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慢慢摧毀了土壤,直到什麼也不能種。因為它消滅了一類又一類的思想,也加快了注意力的侵蝕。
https://news.readmoo.com/2021/06/07/how-to-do-nothing/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90的網紅【語聲者】王喬蕎,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人們真的對自己的行為思想有主控權嗎? 又或者只是被所謂「命運」逼著,只能向前呢? 你曾在一瞬間跌入潛意識鋪張好的情緒低谷嗎? 面對情緒的洶湧浪潮,卻只能佯裝出一個微笑嚥下。 嘿,別怕,也許這就是掙脫掌控贖回自我的關鍵點, 如果你意識到,原來你的心也破了一個洞, 那麼歡迎你 來到《喬蕎的療心室》, 讓...
班雅明 思想 在 吳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篇是最近看到不少過往的社運夥伴們在討論我們這個世代是否面臨「組織失敗」,心有所感,把一些思緒整理出來Echo的文。裡面主要在陳述我個人對「個人原子化」浪潮的觀察與體悟,政治倒只佔了一小部分。雖然初衷是回應從社運踏入政治圈的戰友,但許多提到的處境是我們所有人都共同生活在其中的,希望藉著這篇也能和大家一起對話。
感謝思想坦克 Voicettank刊登:https://reurl.cc/zzZ1Ak
以下全文:
-----
近來關於「組織」有不少討論,論者提出我們這個世代以降,在橫向連結上是缺乏、挫折、乃至「失敗」的。在我的人際網路中,張勝涵、黃守達、藍士博等人都對此提出了深刻的自我批判與分析,其他還有更多來自異議性社團、校園等不同角度的探問。在這少有的、不同位置的行動者彼此伸出觸角,試著摸索與對話的時刻,我嘗試以這篇文章加入。
這系列對話的起點始於張勝涵提出世代「組織的失敗」,張勝涵認為,現在30歲上下的這個世代沒有形成有意義的串聯與集結,導致沒有產出世代性的政治議程,也在政治鬥爭上失利,連具體的思想成果都甚為欠缺。
講出「失敗」二字是對當下自我處境的深刻覺悟。但於我而言,感受到的更像是包括我在內的大家在某種共時性、Stand Alone Complex式的氛圍下,於此時直面了「個人的無力」這件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覺得一直以來,我對組織這件事其實都是缺乏足夠認識與思想準備。抑或說以一種過於簡化,以藍圖打造機械一樣無機式的理解去看待。因此與其談論失敗,更像是從未真正開始。
在這系列中,士博提到了「人類社群組織的逐漸弱化,是一個整體的趨勢」,守達也說到「必須要有共同體,才有戰鬥的理由」。我感到我們眼前都浮現一幅共同的視野:破碎的世代、個人的原子化。
*
什麼是人的原子化?我想起我過往的一段生命經驗。
在國三升高一的暑假,我國中最好的兩位朋友不約而同都決定要前往美國升學。於是乎考完基測的我突然彷彿有了無窮的時間,本該是期待已久從大考桎梏中解放的雀躍,但沒有了夥伴,每一天的漫漫長日竟都成了不知如何揮霍的資產。
當時還是Yahoo Messenger的年代,人們已經可以透過網路不受物理空間限制的即時與人取得連繫和交流。我當然也試圖以網路維繫以往的關係。但說來奇怪,我們彼此通訊的頻率卻由一開始的聊個不停,慢慢便變成隔幾天一次、再變成幾周、再變成很少。開口時也漸漸感到勉強,好像不知可以說些什麼,但我們明明是那樣好的交情啊?到最後上線的頭像彷彿變成一個略感尷尬又試著忽略的存在,因為不知該如何面對這樣「沒有任何不好,但不知如何以對」的情境。
那時我有時候會忍不住想,如果沒有Messenger是不是反而會更容易一點?至少這樣當我們在台灣再碰面時,不用想到這種可以連絡卻又沒有聯絡的微妙尷尬,更自然且熱絡的重溫交情。
這件事雖然起於物理空間的分隔,和時代無關。但我想分享的是,這種藉著網路而存在,一種看似連結卻又疏離的關係,我相信是我們這輩開始許多人共同的經驗。
*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寂寞地打開通訊錄、打開臉書想找個人說話。但一個名字一個名字滑過眼前卻又不知到底要敲誰好,最後乾脆默默把手機/電腦關上?
時代的變化無情但公平地作用在每個人身上。網路對過往人類組織與空間的破壞是摧枯拉朽的。網拍取代實體門市、串流平台取代CD行與漫畫店、美食外送取代餐廳。當演唱會都能轉型搬到線上時,未來還有多少人類活動能免於被網路解構和重組?
科技的進步讓我們能夠在任何時間瞬間聯絡任何人、取得各種需要的服務,但我們卻同時也失去了曾經共同生活的的經驗與場域。而隨之一起被衝擊的,也包含依附在過去空間中建立的人際關係模式。
乍看之下,個人彷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每一天過去我們所受到的空間限制都更少,但傳統的社會連結也越來越薄弱。洗衣、吃飯、清潔、娛樂,種種我們的日常所需幾乎都能外包或在線上處理。「每個人越來越能夠不依賴他人生活」與「每個人越來越孤獨的生活」是幾乎併行發生的現象。
網路能夠媒合各種關係,甚至包含過去不會發生的關係,但只要任一方切斷網路,便也瞬間切斷了這個關係(試想像Tinder)。我們遠較以往的時代更直接暴露在世界的荒野中,有如迷路回不了巢的蜜蜂,不再有群體的勞動義務,不再有六角形的蜂巢框住。前所未有的自由、也前所未有的脆弱,而眼前正有狂風席捲而來。
「我們所稱之為前進者,正是這場風暴。」(班雅明)
*
政治只是社會結構的上層建築,同樣的事自然也在政治中發生。
原子化對整個世代的諸多影響中,我認為其中一個便是使我們產生「我可以自己一個人」的錯覺。
網路在政治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社群政治更是將「分解-重組」推向一個新的高峰。與過去相比,在網路社群的時代中個別政治人物並不需要透過團體,或取得某種團體代表性,依然能夠較過去更容易「被看到」。
只要你夠有料、夠有特色,即便你只有自己一個人,還是能夠取得相當的聲量與話語權。政治人物就算不經營媒體、政黨等中間平台的關係,還是能直接接觸廣大群眾。組織對團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在下降,團結在組織之內的必要性也在下降。
這樣的後果,一來使大家產生一種「我自己就足夠」的錯覺。二來也使每個人好像都成為潛在的競爭者,社群上對眼球停留時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政治人物也無法置身事外。
然而,即便政治明星較過去更容易形成,權力的取得更為迅速。但沒有組織的支撐,再強大的明星在退去聲量的外衣後依舊是脆弱的個人。當你心中知道背後沒有其他人會接住你時,你的政治判斷、你對風險的接受程度都會受到影響。因為你唯一的資產便是你與你所乘著的浪潮,你不能容許自己掉下來,也沒有失敗的餘裕。
一個強大但脆弱的個體,和能夠互相支援的團體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無法承擔輸的後果,就無法發起真正的鬥爭。前者看似對一切結構叛逆,其實無力真正挑戰什麼。
*
對以上描述的種種現象,我對勝涵提出「組織失敗」的理解是:這是一份呼告,呼告世代必須奮起、必須突破種種加諸在身上的結構,擺脫「無力者」的處境。而解答大家也都已提出:必須團結、必須逆向對抗解構的作用力、必須重構共同體。
那麼共同體要如何形成?守達以「為彼此而戰的共同體」提出號召:我們必須標示出共同的敵人,以凝聚共同的作戰方向。如果失去了敵人,就會不知為何而戰,便會分化進而裂解。
共同體的形成沒有路線正確與否,只有出現與否。團體的邊界、情感的聯繫、互相幫助的存在都是共同體的標誌。但有件讓我擔憂的事是,這些年我看到我們這個世代在一個又一個出現的事件中,因著眼前的巨大敵人、大義的號召而聚集戰鬥與解散。在這樣的重複動員中,個人往往被排到政治判斷之後的位置,當政治判斷出現分歧時,大家便在種種巨大的結構衝突中被撕裂。這是很耗損的過程。
當然,並不存在怎麼做的正解,任何嘗試都比沒有嘗試好。我也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我現在對如何團結只能回到很基本很小的想法,就是「幫助彼此」。
一個共同體如果無法保護成員、無法提供成員需要的幫助,那這個共同體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我是這麼理解的。所以在大的藍圖以外,我覺得我們其實可以去試著做一些小事,去想有什麼是我們能幫助到彼此的?其實,在現在許多人分處不同政黨、不同團體的情勢下,光這點就很難了,但我覺得就算光是詢問,單單只是開口問「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就已經踏出很棒的一步,從微小之處開始修復橫向關係。
這些聽起來很像空話,卻是我所能想到的方法。個人要逆流對抗原子化的趨勢相當困難,撇除政治,我目前在生活中也試著和一些夥伴建立穩定的日常關係,每週固定碰面、固定從事相同活動。短期目標是我們集結到相鄰的地方居住,以類似社區的模式連結我們這個世代的社群,創造生活、創造意義,這是我個人現在在進行的嘗試。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辨認出問題。我想感謝勝涵、守達、士博等人在公開的版面拋出這系列討論。我們都嘗試在看到眼前的問題後,回頭對結構做點什麼,而講出來就是非常棒的第一步。期待在這之後,我們這個世代也繼續試著摸索與對話,畢竟長路漫漫,有人同行總是比一個人好的。
班雅明 思想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文藝人士到市井小民,19世紀的法國沒人能逃過「倦怠感」】
從文藝人士到市井小民,不分階級與性別,沒人能避開倦怠。思想家班雅明形容,倦怠像瘟疫一般襲捲1840年代的巴黎,
那時,每人都感染到一陣陣疲乏抑鬱的情緒,連喜劇演員也不得倖免。為什麼在這特定時空,倦怠會來勢洶洶呢?歷史學者有一個說法:
#浪漫主義 #德拉克洛瓦 #倦怠感 漫遊藝術史
班雅明 思想 在 【語聲者】王喬蕎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人們真的對自己的行為思想有主控權嗎?
又或者只是被所謂「命運」逼著,只能向前呢?
你曾在一瞬間跌入潛意識鋪張好的情緒低谷嗎?
面對情緒的洶湧浪潮,卻只能佯裝出一個微笑嚥下。
嘿,別怕,也許這就是掙脫掌控贖回自我的關鍵點,
如果你意識到,原來你的心也破了一個洞,
那麼歡迎你 來到《喬蕎的療心室》,
讓我用文字,療癒你的心事。
每週五晚上22:00還會有說書的《喬語書香》實況唷 :D
如果想加入喬蕎的實況可以到這邊追隨觀賞唷~實況天天都開,
實況特色:深度走心、哲學思辨、聲音耐聽、LIVE率超高、生活型ASMR。
Twitch實況傳送門:https://www.twitch.tv/vocaljudy
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VocalJudy/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vocaljudy/
配樂製作者:微光小太陽-黃明雅
https://letmebeyourlittlesun.tumblr.com/
#心理 #覺察 #療癒 #實況 #書籍 #閱讀 #哲學
班雅明 思想 在 Jam Cast - 陳詩欣Eunice Ch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超連結》這首歌以女生角度出發,表達熱戀中的情侶無時無刻都思念對方
的心情,即使不能見面,也像有超連結一樣連繋著雙方。歌曲旋律彌漫著甜
蜜氛圍,透露熱戀中情侶的浪漫氣氛,一秒都不想分開的情感。情侶兩人都
有各自的生活、工作,不能每分每秒都黏在一起,但心裡面卻無時無刻都牽
掛著對方,就好像伴侶去上班,你會想立刻傳訊息知道他在做什麼。只要心
入面有對方,就會有超連結將雙方同步,連繫在一起。
超連結 (Hyperlink)
作曲:周錫漢
編曲:周錫漢/曾國倫
監制:周錫漢/徐浩
填詞:林若寧
主唱:陳詩欣 Eunice
■ 歌詞 ■
深呼吸 香薰機 偽造著甜蜜氣味
雙方都似隔在毫釐
哼的歌 穿的衫 冒認跟你日常 流行品味
忘掉自己飾演你 情人做的影印機
靈魂為相戀複製 思想複製 和你隔在幾多里
能同步每日的悲與喜
連在一起越遠越神奇
連在一起做我的氧氣
地點分開了 感覺沒分離
狂熱冷靜都因你起
連在一起所以了不起 和別人一起又帶起幸福的對比
容許我一分鐘都不想失去你 我所有喜不喜歡都似你
明明是朝朝相見 仍然認識得太少
明明是分開幾秒 區區幾秒 如同劫難不得了
明明是見面得不算少
連在一起越遠越神奇
連在一起做我的氧氣
地點分開了 感覺沒分離
狂熱冷靜都因你起 連在一起所以了不起
和別人一起又帶起幸福的對比
容許我一分鐘都不想失去你
我所有喜不喜歡都似你
連在一起越遠越神奇
連在一起做我的氧氣
地點的差距 想法沒分歧
和諧憤怒都因你
當感覺同天地所以了不起
和別人一起又帶起幸福的對比
模仿你一呼一吸安撫的語氣
每一秒好不好都影印你
------------------------------------------------------------------------------------------------------------
《超連結》 於各大音樂平台上架:
ITUNES • https://goo.gl/ybKQYa
JOOX • https://goo.gl/uCvCBq
KKBOX • https://goo.gl/ZQxQyu
MOOV • https://goo.gl/DgXLR2
-------------------------------------------------------------------------------------------------------------
陳詩欣 Eunice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eunicechanszeyan/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unicechanszeyan/
微博:https://www.weibo.com/eunicechanszeyan
YouTube : https://youtube.com/c/EuniceChan陳詩欣
#Eunice #陳詩欣 #超連結
#jamcast #JamMusic
Jam Cast Management (HK) Ltd | Jam Music Ltd
Tel.: (852) 2802-6106
E-mail : eunicechan@jamcast.com.hk
website: http://www.jamcast.com.hk
班雅明 思想 在 Rosalina's Kitchen 蘿潔塔的廚房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記憶中的三杯雞。
食在有趣 - 三杯料理 故事大募集
徵件主題:我的完美三杯料理
組別:圖文組、影像組
徵件期間:2018年9月7日-10月30日
「最高獎金10萬元!」
更多資訊請上:
官方網站:2018台灣三杯料理故事大募集
FB搜尋 :台灣特色 故事大募集
IG搜尋:@iseetaiwandiscovery
#####
我的三杯雞小故事!
雖然人事物會隨著時間轉變,但傳統的美味會永遠存在。
我年輕時曾在一家金融公司工作,當時住在公司附近一坪大的雅房,在那段下班看不到日光的日子裡,每天最大的慰藉就是晚上跟持家男一起吃晚餐及散步規劃未來。 一個對未來還有期待的人,即使當時有無論多苦,也都能堅持下去。
在那附近有一家傳統的台菜小吃店,老闆是一位老媽媽,她做的台菜很好吃,尤其是三杯雞,第一次知道三杯雞這道菜也是在那家店,她會端著裝三杯雞的小鍋子放在桌上後,再把蓋子掀開,用大湯匙把九層塔攪拌,那一刻馬上冒出濃濃的香氣,我跟持家男都愛上這種感覺,加上那裡的飯吃到飽,所以那家店的三杯雞成了我們的最愛。
去過幾次後,跟老媽媽也混熟了,原來她的子女都成家離開了,老公也不在了,只剩她一個人,所以她只要遇到熟客,就特別開心,話匣子打開就停不了,老人家其實只是要有人陪。
結婚之後,也搬離了那個小小的雅房,生活中經歷了一些風雨,心態轉變也跟那個曾在一坪大雅房奮鬥的年輕女孩不太一樣,儘管如此,仍然不時會去那家台菜店報到,畢竟那家店在我的青春歲月中,教會了我一件事: 在辛苦工作後,食物特別美味。
最後一次去那家店,是要跟老公一起出國念書的前夕,順便跟老媽媽道別,那天的三杯雞份量好像特別多呢XD。
之後遊學在外的學子,在失去後才特別珍惜,總是特別懷念家鄉的食物,在國外嘴饞的要命,怎麼吃不到臭豆腐、三杯雞、蚵仔麵線這種人間美味? 當時不會做菜的我也沒辦法重現家鄉美食XD
回國後沒多久,馬上去那家店報到,還沒走近,遠遠就看到那家老舊小吃店的外觀已經不見了,換成裝潢新穎,燈光明亮,服務生穿著制服的洋食店,我記憶中的那家店勒?
到現在每次做三杯雞,就會想起那家老店以及那位老媽媽,不知道她現在怎麼樣了? 只希望她一切安好。 時光飛逝,當外在事物都在轉變,我的思想也隨著時代改變,但是每當我品嘗一些傳統的料理,那個潛藏在我心中那個年輕女孩,總會不自覺跳出來,提醒我不要忘記曾經答應那個年輕自己要完成的事。
製作這個三杯雞影片,向我的年輕歲月致敬。
你也有屬於自己的「三杯情懷」故事嗎? 或是擁有獨家配方的三杯料理廚藝? 不妨也撰寫或拍攝下來,作個留念。
此外,作品還可以投稿上傳到「三杯料理故事大募集」活動網站參加徵選,獎項豐富,最高獎金10萬元~
活動目的是推廣台灣美食,讓海外人士藉由美食認識台灣。投稿活動到10月底為止,有興趣的,不要錯過喔!
活動官網: https://bit.ly/2zTjUWt
活動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iSeeTaiwanDiscovery/
活動IG: https://www.instagram.com/iseetaiwandiscovery/
★喜歡我創作的料理影片嗎?不要忘了訂閱我的頻道喔~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b9uxCoIgw7RQjQnlgd0Xw
追蹤我的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osalinakitchen/
#三杯雞 #三杯料理 #台灣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