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爆出劇本著作的爭議。假設能重來,如果你是製片,要怎樣才能避免踩到著作權的地雷💣呢?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043/5768004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李四端的雲端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訂閱【李四端的雲端世界】https://bit.ly/33n6IXd 金牌創新高 日民眾振奮 無聲東奧 終迎支持掌聲 #李四端的雲端世界 #李四端 #國際...
「無聲 爭議」的推薦目錄:
- 關於無聲 爭議 在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無聲 爭議 在 戀與製作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無聲 爭議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無聲 爭議 在 李四端的雲端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無聲 爭議 在 李四端的雲端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無聲 爭議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無聲 爭議 在 [轉貼] 回應無聲和陳昭如原著的爭議-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無聲 爭議 在 無聲》導演柯貞年憤怒過後的換位思考】... - 報導者The Reporter 的評價
- 關於無聲 爭議 在 無聲真實事件、無聲結局、柯貞年爭議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評價
- 關於無聲 爭議 在 無聲真實事件、無聲結局、柯貞年爭議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評價
- 關於無聲 爭議 在 PTT、dcard - 無聲訊息相關新聞報導、懶人包、照片 - ETtoday 的評價
- 關於無聲 爭議 在 她已無聲無息的拿下劇本!99愛娛樂#寧靜#那英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無聲 爭議 在 [轉貼] 回應無聲和陳昭如原著的爭議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無聲 爭議 在 [轉貼] 回應無聲和陳昭如原著的爭議- 看板movie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無聲 爭議 在 [心得] 電影《無聲》翻拍台南校園性暴力殘忍真相- 看板Tainan 的評價
無聲 爭議 在 戀與製作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戀語市快報】
今日《戀語快報》新鮮出爐—
神祕藥劑幕後主使疑曝光,群體對立矛盾再惹爭議!
暗流湧動,風雲詭譎。
知名勢力無聲拉鋸,真相究竟藏匿何處?
本社將持續關注此事件的最新進展,提醒各位市民近期外出務必留意人身安全。
#戀與製作人
無聲 爭議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想攝影140] 細說分鏡 Vol.17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39
🖍任何一幅作品,若吸引住你的目光,那是成功的
🖍但又是否能進一步勾起你心中激動與共鳴
🖍這點,我們值得好好的想想
什麼是「好照片」,是一幅值得讓人產生共鳴、深思、富有故事性、代表性的照片嗎? 還是拍出如同現場感受的照片? 還是構圖漂亮讓人賞心悅目? 還是對自己感到滿意就好? 多少個「還是、還是」,都很難說什麼是「好照片」的標準定義,這是每個人心中有不同的解讀,也是個人追尋的目標…之一吧?
🟥按讚的照片
為了追尋「好照片」的定義,我想多數人會先接觸一種通俗、簡單的說法「一張構圖漂亮,吸引人留意,引起他人有所認同的照片」,就是一張「好照片」,這定義最多人接受,也比較不會有太多爭議,若再以現在通俗一點的實際生活中的例子,那就是「臉書上獲得許多讚」,就是一種最簡單的認同。
🔹說到這,讓我想到曾經有位學生,來我這裡學習攝影目的,我都會問他「為何想學攝影」,對方回答「想拍出好的照片」,但這個「好的照片」如同前面述說的,非常多討論空間,經過幾次你一言,我一語,終於討論到他想學攝影目的 – 他想要拍的比某個朋友還要好!
雖然我沒看過他朋友的照片,我也不確定我是否能幫助到他到這一步,但我接著問「學到後頭,那要如何…,證明你拍的比你朋友還要好呢?」 還是幾句接連的問答,我們得到了結論 – 我要我的照片獲得的「讚」比他朋友還要多就好,這個答案真是簡單、具體又有力,我們就往這方向一起努力達成。🔹
「一張照片,獲得許多人按讚」,我敢說現今這也是許多人非常在意的一,若是在相同的曝光方式,比如說相同的攝影討論社團,如果你的照片真的拍的不錯,自然能得多很多人按下「讚」以表認同,也許感受不出你的照片意義,但就是讓人喜歡,那個「讚」是直覺的表達,同時非常簡單。
說真的,一張受到很多「讚」的照片真的也不簡單,這也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簡單去定義一張「好照片的標準」的方法,比起攝影展投稿,複雜的投稿過程、評審間不一致的標準、主辦單位飽受黑箱作業的批評等等,或許這個臉書上按讚的動作,真的說不定是個最簡單的方法。
🟥按「讚」就是好照片嗎?
按讚的照片,雖然稱不上「好照片唯一標準」,但卻能吸引你目光,並且停留下來多動一下手指、滑鼠按一下讚的動作,能做到這點,至少是個成功的階段,可說是一張照片獲得他人「直覺上」的認同,話雖如此,卻也不是那麼容易達到。
當你滑手機、看臉書過程,平均一個螢幕顯示停留時間會是幾秒? 如果不感興趣的話,大概 1-2 秒間你就往下滑下去,但一張照片若能得到你的目光,再讓你點讚下去,這過程相信至少 2 秒少不了,而有機會讓你進一步去看看照片的故事,或是作者想對你表達的觀點,但先別說這張照片故事是否有趣,作者說上段話也不見得理解,但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直覺上」的欣賞感受,喜歡、不喜歡非常明顯。
但不見得直覺上喜歡,你就會去按讚,但至少眼球會停留一會。
在這樣子細微的動作分析,我們…至少可以說達到這樣子的照片,也可說是好照片成功要素之一,若是連讓你停個 2 秒的注意力都沒有,這張照片再有深邃的故事意義,也很難被人用心去體會。
🟥好照片與好構圖
當討論到「好照片」的標準,最大公約數意見都認同,一張好照片不該只是直覺上喜歡而已,它要有故事、代表一些人事物、象徵一些隱含價值等意義,這點是最多人認同的標準,我也認同,而說的簡單,又該如何具體的去做呢?
「參考各式的構圖技巧,並且加以練習」,底下學生這麼表示,你說的很好,確實刻意練習、模仿一些構圖技巧,可以讓一張照片更「吸睛」,但「吸睛的照片」就是好照片嗎? 我想並不只是如此。
是不是這張照片,本身還是得要含有上面大家的共識 – 有故事、有內容、有感動、有意義,吸睛的照片是否有這種價值嗎? 也可能有,也可能沒有,那還有沒有什方式,來讓我們拍出所謂的「好照片」?
好的構圖,是否能更適當的表達故事、富含內容,揭開事物背後隱藏的意義? 嗯,這一點也是許多人討論到好照片可能的標準之一,那從這角度來看,「好構圖與好照片」之間會有一些關聯,我會這麼說:
🔹「構圖是為了說一個故事,而 “構圖技巧” 則是包裝這個故事」🔹
當課堂上談到構圖等話題,我都會這麼跟學生分享這個觀念,雖然無法讓所有人認同,但可說是一個比較聚焦可以定義「好照片」的方法,而且可以具體的練習、追尋。
🟥構圖目的
用一張照片,來訴說一些故事,這是我對於「照片」定義之一,如果一張照片真的能訴說千言萬語,有聲勝無聲,那麼「構圖的追求」就是適當的考量。
🔹該如何決定畫面的範圍、切入的角度,曝光的衡量,光圈大小選擇、快門速度取捨,色溫的決定等等,如何盡可能的搭配得宜,能讓這張照片表達一些觀念也好、意義也好,若能達此程度,那麼我們可以說「構圖技巧」就像是說故事的技巧,好讓我們運用來「拍出一個故事」。🔹
🟥構圖技巧
當你也認同,構圖目的是讓照片 「表達、訴說一個故事」,那麼該如何做到這點? 此時「構圖技巧」就很重要,但掌握構圖技巧,不代表你就運用得宜,就好比你熟知任何棋類的規則 (比如說將棋、暗棋、五子棋、圍棋等等),但不見得下得一手好棋,相同的故事,人人表達方式不同,表達的好讓人意猶未盡,差的表達如同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此時「好的構圖技巧運用」,拍出漂亮的畫面,也就等同於「嫻熟的說故事技巧」,讓一個故事更加精彩,不但一張照片富含故事,也同時更加吸睛,面面俱到,兩全齊美。
🟥構圖、好構圖、好故事
一張再有故事意義的照片,得不到你目光吸引,輕易的在你目光中流失,我想也很難說這張照片為前面提到的「好照片」,再怎麼精采的故事,透過照片加以呈現,而在資訊吸收過程中,了解照片故事之前,還是得先讓一張照片「吸引他人目光」,稍作停留,才能讓人耐得住性子,往下聽聽照片的故事。
🔹如何加以解救這個困境? 那麼「好的構圖技巧運用」,就如同「好的說書技巧」,進而包裝這個故事,能讓相同的故事,得到更多的關注,吸引我們眼球焦點加以停留下來,再花點時間了解照片故事,使一張「好故事的照片」,在每日大量資訊淹沒每個人,在感官麻痺之前,獲得多一點的注意,不致於淹沒在海量的資訊裡,得以浮現出來。🔹
🟥為了構圖而構圖
我感到現在的攝影氛圍,充滿著「為了拍構圖而談構圖」,我是對此有些疑問、好奇,甚至帶點反感。
一張漂亮構圖照片人人喜歡,但為了得到「好看的照片」,因而「為了構圖而構圖」,這點我覺得沒有問題,沒人說照片非得要傳達什麼意義、什麼故事,這也只不過對照片的一項定義與追求而已,又或著縮小範圍,這只是我「個人對照片」所追求的其中一個看法。
我可以了解自己對「照片所追求的目標下個定義」,但不懂的是他人,為了拍出某些構圖而拍照,目的是什麼,因此產生疑問、好奇,但如果他人大聲的說「為了構圖而構圖,是為了拍出吸睛的照片,得到很多人的目光、很多讚,這就是照片目的」,那我也同意這種角度來看待照片的意義,這沒有問題,只是我個人不喜歡這樣子而已。
但前面提到「反感」的原因是,當說好一張富有故事性、寓意性的照片,卻不斷「追求構圖而構圖」拍出「漂亮吸睛的照片」,卻又說不出來這張照片故事是什麼? 寓意在哪裡,這樣子好像有點「本末倒置」的感覺,對此我則感到反感,這就有點像是「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
🟥值得我們好好想想
「構圖一詞讓人又愛又恨」,沒有人能說…誰充份掌握了構圖所有原則,並且永遠運用得宜,但也不會說自己在拍照時不努力試圖構好圖,拍出好看的照片,我們永遠都能拍到漂亮的照片,努力練習構圖技巧,仍能提高這樣子的機會。
🔹不過在追求「構圖技巧」時,我仍比較喜歡採取這樣子的角度去思考「構圖的意義」,是為了表達、訴說一些觀念、故事,揭露出隱藏在事物表面之下事情,而不斷練習「構圖技巧」則是讓照片更加的出色,讓人願意在這張照片多停留一會,多聽聽我想說的照片故事。🔹
人人都有表達對「構圖」「 構圖技巧」「好照片」的定義、關係,沒有誰對誰錯,但我認為總是要有個想法,告訴自己追尋的方向,才能讓自己拍出每一張照片富有生命,並且延續自己攝影的熱情。
我時時將這些心得放在心裡,能否做到則是從過去、現在到未來,不斷努力的方向。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無聲 爭議 在 李四端的雲端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訂閱【李四端的雲端世界】https://bit.ly/33n6IXd
金牌創新高 日民眾振奮 無聲東奧 終迎支持掌聲
#李四端的雲端世界 #李四端 #國際
無聲 爭議 在 李四端的雲端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訂閱【李四端的雲端世界】https://bit.ly/33n6IXd
「蜘蛛」發威 紀錄無人敵! 俄雙人水上芭蕾 又摘金
英跳水王子 粉碎夢之隊 場邊狂打毛線紓壓 萌翻
白俄選手逃 中國罵粗話 東奧會 政治爭議一籮筐
美體操天后 為何退賽?非只因「空中迷向」道真相
金牌創新高 日民眾振奮 無聲東奧 終迎支持掌聲
美國日確診 又飆16萬例 第三劑開打 以國又搶先
#李四端的雲端世界 #李四端 #國際
無聲 爭議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情慾流動成疫情破口!「人與人的連結」成台灣危機!► ►https://youtu.be/Xc-36BoLW30
⭐台灣疫情大爆發!命理師神算本土感染擴散危機!► ►https://youtu.be/FrGZFjeTNA8
⭐許聖梅血崩罹癌?醫師震撼宣判太離譜
► ►https://youtu.be/SmQc1Xnoqp0
⭐濟公師父破玄機!半世紀旱災預言公開真相
► ►https://youtu.be/B5Dco_gWQ7U
⭐全家人罹癌吐遺言,她節目淚崩交代身後事
► ►https://youtu.be/IVaBJHWVYgM
⭐天命難為女總統!2021蔡英文最大危機
► ►https://youtu.be/ZzCx8THDmQ8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12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分段重點】
00:00 開場介紹
01:02 戲水兩死被指控拉童腳引爭議?
11:42 哪些跡證可證明是否有抓男童腳?
14:57 超神準的體內酒精濃度計算法!
18:47 從事發照片可以看出什麼端倪?
21:29 陳安儀目睹泳池小孩溺水驚魂?
27:04 溺水無聲無息,跟你想的不一樣
29:16 溺水該如何搶救?
33:33 救生專業訓練可以一次救幾個人?
35:18 小孩溺水狀況多,生死瞬間?
40:32 帶小孩去危險區域玩,父母違法!
45:01 溪流危險漩渦,洗衣機比喻妙?
55:51 考試官遭遇危險求助,沒人相信?
57:58 為何在海邊一米半會發生溺水?
59:28 故佈玄虛溺水,法醫如何破解?
#高大成 #新聞挖挖哇#破案#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1
無聲 爭議 在 無聲》導演柯貞年憤怒過後的換位思考】... - 報導者The Reporter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改編自數年前台灣真實集體性侵事件的《無聲》,因其爭議與公共性,上映即受到討論,將情節與實情對照、揣測角色原型與「再現」程度……,但長年關注性暴力議題的導演#柯 ... ... <看更多>
無聲 爭議 在 無聲真實事件、無聲結局、柯貞年爭議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無聲真實事件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Joybena也提到彭帥事件在Djokovic、大坂直美等網壇大咖的聲援下,引起全世界關注。 或許是發現再也壓不住海外輿論, ... ... <看更多>
無聲 爭議 在 [轉貼] 回應無聲和陳昭如原著的爭議- 看板movi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https://reurl.cc/14lpv9
近日,作家林立青於臉書上公開發言,指出其對電影《無聲》產生一些質疑,原因是他認
為「製作團隊沒有跟人本(教育基金會)及陳昭如合作」。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在於
他認為作家陳昭如是一位專門在台灣撰寫校園性侵題材的作家,若要在台灣談論相關題材
,陳昭如是不可迴避的重要人物。
但林立青也說:「身邊的影評人朋友們越是讚嘆不已,我越是感到不安,雖然說新聞事實
沒有著作權,但是到底有沒有跟人本及陳昭如合作,一直是我看到《無聲》時的陰影。」
我沒有看過陳昭如的著作,也想了解編導到底參考了陳昭如著作的多少個案、又從中參考
了多少內容。不過林立青卻也說,他至今沒有看過《無聲》。
《無聲》掠奪他人心血?
之所以這件事會成為一個爭議,在於有部分網路文章指出,《無聲》的故事原型改編自陳
昭如的著作《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該書籍內容是關於一所特教學校裡
的學生性侵事件始末:該所學校發生了上百起學生之間的性侵害或性騷擾案件,而老師卻
置身事外,縱容狀況失控。
若要說《無聲》的編劇柯貞年與林品君沒有參考過這本書,大概沒有人會相信。不過本片
目前並非入圍金馬獎的改編劇本,而是原著劇本,已說明片方並沒有認定故事直接改編自
任何著作。
但由此能說明《無聲》就是掠奪了陳昭如的心血嗎?
或許要先釐清的是,《無聲》指涉的事件如前段所述,確實存在原型,而事件本身不是虛
構的,所以絕不會存在任何抄襲的疑慮。事實上,如果今天每個拍攝關於社會事件的電影
,都得獲得撰寫報導的相關記者或作家的授權,那麼很多電影恐怕不會有機會問世。
此外,當編導去處理這類事件時,是否非得要去向對該事件著力最深的人致敬,或按上一
個顧問角色,不啻是一個學問,更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因為涉入事件越深的人,往往都
會對戲劇改編存在疑慮,而非影視界人士多半也無法理解現實跟戲劇效果的差異。真要讓
見證事實的相關人士為電影改編背書,可能才會是創作者災難的開始。
如果完全照著事實拍、怕造成冒犯,可能會讓電影顯得太八股、太溫;如果不理會這些「
顧問」,搞到最後撕破臉了,反而為電影徒增醜聞。
《無聲》劇照。 圖/金馬影展
《無聲》劇照。 圖/金馬影展
《無聲》劇照。 圖/金馬影展
《無聲》劇照。 圖/金馬影展
是致意,還是消費?
事實上,大家喜愛的諸多真實事件改編電影,都存在很大程度的「戲劇化」成分。榮獲奧
斯卡獎最佳影片、描述伊朗人質危機的《亞果出任務》(Argo, 2012)可能是近年最代表
性的例子。如果這部片完全照事實來拍,恐怕未必如此傑出,因為真實往往是枯燥而冗長
的。要符合電影的格律,便得適度進行加工和調整,這是全世界的編劇與導演都明白的道
理。
當然,如果本片編導其實有接觸過作家陳昭如本人,但卻在沒有跟對方協議或事先知會的
情況下,沒有在演職員表上向她致意,造成陳覺得不舒服,那又是另一回事,應該面臨責
難。不過如果編導沒有與之合作,卻還要把人家的名字寫上去致意,或者公開對人家的作
品表達太多謝意,無疑也可能成了一種消費,造成人家的麻煩。
萬一這些個案與他們的家屬以為自己被利用,因此跑來怪罪陳昭如怎麼辦?林立青一方面
說他開心有影像創作者重視這個題材,卻又要求創作者拍攝這個題材時非得要跟相關單位
、陳昭如和第一線輔導員合作,還指出受害者可能不希望導演這樣詮釋他們。
殊不知如果片方真的關照了所有人,《無聲》要不是拍不出來,就是會被拍成一部什麼點
都戳不到的片。
截至目前,我沒有發現創作團隊或發行團隊有公開發文指出電影是在影射什麼特定事件、
或者點名陳昭如本人。這樣的淡化處理,其實很適切。至於意見領袖、影評人或各路網友
自己要連結真實事件與戲劇,更是無可厚非。大家都有揣測或聯想的自由,這些延伸討論
,對於正義與真相的追求都很有幫助。
台灣這片土地有數不盡的故事,但是從真實事件衍生出影視改編的作品不多。因為許多創
作者投入改編之後,立刻就會發現顧慮所在。有些台灣導演偏偏又擔心得罪人,太尊重事
件原型人物的看法,因此往往拍出一些不痛不癢的片(劇情片與紀錄片皆然)。而我完全
沒有在《無聲》這部作品看到類似的包袱。
說到這,大家知道去年的國片《幻術》嗎?這是一部讓演員全掛上政治人物實名上陣的奇
片,劇情影射前總統李登輝是319槍擊案幕後黑手。先不論劇情與現實的差異,該片編導
如果要尊重每一個事件當事人的想法,這部片根本不用拍了。而李登輝本人或他的發言人
當初對這部電影不置一詞,一方面可能是不想為這部片造勢,另一方面如果貿然發表什麼
意見,也可能會不慎涉及干涉創作自由的責難。
小結
無論是《幻術》也好、《無聲》也好,這些名義上並非改編特定著作,而是直接從真實當
中取材拍攝的作品,都不該面對這樣的責難。這種批評,對於未來台灣的影視創作風氣是
很大的傷害。如果這些批評成立,以後誰敢還去拍攝反映社會現實的題材?
一部電影能帶出種種針對社會公義的議論,從劇情還能延伸出對於原型案件本身的探討,
已經證明了它的價值。比起為《無聲》扣上不知感謝的帽子,透過這樣的熱潮繼續推動更
多變革(如法律咎責抑或制度修正等),無疑更有意義。
Loading video
翁煌德
現任桃園光影電影館、光孚影展策展人。台灣影評人協會常務理事。粉絲專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8.114.224.18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03775569.A.6DF.html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