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台灣又有一部核能電廠將永久停機,而它的運轉壽命甚至不到原來規劃的40年整。
核二廠的1號機運轉了近40年,原本運轉執照是在今年的12月27日才到期,理論上應該運轉到那天才停機進入除役,#結果因為廠內用來存放使用過燃料棒的燃料池貯存空間不夠了,#無法將反應爐內的燃料棒退出來進行更換,#被迫必須要在今天提前停機。
⚠️燃料池爆滿,容量擴充一次還是不夠⚠️
#這不是核電廠第一次因為核廢料問題差點運轉不下去,在2016年的時候,核二廠1號機的燃料池其實就已經爆滿,為了不讓核二廠1號機提前永久停機,原能會同意台電改裝燃料池側邊的護箱裝載池,讓這個空間可以存放使用過的核燃料,因此讓核二廠1號機多延長了幾年的壽命。核二廠的2號機同樣也在2018年碰到燃料池爆滿的問題,也用了一樣的方式擴充容量。
⚠️燃料棒拿不出來,很危險⚠️
已經進入除役的核一廠,也因為燃料池爆滿,明明已經停機了,最後的燃料棒還是放在反應爐裡面拿不出來。這其實非常危險,因為用過燃料棒的溫度非常非常地高,本來應該要取出放進燃料池冷卻,現在卻一直放在反應爐裡,必須持續維持著冷卻機制幫它降溫。如果碰到什麼事故,讓冷卻機制無法運作,其實可能會發生日本311發生海嘯時,明明核電機組已經暫時停機,卻因為廠內的電力遭到海嘯破壞,無法持續注入冷卻水為反應爐內的燃料降溫,最後導致爐心被高溫熔毀,輻射大量擴散到整個東日本。核二廠的1號機,也會碰到同樣的狀況。
⚠️燃料棒拿不出來,延役除役都無法⚠️
拿不出燃料棒的核電廠不只是很危險,它也無法進到除役後面的階段,除役最終是要將整個廠區機組設備都拆掉移除的,如果連燃料棒都拿不出來,怎麼除役?延役更是沒可能,先不論全國所有的核電機組都已經超過提出延役申請的法規時間,連燃料池都沒空間可以堆置使用過的燃料棒,是要如何繼續延役?
⚠️新北卡乾式貯存,怕暫放變永久放⚠️
為什麼無法從燃料池移出已經降溫的燃料棒呢?因為下一個階段儲放燃料棒的乾式貯存設施還沒辦法啟用,核一廠的乾式貯存設施被新北市政府以「未通過水保計畫審查」,因此無法啟用;核二廠的乾式貯存興建同樣也被新北市政府卡住。新北市府反對的原因當然也很簡單,害怕本來只存放20年的乾式貯存就變成了永久放的最終處置場,因此新北市要求中央必須先找到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目前全國也沒有縣市敞開雙手歡迎設置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
💢面對核廢料問題,不要只想用核電不想處理核廢料💢
核二廠會走到今天被迫提前永久停機,其實就是「#想用核電但不想處理核廢料」的心態,這也凸顯了核廢料的問題非常難解,並不像某些支持核電的人說,可以「一人一罐帶回家放」那麼輕率。台灣這40多年來用過的核廢料是歷史共業,必須要找到地方儲存,這會需要很多的社會溝通,現在連最基本的乾式貯存都無法啟用,還繼續談要使用核四而不處理核廢料,這是最不負責任且應該被嚴正拒絕的主張。
🌱再生能源——低碳、低污染、少廢棄物🌱
火力發電會製造空氣污染,核電產生的核廢料沒有地方放,每一種發電都有它的環境成本,#我們現在所做的能源選擇,#就是要盡量讓未來數十年下一代的孩子們,#能夠不用去承擔更沉重的用電環境成本,還能用充足的電可用。運用太陽、風力、水力、地熱等自然條件驅動的再生能源,其實在各種發電方式裡,是更符合低碳、低污染也減少發電過程廢棄物的選擇,如果不要火力(空污),不要核電(核廢),那請讓我們一起為孩子多發展一點再生能源吧!
————
📣三級警戒,服務不間斷
官方line🔗https://lin.ee/vKYRzLs
😷戴口罩勤洗手,減少外出,保持社交距離,保護你我他🤜🏻🤛🏻
火力發電 輻射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什麼核四爭議不斷?臺灣真的需要第四座核電廠嗎?(06/23/2021 Greenpeace綠色和平)
2021 年適逢福島核災 10 年、車諾比核災 35 年,再次喚起全球對核能安全的關注,5 月全臺接連停電,更引發公眾對供電吃緊以及能源轉型的疑慮,能源議題在臺灣社會引發洶湧聲浪,隨著「重啟核四」公投即將於 8 月舉行投票,更引發擁核與反核兩方的激烈辯論。究竟核四電廠存在哪些爭議?臺灣是否真的需要這座核電廠?除了核能,臺灣還有哪些能源方案?
臺灣能源現況
在討論核四爭議前,先與您看看臺灣目前的能源現況。以臺灣近十年來的全年發購電量為例,火力發電量約占 80%,核能僅占約 12%,顯見臺灣電力目前仍以火力發電為主要電力來源。在夏季用電尖峰時段,核電亦只佔 6 至 7% 的發電量。
事實上,根據台電公司所公布的歷年發購電量各能源別占比,自民國 105 年(2016年)起,核能占比都低於 15%,在 109 年(2020年)也僅佔 12.7% 。換言之,核能並非臺灣最主要的電力來源,而為了因應日趨嚴重的氣候危機,目前臺灣的能源政策規劃:「2025 年前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升至總體發電量的 20%」,若提高再生能源發展及用電占比是能源政策主要目標,臺灣還需要將資源投注於發展核能嗎?
核能的優缺點
目前世界上的核能發電,主要是利用輻射物質——鈾-235 進行「核分裂」反應來發電,發電前首先須開採鈾礦,鈾礦經過提煉及濃縮程序後,製造成一般核反應爐可用、鈾濃度約為 3% 的燃料棒,再將大量的燃料棒放入反應爐之中,確保足以核分裂達致臨界並持續產生熱力,熱力所產生的蒸氣即可推動發電機發電。
核能發電的整個供應鏈,包括開採、提煉、濃縮、發電,以及燃料棒後續處理,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輻射污染以及碳排放,完成發電後的乏燃料棒(spent fuel)最終處置方法也尚未有最佳解方。因此全球主要的國際能源組織對於核能,多以「低碳能源」或「潔淨能源」稱之,但不會稱為綠能(green energy)或永續能源(sustainable energy),顯示核能整體生命週期對環境的破壞力仍大。
換言之,核能支持者認為核電具備低碳與穩定供電等優點,卻忽略了核能在開採、提煉、濃縮過程中產生的廢石、廢泥漿、廢水與輻射均為巨大污染,此外核能發電過程產生大量的核廢料,也成為懸而未解的環境問題。自 1951 年12 月 20 日人類首次用核反應爐產生出電力,至今 70 年過去,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及地區可以解決「如何安全處置核廢料」的問題。(延伸閱讀:《全球核廢料危機報告》:大量核廢料難以處理)
為什麼臺灣社會聞「核四」色變?
核電廠最具爭議之處,就是「核安」問題。自 1950 年代開始,全球已發生三哩島、車諾比、福島等重大的核災事故,這三場不同類型的核災發生原因包括設計缺陷、人為疏失,以及地震引發海嘯導致的系統故障,造成爐心融解、反應爐爆炸、氫氣爆炸等事故,並且對當地環境造成大規模的輻射污染,即使經歷多年,依然難以復原。(延伸閱讀:福島十年核災處理無期 綠色和平盼望臺灣平安終結核電)
臺灣位處地震帶,板塊運動本就頻繁,存在地震釀災的風險。然而目前的 4 座核電廠,都興建於斷層附近,其中核一、核二與核四皆分布於北海岸,與人口眾多的臺北市直線距離僅不到 30 公里。而核四廠半徑 80 公里海域內有 70 幾座海底火山,其中有 11 座為活火山,2011 年,中央地質調查所也確認,有一條長達 2 公里的 S 斷層位於核四廠的正下方,貫穿整個廠區。《華爾街日報》更在福島核災後,將臺灣 4 座電廠列為最危險等級。
目前討論聲浪最熱烈的「核四」,因預算不足而無法採用大多數核電廠的「統包」方式,轉而將貨就價採「分包」作法,將核四建廠由台電自行進行統籌施工與整合,分拆給美國、日本等跨國公司負責不同部份的施工,最後。因為分包關係造成元件與元件間的介面複雜程度提高,系統不一致且難以整合,而這不穩定的系統整合,最後卻交由過去沒有相關整合經驗的台電處理,讓許多電力專家擔憂核四的安全性。
於 1999 年正式動工的核四電廠,由於建設時間超過二十年,許多系統零件已經老舊不堪使用,原製造商也沒有生產對應零件,如果重啟,需要再進行系統全面的修復跟維護,保守估計須要投入 800 億新台幣以上資金, 10 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發電,若正式發電後還有營運、核廢料處置的成本。重啟核四不僅曠日費時更所費不貲,也無法回應近期經濟成長的電力需求。將大量資源與金錢投入一座最快 10年後才能發電,而且存在核安疑慮的核電廠,真的是最佳的決定?
積極發展綠能為導向的能源轉型
臺灣政府目前以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為再生能源主要發展項目,並預計在 2025 年達到總體發電量的 20%。隨著全球各地政府相繼承諾淨零碳排目標,許多大型企業如 Apple、微軟等紛紛提出潔淨產業鏈的要求,以綠能為導向的能源轉型已是全球共識,也是臺灣在能源政策上應該積極發展的方向,現正站在能源轉型路口的臺灣政府,若能集中資源,加速發展再生能源,儲電及節能,不僅可以比核四更快彌補短期用電缺口,更可減少碳排放與空氣污染。
台電獨立董事許志義教授也於研究報告指出,未來新的能源系統將是綠能為主,電力供需則應以分散式供電,取代以往穩定供電的觀念。除了多元開發再生能源,在電力需求端必須思考更多節能、儲能或調配負載的方案。另外在綠電市場開放的狀況下,企業及公眾能夠成為電力「產銷者」,除了用電外,可以透過公民電廠、自建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甚至是儲能系統,成為電力供應者的角色,這些行動都能夠協助減輕臺灣電力系統的負擔,並在電業當中成為貢獻系統的部分力量。
綠色和平因反核運動而誕生,五十年來,始終秉持反對核能、核武的立場。邀請您一起加入呼籲政府落實能源轉型的行列,淘汰高碳排的化石燃料及高風險的核能,轉用更加永續、潔淨、安全的再生能源,使您我及下一代無須再擔憂可能發生的駭人核災,或為艱難的核廢料處理問題苦惱。
綠色和平小教室:
統包(Turnkey):由一個得標的統包商負責整個工程興建的統籌,根據電力公司所需的規格,包辦設計、施工到測試,在建廠過程中從頭到尾把關,再交由電力公司進行運轉與管理。目前全球絕大多數的核電廠(包含臺灣核一、二、三電廠)都是以統包方式建設而成。
完整圖文以及更多參考資料請見:
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25521/
♡
火力發電 輻射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再外推方案 通過社會對話、科學調查,達成保育藻礁與減煤減碳減空污的雙贏解方
今天行政院公布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再外推 方案,將從原方案中的工業港,再更向外推455公尺,如此一來總共離岸1.2公里,並且迴船池 #不浚挖 不影響水下礁體,已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是兼顧藻礁保育、減煤減碳與能源轉型的最佳方案。
台灣,正面臨減煤減碳、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過去,燃煤火力發電廠以及核能電廠是台灣重要的電力來源。然而,燃煤電廠帶來空氣污染與碳排放問題,核電廠更是存在輻射外洩風險,而核廢料最終處置仍是無解的問題。
蔡政府上任以來,持續為台灣的能源問題找解方。首先,我們大力推動再生能源,目標要在2025把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提升到20%。以桃園市為例,再生能源發電量已達每年581MW,可供28萬戶1整年使用。
其次,我們推動「2025非核家園」,實踐數十年反核運動的價值。目前,核四廠已封存,核一廠已停機,核二、核三廠將在2025年之前陸續除役。福島核災的教訓不遠,我們希望讓台灣徹底脫離核災污染的風險,實現「非核家園」的理想。
第三,持續推動「增氣減煤」 ,增加天然氣發電的比例,減少燃煤發電,讓乾淨的天然氣能夠逐步成為台灣的主要能源來源,達成「減煤減碳減空污」的目標。
因此,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是當前台灣能否順利實現「2025非核家園」以及「減煤減碳減空污」的關鍵建設。
三接工程雖然鄰近「大潭海岸」,但是已避開藻礁核心區,並且縮小面積至23公頃。今天提出的「再外推」方案,把工業港外推455公尺,離岸1.2公里,把對沿岸藻礁生態系的影響降至最低。
桃園市政府一直都在保護藻礁的第一線,我們是地方政府中第一個成立「海岸管理工程處」,以專責人力及預算進行完整的海岸生態保育工作,更將桃園27公里分佈有藻礁海岸線的86.7%(扣除沙埋海岸及牡蠣礁)納入保護範圍。事實上,藻礁最大的天敵是海砂、工業污染與垃圾,我們從工業污染源稽查著手,並執行河川污染的監測,到興建藻礁生態環境教室,我們從來沒有停下腳步。
我們正面臨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北部必須穩定供電,中南部希望減煤減空污。執政團隊已經盡最大的努力溝通,本於科學調查,在工程可行性與藻礁保育之中協調出「再外推」方案,已經是兼顧能源轉型、藻礁保育、減煤減碳減空污等價值的最佳解方。
我們以環境永續為價值,也堅決推動能源轉型。我相信,台灣人能夠理性思辨、務實面對,為台灣找出最佳方案。
(圖片來源:經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