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颼颼,鼻頭冰冰!
躲在被窩賴床近中午,想說會不會等到溫度回暖些,沒料到感覺還是像在冰箱.....
總不能堅守被窩24小時,只好不得已起身下床。
這時發現,抱著棉被看著這張來自浪漫奔放熱情古巴的攝影作品,似乎稍有幾絲想像中陽光親吻肌膚的溫暖。
一路從基隆和幾個好友蹭在後座擠回台北的古巴少女,是搞藝術朋友的大方相贈。移居基隆一年多,我們首度造訪他家。
一入眼,兩棵纏繞著細葉藤蔓的古樹就攫奪目光,接著跨門便彷彿置身帶點安藤忠雄氣息外加些許工業風的藝廊場域。
一面牆、一角落、一轉身,都讓人「哇、哇、哇」,美麗又舒暢。
我向來欣賞這些才華洋溢的人。艷羨他們瀟灑不羈隨性出手便成風景的生活。做不成那樣的藝術份子,至少帶點精神風格回家,擺著、看著,轉眼就有她,心情也灑脫開來.....
💃《叼根雪茄的古巴少女》💃
她,穿著藍白細格綴滾邊蕾絲的鄉村風洋裝,小露黝黑發亮香肩,熱熱鬧鬧掛滿叮噹飾環的雙手,輕鬆把小木缽兜在腰際,裡面一隻尾巴刷著粉橘淡彩的熱帶魚在眾多陶瓷小擺飾中顯得格外搶眼。
如果仔細端詳,衣裙有點褪色陳舊,手環或是一串百來塊的那種路邊便宜貨。但是在古巴,哈瓦那,熙攘大街旁拐進的小巷弄裡,這位像正要走去附近巿集擺攤的小姑娘,顯然尚未被物欲綁架、遭階級抑壓。
叼根雪茄,下巴微仰,一副天不怕地不怕,逍遙自若的神氣模樣,讓自助旅遊中一眼瞥見的朋友忍不住手機一拿卡嚓一聲,把她,連同那個瞬間、這股氣場,完整封存帶回台灣。而我也方得幸運獲贈如此生動的攝影創作,在新舊之交為我書房蒼白牆面增添繽紛拉美活力。
約莫幾歲呢?十三?十七?自從帶她回家,這些天我不時著迷地盯著她想,什麼階段的我們,可以擁有這樣無視旁人、怡然自得的神態。
換個角度問,人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會因為他人目光調整修正自己?
為了順利進入和諧運作的社會大機器,多數的我們選擇修去尖角、掩蓋個性,但避免突出的結果卻一不小心淪為過度平庸。有時拘謹自持的像是神隱少女裡的無臉男,有時又太蓄意迎合,矯柔做作到不自覺的張揚。
腦袋裡閃過一張曾經這麼神氣地走著的照片,是在尖山埤水庫,記憶中一個暖暖冬陽的郊遊日子。
喜歡攝影的爸爸捕捉到趣味剎那,是當時還沒上小學的我嫌熱吵著脫掉小洋裝,結果脫到只剩一件短袖小汗衫和一條紅色連身褲襪。就這樣,幾近光著屁屁衣衫不整的我,竟然得意洋洋地晃著兩根小辮子昂首闊步走在馬路上。儘管挺著小圓肚兩手前後擺的姿勢,現在看來有點像金小胖,但那股天大地大我最大的莫名氣概,天真無邪樂開懷的自在氣質,我覺得好玩珍貴極了。
這期《經濟學人》歲末年終合刊本,有篇專題長文報導這一代12至16歲少女的時代特質,因為性別平權進步下母親形象漸次轉變,小女孩不再只是仿效相反於男性陽剛強大的女性陰柔弱小角色,也不甘於接受冒險犯難、勇敢無畏是專屬男孩們的遊戲和權利。
這個趨勢在流行文化裡也益見明顯。不論皮克斯動畫的《勇敢傳說》、迪士尼的《冰雪奇緣》或好萊塢漫威系列單一英雌超賣座的《神力女超人》,從小女生到大女孩,更勇敢、能追夢,可嬌美可強壯的形象,鮮明且大受歡迎。包括Netflix近來兩檔觀眾最愛的熱門影集,南韓的《我的新創時代》和美劇《后翼棄兵》, 也都可歸類在女性成長甚至帶點女性主義色彩。
只不過,若把這股風潮說成男女已臻平權的生活寫實,恐怕還是稍嫌樂觀,不如看做政治正確下的期待與目標。
畢竟最新南韓數字統計,在社會高壓下的「朝鮮地獄」裡,年輕女性自殘自殺率猶勝男性1.5倍。日前因應疫情捐出一千多億台幣做公益的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前妻,作家麥肯琪.史考特看見的世界依然是,「女性、貧窮者、白人以外的族裔,更容易因疫情造成經濟損失和健康威脅....」。
《經濟學人》文章也提醒,伴隨著勇敢做自己的「新少女時代」思潮抬頭,但不同社會和各方腳步卻未必及時跟上,壓力備增、焦慮感陡升,已成為潮流裡潛藏的傷人暗礁。
價值文化的形成不是數年半載,轉化蛻變當然也不會是條短短路程。但光是想像哈瓦那少女長大熟齡後,依然可以裙擺搖搖、自信過街,為了那一天,一切都值得。
~~《蘋果日報專欄》
熱帶魚 綁架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1 月 5 日除了金馬影展終於登場以外,從今日開始,YouTube 與金馬影展、中影、牽猴子、GagaOOlala、國家電影中心合力推出的電影月盛會熱鬧展開,為期四周的時間裡,逐一播放許多劃時代且持續網羅年輕影迷的不墜經典作品,提供用戶免費觀賞,個人時常掛在嘴邊的人生愛片如李安《父親三部曲》、陳玉勳《熱帶魚》、侯孝賢《兒子的大玩偶》、蔡明亮《青少年哪吒》等都名列其中,記得每天晚上八點,無論打開的是電腦、平板還是電視,請大家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開幕片《囍宴》,閉幕片《七匹狼》,其中共包含四個單元:「時代經典」、「台灣精選」、「咫尺彩虹」和「數位修復」,其他詳細片單、各片預告與完整資訊請見:https://bit.ly/2TU78jV
太多人觀賞完《消失的情人節》後一直想補導演的成名作《熱帶魚》,《#熱帶魚》是一部相當特別的電影,文英阿姨一句「愛你去死啦愛」轉眼就流傳了 26 年,隔空連結東石之美,透過一場荒謬又不知如何收尾的烏龍綁架案,不但自然展現了人們的良善純樸,也幽默諷刺台灣當年的教育環境與社會風氣,將那顆赤子之心化為都市上空的熱帶魚,悠遊在高樓大廈之間,獻給所有還願意作白日夢的孩子、大人與你我。
《父親三部曲》依然是屬於我們的故事,總有人說,沒看過「父親三部曲」,就不足以談論李安導演,從 1991 年的《推手》、1993 年的《囍宴》到 1994 年的《飲食男女》,這三部電影通俗卻情真,每個人皆能在其中望見似曾相識的影子,以家庭、傳承與孝順等傳統角度,如實紀錄台灣早期社會家庭形態的轉變與逐漸瓦解的軌跡,不僅於父子與父女的互動中呈現東西方的觀念差異,更照映新舊時代交替下的文化衝擊,正因導演親自面臨此段時代過渡期,一方面能透視傳統價值存在的理由,亦足以從溫柔寬厚的角度訴說小人物的故事如何反射大時代樣貌。
太極拳、婚禮以及烹飪緊扣中華文化精隨,思考此三部層層遞進的電影,可以有各種角度切入,好的或壞的,正面的或負面的,樂觀的或悲觀的,正向的或消極的,都足以尋找到各種矛盾情緒的出口。能夠貫穿這些故事的核心概念,終歸《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一句「人生就是不斷的放下,但讓人遺憾的是,我們都來不及好好道別」,或許必須相信,死者之所以死了,是為了讓生者可以存活,因此理查帕克頭也不回的走入叢林,有時候允許自己遺忘何其重要,能夠重新出發何其幸運,帶著痛感告別一個人,告別一種身分,告別一種責任,告別一個階段,告別一種心態,告別一種愛與一種恨,如何在變幻莫測的外在衝擊下處理好自己的情感,同時又顧及周遭親人不同立場的感受與尊嚴?你動輒得咎,束手無策。
《#推手》討論中國傳統的父子相處模式,一個深受中華文化洗禮的太極拳師傅,年邁的他被兒子接到美國一起生活,與洋媳婦和孫子住在同個屋簷下,卻因為文化、語言、飲食、成長背景與傳統思維等產生許多磨擦,於惜字如金的嚴父形象和百善孝為先的儒家思想之下,在在被挑戰父親身為一家之主的舊秩序與舊觀念,但面對愛、倫理與親子關係,總有一人夾在中間,也終有一方需要退讓,我們該如何在盡孝與責任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
《#囍宴》著眼於早期保守風氣下的同志愛情,談中華文化五千年的禮教壓抑,談華人在美國立足的生存不易,談延續香火的由重轉輕,談婚姻觀念的由厚轉薄,談女性角色為家庭奉獻轉變成追求人生目標,傳統的父母渴望抱孫享受天倫之樂的心願也慢慢落得子大不由母的感慨,維繫一個完整家庭仰賴的是退讓妥協和睜一隻眼閉一著眼,而至於傳承這件事,已經由不得父執輩了。
《#飲食男女》則是身為女兒共鳴最深的一部,題旨依然緊扣在孝道與家庭,但差異是已經不見兒子存在,一個家已經可以接受由女兒延續香火,慢慢將重心轉移到父女關係和角色互換之上。所謂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看似思想開放的二女兒反倒內心是最傳統也最顧家的,在家庭面臨分崩離析時,一肩扛起了凝聚這個家的重擔。如實反映出後來的家族價值不再凌駕於個人價值,順從與盡孝不再為孩子的一切行事準則,家庭結構也沒有明顯模式依循,傳承重心更從有形轉移成了無形的影響與情懷,李安看著自己的雙親老去和孩子成長,決定賦予傳統父親形象一個嶄新而溫暖的祝福,縱使天下無不散的宴席,然而,有時候一個家之所以解體正是為了重新尋找新的結構。
《推手》的兒子與父親幾乎是無法溝通,《囍宴》的父親其實對一切心知肚明,但人都得為大局犧牲小我,《飲食男女》的女兒最後與父親終於達成心靈上的對話與和解,家才開始真正建立起一個家的根基,因此,在整個社會變遷的過程中,與其說傳統家庭形態瓦解,不如說瓦解的是制式化外殼,進而重組成具有家庭之實的羈絆。
讓人深思,傳承的意義應該僅止於傳宗接代,或是轉而從個人價值裡尋覓另一種傳承的可能?無法切割的,三部電影同時也是老一輩逐漸妥協退讓、年輕一代逐漸擺脫禮教壓抑的過程,我們不停地成長,不停地適應,不停地告別,不停地放下,那份愛夾雜眷戀與排斥,那份恨也夾雜習慣與厭煩,在新舊時代交替的夾縫處撞得鼻青臉腫,在東西文化衝突的邊緣徘徊無處安放,然後專注未來,於是些許落寞、些許澄澈的目光後方開始有了理解與感謝,原來導演早已讀懂胸口的答案。
熱帶魚 綁架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消失的情人節 (2020)
說來有些尷尬,《消失的情人節》剛上映時我就去看了,進場前還跟同事兩人在猜,這樣的題材跟卡司究竟會賣多少,我說有機會七八千吧,同事則說五六千。而看完電影後,我們尷尬的說,恩大概有三千就不錯了吧,沒想到,9/18上映至今近一個月,票房卻還在兩千上下掙扎,有些意外,但好像也不難想像。
聽起來有點像馬後炮,隔了一個月才在那邊臭嘴說票房不盡理想。但會拖這麼久才試圖寫些什麼,一來是希望大家盡可能都去看,不要因為我的片面之詞而受影響,二來是對於陳玉勳的作品還沒有相當熟悉,所以便回頭從《熱帶魚》開始,試圖去理解我不喜歡《消失的情人節》的原因。
時間回推,1994年陳玉勳經過了先前幾年的電視編導經驗後推出了《熱帶魚》。作品中以綁架一個聯考生為題,精準的撬開了時代縫隙,透過小男孩視角貼近市井小民的生活,捕捉台灣人的小奸小惡、可愛可親與可憐,同時也藉由他的幻想世界,提供了一個逃離出口,讓這個長期被黨國威權籠罩、被儒家思想所侵占的島嶼,有機會稍稍喘息,回過頭來觀看自己所身處的生活與世界。
隨著《熱帶魚》的成功,陳玉勳隔了三年繼續推出第二部長片作品《愛情來了》。雖然當時遭受評價與票房的雙重打擊,但如今以後見之明來看,依然新鮮也相當好看。故事中多線並置,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愛情,但現實逼得他們不得不低頭。只是他們同時也都很蠢,為了某些執著而拚盡全力,這當中或許能夠看出某種陳玉勳的變奏,它比《熱帶魚》更加看清現實的處境,也意識到了想像幻滅的可能,正視生命的無力無常,從而某種純粹的生命力隨著破音難聽的歌聲爆發出來。同時也因為這直率的歌聲,衝破了什麼,也留下了什麼。
當然,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陳玉勳因為當時《愛情來了》的「失敗」,淡出電影圈好一段時間,跑去拍廣告、拍MV,隔了多年之後才又以《茱麗葉》、《海馬洗頭》、《總舖師》、《健忘村》等片重出江湖,看起來喜劇能力依舊、奇想與創意仍然令人驚艷。然而,再回頭少年已不是少年,當年那樣的超前時代的生猛如今已不再新鮮,如今再看《熱帶魚》與《愛情來了》,看似成了某種世紀末的最後吶喊。
回到《消失的情人節》之前,我想再提一下陳玉勳於2010年前後為五月天拍的幾部MV,其中2012年首播的《心中無別人》在公車上巧遇暗戀女同學並藉著她睡著的機會唱歌的橋段,或許某種程度上可視為《消失的情人節》的前奏,若搭配陳玉勳導演在訪談中一再提到這是一個年輕時候便想要發展的故事,不免就令人想多做臆測了。
在《心中無別人》MV中,阿信對著公車上睡著的夏于喬是這樣唱著:
「是你給阮一個夢 未記人生的苦澀 真正想要對你講 甘擱有別項
是你放阮一個人 走過風雨的思念 真正想要對你講 心中無別人」
從這樣的情境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出,阿信平時偷偷暗戀著夏于喬,關於兩人相處,只能從夢中暗自想像,那些說不出口的話,也要藉著同學睡著時才敢說出,這樣的暗戀是充滿想像、也同時充滿挫折的。但正所謂沒有開口,就不會被拒絕;不是真的,當然有機會天長地久。而此類奠基於生活經驗的挫折與懦弱,在陳玉勳的電影中,自然的便長出了奇幻的想像世界。套句不那麼準確的說明,這或許便像是林奕華在《等待香港:青春篇》中所評論的周星馳,他說:「將中國人/香港人的自卑轉化成可被消費的自我膨脹,一直是周星馳電影的最大亮點賣點。」而這再將此挪用至陳玉勳那些成功的電影創作中,他擅長將那些生活中的可悲可憐,以奇想、喜劇的方式轉換成某種精神上的勝利,這或許是陳玉勳式喜劇之所以會成功的原因。然而,私以為以上這些,在《消失的情人節》雖然看似成立,但卻已經難以說服人。
端看《消失的情人節》,故事以一個極度缺乏且需要愛情的女子為出發,透過電影的敘事,觀眾得以發現她從小動作便比人快一拍,加上她父親在成長過程中缺席,造成她怪異少有朋友沒人愛,同時又極度節儉難以相處。在楊曉淇的眼中,她總是與世界格格不入,她像是一個落單的齒輪般遲遲找不到一個與自己相符的人出現,直到她某天在照相館的櫥窗外「發現」,一張自己「正常」的照片…
接下來的故事便依循著這樣的懸念,楊曉淇一路循線追查,她「發現」那個的常常來郵局櫃台買平信八塊郵票的怪胎好像一直寄信給自己、她「發現」自己家中的盒子裡面有一支被遺忘已久的鑰匙,她試圖尋找那把鑰匙相對應的信箱在何方,最後便依循著線索,來到了照片中的那個海灘,終於「發現」了這些年原來有個人默默的愛著自己。於是…
「你要好好愛自己,因為有人愛著你!」
然後慢一拍的阿泰接續登場,翻轉視角試圖解釋在這段感情關係自己是如何參與其中。而他就像是《心中無別人》的阿信一般,在楊曉淇面前晃來晃去,私底下偷偷吶喊,只是這一次因為時間暫停,歌聲終於傳達到女孩耳中,故事也得以進入下一個篇章。
至此,或許我們可以將《消失的情人節》視為一種陳玉勳對於情感論述的反璞歸真,他在影片當中試圖重申了老派愛情的市場,羅列了許多手機世代中漸漸式微的感情生活經驗,並試圖透過這些信件、郵筒、廣播、鑰匙,去談現代生活或許過得太快速,以至於不知不覺地忽略的情感累積的可能。而同時也想要藉著這樣的敘事,告訴我們如果慢下來的話,或許那些過往必須奇幻才能建構出的情節、想像,能夠有具體化的可能。
所以對於我來說,多一天與少一天的那個交集,或許可以視作為陳玉勳想像愛情的終極實現,在那劉志強的熱帶魚想像、阿盛嘶聲力竭對著電視前女同學唱的《牽掛》,《海馬洗頭》提著情人頭來洗的女子,亦或是《心中無別人》中對著睡著女同學唱歌的那些遺憾,全都在《消失的情人節》的時間暫停那一天獲得解決,因為在這樣奇幻的想像設定中,這些無法獲得幸福的、為現實所苦的、懦弱不得志的人,全都因為戀愛對象的被凍結,情感有繼續下去的可能,而那些曾經默默暗想的,情人會反過來意識到自己存在的那份羞澀靦腆的妄想,也因為這暫停的一天,可能繼續推進。
不過回過頭來思考這樣的設定,我不禁好奇,在2020的今天拍一部以一個男性為出發,凍結時間,將幻想化作為真實的故事還會有什麼積極意義?而又電影中人物角色的設計是否幫助電影結論的產生,或更進一步問,這樣模糊真實與幻想的敘事,放在電影的脈絡中是否依然可信。
首先誠如上述,我以為《消失的情人節》是一個類似於日本情慾片中「時間暫停器」的概念,在這樣的語境中,一如陳玉勳過往的電影一般,男性角色基於幼年時的浪漫約定,而默默暗戀著謬思。正如同《愛情來了》阿盛為麵包取名一般,阿泰在故事中默默地持續寄信、透過公車載曉淇上下班,然後暗自的希望,他心目中的謬思有一天可以讀懂自己的密碼,然後她能反過來喜歡上自己。然而這樣的故事有問題的地方在於,曉淇這個被「時間暫停」又或者被投射建構的對象,並不像《皮格馬利翁》故事中一般與雕刻者/教授有著實質長時間的接觸,兩人的情感關係也沒有衝突及翻轉。所以導致她在電影中處於一個不知是被動還是主動的尷尬狀態,再者極度缺愛的設定也像是一個設下的陷阱,讓她得以在故事後半段觀點翻轉之後,能夠看起來毫無問題的去承接阿泰的感情,甚至反過來去主動追尋阿泰的蹤跡。
不過,若進一步推敲,這個看起來理所當然的反轉,本應引導出「你要好好愛自己,因為有人愛著你!」這樣的結論。然而,根據上述的脈絡,這個要好好愛自己的推論過程,卻被阿泰這些年的癡情(變態)過程給悄悄的帶換成因為有人愛著你,所以你要好好愛自己。至此,我們可以發現的是,關於故事中一直想要凸顯的楊曉淇的自我認同過程,卻因為愛情故事的介入,而被一個男人的傾慕跟追求給稀釋並取代了。搞得好像她的人生非愛情不可,其實真的她的人生非愛情不可也沒關係,但我們在過程中並沒有看見她對於愛情是如何的追求,只看到她是如何的否定自己為何不值得擁有愛情,但尷尬的是若不解決她要如何愛自己的問題,又要如何去解答她值不值得被愛、如何愛人的問題呢?
總的來說,我以為《消失的情人節》問題出在電影把過往由真實世界延伸的想像以奇幻的方式便做真實的那一個霎那。從那刻起,電影將自我認同及愛情關係的個別討論,在敘事中兩個主觀視角的調換下混在一起,然後又無法同時讓觀眾清晰的辨識出當中的奇幻想像以及真實世界各自如何運作。導致在楊曉淇「愛自己」的鋪陳以及推論過程中出現錯誤,進而呈現了一種「因為有人愛我,所以我要好好愛自己」的四不像結論。
以此延伸,又不禁想要追問上述提出的困惑,在2020的現在提出這樣的故事會有什麼積極的意義。陳玉勳導演過往的電影之所以會成功,是在於他對於現實生活狀態精準細緻的觀察,他首先讓我們意識到現實生活的不如意不快樂,再提供一個美好的想像世界試圖讓觀者得以喘一口氣,而最後透過一個情感爆發的過程,那些人得以同時體認到希望與遺憾,而有辦法繼續在這樣現實的世界生活下去。
我們甚至可以說,《熱帶魚》及《愛情來了》(我們不討論《總鋪師》跟《健忘村》)成立的原因在於清楚的意識到現實生活的侷限及遺憾,又或者說《心中無別人》中阿信的歌唱之所以真實可信在於觀眾認知到這是一個想像的夢境,而最後起身追下車則是一個回到現實面對遺憾試圖改變的積極作為。但上述這些我們在《消失的情人節》幾乎都看不到。我們只能看到一個被建構出來的童話故事,在這樣的童話故事中,男生只要持續暗戀一個人,到最後一定會天降奇蹟,然後反過來接受男生的感情。這像是每個中年異男的終極想像,一直以為青春年華未逝,誤把回憶、幻想當成現實。但這其中忽略的是,現實中往往不若童話故事美好,更逞論是那種架空女生論述空間的愛情故事。
因此最後不免還是要問,在2020的今天,以一個被愛的故事來成就一個女性自我認同追求的故事,究竟對這世界還存在著什麼積極意義,而這就是真是如此,還是只是我們對於典型愛情故事的膚淺想像。而若真的其積極意義,除了給困頓的人們暖暖心之外,還要說些什麼?
熱帶魚 綁架 在 熱帶魚》!!! <故事簡介> 喜歡幻想的劉志強,正值準備聯考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稻田的第一部作品――《熱帶魚》!!! <故事簡介> 喜歡幻想的劉志強,正值準備聯考的慘綠少年。一天,在陰錯陽差之下與同學王道南一起被綁架,一波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