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快樂處方》
一開始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 還在想: 這是不是一本有關心理學的書? 像是”積極心理學” ,或是 “被討厭的勇氣” 一樣, 告訴大家, 要活得快樂, 最主要是自身心態的轉變, 同時會提供很多激勵人心的故事與格言… 後來翻開以後才發現根本不是這回事!
人生要真正的快樂處方就來自於: 運動!
這一本書可以說是 ”運動改造大腦” 2.0, 裡面提到了更近期的一些醫學研究, 將運動習慣與維持大腦健康緊緊連結了在一起. 而且書中的很多建議都非常的實用, 不管是一般人想要維持健康, 或是像我們健身教練給予會員的幫助, 都很有參考價值
要怎麼 ”訓練大腦”? 是做很多的益智題目嗎? 還是使用很多測試智商的app呢? 最近的結果顯示, 以上這些對於大腦的發展的改善都非常有限, 而真正有最直接貢獻的方式就是:運。動!
過去醫學家認為, 腦細胞在人類成年以後就會定型, 不可能再發生任何改變, 可是近代的科學家揭露了大腦神經可塑性是終身的, 可以持續產生新的連結. 在學習新事物或是技能時, 這個串連更加的活躍. 因此為了預防失智, 我們常常鼓勵老年人在退休以後持續學習新的事物或是技能, 而在這之中效果最好的就是學習一項新的運動. 由於在練習不熟悉的新運動技巧時, 大腦同時要在內部進行認知與思考, 同時還需要對外控制肢體的活動, 因此可以將腦部神經元活躍度提升到最高! 既然老年人都可以如此受益了, 一般大眾當然更是如此
在 ”運動改造大腦” 一書裡面已經提過, 有越來越多的國家使用運動療法配合藥物來治療焦慮與憂鬱症. 在我們不安時, 會觸發HPA軸 (下視丘- 腦垂體- 杏仁核) 反應來面對壓力, 特別是杏仁核, 它對於啟動人類 “戰與逃” 反射佔有主導的地位, 同時激發一連串賀爾蒙反應來讓人抵擋壓力. 而與其產生拮抗的就是海馬迴. 海馬迴除了負責記憶之外, 也會針對杏仁核過度的活躍產稱制衡的效果. 一般容易神經緊張或是有一些精神疾病的患者在此二者的功能上都會有嚴重的失衡. 而我們知道在長期的焦慮狀態之下, 體內的皮質醇水平會高居不下, 除了導致身體處於長期慢性的發炎狀態之外, 更會導致海馬迴的萎縮, 與前額葉的功能障礙
而幾個研究都一致發現, 有氧運動可以有效增加大腦血流, 甚至在幾週的慢跑訓練之後, 除血清皮質醇的水平明顯降低之外, 受測者的海馬迴與前額葉的體積有明顯的增大!而這些結果首先就可以幫助人面戰勝焦慮. 同時, 身體素質較好的人群面對挑戰或是壓力有更佳的信心, 體能的提升會進一步增加自我效能. 而科學家發現運動 (特別是有氧運動) 可以有效提升大腦內γ-氨基丁酸的濃度. γ-氨基丁酸 (GABA) 是一種讓大腦安定的神經傳導物質, 能夠抑制腦部過多的活動而讓人放鬆情緒
在運動當下, 我們的血壓, 心率以及呼吸率都會上升, 這個反應其實與我們焦慮時一模一樣, 因此長期的運動可以讓大腦練習讓精神狀態在同樣的生理反應之下放鬆, 因此在未來壓力再次產生時, 我們就可以好整以暇的去對待, (其實就跟打疫苗的概念類似) 因此運動有助於緩解進張情緒, 接下來可以進一步的提升抗壓性!
假如可以的話, 在學習, 考試, 或是上班前, 可以適度地做一些運動, 伸展當然可以, 但是最好可以是有氧性質的運動, 跑步會比散步更好, 建議至少可以持續十分鐘左右. 因為我們運動當下身體會分泌兒茶胺酚類激素來讓身體進入運動狀態, 而這些賀爾蒙的效果本身會讓人專注. 在運動結束以後, 他們在殘留在體內二到三小時才會完全被代謝掉. 因此諸多研究都顯示, 運動之後的學習會提升專注力與記憶, 讓效率更高. 但是, 運動專注力的提昇需要一段時間才會看到具體的成效, 這跟透過運動想要減肥或是提升體能一樣, 需要持之以恆, 但是, 即使只做了一次運動, 就可以馬上感受到這一次的效果!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BDNF) 是在大腦中製造的一種蛋白質, 它可以保護大腦不受低血糖, 自由基以及其他有毒物質的傷害, 減緩大腦細胞的衰老. 而BDNF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新生大腦細胞, 換句話說,BDNF是我們在退抗老化過程中做重要的一個物質! 在一些研究裡面發現, 個性較樂觀的人, 大腦內的BDNF水平也比較高, 而較為神經質, 沒有安全感的人則相對較低. 然而, 我們可以透過運動來大量製造BDNF!特別是有氧運動, 我們在跑步時, BDNF水平會迅速升高, 而在運動結束之後的幾個小時會依然維持在一定的高點. 而且, 隨著體能的進步, 在運動時的BDNF也會不斷提升. 而一些受測者在停止運動兩週之內, 大腦中的BDNF水平仍然可以得到維持, 也就是說, 我們不需要每一天都運動, 一周二到三天足矣! 相對的, 研究人員在重量訓練者身上則沒有發現同樣的BDNF提升結果
在班杜拉 (Bandura) 的”社會認知理論” 中, 首先提出了 “自我效能” 概念- 一個對於自我任務完成的積極信念. 我們都將其視為一種正面的心態, 可以幫助我們完成既定的任務或是課題. 但是近代的腦科學則近一步發現, 自我效能與BDNF, 多巴胺還有血清素的交互作用有關: 正向的心態可以有效的提高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 這些神經激素的提高也能正面影響自我效能. 而運動正是誘發這些賀爾蒙最好的方式! 除了這些激素之外, 近代對於 “跑者的愉悅” (Runner’s high) 有越來越多的認識, 不但了解到內啡肽的實際功效, 也發現了內源性大麻, 這些物質是促使人們在運動中與運動後感到舒暢淋漓的主要原因. 所以, 持續性的有氧運動可以有效地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所以, 要快樂, 開始運動吧!肌力訓練可以有效地改善外型, 減少痠痛, 提升代謝; 而有氧運動可以增進專注, 穩定情緒, 提升認知. 每一種運動都有其獨特的效果, 互相取代是不可能的, 而根據本書的內容, 快樂人生的基礎更是建築在心肺訓練之上! 一起跑起來喔~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張老師月刊2020.10.【心理學實驗】專欄
。
毆打波波人偶實驗:身教大於言教
。
志明與春嬌婚後常吵架,大事吵小事也吵,春嬌會罵志明「沒有用、廢人」,志明氣不過則吼叫、摔東西、踹門。夫妻吵架時,讀幼稚園的女兒常被嚇哭,他們就想「好吧,不要讓她看到壞榜樣」,因此之後爭執時他們躲進房間,還把門鎖上不讓女兒看,結果女兒聽到吵架聲還是備受驚嚇,甚至在房門外邊敲門邊大哭。
。
波波人偶實驗:學習與模仿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關係親密且近距離觀察的大人,孩子相信父母就是全世界,自然而然模仿父母言行來討大人歡心,但大人的言行如果不盡然正確,會導致什麼後果呢?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們會通過觀察他人並模仿行為以學習社會生活,他在1961年設計的「波波玩偶實驗」,便研究尚未社會化的孩子如何學習到暴力行為。
波波玩偶是跟兒童體型差不多的一種充氣玩具,像不倒翁一般的保齡球身形。實驗以托兒所內平均四歲的72名小男生小女生作為實驗對象,他們被分成三大組,但每個孩子單獨測試。孩子首先會進入一間遊戲室,沒有大人陪同的為實驗對照組,有大人陪同的則分為兩組:一組大人會打罵波波,另一組大人卻不理波波,玩著其他玩具。
看過大人展演後,孩子被帶到第二個充滿誘人玩具的房間,但不讓他玩,藉此帶給他挫折感。最後孩子來到第三個房間,裡頭放著較具「攻擊性」的玩具,比如木槌、飛鏢槍以及波波玩偶,另外也有一般的玩具,包括蠟筆、紙、布偶、玩具動物和卡車。實驗者從單面鏡背後觀察孩子20分鐘內出現哪些行為,判斷孩子是否會被大人先前的攻擊舉止影響。
。
實驗啟示:身教大於言教
實驗結果是:看過大人示範打波波的行為後,模仿率大幅增加,如果該行為搭配獎勵,頻率還會變得更高。攻擊方式也有性別差異,男孩多模仿暴力行為,而女孩多模仿口頭攻擊。以總量來說,男孩的攻擊行為比女孩多兩倍。波波玩偶實驗支持了社會學習理論,孩子確實會學習大人的言行,而且大人若表現出暴力舉止,孩子便會認為暴力是社會常態,甚至以為這樣的行動會得到肯定。
現實裡,夫妻關係平常怎麼互動,孩子都看在眼裡,什麼行為被允許、被鼓勵、有效果,他都會「複製貼上」。回到志明與春嬌的情境,他們吵架把門關上,孩子看不到就不會學嗎?當然不是,孩子的「觀察」其實包括多種形式。關門或許能防止「看見第一現場」,但無法避免在緊鄰房間中聽到家人吵架、打鬧聲,當下掩飾得多好,孩子事後看見家人身上的傷痕、傷心表情或家中毀壞物品也會發現。孩子往後就可能將不友善的互動方式,類推到學校、社會及親密關係上。很多父母只會告誡孩子不要這麼做,然而身教大於言教,好的行為展現勝過大道理,壞的行為示範也強過禁止令,最好的方式是以身作則,別再說一套做一套了。
。
#2020年張老師月刊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教育評論】
反駁無腦自稱家長的宗教團體 (1) - 談課綱的上下限因為有家長提問,我就大概回答一下最近事件的評論。一、前情提要首先是 守護台灣 這個反對同性戀的粉專,認為教育部推薦的好書繪本中,低年級的100本讀物中編號第60的 " 國王與國王 " 是不適齡教材。今日09.02,蜜蜂老師的學校亦有收到消息,新北市政府認為 " 需要教師解釋陪讀 ",全新北市暫且緊急收回。後來,臺灣偏積 極右保守派 基督教團體所扶持的風向新聞,有 " 三個孩子的媽 " 投書,並與守護臺灣粉專開始帶風向,決定要提告教育部(???)二、內容大綱與簡單賞析該繪本難能可見的是從破除性別刻板印象著手,從王子不愛王子,愛上了隔壁國家公主的哥哥,決定跟相親對象的哥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第二級則沒有在推薦書目中,大致上是國王與國王在成家後遇到的一些困難,最後他們一起努力成了家,並且認養了小女孩。除了性平教材之外,這本繪本使用了我們過去童話中 " 封建 " 與威權社會的符號,也就是國王制度,來進行背景說明。然而實際繪畫上,國王與國王在成家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俗人的煩惱,也要跟平民相處,更要懂著什麼是真實的社會。比起性別衝擊的衝突點(同性婚姻),似乎還埋藏了對封建傳統保守社會的不同異音,甚至對於女性的穿著不一定要裙子也多有琢磨,這涵義太深,我是建議家長可以跟孩子小三左右一起陪讀,教師也可以做為引導,的確單純作為純粹繪本閱讀過於可惜。( 然而從兒童文學的閱讀理論來看,我後面的評論也是一種傲慢 )三、關於 風向新聞的評論風向新聞一篇投書認為教育部帶頭違反課綱,也就是高標低用認為教育部違反公投民意引用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對不起,儘管身為教師,我還是要很不客氣的說這位投書家長您是腦袋有洞嗎?
可以不要不懂裝懂嗎?生三個小孩了不起?那你要不要跟鮭魚比?四、重大議題融入的標解讀請注意,我們的新課綱的重大議題融入中,只有將國高中小,區分為三個等級,即是E、I、U三個代碼。其中仔細看一下國小的E部分:議題學習主題: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與性別認同*(1)多樣性的尊重。性E1*(2) 認識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與性別認同的多元面貌。
性E2 覺知身體意象對身心的影響。*(2):性 E1
於國小階段各有不同的教學內容,
於低年級時能認識不同性別者身心的異同;
中年級能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與覺察性別特質的刻板化印象;
高年級能認知青春期身體的發展、理解性別特質的多元面貌與不同的性傾向與性別認同。請注意法律用語,這裡是 " 能 " 而不是 " 得 "。
也就是說,這個是低標而非上限。什麼意思呢?我來講一個會讓反同團體大大崩潰的:高年級能認知青春期身體的發展、理解性別特質的多元面貌與不同的性傾向與性別認同。國家教育的期望,就是要讓整個高年級學生,
都 "一定要" 知道有同性戀的存在啦!請特別注意唷,這裡並不像美國的NGSS下一代國家科學教育課程標準、臺灣108新課綱的數學科與部分自然科課綱,已經有訂出建議的上下限了。什麼意思呢?有些科目的學習內容或表現的確會建議不該超過什麼範圍,但更多會訂出不該低過什麼範圍,也就是說低於此範圍的學習檢測大致上都是應倍加強補救的範疇。舉個例子,我們來數學科課綱來舉例N-2-14
時間:「年」、「月」、「星期」、「日」。理解所列時間單位之關係與約定。
本條目可包含簡單計算問題(如暑假的總天數)。不做時間間隔問題。可觀察月曆結構模式。可教「閏年」,但只談「四年一閏」。以這條課綱來說,
(1) 學生該有的底限是簡單日期計算問題。
(2) 依照學生程度,可以教導(i)觀察月曆結構模式、(ii)四年一閏。
(3) 上限是:不做時間間隔問題、不討論太複雜的月曆結構探討。至於如果學生程度夠,老師要不要教?依照全班程度、多數眾人與過去教育研究,是不建議教師繼續教深入下去的。但如果有少數個別學生,學生能夠自學或願意自行超前學習,且前面精熟,那是OK的!得:需要。能:應該要。再說課綱是課程設定的一個參考標準,特別是在個重大議題融入時,我們往往很難一定同個階段、同個標一起使用。舉個例子:我在寫海洋教育的教案,請問三四年級自然科與環境保護回收的課標,難道就不能用在高年級上嗎?至於低標高用的問題,則要討論的幾個事情本繪本是課外閱讀在性平教育的標,超過程度還沒太多似乎家長團體好像很挺課綱
但底下又認為要尊重反對同志教育的公投結果
所以現在要全部照課綱
是鼓勵國家教育全面高年級都要"會"同志教育囉?如果反同團體認為這裡課綱的 "能" 就是 "只能"。這就蠻恐怖的,因為按照課綱解讀:高年級 (只)能 理解性別特質的多元面貌
高年級 (只)能 認識不同的性傾向與性別認同。這樣子課綱解讀就更好像,代表整個高年級不能教同性戀。各位客官呀,我們來瞄一下隔壁的數學課綱:N-2-7
十十乘法:乘除直式計算的基礎,以熟練為目標。
本單元應和乘法概念的學習同時進行,不可要求學生死背乘法表。老師不可強硬要求十十乘法,不代表學生有興趣就不能自己不背呀!那麼學生拿到了免費的繪本,自行閱讀,又有何不可呢?荒天下之大謬,意識形態作祟,罔顧真正的教育專業。何況課程綱要是綱要,是行政的參考標準,如果違背了是逕行糾正、糾舉,怎麼會是提告?真的是公民教育深刻的嚴重不足!至於公投結果是諮詢性公投,如果違憲則無效,前面連行政法規都搞不懂範疇了,就別出來秀下限了。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我成長的年代裡,有很多電視節目,特別是綜藝節目,非常喜歡用那種「罐頭笑聲」;就是那種你一聽喔,就知道是做效果,而且很假的笑聲。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每一次我一聽到「罐頭笑聲」,也會跟著傻笑起來。雖然每一次事後,都覺得自己好蠢…這有什麼好笑的!或者是,啊這就是假的效果啊!
可是呢,當我自己學了心理學之後,我才發現喔,這是一種叫做「社會認同原理」造成的效果。也就是說,我們會很習慣的拿其他人的反應,來判斷這個節目是否好笑。
所以,當我們聽到「罐頭笑聲」的時候,我們就會跟著做出笑的反應,而沒有去考慮它本質上,到底有不有趣?
其實「社會認同原理」,在我們的生活裡是無所不在的。比如說,如果你去酒吧,你會發現那些調酒師,他會在自己的小費罐子裡,先放上一些鈔票,或者是一些零錢。
他絕對不會在剛開始營業的時候,放一個空的罐子在那裡。因為,當他放了空的罐子在那裡的時候,它造成的結果,要麼就是沒有人會丟小費;再不然就是呢,當大家要丟小費的時候,心裡沒有一個標準,我到底要丟多少?
所以你會發現,無論是調酒師的小費罐,或者是慈善團體的募款箱;甚至於是街頭藝人,當他表演完之後,他可能都會安排暗樁,首先的走到前面,丟一點錢到他的打賞箱裡。
這些都是同樣的原理,也就是說,我們很容易因為別人這麼做、因為有人先這麼做,而我們跟著這麼做。
其實不只是這樣子,在「克服恐懼」這個主題裡,心理學家班杜拉,他也做過了一個設計。他讓那些患有恐懼症的人,擺脫了極端的恐懼情緒。
他找了一些怕狗的學齡兒童,讓他們看一個小男孩快樂的跟狗玩耍,這樣的影片,每天看20分鐘。透過這樣的影片的示範,那些怕狗的小孩,在反應上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僅僅過了4天,有67%的小孩,就願意爬進圍欄跟這些狗玩耍,而等其他人都離開了房間,他們仍然願意繼續的去撫摸、逗弄這些小狗。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之後,研究人員再次測試,這些小孩對狗的害怕程度。他們發現喔,小朋友好轉的情況,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減退;反而比從前更樂意跟狗互動。
其實,在後續更多的實務工作裡面,我們都發現,無論是小孩還是成人,這些所謂的「示範作用」,透過「社會認同原理」都能夠有效的克服恐懼。
那如果順著這樣的邏輯,再繼續往下推的話,其實有時候,我們對於生命當中,一些讓你感覺到困擾的人際關係。
你會發現你每次見他、你每次跟他相處,你都不舒服;但是每次一想到,要放棄掉這些關係,或者是至少在這些關係裡劃清界限。
因為我們知道有一些關係,你可能沒辦法放棄,因為他可能是你的家人;但是至少你要劃清界限。有太多人只光想到這件事情,就覺得好難、好可怕。
然而這些難、這些可怕的原因,通常是來自於,你身旁那些能夠放下這些關係的人,他可能也不會再跟你提這些事情。
所以,你也就沒有可以模仿的對象,「社會認同理論」就沒有辦法發揮出來。但是,那些跟你有同樣困擾的人,你們有可能會很習慣的在一起取暖、舔傷口…;於是呢,你得到的更多的示範,就是無能為力的、更害怕、更恐懼的。
如果你已經再也受不了這樣的狀態,那麼我很鼓勵你,要為自己找一個好的示範;而嘉玲老師推出的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就是為你產生這樣的作用。
其實讓我們困擾的關係,不一定要選擇那種很決斷式的切割,我們反而可以用一個更有智慧的方法,去建立起自己心裡的界限。
當建立好這個界限之後,你會發現他固然還是在你身旁,但是他已經不為你造成任何影響了。就像那些怕狗孩子一樣,狗依然是狗,可是他已經不會再害怕了。
那麼我想「人際斷捨離」這一門課,就是能夠幫助你走過這個過程。它不只是從觀念到實務,讓你能夠一步一步的前進。
更重要的一點是,嘉玲老師精心設計了,很多實際的做法跟練習;讓你能夠在自己真實人生裡面,再面對那些讓你辛苦的關係,怎麼樣長出自己的力量,取得一個最有效的平衡?
我常常說啊,任何事情可能都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難,我們或許缺乏的,只是一個示範。我相信「人際斷捨離」這一門課,會為你帶來很好的示範。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無論是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還是我們的實體課程;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 在 幼稚教育考試精粹- 王老師每週一主題. 【主題3社會學習論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主題3社會學習論2015.8.30】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 的學習理論與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都比較偏向於以運用行為學派心理的理論為基礎,但仍然有其不同處 ... ... <看更多>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 在 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的波波玩偶打擊實驗|鉛繪心理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大人的行為就是孩子的學習榜樣,孩子們是如何通過觀察進行學習的呢? 班杜拉 的研究給出了答案。 社會學習理論 : 班杜拉 的波波玩偶打擊實驗|鉛繪心理|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