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2019-08-01影音檔
出版社粉絲頁: 斑馬線文庫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宅男之思」現代詩介紹
訪問作者: 蔡孟利 (Meng-Li Tsai)
內容簡介:
從大二暑假進實驗室算起,扣掉服役的一年十個月,作為實驗室宅男的年資也三十年了。實驗室宅男的生活圈不廣、工作場所不大、接觸的人事物不多,大部分經歷的都是既不複雜也不太波折的事情,所以,這本詩集收錄的,就是一個宅男三十年來在不廣、不大、不多、既不複雜也不太波折的經驗中,一些以其他文體都無法寫出的,單純。
本書重點:
詩出現的理由其實很簡單,人的思思想想情情感感,大部分的時候,都是難以言宣而模模糊糊的,而詩,正是表達這些模模糊糊難以言宣情感的最佳工具。因為讀詩的時候,重要的不是行行上的文字,而是行行間的想像。就像兩場戲之間,那些導演和演員所營造的留白,每每是韻味所在。這本集子的詩,就是作者用來表達那些說不出、很難說、不能說、說了也沒用的心情;希望讀的人能懂,不過最好只懂得有那麼點模模糊糊地會心就好。
作者簡介:蔡孟利
台大動物學博士,現職為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教授,學術專長為神經電生理。雖然二十歲就開始嘗試寫詩,但五十歲以後卻是先出版了兩本長篇小說,然後才完成了這本詩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宅男之思」現代詩介紹 訪問作者: 蔡孟利 (Meng-Li Tsai) 內容簡介: 從大二暑假進實驗室算起,扣掉服役的一年十個月,作為實驗室宅男的年資也三十年了。實驗室宅男的生活圈不廣、工作場所不大、接觸的人事物不多,大部分經歷的都是既不複雜也不太波折的...
生物機電工程 學 系 介紹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回顧九十年農業機械工程發展史 展望生物機電4.0教育新未來】
2018耶誕前一日午後的生機系新館,除了溫馨的系友師生重聚茶會以及生機館時光走廊照片展活動,還有三場精彩的系列講座: 分別由生機系盧福明名譽教授、陳世銘教授(兼生農學院副院長)與廖國基教授回顧臺大校園90年農業機械工程發展史與展望生物機電工程4.0教育新未來。尤其盧教授的「農機到生機之回顧」演講相當具有歷史縱深度,完整呈現生機系90年的學系發展軌跡與歷程,校史館吳鑫餘先生也特地協助紀錄、為臺大典藏珍貴口述歷史。
盧教授在演講中回顧自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農業工學教室」創設到光復後經歷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機械組時期(1945-1981)、農業機械工程學系時期(1981-2000)至今日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時期(2000-迄今)這90年中從農機組到生機系師生規模、課程教育、系館空間與學術研究等演進與發展過程。回首光復初期本校僅有1-2位農業機械專長教授、個位數主修農業機械的學生,之後在師生努力積極參與1953年政府推動農業機械化、1970年加速推行農業機械化方案、1979年農業機械化基金促進農業全面機械化與1991年農業自動化計畫等重要國家建設發展與人才培育,學系也逐漸演進成如今擁有23位不同工程領域專長教師、近200位大學部學生、100位碩士生與30位博士生的規模。在課程發展上,也從光復初期以農業工學為核心的教學設計、逐步經歷整合機械工程與農業生產應用的農業機械工程課程發展階段到現今以機電整合學為核心、工程科學為周邊知識、生物系統為應用的跨領域生物機電工程教育。在這漫漫學系發展歷程中,建於生機新館原址的農機舊館(二號館)自1960年代到2015年因鄭江樓興建工程拆除為止逾半世紀期間,見證了生機系蓬勃成長的階段,也同時見證與經歷臺灣農業機械與自動化發展、臺灣社會逐步豐衣足食的演進過程。
在盧教授系史回顧後,與會系友與師生接續聆聽陳世銘教授「生機4.0展望」與廖國基教授「生機系館空間再造」兩場展望演講。陳教授在向系友們介紹本系近年在精準農業、智慧機電與新興生物工程上的研發成果後,特別以最近本系結合AI與IoT技術進行的智慧農業(smart agriculture)研發計畫為例說明生機系將如何藉由學系長久以來access, creation和excellence的開拓精神推動以整合「智慧演算」、「電子控制」、「機械系統」與「生物程序」為元素之第四代生物機電工程教育(生機4.0)。廖教授的演講則進一步讓系友們瞭解生機系將如何藉由舊館舍空間再造與新館空間建設串聯,為推動生機4.0教育投入更多資源與新穎的教學、實習與技術研發場域建置。這三場系列演講讓系友與師生對於生機系在過去90年從農業工程化(1.0)、農業機械化(2.0)到生物產業自動化(3.0)一路走來的教研成果深具自豪感,同時也對2019年將迎來的新系名(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及當前生物機電系統智能化(4.0)教學和發展更加期待欣喜。新世代生機系師生亦將秉持90年來將新工程技術導入生物產業的跨域精神,持續為人類健康福祉與環境永續貢獻所學與所能。
生物機電工程 學 系 介紹 在 李博士中醫教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李宇銘博士台灣學術講座】
李博士將於6月3-6日到台灣講學,分別在台中、宜蘭、台北舉行五場講座,台灣的中醫同道,歡迎跟各主辦單位了解報名。
各場講座簡介如下:
講題:「《無方可用》與《博采眾方》——談臨床經驗的利與弊」
日期:2016年6月3日(週五)
時間:08:00-10:00am
主辦單位: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
大醫孫思邈云:「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孫思邈所撰之《千金方》載方數千首,可是為何他仍有「無方可用」之嘆?另一方面,張仲景在《傷寒卒病論》原序之中說:「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他的書中才不到三百首方,卻有為何如此自信能「思過半」?回答此等問題,就需要明白臨床經驗之利與弊。本次講座,李宇銘博士將從他學醫的生涯歷程,分享學好中醫之態度與方法。
======================
講題:「還原一劑知、兩劑已的中醫神效——原劑量經方臨床應用」
日期:2016年6月4日(週六)
時間:10:00am-12:00pm
主辦單位: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宜蘭大學中醫師公會合辦
漢代一兩約等於現代15g之大劑量折算方式,已經得到學術界之認可,可是現代按照此一劑量折算方法使用「經方」(醫聖張仲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之藥方)之醫者仍然不多。李宇銘博士研究經方劑量理論多年,著有《原劑量經方治驗錄》一書,在他的臨床診治之中,所有湯劑均嚴格按照原方以及原方劑量處方,其研究與實踐恢復了經方原貌,顛覆靈活加減的觀念,更還原了傳統中醫「一劑知、兩劑已」的神奇療效!本次講座,李博士將介紹他的研究成果與臨床經驗心得。
======================
講題:「小柴胡湯為何能治百病?——小柴胡湯的理論原意與臨床應用」
日期:2016年6月5日(週日)
時間:09:00-11:30am
主辦單位:中醫肝病醫學會•台北市中醫公會
由於歷代醫家的詮釋眾說紛紜,導致小柴胡湯廣泛地延伸使用,實際上不少醫師使用小柴胡湯,已非使用原方的藥物組成與針對原書的主治病證。本次講座,李博士將介紹他對《傷寒論》小柴胡湯證治理論的原意研究,以及臨床辨證運用的方法與技巧,以助提高臨床使用小柴胡湯的準確性。
======================
講題:「小建中湯如何補肝腎?——小建中湯的理論原意與臨床應用」
日期:2016年6月5日(週日)
時間:2:00-5:00pm
主辦單位: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系會
小建中湯並非只是「建中」只藥方,按張仲景的原書使用方法,其方不單能補脾胃,更能補心肺、補肝腎,即五臟一身血氣並補,還能祛寒邪、治虛火之臨床常用妙方。本次講座,李博士將介紹他對《傷寒論》小建中湯證治理論的原意研究,以及臨床辨證運用的方法與技巧,以助提高臨床使用小建中湯的準確性。
======================
講題:「望而知之為之神——《靈樞》明堂診法的原理與示範」
日期:2016年6月6日(週一)
時間:6:30-8:30pm
主辦單位: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系學會
《難經》曰:「望而知之謂之神」,望診為四診之首,其中透過觀察面部氣色以斷證之望面診法,在現代中醫幾近失傳。其實早在《黃帝內經靈樞》之《五色》篇中,已經有面部與五臟六腑、頭面肢節對應部位的明確記載,後世稱之為「明堂診法」或「五色微診」。本次講座,李博士將介紹他多年研究學習此法之心得,講解望面診法之基本理論,並且即場示範望面知病的看病方式。
生物機電工程 學 系 介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宅男之思」現代詩介紹
訪問作者: 蔡孟利 (Meng-Li Tsai)
內容簡介:
從大二暑假進實驗室算起,扣掉服役的一年十個月,作為實驗室宅男的年資也三十年了。實驗室宅男的生活圈不廣、工作場所不大、接觸的人事物不多,大部分經歷的都是既不複雜也不太波折的事情,所以,這本詩集收錄的,就是一個宅男三十年來在不廣、不大、不多、既不複雜也不太波折的經驗中,一些以其他文體都無法寫出的,單純。
本書重點:
詩出現的理由其實很簡單,人的思思想想情情感感,大部分的時候,都是難以言宣而模模糊糊的,而詩,正是表達這些模模糊糊難以言宣情感的最佳工具。因為讀詩的時候,重要的不是行行上的文字,而是行行間的想像。就像兩場戲之間,那些導演和演員所營造的留白,每每是韻味所在。這本集子的詩,就是作者用來表達那些說不出、很難說、不能說、說了也沒用的心情;希望讀的人能懂,不過最好只懂得有那麼點模模糊糊地會心就好。
作者簡介:蔡孟利
台大動物學博士,現職為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教授,學術專長為神經電生理。雖然二十歲就開始嘗試寫詩,但五十歲以後卻是先出版了兩本長篇小說,然後才完成了這本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