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動物園?(四之二)】
物種沒有高低之分
就算不是貓熊、大象等喜聞樂見的物種
普通的蚯蚓、麻雀也同樣有著道不盡的展示價值
搭配合宜的展場佈置、解說牌
給予牠們一展長才的舞台
任何物種都可以發揮為人稱道的效果
但也因為每個物種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該選擇其中的哪些部分來呈現給遊客
就是一門大學問
選擇適當的物種
在發揮保育研究功能的同時
引領遊客進入野生動物世界的奧妙
是現代動物園很重要的課題
而日本橫濱的Zoorasia(ズーラシア)就是這方面的佼佼者
相較展示全面的綜合型動物園
Zoorasia著重於發展哺乳類、鳥類
開園時就以「珍稀動物的保育、研究、繁殖」為宗旨
雖然展示物種僅僅94種(台北動物園約400種)
但每個物種的引進都經過精心策劃
古式樹袋鼠(Dendrolagus goodfellowi,瀕臨絕種的樹棲袋鼠,背部有兩道金色條紋)
長鼻猴(Nasalis larvatus,具有特殊消化系統的食葉猴類,非常難養,優勢雄性具有明顯的大鼻子)
白臀葉猴(Pygathrix nemaeus,顏色最鮮艷的哺乳動物之一,因為棲地破壞而瀕臨絕種)
棕尾虹雉(Lophophorus impejanus,尼泊爾的國鳥,雄性全身閃耀著金屬色澤)
剛果孔雀(Afropavo congensis,因為棲息地內亂而數量下降,其實跟孔雀關係不大)
都在園中取得不錯的繁育成果
有著穩定的種群
除了教育當地民眾
也吸引世界各地的動物愛好者前往朝聖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們並不因此而滿足
以每1~2年推出一個新展示的速度持續進步
雖然沒有深厚的歷史底蘊
但這個年輕的動物園確實可以做為新式動物園的模範
讓同行好好思考引進物種的方向
而選擇好了心儀的物種
要怎麼運用牠們熬出一鍋好湯頭
讓遊客順著動物園的安排激發出好奇心
這又是一個深奧的無底洞
舉個例子
一般人通過紀錄片對斑馬的印象無非就是
很多、很常見、很弱
雖然很有名但卻沒有讓人多看一眼的慾望
不如把時間拿去看旁邊更受歡迎的長頸鹿
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
首先就是要吸引注意
很多人不曉得的是
我們俗稱的斑馬其實有三種
草原斑馬(Equus quagga,大家最熟悉的斑馬,也是唯一斑紋有連貫到肚子的)
山斑馬(Equus zebra,最低調的斑馬,喉部有肉垂是特徵)
細紋斑馬(Equus grevyi,最大的斑馬,群居性不高,比其他兩種更接近驢子)
牠們的棲息環境、生活習性不同
運用這樣的差異
我們可以給遊客來個出奇不意
原本以為展區裡會有一大群的斑馬(比如現在台北動物園有19隻草原斑馬)
要是發現只有三五隻(細紋斑馬放展數量通常在個位數)
肯定會激起他們的好奇心(要嘛開炮要嘛找解答)
這時搭配醒目的解說牌
替遊客解答為什麼斑馬那麼少、牠們跟平常電視裡看到的斑馬有什麼不同
更甚者介紹棲地環境對動物聚落的影響
將保育教育落實在遊客的需求之中
無論對遊客或對斑馬
才是一種負責的表現
在動物園中渡過的時間也都將更有價值
像這樣將動物變成一個媒介
對遊客訴說其背後龐雜故事的做法
在現代動物園內已經施行甚久
而當中的一個奇葩案例
就是聖地亞哥動物園(San Diego Zoo)的大象奧德賽(Elephant Odyssey)
下次再來好好跟各位談談
(待續)
-------------------------------------------------------
Zoorasia官網: http://www.hama-midorinokyokai.or.jp/zoo/zoorasia/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台灣生物光牆展示區 本次將再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出錄音室、第六次走入國立台灣博物館,由館方典藏管理組助理研究員 #林俊聰,帶著大家聽此次的常設展。 此光牆展示區位於台博館的土銀園區,在「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展場位置,一樓是從化石的紀錄,揭開地球生命演化的奧秘,在一樓往二樓的通道...
環頸雉介紹 在 黃柏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看見高雄70》
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不是暴雨就是大旱,柏霖一直希望高雄遠離淹水或缺水的夢靨,這就必須透過「流域治理」概念,讓人與自然間取得和平共處的關係。柏霖過去推動高雄第八座「樣仔林埤」濕地公園時,在公園內設置沉澱池、漫流池等設施,在於淨化愛河上游水質,達到「保水共生、滯留在生、防洪樂生」人與生態共處平衡關係。
這次柏霖要介紹的「洲仔濕地」,位於左營區蓮池潭旁,洲仔路上,入口就在單車道旁,原本洲仔路是水稻與菱角田輪耕的窪地,多年來濕盟等團體以「水稚返鄉計劃」為名,聯合向市府爭取還原土地原貌,而成功設立洲仔濕地公園,這是以回歸都市荒野和生態棲地,建構一座具有菱角、芡實、蓮花等浮葉植物與動物共生共存的淡水埤塘生態系。
柏霖走在洲仔濕地這個高雄第一座專門為自然生物量身打造的公園,看見這個保持原始的生態環境,有好多鳥類、昆蟲、生物在這邊棲息,園區處處可見以樹枝搭建而成的圍籬或是以珊瑚礁岩堆成的矮牆,這些都是為了尊重生物距離而做的設施。
洲仔濕地的水是活的,並非死水,所以不會發臭或滋生蚊蠅,因為專家們設計了一套濕地水體循環系統,讓蓮池潭的水先經過人工的草澤濕地再進入樹澤濕地,最後才進入到洲仔濕地的主水域中,經過這樣的一連串淨化,讓濕地有自己的一套天然的淨水系統,也吸引了更多的生物前來定居。
在園區內曾出現的有蒼鷺、大白鷺、中白鷺、夜鷺、黑冠麻鷺、大卷尾、洋燕、環頸雉、紅冠水雞、水雉、鳳頭蒼鷹、小彎嘴畫眉….等鳥類!還可以看到紅紋鳳蝶、樺斑蝶、淡小紋青斑蝶以及多種小灰蝶!
洲仔濕地的建築本體也有很多服務,還有一個大教室,不定期舉辦活動,在12/20推出〝葉脈小卡〞製作,上午下午共兩場,你可以利用美麗的葉脈紋路做成小卡片,也可以應景做為耶誕卡,讓你把大自然的美帶回家。時間:12/20(日)上午09:00-12:00,下午14:00-16:00,可現場報名教學喔~
歡迎大家到洲仔濕地園區參觀時,能靜心慢慢觀察,就可以發現有許多生物在你週遭活動唷!
鳥類照片來源: 洲仔濕地公園粉絲團
環頸雉介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台灣生物光牆展示區
本次將再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出錄音室、第六次走入國立台灣博物館,由館方典藏管理組助理研究員 #林俊聰,帶著大家聽此次的常設展。
此光牆展示區位於台博館的土銀園區,在「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展場位置,一樓是從化石的紀錄,揭開地球生命演化的奧秘,在一樓往二樓的通道中,設計一個時光長廊,快速的將遊客的視覺,從幾十億年前拉回現代,在長廊的下方設有「貝殼步道」、而牆面就是「台灣生物光牆展示區」。
此展示區共有台灣常見的65種生物標本,有許多保育類、台灣特有種及台灣特有亞種。像台灣長鬃山羊、大赤鼯鼠、台灣小鼯鼠 、白面鼯鼠、穿山甲、白鼻心、麝香貓、台灣黑熊、鼬獾、環頸雉、大冠鷲、石虎、山羌…
有研究指出台灣雲豹應該是滅絕了,山區唯一的貓科動物只剩石虎,那石虎現在的困境是什麼?會不會一樣走入滅絕?
麝香貓不是貓科,那又是什麼科?又為什麼叫麝香貓?
最小的貓頭鷹又是那一種?
貓頭鷹的兩個耳朵不僅形狀大小不同,連高度也各不相同,這又是為什麼?
還有留鳥、候鳥、過境鳥、迷鳥又有什麼差別?
有一種鳥叫佛法僧,為什麼會取這麼有意境的名字?
人們常說:只鴛鴦不羨仙,但其實牠們只是一個繁殖季才在一起,到了下一個繁殖季彼此又會再找新對象,所以什麼鳥才是真正終身守候在一起的?
以上一切的一切疑問?都在節目中,由林俊聰博士為各位聽眾朋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