克力蛋糕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aCoStreet
貝克街官網:
http://www.bacostreet.com.tw
Apple podcast:
https://baco-street.com/APD
生 醫 材料 pdf 在 BCG in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波士頓顧問公司 (Boston Consulting Group)和美國半導體協會發布最新報告《強化不確定時代下的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點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上的脆弱環節,為建立長期供應鏈韌性提出建言。
過去三十年來,半導體供應鏈發展出高度專業分工的全球模式,使得產業能夠持續在科技上創新,創造龐大的經濟價值,嘉惠消費者。BCG估算,假設全球半導體主要參與者(包括美國、歐洲、中國大陸、台日韓)都建立完全「自給自足 」的本地供應鏈,以滿足其目前的半導體需求,至少需要多花約1兆美元的前期投資(研發及資本支出)和每年450億至1250億美元額外的營運成本,推升半導體價格整體上漲35%至65%,最終反映在消費者的電子設備價格上。
然而,區域化分工亦暴露了供應鏈上的許多脆弱環節。BCG在這份《強化不確定時代下的全球半導體供應鏈》(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Semiconductor Supply Chain in an Uncertain Era)報告中指出,在全球半導體的供應鏈上,至少有超過50個產業活動高度集中,由單一區域供應全球65%以上的市場,是潛在的「單點失效,即全部失效」脆弱環節,容易受天災、地緣政治等程度不一的風險影響。
舉例而言,大約75%的半導體製造產能以及許多關鍵材料供應商都集中在中國大陸和東亞地區,而該地區受天災(如地震)和地緣政治的影響較大。此外,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產能—10奈米以下的製程—目前都位於台灣(92%)和韓國(8%);這些生產據點可能會因天災、基礎設施受損或地緣衝突而干擾重要的晶片供應。
BCG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全球半導體業務負責人徐瑞廷指出,台灣占了全球四成邏輯晶片產能,其中先進製程(10奈米以下)的產能就超過九成。BCG在報告中假設,若是台灣出貨中斷一年,可能會影響台灣半導體業者營收400 億美元,全球半導體製造業和下游蒙受營收損失高達4,900 億美元。
BCG認為,為了降低全球供應鏈的干擾風險,不是通過大規模的國家產業政策來追求完全自給自足,這些政策成本不僅高得驚人、可行性也存疑。半導體產業需要細緻、有針對性的政策,加強供應鏈的彈性,擴大開放貿易,同時平衡國家安全的需要。
「除了區域集中風險,地緣政治、國家自給自足政策、人才短缺和基礎研究不足都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隱憂。為了強化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韌性,各國政府正在思考在不同區域打造產能、拓展生產基地和關鍵材料的供應來源,同時在研發投資、培育及吸引人才上投入更多心力。」徐瑞廷是BCG的全球半導體業務負責人,也身兼大中華區科技、媒體與電信(TMT)業務負責人。
徐瑞廷指出,「未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將以效率與韌性並重,尤其各國政府考慮在國防、電信、醫療等關鍵領域建立最低可行產能(minimal viable capacity)。台灣作為半導體價值鏈上的要角,可以在其他區域或國家進行供應鏈重組、尋求合作夥伴時,積極參與其中,掌握主動權。」
報告全文:https://www.semiconductors.org/wp-content/uploads/2021/05/BCG-x-SIA-Strengthening-the-Global-Semiconductor-Value-Chain-April-2021_1.pdf
相關報導:
【聯合報】 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風險報告:「存在脆弱環節」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5405900...
【經濟日報】 BCG:半導體供應鏈有五大潛在風險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5407084
【工商時報】 BCG: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存在脆弱環節 台廠營收出貨中斷損失恐達400億美元
https://ctee.com.tw/news/tech/449450.html
【蘋果日報】台半導體牽動9成先進製程 出貨若斷衝擊4900億美元產業
https://tw.appledaily.com/property/20210422/H3YCKGFUIVGP3HSLA6CXW5ESWA/
【自由時報】台半導體業舉足輕重 BCG:台若停工市場損失4900億美元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508203
【中央社】BCG:台灣晶圓代工若中斷 全球恐損失4900億美元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4220183.aspx
【數位時代】半導體產業關鍵製程握在哪一國手裡?5大風險是未爆彈?人才為誰服務?一張圖看懂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2462/semi-conductor-resil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