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香港COVID疫苗情况:擔心東不成西不就
美國大選至今已一個多月,本應早已塵埃落定。結果一點都不接近,拜登拿到的普選票比特朗普多700多萬票,預計選舉人票結果是302對236,跟2016年特朗普的得票一樣,當年他已吹噓那是一場landslide victory(壓倒性勝利)!
特朗普不認輸是意料中事,他在多個州份提出超過50次法律訴訟,在某些結果接近的州份亦重點選票,但結果毫無改變,各州法院亦判特朗普敗訴,最高法院更不接受聆聽對賓州選舉結果的挑戰。
得州總檢察長告4關鍵州州議會
下周一50個州的選舉人即將在華盛頓正式投票,但周二得州共和黨總檢察長(attorney general)帕克斯頓(Ken Paxton)──此人正被檢控證券訛騙及受到貪污調查,竟前所未有地直接入稟聯邦最高法院,控告賓夕法尼亞、喬治亞、威斯康星和密歇根等4個關鍵州份。他已不再是企圖挑戰選舉結果,而是控告這些州議會,早前容許郵寄投票是違法行為!如成功,將取消近千萬選票!後來更瘋狂的是另外17個州份的共和黨總檢察長和特朗普以私人身分,也加入訴訟,對最高法院施加壓力,接受此無理取鬧案件。特朗普親自提名3名大法官,包括臨近大選前數周,醜陋地塞進去的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形成6保守派對3自由派的局面。即使如此,按大部分憲法專家的意見,最高法院接受此案的機會非常低。
即使最後特朗普仍然失敗,他仍對美國整個憲法、選舉和所謂民主制度,製造前所未有的傷害。我已多次解釋,《美國憲法》已非常古老和過時,充滿漏洞和不公之處,也不可全怪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和麥迪遜(James Madison)等開國元勳(founding fathers),他們實在無法預計近250年後的政治情况和科技水平,當年成立選舉人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保護擁有奴隸制度的南方州份權益,另外亦因交通和通訊不便,所以從普選(最初沒有)至選舉人投票,再到國會確定日,至最後宣誓就職,整個過程複雜且需時近3個月(本來更長)。
過往100年,隨着社會和科技進步,美國選舉制度雖沒改變,但實質執行已變得順暢。理論上有極大自主權的選舉人,亦變得只按傳統,跟着本州普選票結果來投票,只有極少數會故意投相反票(後果最多是罰款)。其餘選舉細節如怎樣處理郵寄票,更毫不重要。過去雖曾出現選舉人票結果與普選票不相符,但非常罕有,所以勉強過骨。過去20年,這反民主現象已變為經常性,且已成為共和黨勝出總統寶座的唯一方法,所以他們就愈來愈喜歡鑽研憲法的各個漏洞,利用這些反民主手段來企圖達到政治目的。
這種鑽憲法漏洞的玩法對美國製造極大傷害。如成功就突顯美國其實並非一個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國家,共和黨人的回應一般正是:「誰說美國是民主國家,我們只是一個沒有皇帝的共和國。」好,如果是這樣,就請不要整天把民主掛在口邊,不停批評甚至攻打其他美國主觀判斷為非民主國家!今次選舉,即使最後拜登仍能宣誓就職,社會分裂仍非常嚴重,將有近半已感染思想病毒的美國人,不會接受拜登總統的合法性。至今仍有近九成共和黨兩院議員,未有公開接受選舉結果。大部分外國元首已向拜登發出賀電,唯一最重要例外是俄羅斯總統普京……
COVID疫情對美國政治毫無興趣,只等待機會,繼續散播,繼續殺人,周三死亡人數3200多,再創新高(周二美股才剛創新高,真諷刺)!特朗普繼續漠視疫情,帶頭舉行盛大宴會和集會,當然更鄙視已成為政治圖騰的口罩,其實只不過是在草菅人命。即使疫苗已快到手,但相信到拜登1月20日上任時,美國COVID死亡人數仍將再增近10萬,在這段時間死去的人最不值。數周前,COVID已升為美國頭號殺手,超過了心臟病和腫瘤。我真的認為特朗普犯了蓄意謀殺罪!
新冠病毒已成美國頭號殺手
疫苗的發展速度確比預期迅速,實驗結果顯示的有效率亦非常高,令人振奮!西方最先跑出的是輝瑞(Pfizer)與德國BioNTech合作,和莫德納(Moderna)的兩種利用全新mRNA技術的疫苗,有效率可能高達95%!英國率先批准輝瑞疫苗,周三已開始為年老國民注射,相信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亦將在本周批准緊急應用。除此,英國阿斯利康(AstraZeneca)與牛津合作,以較傳統技術發展出來的疫苗亦已接近成功。
mRNA疫苗似乎有不少好處,有效率非常高,據說製造過程較快和簡單,較容易擴大產能。最大弊端是需要極低溫冷藏,輝瑞的需要攝氏零下70度,且儲存有效期只有數周,莫德納的亦需要零下20度,儲存期較長有數個月。疫苗本身未必非常昂貴,但冷藏和冷運輸設施形成極昂貴和高難度挑戰,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同時因為是全新技術,所以有效期有多久,注射後能否仍傳播病毒,是否可只注射一次(暫時兩次)等問題,仍未有肯定答案。短期副作用包括發燒、頭痛和疲倦,長期副作用則不可能馬上知道。MIT有AI研究顯示輝瑞疫苗對亞洲人的有效度可能略低於白人,如屬實,真的有點欺人太甚,連疫苗都有種族歧視!另有或只是陰謀論的傳聞說疫苗可能影響女性生育,亦希望是假的。本身有嚴重過敏症的人可能也不適合接受疫苗。
所以有不少專家認為阿斯利康和其他較傳統技術的疫苗,危險性較低,亦只需普通冰箱的攝氏3至4度儲存設施,將成為全球普遍使用的不二之選。但暫時實驗結果顯示阿斯利康的兩針疫苗注射有效率只有約70%(實驗情况可能有點出錯),仍不錯,但低於輝瑞和莫德納的95%。
其實最先宣布成功發展疫苗的是俄羅斯Sputnik V(Sputnik本為蘇聯全球最早人造衛星太空計劃的名稱),已在俄羅斯應用。但因對外公布數據不多,不知其他國家會否採購。中國也在全速發展COVID疫苗,最少有5種已到第三期臨牀測試。據聞在內地已有近百萬人接受了科興(Sinovac)的疫苗注射,近日阿聯酋亦已完成國藥(Sinopharm)的疫苗測試,有效率為非常不錯的86%,準備廣泛應用。康希諾(CanSino)的mRNA技術疫苗,亦已收到墨西哥的3500萬劑訂單。
採購分配疫苗必被美國政治化
疫苗必將被美國和其他國家政治化。首要問題是採購疫苗的優先權和分配情况。美國已在輝瑞落了1億劑的訂單,只夠5000萬人使用,據聞本來輝瑞給予美國加至2億劑,但遭特朗普政府拒絕。但現在後悔了,特朗普當然顯示自私霸氣,近日已簽署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可隨時迫使輝瑞等藥廠優先為美國人製造疫苗,置其他國家訂單不顧。我真佩服極度自私的美國政府,甚至自認中肯的美國傳媒,還好意思批評中國宣布將把疫苗跟發展中國家如菲律賓、馬來西亞和非洲,以至全世界分享,為有企圖的陰謀!
更諷刺的是,即使美國能自私地囤積大量疫苗,被思想病毒感染了的美國人,遠超過一半將拒絕接受免疫注射。調查顯示黑人COVID死亡率是平均的3倍至4倍,但不幸更抗拒疫苗,不少人將繼續無謂犧牲。按過去經驗,任何需要兩次或以上注射的免疫(如HPV),接受第一次注射後回去接受第二針的從來不到50%。尤其COVID疫苗有不輕副作用,很可能完成兩次注射的比例更低。
國際間的疫苗外交政治也必非常激烈,亦將導致無謂犧牲,更將阻慢延遲旅遊重啟和經濟復蘇。例如我非常懷疑美國會否承認中國疫苗的有效性,如不承認,美國如何可能會重新容許中國旅客到訪美國;相反,中國又會否承認美國的疫苗?意思是即使某美國人或其他人,證明接受了美國某疫苗注射,中國會否免除現在要求每個入境旅客的兩周隔離?最科學化的做法是任何旅客入境時(中國或其他國家一樣),應進行雙重PCR病毒測試和抗體測試,以證明有沒有病毒和足夠抗體水平。但今年治疫情况,已看清楚除中國和少數其他國家外,其他大部分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和瑞典等,政策混亂且嚴重反科學,結果導致大量傷亡。至今仍有大量人錯誤以為COVID只影響老人,並未導致太多過早死亡的所謂額外死亡(excess deaths),可能反而有省卻未來養老金的「好處」!此說法或政策除了極度殘忍外,科學上更完全錯誤,今年美國的額外死亡量跟COVID死亡人數幾乎一致,且20至40多歲的較年輕群組額外死亡率最高。我亦解釋過即使能復元,很高比例的所謂康復者有長期後遺症如精神病、心臟發炎、肺功能受損,以及血液循環系統出現血塊等嚴重問題。
香港已出現頗厲害的第四波疫情,不幸需要再收緊限聚令,對餐飲和零售等行業,是個黑色聖誕節。專家更警告今輪疫情的病毒株似乎比早前的殺傷力更大,即使年輕人的病情也較嚴重。本來我也希望能參與新加坡或更重要的中國內地跟香港的旅遊氣泡,但隨着疫情轉嚴峻,已成泡影。我們唯有耐心等待疫苗的來臨,但我有點擔心何時疫苗才會到港。從前香港自誇是個重要國際都市,金融中心地位幾可跟紐約和倫敦比併,所以西方最新的時裝、食材、科技產品,甚至醫藥,我們都可以率先拿到手,中國內地產品反被忽略和看低。香港醫學界雖長期嚴重缺乏人手,但仍要求外地醫生通過異常困難的執業試,合格率不到10%,且主要用英文,對內地醫生尤其不公平。
爭取中外疫苗有隱憂 港重新通關無期
醫藥也一樣,西方的審批過程較快和簡單,對內地醫藥的審判過程複雜和長很多。過去內地醫藥和疫苗確出現過多宗醜聞,但近年已有進步和改善。今次中國控制疫情較佳,其實反而少一點盡快研發疫苗的壓力,可以小心一點和多花點時間進行測試,希望疫苗質素更好一點。中央政府亦已宣布將確保部分產能,供應香港。
問題是如今中國跟美國和英國的關係正處低谷,加上美英口頭上支持香港,但行動上反而是多方面制裁香港,所以不禁懷疑即使香港政府已向輝瑞和阿斯利康等多家西方藥廠落單,但他們什麼時候才會交貨?優先是肯定不可能的了,不給美國和其他國家插隊打佔已不錯,如明年中開始收到已滿意。如中美關係在拜登領導下無改善,甚至轉差,那麼最後會否交貨都不肯定。
同時如香港政府和市民對內地疫苗的歧視態度不改,那些所謂專家又再借故多番留難審批過程,或故意中傷疫苗質素,令香港人產生抗拒,那麼香港就可能什麼疫苗都沒有!香港跟中國內地和世界各地重新通關,將更遙遙無期!
但不用擔心悶死在這孤島,其實境內有250多個島嶼,你遊覽過多少個?
最後,專欄將暫停一周,先預祝各位聖誕節及新年快樂!
(中環資產持有莫德納、國藥及康希諾的財務權益)
生育自主權英文 在 許秀雯 律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平權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捍衛女性生育自主權
#志潔老師辛苦啦
以下文字引自 林志潔 教授https://www.facebook.com/CarolLinNCTULAW/
「明天有200位學生的capstone seminar ,是我這次研修在美國的最後一場公開演講。
從3月1日報到迄今2個多月,加上明天的演講已經四場英文演講,一場台灣伴侶盟的中文公開演講,平均2週一場,也實在很緊湊,勞碌命是也。
明天要講的題目是美國生育自主權的困境,在美國講,自然是個敏感的議題。
美國過去二十年來,反墮胎團體的策略就是「以外圍攻擊核心」,除了繼續主張廢除Roe v Wade外,另一個重點就是不斷加高婦女人工流產的負擔,例如:要求人工流產診所的規格、要求人工流產婦科醫師的資格、延長婦女的思考期、強迫婦女接受諮商等等。
密蘇里州從過去的幾十間可以進行人工流產手術的診所,在這樣不斷提高門檻下,從減少到五間,到目前僅剩「一間」診所實施人工流產手術(是的,你沒看錯,全州610萬人口,只有一間實施人工流產的診所!),而且眼看岌岌可危,就要被迫關門,下列影片非常值得一看:
https://reurl.cc/vDQkok
權利絕對是爭取來的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然後,沒有好好守護前人幫我們爭取到的權利,也可能在點滴之間不斷流失,回到原點,性別平等,婦女生育自主權,絕對需要我們的捍衛!」
生育自主權英文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性的解析作者來台相見歡】
今天到台北國際書展參加了成令方老師主持的作者座談會!
大家出版 Common Master Press出版社很有心,還把我寫的序翻成英文給作者亞伯教授看耶!教授誇我寫得很好,真開心!
座談會心得整理好再與大家分享。
=================================
【有完整的性教育,才會有完美的生產】
文╱陳鈺萍(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
今年,由於大選綁公投的緣故,性別平等教育的議題有了被熱烈討論的機會。公投辯論會中,第十四案與第十五案反方代表們的論點讓人瞠目結舌,真想送給他們每人一套《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讓他們好好研讀。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學歷的高低跟性知識的豐富與否沒有一定的關係,並凸顯台灣過往性教育的貧乏。
一九七○年代出生的我,成長於戒嚴時期的台灣,小學階段的性教育,來自少女內衣以及衛生棉公司的廠商。他們把高年級的女孩們集中到禮堂,講述女性青春期生理變化之後,順便推銷其產品。男孩們總是好奇,「妳們到底去聽了什麼?為什麼那麼神秘。」隔離與隱晦,讓男孩們無法理解女孩們的生理變化,在那樣的年代,女孩如果在國小時就開始發育,或是月經來潮,必須忍受男孩們的捉弄。他們總能從女孩的抽屜搜出衛生棉,像拿到戰利品般的宣示。「好朋友、大姨媽」是月經的代名詞,各種與性、性別有關的器官、事件、生理變化,不能明講,都有代名詞。上了中學,《健康教育》課本中講述青春期身體變化的章節,老師要不含糊帶過,要不乾脆不講,男孩們對於女孩們與性別有關的嘲弄更不曾少過。當時許多學校是男女分班或是男女分校,讓老師與家長們少掉許多麻煩,似乎每個少男少女度過青春期之後,「自然而然」就會明白這些大人們隱晦不提的事。至於同志議題,那就更不用說了,喜歡同性是不見容於這個社會的事情,是不能說的。
進入一九八○年代之後,台灣社會因解嚴而往民主國家邁進,社會風氣開始轉變,性教育不再是禁忌、不可說的話題,如果以十年為一個世代,一代比一代的想法更自由、更開放。千禧年後出生的兩個兒子,成長於性別主流化的年代,因為《性別平等教育法》的關係,他們在小學就有性別相關的課程與討論,聽兒子們說起對於性別刻板印象的看法、同志議題的探索、男女生理差異的理解,他們是非常具有性別意識的一代。有一次帶小兒子坐計程車,年近七旬的計程車司機問我有幾個小孩,知道我有兩個男孩後說:「妳以後好命啊啦!會『賺』兩個媳婦轉來!」我說:「我攏叫伊兩個免結婚啦,結婚對查某囡仔沒啥好處,好好啊到陣,欲生沒愛生攏沒要緊,有伴都好啊。我沒想欲『賺』兩個媳婦啦,而且囝仔合意是查甫還是查某還不知咧!」司機先生氣到一路都不願意再跟我說話,世代間的溝通,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性的解析》第三冊主要討論懷孕、生產以及性感染疾病等相關主題,內容十分詳盡紮實。婦產科門診就是檢視性教育成果的地方。我曾在國立大學附近的婦產科診所看診一段時間,我都說那是「阿萍阿姨性教育門診」,很多大學生們開始有性生活之後,充滿恐懼與不安,因為他們╱她們在大學之前所接受的性教育並不充足,而且過往對於性行為與避孕知識的傳遞,經常是恐嚇、威脅式的,讓他們╱她們無法「享受」性生活,同時照顧自身的安全。對於性病只有恐懼,缺乏預防的完整概念,對於避孕方法也是一知半解。一旦意外懷孕,在診間囁囁嚅嚅地不知如何是好,眼淚總是少不了。若大學的通識課程,都能好好講述《性的解析》的內容,相信會讓整個社會往更平權、更健康的方向發展。雖然這本書在美國是大學生性教育的教科書,但是我覺得成長於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尚未實施年代的「成年人」們,也都需要補足這些重要的知識。
我這幾年專注於「溫柔生產」的發展,在生產現場有許多觀察與心得。溫柔生產強調女性生育的自主權,產前討論生產方式時,最大的阻力通常來自於家人的擔心,尤其是伴侶。父權式的西方醫學很容易與台灣社會尚未完全拆解的父權結構結盟,對女性在生產場所與方式的選擇上形成雙重壓迫。這樣的壓迫情況,隨著一九九○年代出生的世代漸漸成為生育的主力,情況開始好轉;這也與社會風氣愈來愈強調平權,新世代的女性愈來愈了解自己,懂得爭取自己的權益非常相關。
「生產,是做愛的極致。」推動溫柔生產以來,我們累積了一個又一個共同高潮。在那個催產素充滿的場域,母親全然發揮,靠著自己的力量與腹中的寶寶一起努力,伴侶全心投入與協助,一同生下孩子,費洛蒙的擴散,讓參與的每一個人都處於高潮的欣快感中。這樣回歸女力的生產自主,生產場所與方式的自由選擇,需要建立在從小到大充分的性別平等教育之上,從與伴侶交往、結婚、備孕、懷孕、生產而至之後的養育,都需要充分的了解。而我內心更深的盼望,是一個更平權的社會,即使是單身、任何性別認同的孕婦,都可以安心懷孕,微笑生產!
詳細介紹請見 https://www.bookrep.com.tw/…
生育自主權英文 在 烏烏醫師- 在羅訴韋德案被推翻的隔天,是忙碌的一天。...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羅訴韋德案被推翻的隔天,是忙碌的一天。 早上參加生動盟傾聽自然流產講座,下午則是參與科法所志潔老師籌辦之「生育自主研究專家座談會」與各方專業人士, ... ... <看更多>
生育自主權英文 在 墮胎不須配偶同意?《優生保健法》修法啟動! (公共電視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人工流產#墮胎#優生保健法# 生育 #性別#懷孕#身體 自主權 來賓: 詹景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主任) 饒夢霞(中華真情關懷家庭協會幸福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