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家園 的 #電力政策 更是處處充滿不合理的現象,以更高的價格緊急採購 #天然氣 就不提了,為了 #光電 與 #風電,已經把台灣搞得面目全非,地不能耕種、池不能養魚、水不能灌溉,但 #電力 還是上不來。任何有點知識和良心的人,都知道這樣的電力政策是行不通的,但為什麼蔡政府就是非要這麼做不可?是笨嗎?應是另有所圖吧!>
繼核二廠 1號機提前卸載、停止運作,#台電 表示將提交核三廠 除役計畫,並於近日啟動核三廠除役前期作業;原能會則表示,預計2023年2月底完成審查,隔年即正式啟動除役。
因應「#2025非核家園」的既定政策,#核一、#核二 與 #核三 依照規定先後停止運作,電力缺口將改為以燃氣、燃煤為主;至於 #蔡政府 寄望甚深的 #再生能源發電,目前則仍處於阿斗階段,效力有限。
台電表示,已備妥核三除役後電力缺口的彌補方案,預計推出4個大型燃氣機組建設計畫,6年內預計新增裝置容量1226萬瓩,相當於2座台中火力發電廠滿載的發電量,總投資高達4670億元;至於燃氣發電會製造大量溫室氣體,與全球2050碳中和的趨勢背道而馳,經濟部則提都沒提,彷彿這個迫在眉睫的壓力並不存在。
當然,#經濟部 也不會告訴民眾,核二1號機在7月2日停機後,7月以來,全台各地不知已經發生了多少起 #停電,包括:2日上晚7點高雄三民停電;3日上午8點及下午4點彰化伸港停電2次,嘉義大林鎮園區跳電,下午2點新北三重停電,傍晚5點高雄鼓山停電,深夜11點屏東恆春德和停電;4日上午3點50分,高雄左營停電;5日下午3點台北文山區停電;6日晚上8點台南楠南區停電;8日傍晚5點苗栗竹南停電;10日下午1點10分台北信義區 #大停電;16日上午8點彰化和美停電;19日新北市新店區跳電,高雄鳳山、鳥松、仁武跳電;20日新北市永和新生地跳電;23晚上7點高雄鳳山區停電、新北市土城區 #跳電。
這些零星的跳電、停電遍布全台,雖不及5月2次大停電的規模那麼大,但也不斷造成各地民眾生活的不便,就如同某知名堅果的廣告「以前你偶而吃,現在你天天吃。」未來核電機組陸續停用後就會變成「以前你偶而停電,現在你天天停電。」要解決這個問題,蔡政府的做法是編更多預算、建更多 #燃氣機組。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曾在2年前經濟部長任內提到,#重啟核四 要花6到7年,換言之,2025年左右可上線,熟悉核四的專家更預估只需3年;台電計算,若要啟動 #核四 商轉需要再投入約478億元的經費。
時間太長、耗資過劇,一直是蔡政府用來說服民眾重啟核四不可行的重要理由。
而刻在進行環評的 #協和電廠 更新改建計畫,將新增2部新機組、總計260萬瓩,與核四裝置容量相近,總投資額為1218億元,第1部機組最快2027年才能上線。若單就成本來評估,與重啟核四相比,哪個比較合算?
蔡政府不是笨 是另有所圖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727000489-260109
燃氣機組電力採購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電對IPP民營電廠購電換約潮將來臨,綠能發電採購量已超越汽電共生,台塑麥寮承諾將燃煤轉成燃氣,預計電力排碳係數將可持續降低..... (07/11/2021 自由時報)
目前台灣能源轉型的階段性目標,就是在維持供電穩定的前提下,有秩序地讓核電退場,同時在短中期的過渡期以最大的可行性下用燃氣發電汰換燃煤發電,以有效減少空污以及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量,並爭取時間最大限度地提升再生能源綠電的發電量佔比,再以再生能源綠電陸續替換燃氣發電,以達成最終的零碳排、零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電力供應目標。
購電PK》 綠能發電超越汽電共生
(記者林菁樺/台北報導)台灣在一九九○年代起階段性開放民間蓋電廠,總計九家火力電廠的裝置容量約七七五萬瓩(7750MW = 7.75GW )、占系統十五%;根據台電資料,每年對民營電廠採購金額約上千億元,其次為再生能源與汽電共生。
台電採購民營電廠電力 每年千億元
台電年報揭露前兩年外購電力主要供應商資料,因民營電廠數量多,各家機組數量、燃料別都會影響採購順序。年報公布麥寮電廠買最多,去年採購金額約二七○億元;排名第二為和平電廠約二三五億元;長生電廠前年金額約一五三億元,但去年購電比重未達十%、未公布金額。
另外,汽電共生看似占比不多,但也是供電小尖兵,能接受台電調度有沼氣、垃圾發電,約六十一.八萬瓩 (618MW),其他煤、油類別的汽電共生廠則約四三九萬瓩(4390MW),通常是有餘電才會躉售台電;不過汽電共生廠的尖峰保證容量卻有一九五萬瓩(1950MW),也就是在用電尖峰時,台電給予較優惠費率收購,所有汽電共生廠保證可以供應的容量,換算約是兩部核電機組。
台電也公布去年總外購電力金額約一五二九億元,比前年多十三億元,其中民營電廠一○三七億元最多,占六十七%;而再生能源購電費用也隨大量發展提升,已在二○一八年超越汽電共生,再生能源去年採購金額約三五三億元、占二十三%,汽電共生一三八億元、占九%。
至於去年的購電度數,民營電廠約四○三億度、再生能源七十六億度、汽電共生約六十八億度。平均購價則是再生能源每度電約四.六五元,民營電廠二.五七元,汽電共生為二.○四元;我國目前的平均電價為二.六二五三元。
購電換約潮到 和平電廠成唯一燃煤IPP
購電百億元換約潮到!國內兩家燃煤、七家燃氣民營電廠(IPP)與台電簽訂長達二十五年合約將陸續到期,台電表示,燃氣續約較無爭議,但燃煤要看未來社會氛圍,不過台塑麥寮已將由煤轉氣;另一座燃煤為台泥的和平電廠將在二○二七年到期,因官方公布的除役表上並未排入,加上北部已無核四、深澳,核一、核二又除役,和平在分區供電上會更重要,預料將是我國僅剩的燃煤IPP。
一九九○年代初期電廠開發因環保意識抬頭受阻,一年內曾發生十多次限電,衝擊民生、經濟,因此九○年代後期政府開放民間興建電廠,由台電收購,讓台灣遠離限電之苦。
麥寮電廠機組2024年起到期 已簽MOU轉燃氣
因IPP約可使用四十年,台電表示,與IPP簽約期限為二十五年,約滿後可重新議約,每次延長合約期限最多為五年,會在合約到期前兩年左右,開始重談新合約內容。
首個是麥寮電廠機組自二○二四年起到期,不過,台塑過去與雲林縣政府簽訂MOU,將從燃煤轉燃氣,且在長期電源開發表上也列出除役時間,台電二○二四年的IPP標案一百萬瓩也已由森霸電廠 (以天然氣為燃料之燃氣複循環發電廠, 具有高效率、低污染、穩定供電、彈性運轉等優勢) 得標。
燃煤和平電廠 續約可能性高
我國燃煤IPP預料將僅剩位於花蓮的和平電廠,與台電合約在二○二七年期滿,而長期電源開發表中的除役欄未見和平電廠,意味續約可能性高,台電最快在二○二五年開始議約。
和平電廠特殊性還有地理位置,雖是蓋在花蓮,但和平的電力是送往宜蘭冬山超高壓變電所,且北部核電都除役,也沒有深澳電廠,和平電廠有助分區穩定供電。
最新一波IPP採購,二○二五、二○二六年合計約二七○萬瓩(2700MW = 2.7GW)將在本月中正式對外公告,台電指出,一年的總採購量大,以二○二五年為例,預計會拆成大、小機組,例如一百萬瓩 (1000MW)、搭配五十萬瓩 (500MW) 等模式進行。
PS. 相較於燃煤發電,燃氣發電的確可大幅減少很多空汙物排放,如硫氧化物(SOx)、重金屬、PM2.5等,這是相當確定的。
而如果從區域性的化學物質,如硫氧化物(SOx,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如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懸浮微粒(PM10)、細懸浮微粒(PM2.5)來看,燃氣所排放的硫氧化物低,二氧化硫也較燃煤少很多(約20%-40%,參考) 。
根據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的整理,顯示(如下圖),即便是排硫量最低的「超超臨界」燃煤電廠,實際的表現(燃煤的林口新火力發電廠vs.燃氣的大潭火力發電廠),仍然差距100多倍。
莊秉潔說,更重要的,是一般認為,燃氣機組並不會排放如鉛、鎘、汞、砷這些重金屬、致癌物質,而台灣的重金屬,差不多有一半,是從這些燃煤電廠、汽電共生設備排放出來的。
目前台灣能源轉型的階段性目標,就是在維持供電穩定的前提下,有秩序地讓核電退場,同時在短中期的過渡期以最大的可行性下用燃氣發電汰換燃煤發電,以有效減少空污以及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量,並爭取時間最大限度地提升再生能源綠電的發電量佔比,再以再生能源綠電陸續替換燃氣發電,以達成最終的零碳排、零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電力供應目標。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459997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459996
https://eventsinfocus.org/issues/1881
♡
燃氣機組電力採購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核二廠一號機即將停機 台灣電力的負載管理與儲能需加速(06/28/2021 Upmedia上報)
💥核二廠一號機近日因燃料池爆滿、高階核廢料無處去而提前停機。因為5月的兩次限電事件,讓社會高度關注台灣的供電穩定問題。
⚡因應核二停機,台灣的電力供應會受到什麼影響?
⚡面對極端氣候造成的用電需求變化,台灣能夠如何因應?
⚡非核家園的最後一哩路,經濟部與台電還需要多做些什麼,才能增加社會對供電的信心?
作者:趙家緯 /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
因著5月中兩次限電事件,導致民眾對於電力供應的憂慮,亦見諸多評論,意欲藉此事件,導向燃料池爆滿的核二一號機不應於七月一日停機,或藉此操作核二停機後產業生產成本將大漲之論點。但若盤點台灣電力系統現況以及國際經驗,此類論點均不符全球能源轉型趨勢。
核二停機不缺電
大眾更關切的是核二一號機七月一日停機後,臺灣是否可確保供電穩定,以避免5月中的限電事件重演。依據台電最新夏季尖峰供需規劃,在考量到今年景氣暢旺下,導致工業用電需求增長比預期高,故已經今夏尖峰負載由原推估的3831萬瓩調升至3900萬瓩,以此進行供需規劃。而由於5月中限電事件發生時,仍有許多機組處於歲修之中,淨尖峰供電能力約在3900萬瓩左右。但在機組陸續完成歲修下,雖因核二一號停機減少98萬瓩,但隨著林口三號機、大潭與興達燃氣機組完成歲修,今夏淨尖峰供電能力可達4300萬瓩。因此備轉容量率,除七月時將略低於10%以外,均可在核二停機下,維持10%的水準。
但5月17日的限電事件,則突顯了臺灣電力管理的重點要提前進入以因應夜尖峰為優先的新階段。若參考最新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夜尖峰值為日尖峰的95%,因此今夏夜尖峰約在3700萬瓩左右。且由於近期水情穩定,抽蓄水力可充分發揮作用,故扣除目前淨尖峰供電能力最高可達300萬瓩的太陽光電,則今夏夜尖峰供電能力仍可維持在4000萬瓩左右,備轉容量將達到電力系統學者所建議的可確保供電穩定的280萬瓩之水準。由此可知所為核二一號機停機,臺灣缺電風險將大增的論調,並不符合實情。
邁向非核的加州電力管理經驗
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如何因應電氣化與極端事件所帶來的供需壓力,確保供電穩定,這是各國電力監管單位均共同面對的問題。預計於2025年淘汰所有核電廠的加州,於去年8月中時,因熱浪之故,用電負載激增,導致二十年來首次施行分區限電,影響約50萬戶。而加州電力調度處(California Independent System Operator)公布的肇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報告中,列舉下列三大因素:
一、電力負載需求預測未能考量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熱浪,現行需求預估為考量發生頻率為三十年一次高溫的影響。
二、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電力資源規劃不夠周延,未能確保夜尖峰負載需求。
三、日前電力市場運作漏洞,低估當日供給需求以及投標機制設計誤導當日仍有電力出口餘裕。
為了避免上此類情形重演,加州公用事業委員會在今年三月頒訂2021與2022年夏日尖峰因應規劃,核可各電力公司採取下列措施,因應這兩年的夏日尖峰:
一、各大電力公司須與媒體合作,共計每年以1200萬美元的預算,推廣民眾節電警訊通知(Flex Alert)機制。
二、關鍵尖峰電價時段修正至下午4點到晚上9點,方可藉由價格又因抑制夜尖峰需求。
三、增加需量反應誘因,如需量抑制費率每瓩增加1.5美元。
四、要求電力公司強化需量反應與儲能,提升備用容量率至17.5%。因此驅動了加州今年度新增170萬瓩的儲能電池容量。
雖然此限電事件發生後,時任美國總統川普批評將此歸因為加州大力發展再生能源所致,而許多媒體亦關注其如何確保發電占比8%魔鬼谷核電廠(Diablo Canyon)2025年除役後的供電穩定。但加州政府在此20年首次大規模分區限電事件後,仍是堅持其政策方向,持續以2030年時再生能源於電力結構占比提升至60%為政策目標。
非核達半途,健全管理提升信任
隨著6月底核二一號機的停機,伴同已進入除役程序的核一,臺灣的非核家園之路,可說已完成一半。然而今夏對能源轉型的挑戰,除了實質的供電安全,還有8月底的核四公投。而根據民調,民眾在可確保供電穩定之下,對非核家園的支持度均可超過7成。因此如何在5月中兩次限電事件發生後,提升民眾的供電穩定的信心,經濟部與台電應採取下列三大步驟。
首先在是妥善的資訊揭露。日本與韓國電力公司均會在每年夏季尖峰前,公布「夏季尖峰供需展望」,說明如何因應此次用電尖峰。而加州也在去年歷經20年來首次的大停電後,跟大眾說明今明兩年的因應作為。然而台電始終缺乏此機制,僅仰賴零星的新聞稿,或是未來兩個月的備轉燈號預測,是不足以跟各方對話。
再者為全面提升需求管理的強度,針對夜尖峰的需求特性,調整需量競價費率與時間電價時段。根據台電評估,隨著太陽光電的增加,晚上6~8點的夜尖峰將是電力管理的最大考驗。故應搭配已完成佈建的百萬具住商用戶的智慧電表,設計相應的需量管理與時間電價方案,達到抑制夜尖峰的成效。
第三則是加速儲能系統的建置。過往台電大幅仰賴抽蓄水力作為儲能之用,但在百年大旱之下,抽蓄水力的發電能力亦受水情限制,故經濟部與台電更應加快儲能系統的佈建。除現有的藉由採購或輔助服務市場的方式以外,更應思考如何藉由再生能源躉購費率的設計,將再生能源業者設置大規模案場時同時設置儲能,並應加速與電動車業者合作,整合電池交換站可提供的儲能資源。此舉不僅短期內可大舉提升臺灣供電安全。中長期而言,臺灣邁向淨零轉型之時,再生能源占比一定要達到80%以上,因此加速儲能佈建,是最無悔也是最具前瞻性的基礎建設投資。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17064
#分手吧我們不核四
#核四公投17不同意
#核四公投案讓我們一起投下不同意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