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A看韓國電影 🎬
韓國電影《薄荷糖》蠻值得反思的電影
回味到1999年的韓國電影及街道
整個電影以倒敘法的方式呈現
但不得不說電影有幾度讓我覺得有些亂跳
但我個人覺得對於人生體悟上非常值得推薦
今天去看電影 去了這麼多次華山
之前大學畢業展也在這裡
還是第一次在這裡看電影 他們座位很舒服
電影公司今天海好用心
媒體特映還準備了真正韓國的「薄荷糖」!!
這款真的是我之前去韓國很愛吃的糖果
之前去韓國都會買回台灣吃欸
在韓國當地用餐 有些餐廳結帳櫃檯也都會放
(這薄荷糖就是男主角初戀每天在工廠包的糖果🍬)
劇中男主角從晚年自殺到年少的初戀故事
中間幾段重要的人生經歷
年輕時的人生勝利組 到晚年想自殺尋短的他
一步步時間推移到過去
(這部戲片長130分鐘也不算短)
算是要慢慢品嚐且有耐心的看
整部戲拍的我覺得部分內容很細緻
主角跟配角心理層面上
但就是步調真的很慢很慢要有耐心看
最讓我覺得有感的部分
就是從年少什麼都不懂 然後在職場上被迫成長
從笨笨的士兵到最後也是強勢的商人
到後來 感情、事業一路失敗到谷底
很值得人生體悟、反思的電影情節
//
《薄荷糖》劇情簡介
如果人生可以倒退 一切都能重新來過嗎?
在千禧年前夕,金英浩(薛耿求飾)依約到了年少時同伴們的河邊聚會,他們曾在這裡各自訴說夢想,也是金英浩與暗戀已久的初戀情人尹順林(文素利飾)擁有最美好回憶的地方。但景物依舊,金英浩卻完全變了一個人,他在過往朋友們眾目睽睽下,站到了鐵軌上尋短,痛苦大喊:「我想回到過去!」。故事以他的死亡開始倒敘展開,五年前、十多年前、二十年前…曾經意氣風發的少年歷經風霜,命運的峰迴路轉讓他成了自己不想成為的人。
台灣5/14再度上映
有興趣可以參考博客來也有售票哦
🎬 線上優惠票: bit.ly/3gPf8iI
預告片: youtu.be/xgKtcdDTTZs
★韓國重量級名導李滄東「綠色三部曲」之一!
★勇奪「南韓奧斯卡」大鐘獎最佳影片、導演、劇本、女配角、新人等五項大獎!
★韓國影帝薛耿求勇奪韓國青龍、大鐘兩大獎經典之作!
★英國《衛報》評為「20大韓國經典電影」!
★榮膺第4屆釜山影展開幕影片!
★第53屆法國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入選影片!
導演 李滄東
韓國重量級大導李滄東,與金基德、洪尚秀、朴贊郁、奉俊昊等一樣揚名國際,是推動韓國電影邁入國際影壇的重要推手之一。李滄東是小說家出身,他的電影劇本都是親自編寫,是享負盛名的作家型導演,他在1997年執導的處女作《綠魚》奪下韓國青龍獎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視覺效果、最受歡迎明星等五項大獎,大鐘獎最佳男主角、人氣演員、女主角、劇本、音樂等五項大獎;2000年執導電影《薄荷糖》奪下大鐘獎最佳影片、導演、劇本、女配角、新人等五項大獎,更榮膺第4屆釜山影展開幕影片、第53屆法國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入選影片,被英國《衛報》評為「20大韓國經典電影」,打開國際知名度;2002年執導的電影《綠洲》橫掃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新演員、費比西國際影評人與天主教文化等4項大獎。
2006年法國政府授予李滄東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勛位的榮譽;2007年他執導電影《密陽》讓女主角全度妍奪下坎城影后、韓國青龍獎、韓國電影獎、亞洲電影大獎影后殊榮,此片更獲得第60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提名;2010年執導《生命之詩》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最佳劇本與評審團特別獎入圍,並奪下最佳劇本與特別獎,橫掃全球逾50項大獎提名;2018年執導電影《燃燒烈愛》,改編自作家村上春樹收錄在短篇小說集的作品,該片獲得全球逾200項大獎提名,並代表韓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生命中最美好的五分鐘 片長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本週新片 / 短評推薦】 2020年十月 第五週
.
準備進入十一月囉!在這個不給糖果就搗蛋的萬聖節氣氛中,十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大家準備好要用哪部新片度過這個禮拜的美好週末了呢?
以下是本週院線新片的短評整理;記得戴上你的口罩,進電影院支持一波!
.
.
▶《飆速宅男》 YOWAMUSHI PEDAL: UP THE ROAD
★★★★
熱血!熱血!超熱血!
改編自同名漫畫,描述一位熱愛動漫的高中新生,誤打誤撞被自行車社挖角而加入了自行車競速隊的行列;電影的節奏相當快速,從主角小野田如何被發現,再到參加迎新賽與高中聯賽,整部電影的情緒都維持在亢奮和熱血的氣氛之中!相信喜愛自行車運動的朋友,這部片將會幫你找回愛上自行車競速的熱情,同時也能夠從日本動漫一貫勵志吶喊爆棚的氣氛中,認識到團隊合作以及一生懸命的運動家精神,非常推薦!
.
▶《聖荷西謀殺案》 Fatal Visit
★★★
臨門差一腳,完全展現什麼叫做畫蛇添足
改編自香港劇作家莊梅岩的同名舞台劇,鄭秀文與佟大為飾演一對在異鄉生活的夫妻,因為蔡卓妍的介入而漸漸挖掘出這對夫妻曾經不為人知的過往秘密;電影的劇本相當有趣,在懸疑氣氛以及推理元素的運用上都操作得宜,藉由旅居國外,渴望追求美國夢的男女,順勢帶出了孤寂以及人性陰暗面所帶來的沉痛代價。只不過,電影最後的結局編排顯得畫蛇添足,氣氛被拖泥帶水的字卡瞬間破壞,臨門差一腳的遺憾,可惜了鄭秀文精彩又極具張力的演技表現。
.
▶《幸運女神》 The Fortune Goddess
★★★☆
拋開陳見,愛存在著不同樣貌
改編自真實故事,描述同居15年的男同志伴侶,因照顧姊妹掏的一對子女而肩負起為人父的重任,進而開始思索愛情的意義;電影以喜劇作為基底,以劇情和感情刻劃作為引線,幾位簡單、個性鮮明的角色之間充滿了有趣互動,整體而言是一部相當活潑又輕鬆的小品故事。而劇情的設定相當挑戰人們對愛情定義的舊有觀念,並藉由人物之間的關係,傳達了愛存在不同形式與樣貌,甚至是讓人反思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值得一看。
.
▶《異端鳥》 The Painted Bird
★★★☆
膀胱和耐性的大考驗,國際媒體心臟太小顆
真心懷疑國際媒體的心臟是不是太小顆,據說本片在威尼斯影展上首映時,因為出現許多挑戰道德底線的情節,讓不少觀眾衝出影廳,甚至形容是逃出戲院的方式;但看完之後… 真心覺得有點誇張。電影描述在二戰期間的一個小男孩,在歐洲各地遇見不同的人事物,進而追溯了納粹屠殺猶太人的起源,以及戰爭中荒誕又誇張的人性。片長169分鐘,出現不少大明星臉孔,甚至在《搶救雷恩大兵》中飾演狙擊手的巴里佩柏,再度飾演狙擊手,讓人驚喜。
.
.
.
本週19部新片(含舊片重映):
▶《鬼滅之刃劇場版 無限列車篇》 Kimetsu no Yaiba: Mugen Ressha-Hen
▶《孤味》 Guo Mie
▶《入魔》 The Craft: Legacy
▶《老公不是人》 Night of the Undead
▶《狄更斯之塊肉餘生記》 The Personal History of David Copperfield
▶《收屍人》 Voice of Silence
▶《大法師:公開完整版》 The Exorcist
▶《感官世界》 In the Realm of the Senses
▶《飆速宅男》 YOWAMUSHI PEDAL: UP THE ROAD
▶《聖荷西謀殺案》 Fatal Visit
▶《幸運女神》 The Fortune Goddess
▶《高跟鞋 經典數位修復》 High Heels
▶《異端鳥》 The Painted Bird
▶《壞教慾 經典數位修復》 Bad Education
▶《悄悄告訴她 經典數位修復》 Talk to Her
▶《玩美女人 經典數位修復》 Volver
▶《破碎的擁抱 經典數位修復》 Broken Embraces
▶《愛情是什麼》 Just Only Love
▶《紫蓮和城》 Shiren to Ragi
.
.
大家這禮拜打算看哪部電影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
**************
歡迎加入【 有梗電影俱樂部 】臉書社團,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需回答問題審核)
.
也別忘了按讚追蹤更多不同平台內容唷!
📣 PODCAST: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YouTube:http://pcse.pw/9ZNYT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本週新片 #電影 #院線 #新片 #綁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 #孤味 #入魔 #老公不是人 #狄更斯之塊肉餘生記 #收屍人 #大法師公開完整版 #感官世界 #飆速宅男 #聖荷西謀殺案 #幸運女神 #高跟鞋經典數位修復 #異端鳥 #壞教慾經典數位修復 #悄悄告訴她經典數位修復 #玩美女人經典數位修復 #破碎的擁抱經典數位修復 #愛情是什麼 #紫蓮和城
生命中最美好的五分鐘 片長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奇士勞斯基短片選(ㄧ)
還記得金馬五一的時候看了《機遇之歌》,誇張一點說,他改變了我的一生,那時候我發現原來電影可以這樣拍,可以離真實這麼近,然後又同時與情感保持疏離,克制的令人既投入其中,又能看清楚自己的處境。
導演論或許是真的,奇士勞斯基窮極一身在告訴我們宿命與自由意識的拼搏應當是如何,國與家的關係應該是怎樣,而我一股腦地,向是宿命般的被吸進電影裡面,也是希望能夠有一點稍稍清出我與影像的距離,或許便能看得清楚些。
後來陸續看了幾部《十誡》、三色、《雙面薇若妮卡》,但卻一直沒有機會好好系統性地看他的作品,於是這次終於下定決心,自辦奇士勞斯基經典影展,希望能藉由爬梳他的創作生涯,看出一些端倪,也更了解大師一點。
以下觀影時的隨手筆記
電車(1966)
奇士勞斯基的第一部,如果要定義一個主題的話,我想或許可以說是一個孤寂的人急欲被這個世界理解,最後卻徒勞。故事起於一個男子百無聊賴的待在派對中,最後因為遲遲沒有跟人搭上話所以決定返家,在電車上,邂逅了一名女子,兩人有過短暫的眼神交流,讓男子重新恢復自己對於其他人的信心,但他依然有些自卑,不敢上前搭話,甚至期待對方會來主動示好。然而因為這對於世界的審慎態度,或說怯懦,導致兩人沒有發展出如《愛在黎明破曉時》的那種故事,最後電車離去,才想到要追逐卻已來不及。
.
辦公室(1966)
奇士勞斯基早期的紀錄短片,大抵就是關注一個類似公所的單位處理民眾關於社會補助的一些案例,有趣的地方是影片中人員反覆的問著來的人說「你這輩子做了什麼」好似人地一輩子就可以這樣被輕易定義似的。因為對於奇士勞斯基整體的生涯,從一開始還沒有看得很清楚,但或許可以看出,它關注社會上底層民眾所遭遇的困難的反應,也或許可以以此延伸出它創作影片的道德立場。
觀察到那些很細微的特寫,常常落在人不經意或很日常的動作上,比如說喝水,比如說嘴巴細微的變化,是不是要藉此映照一個人的狀態,還不是很確定。但在上一部《電車》中也有類似的運用,還算有趣。
.
祈願音樂會(1967)
這一部特別注意了開頭結尾中都有一個戴眼鏡男子像是偷窺般地凝視,男女主角這對情侶。如果延伸一點說,這感覺跟電車中的那個男子一樣,處境孤寂,疏離的看著熱帶的中心,自己因為一堵牆被隔絕開來,這面牆士什麼,或許是社會,或許自卑,或許少懦弱。但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這種凝視當中卻又體現出了人的兩面性與複雜的辯證,觀看的同時卻也是觀看,巴士乘客要求女生跟他們走的那段或許是一種短暫衝破、彰顯可能性的設計,但這道最後依然是徒勞的,不過依然有種見證的意味在。應該吧
.
相片 (1968)
奇士勞斯基早期的一部紀錄短片,片長大概三十分鐘。主要在講當他(奇士勞斯基)在一個士兵的攝影展上發現了一張兩名兒童的合照後,決定取尋找這兩個人,看看他們現在在做什麼。於是影片就一路跟著他尋找,最後也真的找上
了當年的男孩,並給他們看照片。
我覺得就敘事來說,本片其實沒有什麼出奇之處,但比較有趣的點在於,拿著一張照片去問當年的影中人你還記得自己當時在做麼嗎,這點有點類似於黃邦銓的《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有種照片的客觀紀事與當事者主觀詮釋在裏頭。而若進一步延伸,就如同照片中弟弟所說,似乎並不是每件事情都值得再度拿起相片去提及,哥哥也說當時候雖然照片看起來很歡樂,但現在想起來當時卻是很痛苦的,因為母親在照片中的房子生重病後來去世了。所以,那所謂的回憶,所謂的紀錄到底要如何才算數呢,哪些才是有意義的呢?這就連當事人都說不清楚的事,或許也就
更模糊了
.
我曾經是個士兵 (1970)
奇士勞斯基的一部紀錄短片,就內容上來說,其實一如前面在《洛茲小城,》中可以看到的,他關注那些受到戰爭排擠、影響的小市民的生活現狀。只是這次鏡頭直接對象了曾經參與戰爭的四名老兵,透過他們的言談,讓我們慢慢地進入他們戰後孤寂的內心世界。就影像上可以發現,畫面中時常有著黑色的前景橫豎在觀眾與主角之間,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標示著那些人與世界之間的隔閡。透過影像,我們發現這四個人失明了,「一開始摸溼溼的以為是汗,到後來才發現是血,不久後我便看不到了」。戰爭的傷害,讓他們失去所有,對於世界的理解只剩下一面黑,當然這部影片的最後毫無疑問地指向了反戰,他們希望消滅戰爭,帶來和平。
但諷刺的是這些事情就有如他們的失明一般不可能改變也不可能發生,最後他們應該如何自處呢,又回過頭來該如何去看待自己當年的愛國行為呢?我想或許沒有一個定論,但在他們的內心當中,又或者夜晚睡著之後,總有著個彩色的美夢等著他們,在夢裡他們看得見,生活一片絢爛,他們很快樂,而唯一支持他們活下去的,便是睡上一覺,頓入夢中,到最後,誰是現實,誰是夢境,好像都已不重要得。然而,這樣的樂觀、模糊,也再次顯示了戰爭的殘忍,也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奇士勞斯基一路所觀眾得主題以及他的道德立場。
.
工廠 (1971)
奇士勞斯基的一部約長18分鐘的紀錄片,主要分成兩個場景進行,一個是鑄造廠的會議室,老闆官員資方喋喋不休的在討論工廠營運的狀況以及轉型的計畫,另一部分則是無聲的勞工默默的操作著機器工作著。
若其實不刻意去注意片子的類型,很難分辨《工廠》是一個紀錄片還是劇情片,我想奇士勞斯基老早就在用拍劇情片的方式在經營紀錄的影像,他巧妙的將鏡頭融入了會議裡頭,特寫、過肩特寫X,然後再與工廠工人的工作畫面交叉剪接,產生了某種強烈的連結與社會拚判性。
老實說,實際上會議中那些人吵些甚麼我在觀影當下反而不是很在意,甚至我覺得就算拉掉字幕也不太會影響對於這部片的理解。我想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的出發,一開始往往都是以一個由下往上共生共榮的姿態進行,然而隨著規模擴大、集體產生、組織產生、效益、產值、目標產生,那集中、階級、權力似乎也自然而然的產生,資本主義或者階級制度最後好像又再次回到了人民身上,社會主義好像一場騙局,話都是上面的在講,下面的永遠只有服從,也不曾有過耳朵。大概是這樣
.
拉力賽之前(1971)
奇士勞斯基的一部紀錄短片,因為找片源的時後遲遲找不到有字幕版本檔案,所以就將就著的在沒有字幕的情況之下把它看完了。劇情其實蠻單純的,就我的臆測,大概就是有人想要參加拉力賽,所以在比賽開始之前晉行一連串的準備與車輛技術的調整,當然也有所爭執,也有所阻礙,但最後還是順利的上場比賽。
有趣的點在於,其實影片中對於那種緊張感的營造好像沒有很充足,反倒是過程當中安插了許多開車飛馳的窗外場景令人印象深刻,搭配輕快的音樂,瞬間在壓力下獲得了些許的自由。
另一方面,開頭結尾同樣是輕快的音樂,特別在結尾前的剪了一個小男孩滿心期待看著父親的畫面,再轉接比賽正式開始,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進一步說,這也將通篇影片的煩躁感抵銷掉,可以好好的上場比賽了。
.
疊句 (1972)
奇士勞斯基的紀錄短片,主要在紀錄一個政府喪葬公證單位工作的日常。有趣的點是,它用一個很極簡的方式講述了一個現代社會制度下的悲哀(又或者是共產以及社會主義下的悲哀),也就是當一個人的一生到頭來的意義只剩下一些數字,運費、棺木尺寸等,然後變成一個商品一般,可以訂製、可以交易,那所謂的人生該何去何從,然而,最後更諷刺的是,它剪了一段剛出生幼兒被依序的放在育嬰籃中,標示著數字,那那終老後杯數字化、規格化、交易化的絕望又更深了,因為這一切好像從出生就開始了。
.
弗羅茨瓦夫和錫隆納葛拉之間 (1972)
奇士勞斯基的一部類似地方政府宣傳片的紀錄短片,老實說雖然只有十分鐘,但整部沒什麼重點,就有點像了無新意的消費性廣告片,大致介紹了當地的地景、設施以及民眾的生活休閒。
如真要說甚麼特別的地方,或許便是它是奇士勞斯基一路看下來首部彩色的電影,感覺還在習慣色彩的運用,沒有像黑白電影那般來的悠遊。
.
銅礦廠安全與衛生守則(1972)
奇士勞斯基的紀錄短片,這次稍長大約22分鐘,它的取向與《弗羅茨瓦夫和錫隆納葛拉之間》類似,就是一個功能取向的影片,這次面向銅礦廠內部,拍攝了類似教學影片的產品,教導員工正確的SOP,以及如何避免職災。不過整體而言其實就沒什麼看點,中規中矩之類的
.
磚瓦工(1973)
奇士勞斯基的紀錄短片,以一個平凡磚瓦工第一人稱自述的口吻,講述他是如何從一個默默聞名的磚瓦工,後來因為區委員的安排前進華沙,又是如何參與社會主義的建設活動,然後最後回過頭來,他看似還是最懷念那一開始他擔任磚瓦工時的歲月,因為他可以走在路上指認,他曾修過哪些路、哪些牆,好似這些代表的的青春,也證明自己沒有虛度光陰。而雖然影片沒有明講,但如果以此延伸,似乎也暗示著往後那些組織內部的、社會主義的工程,似乎有一些不那麼踏實,踏實、對國家有貢獻的,似乎依然是那些基層的勞工,只是他們很少被看到。
.
人行地下道(1974)
奇士勞斯基繼《祈願音樂會》之後睽違七年再度執導劇情片,但雖然這樣說,但他在這期間的紀錄片其實也混雜了許多形式,多以一種劇情片的方式在處理紀錄片。而這部《人行地下道》其實也是以一種紀錄片的方式在拍攝劇情片,所以基本上紀錄片與劇情片的分野在奇士勞斯基身上是相對模糊的。而或許也歸功於他早期大量的紀錄片經驗,因此可以發現他的劇情片其實往往以一種靠很近卻又疏離旁觀的感覺,一方面能夠體現情感的真實,另一方面又能達到觀看的克制,我想這或許在往後的長片中會越來越明顯。
回到故事本身,《人行地下道》的故事其實很簡單,便是述說一個波蘭小鎮的教師隨著學校遠足來到華沙,順道找尋前妻試圖挽回的故事。如果將這樣的一個故事視為一個典型,那或許可以說奇士勞斯基從很早便開始探討一種人性的疏離與情感追求的徒勞,以《人行地下道》來說,雖然看起來夫妻兩人仍眷戀著彼此,也互相吸引,但先天上的差異仍硬是將他們分開。而若擴大一點來說,如果命運是不適合的人分開,而眷戀是自由意志的掙扎的話,那命運似乎一直獲勝,因為人的努力終將徒勞,即便情感上百般不得已。
然後有一點有趣的是,當一開始男生找到女生時,奇士勞斯基選擇用了一段情緒豐沛的民謠當做配樂,當然代表的是情感的外溢,但這讓我想起王家衛早期如《旺角卡門》時,也曾有一段期間用這樣俗的方式外顯的表達情感,讓人感到格外親切,果然大師也都是從小長大的。
.
X光(1974)
奇士勞斯基的紀錄短片,紀錄一群因為工殤而罹患肺結核的工人,出事之後被安置在寧靜的療養院中,雖然一開始在風光明媚、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感到放鬆,但過沒多久他們就受不了了。
因為在過去,他們付出、他們勞動、他們為生活奔波,然後換取報酬活下去感覺自己擁有存在的價值,但現在不勞而獲,就感覺自己曾經唯一僅存對於世界的貢獻與作用被剝奪了,於是他們陷入一種對於自身存在虛無化的焦慮,他們拚了命想要逃離,那怕打雜也好也想要勞動。我覺得這裡可以分成幾個點,一個事社會主義的運行之下,是不是養成了人民不勞動就沒有價值的觀念,另一方面,若放在奇士勞斯基作品的框架下,這其實也是一種今昔自我的錯置,懷念過去、想回到過去,討厭現今的自己,近而否定自己的存在。然後想要回復,卻又無法,又陷入一種生命的徒勞感。從此對於生命、對於世界疏離。
當然這是以一種全知的角度再看這樣的事情啦,如果站在第一人稱的話,那可能就是再怎麼困苦,都要追求美好,但我也不確定這樣的想法是過於樂觀,還是被教育成真的相信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