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角色從來不會一成不變
到上個禮拜,就任『媽媽』這個職位已經屆滿7年。
在這7年中,逐漸體會到...
在教養的這條路上,
難的從來不是『養』,而是『教』。
尤其是在小娃開始越來越有個人主張之後,
媽媽就越發懷念過去那只需要把屎把尿、掏奶餵奶的日子。
當然現在還是很可愛啦!
只是當時的照顧真的可以無腦許多😅
帶孩子這件事,
慢慢從傷身(睡不好)走到了傷神的階段。
在教養的這段路上,總有不同的主張,
而關於父母的角色,也有不同派說法。
覺得父母,應該要成為孩子的朋友,
覺得父母,就應該作為老師,
覺得父母,應該……。
而對於不同教養方式的父母,
又分作虎爸、虎媽、直升機父母、割草機父母、散養父母、象媽、海豚父母,
這些主張,不知道為什麼,
總像是一種非一即零、非黑即白的選擇題?
但對於我來說,
無論哪一個,都不是我想要完全成為的樣子。
我也曾問自己,沒有一致性的教育,
是否反而會造成上不上、下不下的結果?
直到前幾天,朋友傳了這篇文章給我,
心中的糾結似乎出現了曙光。
誰說,父母一輩子只能擔任一種腳色呢?
卡內基黑幼龍的一番話,
讓我有了稍稍不一樣的想法。
國中之前,角色可以是玩伴;
青春期,角色可以是朋友;
大學之後,角色可以擔任顧問。
但在這所有的角色中,唯一不包含的...
就是”導師”。
似乎也間接呼應了最近所有閱讀的親子教養書,
『相信孩子的能力』
再更白話一點,可以說是放手!
放手,不再只是等到孩子長大以後才執行,
而是從小就相信他們的能力,
同時,這也是為孩子培養自信的方式。
因為父母的相信,
而讓他們有機會證明展現自己的能力,
進而獲得肯定自己能力的機會、達到自信的養成。
當然,在這過程中,必定會有挫折,
而我們只需要擔任一個短暫停留的避風港、
展開我們的臂彎、給予我們溫暖而堅定的擁抱即可。
但我也相信,每個孩子不同,
透過對於孩子的了解與觀察,
才能嘗試並調整出最適合專屬我們的教養模式。
教養,從來沒有絕對的方程式。
Trial and Error、Trial and Error、Trial and Error,
才是教養路上唯一的不變。
這篇文章很值得一看與靜下來思考,分享給大家
https://bit.ly/3ktS2xV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