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入睡,發舊文一篇,送別余先生!
余英時先生的“擇善固執”
王丹
在我認識的很多學界前輩中,余英時先生有很多獨特之處,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就是他的“擇善固執”。這裡的“善”,我指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反對獨裁專制。
很多大學問家,心中都有自己的價值理念,但並不輕易表達,說好聽一些是保持一個學者的獨立立場,實則多少有那麼一些“矜持”的心態。既有了“矜持”,活得就並不是那麼自由自在。余先生則是從來不隱瞞自己的政治立場,豈止是不隱瞞,而且是大張旗鼓。
1989年中國發生政府鎮壓民主運動的悲劇之後,大批知識分子流亡海外,余先生出面爭取到大筆捐款,成立了“普林斯頓中國學社”,收留和保護了很多流亡的異議人士,這一點廣為外界所知,不需我多言但必須一再提起。而最令我動容的是,當時美國在首都華盛頓成立了自由亞洲電台,這是中國流亡異議人士聚集發聲的平台,政治色彩鮮明強烈,而余先生完全沒有因為這點而有所顧忌,長期以來,一直是自由亞洲電台的特約評論員之一,而且就跟他做學問一樣,一絲不苟,兢兢業業,持之以恆。這一點,連我都有點“看不下去”。因為在我看來,以余先生的地位,他完全可以不必以電台評論員的身分對社會說話的,他只要願意講話,所有的媒體都會關注。更重要的是,做這樣的政治評論,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而余先生已經有太多的事情要處理,何必給自己再添加工作呢?為此我幾乎每次見余先生,都會提到此事,擔心這份工作帶給他太多壓力。但是每次余先生都笑咪咪地告訴我他不會放棄這個工作。為了安撫我的關心,他說他近些年已經不自己動筆寫稿子,而是由電台的人打電話來,直接預錄他的評論,他說這樣可以節省很多的精力,不會佔用他太多的時間。
余先生在電台做政治評論,既不是為了錢,也不是為了名,他本身並不會太缺乏這兩樣東西,而電台也無法在這兩方面給他太多,而他的堅持,就是典型的“擇善固執”,因為對他來說,公開批判中共的獨裁專制,是他的一份必須堅守的良知,他必須以這樣的姿態在舉世的混濁中面對自己的良知。那麼多的學者教授,大概都會覺得在一個反共色彩鮮明的電台做評論員是“屈尊”,但余先生根本不會在意這些世俗的考慮,他想做,就做了。在我看來,這才真是一個自由主義者,這才真是“自由”的人生境界,而這樣的自由又有著厚實的知識土壤,這樣的大學問家,世間並不太多。
每次去余先生家跟他聊天,我都有一種強烈的感受,覺得自己從小看歷史,看了那麼多的中國古代士大夫的故事,而余先生,就是典型的,甚至是中國最後的一批士大夫。什麼是“士大夫”?為什麼說余先生是典型的“士大夫”?其實我也無法清晰說明。這說起來有點玄妙,但是我必須說,他內在的氣質散發出來形成的一種氣場,對我來說,仿佛就是我想像中的那樣的“士大夫”。這種氣場很複雜,包括他對於世事和人事的洞悉,而洞悉中又不失一種幾乎可以成為“天真”的東西,這種“天真”其實分明就是一種散淡豁達。他關心很多入世的事情,但是並未失去出世的高度;他涉獵很多現實問題,但是你跟他聊天,還是可以強烈感受到,他真正的安身立命的基礎,還是知識而不是激情。他的“士大夫”氣質,還包括寬厚的胸襟,尤其是對年輕一輩的包容。我在他嘴裡,有時會聽到一些對於他的同代人的月旦,但很少聽到對晚輩的批判,包括對一些有爭議的人,他也都是從鼓勵的角度評價。在我看來,除了學術上的事情之外,他對於年輕一輩的看法,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原則,那就是你是否站在自由民主的立場上。這聽起來有點過於簡單,但是細想之下,我們都知道,長期堅持這樣的原則,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這也是一種“擇善固執”。
說起來,我與台灣的緣分,完全是余先生一手促成的。1998年4月,我脫離了中國的監獄來到美國,很快就與余先生見了面。他是促成我決定先去學校年一個學位的主要推手之一,並主動為了寫了推薦信,保薦我進入哈佛大學。順利入學之後,有一次到他家閒談,他對我說,應當找機會去台灣看看。他不僅建議,而且出手相助,聯絡台灣他的弟子輩安排邀請事宜,促成了我的第一次台灣之行。這對他來說,或許只是無數類似的幫助他人的小事情,但是對我的人生來說,成了一個巨大的里程碑。之後我開始每年訪問台灣,進而發展成博士論文以台灣為題目,最後選擇了在畢業後去台灣教書,一教就是八年。這一段與台灣的深厚緣分,其實完全是余先生信手推動的。余先生推動我去台灣,其實也是他內心的台灣情結的一種表現。我們後來都看到,對於統獨議題和藍綠之爭,余先生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和介入,但是對於一件事,余先生是非常執著的,那就是台灣的民主歷程。在一些重大的歷史時刻,例如太陽花學運時期,余先生遠在海外,但是保持高度關注,並很早就發表公開信表達了對青年學生的支持立場。對於近些年來中共對台灣的滲透,余先生反覆透過媒體採訪和文章表達關切,提醒台灣人民要堅守民主理念,警惕威權思想。他對台灣的關心發自肺腑,而這種關心,核心還是一個,就是台灣的民主發展。在這裡,我們再一次看到了余先生的“擇善固執”。
有時候我想,我能夠從余先生那裏學到什麼?從學問的角度說,他的高度是我只能仰望的,也無從追隨。但是回顧與余先生的交往,我覺得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精神和現代知識分子結合在一起的核心內涵,那就是“擇善固執”。這個世界上,擇善固執不僅是困難的,也是不合時宜的,但是,人生的意義,也可以經由“擇善固執”而得以彰顯和豐富。余先生走到今天,已經到了人生一個很高的境界。這個境界,或許不是我輩可以到達的;但是那個方向,卻是我們可以追隨前行的。從這個角度說,我雖然沒有師從余先生,但是說他是我的人生導師,卻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Cup 媒體 Cup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表達情感與寫詩一樣最忌直白,詩人卞之琳就深諳此道。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就帶大家細讀卞之琳名作「斷章」,看看他如何用短短 4 句共 34 個字,在環環相扣的空間裡,埋下含蓄的情話。 延伸閱讀: 【語文陶話廊:郁達夫「多情」的真義】 https://bit.ly/3gQy9Qk 【星 CUP 人...
「現代知識分子」的推薦目錄:
現代知識分子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談到今年書展主題(愛情小說)和年度作家(Middle),聽者為之側目。不少人心目中,書展是個人多但我不會去的地方,海量促銷遮掩背後的文化運動,貪廉愛貨者斷斤掠頁,清高的好書之人不肯同流而罷去,最終書展自成一國,但不是我的國,再多本地消息都成了駭人聽聞的他國迭聞。
但你仔細想想,辦展者的決定不是如實反映時下香港的精神面貌嗎?
實情是,辦展者即使找不到甚麼去代表時下,它都必須找一個廣為人知的題材去虛應,但求籠統屆屆安然應節,像年年放榜都找到狀元做新聞那般平常。你還會期望書展有不一樣的東西出現嗎?
面目模糊就是港人時下的精神面貌,很多人都急於套上一個可代表自己的面具,像啫喱和模具。藍絲或黃絲?左膠或右傾?港豬或睥睨港豬?既得利益或壓迫一群?人總在二元對立中尋求定位,消滅原本那個模糊的自貌,卻不了解人最珍貴而可恨的地方正是那難以捉摸的不可定性,能使我們免陷於任何一個刻板定型,得以超脫自由。
因此,書展主題或作家不代表我,實在是稀鬆平常的事,何況10A狀元也不代表所有考生。你若追問有甚麼更好的選項可取而代之,我想大部分港人都會啞口無言,然後補嗆說:「總之就唔係而家嗰啲啦!」百彈成性,也是掩飾面目模糊的好方法。
愛情這個永恆的主題,還存在甚麼新鮮事未寫嗎?一個貪寫新事的作家總有天技窮,唯獨遺忘可使人永恆念下去,閱讀除了讓人吸收新知,更重要是重拾遺忘,況復互聯網已有源源不斷的新猷供應,實體書與其競耀,不如發揮獨有的光芒,讓人讀得到其他地方看不見的提醒,予人一個理由去重拾書趣。
不幸地,社科書壯大,小說類萎縮,文學命運遭困,作家該如何力挽,這才是該問的問題。網絡小說開闢了一條路,人們說「這不是文學」;一批現代知識分子搞網上文化沙龍,撰文評論哲學時事,人們說「這叫深度文」;難道文學的定位就在深淺二元之間嗎?
故此,我會把文學歸類為小說,而不把小說歸類文學。雖有偏廢之虞,但總算理順了流弊。小說可說是最面目模糊的文體,某程度無所不包,但也有「這不叫小說」的情況,像潘恩所撰的美國獨立小冊子《常識》,有人說是小說,有人說不是。說不是者,心目中大概有一個「小說理想模樣」的譜,白先勇的才算,孤泣的不算,把文學視為上品與下品之爭,把小說之死看成世俗化的一環。
但低俗小說都可寫出文學高度,捷克作家赫拉巴爾就是以通俗諧趣的語言和市井尋常的小故事俘虜了平民百姓的心。我不禁問:「我們鄙夷的到底是甚麼?」
我暫且得到的答案是:一種沒有未來的文學,追求日日新鮮爆炸卻日暮西沉的老態。
小說在求創和反璞之間掙扎,被鄙夷的作家也在掙扎。他們想走出一條屬我的路,志同道合的網民與日俱增,怎樣的作品就有怎樣的讀者,於是作品和作家也被它的讀者群所定型了。人們鄙夷的未必是作品自身(因為都未必讀過),他們鄙視的是「那種讀者」,連帶他們所愛的都一併憎惡。網絡常見這種綑綁式恨意,有些情理兼備,但不少網絡作家卻因此連坐,安插一個「那種人喜歡」的標籤。
難道文學要寫一些「不被那種人喜歡」的東西才算是真文學嗎?太荒謬了,作家無權選擇他的讀者,他只得努力地寫,然後苦候迴響,渴望人人愛戴,又為無人問津自艾。但這個世界不是努力就可以,小說家要求存必須務求脫離既有定型,脫離擁戴,返回作品自身,他才算是有出路和未來的,否則不思進取把老本透支到底,不出幾年就會被人遺忘,成為芸芸網絡作家的其中一個。見到了嗎?小說要對抗的對象只有一個,就是遺忘。
小說之死,意味我們挑戰失敗,或許曾經風光,但不足以留住永恆的記憶,這就是作者之過。銘心刻骨,無論一個多差的作家也好,他只要用文字令一個讀者銘心刻骨過,便算無負了寫作。流水作業的才叫辜負。
我這個作者,也求一個寫下去的可能。嘮叨完畢。
作者
#作者 #書展
現代知識分子 在 英雄故事 HeroStor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果…台灣原住民族建立的大肚王國,在1630年代與荷蘭人接觸時接受了來自海外的知識與技術,今日的他們又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呢?作為他們國度的現代知識分子,希兒滿教授願意用他生動的文筆向我們介紹原住民族在另一個時空的精彩歷史。
實在太精采了,感謝瑪撒朗王國帶給我們的感動,期待再相逢?XD
現代知識分子 在 Cup 媒體 Cup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表達情感與寫詩一樣最忌直白,詩人卞之琳就深諳此道。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就帶大家細讀卞之琳名作「斷章」,看看他如何用短短 4 句共 34 個字,在環環相扣的空間裡,埋下含蓄的情話。
延伸閱讀:
【語文陶話廊:郁達夫「多情」的真義】
https://bit.ly/3gQy9Qk
【星 CUP 人物:名妓遇才子 情詩寄衷腸】
https://bit.ly/2SOX8f3
【星 CUP 人物:美女求愛 如何示好】
https://bit.ly/2TW5WzI
【語文陶話廊:文人不相輕 劉伯端詞贈梁羽生】
https://bit.ly/35MgNPy
【語文陶話廊:劉伯端予芳艷芬的一段詞】
https://bit.ly/3qjp9HK
【語文陶話廊:中國特色的自由派知識分子】
https://bit.ly/3vPXUG3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現代知識分子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緬甸軍人不斷射殺平民百姓,世界在袖手旁觀!緬甸在1948年由英國殖民地走向獨立,人民的苦難就沒有停止過,1962年軍政府獨裁統治,至2015年舉行大選,開始自由化民主化,到2021年又再倒退回軍政府,長年累月的壓迫,緬甸經濟停滯不前,人均收入低於二戰前水平。但緬甸的悲劇,卻孕育出廿世紀偉大政治小說家奧威爾,他年輕時有五年光陰在緬甸曼德勒擔任帝國警察,鮮有人提及這段經驗對他小說創作的影響,作品《緬甸歲月》、《動物農莊》和《1984》,被稱為現代緬甸悲劇歷史的寓言三部曲,緬甸知識分子也因此稱他為「先知」。
《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是通曉緬甸文的美國記者Emma Larkin的作品,她由九十年代起開始重踏奧威爾在緬甸的足迹,多次秘密採訪,道出緬甸近代史的悲劇;她將奧威爾緬甸三部曲著作,對照緬甸的政治社會境況,生動呈現了當地人在高壓統治下的一言一行,恍如《動物農莊》及《1984》的實況版。奧威爾第一部小說《緬甸歲月》(Burmese Days)是他在遠東殖民地經歷,一九二〇年代,他在緬甸擔任帝國警察。五年執勤期間,穿着卡其馬褲與閃亮的黑色馬靴,配備槍枝,四處巡邏,維護秩序及帝國的尊嚴。然而,有一天奧威爾突然毫無預兆返回英國辭職,然後投入了寫作,他交出了被視為具政治洞察力的兩本作品:《動物農莊》與《1984》。緬甸從英國獨立,不久軍事獨裁者就阻絕國家與外界的連繫,發起所謂「緬甸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從此緬甸淪為世界最貧窮國家之一。《動物農莊》故事關於一群豬推翻了人類農民,自行經營農場,最後卻招致毀滅,明顯是暗諷緬甸失敗的「社會主義革命」。而《1984》則預告了長達四十多年,在一個被世界最殘忍與最頑強獨裁者統治國家的狀態。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326/C36UVN7SGVGRLJPZQLGSHJIHSU/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劉細良 #緬甸 #美國 #1984 #抗爭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現代知識分子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教科書審查,要配合內地大一統民族意識,於是加入了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力證秦、漢、唐時均有關連內容。這種阿Q式教育,志在追求中共式政治正確,可悲的是香港多年獨立於中共政權以外的歷史教育,培育出的知識分子,大家都選擇噤若寒蟬。修訂教科書之舉,猶如趙高指鹿為馬或毛澤東認為一畝地可產一萬斤,志在測試人心,香港知識界,原來不過是一班唯命是從的搵食之徒。
「自古以來」這說法其實是一齣笑片,自古究竟古到幾時?「中國」這個概念又始於何時?「中國」及「中華民族」是一個近代觀念,由梁啟超發明,目的是仿效西方民族國家,以此推動現代化。大清帝國崩潰前,自古以來在這片土地上存在的,其實是多民族帝國,不是單一民族國家這近代產物。正如今天意大利是否可以用北非自古以來屬於意大利,派兵佔領突尼西亞?突尼西亞是迦太基帝國所在地,在第三次布匿戰爭中被羅馬帝國吞併。現代意大利民族國家可以說因為自己繼承古羅馬帝國,而聲稱對突尼西亞擁有主權嗎?
所謂中國歷史,其實是中華文明史,而中華文明本身是個文化概念,並非近代民族國家概念,兩者風馬牛不相及。作為現代人,對天朝帝國這一套歷史觀,需要持批判態度。香港人需要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演變,但同時需要擺脫國族及種族史觀。我介紹大家可以從日本的研究入手,因為日本出版界經常規劃推廣學術界研究成果,由專家撰寫深入淺出的系列叢書,當中以講談社最為有名,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邀請知名學者,撰寫中國歷史全集,一九七四年十卷《中國の歷史》,一九七七年《新書東洋史》全十二卷。二〇〇五年講談社為慶祝創立一百周年,出版了《中國の歷史》全十二卷,已經繙譯成中文在台灣出版。這系列作品很易讀,以系列第五卷由川本芳昭教授執筆的《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為例,作者打破了我們過往對魏晉南北朝史的刻板印象。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劉細良 #城寨 #魏晉南北朝 #中國 #歷史 #讀書好 #教科書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現代知識分子 在 現代知識分子的崩壞,來自於自我虛構的正義感,把無知當良知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前幾天,梁啟智一篇《香港輻射高過東京》一石起浪,文過萬讚,說明大眾對知識人有期望。隨後《反核之眾》網主Daniel Tam 發表長文反擊。我到過該網瀏覽,才知反的是核能, ... ... <看更多>
現代知識分子 在 傳統與現代知識份子對宗教的看法及差異(聖嚴法師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師父談到中國過去的 知識分子 ,對宗教是多少保持距離,甚至有點排斥,現在的知識 ... 傳統與 現代 知識份子對宗教的看法及差異(聖嚴法師-大法鼓109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