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動物漫畫
第90回:德古拉
浮潛抓到了嗎~
#動物森友會 裡的奇妙生物🦑🐙
吸血烏賊,學名是Vampyroteuthis infernalis
是"來自地獄的吸血鬼"的意思(名字裡就有吸血鬼太帥了吧)
觸手上有尖刺,張開時很妖異頗有吸血鬼的架勢
上億年來就這樣靜靜生活在深海裡,是個活化石阿北
--
經過別人指正,圖內有錯誤資訊不好意思😭
吸血烏賊(Vampyroteuthis)並不是章魚和烏賊的祖先,
Vampyroteuthis是八腕目的基群(親緣關係最遙遠的同輩親戚)
是章魚(八腕目)的姊妹群。
而烏賊(十腕總目)則是在更前面的分支就分家了,沒有關係!
所以吸血烏賊其實不是章魚祖先
是活了億年的遠親!!🐙🐙🐙
長得好有風之谷風格喔
-
🐳小周邊販售中 http://goo.gl/uE4rOX
-
🎉睿智動物漫畫有IG了!🎉
https://ppt.cc/fGxYPx
-
#Illustration牛魚 #原創
#目標是周更
#漫畫 #海洋生物 #海洋 #海豚
#吸血烏賊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周元偵,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晚上能釣什麼?馬加,花枝,龍蝦一直都是 烏石港一字堤 夜釣的長客。夜晚的馬加怎麼釣呢?有貨嗎?今天讓我們帶大家來試試..簡單的白帶釣組就可以搞定了,容易吧.... 目標魚種: 馬鮫屬(學名:Scomberomorus)通稱馬鮫魚、馬交魚、馬加魚、鰆魚,俗名鰆魚,𩵚魠魚、土托(魠、鮀)魚、鮁魚、竹鮫...
烏賊學名 在 廷豐水產 SoGood 莎媽廚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超鮮活凍軟絲
1.建議食用方式:
解凍加熱食用
2.商品特色:
新鮮軟絲仔,萊氏擬烏賊
(學名:Sepioteuthis lessoniana)
為槍烏賊科擬烏賊屬的動物,俗名香匙、魷母、大尾魷魚、軟墨及軟絲仔。分布於日本群島、夏威夷群島、馬來群島、印度近海、紅海,包括黃海、南海等海域,生活環境為海水,常見於暖水區。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馬拉巴爾。
真空包裝.急速冷凍,鮮.甜.嫩。川燙冰鎮後,沾五味醬或是醬油芥末吃適合炙熱夏天料理。鮮度一級棒
完整封存大海鮮味,軟絲富含海洋鮮味,肉質柔軟,但口感有點堅韌,因此在料理上就特別注重備料,以及料理時的火侯。基本上,要大火快炒將軟絲煮熟。不要把肉質煮老是最重要的。
品名:軟絲
重量:520g±10%/隻
包裝:袋裝
產地:印度尼西亞
保存條件:-18°C以下冷凍保存
☆圖片僅供參考,一切以實物為主
一般家庭冰箱,冷凍僅約-18°C,建議購買後盡早食用。
有別於業務型-24°C冷凍設備條件,將無法長期儲存。
尚邦海鮮Line客服
https://line.me/R/ti/p/%40sogoodseafood888
烏賊學名 在 食之兵法: 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 The Culinary Art of Wa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烏賊之王到平價小卷
世界各地似乎除了日本、台灣,與一些南歐國家之外,對烏賊料理都不是很熱衷。日本的烏賊消費量就占了全世界總消費量的一半,是烏賊最懼怕的國家。
烏賊之王就是中文叫「軟絲」的アオリイカ(障泥烏賊),學名萊氏擬烏賊,英文是bigfin reef squid。軟絲身體的外套膜兩側從頭到尾有兩片寬大的肉鰭,並且在尾部相接。盛產期從三月到八月的軟絲被稱為烏賊之王是因為牠的價格最高,因為總是單獨行動,因此捕獲量也是極端地少。不過軟絲不但在甜味和旨味上都是烏賊之中最強烈的,口感則是最軟嫩又不乏彈性,體長則可以達到四十公分,然後大眼睛周圍有著類似眼影的青綠色的最為新鮮。比起直接吃新鮮的軟絲,熟成1-3天的軟絲更能吃出讓人融化的旨味與甜味。
江戶前壽司最常用的烏賊則是スミイカ,漢字寫做墨烏賊,也就是中文的「墨魚」和「花枝」,英文是cuttlefish。從秋天開始旨味會一步步地增強,一直到隔年的春末。墨烏賊也叫甲烏賊(こういか),因為在其背部外套膜內有著如同龜甲般的紋路,而其實那是牠含有石灰質的軟骨。而叫墨魚則是因為牠被捕獲時會噴出大量的墨汁。墨烏賊在產卵後就會死亡,在初夏結束牠短短一年的壽命。不過孵化後的墨烏賊則會在八月時以壽司店的夢幻食材「新烏賊」(新いか)的姿態出現,雖然嚼勁與味道上的深度不如長大的墨烏賊,但是有著近似融化般的口感與甘甜。可以用一整隻捏成一貫,稱為「丸握」。若是分為兩貫,則稱為「割握」。不過因為墨烏賊的成長速度相當快,時間一沒掌握好就得等到隔年才能吃得到了。而從春天墨烏賊季到下一季新烏賊出場為止的主角則交給了上一段所說的軟絲。
「槍烏賊」(ヤリイカ; spear squid)的名字正如其名,來自牠如長槍般的外型。像這一類鎖管類的烏賊,小的在台灣不是被稱為「小管」就是被稱為「小卷」,成體則被稱為「透抽」或者是「中卷」。身型細長的槍烏賊特徵是鰭是菱形,而且長達體長的二分之一。盛產期是夏天的槍烏賊是烏賊裡味道比較淡、價格也比較低的。而且因為生的槍烏賊肉質非常結實,因此做成握壽司時為了便於食用,會切成細絲,或是在上面劃上細長的切痕。另外剛剛說江戶前壽司最常用的烏賊是墨烏賊,槍烏賊則更常被做成印籠煮。一般而言,海鮮如果有帶卵的話營養就無法傳到肉質裡,會不好吃,所以大家大多會避開不用。但是槍烏賊卻是帶卵的比較受到歡迎,稱做「帶子長槍」。印籠煮與大家比較熟知的烏賊飯(いかめし)不同。烏賊飯是把烏賊腳切掉之後把混合了米與糯米、筍、紅蘿蔔、豆皮等食材填入槍烏賊體內後用混合了醬油、味霖、砂糖和日本酒的煮汁燉煮而成的源自北海道的鄉土料理。函館本線車站的火車便當業者阿部便當店(現在的いかめし阿部商店)在第二次世界大戦中1941年的時候因為戰時食糧管制的原因米很難取得,因而想到用當時大豐收的スルメイカ和米混在一起做料理。而在準備面對蘇聯的攻擊的當時北海道年輕士兵則把糯米加入,結果大獲好評。然後1966年在東京的京王百貨店舉辦的『第1回元祖有名車站便當與全國美食大会』裡,阿部便當店就是推烏賊飯。而在第2回的時候更是成為最早賣完的第一名,烏賊飯從此聲名大噪。而印籠煮則是用體長約十公分的帶子長槍煮到湯汁收乾再填入醋飯,形狀因為類似水戶黃門用的印籠(印章盒),因此得名。
鯣烏賊(スルメイカ; Japanese flying squid)就是魷魚或北魷,是烏賊裡面價格最平實的。產期約從十月底到隔年六月初,是日本總漁獲量之中的第一名。和鎖管類不同,鯣烏賊眼睛的部份沒有眼膜覆蓋,身軀肥大而口感偏硬。尤其在晚秋的時候,大量的脂肪會囤積在肝臟裡,這時候的鯣烏賊肉厚到表面幾乎快脹破。北海道函館的著名料理,將生烏賊體內的器官清空、再用刀將烏賊的身軀切成像是麵條般的細肉條的烏賊素麺(イカそうめん)用的就是鯣烏賊。另外因為夏天時鯣烏賊就會抵達津輕海峽,所以築地還有「津輕海峽的大間鮪魚是吃鯣烏賊長肥的」一說。
另外日本富山縣的名產螢烏賊(ホタルイカ; Japanese firefly squid)則是只能在三月底到六月初才吃得到的珍品。
在義大利與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歐國家也都會用烏賊入菜,像是墨魚義大利麵、西班牙海鮮飯之類的料理。我在家裡則會做在烏賊體內填進洋蔥末、蒜末、葡萄牙臘腸末和剁丁的烏賊腳,然後用洋蔥大蒜蕃茄月桂葉巴西里一起燉煮的葡萄牙燉花枝(lulas recheadas)。另外在山東的膠東沿海會用烏賊的身體和莞妥、蔥、薑、一起爆炒。烏賊腳則會留下來,先把蛋和蝦醬一起調好下鍋用小火炒,然後加入烏賊腳、蒜苔後轉大火再加雞粉的膠東小炒。沖繩則以整碗黑不隆東的墨魚湯攻下烏賊料理的一席之地。
(圖: 烏賊印籠煮; 烏賊飯; 葡萄牙燉花枝; 膠東小炒; 沖繩墨魚湯)
烏賊學名 在 周元偵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晚上能釣什麼?馬加,花枝,龍蝦一直都是 烏石港一字堤 夜釣的長客。夜晚的馬加怎麼釣呢?有貨嗎?今天讓我們帶大家來試試..簡單的白帶釣組就可以搞定了,容易吧....
目標魚種:
馬鮫屬(學名:Scomberomorus)通稱馬鮫魚、馬交魚、馬加魚、鰆魚,俗名鰆魚,𩵚魠魚、土托(魠、鮀)魚、鮁魚、竹鮫、馬加魚、梭齒魚;屬鯖形目(或傳統鱸形目)鯖科海魚。
軟絲:軟翅仔、擬烏賊
軟絲的身體呈現橢圓型,寬度較大的鰭跟身體幾乎等長;雖然跟花枝十分相似,不過軟絲沒有像塑膠的白色硬殼,僅有軟翅,故此得名。
花枝:墨魚、烏賊
體型橢圓形,鰭與身體亦等長,不過比較窄一些。其它明顯的相異處在:花枝的外表有明顯的紋路,體內也有白色碳酸鈣結構的「骨板」。
團隊:69J團
臉書(FB)社團:
台灣69J釣魚俱樂部(Taiwan 69J Fishing Club)
簡介:我們是一群熱愛釣魚(岸拋&船釣),並喜愛接近大自然的一群同好所組成的一個團體。
舉凡-岸拋鐵板,船釣,浮游磯釣,沉底釣,桶花枝,軟絲..以及路亞假餌釣,水球&弓角...都有涉略也都是我們喜愛的釣遊活動,研究測試釣魚裝備,diy相關物品都是我們的興趣...另外
趕海(赶海)的找鮮產及自給自足的料理...一直是我們所嚮往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們熱愛的活動。影片也以此為主體,希望大家會喜歡我們的頻道,謝謝。
音樂:
NCS: Music Without Limitations
NCS Spotify: http://spoti.fi/NCS
Free Download / Stream: http://ncs.io/nekozilla
▽ Connect with NCS
Facebook___ http://facebook.com/NoCopyrightSounds
Twitch______ http://twitch.tv/nocopyrightsounds
Twitter______ http://twitter.com/NCSounds
Spotify______ http://spoti.fi/NCS
SoundCloud_ http://soundcloud.com/nocopyrightsounds
Instagram____http://instagram.com/nocopyrightsounds_
▽ Follow Different Heaven
SoundCloud_ http://soundcloud.com/different-heaven
Facebook___ https://www.facebook.com/DifferentHeaven
YouTube____ https://www.youtube.com/user/Differen...
Twitter____ https://twitter.com/DifferentHeaven
🔑 Become a SuperFan → http://ncs.io/SuperFan
🛍 NCS Merchandise → http://ncs.io/StoreID
© Check out our Usage Policy on how to use NCS music in your videos: http://ncs.io/UsagePolicy
To request a commercial license visit: http://ncs.io/Commercial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g6GF_pB3Vc/hqdefault.jpg)
烏賊學名 在 周元偵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宜蘭一字堤最近花軟咬況極佳,所以今天過來玩鐵板順便玩一下花枝軟絲,咬況真的很不錯...只是個人今天在鐵板跟花軟間掙扎,結果兩邊都釣不好,花軟的運氣也很差...又是咬孤支,誰的?......,答案是建霖,今天建霖氣真的太旺了,用的木蝦是3.5寸粉紅背花肚的台灣"烏賊蝦",天啊!釣什麼中什麼....真的太強了,多強...我們看影片吧!
目標:
軟絲:軟翅仔、擬烏賊
軟絲的身體呈現橢圓型,寬度較大的鰭跟身體幾乎等長;雖然跟花枝十分相似,不過軟絲沒有像塑膠的白色硬殼,僅有軟翅,故此得名。
花枝:墨魚、烏賊
體型橢圓形,鰭與身體亦等長,不過比較窄一些。其它明顯的相異處在:花枝的外表有明顯的紋路,體內也有白色碳酸鈣結構的「骨板」。
馬鮫屬(學名:Scomberomorus)通稱馬鮫魚、馬交魚、馬加魚、鰆[1] 魚,俗名鰆魚,𩵚魠魚、土托(魠、鮀)魚[2]、鮁魚、竹鮫、馬加魚、梭齒魚;屬鯖形目(或傳統鱸形目)鯖科海魚。
裝備:
釣竿: EVERGREEN PSLS-86L
力魯: SHIMANO TP C3000
母線: 0.8號8編PE
前導: 2號卡夢
木蝦: 3.5寸(粉紅身花肚)
&
釣竿: MC WORKS Wild Breaker96R
力魯: STELLA 黑寶6000 HG
母線: 3號8編PE
前導: 10號卡夢
鐵板: 間八60g(銀版)
鉤子: 7/0
團隊:69J團
我們的臉書(FB)社團:
台灣69J釣魚俱樂部(69J Fishing Club)
音樂:
NCS: Music Without Limitations
NCS Spotify: http://spoti.fi/NCS
Free Download / Stream: http://ncs.io/cetu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kD0DFxHLCQ/hqdefault.jpg)
烏賊學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特邀新生代生態畫家林哲緯以水彩插畫精細繪製台灣海產的細節與風貌
*花枝和烏賊,有什麼不同?
*除了源自日文的TAKO,章魚的台語還能怎麼說?
*鯛魚名稱不下十數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童謠〈西北雨〉中的「鮕呆(鮘)」又是哪位?
*常吃的「四破魚」到底在破什麼?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一場百年的海洋文化考察之旅,從名稱推敲身分
命名,有時來自於人的誤解,但有時卻比起學術用語更容易分辨物種的差異。例如在中文裡,許多螃蟹都叫蟹,例如大閘蟹、花蟹、三點蟹,但如果對應台語便可以分辨其間差異。毛蟹是陸生的螃蟹,蟳和蠘則指海生螃蟹,所以最後一對腳是游泳足。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而經常被視為同一物種的花枝與烏賊,為何有不同名稱,從史料中可以看見古人早早就知道他們不同,應當區別。
●長相決定人生,產地決定名稱
台灣人常吃的午魚,如果回歸史料,可以看見名稱是來自中國產季在端午節的緣故。而以往過年會吃的鯛魚,又名嘉鱲,也是與產期在臘月相關。至於鯖魚之所以被叫花飛,則來自魚身的斑紋以及用閩南語形容這個斑紋的諧音。從此可知,命名沒有對錯,而是來自物種外觀或反映地方特性。
●海洋文化中的古人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海鮮的保存反映古人的智慧,魚乾、魚露、魚漿應此而生。和魚有關的傳說,鄭成功的國姓魚、鯊魚變身梅花鹿,透過考證你會知道「謠言原來是這麼來的」。當然不能錯過傳統的好魚、壞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帶你認識在捕魚、潛水時應該避開的危險魚類。
語言文化的考證,看見海洋文化的多樣性,各路語源也豐富了我們對海鮮的認識。下次要吃花枝前,你應當能分辨牠是花枝還是烏賊!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wPg2p6Hf_k/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