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蘋果創辦人 #賈伯斯 看似劃時代的產品NeXT電腦卻一敗塗地?是什麼讓皮克斯走出兜售硬體的低谷迎來動畫的高峰?iPhone、iPod時期的賈伯斯做出了哪些改變讓蘋果保持紀律與創新並存?
🌊🧊原來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一杯「水」裡。
💡《#高勝率創新》顛覆傳統認定的企業文化理論,組織的結構才是決定創新的關鍵因素。這本書將挑戰你既有的思考方式。
🔗圖文好讀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loonshots/
【這本書在說什麼?】
《高勝率創新》的作者是物理學家暨生技公司創業家薩菲.巴考(Safi Bahcall),他橫跨科學與商業兩大領域,以獨特且嶄新的觀點,說明為什麼有的組織能孕育並發展瘋狂點子,有的組織卻扼殺尚未茁壯的好點子。
這本書也刷新了我對於企業結構的認識,不同於以往的商業書籍經常強調「企業文化」這點,作者提出批判性的看法:「能讓團隊與群體中的個體共同合作、持續創新的最重要變數是『組織結構』,而不是已有成堆出版品談論的文化。」
他調侃許多人在亮眼股價表現已是既定事實之後,才從中尋找它的公司文化秘訣。就像請剛贏得樂透彩的人,描述他買下中獎彩券時穿的是哪雙襪子一樣。在書中,他以精彩的故事和嚴謹的推導,說明為什麼組織結構可能比文化更重要,也更可能影響個人與團隊的行為與決策。
作者秉持物理學家對科學的探索精神,就像用手術刀拆解許多知名的企業、醫界案例,爬梳案例人物做出決策背後的原因和方法。讀這本書讓我想起《異類》帶給我的流暢跟震撼,它會挑戰你的思考方式,也提供一種截然不同的商業思維。
能讓團隊與群體中的個體共同合作、持續創新的最重要變數是組織結構,而不是以有成堆出版品談論的文化。
【組織結構為何與相變科學扯上關係?】
談組織結構如何促進創新之前,我們得先問自己兩個相反的問題:「為什麼優秀團隊會扼殺絕佳想法?為什麼當事關重大利益時,群眾智慧反而很容易變成群眾暴政?」作者以物理學的角度,導入「相變科學」(Phase Transition)來剖析這個現象【圖 1】。
所謂的相變,例如原本流動的水分子,因為溫度降低的變化,結凍成堅固的冰。群體行為也會因為組織結構(而非文化)的變化發生改變,從靈活理性變成拒絕創新。如同極力想創新的員工,待在僵化的組織結構內,也會無從發揮手腳。
所以,水與冰如果要同時存在,需要符合特定條件,組織要兼具紀律與創新,也得營造必要條件。當結冰區的分子融化進入鄰近的液態區,而液態分子經過結冰區附著到表面結凍,在這種循環中,兩個相態勢均力敵,達到動態平衡。組織的結構,也可以這麼操作。
【成功創新的四個法則】
如何運用相變科學,達成組織得以不斷創新的最佳典範,作者歸納成書中最重要的「布希—魏爾創新法則」【圖 2】。這條法則強調將組織中的藝術家(發明家)和士兵(執行者)彼此分離,卻又保持動態平衡,法則命名的由來是以下兩個代表性的故事。
二戰期間美國MIT的工程主任布希(Vannevar Bush),說服白宮成立「科學研究與發展辦公室」,將負責創新的團隊獨立於軍隊之外,同時自己與軍隊維繫好關係,促進兩方的溝通與交流,發展出雷達與眾多高科技工具,協助美國逐漸逆轉二戰局勢。
美國電信巨頭AT&T也曾經陷入經營低谷,執行長魏爾(Theodore Vail)說服董事會,成立專門從事基礎研究的單位,後來定名「貝爾電話實驗室」。這個傳奇實驗室不但解決公司的電話通信問題,還發明了電晶體、太陽能電池、C程式語言與許多重大成就。
1.將不同的相分離
將團隊裡的「藝術家」和「士兵」分離開來,幫助他們建立各自獨立的團隊。你不可能要求一個團隊同時具備創意又兼顧執行,就像你不可能要求水同時是液態,又同時是固態一樣。例如六標準差或全面品質管理等效率系統,也許有助於拓展基業的衍生型計畫,卻會讓藝術家窒息。
藝術家所屬的團隊稱為「原創型團隊」,擁有許多瘋狂點子、高風險的早期想法,以及醜陋又脆弱的初始構想。士兵所屬的團隊稱為「衍生型團隊」,擅長用穩定且可靠的技能、協助組織擴大基業、同時嚴守紀律與品質。
領導人要打造兩種團隊的量身工具。對負責發展瘋狂點子的原創型團隊,給予比較大的管理幅度(扁平組織)、鬆散的控制與彈性(創意)的指標。對負責擴大基業的衍生型團隊,給予較小的管理幅度(階級)、嚴密的控制與固定(量化)的指標。
2.創造動態平衡
在攝氏零度時,將不同的相分離(開發瘋狂點子的原創型團隊和不斷擴充基業的衍生型團隊要區隔開來),並且創造動態平衡(確保各項專案與回饋意見在兩個團隊之間自由流通)。管理的藝術就在於將各自分離,又能保持連結。
身為領導人要當一個稱職的「園丁」,確保瘋狂點子的原創和衍生之作都受到細心栽培,沒有任何一方壓制過另一方,彼此給予滋養與支持。特別注意的是,藝術家往往喜歡藝術家,士兵往往偏好士兵,要讓兩方都感覺到自己受到重視與欣賞。
值得注意的是,要管理技術的轉移而非技術的本身。領導人不要用自身成功的經驗與傾向,來一手決定瘋狂點子的生死。而是建立一個自然的過程,讓計畫能從瘋狂點子孕育所轉移到實戰,也讓珍貴的意見回饋與市場情報,從實戰場地回傳到創意孕育所。
3.建立系統思維
良好的檢討是不論成敗,而是檢視決策品質。因為好決策可能有壞結果(運氣),壞決策偶爾也可能有好結果(還是運氣)。低效團隊不懂分析失敗,只會埋頭苦幹,甚至越挫越勇。這是零策略。
結果導向思維團隊,分析一個計劃或策略為何失敗。例如行銷故事情節太老套;產品與競爭品區隔不足;候選藥物的試驗數據資料不佳。它們未來可能會更努力發展故事情節、獨特的產品特色、更完善的試驗數據資料。
系統思維團隊會探討失敗背後的決策過程。怎麼做出那個結論的?應該有不同的人參與決策過程,或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嗎?現有的獎勵方式對決策有何影響?應該改變這些獎懲誘因嗎?
找出有結果導向思維的團隊,並且幫助他們採取系統思維。重點在於,持續探討如何改進決策的過程,找出關鍵影響因素、參與決策者、參考數據、做了那些分析。最重要的不是糾結於一時成果的好壞,而是思考未來的決策過程可以如何改善。
4.促成臨界點引發良性循環
作者推導出一個「神奇數字」的公式,說明在這個數字的兩端,員工會關注「工作」還是「辦公室政治」。牽涉到的參數有權益占比、管理幅度、組織適能度、與薪資加及率。這裡不提公式的細節,而是提供你六個能夠提升神奇數字的方法,達成相變的「臨界點」引發量性的創新循環。
1️⃣減少權術回報率:讓員工不同意透過遊說(辦公室政治),影響薪酬與升遷的決策。設法讓這些決策不過度仰賴員工的主管,而是受更獨立的人員評估,例如設立獨立的升遷評判委員。
2️⃣善用軟權益:找到並運用能發揮重大影響的非財務獎酬。例如同儕肯定與內在動機。領導者要注意的是,創意人才最樂於接受的,是來自同儕其他創意人才的回饋,而非傳統的權威角色。
3️⃣提升職務與技能適配:找出員工技能與受派職務不相符的情況,然後調整員工扮演的角色或轉調到其他團隊。目標是讓員工的職務能適度挑戰他的能力,例如設立獨立的職務匹配委員。
4️⃣顧好中間階層:找出並矯正不當誘因,特別留意脆弱的中階管理層,這是瘋狂點子與搞權術的拉鋸戰中最弱的一環。太過遠離則會引發升遷戰爭的誘因,表揚成果而非職級。
5️⃣用手槍對付刀子:在人才與瘋狂點子的爭奪戰中,你的競爭對手可能還在用過時的獎勵制度。延攬通曉這門專業的人擔任獎勵長之類的職務,可以擴大你的競爭優勢。
6️⃣調整管理幅度:讓負責開發瘋狂點子的原創型團隊的管理幅度擴大(衍生型團隊則相反),使管理方式更加彈性,促進更多的實驗進行,讓同儕之間能互相幫忙解決彼此問題。
【組織創新的三種陷阱】
然而,當領導人試著將組織從「停滯」態朝向創新的方向推展的時候,很容易步入三種陷阱之中。例如開創拍立得的寶麗來公司的蘭德、曾經空前輝煌的泛美航空特里普、以及蘋果公司的賈伯斯,都曾經成功地創新,卻又落入失敗的陷阱中【圖 3】。
⚠️第一種陷阱:若沒有適度地將藝術家、士兵兩個群體分離開來,領導人還強制要求所有團隊要有創意、要會創新,那麼只會造成全面性的「混亂」。就像電話接線生不必是個出色的創新者,有時候他只需要會接電話就可以了。
⚠️第二種陷阱:只有老闆喜愛的點子最危險。「摩西陷阱」指的是那些得到神聖領袖喜歡時才得以發展的想法,而不是經過戰場上的士兵與場邊的創意人才交換想法和回饋意見之後,依據想法本身的優劣做出的決定。領袖揚起手杖,海洋便一分為二,為了被揀選的瘋狂點子讓出路來。
⚠️第三種陷阱:影印機龍頭全錄公司的「PARC陷阱」是與摩西陷阱相反的例子。PARC實驗室的瘋狂點子都不是在強人領袖之下發展出來的,也因此遭到母公司的忽略與壓制,這些點子未能浮出檯面,反而卡在原地動彈不得。
【賈伯斯從摩西陷阱走到動態平衡】
文章開頭提到的賈伯斯,作者從相變科學的角度切入,用專章說明他的事業興衰。年輕時的賈伯斯踏入「摩西陷阱」,才華洋溢且創意奔放的他,靠危險的擴張循環,累積動能(麥金塔→NeXT)、能預見技術潛能,卻看不到創收潛力(早期的皮克斯)、一人獨擁權力,視野越來越窄。
但後來邁入下半場生涯高峰的他,在《賈伯斯傳》受訪時說道:「我發現最好的創新有時候是公司本身,是你組織它的方式。」此時的他已經學會維持組織的動態平衡,他讓產品設計長艾夫(藝術家)只向他報告,預立的執行長則是營運高手庫克(士兵)。
他為這兩種組織打造量身訂做的工具和運作方式,讓負責瘋狂點子的原創型團隊和負責擴展基業的衍生型團隊之間維持平衡,他已經學會當個悉心呵護兩方發展的「園丁」,而不是舉起手杖號令一切的「摩西」。
【心得後記:創新就是細究失敗的能力】
《高勝率創新》的內容非常豐富,紙本書400頁的篇幅讓人以為是厚重的磚頭教科書,但真正讀完之後仍有意猶未竟之感。我很佩服作者旁徵博引各種商業故事的同時,還能用淺顯易懂的物理現象來穿針引線,讓這本書有點兒商業、又有點科普的味道。
我很喜歡作者對於偉大的創新者做出的評語:「他們最大的才能可以說是細究失敗的能力。他們學會區分偽失敗與真正的失敗。」在書中多次提及「創新是很脆弱」的,必定遭逢多次失敗,最難的地方就在於區分真偽失敗的能力。
此外,書中的「創新人才」與《莫守成規》的「叛逆人才」,共同的特質就是擁有無止無盡的「好奇心」。領導者可以由自己做起,率先表現得更好問、更好奇,在公司鼓勵大家發揮好奇心,引發正向的發問循環,促進創新想法的出現。
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懷著好奇心的人,也認為這本書是一封寫給特定族群的情書:企業的中高階主管、所有的創業家、軍事與政界的領袖。你本身不需要極具創意,只要懂得善用「組織結構」的設計,促成藝術家與士兵的發展與交流,就能發揮組織創新的巨大潛力。
我發現最好的創新有時候是公司本身,是你組織它的方式。
天下雜誌 天下讀者俱樂部
物理學 之杖 在 City News 城市新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國際焦點】霍金,現代宇宙學最亮的一顆星殞落 享壽76歲(上)
史帝芬霍金,是科學蒼穹中最閃亮的一顆星,他的觀察形塑了現代宇宙學,並激勵了全球數億人。霍金13日在英國劍橋家中離世,享年76歲。
他的家人發表聲明,宣布父親的死訊,他的孩子露西(Lucy)、羅伯(Robert)與提摩西(Timothy)在聲明中說:「摯愛的父親今天離世,我們感到非常的悲痛。」
「他是一個很棒的科學家,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他的工作與留下來的產業將會流傳多年。他的勇氣、堅持,還有他的卓越與幽默,鼓勵了無數世界上的人。」
「他曾經說過:『即使擁有全宇宙,也比不上擁有一個愛你的人的家。』(It would not be much of a universe if it wasn’t home to the people you love.)我們會永遠想念他。」
對於科學家與熟悉霍金的人來說,他的這句話展現了他一直以來的想法與獨特的幽默感,讓他被世人熟知,超越他身體殘疾的限制。而他透過電腦合成的聲音,不斷與外界溝通,更顯現出人的想法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霍金1963年、在他21歲時被診斷出漸凍症,當時醫生診斷他最多只能再活兩年;幸運的是,霍金的病情比一般患者進展得更慢,從他被診斷那刻起,他至少活了超過半個世紀,現在的霍金已經超越疾病、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
據估計,霍金在牛津大學的三年內,大概只花了1000個小時努力讀書。2013年,在他的自傳中,霍金寫著:「若你不是聰明到不用努力,就得接受自己的限制。」
在期末考中,霍金的成績介於第一名與第二名之間,他說服自己的審查員說,如果他們給他第一名,他就可以去劍橋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因為霍金實在太難對付,審查員禁不起霍金「不然我就要繼續待在牛津」的威脅,他們給了他第一名。
看著霍金,我們也得承認,那些常常活在死亡陰影下的人,也活得格外努力。霍金被診斷的是終身的疾病,但當他看到一個他在醫院認識的白血病男孩,他體會到一件事,自己對「目標」的熱情被點燃,也變得更加清晰。
「雖然我的未來掛著一朵烏雲,但我發現,我從來沒有比以前更享受現在的生命。我開始努力在研究上進步。我的目標很清楚,就是好好了解整個宇宙,以及為什麼宇宙要存在。」霍金曾說。
1960年代,霍金開始使用拐杖,一直努力不想要坐輪椅,當他終於妥協,他用很「狂」的方式坐輪椅:在劍橋的路上衝刺,還有在大學派對中旋轉輪椅跳舞。
霍金的第一個突破在1970年,他與彭羅斯(Roger Penrose)合作,提出了「奇點定理」,指出宇宙如果遵守廣義相對論,且含有夠多的物質,則宇宙必定起於大爆炸奇點。
1974年,霍金提出知名的「霍金輻射」理論,表示根據量子論的預測,黑洞在不斷發射亞原子粒子,直到耗盡能量後,最終將以大爆炸的方式向外吐出所有物質,結束黑洞的生命。
這個理論引起了近代宇宙論中最激烈的辯論,霍金認為,如果一個黑洞終將蒸發,裡面的信息與能量也將逐漸洩漏消失。它與量子力學中一個最基本的定律相矛盾,因此有許多物理學家當時不同意霍金的理論。
霍金的一連串驚人發現,讓他在1974年時獲選為皇家學會會員,當時年僅32歲,是史上最年輕的會員。
霍金的開創性貢獻一直持續到1980年代。宇宙膨脹論指出,宇宙在一開始形成時經歷了一段驚人的擴張期。1982年,霍金率先展示了量子漲落如何透過膨脹,引起宇宙中星系的擴散。在這些量子漲落所引起的微小漣漪中,躺著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恆星、行星與生命的種子。
「這是科學史上最美麗的想法之一,」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馬克斯特格馬克(Max Tegmark)說。
但《時間簡史》一書的發行,使霍金正式崛起成為物理界巨星。《時間簡史》(The Brief History of Time)在1988年首次發行,在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上237周,創了金氏世界紀錄。這本書賣了1000萬本,被翻譯成40種語言。
圖、文來源/英國衛報
#StephenHawking #霍金 #cosmology #黑洞 #量子 #科學家 #時間簡史
物理學 之杖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換個角度切入:火星爺爺「向沒有借東西」】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上週分享的、火星爺爺的 TED 演說影片(連結:https://goo.gl/FnAws8),他是藉由哪些演說的技巧,讓這場演說成為 TEDxTaipei 點閱率最高的演說之一呢?
今晚就讓我們來補一下歐陽老師的分析文章吧。
-
換個角度切入:火星爺爺「向沒有借東西」/ 歐陽立中
通常,我會把演講內容分成兩種,一種是「老生常談」,一種是「出人意表」。
我們從小到大一定聽過不少演講,那麼,請你回想一下,在這些演講裡面,老生常談的多,還是出人意表的多呢?
答案應該是老生常談的多。
那我再問你,那些老生常談的,你還記得多少呢?
恐怕幾乎記不得了。
你記得的,一定是那些出人意表的演講內容。
因此,若你想成為一位演說高手,就要試著說出「出人意表」的內容。
不過,這要怎麼做呢?
很簡單,就是「換個角度切入」。
演講之所以會落於老生常談,都是因為採取最保守、最普通、最安全的角度切入。
但如果你今天一開口就打破聽眾的預期,自然而然你的演說也就成功了一半。
火星爺爺的這場演說就是最好的證明。
角度一:「沒有」能給你什麼?
說到「沒有」,你會聯想到什麼呢?
大概像是貧窮、困乏、缺少……
你會不會跟一個貧窮的人借錢呢?
應該不會,因為他沒有。
但是,火星爺爺怎麼切入「沒有」的另一個角度?
他先問觀眾,火車上有什麼?有行李、有座位、有滅火器……
他再問聽眾,火車上沒有什麼?沒有夜市、沒有豪宅、沒有大廳……
接著,他問:「如果台鐵請你研發新型的火車,你會怎麼做?」
一想到要創新,就讓人傷透腦筋。
但沒想到,火星爺爺這麼說:「這時,就要跟沒有借東西。」
「跟沒有借東西」絕對是整篇演講的經典概念,因為他翻轉了沒有的意義,沒有不是空無一物,而是還未發現。
因此,沒有反而是最大的富有。
角度二:「不便」能給你什麼?
火星爺爺在8個月大時罹患小兒麻痺,直到7歲都還不會走路,後來會走路了,但必須一輩子拄著拐杖。
很不方便對吧!
但火星爺爺接著告訴你:
「我沒有你方便,但你的天使沒有我多。」
怎麼說呢?
當他在路上拉著行李趕路時,會有好心人幫忙拉行李;
當他遇到下雨天撐傘不便時,會有好心人幫忙他撐傘;
當他要搭飛機無法上台階時,會有好心人直接抱他上去。
這些好心人就是他生命中的天使。
當你以為他不良於行,處處受限。
但火星爺爺卻告訴你,他曾兩次橫渡日月潭、跨越北極圈、拍過微電影。
不便,卻讓他努力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角度三:「下班」能給你什麼?
說到下班,你會想到什麼?
吃飯、逛街、睡覺、看電影,總之,下班意謂休息。
但你看火星爺爺怎麼說:
「我介紹五個人給你認識,這五個人分別是記者、攝影師、企業家、工程師、物理學家。但下班之後呢,他們就變身成超人、蜘蛛人、蝙蝠俠、鋼鐵人、綠巨人。」
「這五個人的故事帶給我們什麼啟示?答案是:超人的偉大事業都是從下班後開始的。」
你看,是不是再一次從新的角度切入「下班」呢?
所以當你的工作不是你的夢想時,別只顧著抱怨和妥協,因為你還有一個扭轉人生的時間,叫做下班時間。
「換個角度切入」是演說中的必殺技,觀眾以為你要向東,但你偏急轉向西;
觀眾以為你一路向南,但你卻一路往北。
於是,他們自然就停了下來,轉向,跟著你跑。
因為你就是觀眾思維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