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女優/魏海敏》
訪談進行到一半,魏海敏似乎被我們拋出來的某個問題難倒了,她沉吟片刻,斟酌該如何回答,雙手捧著白瓷杯,緩緩地轉動著。搭在杯子上的手指,修長而白皙,如同一株花草。她的手指在戲台上確實能幻化成一朵蘭花。蘭花指能捻針穿線,補綴苦守寒窯的寂寞時光;也能舉杯澆愁,傾訴貴妃醉酒的心聲。一屈一伸,一動一指,能說千言萬語,故而絕世名伶端坐在眼前,即便面有難色,手指也是這樣充滿美感。
其實都已洩題,訪綱早在訪前便已寄交受訪者,所謂訪問,無非照著紙張上的題目行禮如儀走過一遍,但受訪者回應字字斟酌,句句鏗鏘,所有答案打磨得閃閃發亮,宛如唱詞。都說青衣扮演的乃戲曲中最典雅端莊的女性,笑不露齒,行不見足,63歲的魏海敏作為台灣一代青衣,被制約成美的化身,舉手投足必得能定格成照片,專訪過後大半月,她為新戲《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辦記者會,與隔離中的新加坡導演王景生聯訪,未輪到她說話之時,但見她眼觀鼻,鼻觀心,腰桿挺得直直的,若捻一朵花在手上,便是蓮座上的觀音了。
訪問本該在去年進行,未料新戲因疫情耽擱至今,但她卻說大疫之年比往常還忙碌。去年下半年《四郎探母》《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樓蘭女》3齣戲巡演結束已是今歲初春,接著是4月的《千年舞臺》,下半年還有國光劇團的新戲銜接,「我覺得疫情帶給我的衝擊好像是一切都停下來,但反而可以讓大家回頭看自己是誰,難道我們還是像過去一樣,庸庸碌碌過下去嗎?」對她而言,2020年是人生的回顧和再出發,這一次與王景生合作的紀錄劇場《千年舞臺》,重現往年六個經典角色,何嘗不是一次新歌加精選?
80年代中期,她與京劇名家吳興國將一系列外國名著改編成京劇,《樓蘭女》即脫胎自希臘悲劇《米蒂亞》。1991年,她拜中國戲曲藝術大師梅蘭芳之子梅葆玖為師,《穆桂英掛帥》《太真外傳》2齣梅派折子戲,是她做「梅派大師姐」的成果驗收。《曹七巧》《孟小冬》為2000年後,她與國光劇團王安祈合作的新里程碑,前者是她對張愛玲解讀,後者是對京劇老生皇帝致敬。2008年,她與劇場大神羅伯.威爾森跨界改編吳爾芙《歐蘭朵》,舞台上2個小時的獨角戲已然是經典。
戲台上,她用京腔翻唱希臘悲劇、莎士比亞或張愛玲,唱念做打俱佳、文武崑亂不擋,然而此番登《千年舞臺》,除上述角色,她還要在戲台上扮演自己,「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那個「我」,是魏海敏,習慣粉墨登場的名伶在舞台上自報家門,追憶女兒心事,與素顏無異,心情忐忑是必然的,否則我們訪問中,那個問題怎會將她難倒了?「早年父母離異,母親在您成長過程的缺席,讓您少了許多與年長女性互動的經驗,這個缺憾會讓您在理解角色造成困難嗎?」
一代青衣本名魏敏,出生於台北縣(現新北市)鶯歌,三姊妹中排行最小。魏父軍人出身,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雖有大學學歷,卻懷才不遇,早年便從軍隊退下,與妻離異,四處打零工。有志難伸的男人偶爾在夜裡拉著胡琴,哼唱京劇排遣悲懷,興之所致,也教女兒唱戲,魏敏才4歲,便懂得尖著嗓子高唱「蘇三離了洪桐縣」討好父親。魏敏10歲那年,魏父在嘉義謀得某一工廠廠長職缺,一家人南遷,眼看就要過上好日子,豈知2位姊姊又將負笈北上,中年男人拿即將青春期的幼女不知如何是好,又見這小女娃活潑好動不愛讀書,遂狠下心腸送她到高雄左營海軍附設的海光劇校,劇校將她的名字嵌入海光的「海」字,魏敏成了魏海敏。
進劇校第一天就得學倒立,天地乾坤顛倒看,有了新境界,「第一次懇親,爸爸姊姊們都來了,大夥兒高高興興吃著零食,但對話客客氣氣的,從此一切都不同了。」她說電影《霸王別姬》演的都是真的,劇校坐科7年,每天晨起練功,吊嗓子、拉山膀、跑圓場,四功五法稍有差錯,老師一棒子就打下來。但她個頭好,嗓子好,一下子就挑大梁演出。13歲,她擔綱演《穆柯寨》,父親歡歡喜喜來看她演出,那是父親第一次看她演戲,但也是最後一次—那一年,魏父癌症病逝。她嘆,這一次等於跟原生家庭斷裂了,「我之前參加一個電視節目談眷村文化,講到爸爸媽媽,哭得稀哩嘩啦,因為他們是誰?愛吃什麼?老家在哪裡?家裡有沒有兄弟姊妹?我都不知道。父母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吶。」
其時,軍隊劇校常有巡迴勞軍,某次北上公演,她得空與姊姊見面吃飯,姊姊帶來陌生女子赴會,她只道是戲迷,未料姊姊卻說「小敏,這是我們的媽媽」,她臉色登時一變,「我當初覺得媽媽欠我一個道歉,我如果離開女兒,我一定會跟她道歉,但媽媽沒有,我對她不大諒解。」一代青衣說起往事,雲淡風輕,說當日情形已不復記憶,只道吃完飯,恍惚回宿舍,見桌上一串葡萄,二話不說就往嘴巴塞,愈吃葡萄,心中愈亂,半夜裡,全嘔了出來,定睛一看,全是一顆顆完整的葡萄,「後來我才明白母親當年離婚是要帶走我的,但父親不許,說要走就得一個人走。最後母女是相認了,但很多關係錯過就是錯過了,兩個人就維持著一個客氣的距離。這個缺憾讓我不知如何跟女性單獨相處,尤其跟女性長輩在一塊,會莫名奇妙地手足無措。」
相較之下,她和叔叔伯伯們在一塊自在多了,無論是父親、劇校老師,或稍後提攜她的學者俞大綱,她在父執輩中恰如其分扮演受寵的小女兒。
1976年,她從海光劇校畢業,入海光劇團。想當年,京劇受黨國扶植,最紅旦角是顧正秋、徐露、郭小莊,中山堂和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公演往往冠蓋雲集。她雖是後起之秀,但連連得獎,前程遠大,然而她卻在此時嫁給大她9歲的香港商人,「當年才21歲,但我想反正早晚要結婚,就結了吧!這輩子就屬那時期最感寂寞,每到放假又特別愁煩,姊姊們有自己的家,媽媽早已另嫁,更不方便去找她,我就孤家一人,沒地方可去。坐科時有個專心的目標,一畢業整個人好像突然架空了,大好人生似乎正要開始,但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麼?只是徬徨無依,好想有個家…」
80年代初期嫁與商人,港台兩地跑,是1982年吧,她說那時在香港待產,得知北京、上海京劇院一票名角南下大匯演,她慕名而去,節目單上的《鳳還巢》《別姬》她早已唱得爛熟,但台上的梅葆玖舉手投足、落腔、咬字,其氣度前所未見,她頂著8個月的孕肚坐在觀眾席,感受的不是胎動,而是藝術的震動。
然而時代氣氛悄悄改變了,她去勞軍時,發現阿兵哥更迷戀的是鄧麗君、鳳飛飛,有了時不我予的危機感。解嚴前一年,她與吳興國將莎士比亞《馬克白》改編成京劇《慾望城國》,「京劇手段很多,但這些手段我不一定都會,潑辣旦、壞女人的角色我沒演過,但我不想一直演我的大青衣角色,於是我重新打造馬克白夫人,打造她的心境、手勢,跟懷胎生子也沒兩樣。」她驕傲地說那個轉折是她從照本宣科的伶人,脫胎換骨成了獨立思考的藝術創作者。
1991年,她如願拜梅葆玖為師,在北京前門飯店下跪行禮,袁世海、張君秋、葉少蘭一票北京名角都到場觀禮。拜師宴上,等到客人都走了,她對梅葆玖說:「老師,《霸王別姬》我都學會了,但舞劍看不清楚。」但見梅葆玖起身,拿起桌上筷子,嘴裡嗆嗆嗆數著節奏,腳上啷啷啷走了一個過場,她跟著演一遍,師徒如此授課。1996年,她以《貴妃醉酒》和《宇宙鋒》得梅花獎,是為京劇藝人最高榮譽。
她來到事業的巔峰,但疏於家庭,婚姻以離異告終。與此同時,台灣本土意識抬頭,京戲式微,三軍下轄劇團宣告解散,原本熱門滿檔的她竟也無戲可演,無論感情或事業,都只剩自己了。但她不喪志,加盟國光劇團,兼顧老戲新戲,扮王熙鳳、曹七巧,好戲一齣接一齣,又拿國家文藝獎,無疑是絕處逢生。13歲登台,唱戲至今五十載,戲台上演盡了才子佳人千古風流,戲台下卻嘆這一生似乎交了白卷,好像沒怎麼活過。
於是我們不免要問:「生為女性創作者,難道家庭、事業只能二選一嗎?」「是啊,當媽媽是經驗,當太太也是經驗,但那些經驗都是階段性任務,唯有完成了那些任務,我才能專心在藝術創作上。」可是您的梨園大前輩孟小冬晚年來到台灣,最後一人一狗孤老終身,同為女人,同為伶人,您難道不會有兔死狐悲的傷感?她很篤定地回答:「不,她真的把藝術發展到極致,我認為她這一生是沒有遺憾的。」
絕代名伶很篤定她這輩子的角色必然先是藝術創作者,其次才是種種做女人的責任,當媽媽的責任、當女兒的責任。她與媽媽前後走向離婚一途,提及晚近母女相處,她嘆道:「繼父後來也去世了,我怎麼可以不照顧她?她晚年跟我住在一起,後來其實有點失智,不大認人了,跟我們沒什麼交談的意願了,但她審美眼光很好,看到我會說妳頭髮好漂亮喔,給她倒杯茶,她會道聲謝謝,教養很好。」4年前,母親九旬高齡壽終正寢,恩恩怨怨也該全數泯滅了,她得出結論:「我對她的恨,都是我自己的問題。」母喪後某一天,她在大雨的天氣開車出門,車子爆胎,她停在路畔等待救援,想起喪父喪母,從此是一個人,於是趴在方向盤上失聲痛哭。
或者她也不算一個人,孤獨的人還有心愛的藝術,4月仲春,她登《千年舞臺》,好戲開鑼前,一張素靜的臉在後台撲粉描紅,她往鏡子前一站,魏海敏變成了穆桂英。那是13歲初試啼聲的角色,50年後還扮同一個人物,以往自己常常夢見在臺上忘詞的噩夢,但她現在不會了,她自認嗓音依舊青春豐盈,甚至比年輕時唱得更好了。
文章未完,可點加入會員點留言連結,解鎖全文,@@。
照片 兩廳院提供 周佳慧攝影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新聞挖挖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蔡英文一句話暖爆!國門失守全台灣都慌了 👉https://youtu.be/4AndP5UxxUE 高學歷碩士被罵爆!年薪60萬怨社會不公? 👉https://youtu.be/J7PFgdve464 獨自養出律師和醫師!黃宥嘉媽媽引發熱議 👉https://youtu.be/yMduyWmE1Ao...
「王嘉爾學歷」的推薦目錄:
- 關於王嘉爾學歷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王嘉爾學歷 在 謝金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王嘉爾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王嘉爾學歷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王嘉爾學歷 在 浪LIVE直播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王嘉爾學歷 在 熱血阿傑黃仕傑Gallant M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王嘉爾學歷 在 王嘉爾學歷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輕鬆健身去-2022年3月 的評價
- 關於王嘉爾學歷 在 王嘉爾學歷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輕鬆健身去-2022年3月 的評價
- 關於王嘉爾學歷 在 名人八卦社群討論站- 王嘉爾周子瑜ptt的八卦,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王嘉爾學歷 在 名人八卦社群討論站- 王嘉爾周子瑜ptt的八卦,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王嘉爾學歷 在 動誌- 王嘉爾曾是亞洲擊劍第一 如果沒進入演藝圈說不定有 ... 的評價
王嘉爾學歷 在 謝金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書泡泡 剛剛有朋友私訊我問說西川滿到底是誰......靠北竟然忘記有作過一本介紹西川滿的書......
這是2018年國立台灣文學館策劃的展覽,大家知道,西川滿去世前將藏書跟許多文物交給了真理台文館,但在日本,卻很少有人知道他,於是,台灣文學館就在2018年帶著台灣的西川滿文物回去老家福島縣的會津若松市去。
👉️這本書收錄了來自真理台文館、張良澤教授、潘青林教授.....等藏家與機關的西川滿藏品,也有很明確地談論西川滿的編年史、人生、家族與藏品的意義。我自己因為當初對西川滿的先世有興趣,也寫了一篇文章貢獻一下。
不是要刻意打書,但希望提供對這議題有興趣的朋友一個理解西川滿藏品的管道,大家一起來關心這些重要的收藏。
❤️❤️❤️❤️❤️❤️
從鶴城到華麗島/謝金魚(歷史作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
2018年,對於臺灣人而言,並不是特別有紀念意義的年份,但是一海之隔的日本,這一年是明治維新的150週年,眾所周知,在維新正式展開前,擁幕與倒幕派展開了內戰,「戊辰戰爭」的戰火從大阪燃起,直到函館才終結,這是日本近代史上極其重要的大事件。
與日本相當友好的臺灣,因為課本的關係,對於明治維新抱持正面的態度,也有人對此深感興趣。因此,一系列的網路專題或者出版著作早在2016-2017年就陸續策劃。
雖然非常有趣,但我心中產生了疑問:「這些事情到底和臺灣有什麼關係呢?」
於此同時,我也發現了大部分的討論都集中在薩摩、長州、土佐、與肥前的功績,倒幕派的勝利固然有正面的影響,但一定也表示著有某些人的聲音被壓制了吧?那麼,那些被奪去了聲音的人們,後來又去了哪裡呢?他們會不會在多年以後輾轉來到臺灣呢?
於是,我反過來從臺灣在日治時期的重要人物中追尋來自奧羽越列藩的人們,然後再從其中追查可能出身武士的線索,1919年(大正8年)來臺的臺灣軍司令官柴五郎(1860-1945)是最容易被發現的人,柴五郎出身會津藩,他的回憶錄敘述了戊辰戰爭之後的困頓生活,存活下來的武士們懷抱著復國的希望,被新政府發配到青森的下北半島,飢寒交迫的痛苦尚可忍受,家毀人亡的傷痕卻難以平復,卻沒想到新生活剛上軌道後,新政府下令廢藩置縣,土地也收歸國有,身為武士的尊嚴被剝奪了、甚至連一塊棲身之地都不能保存,那是多麼屈辱的事?
懷抱著對會津藩的同情,我持續地找尋曾到臺灣的會津人,也就發現了西川滿家族的故事。原來,首先來臺灣的是西川滿的叔公秋山義一(生卒年不詳),義一似乎學過機械相關的知識,運用了廢棄的輪機來開礦,是第一個在基隆使用機械挖煤的日本人,顯然他的生意一開始做得很不錯,大約在1910年(明治43年),他邀請剛退伍的侄子西川純(1879-1943)來臺加入他的事業,2足歲的西川滿隨父母渡海而來。但秋山炭礦後來經營不善,義一不得不黯然離臺,西川家則仍留在臺灣,直到二戰結束後才不得不與華麗島告別。除此之外,西川滿的伯父秋山義枝(生卒年不詳)也曾在臺灣銀行工作,但後續是否還留在臺灣,則不得而知。
那麼,西川家族是否經歷過戊辰戰爭呢?在西川滿的自傳裡曾提到,少年時,父親曾告誡他:「跟誰結婚都可以,但不許娶薩長的女人。」而他父親在參拜臺灣神宮時會穿上大禮服來表達對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敬意,因為能久親王曾被奧羽越列藩奉為東武天皇。顯然,他父母雖然不曾經歷戊辰戰爭,但他們對於那段歷史仍銘記於心,即便來到了遙遠的殖民地上,依然不忘。
西川滿始終沒忘記自己是武士的後代,在少年時回福島探親時,意外地找到了祖父秋山清八(1848-1915)所寫的回憶錄,記下了清八年輕時親歷戊辰戰爭的經過。清八在戰後隨著其他武士一同前往青森,廢藩之後又再回到會津,武士理應志行高潔,但困苦的生活讓他不得不放下身段學習做生意,在商場的爾虞我詐讓清八覺得痛苦,也使他反省自己活下來的意義。
他決心投身於故鄉會津的復興,他與其他倖存的武士們一起努力,他們或許從會津藩的藩校「日新館」得到了啟發,希望以教育重新培育起可以繼承精神的後人,因此他們四處奔走建立「會津中學校」、讓會津子弟可以留在自己的家鄉受教育。在過程中,清八逐漸累積了聲望,而後選上了市長,持續地為了振興會津的經濟而忙碌,直到累壞身子不得不辭職休養。
西川滿在大學時代回到會津若松時,清八早已過世,西川滿招來人力車要去拜見祖母和佐,攀談時,車夫竟然猜出他就是清八的孫子「阿滿」,到達之後,竟分文不取以感謝清八過去的恩德。
數十年後,西川滿已華髮盈頭、不再是大學時意氣風發的青年,帶著孫子潮搭火車回到會津,在百年前於戊辰戰爭中失敗的祖父畫像前,百年後因為敗戰而從臺灣撤回的孫子,帶著從未經歷過戰爭的玄孫歷數過往。
此時的他,充滿感情地稱呼會津是「我的故鄉」,並為此做了一本《我的故鄉會津(わがふるさと会津)》紀念西川家在會津的過去。然而,提及西川滿的文學成就時,一般不太提及這本書,我想可能是《我的故鄉會津》的內容比較雜亂,既有抒情懷想,也有歷史考據,甚至還加上了命運星盤的猜測。雖是如此,閱讀這本書時,我仍感覺到暮年的西川滿回望會津的深情與惆悵。
2017年,在會津的圖書館裡,我看到了西川滿寄贈的《我的故鄉會津》,這本書的書況如新,顯然不大有人翻閱,西川滿的名字在會津也鮮少有人知道,這實在是件可惜的事。直到2018年夏天,幾位朋友告訴我,國立臺灣文學館將與福島縣立博物館、斎藤清美術館等場館一起,在會津展出西川滿的文物,於是我也趕上了這場盛會。
這些展覽文物中,除了西川滿的書之外,還有他精心設計的藏書票,藏書票是一種小型的版畫,擁有者自己設計圖樣,將圖樣刻在木板或銅板上,刷上油墨後印在紙上,然後裁成合適的大小後,貼在書本的扉頁上即可。藏書票顯現了擁有者的個人特色,也是一種收藏的樂趣,執著於製作美書的西川滿對此相當著迷。
福島縣立博物館的位置,就在鶴城後方,清八年少時想必也曾行經此處、仰望著鶴城吧?如今,能夠讓西川滿的藏品回到祖先曾經保衛的鶴城、讓會津的人們可以看見,實在是一樁美事。
會津與臺灣,是西川滿的兩個故鄉,從白雪皚皚的鶴城,到炎熱燦爛的華麗島,西川家的家族史,見證了日本150年來的變化,也串起了另一段跨越國界的歷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955
王嘉爾學歷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國家的國寶」陳垣:參加曹錕賄選是一生的污點|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11月12日,亞運會開幕當天,也是中國史學大師陳垣先生誕辰130週年紀念日。
11月21日,國內數十位在陳垣研究、史學研究方面卓有實績的專家學者齊集中山大學,追憶研討這位廣東籍學人、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的學術貢獻。
陳垣先生的長子陳樂素、嫡孫陳智超先生也都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新會陳氏」祖孫三代均在史學領域內蔚為大家,是20世紀中國學術史上的一段佳話。陳智超先生應邀參加了此次研討會,並接受羊城晚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一、「應該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有一個重要觀點,即「應該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這句話是他在什麼環境下講的?他做過哪些努力?
陳智超:這話他不止講過一次,並不是一句即興或者偶爾的話。最早應該是1921年,在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會議上。他當時的學生鄭天挺回憶,陳老師(援庵)說:「現在中外學者談漢學,不是說巴黎如何,就是說西京(即日本京都)如何,沒有提中國的。我們應當把漢學中心奪回中國,奪回北京!」
羊城晚報:他在不同場合多次重申過這個觀點。
陳智超:1929年,陳垣先生在北平師範大學兼任過一段時間歷史系主任。他的學生柴德賡回憶說:「援庵老師深以中國史學不發達為憾,常說日本史學家寄一本新著作來,無異一炮打到我的書桌上。」
1931年9月14日,胡適在日記裡提到:陳垣問我,漢學正統這時候在西京,還是在巴黎呢?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兩個人就相對嘆息,希望在十年之後,把漢學中心奪回到北京。
羊城晚報: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有這樣想法的不止陳垣先生一位。
陳智超:對,包括胡適、傅斯年、陳寅恪等諸位先生,都深以為憾,並且有緊迫感。祖父在北大的一位學生朱海濤回憶,「九.一八事變」以後,學生問陳先生對於時局的看法,他就說:「一個國家是從多方面發展起來的,一個國家的地位是從各方面的成就累積起來的,我們必須從各個方面努力和人家比……我們幹史學的,就當處心積慮在史學上壓倒人家。」
二、學術沒有國界,但學者有祖國
羊城晚報:世界著名的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對陳垣先生非常推崇。但是我們也看到,陳垣先生曾作《敦煌劫餘錄》,以「劫餘」二字表達對斯坦因、伯希和這些西方漢學家某些行為的斥責。那陳垣先生和伯希和有沒有過交集,他們的關係如何?
陳智超:伯希和確實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稱讚援庵先生,都有記載留下來,這是一方面。此外,最近在存於巴黎吉美博物館的伯希和檔案中,發現有陳垣先生給他的信,信中提到,你寄來的文章我收到了,一共十五冊。你請我送給王國維先生的單行本,我也轉交了,但很可惜,轉交三天之後他就自沉在昆明湖了。從這裡就看到伯希和、王國維與陳垣三人之間的關聯。
他們兩人有證可考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924年左右。伯希和研究過摩尼教,來華在福州時聽一位龔先生說,在福州烏石山有兩塊摩尼教的碑,但沒有來得及去看。後來伯希和就寫信給陳垣先生,托他有機會再查找一下。陳垣先生的助手樊守執是福建人,正好去福州辦事,於是囑他查找,花了很大功夫,可惜最後還是沒有找到。
羊城晚報:看來他們之間不僅有學術上的交流,而且是可以互相託付辦事的關係。
陳智超:應該說不是一般的交往。1933年,伯希和又一次來中國,當時他把俄國博物館館藏的《元秘史》拍了照片送給中國,中國方面招待他,我的祖父也參加了,而且還回答他的問題,這封信都保留下來了。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撰寫《敦煌劫餘錄》大概也就在上世紀30年代吧?
陳智超:這部書是1931年出版的。為什麼叫「敦煌劫餘錄」呢?是因為敦煌的這些經卷,後來藏在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是經過斯坦因、伯希和掠奪之後,剩下運到北京的部分,一共八千卷。陳垣先生在助手幫助下,花了三個月時間整理清點了一次,編出了這部目錄書,這應該說是敦煌卷子裡面最早的、最科學的目錄。
出版的時候,陳垣先生在序言裡點名批評伯希和:「(清光緒)三十三年,匈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相繼至敦煌,載遺書遺器而西,國人始大駭悟。」有人當時就建議,是不是可以用詞緩和一點,「劫餘」二字過於刺激了。但是他說不行,「劫餘」二字還不能抒發他的憤慨之情,所以堅持不改。你說伯希和知道不知道這個事情?當然知道,而且後來二人確實見了面,伯希和還是對他表示敬意。從此我們可以得到重要的啟示,在外國人面前,只有堅持正確的愛國立場,而不是奴顏婢膝,才能得到對方的尊重。
羊城晚報:那麼陳垣跟伯希和的關係,如果單純從個人層面來說,還是比較友好的。
陳智超:學術沒有國界,但是學者是有祖國的。伯希和是西方最傑出的漢學家之一,但也是掠奪敦煌文物最精的一個人。此人有他的兩面性:1933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本人趁伯希和第二次來華,希望他也能訪問日本,但他為了表示對日本人侵略東北的憤慨,取消了赴日行程。1945年10月伯希和去世時,陳垣先生還寫信給傅斯年表達了惋惜之情。
三、治學無捷徑,唯有刻苦和持之以恆
羊城晚報:我們看很多關於陳垣先生治學的文章,深感他除了以研究成果影響後代,其治學之道也給今天的學術界帶來很大啟示。
陳智超:我看啟示應該是多方面的。首先有個大前提,從陳垣先生有志學歷史開始,就有一個很明確的觀念:作為歷史學家要有一種自覺,要喚醒國民的歷史觀念。什麼是歷史觀念?不同時期有不同重點。在他那個時代,就是不能忘記外國的侵略,不能忘記中國的光榮傳統,不能忘記中華民族抗擊侵略的氣節。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的目的,這一點是首要的。
羊城晚報:也就是說,做學術不僅憑興趣,更不是為了成名成家,而要有家國之思、民族之念。
陳智超:這一點很重要。另外,他強調治學無捷徑,唯一的體會就是刻苦和持之以恆。比如說有四年時間,因為每天都很早起床編《中西回史日曆》,苦心設計簡明方便的表格,結果得了胃病,只能吃麵,對於一個廣東人來說實在痛苦。在他60多歲研究佛教史時,因為需要參考的一部典籍貯藏在一個潮濕陰暗的地方,多年無人進入,蚊蟲很多。他每天都是吃了奎寧就進去用功一天。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言必有據,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也給人留下很深印象。
陳智超:他強調,歷史學者就應該對歷史負責,要求真,不能去編造歷史。為了求真,有些問題就不是一下子能解決的。陳垣先生倡導文章不要急於發表,「寫成之後要多置時日」,認為如此一來,一者或許有新的材料補充,二者或許有所修正。他自己就曾經重金購買清人的手稿,研究其修改的過程,了解前人怎樣做學問。還有,他要求「不說閒話,力求創新」,提倡「理要講清楚使人心裡服,話要講明白使人看得懂,閒話不說或少說。」在學風上則力求創新,「凡論文必須要有新發現新解釋方與人有用」。這些思想和親身實踐對當今學術界是有借鑑意義的。
四、長居北京,與嶺南割捨不斷
羊城晚報:還想向您請教陳垣先生與嶺南文化之間的關係。首先,出身於一個務實的廣東商人家庭,對於他的人生和治學有沒有產生什麼影響?
陳智超:應該說有很深的影響。祖父是我們家族第一代的讀書人,他前兩代是經商,再前面恐怕就是農民。同輩也有很多經商的,但他從很小就喜歡讀書,雖然沒有家學淵源,也沒什麼師承可言。
祖父當時看書,並不限於只看四書五經,尤其喜歡讀史籍。於是長輩裡就有人指責他不務正業,但是曾祖父還是「購書無吝」。例如他十六歲那年,買了一部《二十四史》,就花去了曾祖父一百多兩銀子,這不是一般的支持。
羊城晚報:家庭給了他比較殷實的經濟基礎,父親又給了他寬鬆的讀書環境,這是家庭的影響。那麼地域方面呢?
陳智超:廣東這個地方,一方面最早感受到列強侵略,另一方面歐風美雨也是最早被感知。祖父在五歲以後就到了廣州,當然跟在新會時大不一樣,接觸了很多新知新事。另外,他在博濟醫學堂和光華醫學專門學校的求學任教經歷也十分重要。這幾年所受到的近代自然科學的嚴格訓練,對祖父後來的史學研究起了積極作用。他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一封家書中曾說:「余今不業醫,然極得醫學之益,非只身體少病而已。近二十年學問,皆用醫學方法也。有人謂我懂科學方法,其實我何嘗懂科學方法,不過用這些醫學方法參用乾嘉諸儒考證方法而已。」雖然有點自謙,但這也確實是他能超越乾嘉大儒的原因之一。
羊城晚報:那他為什麼後來就長居北京了呢?
陳智超:他中間也曾短期回鄉,但應當承認,定居北京對他一生來講,有很大的影響。那時不像現在,即使你在窮鄉僻壤,只要有互聯網就可以知道天下事。祖父那個時候就不一樣,要看《四庫全書》,在廣東行嗎?要跟第一流的學者交流,也要在北京才有這個便利。
羊城晚報:那他思念廣東嗎?
陳智超:很思鄉。這種思念,甚至包括到具體的食物,如燒鵝、土鯪魚等。家鄉的災害他很掛心,而且對廣東學者也非常提攜,比如說岑仲勉先生,本來在廣州一所中學當老師,把刊有自己作品的校刊寄給我祖父,他馬上就轉送給了陳寅恪、傅斯年諸先生,直至將岑先生一步步薦入歷史語言研究所。
羊城晚報:您祖父在北京時,還說粵語嗎?
陳智超:在家裡他一直都說粵語。而且,他要求在北京生長的子弟,也一定要學廣東話,有時候還會親自教。在廣東的子女,也要想辦法學官話,甚至連我的姑姑都接到北京來上小學。
五、「二陳」比較研究,應不帶偏見
羊城晚報:今天的研討會也有很多學者提到了陳垣和陳寅恪兩位先生的比較,這也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一個課題。您如何看待這種比較?
陳智超:我的看法是,我們要實事求是、不帶偏見地去研究。有些人連兩位先生的主要著作都沒看過,就發表議論,這不大合適。
陳寅恪先生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所的學生戴家祥提到,他在跟老師散步的時候,陳先生講,我就佩服兩個人,一個是王國維先生,第二位就是陳垣先生,他「學問踏實,德才兼優」。陳寅恪先生在給陳垣先生的信中,稱他為「大師」,據我所知,這樣的稱呼在寅恪先生的信中好像是絕無僅有的。另一方面我祖父對陳寅恪先生很尊重,他在給我父親的家書裡面描述,自己怎麼希望陳寅恪先生給他寫序,而且也只有他能寫這個序言。這種推崇不是虛名和客套,他們二人互相都很推崇。
羊城晚報: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陳寅恪先生寫出了《柳如是別傳》、《論再生緣》這些皇皇大作,但陳垣先生的論著比起以前就少了很多。人們會從這些比較上得出某些結論,您怎麼看?
陳智超:首先有一個問題不能回避,陳垣先生比陳寅恪先生大十歲。其實,並非1949年後陳垣先生的論著戛然而止,他最後一部大的著作《通鑑胡注表微》是在1946年刊行的,那時他已經66歲。當時他在家書裡面就多次流露「將軍老矣」。
羊城晚報:是不是也有身體不好的原因?
陳智超:一方面當時關於輔仁大學的爭奪很激烈,梵蒂岡要停發經費,輔仁還有三千多師生,中央人民政府不管誰管?這裡面的鬥爭牽扯了他大量的精力。另一方面,年事已高,他也確實身體狀況不樂觀。1953年祖父給冼玉清先生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說:四九年以後因為各種事忙,沒有時間寫學術文章,我正要寫了,結果右手麻木了;請蘇聯專家醫生看過,說我要立即停止一切工作,要休息。這一次就住院大概一百多天,然後陸續又住了八、九次醫院吧,1964年還動過一個大手術。健康狀況不允許了。
六、陳垣還擔負相當的社會工作
羊城晚報:新社會帶給他的震動應該也很大。
陳智超:這當然也是另外一個原因。他經過了晚清、北洋軍閥、國民政府、日本人統治,曾經一度對辛亥革命之後的民國成立以及抗戰勝利都抱有很高期望,但最後都失望了。解放以後為什麼他轉變很快,並不是因為讀了很多馬列主義的書,而是因為看到了現實。我老引這段話,祖父1949年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文章中說:
「有人問我北平解放後,你看見些什麼和以前不同?我告訴他,看見的先不說,我告訴你看不見的。解放後的北平,看不見打人的兵,看不見打洋車伕的警察,街上看不見乞丐,看不見整天花天酒地的政府官吏,看不見託人情送官禮的事情,更看不見有所謂『新貴』在琉璃廠買古董……這不同於以前的改朝換代,的確是歷史上空前的、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羊城晚報:那麼他在學術上主要做了什麼?
陳智超:1949年之後,祖父主要做了兩件大事:因為他原來的著作很多都是木刻本,或者在雜誌上發表,現在全部由國家出版社排印出版。大部分著作都是他在解放後精心修改過,並且重新整理的,這是一件工作。另外,就是著手整理《舊五代史》和《冊府元龜》,這是很大的工程,但沒有來得及完成。
羊城晚報:此外,陳垣先生的社會工作也相當繁重。
陳智超:是的,他關心史學教育,繼續指導學生,為出版社審稿,還當著幾千人學校的校長,這都佔去相當的精力。以前的幾十年,他每天凌晨四時起床讀書寫作,晚上九時就寢,生活很有規律。但解放之後,因為不斷參加各種會議,午夜才入睡也成了常事。
羊城晚報:也就是說,二陳在解放後的身份迥異,所以他們承擔的職責也是很不一樣的?
陳智超:對。陳寅恪先生應該說是比較純粹的、學院式的學者,陳垣先生有相當的社會活動,而且還是一位教育家,這個區別客觀存在。
羊城晚報:二人原先在學術上經常交流,新中國成立以後,這種交情還在嗎?
陳智超:這種交往一直沒有斷。過去兩人通信很頻繁,後來因為陳寅恪眼睛失明,沒有直接通信的可能,但還是互相關心的。1953年12月,陳垣給冼玉清先生的信中寫道:「中古史研究所事情當汪君未南行前,曾到舍間商酌,同人意見以為所長一席,寅恪先生最為合適。今聞寅恪先生不就,大家頗為失望,奈何!」而在1955年的信中,陳垣問冼:「寅恪先生起居佳否?聞其女公子調粵工作,可以照顧,甚善。」可見其關心。
七、參加曹錕賄選是一生當中一個污點
羊城晚報:最近您主持編輯的《陳垣全集》出版了,人們發現書中收入了他生前寫的一個內部檢討材料,裡面交待了有關「曹錕賄選」的情況。
陳智超:我始終不把祖父看做一個完人,更不是把他看做聖人。他就是一位傑出的史學家、教育家、愛國者。他參加曹錕賄選是在1923年,我在全集裡面特別收了他寫的一個內部檢討,當時領導並不要求、也不希望他公開檢討,是他自己寫的。我把這篇文章也發表了。我覺得,既然是全集,就要反映全面。他自己一直認為,參加曹錕賄選是一生當中一個污點,我也不能給它抹掉了,我保留這封檢討,是讓人家全面了解他,他不是完人,也曾走過彎路。
但是,評價一個人的一生,看他的全部,要看他的晚節。就在參加賄選的同年,他寫了被蔡元培先生稱為「石破天驚之作」的《元西域人華化考》,後來又被推舉為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和故宮博物院理事,為保護故宮及故宮文物,與北洋軍閥進行了堅決鬥爭,一度還被捕並遭軟禁。上面提到的陳寅恪先生稱他「德才兼優」,也是在「賄選事件」之後。從這些也可看出當時社會對他的評價。
羊城晚報:那麼這件事到底當時是個怎麼回事?
陳智超:當時陳垣是國會議員,是拿薪水的,而且這個是他主要的收入來源。但由於連年戰爭,薪水已多時未發,後來得到通知說要補發欠薪了,也同時要求他們參加選舉。這是他終身的憾事。
八、三次婚姻與感情生活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出生在一個大家庭,有兩位母親,先後有三個妻子、十一個子女。在感情方面,他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陳智超:陳垣5歲時,父親把他過繼給了去世而沒有子嗣的三伯父。陳垣後來回憶說,雖然與過繼母親李氏生活在一起,她對自己也百般關愛,但畢竟是在生母周氏的懷抱中長大,對她還是很依戀的。每次吃飯,他總是在過繼母親處吃一點,然後又偷偷跑回生母那裡去吃飯。五六歲他就離開家鄉到廣州求學,除了有限的幾次回鄉省親外,很少有與母親見面的機會。他常因不能親自侍奉母親而內疚。
年輕時陳垣聰明博學,又長得一表人才,在廣州時被稱為「靚仔垣」。還有人提到這麼一件事:由於經常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又擅長演講,陳垣的名氣與日俱增,招來了不少開放女性的追求。陳垣有段時間用筆名發表文章,其中一個筆名是「豔」,友人問他何意,他坦言是他最喜歡的一個女朋友。
羊城晚報:他為什麼會有三次婚姻呢?
陳智超:1913年因赴北京從政,陳垣跟以前的生活切斷了聯繫,包括「父母之命」的原配妻子鄧照圓,也就是我的祖母。祖母原名「珍安」,識字不多,裹過小腳,因為祖父又字「圓庵」,所以祖母后來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照圓」,但他們兩人終究因為彼此思想的巨大隔閡,祖父來京後兩人就沒有再生活在一起。但是祖母知道祖父喜歡吃家鄉的鯪魚,就常讓子女買來曬乾,寄到北京。因為祖父過繼時是「兼祧兩房」,所以又娶了二房吳淑媛,比他小四歲,但也沒有隨他去北京,不久因意外失足落水而亡,年僅28歲。
後來追隨祖父去北京的徐蕙齡,是他在光華醫學專門學校的師妹和學生。他們在北京共同生活了近40年,但到了晚年感情不和,出現巨大矛盾而分居了,後來徐夫人跟隨所生的兒子陳容到了天津生活。
對於身在天津、廣東的兩位妻子,祖父一直寄生活費。直到1966年5月,她們兩位在相隔不到一週的時間內先後去世,祖父這時已經是86歲的老人了。
羊城晚報:陳垣先生晚年,他的女弟子劉乃和成為了得力助手和忘年知己,長期相隨。二人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
陳智超:這個問題不是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我的妻子曾慶瑛教授曾在《陳垣和家人》一書中,用了專門一節全面談到這個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相關內容。
大師陳垣
陳垣,字援庵,廣東新會人。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曾被毛澤東稱為「國家的國寶」,與陳寅恪並稱「史學二陳」。
陳垣先生於1880年出生,六歲至廣州讀書。早年曾考科舉而名落孫山。在博濟醫學堂學過西醫,後創辦並入讀光華醫學堂,並留校任教。
1905年,與潘達微、高劍父創辦《時事畫報》,反對滿清專制、外國侵略,以觀點立場激進而著稱。辛亥革命後,當選民國眾議員,從此定居北京,後曾任教育部副部長。
1917年,38歲的他發表第一篇學術著作《元也里可溫考》,開闢了宗教史研究領域,當即震動學界,一鳴驚人,由此開始學術生涯。
抗戰淪陷期間,他閉門研究,堅決不與日本人合作。1949年,他選擇留在大陸,晚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病逝於1971年。
作為史學大師,他在宗教史、元史、中外交通史、考據學、校勘學、歷史文獻學上獨創甚多,學術建樹影響至今。
作為教育家,他從教74年,從傳統私塾老師到現代大學校長,前後執掌輔仁大學、北京師範大學46年。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王嘉爾學歷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蔡英文一句話暖爆!國門失守全台灣都慌了
👉https://youtu.be/4AndP5UxxUE
高學歷碩士被罵爆!年薪60萬怨社會不公?
👉https://youtu.be/J7PFgdve464
獨自養出律師和醫師!黃宥嘉媽媽引發熱議
👉https://youtu.be/yMduyWmE1Ao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12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分段重點】
00:00 開場介紹
01:32 震驚!黃芳彥為何客死於異鄉?
07:48 黃芳彥死因可能與此有關?
13:40 獨家!鄭弘儀談黃芳彥的小故事
15:09 黃芳彥怎麼樣的心情下選擇這條路?
22:25 黃芳彥死亡 多令人唏噓?
24:42 黃芳彥在SAS時期住進醫院抗疫?
25:49 黃芳彥在美國被拍到跟誰吃飯?
29:37 部桃醫院清潔工為何要爆發離職潮?
33:18 支持醫護 為何有人說道難做到?
35:17 為何就診被趕 疫情下的不信任?
38:12 家人討論什麼 讓護理人員多心酸?
40:40 醫師為何自己搭一個發燒篩檢站?
41:56 疫情下的難題 人性多糾結?
47:22 車廂有人咳嗽 心理小劇場多糾結?
49:06 連泡湯都要戴口罩 竟被抗議?
50:09 因為疫情 里長被拜託什麼事?
52:48 疫情影響 公益尾牙圍爐都沒了?
54:00 這波疫情 大家要忍耐多久?
55:45 辦活動規模限縮考量多少?
58:00 遇到母喪 在國外工作多糾結?
59:16 疫情給大家什麼人生反思?
01:04:25 疫苗接踵還要等 出國玩還要忍多久?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1#黃芳彥
王嘉爾學歷 在 浪LIVE直播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賴在你的懷裡,聽著彼此心跳,一天又一天然後一起慢慢變老」,這也許不是最浪漫的劇情,卻是多數女孩在愛情中最渴望的狀態,對照現今生活所見各式各樣的愛情,許多人透過手機談戀愛,開心時給個貼圖表情、吵架了就躲在螢幕後生氣,最純粹的愛情都失去了溫度,這算哪門子的戀愛?
你愛的我愛你 Actually, I Love You |余姿昀
數位完整版:https://rock-mobile.lnk.to/ActuallyILoveYou
浪Live 《Love In Live女聲力量》第一章 Chapter One:
愛上你是世界上最美的約定
我要 我會 成為你心中最愛的那個我
你愛的我愛你 |余姿昀
「你愛的我愛你」透過輕快、明亮的節奏搭配姿昀細緻甜美的嗓音,道出極致純粹的愛情,別再問喜歡的原因,當我們擁抱彼此的那一刻、兩顆心緊緊靠近的那一刻,還需要證明什麼是愛嗎?
每當從你眼中看見自己,就知道那是愛情最美的樣貌。
國際編曲大師Skot Suyama陶山製作、吳易緯填詞
余姿昀大膽唱出女孩在愛情裡最真實的樣貌
2019全新單曲「你愛的我愛你」 3/8 正式數位發行
#女聲力量 #陶山Skotsuyama #余姿昀
• 關於余姿昀Penny Yu
在全台最大型歌唱選秀節目「聲林之王」中以一曲「阿楚姑娘」驚艷全場,令許多網友紛紛留言詢問「余姿昀是誰」。亮眼外型與高超歌唱技巧的余姿昀,擁有台大會計系高學歷的背景,從小學習古典鋼琴,為了增加自己音樂的豐富度,開始自學吉他。早在2013年便因在網路翻唱陳芳語的「愛你」、五月天的 「入陣曲」等歌曲,而累計百萬瀏覽人次紀錄,更被譽為「新一代S.H.E」,後以雙人組合「她她」正式出道並發行音樂作品。2015年受邀參加「中國好聲音」、「隱藏的歌手」等大型音樂節目,更在2016年拿下「超級女聲」第十三名的亮眼成績,也因受邀參加各大歌唱節目踢館,被粉絲稱為「PK王」。擁有空靈甜美歌嗓的姿昀,同時也是娛樂實況直播「浪Live」旗下的音樂才藝主播,在直播領域中累計超過二十萬粉絲數,是平台中相當優秀的彈唱主播,2018年姿昀參與浪Live造星計畫所舉辦的「金曲歌手爭霸戰」,最後一刻以壓倒性的積分拿下當月份音樂才藝冠軍,更獲得國際編曲大師/音樂製作人Skot Suyama陶山打造全新單曲的機會。而巧妙的是2013年姿昀在網路爆紅的第一首歌曲,便是陶山老師為陳芳語製作的經典歌曲「愛你」,讓一直很喜歡陶山老師作品的姿昀,更加珍惜與老師這次的音樂合作。
你愛的我愛你 |余姿昀
詞:吳易緯 曲:陶山Skot Suyama
親親笑的臉 靜靜欣賞你 彷彿彼此的倒影
喜歡壞天氣 鑽進你大衣 故意賴在你懷裡
聽見心跳
證明 愛你從不需要原因 每當你說
想你 就能從你眼裡看見 你愛的我
愛你 擁抱著不留空隙呼吸 像多害怕失去我
愛你 我想和你永遠在一起 成為你 愛的我
「你最愛的我」
折疊我世界 存放你手心 只想完全屬於你
感覺體溫
證明 愛你從不需要原因 每當你說
想你 就能從你眼裡看見 你愛的我
愛你 擁抱著不留空隙呼吸 像多害怕失去我
愛你 我想和你永遠在一起 成為你 愛的我
「你最愛的我」
快樂到忍不住掉眼淚 是因為我遇見你
能愛上你是這世界上 最美的約定
聽見心跳
證明 愛你從不需要原因 每當你說
想你 就能從你眼裡看見 你愛的我
愛你 擁抱著不留空隙呼吸 像多害怕失去我
愛你 我想和你永遠在一起 成為你 愛的我
「你最愛的我」
---
你愛的我愛你 Actually, I Love You
製作人:Skot Suyama陶山
編曲:Skot Suyama陶山
混音:Skot Suyama陶山
混音錄音室:Skot’s house陶山錄音
王嘉爾學歷 在 熱血阿傑黃仕傑Gallant M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個人介紹
姓名:黃仕傑 人稱:熱血阿傑
入圍第53屆金鐘獎最佳兒少節目主持人
1973年生於台北,從小不愛念書成績總是吊車尾,只喜歡觀察自然、飼養動物,僅完成國民義務教育(最高學歷:大同國中),即投入就業市場。退伍當年因工作傷害,右手4隻手指遭截肢,反成為人生轉戾點!再度回到心中嚮往的生態世界,努力自學台灣原生動、植物知識。十多年來造訪東南亞、非洲、南美洲、澳洲各國,深入杳無人煙的熱帶雨林,紀錄森林現況,並拍攝植物、動物原棲地照片、影片。曾任國科會生態影片昆蟲顧問、台灣大學國科會計畫助理、嘉義大學國科會計畫助理、台灣全記錄生態講師,「好好玩自然」生態講師兼任主持;帶領親子走入自然觀察並專心於自然生態攝影、寫作,並隨時於各社群發表自然觀察經驗。
專欄:
國語日報科學版
中研院數位島嶼網站
台灣各林區管理處、國家公園解說志工訓練講師
國家地理雜誌生態營隊 講師
孤獨星球自然觀察營隊 講師
自然野趣教育機構昆蟲 講師
著作:
『長戟大兜蟲』(親親文化出版)、
『昆蟲臉書』(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霸王甲蟲小百科』(人類智庫出版)、
『超震撼甲蟲王』(人類智庫出版)、
『蕙蓀林場100種常見的昆蟲』攝影作品(國立中興大學林管處出版)、
『昆蟲臉書』『帶著孩子玩自然』『螳螂的私密生活』『好家在森林』『昆蟲上菜』(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鍬形蟲日記簿』『甲蟲日記簿』(紅樹林出版)。
2018第四季預計上市書籍:偽裝生物小百科。
蘋果日報:
專家學者鑑定後,認為協助田野調查工作的黃仕傑從發現到採集研究貢獻極大,因此以其名命名。
【更新】新發現! 墾丁現3擬步行蟲 | 即時新聞 | 20150121 | 蘋果日報
黃仕傑個人部落格:www.flickr.com/photos/shijak0526
黃仕傑個人頻道:www.youtube.com/user/shijak0526
歡迎造訪作者社群網站/
FACEBOOK︰黃仕傑 https://www.facebook.com/shijak0526Ta...
熱血阿傑❤️直播20181226-鳥嘴鍬-Dorcus arfakianus阿爾法克扁產卵房佈置-Dynastes hercules赫克力士長戟大兜羽化不全省思-如何幫菌瓶開天窗Dorcus bucephalus
王嘉爾學歷 在 王嘉爾學歷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輕鬆健身去-2022年3月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關於「王嘉爾學歷」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王嘉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王嘉爾(英語:Jackson Wang Ka-Yee,1994年3月28日-),香港歌手、主持人, ... ... <看更多>
王嘉爾學歷 在 動誌- 王嘉爾曾是亞洲擊劍第一 如果沒進入演藝圈說不定有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王嘉爾 曾是亞洲擊劍第一 如果沒進入演藝圈說不定有機會獲得奧運的擊劍獎牌 Jackson Wang GOT7 Sweet Boy Jackson Wang 王嘉爾台灣首站GOT7 Taiwan Backup 台灣聯合 ... ... <看更多>
王嘉爾學歷 在 王嘉爾學歷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輕鬆健身去-2022年3月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關於「王嘉爾學歷」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王嘉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王嘉爾(英語:Jackson Wang Ka-Yee,1994年3月28日-),香港歌手、主持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