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
顏色革命,通常是指於專制主義國家舉行全國選舉後,由於不透明或選舉舞弊而引起的大規模抗議運動。
俄國紅色革命、伊朗綠色革命、菲律賓黃色、伊拉克紫色、烏克蘭橙色,以至馬其頓的彩色革命,五彩十色,顏色,都為這些抗議運動帶來了象徵性的意義。
紅色、藍色、黃色、綠色... 各自代表著一個主張、想法、意識形態。
其實,有部分人就連天生的膚色,也覺得某程度上代表著各自的意識形態。
某些政治領袖,希望鞏固政權,總想要除去與自身利益衝突的意識形態。顏色革命更加是他們希望取替的其中一個主要環節。
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就是解決問題本身。
時間久了,竟然有人相信,沒有了象徵性的顏色,便會沒有它所代表的價值和意識形態。
所以,各地利益集團開始討論,取締顏色。
問題是,怎樣取締顏色呢?
先來第一個科學補充環節。
顏色怎樣來?簡單來說,一切都源於「可見光」反射,刺激眼內視覺細胞。不同的顏色,是源於不同波長的光,對視覺細胞刺激反應不一所致。
由於物體反射光線時的物理性質不同,例如光的吸收不同、發射光譜不同等,令不同波長強弱的光線進入眼睛,因此出現了顏色。
這情況下,只要有「可見光」,就能看到東西;因為光線在物質的反射波長不同,所以只要能看到東西,就會有顏色。
這樣看,又怎可能取締顏色呢?
不過,2137年,國際政府開始有共同想法,大家都希望處理這個顏色問題,各國共同資助相關科學發展。
既然無法令顏色的原頭消失,不如來個掩耳盜鈴,令接收顏色的器官無法運作?
有一位偏激的科學家,想到的方法,就是在所有嬰兒出世前,用基因方法控制視錐細胞(cone cell)功能,令其中間的感光色素無法運作。
在此,再先上一節中學生物課。
簡單而言,我們看到東西,是因為光線自物體反射,進入我們的眼睛,到達視網膜。視網膜中滿佈視覺細胞,視覺細胞中的感光物質,能把進入眼中光線的刺激,轉換成神經脈衝,傳到大腦經過分析,你便看到東西了。
視網膜中有兩種視覺細胞,分別為「視桿細胞」及「視錐細胞」。視桿細胞(rod cell)感光比較強,滿佈視網膜,惟只能分辨到黑白;相反,視錐細胞則只位於視網膜中央的小凹位,卻因為視錐細胞含有對紅、綠、藍三種光敏度的感光色素,所以可以分辨顏色。
好了,科補完畢,回到主線。
偏激科學家,提出在所有嬰兒出世前,用基因方法控限制視錐細胞功能,令其中間的感光色素無法運作,因此,只餘下視桿細胞正常,僅能看到黑白色。
在全球政府無限量支持下,即使全球人民都激烈反對,計劃仍在槍杆子下進行。一百數十年,2261年,數代人之後,全球所有人的視力,都只餘下黑白。
從此,所有人看到的都是黑白世界,天上的雲、海裡的水、地上的泥、林中的樹,就連割損手指頭流出來的血,也只能看出白或黑、深或淺的光暗色。
果然,自此之後,地球再沒有顏色革命了。
不過,取而代之的,是三角形革命、六邊形革命、八角形革命等「形狀革命」。
--------------------
再過了幾代人, 雖然大家也習慣了黑白世界 。不過,仍然有不少人,也聽過自己的祖上,可能是爺爺嫲嫲那一輩說,原本世界是五彩繽紛的。
可美麗彩色的世界,只是個歷史傳說, 好像史前的恐龍般,沒有人真正見到過。
久而久之,又再次有科學家,希望重塑以前五彩繽紛的世界。可是,經過數代人,基因早已適應了黑白世界。
就這樣,科學家再次重新研究了數十年。終於,有一位中東國籍的科學家,在當地政府的資金及技術大力支持下,研發出一種口服藥物。
只要把這口服膠囊,配合饅頭或麵包,飽肚服用,在消化過程中,膠囊中的藥物便會被完整吸收,過後便可以重新激活視錐細胞中的感光色素,令人重新可以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
不過,這個藥物有時限性,只能持續約十五分鐘。十五分鐘過後,視力又會還原,世界重新變回黑白。
膠囊面世後,很多市民都紛紛表示希望試用。
起初,科學家把藥物免費給人試用,但瞬間反應遠較想像熱烈。見此商機,資助發展這項技術的國家及旗下國營公司,馬上把技術申請成為專利,繼而令全球希望看到色彩的人民,都要付費,才能購買這個復見色彩的口服藥物。
自此,能夠欣賞彩色世界,便成為了一項新興娛樂,就好像去KTV唱歌般,要付費,有時限。不過,即使如此,全球人民仍願意付款去看一點兒顏色;而國營公司亦因此得到巨額盈利。
其他國家或其他公司,當然也希望研究怎樣可以創製出相似的技術。不過,無論其他公司怎樣研究,也達不到這個技術水平。
由於公司已把技術註冊專利,所以其他公司無法重新使用相同化學方法,去配製藥物。不過,就算有其他盜版公司想嘗試去用化學方式複製藥物,也不到同樣效果 。
公司方面對這項技術的保密,也相當嚴謹。製作藥粉的部門,只有數位同事,全是高層,他們操作著大量機器,大量生產。到底怎樣研究這項技術出來?科學家也一直也守口如瓶,因此從來沒有人知道,這項技術的來源。
就這樣,公司一直獲得這項技術的全球專利達15年。這15年間,沒有競爭,公司成為全球最大企業。
專利時限過去,西方最大國家的政治強,權要求公司公佈生產技術的方法。公司無可奈何下只能妥協。
不過,公司表明,只會把當年開發這項技術的報告,與及現時生產這項技術的過程,以機密方式,直接交予這個西方最大國家的總統。
總統收到報告,開始打開來看。
--------------------
報告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藥物研發過程;第二個部分是現時生產的方法。
總統打開第一頁。
那是藥粉裝進膠囊的相片,下面有一些解釋,到底如何把藥粉,裝進膠囊之類。只要配合饅頭或麵包,飽肚服用,膠囊中的藥物才會被完整吸收,繼而重新激活視錐細胞中的感光色素。
總統表示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於是打開下一頁。
第二頁。
也是一張照片。照片拍到一些黑色粉末,經過一部大型機器,加入另外十三種化學物後,黑色粉末變成白色。而那些白色粉末,就是在第一頁的照片中,裝進膠囊的藥粉。
下面補充文字,解釋著那十三種化學物的成分。
總統也表示沒有什麼特別。再打開下一頁。
第三頁。
這則是數張照片,照片拍到一隻眼睛和一條黑色的骨骼,被放進研磨器,磨成黑色粉末。照片下的文字補充,這些黑色粉末,就是上一頁中的黑色藥粉。
再往下一頁,已經是本報告的最後一頁。
裏面有數張照片。
照片拍到科學家從墓地裏,掘出了一具人類屍體。照片中的這具人屍,並沒有腐化。科學家用手術刀,挖出屍體頭部的眼睛,再在屍體的胸腔中,取出胸肋骨。
下面文字補充著:這隻眼睛及所抽出的胸肋骨,就是上頁照片中,磨成黑色粉末的原材料。
而在上面補充文字之下,寫著:
現時製作藥物的方法,則已改為使用活人或剛死去3小時內,死者的眼睛及骨骼提取。一個原材料,大約可生產1000粒口膠藥物。而其中所使用的原材料,主要來自各地的「形狀革命」。
總統蓋上報告,笑了一笑。
再從桌上的小盒中,拿出口服藥物,把玩著。
#故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0萬的網紅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4年11月2日,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了一份綜合評估報告,呼籲盡快結束無限制使用化石燃料的現狀。 報告中強調,人類幾乎是1950年以來,全球暖化的主要兇手。其中最大的碳排放者為中國、美國和歐盟。 全球暖化不只導致冰川加速融化與海平面上升,也更容易帶來暴雨,造成水災...
生 質能 發展 限制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交通處、公車處業務報告|基隆捷運、停車問題、公車營運改革】
5月7日(五)是大家都很關心的交通單位:交通處與公車處的業務報告,我也特別針對 #基隆捷運 規劃進度、 #停車問題與停車管理基金 以及 #公車處營運改革方向(要降低虧損才能永續經營!),並也特別建議太陽能板智慧站牌的設置。
🖥交通處與公車處業務報告D-live
上午:https://vod.kmc.gov.tw/k_video/video/1100507DR_0.mp4
下午:https://vod.kmc.gov.tw/k_video/video/1100507DR_1.mp4
🚆#基隆捷運現在到哪裡 #通勤族影響如何評估
「基隆南港間通勤軌道建設計畫」也就是去年好不容易進入綜合規劃階段的基隆捷運全名,然而基隆捷運規劃的進度從去年北北基軌道政策溝通平台後(四長會議)定調八堵-南港段的規劃、運量增加並與民生汐止現整合。目前基隆-八堵間在技術層次還沒定案,可能會是增建第三軌的三軌方案(捷運運行兩軌、台鐵運行一軌減少每小時班次)或「四軌」甚至「換路廊」等方案的討論。
我不論是在議會上、在相關記者會上都強調,基隆捷運之計畫目標之一為改善「通勤便利」,但從輕軌道捷運整個規劃階段沒有相關資訊來跟使用者說明,並沒有嚴謹的通勤族起訖調查並明確點出受影響使用者,來考慮他們的需求,就更不可能讓計畫更完善。在去年四長會議定調後,這半年多來,我們仍沒有看到任何資訊說明,也沒有看到比當時可行性評估更完整的使用者調查。
因此,上個月我們煩請立法委員邱顯智辦公室向鐵道局要求捷運規劃與進度等資訊公開,並要求通勤族相關資料。而後從鐵道局提供的簡略資料來看,從台鐵基隆、三坑站上車後,南下出站的比例以台北站最高,南港站第二高,第三高是松山站,也有一定比例是從萬華站、板橋站及樹林站出站。
從這些數據看起來,捷運的路線選擇,會影響到至少「三分之二」以上南下使用者的轉乘次數和搭乘習慣,然而由於資料太過簡略,相關的轉乘資料無法整握,確切的狀況還需要更嚴謹的調查。因此,在這次交通處的業務報告上,我特別詢問市府是否可以協助輔以實際使用經驗需求調查來讓分析更貼近市民需求?也有利於未來在溝通平台討論時,市府可以為基隆市民發聲,評估最符合效益、使用需求、未來發展的捷運方案。
👨💼交通處長回覆說:目前捷運規劃皆由鐵道局規劃,基隆市政府也很難有經費與能力來協助相關的調查。
🚕 #停車問題及停車管理基金
整個基隆的停車問題非常嚴重,市府近幾年投入心力於市中心周遭增建停車空間,但在住宅區、如安樂區的大武崙地區,以及國家新城、安和一街、崇德路、麥金路周遭等沒有設置地下停車場的老公寓,停車問題也非常嚴重。
根據交通部2019年的統計,基隆平均每戶持有小客車數量達1.3輛,家裡有一台車的家戶比例則超過七成,但是因為私人住宅設置停車空間相當少,自有停車格和租用停車格的比例仍遠低於持有的狀況。因此,我特別在議會上詢問交通處,在市區、觀光重點改善區以外,尤其在住宅區的停車問題改善規劃是什麼?
另外,在都市規劃的各種研究中,都顯示不管蓋再多停車場、畫再多停車格,如果市民的私人運具持有成本很低(不像日本要求買車需要有嚴格的審核且需要有停車位且違停的罰金非常高)、車輛持有數量沒有下降,甚至可能因為停車場興建、公有停車場低廉的停車成本,而變相鼓勵市民添購、使用私人運具,更加劇停車空間需求遠大過於供給的問題。
要從根本解決問題,我們需要具體透過提升市公車等大眾交通運輸(捷運要等九到十年了),來降低私人運具的使用與持有,目前這部分的規劃,我也請交通處說明。
而在平等的交通規劃中,會提到提升佔用道路容量卻無法有效運輸的私人運具成本應該提升,並藉由政府的相關規劃,將公有停車費、違規費用等挹注到大眾運輸的改善上。過去中華大學進行的「提升基隆市公車營運效能研究」裡面,也是基於公平的交通政策規劃提出大眾運輸永續財源的建議——成立本市「停車管理基金」來收取私人運具佔用公共建設的成本並挹注大眾運輸發展,讓大眾運輸的品質能提升,我也跟前處長提過無數次,但始終沒有得到過正面回應,這次特別希望新任處長可以針對此進行回應。
👨💼交通處長回覆:住宅區持有車輛的議題會透過都市計畫與都審會來把關、要求新建案須提供每戶1輛或每戶1.3輛的停車空間。而市府先前已透過基礎的停車調查掌握住宅區的停車議題(但沒有提到要怎麼改善)。市府目前已有爭取許多中央補助興建停車場,停車收取的費用大多都納入大眾運輸的補助,成立基金還是會有稅收的議題,不一定需要這樣做。
🚌 #基隆市公車營運改革的規劃進度
基隆市公車虧損嚴重的議題,在我和議會幾位議員的關心下,終於在去年市長提到會來檢討無限制的社福卡制度、檢討重複路線、研討跨區公車的可行性並成立與議會一起討論的「公車營運改革小組」,將公車營運議題定期檢討。(我參加的議會民政小組是由在議會坐我隔壁、同樣也很認真厚話的王醒之議員代表本組進行討論。)
根據公車處回應我的業務詢問,目前公車改革營運小組研議的改革方向包括「檢討重疊路線」、「跨區公車」、「社福卡使用調整規範」和「站牌間距」。
然而公車處的營運成本是否能確實反映在收入(票價)甚至討論票差補助符合實際狀況,就得透過運價來進行實際討論,而如雙北都有運價評議委員會,我特別提問運價與票價的計算與改革是否可以列入營運改革小組討論議程中?
而在公車營運改革小組的討論中:檢討重疊路線、跨區公車、社福卡這三項檢討改善,其實都需要有精準的上下車刷卡資料來進行分析,也就是必須加裝上下車刷卡機,我也特別請交通處說明加裝下車刷卡機的評估如何?
接下來,針對社福卡使用規範調整的部分,牽涉到社會福利相關業務,除了法規調整外,還有點數制是否需要結合其他公共服務或場館設施等,都需要與社會處和其他單位討論合作,我在議會上問了非常多次,但目前都沒有看到相關相關的研議進度,市長的施政總報告也沒有回應去年市長的宣示,我除了詢問社福卡的點數制度,更建議除了市府和議會的改革小組會議外,希望能夠建立起局處間的討論平台,儘速研議改善的方向。
👨💼👨💼交通處和公車處回覆:目前基隆市公車如中華大學的研究提到,成本每公里達76元,運價要到36元,這是由於公車處還得協助站點維護更新或政策支援等非一般業者的業務使得成本相當高。針對精確旅運資料,不論是自籌或向中央爭取,會朝向下車刷卡機安裝的方向來努力。另外在社福卡檢討與點數制還在討論中。
☀太陽能板智慧站牌設置規劃
每年公車處都會和中央爭取智慧站牌之設置,而在設置的過程中可以看到需要較大的腹地且工程需要挖掘人行道已安裝電線與網路管線。目前許多縣市使用的太陽能板智慧站牌可以在白天時儲存太陽能並用於電子紙顯示各路線公車的到站時間,其相關資訊也可以使用wifi來連線,大幅降低設置的時間成本、並可以便利更換與利用腹地,希望公車處可以納入新技術,加速智慧站牌的設置並減少行政與時間成本。
另外我也特別提醒,其實有設置「太陽能智慧站牌」的台北市,從2012年到2020年,只有一年的平均日照時數高於基隆,整體來說,基隆的平均日照時數是高於台北市的,因此基隆真的可以來評估使用這樣節能又方便的新技術。
👨💼公車處回覆:會來了解相關的技術並來評估可行性。
生 質能 發展 限制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荷蘭在線Netherlands On Line》3/29
*他們沒有忘記,全球還有8億人喝水難!
自1993年起,聯合國將每年的3月22日設立為世界水日。
目的是支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6「 (SDG6)——為所有人提供水和環境衛生並對其進行可持續管理。
首要目標是「到2030年,人人普遍和公平獲得安全和負擔得起的飲用水」。
* 【荷蘭設計師開展抗冠狀病毒「城市太陽」項目】
荷蘭設計師Daan Roosegaarde推出了一款新的藝術裝置,試圖利用紫外線來減少空氣中冠狀病毒的數量。
「城市太陽」 (Urban Sun)項目開始於2019年,而新冠病毒在全球大範圍的傳播,使得這個項目更加緊迫。
項目背後的科學依據是哥倫比亞大學和廣島大學的科學家撰寫的多篇期刊文章。研究表明,波長為222nm的遠紫外線(far-UVC)可使包括各種冠狀病毒和流感病毒株在內的病毒的存在減少99.9%。即使一般的254nm紫外線是對人體是有害的,這種222nm的紫外線對人和動物都是安全的。
「城市太陽」項目的裝置是將一大圈波長為222nm的遠紫外線照射到公共空間,淨化這些區域內的冠狀病毒,是現今政府發佈的保持社交距離規則的一個附加層。
項目中採用的遠紫外線光源是由荷蘭國家計量研究所(VSL)進行測量和校准,同時符合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的安全標準。
此外,由於設計概念的局限性,這種裝置只能在夜間使用,也只能設置在特定地點。
如果今天夏天政府政策已經放寬,Roosegaarde想要在夏季舞蹈節或者其他活動中設立這個裝置。
「城市太陽」項目目的是激發人們的希望和勇氣,在如今特殊情況下探索接觸社會、創造親密關係的可能。
這個項目將設計與科學相結合,提供了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案。保持社交距離的前提下,人們可以更加人性化地見面,產生聯繫。
這是一個起點,是邁向更好生活常態的第一步。
* 【荷蘭未來都市感「燈泡公寓」】
這群獨特的燈泡公寓是位於荷蘭斯海爾托亨博斯、名為「Bolwoningen」的建築群。
在政府實驗性房屋計劃的支持下,荷蘭雕塑藝術家、建築師Dries Kreijkamp於1984年設計建造了Bolwoningen。
這個建築群被高大的樹木和運河包圍,Kreijkamp的設計目的是想要人們更接近自然生活。
該建築群共有50間燈泡公寓,公寓採用球體的造型,是因為我們身處的地球就是個球體。Kreijkamp也認為球體是創造可持續家園的完美形態。
每間公寓都由鋼筋混凝土和玻璃纖維建造而成。公寓底部有儲藏室,公寓內部分為三層,第一層是臥室,第二層是浴室,頂層是生活空間。頂層設計採用了獨特的圓形窗戶,提供360度全景視野。
遺憾的是,Kreijkamp於2014年去世,但他設計的Bolwoningen仍吸引著全世界遊客前來參觀。
* 【#實驗動物的犧牲# :荷蘭實驗室里仍有將近50萬個動物實驗】
一份荷蘭政府的報告顯示,在荷蘭的實驗室里對動物進行的實驗數量並沒有顯著減少。
2016年,荷蘭政府發表聲明稱荷蘭立志成為無動物實驗研究和創新的國際科學領域先驅者,目標是在2025年完全廢除動物活體實驗。從實際數據中可以看出,目前離這個目標有一定距離。
已經有大量數據表明,由於人類和其他動物在生物學上的根本差異,動物實驗的結果最多只是對在人類身上可能發生情況的一個近似值,還有可能出現誤導的糟糕情況。
另外,實驗室里的動物所經歷的極度恐懼和壓力也可能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
現如今,科學領域中動物活體實驗涉及的倫理道德方面越發受矚目。荷蘭政府和善待動物組織以及眾多科學家合作,加大對無動物實驗方法的投資,旨在停止對實驗動物傷害的同時,開發出更有效的治療人類疾病的方法以及更可靠的毒性評估。
* 【PBL等稱長期氣候變化可能對地方可再生能源供應產生重大影響】
荷蘭環境評估機構PBL、烏特勒支大學和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研究報告稱可再生能源可能對氣候變化敏感,全球範圍內的影響不大,但對地方層面有著重大影響。
研究人員利用高分辨率計算方法,從理論和實際運用兩方面分析了氣候變化對太陽能、風能、水能和生物質能等各種可再生能源的影響。
計算結果表明,在全球這些影響在幾十年(>2050年)內溫度變化在3-4℃。
然而對地方層面,氣候變化對可再生能源的影響可能是巨大的。例如,在南美洲南部、中美洲和地中海盆地,乾旱導致水力發電量大幅減少了30%至40%。
2016年的《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是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以上低於2℃之內,理想情況是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之內。
為了達成該目標,協定生效後荷蘭就開始啓動了到2050年的荷蘭循環經濟項目。該項目的最終目標是在2050年實現沒有任何廢棄物的、100%的循環利用。
該研究報告發現可能對區域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未來規劃和投資有著重要意義。同時該研究也有助於後續相關方面的研究,例如評估當地氣候對於經濟和自然系統的影響。
* 【萊頓研究人員監測廢棄口罩對野生生物的影響】
萊頓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研究項目,觀察廢棄口罩、橡膠手套和其他防疫垃圾對野生生物有何影響。
該項目開始於垃圾研究人員在萊頓河的運河中發現了一條被乳膠手套包裹住的鱸魚。這是荷蘭第一個已知的防疫垃圾「受害者」。到目前為止,研究小組已經收集了28只動物的報告,這些動物要麼被防疫垃圾殺死,要麼受這些垃圾的影響。這其中包括在美國因食用手套而死亡的貓,法國一隻藏在口罩里的章魚,以及在巢中「使用」口罩的鳥。
研究人員在一篇文章中說:「新冠大流行尚未結束,防護用品的使用量將增加,並繼續威脅到野生生物。」 除此之外,亂扔垃圾的物品將降解成更小分子的塑料,並在環境中留存數百年。因此,若要更好地瞭解口罩和手套的影響範圍,進一步監測因防疫產生的垃圾也很重要。
* 【荷蘭自然保護組織對在保護區附近建造風車的計劃感到擔憂】
根據新聞調查組織Investic、荷蘭忠誠報、時事節目EenVandaag以及阿姆斯特丹當地週刊《綠色的阿姆斯特丹人》(De Groene Amsterdammer)的一項研究,在荷蘭發放的新風力渦輪機許可中,約40%位於自然保護區內或周圍,自然組織擔心這些渦輪機對當地鳥類和蝙蝠種群產生的影響。
在荷蘭,現已有600多座風車被建在了自然保護區內。能源公司已經獲得了在Natura 2000地區再建造175個風車的許可,而這裡被稱作是「歐洲最脆弱的地方」。這些公司總共可以在自然保護區內或保護區周圍建造大約300個新渦輪機。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風車對鳥類種群有不利的影響,這包括當地物種和候鳥。此外,蝙蝠也容易受到風車的傷害。儘管對動物在實際中的威脅程度尚不清楚,但風車減少了動物的棲息地,破壞了飛行路線,並容易引起飛行中相撞。
在自然保護區建設一個可持續能源項目之前,能源公司首先必須計算出該項目會對當地野生動物造成多大程度的不利影響。除了自然死亡率外,鳥類死亡率最高不超過1%是被允許的。瓦赫寧根大學的生態學家Ralph Buij說:「但根據目前對飛行行為的瞭解,我們根本無法準確預測有多少鳥會飛到風車上。」「很多動物物種都可能受到風力渦輪機的影響,但我們不知道是哪些,或者影響到什麼程度。」
* 荷蘭萊頓是一座奇妙的歷史名城,數百年來一直激發著藝術家的靈感,它也是荷蘭風格派運動的搖籃。提奧·範·杜斯堡就是在這裡於1917年創立《De Stijl》雜誌的,這為有影響力的藝術運動注入了生命。
萊頓布料廳市立博物館位於萊頓,自1874年以來一直為萊頓市立的藝術博物館。該館坐落於建於1640年的萊頓布料廳內。2017年,就在風格派誕生一百週年之際,博物館購買了提奧·範·杜斯堡的傑作之一:Contra-compositie VII(1924年)。
* 【荷蘭藝術家用三角玻璃創造獨特意境】
Folke Janssen是一位來自荷蘭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往往會運用切割的三角形玻璃,這些玻璃被一種特殊的粘合劑連接在一起,Janssen將玻璃與一系列事物組合在一起,創造出有著獨特意境的精彩紛呈的作品。
Janssen認為物質是用來表達其核心內容的手段,這些作品是對他內心抽象世界的一種反映和探索。
生 質能 發展 限制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4年11月2日,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了一份綜合評估報告,呼籲盡快結束無限制使用化石燃料的現狀。
報告中強調,人類幾乎是1950年以來,全球暖化的主要兇手。其中最大的碳排放者為中國、美國和歐盟。
全球暖化不只導致冰川加速融化與海平面上升,也更容易帶來暴雨,造成水災與土石流更加頻繁的發生。
IPCC表示目前科學家95%肯定,燃燒化石燃料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以及森林大量遭到砍伐,都是20世紀中期以來造成暖化的主要原因。
因此發展綠色替代能源、將碳排放降至零,以確保地球增溫控制在人類負荷的上限─2度,便是21世紀全球各國的首要之務。
目前全球運用較為廣泛的替代能源包括生質能、水力和地熱發電。雖然台灣現在仍以核能與火力發電為主,但也在積極發展太陽能、風能與水力發電。
想要順利地發展替代能源,除了仰賴企業的投入,政府政策的支持推動也是關鍵因素。
當我們能脫離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讓替代能源商業化、降低生產成本,大量且普遍的使用,人類才能更永續的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