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的特殊表現]-皮膚
這幾天台灣確診人數持續破百
很多人很焦心『現在疫情是否已達高峰?』
這一題確實很難回答....
但『台灣人幾乎自主半封城!
商家全面配合,拒絕內用!!
路上行人,幾乎安靜無聲!!!』
這些「幾乎」,都讓我覺得幾乎不可思議!
所以是否疫情悲觀?先別自己嚇自己
我們每個人的努力,都會帶來成效的
然而,先前中央政府有呼籲過
先讓「有症狀者」來做篩檢
一方面,有症狀者(甚至嚴重症狀者)
以現階段狀況中,需要充足的醫療資源
二方面,也會擔心來篩檢的人群中
其中不乏有確診者.如果自我防護沒做好
你原本沒感染結果排隊、群聚過程中不小心就感染了
但我相信很多人,看這幾天新聞時
咳了一聲嗽、喉嚨癢癢的
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被感染了?
很多人因為自己過度擔心,都很想趕緊去篩檢
這一題確實相當矛盾....
因為新冠肺炎的疑似症狀
一直都是被熱烈討論的問題
『咳嗽、發燒、嗅覺喪失』
目前仍認為是最主要的指標
但咳嗽、上呼吸道症狀真的跟一般感冒太難判斷
這邊想提一個比較少人提到的『COVID 19皮膚表現』
資料來源主要是其他疫區國家
因此想來跟大家分享,幫助自己有更多資訊判斷
我特別做了圖板,整理『常見的』跟『特殊的』
『常見的皮膚表現有』:
1.紅疹(chickenpox-type rash):
最常見的皮膚疹、會癢
根據統計常先出現在手肘、膝蓋,有時候也會長在手跟腳上
(不太會長在臉上)
疹子可能是粗糙的、濕濕的、水泡狀。
持續數天到數週。
2.蕁麻疹(Hive-type rash):
第二常見的皮膚疹,跟蕁麻疹很像
可以出現在身體任何一處(包括臉)、會癢
突然出現並幾小時內就會退下
(其實真的跟一般的蕁麻疹很像,因此很難辨別)
3.其他疹子型態:
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like rash)
光敏感性疹子 (light-sensitive rashes):出現在光照射到的臉、脖子等處
血管炎(Vasculitis rashes)
上方是根據過去觀察疫情所統計出的結果
然而,其實上述的皮膚疹
倘若本身就有一些皮膚狀況的人
相信根本無法辨別(例如:尋麻疹)
就像COVID19最常見的感冒症狀,十分難跟一般感冒區分一樣
因此我覺得下方的『特殊皮膚表現』
就變得相當重要!甚至我覺得每人都可以花一點時間閱讀這一塊
1.COVID特殊手指腳趾變化
這形態的皮膚疹,十分特殊!
因為很少出現,因此當你突然發現出現這些表現
就跟COVID最特別的「嗅覺異常」症狀
一樣相當直得提高警覺。
這個皮膚疹,又稱作chilblains
長在手指或腳趾上、紅色或紫色的疹子
可能會癢、會痛,外觀上看起來就好像凍瘡。
這種特殊形態的皮膚症狀,一定要很留意!
2.COVID舌頭變化
根據英國皮膚病學雜誌發表一種特殊外觀表現
就是『舌頭的發炎跟紅腫』
舌頭突然的腫大、或者很像地圖舌般的外觀
這跟COVID手指跟腳趾一樣
雖然不是非常高的發生比率,但特殊性高
因此相當直得提高警覺注意!
--------------------------------
新冠肺炎為何會產生皮膚疹、皮膚上症狀?
這是一般人聽到後很好奇的
其實在感染學來說,應該不是新聞了....
許多病毒感染,確實會產生皮膚紅疹
最有名的例如:皮膚疹、玫瑰疹
(相信家中有帶過小孩的媽媽,可能就親身經歷過)
至於COVID 19皮膚表現有什麼重要性?
我節錄一段國外文章資訊:
有20%的確診者發現「皮膚疹」是他們唯一的症狀
並有17%的陽性確診者,皮膚疹是他們出現的第一個反應
如果以相關資訊來講,比例比我想像的還要高...
因此他也可以作為一個較微小的判斷法
(雖然不能跟嗅覺喪失這種特殊表現相比,但也可以作為參考)
以上的內容,我稍微做個簡單手板跟圖片
希望大家都能撥一點點空看一下
目前台灣政策上,仍然希望
無接觸史、無症狀者先不要去篩檢站,增加篩檢醫療量能負擔
但如果你真的有出現以上症狀
請務必要相當提高警覺
就先假設自己可能是帶原者
把口罩帶好、多洗手、戴口罩
保護自己也是保護他人
疫情仍在延燒 大家一定要共同守護,希望快過這一關!
玫瑰疹 新冠肺炎 在 護士Vi媽三小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mRNA疫苗與王八蛋protein》
#拒做一知半解阿豬媽
#靚太靚媽你要知 #一文極簡易清楚mRNA疫苗 #長文慎入
好快大家就可以去接種新冠肺炎疫苗
講左咁耐既mRNA疫苗
究竟係乜東東?
我唔想做個一知半解阿豬媽🙅🏻♀️
所以親自請教好朋友
一位身在美國的生物科技專家王博士
等護士Vi媽消化完,嘗試以簡易文字去解説
喺講mRNA之前,
先要簡略了解身體嘅免疫系統
當有唔屬於自己身體嘅蛋白質(antigen)第一次入到身體,
例如細菌🧫,外來物👾,病毒🦠
免疫系統會組織抗體(antibodies)軍隊去對抗
但過程需時,可能要數天
而同一時間細菌同病毒亦都不斷複製和繁殖
最終免疫系統有機會失守而令你病倒。
但經過此役,身體嘅memory cell會記住呢個敵人,
當同樣嘅敵人在入侵,免疫系統就有記憶,會超級迅速地製造軍隊戰勝細菌與病毒🦠
番黎mRNA (messenger RNA) vaccine,
佢並唔係以往的滅活疫苗
mRNA vaccine係一個嶄新技術,
首先RNA係一個”指令”,去指示身體細胞製造蛋白質
mRNA vaccine係打一個”指令”入身體,
去叫身體去整COVID既spike protein既其中一個部分
我稱呼佢做「王八蛋protein」
即係mRNA vaccine並唔係打個virus 入身體
而係叫你個身體自己去製造「王八蛋protein」
再令到你的免疫系統去打呢個次貨王八蛋,然後記住佢
“mRNA指令”,完成製造王八蛋protein 後
mRNA就會分解,然後消失
然而你個身體已經知道點樣殲滅呢個王八蛋,
仲有記憶認住佢個衰樣
假如將來不幸地遇上真正既COVID-19🦠入侵身體
你個身體免疫系統已經有記憶
「又係你呢個王八蛋!」
一呼百應,你免疫系統軍隊立即齊集
遇敵殺敵🔪🪓🩸
立刻殲滅🪓🧨💣
所以mRNA vaccine有雙重功能
叫你身體製造COVID spike protein的一部分
再刺激自身免疫系統去殲滅+記得COVID
————————-
BioNtech, 復星都係mRNA 疫苗
中國科興就用以往的滅活疫苗
亞斯利康與牛津係腺病毒載體疫苗
不過基於各種疫苗的儲存和運送有不同規格
要確保疫苗質素係需要資源配合
香港會因應資源而採用不同牌子的疫苗
由於mRNA這是嶄新的技術,
護士Vi媽對此而感到好奇而去深入了解
並不持有任何立場去比較那一種較好
如果,
呢篇疫苗理論咁悶你都睇到呢到
俾個叻自己,再俾個like我丫唔該😜
希望幫到大家明白多啲😃
如果護士Vi媽呢篇分享幫到你了解多一些
而您身邊仍然有蒙豬朋友一知半解
歡迎你分享此post
等多啲人認住呢個王八蛋😂
想知多一點關於疫苗比較
或想了解基本疫苗原理
建議上政府新聞處官方網站取得更齊全和客觀的資訊
「疫苗追蹤」系列 - 注射需知
https://youtu.be/OO5p7GGmbpY
🧸 《護士Vi媽 嬰幼兒護理小知識 》🧸
1. 玫瑰疹 https://bit.ly/2P2d0oW
2. 胡迪受傷了 https://bit.ly/3miPkMu
3. 嬰幼兒口腔護理 https://bit.ly/3oU5xbn
4. 一條橡筋就搞定 https://bit.ly/3ozp7tz
—————————
💕💕我地都開左MeWe啦❗️一齊行加埋我💕💕
🎈護士Vi媽三小火 🎈
https://mewe.com/p/nursevimom
—————————
🌸🌸想繼續留意護士Vi媽的分享🌸🌸
🌻 Like 👍🏼 我 facebook : 護士Vi媽三小火Fb: https://www.facebook.com/護士Vi媽三小火-100749595031321/
🌻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ursevimom/
#mRNA疫苗知多少 #COVIDspikeprotein #製造殲滅記住 #醫護小知識
#護士Vi媽三小火 #護士媽媽 #三寶媽媽
玫瑰疹 新冠肺炎 在 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自十一月開始,慢慢有開始出現腸病毒
但是今年的腸病毒跟往年比相對不典型
差異來說
1. 不少會「痛」的水泡
2. 破洞不多
3. 手腳水泡、嘴巴破洞的位置不典型
請大家還是要勤洗手喔
另外,臨床上蠻常看到診斷腸病毒後,家長反應:「奇怪,昨天才因為發燒帶去給醫生看過,怎麼沒看出來?」
我都會跟家長解釋:「我想不是沒看出來。而是昨天應該沒破洞或症狀沒出現,自然不可能判斷,要是我也一樣。」
相同的,也有可能第一天我看沒症狀,隔天嘴破,被診斷為腸病毒。然後換我被罵了😅😅😅。
這有幾個可能性
1. 昨天是其他原因在發燒,腸病毒是額外的。也就是說他同時得到兩種感染
2. 他的確只有腸病毒感染,但是第一天,嘴巴沒破,也沒有水泡。沒有醫生看得出來的。
====================
基本上,如果孩子已經出現症狀了。我覺得所有的兒科醫師一定看得出腸病毒。但是第一天只有發燒+喉嚨紅,隔天以後才開始破洞的情形,我已經遇過太多太多次了。這種情形真的很常見。
要在初期沒有症狀時 100%正確,這真的不太可能。
以這次的新冠肺炎為例,很多人都是回頭去篩檢才知道他得了新冠肺炎。一開始被當成普通感冒,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症狀完全相同。
如同孩子無症狀高燒時,也有家長會問他會不會是玫瑰疹?
我通常回:「這無法確認。玫瑰疹要三四天後退燒+長典型的疹子,才能說他是」「這個時間點完全沒症狀,亂猜也沒意義~」
類似這樣的概念^^
以上跟大家分享^^
https://twkid.com/p/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