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快樂 – 兼巴黎廚藝界小八卦
這幾天法國冷成北極, 今天急凍, 到處都是零下. 巴黎體感溫度竟然是零下10度…
出門買個麵包, 回家變成凍麵包. 跟朋友寫Line, 她說買塊豆腐回家變凍豆腐… 好啦, 是有點誇張, 但是這幾天是真的冷得不像話.
前天預告來寫寫關於今年在米其林指南上直接從兩星變餐盤的巴黎老牌名廳Le Grand Véfour的故事, 現在就來吧.
大家記得Netflix影集”艾蜜莉在巴黎”中有一天艾蜜莉被畢曲上司要求訂位高級餐廳? 後來她帶著老闆和客戶直闖餐廳, 訂位日期弄錯而改去帥哥主廚加保利餐廳那一段? 那家高級餐廳就是名聞遐邇的Le Grand Véfour.
Le Grand Véfour開幕於1784年, 位在皇宮花園裡, 金碧輝煌的路易十六風格裝潢, 歷來無數名人在此用餐. 座位上甚至有標出當年名人的座位. 比如作家雨果, 或是歌劇名伶卡拉絲.
餐廳名字來自主廚Jean Véfour. 後來法國史上最知名的大廚之一Antonin Carême接手, 讓這家餐廳成為頂級料理的朝聖地之一. 這裡就是布爾喬亞料理的聖殿, 今日法國的名菜馬朗哥松露雞poulet Marengo à la truff至今是廚藝學校必學的經典食譜.
不過19世紀下半逐漸失去光環, 1905年名字中的”Grand”被拿掉, 只剩Le Véfour. 二戰之後, 屬於同一業主的美心餐廳Maxime’s將Le Véfour轉讓給大廚Oliver Raymond才重新拾回這家百年名廳的光環, 並把餐廳重新命名為今天舉世知名的Le Grand Véfour.
O. Raymond在1953拿下三星, 直到1983餐廳慶祝200周年之前因恐攻事件, 他隔年退休, 三星丟失. 餐廳被香檳集團Tattinger接手(同時擁有巴黎Crillon, Letetia, 坎城Martinez等高級飯店). 經過大手筆翻修整修後, 請來Guy Martin為主廚(八卦一下: 他當時和全法國影響力最重要的餐飲公關公司Pascale Venot在一起).
(再八卦一下: Pascale Venot瘦得像竹竿, 聽說完全不喫東西只喫糖. 以她為名的公關公司旗下都是年輕女性, 直到近年才招募2-3個男性當公關. 她的影響力之大, 簡直是喊水會結凍. 幾乎所有高級旅館的內部公關都出身自這家公關公司. 後來才出現另一家公關公司Melchior跟她競爭)
(再八卦一下: Melchior公關也是女老闆, Clarisse Ferrere-Fréchon, 不是別人, 正是三星主廚Eric Fréchon夫人. 也因為先生的人脈關係讓她成立公關公司時有充沛的資源)
G. M 1993年接手掌廚, 2000年拿下三星, 可是2005後餐廳面臨一連串的變化: 先是香檳集團轉賣給Starwood飯店集團, 後來又被中國的錦江國際酒店買下. 2008年丟失三星.
可能是在這種激烈變化與不穩定的情況下, G. M. 決定將餐廳買下自己當家, 2011年他成為自己的老闆. 不過他再也沒拿回三星, 2018年餐廳再度轉賣給一家泰國集團.
G. M. 不僅是個廚師, 更是個頗受爭議的人物. 他曾經拿下巴黎阿拉伯文化中心裡面三家餐廳的合約, 但是沒多久就讓餐廳倒閉. 餐廳員工甚至給他一個”一陣風主廚chef courant d’air”的惡名.
同樣的情節也在其他餐廳上演: 他曾接手以水晶餐具出名的Baccarat旗下餐廳 Cristal Room (名設計師Philippe Starck的作品), 但是也很快就離開了.
但是他擴展自己版圖的野心從未熄滅. 去年底他買下Pasco, 小酒館Augustin, 和我很喜歡的A Noste. 他同時也在義大利南部和西班牙各有其他計畫. 今年一月他宣稱Le Grand Véfour將會有徹底的改變, 不僅將提供較簡單價格親民的菜色, 且供餐時間也將拉長, 從早餐供到晚餐(是自助餐了嗎?).
Le Grand Véfour經歷過兩百多年的, 始終屹立不搖. 但是再被拿掉兩星之前, 就傳出主廚G. M. 被一位食材供應商指控性侵, 官司纏身, 今年米其林直接將他從兩星換成餐盤, 失去兩星是雪上加霜.
少了國際觀光客的疫情世界, 如果餐廳可以開幕, 沒了星星的光芒他還能吸引巴黎本地的客人嗎?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最後, 除夕夜祝大家牛年快樂, 平安健康! 今年好酒好菜, 喫好喝滿~
烈 煌 竿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金馬獎總評(新人):演員與導演,各是五取三】
►
【最佳新演員】
吳奕蓉《大吉大利 闔家平安》
劉俊謙《幻愛》
霍嘉豪《狂舞派3》
陳昊森《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陳姸霏《無聲》
.
不免俗還是要先說,新演員獎不會考慮演員的「未來性」。不該這樣判斷,過去評審給獎也不是依照這個基準來給。為什麼呢?因為談未來性等同是在算命,誰知道一個演員未來會有什麼機運?而且事實上也沒有標準。
.
理論上,越有未來性的應該是年紀越輕的吧,因為他/她可能活得比別人久對吧?那這樣年僅20歲的陳姸霏可以直接拿獎。還是要說,未來可能比較有市場潛力的演員?那這樣感覺獎項非陳昊森莫屬。抑或是誰最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影帝后?那吳奕蓉和劉俊謙都有可能呀。如果「未來性」成為一個標準,那評審是不是還要去調查這些演員未來的生涯規劃呢?萬一某個演員不幸得了絕症,是不是就沒有未來性?
.
往年張磊以《推拿》得獎、林宗仁(茂伯)以《海角七號》提名的例子,都證明所謂的未來性不會成為考量。公正評這個獎項的話,還是要回歸到演技。當然我們不能排除有評審提出來這個考量,所幸今年大概對此不會有太大爭議,今年入圍的五位演員,未來都有可能成為影壇的中流砥柱。
.
陳姸霏今年除了以《無聲》提名之外,在《孤味》裡的角色也是舉足輕重,絕對會讓評審對她增加不少好感。在《無聲》裡,她飾演的角色貝貝是聾人,因此無法以言語表達,而必須全程使用手語表演。幾場戲的表演令人相當印象深刻,包括強顏歡笑以掩蓋自己遭遇性侵的痛苦與不堪,包辦了片中幾場最令人心碎的時刻。
.
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提名的陳昊森(附圖右),讓人看見難得的國片新星架勢,好久沒看見一個年輕男演員是如此才貌兼具,而且足以吸引如此多影迷追逐。而且其效應可不只局限於特定族群,幾乎是不論性向的影迷都不由得為他與曾敬驊的魅力給折服。尤其那場廁所戲,實在令人驚嘆。一個好的表演,就是要讓自己入戲,也能讓觀眾入戲吧。陳昊森的演出,至少在這個作品的調性上,他已全力發揮,難以吹毛求疵。
.
只是說到調性,可能就有些人會主張《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太煽情、狗血,認為必須沉穩詮釋的演出難度更高。這時候主演《大吉大利 闔家平安》的吳奕蓉與主演《幻愛》的劉俊謙相形之下比較容易被看好。
.
已經以該片在金鐘獎封后的吳奕蓉,精湛地詮釋了母親、媳婦、前妻與情婦等多個面向的自己(指角色),表演不慍不火,看似婉約的氣質卻帶有著無懼命運壓迫的堅強生命力。我甚至認為,如果她提名最佳女主角,作為得獎熱門都不為過。但本片畢竟是已經得過金鐘獎的電視電影,是否會有評審會對此有所顧慮,偏向將獎項頒給電影演員,也難說。
.
目前已榮獲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男主角殊榮的劉俊謙也是來勢洶洶,從他陷入愛情之後的執迷狂戀,但無助地在車站開啟錄音檔,一直到之後見到幻夢情人時的不可置信。種種層次變換,劉俊謙的駕馭都成熟有度,完全能牽著觀眾的心走。照今年名單看來,他其實也存在提名最佳男主角的實力。
.
相形之下,霍嘉豪在《狂舞派3》中的表演可能比較容易被忽略。但相信所有觀眾看完之後回顧,不免會察覺他的戲份雖然不算多(尤其比起劉俊謙與吳奕蓉),不過他的才華(Rap功力)與所代表的角色精神(不向強權低頭),是這部作品得以成立的關鍵。其表演很鬆、很自然,也有獨特喜感,相信評審也看見了他的潛力。
.
總結來看,近五年的新演員獎得主,都是授予主角,配角礙於戲份,比較難以出線。表演份量最高的陳昊森、吳奕蓉和劉俊謙都各有千秋,誰獲獎都不會意外。
►
【最佳新導演】
張吉安《南巫》
廖明毅《怪胎》
許承傑《孤味》
柯貞年《無聲》
陳健朗《手捲煙》
.
本項應該也是本屆金馬獎數一數二激烈的一項。不過其實照邏輯來看,在作品已經提名最佳劇情長片的情況下,其導演應該是當然得主,過去七年只有《一念無明》(2016)的導演黃進一人是例外,當年他的對手包括後來作品獲得最佳劇情長片張大磊(作品為《八月》)。所以陳健朗應該可以穩穩以《手捲煙》獲獎。
.
確定嗎?今年倒覺得不好說了。因為《手捲煙》能夠提名最佳劇情長片,一方面也是因為它是今年香港報名之作當中相對出色、也有個性的一部。但論起導演技巧,其實本片仍有生澀不全之處,包括最後有意效仿朴贊郁的動作戲,以及對反派角色刻板到幾乎可笑的塑造。但想到導演能在疫情之下開工,能以極短時間、極低成本拍完,然後還真的能召喚出一種逝去的港片神采,也覺得給他一座最佳新導演好像也不為過了。
.
另外一位大物級入圍者是張吉安,他的《南巫》以邊界為背景,巧妙地擷取地方傳說、巫術文化來勾勒出當地的族群關係。在長鏡頭與光影運用上,也都自成一格。比起《手捲煙》與《孤味》,《南巫》更具作者性,令人想到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在大多港陸作品抵制之下,金馬獎近年開始關照東南亞華語作品,在五部作品品質皆屬齊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或可考慮推張吉安一把。以其才華來看,他確實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前進歐洲三大影展的華語導演。
.
三位台灣導演這次也都展現了各自的強勁競爭力。柯貞年的《無聲》其實完全有入圍最佳劇情長片的資格,整部作品無論在表演、美術、聲音設計等各個部門,都展現了台灣電影工業目前最高的水平,整體氛圍的營造都有一定成就。同時本片是以真實事件延伸而來,這個取材有其風險,但柯貞年依然克服萬難,找到了一個屬於自己的辯證觀點(雖然不見得每個人都認同)。本片展現了她調度一個長片作品的能耐,也有相當大的獲獎希望。
.
許承傑雖然是男性導演,但拍攝一部女性角度家族史的《孤味》,卻完全沒有勉強的地方。幾場女性對話的調度,成功還原了大家熟悉的生活況味(看似簡單,大多數作品卻不見得能做到),堪稱是台灣今年最好的通俗劇(melodrama)。但偏偏這個類型的國片典範過去也有不少,可能對它造成壓力,好比李安的《飲食男女》(1994)。
.
相形之下,一樣是以食材帶出故事,《飲食男女》在料理工法、菜色與擺盤都下了工夫,也使之成了故事情節的隱喻,但《孤味》卻將之當作背景帶過,是可惜之處。你可能覺得我拿李安來跟這部比太過分,但是對於評審而言,家庭故事本來就是台灣電影很常見的題材,在評選時不由自主拿前人作品作為標竿很正常。反觀《怪胎》的優勢就浮現了,因為你很難拿任何作品跟它進行比較。
.
《怪胎》完全是廖明毅導演自己開創的世界,描述一對強迫者(OCD)情侶的偏執與古怪浪漫。只是這個趣味只維持了一半篇幅,隨著男孩好轉,甚至得以出去覓職、偷吃,故事忽然轉換為傳統的愛情故事,可預測性變高。我個人偏愛故事前半段,但畢竟這項不是比劇本,是比新導演,回歸到世界觀的架構,以及美術、攝影與演員的全面整合,導演功力是顯而易見的。甚至可以說,廖明毅就像以OCD的狀態來要求每個鏡頭的細節,非得做到位不可。就成品而言,《怪胎》確實可觀。
.
回過頭來看,就邏輯看,提名最佳劇情片的《手捲煙》理應獲獎,但考量到《無聲》與《南巫》等片分別展現的工業實力與藝術特色,評審應該會有些為難,端看評審的美學偏好與切入角度。
——————————————————
11/21第57屆金馬獎線上直播就在myVIdeo
想線上掌握金馬第一手消息或回顧歷屆金馬作品就上myVideo https://www.myvideo.net.tw/event/GHFF/
——————————————————
.
.
本屆金馬獎延伸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827694697333255
【金馬57完整入圍名單統計】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85682
影爆點/翁煌德:港片孤軍奮戰 國產四強鬥陣搶金馬(劇情長片預測)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82782
影爆點/翁煌德:喜劇重磅來襲 5帥發功搶金馬(男主角預測)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84266
影爆點/翁煌德:怪咖齊拚后冠 60年老將力戰菜鳥搶金馬(女主角預測)
https://reurl.cc/avD2o3
〈7影評人金馬預測|變裝皇后李國煌險勝莫子儀 陳淑芳過半力壓桂綸鎂〉
https://theinterview.asia/sharing/34561/
〈2020年金馬獎的東南亞電影〉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41709705931753
【2020金馬獎總評(男演員):男主獎歸喜劇演員?男配三強鼎立!】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51826021477
【2020金馬獎總評(動畫片):亮點盡在短片類】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47923161977074
【2020金馬獎總評(劇本):無聲勝有聲,孤味一支獨秀】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53350748100982
【2020金馬獎總評(劇情短片):新人輩出,生死血戰】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55732521196138
【2020金馬獎總評(女演員):淑芳阿姨拚雙獎】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58415707594486
【2020金馬獎總評(紀錄片):中國背景之作傲視本項】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62151160554274
【2020金馬獎總評(劇情長片+導演):有情人終成眷屬】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60899530679437
【2020金馬獎的19個如果】
#吳奕蓉 #大吉大利闔家平安 #劉俊謙 #幻愛 #霍嘉豪 #狂舞派3 #陳昊森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陳妍霏 #無聲 #張吉安 #南巫 #廖明毅 #怪胎 #許承傑 #孤味 #柯貞年 #無聲 #陳健朗 #手捲煙 #金馬獎 #金馬影展
金馬影展 TGHFF myVideo 影音隨看
烈 煌 竿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經過了昨天出版業、電商與獨立書店 1111 之亂後,還是要來認真推書,昨日不參戰除了為了冠廷的生日以外,做為一個每月固定將收入貢獻在書籍和電影票上、最在意效率和方便性的大量購書者而言,好像沒資格說些什麼,畢竟時間也是多數人的成本,79 折或 66 折倒成了其次,能在短的時間最快入手,能花最少的心力一次收齊所有想買的書,才是習慣選擇在哪裡消費最關鍵的因素。
而這個月的新書,也是不少讓人一見傾心的,先來看正中間,日前介紹過設計質感與故事內容具佳的本月選書,法國作家皮耶勒梅特磅礡華麗的史詩級小說《天上再見》續集《#燃燒的玫瑰》。作者企圖以三部曲的篇幅,探究廿世紀前半的法國,如何在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後,喪失了往昔的輝煌與美德。背景設定在一戰結束後到二戰開戰前夕,希特勒崛起歐陸,法國人民陣線潰散瓦解為止。情節依舊圍繞在巴黎銀行巨擘佩瑞庫爾家族,描寫銀行家之女周旋在貪婪腐敗的官商巨賈間。書名引用作家路易阿拉貢的詩作〈丁香與玫瑰〉,哀嘆法蘭西竟在希特勒侵門踏戶後,醉生夢死,連續兩度投降敗退。對比瑪德蓮接連遭到背叛的愛情,作者筆下的銀行家之女毫不軟弱,寫出了大仲馬都未曾寫過如此精采的反派女性復仇者,大快人心。身為巴黎銀行家佩瑞庫爾家族唯一的繼承人,瑪德蓮從未想過會有這麼一天,高高在上的她竟會一貧如洗,淪落街頭,她以家族之名為誓,下定決心要拿回失去的一切,所有加諸在她身上的痛苦,終將會化為烈焰反撲到底。
十一月同樣想列為選書的還有兩本,一是伊恩麥奎爾的海洋驚悚文學《#北海鯨夢》,不但重現極地冰寒中的殘暴腥血,以及英國十九世紀捕鯨業的沒落敗壞,全書劇情緊湊兇猛令人屏息,聲響氣味濃烈,文字語言既野蠻又詩意句句刺骨。敘述十九世紀中葉,鯨魚因濫殺銳減,用於燃料的鯨脂、作為馬甲澎裙撐架的鯨鬚,被煤氣和石油大量取代,導致英國捕鯨業日漸衰敗。船長伯朗利卻執迷不悟,堅信傳統捕鯨法,認定向北航行必能找到鯨魚聚集地,夢想滿載而歸大賺一筆,因而籌組三桅帆船「志願者」號,領各自懷著不同目的四十多人出海。就在「志願者」號駛入北極海域,進行獵殺、剝皮、取脂,大豐收時,發生了一起駭人姦殺案。其中一名船員醫官森姆納檢驗屍體追查真相,嫌犯謊言祭出,大小陰謀暗潮洶湧,與血脂、海水和冰的腥臭交雜瀰漫空氣之中,整艘船猶如被監禁在一場災難裡,有誰能活過這個寒冬,他們又將何去何從?
二是期待已久的麥田「幡」書系之九,也是十九世紀末日本最暢銷國民小說:尾崎紅葉《#金色夜叉》。問世以來 120 年,25 度改編電影、8 度改編電視劇,小說情節高潮迭起,描繪日本社會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功利主義掛帥、嫌貧愛富社會的眾生相,以江戶文學為本,借鑑西方小說技法,寫實反映金權主義社會,不但為一本融合文學與娛樂的雅俗共賞之作,也管窺當時日本女性所受的種種社會規範其困境,更是當代必讀的性別反思文本。故事敘述貫一與阿宮是自小互許終身的青梅竹馬,愛情終究敵不過鑽石的誘惑,富商唯繼對美麗的阿宮展開熱烈追求,隨著阿宮的動搖,貫一的世界也一點一點崩塌,於月光朦朧的熱海沙灘上,貫一對阿宮悲憤告白後,消失在黑暗之中。兩人再次重逢時,一個過著錦衣玉食的富裕生活,卻從未感到快樂,另一個對人生絕望,做起過去唾棄的高利貸生意,陷入追逐金錢的深淵。
再者,相當感興趣的小說還有,2018 年獲獎無數的 Sigrid Nunez《#摯友》,寫一名教導寫作的文學老師毫無預警獲知:好友過世了,他是長年陪伴她的摯友與導師,即便對方數十年歷經紛擾複雜的婚姻及親密關係,兩人親近且深刻的友誼仍持續不斷。因此追思會後對方三號妻子的來電請託 ── 照顧摯友遺留下的大丹狗阿波羅,目測體重超過 80 公斤。在哀悼與自我修復的艱難處境中,她的悲傷因阿波羅而變得更加濃稠,她發現阿波羅不能明白主人突如其來的離去,並因之深深受創,嘗試以牠特有的緘默,木然承受這些變化。想像與理解這頭巨犬的傷痛,讓她寧願違反禁養寵物規則,冒著被逐出租屋處的風險,也要繼續與阿波羅相伴,陷溺於失落傷痛的他們,竟然漸漸成為彼此的救贖。另一本 Maggie Gee 的《#在曼哈頓遇見吳爾芙》帶著些許奇幻色彩,現代作家安潔拉蘭姆只是想調閱維吉妮亞.吳爾芙的手稿,卻不經意將維吉妮亞從陰間喚回,當渾身泥污的女作家赫然出現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的書架間,立刻遭到驅逐,安潔拉趕上去營救。安潔拉陪著維吉妮亞在酒店買醉、到美術館尋訪舊友的畫作、哄騙珍本書交易商買下稀有的簽名初版書。維吉妮亞發現大型連鎖書店歇業,印刷世界被螢幕取代,頗受震撼,但走訪雅致的獨立書店後,她的失落感得到補償。她跟安潔拉飛往伊斯坦堡,重溫年輕時的舊夢、吸引新戀人,最後在一場國際研討會成為注目焦點,研討會的主題正是:維吉妮亞吳爾芙。
因應今年威尼斯金獅獎得主《游牧人生》即將在金馬放映,唯一一本非近期新書的《#游牧人生: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也在這批書單中,敘述的是一個發人省思的故事,跟美國經濟體的腹黑面有關,它暗示不安定的未來可能正在前方等候多數的人,但同時也歌頌這群大膽放棄世俗的根,不曾放棄希望的美國人罕見的適應力和創造力。此書記錄一群原本應從勞動市場上退役,卻不堪金融海嘯衝擊的中老年美國人,選擇減掉最大筆的支出:房租與房貸,住進車裡,形成人數正不斷增加的「露營車打工族」。作者開著她的二手休旅車「海倫」,一路追隨受訪者,包括一生努力工作、獨自拉拔孩子長大的單親媽媽:琳達梅依,由此輻射出一個橫跨全美的游牧社群 ── 他們原本是教授、軟體工程師、大學行政人員、退役軍官,從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身陷一個又一個低薪、高工時與高風險,卻標榜自己是露營兼賺錢、勞動顧筋骨的季節性工作中。
也謝謝突破出版社從香港寄來的《#幻愛》電影小說,今年無論故事、鏡頭與呈現方式都非常喜歡的華語片值得更深入理解。還有兩本一套,日前舉辦過贈書活動的《#溫德斯談電影:情感創作 & 影像邏輯》與《溫德斯談電影:觀看的行為》,為台灣首度譯自德文的溫德斯電影寫作全集,依時間集結,分成三部曲《情感創作》、《影像邏輯》及《觀看的行為》,從影評人到導演,一窺他如何思考影像,見證創作歷程,並集結其歷年來刊登於報章雜誌上的電影書寫、演講稿和訪談紀錄。
同樣描繪女性的故事,丹麥作家 Leonora Christina Skov 暢銷自傳小說《#有一種母愛不存在》,身為無法成為母親想要的那個女兒,自幼得不到母愛,時常將母親惹哭,母女關係漸漸成為死結,搬至哥本哈根後依然無法為母女關係增添美感,反而在母親被診斷出乳腺癌時,兩人化膿多時的關係潰爛見骨 ── 因為母親直指她的出櫃,就是致使自己罹癌的主要原因。直到母親過世後,她才驚覺自己仍渴望母愛與認同,遂以文字梳理兩人錯綜複雜的關係,探究母女之間的相愛相殺;在寫盡這一切壓迫、嫉妒、束縛和否定之後,她終於確定,有一種母愛並不存在。川村元氣的新書《#百花》封面很美,敘述一日暮色將至,遍尋不著母親的葛西泉不禁著急起來,好不容易終於在微弱路燈下發現了百合子,泉不知道母親究竟發生什麼事,只察覺她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買東西忘了付錢、一直重複購買相同的物品、食物放到發霉、流理台堆滿了垃圾,直到百合子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某個深夜,泉突然接到百合子的電話,聽著另一頭興奮又激動的聲音,泉覺得母親似乎要去一個遙遠的地方,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就像他試圖塵封,一直當作不曾存在的「那一年」一樣,生命如花,將在不知不覺中枯萎褪色,然而愛,卻在漫長的記憶裡,恆常綻放。
以及相當喜歡此本前幾天分享過的圖文書《#房東阿嬤與我》,是 39 歲單身搞笑藝人矢部太郎與 87 歲優雅房東阿嬤的生活日常,兩段人生因此產生了跨世代的交集,九年前矢部太郎遭逢低潮時期,他租下東京一處老宅的二樓,因此展開了一段不可思議的際遇,說不可思議其實也不過兩個獨居之人閒暇時一起用膳、喝喝培茶、逛逛伊勢丹百貨,彼此看顧,彼此問候,分享兩個世代、兩種年齡層望向過去與未來的迥異視野,卻在無意間改變兩人的人生,也於繪製成簡單生動的漫畫後感動了無數日本讀者。還有伊坂幸太郎的《#鯨頭鸛之王》,一部一部讀了心情舒暢的作品,寫實又單純的娛樂作品,三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因一場夢而產生了特殊的羈絆,夢中有一隻鳥,總是一臉不爽地發號施令,每當出任務打敗怪獸,醒來後現實的難關也會迎刃而解,然而此次現實世界有人遭到襲擊,新型流感大肆蔓延,身邊的家人朋友沒能倖免,面對這場全國性的災難,三人能否再次平安度過?
不能忽視的還有重量級傳記《#卡提耶布列松:二十世紀的眼睛》,他和他的徠卡相機,影響了二十世紀看見世界的方式。對人類而言,二十世紀是個動盪的年代,與二十世紀各種人類悲喜劇一同發生的,是一個影像閱讀的時代誕生了。由於攝影技術進步,底片相機變得輕巧而方便攜帶,於是從二十世紀初期起,攝影師開始帶著相機遊走四方,走入歷史現場,將重大時刻的照片印刷在報紙和雜誌上廣為傳播。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人們透過現場影像認識世界,被影像牽動喜怒哀樂。而為這影像時代奠基的關鍵人物之一,即是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的卡提耶布列松。本書呈現布列松精彩傳奇的人生。他與歐洲現代藝術圈、知識圈互動非常密切,我們透過他的攝影作品與回憶,看到人。他也經常走出小圈子,前往世界各地,目睹並親歷二十世紀重大的歷史時刻,。讀完本書,會看到這是一個獨特的創造性靈魂,在變動不羈的世界之中,不斷鍛鍊著專注力與人文之眼,他所留下的影像,總是呈現著人性,永遠影響了我們看見世界的方式。
最後是兩本華文作品,賀景濱《#我們幹過的蠢事》講述在將臨的世界,你可以見到任何人,但他可能已經死了。上酒吧看足球賽,球員們帶頭盔用演算法踢球。餐廳吃德國豬腳,豬會向你介紹自己的一生。不需要愛情,因為有完美情人App。不需要寫作,因為有故事大綱演算法。去到任何異地,你的喜好都在資訊網的掌控下。你甚至不知道你遇到的,是人還是人造人,或外星人,在那個世界,沒有大型戰爭,只有日常生活不斷冒出的陰謀,黑社會也是數位黑幫;進入數位資訊時代,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人」的主體性?人工智慧崛起後,我們又要怎麼看待心智?本書展現小說家對人類與宇宙的終極關懷,是臺灣在政治、科幻與後人類小說的頂尖之作。
前時尚雜誌主編、馬華作家范俊奇第一本個人作品《#鏤空與浮雕》,在風流人物「鏤空」的流離歲月裡,「浮雕」出人世的眉眼與鋼索,書寫三十位藝文界名人,包括張國榮、張曼玉、梁朝偉、梅艷芳、張震、金城武、李安、王家衛、梵谷、芙烈達卡蘿、亞歷山大麥昆、山本耀司、安迪沃荷等人,將他們斑斕過的人生、經歷過的大悲大喜與小情小愛,重新剪開、放大、修補與圓滿,范俊奇透過文字借一塊他人人生的風景,和另一個自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