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在時間裡面預留自己,自己才能夠真正活在時間裡。」
你也跟我一樣不習慣計劃嗎?
我總覺得,計劃趕不上變化,每次想好的事情,最後都不會如預料一般發生,尤其當變動產生的時候,內心就會覺得很阿雜(煩躁),覺得為什麼事事都不如意!
可是我後來發現,如果你的日子沒有計劃,那麼你就只能倚靠著別人把你的日子給填滿。比方說,這一陣子以來我一直覺得好悶喔、身體各種出狀況,一直那邊大吼大叫說要休息要渡假,雖然是這樣講,各式各種論文進度、演講、文章、每週需要產出的Podcast 等等,還是壓力山大,就像潮水一樣不斷地湧現,似乎沒有完全停止的一天。
直到前幾天,冥想的時候內心突然冒出了這句話:「你有在時間裡面預留你自己嗎?」真的是心臟爆擊!好像我的行事曆經常都是靠著別人的邀約來填滿,雖然每天寫日記,可是記錄的卻都是過去的事情,所以日子走著走著,就變成別人的形狀了。幸好我身邊都是對我不錯的貴人,所以幾年下來,我也沒有走得太歪。總之,因為這個發現,我開始阿布說九月底排了一個休假,訂了車票,希望自己可以來一場能夠不要被網路綁架的旅行(到時候大家可以監督我一下)。
前幾天在上通告、線上演講的時候,內心突然有一種聲音是:「你現在真的有活在你想要的樣子嗎?」,讓我重新開始思考,自己有沒有真的走在自己所選擇的路上。有句話說,現在的你是10年前的累積,如果10年後你想要變成一個不一樣的自己,現在就要開始規劃和累積成自己想要的模樣,開始存錢、開始培養好習慣、開始鍛鍊身體、開始做一些自己以前也不會做的事情,只有離開你的舒適圈,才有可能產生改變。
說的總是比唱的簡單,雞湯總是別人的比較好喝,要跳脫舒適圈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啊(不信假日的時候從床鋪上面移動看看,就會知道這多麼不容易)!這就是為什麼現實治療學派認為,如果要改變,有一個關鍵是重要的:幫自己設定目標,就算就目標不一定會達成。
等等,設定目標又不達成,那是用來設定好玩的嗎?我想起多年前 陸子鈞曾經跟我分享一個精闢的句子:「初衷就是用來忘記的。」我覺得這句話應該還有後半,後半應該是「重點並不是你的初衷是什麼,而是隨著日子的推進,你的初衷產生了什麼樣的改變?」(比方說,你的目標沒有達成的原因是什麼?中間遇到了什麼困難?可以做一些什麼事情,來調整或減少這個困難?)
#訂做一個動態未來的自己
過去你的人生大概只有3種狀況:
1.被其他人的計劃給填滿,被過去和事情推拉著前進
2.被你自己今年年初所的目標給驅使,朝向你想要去的地方
3.上面這兩種的結合
其實還有第四種情況:每個星期或每個月,變動調整你和別人在你人生裡面所期許的目標,就像是Google Maps一邊開車一邊變更路徑一樣,雖然過程可能曲折離奇,但最終你可以比較靠近那個你想要的自己。這就是我所謂的 #動態未來的自己 。這個自己並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形狀,而是會隨著時間,滾動式修正。
那要怎麼做呢?這次收到的這本年曆 #最____的一年 ,恰好提供的這樣的功能:
1.年底你就可以替明年做規劃
2.每個月可以有每個月的計劃,還有這個月一定要完成的事項(月份下面有check List,相當方便,尤其對於我這種不習慣做詳細規劃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戰士)
3.整本手冊,每一頁都可以180度翻開,書寫起來不會卡卡(這是我選購筆記本的最基本條件)
4.攤開兩面,剛好是一個禮拜,每天你都可以檢視這週自己做了什麼,變成怎樣的「週自己」
5.沒有過多的裝飾,你完全可以自己決定在上面如何運用。你可以當行事曆、check List,也可以拿來當作簡單的日記。為每一個格子剛剛好,不會太大也不會太小,所以寫起來也沒有什麼壓力。留白或填滿,都是人生的姿態。
最重要的是,這本手冊除了空白之外還是空白,沒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捷運路徑圖、人生語錄、各國匯率、電話簿等等(什麼年代了),所以整本你都可以自己決定,原本別的年曆用來放那些奇怪東西的空間,變成了完全空白方格子的筆記本,你可以像我這樣在上面直接寫你美麗(或醜醜的)字,抄寫一些你喜歡的歌詞,讓筆記本陪著你一起,前往未來的時光旅行。
#為你的生活預留空間
「你知道在台北生活最貴的是什麼嗎?是空間。當你生活的環境有更多的空間,你的心也會更自由、那個悶悶的自己,也可以好好的呼吸」小海豹跟我說,她盡可能把家裡面空出最多的空間,走無印良品的極簡風格,然後過耍廢的生活(不自律的女生多可怕,但有空間就沒差)。
我覺得挑選年曆好像也是一樣的,找一本寫起來順手的,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減少各種奇怪的導引跟安排,用最簡約的方式,讓你決定自己生命的樣子。
儘管如此,一段時間的盤點還是重要的。這本年曆還是提供了一個非常棒的功能,就是每三個月帶你一起回顧這一季發生的事情。一段時間過後,你就可以回頭看看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你,你可以統計這些日子以來的情緒,整理讓你開心跟不開心的元素,回想這些日子你嘗試了什麼不同的東西,書上的這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只有兩面而已,一個季節只會出現一次),就像是正向心理學裡面的「細數感恩」一樣,透過對回憶的回顧,讓你更清楚自己的模樣。
於是,你終於可以不用到年底才在懊悔今年又什麼都沒做;
於是,你終於可以不用覺得自己每天都過得渾渾噩噩,還不曉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於是,你終於可以不用每一天早上坐在床頭覺得人生無望,因為你可以翻翻過去你已經走過的路,會發現你已經走了好遠了。
當一個人經常感覺不到生命意義的時候,是因為他不曾留心於每一個意義發生的片刻。這很正常,畢竟我們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忙,所以我覺得有一個方法可以稍微微調這個「沒有用心在生活」的狀況,就是在一段時間之後開始回顧,然後藉由每一次的回顧,為後來的日子去做安排。
如此一來,就算初衷改變,還是可以為明天的自己創造新的諾言。
最後,還是那一句話,分享給大家一起共勉:「你要在時間裡面預留自己,自己才能夠真正活在時間裡。」
#微亮計畫
#明年的計劃在這裡安排
https://lihi1.cc/opXlP
報我的名字有折價喔!
#折扣碼 HTB2022
現實治療學派 在 價值型投機-阿水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心理治療中的現實治療學派大師Glasser曾說,一個人就像一台車子,想法、行動、生理反應與情緒就像是車子的四個輪子,其中想法跟行動是前輪,生理反應跟情緒是後輪。
這個比喻的背後是說,當我們的想法與行動改變,我們就會改變我們前進的方向。有時我們明明要往正前方前走,但想法與行動卻往左或往右偏,那我們就注定到不了前方…
最近跟幾個朋友聊天,都提到雖然很想賺錢,但眼看大盤指數在高檔,加上個股的價格很高,所以一直不敢進場。
還有幾個朋友說,一兩個星期前蘋概股大跌,於是趕緊把手上還賺錢的股票賣光光,接下來看到大盤上漲,心中扼腕不已,讓他們更吐血的是賣掉的股票還創了新高。
朋友跟我說,明明當時是沒有賣出訊號的,但是還是在驚嚇之下把股票買光了。
如果照市面上一般的投資心理學來說,這是被恐懼的情緒綁架了,還會跟你說,「下次要守紀律!」
接下來99.9%的人下次還是會被情緒綁架,然後你就會跟我說,投資心理學沒有用。
唉,容我在心裡罵聲「幹」
如果心理學那麼容易,我就不用花那麼多年拿執照跟申請國際認證了。
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大家有沒有想過,那個恐懼的情緒怎麼來的,是作夢夢到的?還是喝水嗆到?都不是吧
所以我們在諮商的時候,都會去確認,當你有XX情緒,那個時候你在做甚麼?
比如,當你覺得擔心覺得想賣股票時,你在做甚麼?
幾乎十個有十個,都跟我說,在看自己的損益,然後會看一下新聞,自己嚇自己,然後就賣掉了。
來來來,立來,我們來複習一下Glasser跟我們說甚麼?
他說「當我們的想法與行動改變,我們就會改變我們前進的方向」。
若你盤中把自己的眼光放在帳戶的損益(行動),同時你可能就開始想「連蘋概都這麼弱了,這個盤還有救嗎?」(想法),接下來你就會隨著帳戶金額跳動而心跳加快、血脈噴張(生理),開始擔心自己的獲利會不會被吃光光、還是虧損會越來越大(情緒),最後你的行動又歪了,把股票賣光光。
我覺得這也是我看到大部分人學投資遇到最大的瓶頸,我們都把99%的精力放在怎麼進場的方法,但沒有花時間去想,如果真的進場了「我要做甚麼?」跟「我要怎麼想?」。所以我都建議身旁的朋友,當發現自己有上述傾向時,記得提醒自己,「損益是盤後看的,K線或自己交易的方式才是盤中要看的」。
說到這,真讓我覺得難怪今年的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又是財務行為學家得到,因為人不但不理性,而且對於自己的不理性還真不夠了解阿。
不過,話說回來,8成以上的人,都把精力放在進場的方法,當我們可以把力氣放在進場了「我要做甚麼?」跟「我要怎麼想?」。那個差異就出來了,這不就是贏家的護城河嗎?
是不是?
(若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些幫助,歡迎分享給更多人一起參與討論)
引申閱讀:你在做甚麼?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45579
現實治療學派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早年台灣的心理諮商人員養成教育採取「通才」,意思是心理諮商的主要學派至少都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夠依照個案需求靈活運用,念到博士才會被期待要選定一個鑽研的學派,作為自身的專長。不過近年來隨著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的專業分化,各個學派開始立山頭,成立各式樣的學會,百花齊放。碩士畢業的心理師在自己的學經歷簡歷上只寫畢業學校與工作經驗已經不見得能滿足聘僱的老闆或自費的個案。
'
心理師選擇的學派和他的人性觀有關,也會影響他對於個案的概念化,以及治療技術的不同。同一個個案給不同學派取向的心理師來看,有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但這些技術、觀點並沒有優劣好壞之分。但有時會聽到有學生抱怨,曾在學校被師長指責個案處遇的方式不正確,但當回歸到治療者本身身上,根本就是因為學派取向的不同。舉例來說,現實治療學派的處遇怎麼可能會和心理動力取向的處遇一樣?但迫於師生關係、權力位置的不對等的狀況,身為學生的人也只能對於學校師長的指責與批判默默忍受。
'
然而在這行待得越久越慢慢發現很多時候在個案研討或團體督導上看到其他心理師個案工作做得「不夠好」,或對個案該看的東西沒有看見,該注意的事情沒有注意到,不一定是他真的做得不好,而是他和我兩人所使用的學派觀點有所差異所造成對於個案想法與處遇上的不同。因此,沒有優劣好壞,只有不同,而不同的觀點能夠幫助自己拓展對個案的想像,讓我們對於個案觀點更豐沛、理解更多元,而非侷限於自己所屬學派取向中。
'
隨著年紀與資歷的增長,我漸漸了解到,心理諮商的處遇除了受到學派的影響外,心理師會選擇怎樣的學派除了自己的價值觀與信念有關,也和所服務的場域有關,個案工作會受到環境上的限制,例如:在某些單位心理師有充份時間和晤談次數來了解案主,但在某些單位需要快速的切入主題。就像過去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的發展是因應當時的社會脈絡與需求,心理師在工作上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彈性來面對目前多變的社會環境與機構需求。回過頭來思考,當看到有些心理專業工作者,對於他人的心理專業工作「砲火猛烈」,或許不一定是被批評的人做得不好,而是批評別人的人困難設身處地的站在其他心理專業工作者的位置去思考。
【這篇是為在心理師養成過程中,受到莫名批判與攻擊的準心理師而寫】
現實治療學派 在 3.1 現實治療的介紹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授課教師:中正大學心理系黃世琤教授/犯罪防治學系林明傑教授. ... 3.1 現實治療 的介紹 ... 最適合東方的心理治療,是什麼 學派 ? ... <看更多>
現實治療學派 在 William Glasser... - 嘿,我是專輔- 【抉擇理論/現實治療】 一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抉擇理論/現實治療】 一、關鍵人物:William Glasser 二、概述:奠基於抉擇理論,此取向假定人們需要好的關係來達成快樂,處理意識層面的行為問題,人可以為自己的 ... ... <看更多>
現實治療學派 在 [問題] 存在主義治療、完形治療與現實治療? - 精華區studyteacher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想請問這三種治療
他們分別最大的不同是甚麼呢?
我看了好幾遍 感覺都是在強調被諮商者
都要體認現在的情境
最後靠自己走出
而諮商者只是輔助的角色
那不同點到底在哪裡呀?
先謝謝各位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198.185.23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