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香港人----鄧以明總主教,他於1958年因「反革命罪」被捕入獄,從未受審判,卻在監獄中關押了22年。
中共於1949上台,鄧神父在1951年被羅馬教廷祝聖為廣州署理總主教,明知接任等於九死一生,鄧神父仍犧牲自己接受任命。他在自傳《天意莫測》中說:「中共在1950年推行三自運動,組成天主教愛國會,試圖使所有神父、教友都參加,這樣便會放棄對宗教效忠。他們曾多次要我參加,但我拒絕了,廣州很多教友也拒絕了,結果不少神父和教友被捕下獄。1958年,我也被捕下獄。但我從未受審判或被任何法庭審訊,卻被關在監獄中22年零四個月!在入獄第一天,他們就拿去我的聖經、日課、唸珠,丟給我一本又一本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人民日報,叫我好好地唸。所以現在你可說我對那些東西很明白,如果我用心唸這些書籍,也許我在廣州監獄二十多年可拿到好幾個博士了,但我始終唸得不好,守監的人一見我祈禱就嚴厲地斥責。整整22年,他們不准我有任何宗教活動,也不准我去看獄中的神父、教友。起初15年我和其他幾個囚犯關在一起,起居狀況極差,其後七年我被單獨囚禁,情況更慘!他們把我洗腦,灌輸唯物無神主義,但我始終保持信仰。由於營養不良,後來患了水腫,時常頭痛,曾幾度病重幾乎死去,到1980年才獲得釋放。」
獲釋後,教宗委任他為廣州總主教,中共不滿,禁止他踏足大陸。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表示一定要見他,鄧主教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香港,曾住在窩打老道華仁書院。
現任教宗Pope Francis於2018年就任命中國教區主教跟北京簽了臨時秘密協議,外界相信教宗答應只從中共認可的主教候選人中挑選主教,就像只能從777或689二選中為香港特首。然而,歷史上有不少像鄧主教那樣有風骨的主教,拒絕為極權政府為奴,因此受盡迫害或被殺。我準備了個多月,找遍全港才終於尋得絕版書,也閱讀了大量歷史資料,在Patreon直播為大家詳細講這段珍貴的歷史。
收看👉🏻👉🏻加入 www.patreon.com/daisywong ,6月26日Patreon post有講睇直播方法。
#會員可重看昔日40多場直播 及
#逢星期四晚收看Patreon獨家直播
#會員獨享買書折扣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看) :
韓劇《Signal》講八、九十年代韓國警隊腐敗不堪,黑警插贓嫁禍一名少年,迫害他入獄至死,劇中警隊串通司法和政界,只得一個警察有良知,他質問一個有份收賄插贓的黑警:「為了些少錢,你竟連自尊也不要?你這垃圾!」黑警答:「我係垃圾,又如何?我沒有自尊,但我家人生活幸福。就算我們努力,也改變不了什麼。」 這位正義警察身處1995年,意外發現能跟另一位身處2015年的警察通訊,拚命想還少年清白的他含淚問:「二十年後,警隊仍是這麼腐敗嗎?仍是只要有財有勢,就算惡貫滿盈也沒有後果嗎?」我會在今集直播為大家解構這部神劇,並講述南韓如何走過黑暗歷史。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看) :
【跳舞,真係齋跳舞……】#舞肺 事件揭露了一群富婆同青靚白淨跳舞老師的歡樂時光。鑽研藝術很好,有些跳舞老師甚至可能在俄國是舞林高手,只是為了生活無奈得很。我認識一位很好的健身教練,每次上堂都被闊太摸,嚴詞拒絕後還被她嘲諷:「有咩咁巴閉?做得呢行預咗俾人摸啦!」自古以來就有女人像這位闊太,自恃有錢有勢就抽男人水,也有才華橫溢的男人做鴨,戰國謀略家蘇秦才智超班,也被指跟燕國國君夫人通姦;呂不韋為嬴異人搭路返秦國爭王位,也是先冧掂華陽夫人家姐,歷史上要成功的人,靠的不是IQ,而是AQ和EQ,能忍,而且必須忍到最後,忍到底,鬥長命,千古巨著《史記》中誰最能忍?誰只忍到一半以至埋門一腳也被斬?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看) :
香港人熟悉的 #維多利亞港 名字來自一位重要的英女皇,今次直播講維多利亞女皇其中五個孫女,這五位公主命運迴異 一個被謀殺、兩個流亡、一個鬱鬱而終、一個心滿意足。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看) :
從「教仔」可以看出太多父親的品格,比較一下拜登的兒子和特朗普個個端莊能幹的子女;連大貪官和珅都教子嚴厲,禁止兒子收賄,有次發現個仔收了些少錢立即將他痛打一頓,喊住叫佢睇吓老竇幾折墮,你仲要學!看看現任泰王VS現任愛民如子的不丹國王;再看IQ和EQ頂尖、成功幫越王勾踐復國的范蠡後來從商發達之後,教出兩個仔一個殺人一個白癡……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看) :
細細聲問——你有覺得自己老了嗎?這些大概應稱之為「中年危機」的感受?突然覺得自己被後生仔女取代的失落......為此,一定要看韓劇《未生》,我認為是一生中必看的10部劇之一,另外還會推介幾部必睇韓劇。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溫):
香港人不能不認識這個人,事實卻幾乎無人聽過他的名字──楊衢雲。1861年生,在香港讀St Paul,創立香港史上第一個革命組織輔仁文社,主張推翻滿清,後來孫中山由美國來港,把在檀香山成立的興中會與輔仁文社合併,楊孫二人都是英語流利、有國際視野,都是大佬,最後楊衢雲成了興中會第一位會長,指揮起義,事敗流亡,再回到香港繼續努力,卻於1901年在中環結志街52號2樓寓所被清政府派人暗殺,終年39歲。這麼一位重要人物,家人害怕被滋擾,跑馬地墓場的墓碑連名字也沒有,只刻有編號6348。後世人只知孫中山是「國父」,楊衢雲的名字卻連聽都沒聽過,因為蔣介石下令要抹掉楊衢雲,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從小在教科書讀到孫中山是偉人、國父、無私讓位予袁世凱……吓?真的嗎?還是我們都被騙了?今日中國之所以有共產黨就是因為孫中山。辛亥革命其實只是符碌?碰上明明有兵在手都驚到震的廢官,捐狗窿逃走棄城才令革命成功?Patreon獨家直播 ,王迪詩同你詳細講這段香港人必須知道的歷史。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看) :
一段四百幾年前的歷史,又同今日熟口熟面。當我們每年去四次日本、三次韓國旅行,炒樓炒股票不亦樂乎,狂追TVB膠劇,社會最激烈的討論也不過是港女十宗罪,那看來歲月靜好的一年,我們卻懵然不知其實香港已經走到盡頭。今次直播講明朝並非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在那看來繁榮太平的1587年,明朝開始步向滅亡。 深入導讀《萬曆15年》,並會講我個人的分析——書中未能解釋點解明神宗突然short咗,仲企硬罷工30年的真正原因。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看) :
木村拓哉24歲演《悠長假期》,靚仔到唔係人類,但我反而到現在才迷上成面皺紋的47歲木村大叔。有人話佢老得一塌糊塗,甚至有網民話佢有張相似「湯渣」(吹到厚厚的微曲短髮真心係中年男人大忌,秒變老坑 + 娘味升級) 我是到最近看《BG貼身保鑣》,真是服了,木村拓哉實在太出色!他和太太工藤靜香因為熱愛滑浪,未到四張已經容顏盡失,但日本很多明星都對年齡和衰老相當坦然,不會像韓國、大陸和香港一些藝人整成膠面,那個角色就算卑微衰老也就要活像那個角色,不會像劉華那樣chok到六十歲。為什麼日本演員可以這樣?我認為跟日本文化有很大關係。看著木村的轉變,由盛世美男變成蒼老大叔,似乎很唏噓,我卻由蒼老大叔才開始能夠欣賞他。我也曾經覺得世上所有美好的東西終究都會失去,包括青春、愛情、生命,每個人最終都會死,然而木村卻令我看見了如何不用唏噓地做人。直播同你講木村拓哉、他30年來哪部戲最好看、講我認為超級好睇的《BG貼身保鑣》、也講一些日本文化文學。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看) :
周庭被冠以 The Real Mulan 的稱號登上了BBC。睇住周庭、之鋒由十五六歲嘅𡃁仔𡃁妹一路成長,愈大愈堅強,雖然仍是愛玩Gundam嘅𡃁仔同BB咁樣嘅𡃁妹,卻比那些一把年紀的人更成熟勇敢。有人說不知香港人前世做錯什麼,今世會得來一個林鄭,但確實也不知香港人前世積了什麼福,今世會得到這麼優秀的年輕人。周庭被捕,我問自己23歲的時候,我在做什麼。明明可以像一般少女那樣拍拖扮靚追韓星去日本旅行,她卻偏偏選擇擔起了時代的使命。如果我有命活到73歲,我將會做什麼。看看黎智英先生, 一個富豪本來可以去外國安享晚年,他卻明知會被捕仍選擇留低。人生就是由一連串「選擇」而組成。選擇留下來的人,都是用自己的命來做抵押品,去換取更高的價值。今次直播就講吓人生的選擇、各種選擇引致的得失、代價與收穫、錯過與遺憾,還有我從周庭身上看見的青春與無悔。願每一位香港人都用自己的「選擇」去守護我們所真心相信的。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看) :
- 為什麼這個我認識多年、有學識、對我不錯的人,甚至是結婚二十年的伴侶或曾共患難的知心友,竟然會是藍絲?!背後成因是什麼?
- 談歷史、踢爆「偉人」孫中山、談馬克思、尼采....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看)
【古典音樂與西方政局歷史】貝多芬、蕭邦都係手足?有人以為古典音樂好悶,同今日生活無關,那是誤解,其實作曲家的人生同西方動盪的歷史時代不可分割,同政治有好大關係。那個年代一樣大把人爭住舐當權者鞋底,有良知的音樂家一樣面對清算打壓,冇咗份工……同今日一模一樣。知道這些歷史之後再聽蕭邦,就會一下子明白,驚嘆:「啊!原來係咁!」同純粹「幾好聽」完全兩回事,今日的香港人再聽蕭邦,入心入肺。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看) :
深入導讀一本書和一部電影,一個由年輕時去闖世界、到決定做警察、到自殺的人,他生命裡有沉甸甸的兩個字──理想。家人政見不同,對不公義和醜惡的現實看不過眼,想改變卻只落得孤單......
✅MeWe 👉
https://mewe.com/p/%E9%A6%99%E6%B8%AF%E4%BD%9C%E5%AE%B6%E7%8E%8B%E8%BF%AA%E8%A9%A9/show/5fc61556eabc344c9706de89
為什麼香港有很多西方文化活動 在 BAI YU 白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美國留學 #時尚經營管理
想當初要申請紐約FIT/GFM 時尚商業管理研究所的時候, 網路上可以蒐集的資訊並不多, 總是抱著不確定心態在學校官網拼湊各種資訊。不過現在由於社群媒體的發達,以及資訊共享意識的抬頭, 越來越多資訊可以透明化取得!
前些日子, 即將入學的學弟透過LinkedIn 跟我聯繫, 詢問關於 #GFM 時尚商業管理學程的一些問題, 我想這些問題一定也是很多計畫出國念時尚相關科系的同學會想知道, 所以整理過後,放上來給大家參考☺️
——————————————————-
📌關於FIT/GFM的快問快答
Q1: 請從個人經驗分享你在GFM的收穫,列舉具體優缺點。
優點1️⃣ 獲得豐富且多元化的服裝商業管理知識,讓我可以整合過去工作經驗並提升自己在時裝產業鍊全方位的管理技能; 透過每學期的商業/ 學術研討會,可以接觸領先全球業內的最新產業動向跟資訊
優點2️⃣ 透過跟巴黎還有香港姐妹校的合作機會,獲取跟產業國際人才工作的寶貴經驗,拓展人脈圈,讓自己職涯發展的觸角不只侷限在自己的國家。
優點3️⃣ 身為FIT的校友,可以終身獲取學校豐富的資源。例如我畢業後還是可以登入學校圖書資源使用國際的付費資料庫; 在校期間可以預約寫作中心跟課業輔導家教。除了諮詢英文報告、論文、履歷等的點子發想跟校稿,還可以針對不熟悉的商業科目,免費預約家教補習,重點是畢業後還是可以預約線上英文寫作家教。
缺點▶️ 不曉得這算不算,不過聽其他學長姐說每年班級組成的成員不一樣,對班級風氣的影響滿深的。
例如我這班就是競爭心比較強的班級,不是每個同學都對國際學生友善,你必須用自己的專業實力來證明,獲得尊重。必要時也要培養自己的合作團隊,才能夠互相支持; 大概就跟在企業裡工作,你需要建立自己信任的團隊一樣。
Q2: 國際學生在GFM學程裡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自信心:雖然也是經過英文檢定考試,通過門檻才到美國就學,但畢竟英文不是自己的母語,面對到異地求學/ 工作還是會對自己的語言能力沒信心,必須透過更努力的事前準備跟不斷的練習來確保自己的表現在水準之上,慢慢就會建立起自信。
✔️文化差異:亞洲的教育文化跟西方是剛好相反,一個強調謙遜,在團體裡面不用強出頭,要多聽多吸收; 另一個強調自我展現,你不發聲就沒有機會。最大的挑戰是擁有發言的勇氣。對於國際學生來說,要能夠精準地提出好問題並對參與的活動跟課堂內容有意見反饋,需要更多的專注力與事前準備。
不過以上的挑戰,真的只要有企圖心跟努力,大部分的亞洲學生都能在班上表現傑出。
Q3: FIT/ GFM 跟紐約的帕森斯 &LIM College 另外兩間學校的時尚商業管理所有什麼具體差異?
1. 學費相對便宜:FIT 因為是紐約州立大學SUNY 體系的,學費部分比起美國私立設計學院帕森斯真的便宜超多,如果唸私校沒領獎學金,學費差距達三倍。不過FIT/ GFM 學費跟LIM 差不多一學期都是美金13K左右。
2. 校譽高校友多:如果說跟LIM相比學費差不多,以校譽跟畢業校友在業界影響力跟擴散度來講,FIT 就大勝LIM。就我在紐約求職跟進行創業計畫跟廠商聯繫的經驗來說,拜訪跟面試的服裝公司或供應商窗口幾乎都是FIT 校友。當然也多了一份親切感,比較好說話。
3. 課程內容設計完善:GFM 是FIT裡面歷史相對悠久的商業管理研究所,沒記錯的話,有將近20年的歷史。所以在課程設計上面,經過不斷的試驗跟改進,我個人覺得課程設計銜接得很好,除了可以學得很扎實之外,又不會到負荷不了或者放牛吃草的狀態。
Q4: 學校在連結學生與產業工作的機會如何?國際學生從GFM畢業後在當地找到工作的機會多嗎?
在美國找實習或工作的管道不限,可以透過LinkedIn 或者企業徵才官網投履歷,不過FIT 本身也設有職業中心,服裝企業跟很多時尚品牌都會在學校的求職系統刊登廣告。
除此之外,學校的職業中心都有安排就業輔導顧問跟不定期安排講座,我當初在找實習期間算是受益良多,最後拿到的實習工作也是透過顧問協助得到寶貴的面試機會。
在學期間,找實習先卡位,我已經在我的平台講過N次,因為時尚產業的工作機會競爭激烈,尤其是越有名氣的品牌,所以提前在企業裡面實習、建立關係,對於未來找正職工作的幫助非常大。
然而,如果你問我拿了FIT的學歷在美國就業市場找正職的機會好不好,我只能說全憑個人機運還有你的軟硬實力,這個沒有絕對,未來的事情誰也說不準。
雖然現在美國總統換人做做看,但我相信對於工作簽證方面的政策,短期是不會寬鬆的,畢竟全美就業市場跟經濟受到疫情重挫的影響,美國當然要優先確保美國人的工作權。國際學生目前能做的就是先幫自己找到實習機會,之後再來煩惱畢業找工作的問題了。
快問快答-末
———————————————————
▫️文末彩蛋
免費 FIT/GFM 2021秋季入學申請說明會
台北時間: 2020/11/20 (五) 早上7:00
進行方式: 線上Meeting Con-Call
報名連結: 私訊白玉📥
———————————————————
🙋🏻♀️跟白玉分享你偏好去美國留學還是歐洲呢? 為什麼?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點個👍🏼然後分享出去😊
為什麼香港有很多西方文化活動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東方到西方,他們兩度經歷新冠肺炎爆發 - 王凡
當張坦從河南老家啟程返回生活了十年的意大利時,他以為自己終於可以擺脫多日來在中國「與世隔絶」的日子,早一點回到正常的生活節奏。這之前的一個月期間,春節前從意大利回家過年的他,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絶大多數時間只能待在家中。
但在抵達意大利後他發現,自己從一個疫區來到了另一個疫區。在他看來,相比起家鄉,意大利的情況甚至更讓他擔心。
他在2月21日從中國出發,22日到達意大利。在他抵達的前一天,意大利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突然出現兩位數增長,當局要求所有過去14天內到過中國相關地區的人員必須在住所進行隔離觀察並接受當局監督。
他出發前便已做好了隔離的心理凖備,但引起他擔憂的是,意大利當地的防範意識看上去十分鬆散。
「我從機場出來,就有個人拿體溫槍掃了我一下,然後就直接讓我出去了,」他告訴BBC中文。「從飛機落地到坐上機場大巴,幾乎就花了我十分鐘時間,中間沒有任何人盤查詢問,」他說。
那時中國大陸的確診病例已經突破5萬例。中國各個地方實施極其嚴格的社會管控措施,細緻到居民出入各自居住的社區都需要經過層層關卡。
在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對來自中國大陸的旅客會要求他們在入境時登記包括出發地、目的地等詳細資料。
回到位於熱那亞的家中後,張坦開始了居家隔離。見識過中國封禁措施的他認為,意大利的隔離措施管控並不能發揮最大作用。
「他們只是每天給我打個電話,問問我有沒有症狀,體溫是多少,然後提醒你今天不要出門,但到現在也沒有聽說有自我隔離期間出門的人確診後要負法律責任的情況發生。」
張坦在隔離的14天期間沒有外出,在他隔離期滿後,意大利確診病例已經接近6千例,死亡病例超過200。而現在,意大利已經成為全球除中國外疫情最嚴重的國家。
兩個月來,有許多人像他一樣,從疫情爆發的亞洲回到工作生活所在的歐美地區。他們在亞洲見到了這種新型病毒的嚴重性,經歷了當地政府對疫情從艱難應對到逐漸受控的過程,也見證了看到同樣的事情在歐美國家重覆上演的過程。
「我會怕因為戴口罩被打」
住在德國的陳熙璽來自中國四川。今年農曆新年期間她曾回去與家人團聚,回到德國後她發現,當地的一些防疫指引與她在中國經歷的截然相反。
「在中國的時候大家都在講口罩很重要,出門還會看到各種宣傳貼圖和大屏幕滾動告訴你,教你怎麼戴口罩。」但她發現,德國社會對口罩的態度與之前的經歷「矛盾」。
「在德國所有的主流媒體上,包括病毒專家開新聞發佈會或者接受採訪時都會告訴大家,戴口罩沒用,重要的是要洗手,跟人保持距離,」她說。
世界衛生組織(WHO)就新型冠狀病毒對公眾的建議是:如果身體健康,公眾僅在照顧疑似感染者時才需要戴口罩;另外,如果你打噴嚏或咳嗽,也應佩戴口罩。大部分西方國家遵循的都是這一指引,但在從1月起便開始防控疫情的許多亞洲國家地區,政府及醫學專家均強調公眾外出需佩戴口罩,並表示這樣可以防止無症狀感染者對病毒的傳播,同時也對公眾自己起到保護作用。
現在陳熙璽也跟周圍其他德國人一樣不再戴口罩了,因為她發現,口罩可能會給她帶來新的「危險」。
「在這裏戴的話,異樣的眼光是一定會有的。」她回憶道,剛回德國時,下飛機後她戴著口罩走進了一個咖啡廳。店員見她戴著口罩,便「特別不友好」地問她,需要打包還是在店內吃。儘管她說了要在店裏吃,店員還是給她打了包。結賬時,店員更是徑直把刷卡機「咣得一聲直接摔在收銀台上」,讓她自己完成所有操作。
「我當時也很害怕,之前已經看到有一些微信公眾號上說有人在柏林被打,所以我覺得還是不要戴好了」,「在感染病毒和被打之間,我願意選擇不被打」。
口罩荒與囤貨潮
家在捷克布拉格的馬雲華(Filip Noubel)告訴BBC中文,與亞洲不同,口罩在歐洲通常是一些醫護人員和專業人士工作時才會使用的工具,而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你戴了口罩,說明你生病了,」他說。「在這裏口罩不是保護安全的措施,而是一個人是病人的信號。」
馬雲華今年1、2月期間一直身處台灣,就在上周才剛回到布拉格。即便已經十分了解東西方對口罩的文化差異,但在台灣已經習慣了每天佩戴口罩的他回到家時還是吃驚地發現,當時街上沒有一個人戴口罩,而看到戴口罩的他,每個人之後都會向他「投來異樣的眼光」。
但另一個問題是,即便現在想要買口罩,在許多西方國家也很難可以做到了。在捷克,政府部門要求本國的衛生防疫口罩僅可以銷售給醫療機構與一些政府部門,普通民眾如果即使有幸找到流通在市面的口罩也需要花重金購買,一個口罩價格可能高達30美金。
身在意大利的張坦稱,伴隨疫情越發嚴重,意大利官方和民間對口罩的認識也出現了變化,現在大家都在「找口罩,戴口罩」,但同樣也出現了口罩荒。
「意大利的口罩在疫情爆發之前幾乎就沒有了,」他說。「當時搶購的主要是華人,要不就是自己留著用,要不就是寄到中國,很早就已經缺貨了。」
除了口罩緊缺,過去曾在香港等亞洲地區上演的「廁紙荒」、「食品荒」也在歐洲和美國等西方地區再度依次上演。馬雲華稱,雖然政府屢次告訴人們不需要恐慌,但「當你走進一家超市看到空蕩蕩的貨架,你還是會選擇加入一起」,參與搶購,「人性就是這樣」。
沒有SARS記憶
馬雲華認為,如果說搶購口罩與廁紙是民眾無法抵抗的人性使然,那麼在疫情已經在亞洲爆發後,歐美仍沒能防止疫情在本國蔓延的現狀是因為,西方國家在開始時犯下了共同的錯誤。
本身作為國際新聞網站Global Voices編輯的他觀察到,當疫情在亞洲開始傳播時,歐洲地區對此的態度大部分都是「否認式」的。他們大多數都認為,這是「亞洲的問題」,不在亞洲便不會受到影響。
「這裏的人沒有經歷過SARS(簡稱「非典」,又譯「薩斯」或「沙士」)與禽流感之類的大型傳染病,他們沒有應對這種情況的經驗,因此政府也都缺乏凖備,」他稱。
過去兩個月以來,東亞地區的社會與經濟活動因為疫情幾乎陷於停滯,以中國為首,多個國家與地區發動全社會在家辦公,減少出行,並沒有遇到太多阻力。但在歐美地區,這樣的難度要大很多。
「個人自由是西方文化基礎的一部分,在這裏作用十分重要,人們會質疑為什麼政府要限制個人出行的自由,這是最困難的部分,」他說。
如今,從意大利開始,一些西方國家開始效仿亞洲,逐漸關閉餐廳、酒吧等娛樂公共設施,馬雲華認為,這可以幫助人們接受現實,轉變個人對疫情的意識。
他舉例稱,捷克現在已經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晚上停止所有酒吧營業。「啤酒吧是捷克文化的重要部分,哪怕是戰爭時期,共產主義統治時期,酒吧都還是照常營業的,這可能是捷克歷史上第一次在周五晚上關停全國酒吧」,「你必須要讓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這些經歷,他們才會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否則他們還會繼續以為『我們不一樣,不會受到影響』。」
原文:BBC中文網
#衛生 #社會 #生活
為什麼香港有很多西方文化活動 在 香港观察:香港的文化特质 的相關結果
近來和一些友人聊起香港的文化特質,得出一些共識:能夠在香港這個城市裏長久的工作 ... 又有西方的普世價值,例如,自由、公平、平等、民主、法制。 ... <看更多>
為什麼香港有很多西方文化活動 在 周厚立:香港有條件發展成中西文化交流中心 的相關結果
香港 構成了中西薈萃、多元文化的面貌。不同國籍的人士和諧共處,互相尊重。所有宗教、種族的傳統和習俗都能相互包容,文化活動豐富多姿,國際 ... ... <看更多>
為什麼香港有很多西方文化活動 在 香港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香港 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后,西方文化开始传入香港,之后的百多年间,中西文化在香港不断发展,并相互影响和融合,慢慢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香港文化。不少中国民间风俗,如飘色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