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書房:互動式繪本《我們吵架了》】
這是職能治療師黃彥鈞匯聚了多年的經驗,專門給孩子的情緒控制繪本。
如果我的書《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是寫給大人看書,讓大人理解情緒的由來與脈絡,去思索情緒來了之後該如何安頓自己,如何回應孩子的情緒,那麼這一本恰恰好就是給孩子更深刻的理解當情緒來臨時,我除了生氣,還可以怎麼樣去思考,還可以如何去回應。
這是本繪本真的很特別,雖然名為繪本,卻非常適合父母帶著孩子一起閱讀。
為什麼要父母帶著孩子一起閱讀?
因為乎是一本帶領孩子思索問題的互動式繪本,非常適合正在學「規矩」和「情緒」的年齡層孩子閱讀。
書中將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會有的反應,歸納為:生氣、哭鬧、吵架、耍賴等等行為,並且藉由這些行的情境劇,讓孩子實際理解這些行為背後,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讓孩子去體會以這樣的方式去面對問題,真的會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嗎?
《我們吵架了》以八個孩子常見的生活狀況,如:不收玩具、亂吃糖果、手足吵架、做危險的事情等等,並且以獨特的互動方式,讓孩子先理解狀況劇的問題是什麼,再以出四種選項,提供孩子選擇,藉此前往自己所選擇的方式,揭開此次的行動將會為自己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這簡直就像走迷宮一樣,會讓孩子有冒險的刺激感,每走完一條迷宮,父母就可以引導孩子思索,啟動對話,讓孩子對「情緒下的行為」,更有體驗感,下一次真的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同的困境時,孩子將會有前所未有的改變。
非常推薦給家中有需要學習「規範」和「情緒」的孩子們,讓父母有一本好書在手,充分的藉由書籍的能量,引導孩子學習。
《我們吵架了》好書傳送門 https://reurl.cc/O04kbA
#職能治療師黃彥鈞除了寫一本好繪本之外長得還特帥
#大家可以到 @OTHuangyenchun 看一看我所言非假
「週末書房《我們吵架了》‧贈書活動」
1. 參加資格:所有粉絲
2. 參加辦法:
Step1:粉專按讚+追蹤
Step2:公開分享本文,並寫下一行話「我非常需要一本教孩子情緒的繪本《我們吵架了》」
Step3:在本文留言處寫下「我家小孩情緒不穩定《我們吵架了》快來我家吧」+抽獎編號(請依序參照前面編號排列),例:#001
如抽獎遇撞號,小編會重新編碼處理
3.名額:兩名
4.得獎通知:將於下一次「週末書房」公告得獎者,請得獎者務必「主動私訊」粉專小編,約兩週內就會收到好書囉
為什麼兩個孩子恰恰好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說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最近突然大家開始吵少子化議題?
二十年前還在學校讀書,看人口統計預測圖已經知道這是不可能避免的結果。
十幾年前開始寫社會評論就經常談,但是,可能大多數人非得看到實際數據下滑到某種真實臨界點才會意識到嚴重性。
複雜的社會背景社會成因暫且不談。
當生育數字低於淨平衡(以前是2.3現在是幾乎等於2),也就是(平均來說)能生育的一對夫妻如果生不到兩個,以後能夠生小孩的人數就減少,就生不出上一個人口基期的數量。
那麼長期來看,生育率就會下滑,因為母數不斷減少。畢竟小孩在大多數情況下,兩個人才能生。
最一開始的計畫生育是兩個孩子恰恰好時期,某種程度在那裡就種下了少子化的遠因。就像一胎化政策註定天朝少子化不可逆(這個推論的邏輯來自蘋果橘子經濟學裡研究犯罪率下滑找到的遠因是通過墮胎與避孕政策造成...)。
也就是說,公衛理論反而更好用來解釋,就感染途徑的擴散數據被壓低了。也就是說,上一代生的不夠多,下一代就會越生越少,有種不斷縮小均衡/通縮感。
某種程度上來說,目前市面上輿論解釋都對也都不完全。都會影響一部份(也就是影響少子化的嚴重程度多寡),但更重要的是大前提已經決定好了,就算沒有那些原因,整個社會氛圍就是走上不會生那麼多小孩,長久來說就是會出現人口萎縮。
就算高房價高物價不是問題,支援人手足夠,未來年金不會破產,沒有環保空污世代不正義...現代消費社會生活太精彩多元,就是讓人不想生那麼多(計畫生育時代就幫多數國人植入了不要生太多小孩比較好的價值判斷),最後就是會少子化。
原則上,生育率是救不起來了。因為台灣很難生出能夠讓目前人口母數達淨平衡的新生兒數量。這還要往前補而二十年少子化的缺額,更不可能。
所以,可行之道是修正社會運作模型(縮小經濟規模,避免停滯性通縮),部分接納移民,好好享受人口縮小的好處,而不是一直鼓勵生育(AI全面普及後,是否還需要大量人口就不好說了,未來社會形態很難預測,搞不好反而是少子化程度最高的社會成本最小?)。
https://zen1976.com/few-children/
為什麼兩個孩子恰恰好 在 意在育兒 mind4parent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次累】
今天在想一件事:如果有人知道我是位媽媽,時常會出現一個 SOP 對話。
X人士:妳有小孩?
我:對啊,我有兩個小孩。
X人士:哇,兩個。他們幾歲?
我:9歲跟8歲。他們差1歲半(精準點其實是差1歲5個月)。
X人士:年齡好近!小孩的年齡近很好,一次累完就好。
這個對話其實在還沒有生小孩前也常常聽到身邊的長輩與過來人跟我分享。
.
.
還記得剛剛生完弟弟,我在家坐月子的場景。我坐在餐桌吃飯,當時1歲多的姊姊在附近鬧脾氣。弟弟的房間裡傳出宏亮的哭聲。姊弟倆不同音頻的哭聲像聲立聲環繞音朝我夾攻。當時腦中閃過:我應該是瘋了,怎麼會讓自己變成這樣!什麼兩個小孩恰恰好,這根本就是場噩夢!😱
隨著小朋友長大,弟弟開始會移動自己的身體,開始有自己的意識,催頭痛與深呼吸的變成弟弟聽不太懂也說不出。姊姊被無法溝通的弟弟氣到哭,頻頻找我解救/評理。
終於弟弟可以聽得懂,但因為還是很有自己的想法,聽懂不表示想做。姊姊的溝通能力變強了,但還不夠強。有時候兩人一急,還會直接出手搶或打。常常溝通不良而需要我去當翻譯機與情緒安撫者。我雖然想不同方式協助他們自立自強與自己解決,但國父革命,尚未成功!媽媽繼續累累累。倒是發現姐弟兩可以一起玩的時間慢慢開始多過爭吵。不呼喚我的時候,他們作伴還相處的滿好的。似乎生兩個小孩的效應開始發生!
所幸姊弟的溝通、社交與問題處理能力慢慢增強,尤其弟弟也進入注重練習上述能力的混齡蒙特梭利小學後,進步突飛猛進。媽媽終於可以比較鬆口氣。😌
最近更是出現新發展。因為育兒低潮期,我跟姊姊容易發生不愉快。弟弟如果那天自己狀況不錯,會在旁邊冷靜的安慰我。前兩天姊姊氣呼呼留著淚去房間的時候....
我:弟弟你覺得我跟姊姊是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她對我生氣?
D:妳一直跟她說,她已經要去做了,她就生氣了。
我:可是她剛剛生氣的點是因為她誤會我的意思,我不是應該解釋給她聽?可是我解釋她也氣,我不解釋她也氣。如果是你會怎麼辦?
D:這這這,很難 (說完後哈哈笑)。
我:是不是!妳懂當媽媽的苦了吧!
D (眯眯笑說): 當媽媽真的很難。😂
幾次我跟弟弟煩躁的時候,姊姊就在旁邊提醒:好好好,大家別激動,別激動。深呼吸,深呼吸。
雖然曾經因為他們年齡近,雙方都還沒有夠成熟前真的很累,但也因為年齡接近,他們能討論的話題、能一起做的事也滿多的。
現在兩人偶爾幫我排解我跟另一個小孩的問題。我嚴重脹氣的時候會一起分頭幫我倒溫水、拿薄荷油跟表飛鳴,來幫我拍背。
最近真的開始感覺生兩個小孩的好(雖然兩個同時讓我煩起來了的時候也是加倍的煩)。
或許到一個歲數真的如大家所說的一次幸苦完了?
不過,育兒這件事就是那麼難預料。現在看似好轉可能只是短暫,也可能永不回頭。但還是想提供一線希望給正在思考要不要再生一個、正在經歷我坐在餐桌上的恐懼、或實在倦怠當調解員的你/妳。在夜深人靜時,請記得我的故事。累一次就好,可能不是個傳說。
不過這時想到,年齡近不就表示會一起經歷青春期‼️
好吧,大家可能要再等我個幾年,看看兩個孩子的媽是不是能好好的存活下來再說。😅
.
.
.
.
#身心靈補給站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