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當一個原住民,需要花多久的時間呢?是一個月、一年、還是一輩子呢?」
我在高雄市長大,尋常的那種集合式大樓;我父親的父親來自澎湖七美嶼,母親則來自屏東高樹鄉。也未曾有過多少跟原住民有關的記憶,只隱約記得母親說過,她和她的堂/表姊妹們,時有被「誤認」成原住民的經驗。
大學後進入了學運社團,開始頻繁地參與各種倡議、抗爭行動,當然,也包含了原住民議題。這一路上,為了尋找自己的著力點,竟也開啟了追索身分認同的契機。
還記得第一次,參與成大原住民社團的歌舞排練,看著自己腰上層層疊疊的布、彩色的緞帶,端詳自己的樣子,感覺到族裔和身分;在每一個踏步、踮腳、領唱、答唱的過程裡,我感覺我不只是在練習歌舞,而也是在「練習」作一個原住民。沒有盡頭地。
我想起壢坵的小米田、想起大港口的龍的故事,想起破碎的、片段的族語單字嚼在嘴裡,原住民是甚麼樣子的?他們怎麼說話、怎麼想、用甚麼方式過生活呢?誰是原住民?那,我是誰?
這股隱晦的身分認同思索,隨著我來往更多村落、參與原住民議題更深,開始蔓延開來,形成日常的焦慮,反反覆覆。
❖「身為白浪,我很抱歉」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白浪,純純種種的白浪,甚至為此沮喪,在參與議題的時候,好像總是找不到一個適切的發聲和行動位置。與族人互動的過程中,又好像沒有能與族人搭上話或是獲得信任的基礎。
「作為一個漢人,我的確轉換過好幾次心情,從想親近到實際上疏離、從難過自己的疏離到恨不得把自己的眼窩挖深一點、鼻子隆高一點。」如果這樣就可以不必解釋自己是誰、為什麼在這裡。
於是當時以漢人身分作為認同的我,充滿原罪感,並帶著虧欠的情緒,在2013年的反核大遊行中把「身為白浪,我很抱歉」的字眼紋身在肩膀上。沒有想到,一個剛認識的馬卡道族朋友一臉何必地跟我說「妳不用這樣!」
我還在想那是什麼意思,結果,好不容易漸漸習慣了笑著自我介紹「我是白浪啊」,一個月內,就赫然得知自己的馬卡道族血統。
❖「被奪去名字的人」
最早我的家族住在屏東高樹鄉加蚋埔,也就是至今留有夜祭的村落,現在我外婆的幾個姊妹們都還住在附近幾個小村子。問過我母親,她說過去外婆的確曾告訴她,還有些親戚住在加蚋埔。
我的家族間從未有過跟「平埔」、「原住民」有關的耳語,後來我曾問母親,她阿公(被登記成「熟」的)長得像原住民嗎?她說:「一點都不像,他長得堂堂正正的!」
拼湊母系家族的拼圖是一場幽微的伏流歷險,除了衝擊,更有些微的憤恨。
末裔如外婆、母親與我,無從承繼馬卡道的文化、語言、信仰,不是因為我們在族別之間做了什麼選擇,而是因為其中某一些選項已經被抹除了。
我們好像以為現在的我們是自由的、依循自己的意志、掌握自己的生活,但事實上打從一開始,我們早已被剝奪了記憶自己可能/可以是誰的權利。
看到資料上用「漢化殆盡」來帶過這三四百年文化崩解的光景,都會忍不住想像,那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我怎麼不曾設想過,他們有名字、有愛吃的食物、有情人、有憤怒和憂愁,怎麼在歷史的某一個斷點全數消失呢?
「台灣」用的是他們當中某一群人的名字、凱達格蘭大道用的是另一群人的名字,怎麼憑空蒸發,成為一個永恆的、空蕪的紀念碑?
這些名字的子民在哪一刻、甚麼情景下剝去獸皮綁起衣襟、放下獵槍拿起鋤頭、把壺瓶撤下放上媽祖像、說起一口台語,把母親的傳祀改成父親的姓氏?
如果可以,很想要把麥克風嘟到1850年代的某一個他們面前,你為什麼這樣選擇?你放棄了哪些?誰使你這麼做?你遺憾嗎?你感到羞辱還是驕傲?
一群被奪去名字的人。也許我越來越能夠想像,也許永遠都不。但我開始知道的是,這群人從未消失,只是隱姓埋名地生活著,其中一些,用一個全新的身世記憶自己;另外一些,則努力拼湊還原,只求無憾無虧欠於祖源。
❖「我花了21年學習如何離棄地土
離棄母親的語言
直到夢中的庄頭呼喚著我
沒有根的孩子
依憑殘缺的地景記憶走過一個又一個村落
找到赤腳的信仰之前
不會停歇
我是半人番啊」
經過了身分轉移走一遭,戲劇化地,看似得償所願。然而,舊的矛盾得到解決,新的思索也浮現出來。
首先,我明白原住民的課題就該是全台灣人的課題,是所有台灣人的尋根,而不僅是原住民自己的。
我將為我血緣裡原住民的成分感到驕傲和敬畏,也對漢人的成分感覺釋然,這個雜揉和混血的狀態,不就是這個島嶼的縮影嗎?
再者,如果文化早已斷裂,血緣又意謂了什麼呢?像我這樣,沒有了傳統、信仰、語言,一點點殘存的都模糊難辨,那股追尋母體的認同,究竟是誰的母體?如果我探源尋根,在我的生命經驗裡如同學習一種未曾認識的文化,「根」又何以為「根」?
所以,到底怎麼樣才是一個原住民?當我們說一個人是「原住民」的時候,究竟指的是什麼?
我明白的不多,「原住民」其實是相當晚近的概念,「平埔&高山」和「熟&生」也是統治者區分人群的方式,甚至於「馬卡道」這個族群名稱,屏東的族人都未必聽過;能確信的是,尋溯來時的銘印啊,是一生的課題。
從我身上,除了試圖去凸顯平埔原住民族的樣貌,我們從未消失,只是反映了被國家除名和與外來文化混血的結果;也想回過頭來,去挑戰政府透過行政體系與民族認定,為「原住民」所設下的族群邊界,看似保障、其實箝制了我們對原住民族的想像。
族裔其實沒有想像中重要,卻比想像中重要。
重要的不是你如何被歸類,而是你如何回應召喚、你如何選擇和實踐要成為誰。
現在有人問我是不是原住民,我都還未必反應的過來。然而,這是無數場記憶與遺忘的鬥爭,雖然有點晚了,偏有人要固執地記著。
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住民族日 沒有名字的人 #陳以箴
-
全文閱讀:https://bit.ly/3ykLh7G
延伸影音:https://bit.ly/2TKURlh、https://bit.ly/3C5z0X1
《沒有名字的人》:https://bit.ly/37eT23o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0萬的網紅A力地方媽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就是喜歡追劇看戲, 好像我這地方媽媽沒有遁入別人的故事, 人生就不會完整一樣! 這種步驟少「放乎它滾」的煮食, 就是我的最愛,可以偷空看兩集劇! 牛肉我很久沒吃了, 因為家人不吃牛, 但是最近這個煮法,煮起來的牛, 可以融合各種口味, 煮好家人的,不管什麼今晚熱湯, 從冰箱拿牛切幾片給自己都可以淋...
獵槍台語 在 地方媽媽Ellie健身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就是喜歡追劇看戲,
好像我這地方媽媽沒有遁入別人的故事,
人生就不會完整一樣!
這種步驟少「放乎它滾」的煮食,
就是我的最愛,可以偷空看兩集劇!
牛肉很久沒吃了,
因為家人不吃牛,
但是最近這個煮法,煮起來的牛,
可以融合各種口味,
煮好家人的,不管什麼今晚熱湯,
從冰箱拿牛切幾片給自己都可以淋!
以形補形,吃個幾片,覺得腿壯!
古早古早的電影,
古早古早的灶咖,
我的血液裡流著逼情的台味腳勤,
古早味的台電影就是,
沒有月台也要追火車,
走個路也要去撞汽車,
傷心要先哭乎枕頭知,
走失了要翻衣認胎記!
講台語還是很燒腦,
但這是伴我成長的語言啊,
怎麼搞的長大用台語都不會吵架了!
好吧!至少打架可以用台語!
來!腱基肉嘎滾落企!
揉!麵粉堆嘎揉落企!
材料:
牛腱兩三條(看鍋子空間)
奶油一小塊(爆香用)
胡椒顆粒一把(可以用香料袋裝,或不裝)
月桂葉一片(拍幾下或揉碎)
薑拇指般大(拍裂可順便洩憤)
洋蔥半顆(切半剝皮直接投因為懶)
蔥一把
(綁成小人節結順便施法祈禱老公脾氣好)
辣椒五六七八根(看跟老公有沒有隔夜仇)
蘿蔔要不要都可以(看鍋子空間)
作法:
牛腱泡清水,冷水下鍋滾個三分鐘,洗淨。
(它會從長長的一條,嚇抽成一坨)
鐵鍋下一小塊奶油,將所有香料丟下去煎,
也煎一下肉的表面提個牛味。
加入水還有那個要加不加的蘿蔔慢慢燉。
就醬紫!結束!沒有了!!!超簡單484.....
我牙口不好文文啊火
滾了兩小時啊有夠軟爛的。
最好含著湯汁浸泡一晚
(是牛不是自己嘴巴含)。
再忍耐一下下放冷藏冰凝了再拿出來切,
沒有冷處理,刀一切,那牛會整個崩潰喔!
我另外用醬油滷一鍋迴旋叉燒給我老公(他不吃牛)
紅蘿蔔放在豬那一鍋滷,
兩人都可以吃也比較有味道,
迴旋叉燒主要就是豬五花用棉線綁一綁,煎一煎,
香料差不多蔥薑蒜洋蔥,一起煎,
再加入醬汁用日式醬油、味醂、一點冰糖,
燉煮一小時左右就完成!
滷豬醬汁(母湯)
可以再拿來滷香菇、木耳、泡溏心蛋...
這樣滷兩鍋,要上菜只要加熱組合,
快速又方便!
各吃各的好料,我可以撈過界吃他的,
他不能覬覦我的!
迴旋叉燒去年有分享過影片,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頭閱!
攝影 周琨瑾
影片資訊:
引用小片段音樂:
資料來源:開放博物館
1962年的台語片
送君情綿綿
未婚懷孕,分離綿綿此恨無絕期,
情人死而復活的激烈情史!
1962年的台語片
龍山寺之戀
外省本省有恩有情都是自己人的,
有人救時當需救勸世情史!
1969年的台語片
星夜離別
養子與歌女遭心機女與渣男命運之捉弄,
含冤操獵槍濺血洗白最終還是分離的悲情!
背景音樂:
Title: Baltic Levity - Thatched Villagers
Artist: Kevin MacLeod
獵槍台語 在 沃草 Watchou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回顧 #國家語言發展法
近日因為新任行政院發言人 Kolas Yotaka 表示羅馬拼音才能清楚表達她的名字,希望大家能適應這樣的稱呼方式。這樣的說法引來奇幻文學譯者朱學恒嗆聲「我根本不用,也不會記住你的名字。」更引發一系列關於羅馬拼音的論戰。
其實,羅馬拼音在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已相當久遠,早在十七世紀時,就有傳教士以羅馬拼音編寫原住民字典,像是記載西拉雅族語的「新港文書」就是其中經典,可惜西拉雅族語言逐漸失傳,現在要解讀前人留下的文書相當艱難。
十九世紀末,則有《台灣府城教會報》(現台灣教會公報)開始以台語羅馬字發行報紙,後經中國國民黨政府禁止,才改用「國語漢字」撰寫。
始終在三讀前遲遲未能通過的《國家語言發展法》,其實就要求政府應該保障現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流通的各種語言,第三條更載明「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此案明明已在排在剛結束的立法院臨時會議程中,卻未完成三讀就宣布休會,執政黨為德不卒,又讓朱學恒趁隙嗆聲嘲弄,實在是格外諷刺。
了解更多:
民進黨立委Kolas Yotaka:為什麼原住民要學過端午,漢人卻不用了解我們的海祭?
https://musou.tw/focuses/1185
原住民獵人:政府認可的獵槍倒退兩百年 連山豬都笑我們的槍爛
https://musou.tw/focuses/1312
國民黨為何佔原民土地 內政部:不知道、記錯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43Pyq3vkjo
獵槍台語 在 A力地方媽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就是喜歡追劇看戲,
好像我這地方媽媽沒有遁入別人的故事,
人生就不會完整一樣!
這種步驟少「放乎它滾」的煮食,
就是我的最愛,可以偷空看兩集劇!
牛肉我很久沒吃了,
因為家人不吃牛,
但是最近這個煮法,煮起來的牛,
可以融合各種口味,
煮好家人的,不管什麼今晚熱湯,
從冰箱拿牛切幾片給自己都可以淋!
以形補形,吃個幾片,覺得腿壯!
古早古早的電影,
古早古早的灶咖,
我的血液裡流著逼情的台味腳勤,
古早味的台電影就是,
沒有月台也要追火車,
走個路也要去撞汽車,
傷心要先哭乎枕頭知,
走失了要翻衣認胎記!
講台語還是很燒腦,
但這是伴我成長的語言啊,
怎麼搞的長大用台語都不會吵架了!
好吧!至少打架可以用台語!
來!腱基肉嘎滾落企!
揉!麵粉堆嘎揉落企!
材料:
牛腱兩三條(看鍋子空間)
奶油一小塊(爆香用)
胡椒顆粒一把(可以用香料袋裝,或不裝)
月桂葉一片(拍幾下或揉碎)
薑拇指般大(拍裂可順便洩憤)
洋蔥半顆(切半剝皮直接投因為懶)
蔥一把(綁成小人節結順便施法祈禱老公脾氣好)
辣椒五六七八根(看跟老公有沒有隔夜仇)
蘿蔔要不要都可以(看鍋子空間)
作法:
牛腱泡一下清水,冷水下鍋大滾個三分鐘,洗淨。
(它會從長長的一條,嚇抽成一坨)
鐵鍋下一小塊奶油,將所有香料丟下去煎,
也煎一下肉的表面提個牛味。
加入水還有那個要加不加的蘿蔔慢慢燉。
就醬紫!結束!沒有了!!!超簡單484.....
我牙口不好文文啊火滾了兩小時啊有夠軟爛的。
最好含著湯汁浸泡一晚(是牛不是自己嘴巴含)。
再忍耐一下下放冷藏冰凝了再拿出來切,
沒有冷處理刀一切,那牛會整個崩潰喔!
我另外用醬油滷一鍋迴旋叉燒給我老公(他不吃牛)
紅蘿蔔放在豬那一鍋滷,兩人都可以吃也比較有味道,
迴旋叉燒主要就是豬五花用棉線綁一綁,煎一煎,
香料差不多蔥薑蒜洋蔥,一起煎,
再加入醬汁用日式醬油、味醂、一點冰糖,
燉煮一小時左右就完成!
滷豬醬汁(母湯)可以再拿來滷香菇、木耳、泡溏心蛋...
這樣滷兩鍋,要上菜只要加熱組合,快速又方便!
各吃各的好料,我可以撈過界吃他的,他不能覬覦我的!
迴旋叉燒去年有分享過影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頭閱!
影片資訊:
引用小片段音樂:
資料來源:開放博物館
1962年的台語片
送君情綿綿
未婚懷孕,分離綿綿此恨無絕期,
情人死而復活的激烈情史!
1962年的台語片
龍山寺之戀
外省本省有恩有情都是自己人的,
有人救時當需救勸世情史!
1969年的台語片
星夜離別
養子與歌女遭心機女與渣男命運之捉弄,
含冤操獵槍濺血洗白最終還是分離的悲情!
背景音樂:
Title: Baltic Levity - Thatched Villagers
Artist: Kevin MacLeod
--------------------------------------------------------------------------
我是A力,運動是我的日常,廚房是我的療癒室,
我曾經是個圓噸噸的地方媽媽,也在九彎十八拐的減脂路上迷過路,
如果妳也在學習,我會很開心在這裡見到妳~
這裡有我老公幫我記錄的生活,我也很歡迎妳到粉專上跟我聊天,
生活是一場接力賽,我們一起陰溝裡賞星星!
粉專:地方媽媽 健身筆記 Ellie
https://www.facebook.com/ellielocalmom
IG:local_mom_ellie
https://www.instagram.com/local_mom_ellie
攝影-導演 我先森/周琨瑾火野攝影
剪輯-文字 苔苔我/彭佳琳 A力地方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