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加油【逆境是最好的祝福—當我們都被貶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赤壁賦、念奴嬌、漁父】
想想以前的讀書人比我們辛苦許多,他們不分科、不分系,如果你想成功只能讀國文,熟背四書五經,然後參加科舉。科舉也不分年紀、長幼,大家千里迢迢共赴京師,只為追求唯一晉升的機會:考中進士。
好好讀書,平平順順當個官,期待科考改變人生,光耀門楣,一展長才報效國家,這就是古代讀書人共同的願望。
只是好不容易考了全國第一,好不容易擠身國會殿堂,你卻發現光會讀書,懷抱熱血,並不能讓你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相反的,政治是眾人的事,你爭我奪,讒言毀謗是每天上演的戲碼,萬一選錯邊,講話直接了點,個性自然不虛偽,更會讓你貶到十萬八千里,永遠回不了家。
貶官生活是甚麼呢?在古代交通不變,從甲地貶到乙地,真是長路漫漫,一家老小跟著你長途跋涉,病的病、死的死也是大有人在(還有很多官員貶得太老了,終於遇赦回朝時,病死在路上,令人不勝唏噓)。
貶官之後的人生是甚麼呢?當你一心努力當官,卻被貶到荒郊野外,瘴癘之地,遠離權力核心極遠,不知何時回朝的前途茫茫?以及不知甚麼時候再中槍中箭的悲傷無奈?都是人生非常重大的打擊。
站在被貶之地,想著自己十年寒窗苦讀,年華漸長、白髮蒼蒼,卻搞得前途茫茫,心裡必定是無語問青天,那樣的寂寞、孤獨與對人生的無奈無力,幾乎是所有古代作家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們在閱讀這些文章前,必須先「同理」的感受。
當你能體會其中的酸甜苦辣,再去對照他們不同的選擇、思考,就會有著佩服、感動,當你能同理這些人生處境,就知道這些文章並不單只是與你分享作家的故事,而是想要教會你:人生在世,有高有低,倘若你處於低潮,當事情不如己意,乃至前途茫茫時,你可以從這些過往所學中,獲得一些力量與智慧。
范仲淹貶到鄧州時,好友滕子京也貶岳州。滕子京雖然失意,但來到岳州後依然努力,他用一年時間就達到「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局面,還重修了歷史名樓「岳陽樓」,並請范仲淹為之作記。
范仲淹雖然沒去過岳陽樓,但憑地圖與作家的文筆,從岳陽樓「遷客騷人,多會於此」的地理位置,便寫出站在樓上俯瞰的磅礡氣勢,與自身遭遇渲染下「雨悲、情喜」的感受,這種「以物喜、以己悲」的情緒是真實人性,更是同為被貶官者的滕子京與自己最深的痛。
但身為「天下第一流人物」的范仲淹並不希望自己陷於個人的悲傷之中,他為官清廉,設置義田,以工代賑等善舉,就是因為他把百姓看得比自己還重要,比國家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遭遇還重大。
因此,他除了勸勉滕子京應該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心境外,更強調「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才是士大夫的胸懷,這種「即使處於人生低谷,還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思考格外動人,文末「噫!微斯人,無誰與歸」的感嘆,雖然道出堅持理想的寂寞孤獨,卻也帶出生命的高度。
這時,若對照〈義田記〉中寫到「(范仲淹)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就知道他不是說高話,而是身體力行,是這世界的大善人大善心,是天下第一流人物,是亂世中的風骨。
相較於〈岳陽樓記〉的孤獨崇高,〈醉翁亭記〉展現的就是一片活潑快樂,宋代古文運動領導者歐陽修即便具有相當地位,仍不免貶官命運,他到滁州後在自然中療癒自己,也發現了一塊寶地,即僧人智僊所建的亭子,並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命為醉翁亭。
首段說明醉翁亭基本資料與「醉翁」名號的由來後,文章接著從「山林之樂」著筆,繼而歐陽修又帶我們看到他來滁州第二年的轉變,不論是滁人遊山或太守宴飲,都呈現出一幅政治清明、幸福和樂的景象,最後,作者又從禽鳥的山林之樂,到滁人從太守遊而樂,寫出最高的快樂,其實是太守樂於其中的「與民同樂」,層層遞進的「樂」之中,我們看到歐陽修意在言外的境界:即使貶官,我依然可以選擇快樂,可以選擇發揮生命價值,繼續成為一個快樂的傳播者。
在年少時就被推為「蘇文熟,食羊肉;蘇文生,嚼菜根」的大文豪蘇軾一樣逃不了貶官命運,甚至一貶再貶,成為所有文學家中被貶得最遠(儋州,即海南島)的苦情代表。在貶官人生中,他因「烏台詩案」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期間,寫下〈赤壁賦〉、〈念奴嬌〉、〈定風波〉、〈寒食帖〉等名作,更是境界深遠。
同為貶謫文學,不同與〈岳陽樓記〉、〈醉翁亭記〉依然以百姓為念,〈赤壁賦〉、〈念奴嬌 赤壁懷古〉或者屈原的〈漁父〉呈現出「自我面對逆境的思考」。
〈赤壁賦〉、〈念奴嬌 赤壁懷古〉、〈漁父〉這三篇除了皆屬韻文,同樣具備押韻的形式外,也同樣都是作者面對外界、人生的扣問。
〈赤壁賦〉、〈念奴嬌 赤壁懷古〉皆是蘇軾來到文赤壁(赤鼻磯),面對三國赤壁戰場(雖非真正的戰場赤壁,但同有藉景抒懷意味)的興感之作。
〈赤壁賦〉是秋日滿月之際,和朋友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感受江水浩瀚,遺世獨立之感;而〈念奴嬌 赤壁懷古〉則是看著江水洶湧前行,觸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感慨,兩篇雖然起始景色不同,但同樣皆因景思及三國英雄:曹操「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周瑜「小喬初嫁」、「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湮滅」,皆是年少有為,不可一世,反觀自己貶謫之身,如蜉蝣寄生,如滄海一粟般毫無作為,卻已「早生華髮」,因此對人生、對自我的懷疑更加強烈無奈。
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總能在絕境中生出燦爛之花,在絕處中寫作精彩名作,在〈赤壁賦〉中,他透過與朋友的對話,以「水、月」為喻,談人生的「變」與「不變」, 強調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是永恆的,不以處境論英雄,而〈念奴嬌 赤壁懷古〉則是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呈現灑脫曠達的智慧。
屈原〈漁父〉同樣藉屈原和漁父的對答,展現作家對處境的疑問。忠而被逐的屈原不願同流合污,在投汨羅江前的這一刻,必定對自己的選擇有所體悟,也必定瞭解旁人對自己的不解,於是,藉由漁父的對答行文,算是遺書,也是交代。
文章中,即便漁父要屈原學著濯纓濯足的應變,要他用道家「與世推移」的從容彈性來面對困境,但屈原依然有著儒家的堅持,覺得身為士大夫,身為大臣,該有對這世界的理想,他堅持「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堅持不被世俗塵埃蒙蔽,即使被放逐,即使最後必須以死明志,都比自甘墮落來得有價值。
最終,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只是各表心意,沒有結論,而屈原跳汨羅江成了中國文人心中另一種人格的象徵,人們的哀痛與端午節的由來,皆源自於「有一個人告訴我們:不論世界怎麼變,節操不能變!」
屈原用壯烈的方式堅持原則,他的精神可佩,方法則不可學,畢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他離開後,想必最愛他的人將是永恆的不捨心痛,人生難得,也沒有必要為了某些堅持玉石俱焚。
因此,在屈原之後,我們看到其他人各自做了不同應對:陶淵明寧可辭官,過貧窮生活也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柳宗元在〈永州八記〉中將理想自我投射於西山與自然間,放下對小人的怨懟;而以上所提的這些貶官作家們也同樣在困境中,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思考。
順境之前必經逆境,逆境常帶著最好的祝福,唯有透過逆境,我們才知道珍惜、知足,才能藉此修正自己,明瞭最重要的價值。日本作家廚川白村說「文學是苦悶的象徵」,絕對沒有任何一個文學家願意被貶官,但貶官卻造就他們生命的深度與韌性,留下傳世不朽的篇章。
面對逆境,古人向我們展示了許多活法,你也終將在自己的篇章中,留給後人值得分享的經歷。
而老師認為,這就是我們學習這些文章的意義。
___
❤️學測將至,最好也最及時的引用素材就在課本裡,以這篇統整與孩子們分享,祝大家考試順利!加油!
❤️辛苦終有盡頭,我等你的好消息!
#歡迎分享給需要的孩子們
#閱讀素養 #文本分析 #學測 #統測 #指考 #會考
本文出自龍騰出版【搶救國文 統測複習25週】
濯纓濯足同義 在 綉麗美好·晶耀共好-黃綉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晚上好長篇文章分享~寓意深遠
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不泯然於眾,只遵從內心真實的感受,欣然向前。
明末年間,有一副畫傳到了著名的收藏家吳洪裕手上,他把這副畫看得比命還重。去世前,跟家裡人說了句:
這幅畫我得帶走,你們把它燒了吧。
家人看著吳洪裕死前最後一口氣都咽不下去,只好當他的面開始燒這幅叫《富春山居圖》的畫,侄子吳靜庵趕到,一把將畫從火盆里奪出。
畫燒成兩截,前半截為《剩山圖》,後半截為《無用師卷》。
畫這副畫的人是一個元朝人,叫黃公望。
01
公元1269年,黃公望出生於江蘇常熟。
他是那個時代最大的loser,從小讀遍四書五經,考科舉,到了45歲,才在浙西廉訪司當了一名書吏。
官還沒做幾天,他的上司張閭,因貪污舞弊掠奪田產逼死了九條人命,朝廷抓了張閭,順道把黃公望也抓了。
等黃公望出獄時,已經過了五十歲。想想這一生,也快走到了盡頭。
元朝的一天,黃公望正在屋裡寫字,做官的朋友來了。
跟他說: 「去我府上做書吏吧!」
黃公望把筆一放,說了句:做官,不去了,不去了,你趕緊回吧,我也要出門了。
官場朋友問:你要去哪?
黃公望答:當道士!
黃公望門也不鎖,拂身而去,從此浪跡天涯。
那一天起,黃公望便開始向人生莽原出發,與過去的生活徹底決裂。
他不再討好誰,也不再將時間浪費在無聊的人、無聊的事上,他過極簡的生活,並有乘風破浪的氣勢。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從懂得認識自我開始的。
在古代,50歲已是人生暮年,也許等待黃公望的除了死亡,也就剩下死亡了。
可死亡從來不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情,人生最可怕的事是人未老,心已死,心死了,時間也會跟著死了。
對於黃公望來說,他的人生盛宴才僅僅是剛剛開始!
02
黃公望學畫畫,想到了就立馬去學。
他來到大畫家王蒙那裡,王蒙是大畫家趙孟頫的外甥,棄官隱居於浙江餘杭的黃鶴山。王蒙一看黃公望都年過半百了。
就擺手說:你都五十了,還學什麼呢?太晚了,回去吧!
黃公望並不在意,悶頭就學,在任何人看來,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可是黃公望卻偏偏在紙張上出發了。他每天坐在一塊大石頭上,盯著對面的山看,一看就是幾個小時,眼都不眨。
幾個月過後,黃公望畫畫大有長進。王蒙不解,跟著他身後去看。每次都看到黃公望坐在大石頭上紋絲不動,像個死人。
後來實在忍不住了就問:「你每天都坐在大石頭上,幹什麼呢?」
黃公望說:我在看山看水啊,觀察鶯飛草長,江流潺潺,漁人晚歸。
王蒙說了句:那你繼續看吧!
之後的29年里,黃公望走遍山川,遊歷大江,走哪看哪,極度專注,沒有人知道他去過哪裡,好像他的行蹤是一個永恆的謎。
但是只要他安靜下來,整個世界好像都是和他無關的。
03
元朝至正七年,這一年黃公望整整79歲。
那是一個秋天,落葉繽紛。黃公望和師弟無用,從松江遊歷到浙江富陽。
只見富春江面,江面如練、漁歌唱晚,他跟無用說:我不走了,我留下來畫畫。
無用說:你自己留下來,沒有人照顧你怎麼辦?
黃公望一個人坐下,氣定閒神。不管無用師弟如何勸他,他也紋絲不動。
無用師弟只好一個人獨自雲遊去了。
79歲的黃公望在富陽住下,每天都是一個人,孤零零地到富春江邊看山看水。
一天中午,黃公望來到城東面的鸛山磯頭,坐在富春江邊的礁石上,拿出紙筆,對著江岸開始作畫。突然背後有人一把將他推入江中。
推他的人是黃公望以前的上司張閭的外甥汪其達。
當年黃公望在監獄里供出了張閭的罪行,汪其達懷恨在心,這恨一裝心裡便是30年。查到黃公望的行蹤後,就偷偷下了毒手,要致黃公望於死地。
黃公望掉進江裡,差點沒命,這時正好有一個樵夫路過,扔了擔子跳入江中,把黃公望救了起來。
樵夫古道熱腸,跟他說:既然有人要害你,你這麼大年齡了,又不能自保,我家住在江邊的山上,你住我家吧。
黃公望步履蹣跚,跟著樵夫踏上了沿江而下的驛道,走了不到十里路,來到一個叫廟山塢的山溝裡。
當登上一道山梁,眼前出現了一片凸起的平地,零星住著七八戶人家。
此處三面環山,一面臨江,酷似一隻淘米的竹編筲箕。黃公望舉目四望,此處山巒起伏,林木蔥籠,江水如練。整個富春江盡收眼底,景致奇美!
04
黃公望就此住下,一住就是四年。這四年里,天一亮,黃公望就戴著竹笠,穿著芒鞋出門,沿江走數十里,風雨無阻。
遇到好景就停下來畫,心隨念走,身隨緣走,在他刪繁就簡的人生里,所到之處皆為風景。
人真正的成熟,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的99%的事情,對於我們和別人而言,都是毫無意義的。
黃公望就是這樣的人,他只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自己關心、傾注的1%的美好事物上。
周圍的人看著黃公望都說:這個老人,都快死的年紀了。每天還活得匆匆忙忙,何必呢?
而對於黃公望來說,死是一件並不著急的事,他每天快要忙死了,忙著做自己該做的事。總是有畫不完的畫,寫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景。
他是真忙,忙死了!
除了畫畫,黃公望常常接濟村裡人。
有一次,他拿出一幅畫,落款「大痴道人」,讓樵夫帶到城裡去賣,並囑咐:沒有十兩銀子不要出手。
樵夫一聽,這張皺巴巴的紙要賣十兩銀子,覺得這老人准是想錢想瘋了。當他來到集市,鋪開那張紙。立馬有買家過來,掏出十兩銀子,買了就走。
樵夫很吃驚,自己就是砍一年的柴,也掙不到十兩銀子啊。
這以後,黃公望每兩三個月就讓樵夫去賣一幅,賣畫所得全部接濟村民。這個村被黃公望的畫生生包養成了小康之村。
05
黃公望80歲那年,開始正式畫《富春山居圖》。
他要在這副畫中講述一條河流的一生,他要在這幅畫中,講述時代和人類的悲喜。
對於別人來說,畫如此大畫,本來就是艱難的,更何況是一個80歲耄耋老人呢。
可對於黃公望來說,他做每件事從不管別人如何評價,我高興,我開心,這就夠了,我就是要在紙上出發。
雖然我已80歲,難道就應該「泯然於眾」,內心的感受才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富春江的四面,有十座山峰,峰峰形狀不同,幾百棵樹木,棵棵姿態迥異。
黃公望踏遍了富春江兩岸,背著畫卷帶著乾糧一路前行。漁舟唱晚,樵夫晚歸,山林寂靜,流水無痕都變成了他人生的注腳。
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人用了四年,和河流真正的對話。對話中,可以說富春江讀懂了黃公望,黃公望也讀懂了富春江。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局部
06
四年之後,黃公望84歲,被後世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富春山居圖》全部完成。
在這幅畫里,有蘇東坡想看的「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也有屈原想看到的滄浪之水,可以濯吾纓。
黃公望彷彿聽到河流喜悅的聲音。
也聽到了河流哭泣的聲音,
聽到自己科考時的得意,
也同樣聽到了他46歲時坐牢的痛苦。
畫中,黃公望把人藏在山水之中,畫里有8個人,一般的人只能找到5個。
在黃公望看來,人在山水之中,不需要被別人看到,領悟與回顧,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600多年前,80歲的黃公望用了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自我。
和我們普通人相比,黃公望也許是苦悶的,沒有燈紅酒綠,也沒有推杯換盞的聲色犬馬,而人的生命中最承受不起的不是勞苦、不是疲憊,而是輕浮,輕浮得沒有生命的重量、沒有生命的價值。
黃公望也是幸福的,在這副「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的畫里,他找到了整個世界。
現實生活里,我們常常聽別人說自己年齡大了,無法前行。
其實真正牽絆自己前行的原因不是年齡大了,而是懶惰和懷疑。真正要出發的人,隨時出發,便會海闊天空。
作家三毛說:「等待和猶豫是這個世界上最無情的殺手。」你一直在等一個最合適的時機做你想做的事,然後又一直在猶豫中虛度時光。
試想一下,當我們在80歲的時候,還有沒有勇氣為自己準備新的追求,還有沒有勇氣做選擇,還能不能真的堅持做一件「不死不休」的事兒?
前半卷《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尺幅:縱31.8釐米,橫51.4釐米
後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全卷
尺幅:縱33釐米,橫636.9釐米
07
當黃公望將《富川山居圖》畫完,他長舒一口氣,重重將筆扔入江中,長吁這一生,我完成了。
這些年,他的師弟無用到處找他,公元1353年,無用師弟終跟隨著賣畫的樵夫找到了黃公望。
當看到巧奪天工的《富春山居圖》時,無用師弟熱淚縱橫。
而喜極而泣的黃公望則不發一言,悄然在畫卷題字,舉手將自己用了全部生命完成的《富春山居圖》,贈予無用師弟。
四年的嘔心瀝血,黃公望毫不在意,與其獲取浮名,不如一場君子之交。
與現在的人相比,黃公望才是真的灑脫,也是真的曠達,他像是一個種花的人,種下、施肥、然後用數年之久等待花開,花開一瞬,他卻將花摘下,舉手贈予他人。
真正的曠達就是享受追求的過程,而從不在意結果的得失。
真正的灑脫是廣廈萬間,我夜眠不過七尺,良田千頃,我日食不過三餐。我想要的很少,心滿意足,這就足夠了。
一年後,黃公望長笑而逝。至今依然可以想到,663年前,一位元朝的老人離世,在離世時,臉上一定無比安詳,面帶微笑。
他的一生毫無遺憾地走了!
08
故事講完了嗎?
並沒有!
黃公望離世之後,這副畫的經歷更加離奇。
明朝的某年某月,這幅畫到了江南四大才子沈周手裡,沈周視為珍寶,可在一個深夜,畫作竟不翼而飛,然後就在歷史上徹底消失了。
又過了一百五十年,順治七年(1650年),《富春山居圖》突然出現在著名收藏家吳洪裕手上,在他收藏上萬件藏品中,唯獨只愛《富春山居圖》。把畫看得比命還重。
病逝之前,奄奄一息的吳洪裕躺在床上,吃力地向家人吐出一個字: 「燒!」
家人看著吳洪裕最後一口氣都咽不下去,只好當他的面開始燒《富春山居圖》,就在畫投入火盆的時候,侄子吳靜庵趕到,一把畫將畫從火盆中拽了出來。
可惜這幅畫已被燒成兩截,前半截,稱之為《剩山圖》,後半截稱之為《無用師卷》。
兩幅畫輾轉多位藏家手中,歲月沈浮,在民間若隱若現。
1938年,《剩山圖》進入浙江博物館。
1948年,《無用師卷》輾轉到達台灣。從此《富春山居圖》前後兩截分隔兩地。
2011年6月1日,距離吳洪裕燒畫那一年,整整過去了361年。
《富春山居圖》的兩截,《無用師卷》和《剩山圖》才在分別之後,正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重新遇見。
兩岸的文化人說這叫: 「山水合璧」!
這一切,就像一個人的命運,生死別離,天涯斷腸,就如杜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故事到此講完了,講故事的人最有心,聽故事的人總動情。
複製品《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疊在一起合成一卷的局部圖
原畫有《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右半部分在裝裱時加上題詞,兩卷無法合一
09
600多年過去,當年80歲的黃公望在富春江畔駐足,然後用了整整用了4年,只做了一件事。
今天,學會了如何生存的我們,卻遠沒有學會如何生活。我們迷失在了手段裡,卻忘了不論多大的事業,真正的目的是為了生活。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其實答案就在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里。
今天我們學習黃公望,是學習選擇。
生活有兩條路,一條是社會要求我們走的,一條是我們自己想走的,你只有堅定內心的選擇,並奔赴向前,才能活出真正的那個自己。
今天我們學習黃公望,是學習等待。
在匆忙的生活中,試著放緩自己的腳步,讓等待變成一種心態,一種態度,只有坦蕩如水時,你才能看到最美的東西。
今天我們學習黃公望,是學習灑脫。
讓自己灑脫地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我相信,只有這樣,你的生命走出去時才不會慌張。
今天我們學習黃公望,是學習尋覓。
若你還算年輕,你還敢不敢沸騰一下血液,綁緊鞋帶重新上路,敢不敢勇敢一點兒面對自己,去尋覓那些能讓自己內心強大的力量?
然後,此生無憾。
濯纓濯足同義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414 黃偉民易經講堂
譚德塞和大陸人真的很夾。
大陸人在國外做了壞事醜事,會急急申辯:
都是為國家好,我問心無愧!
拋出了「愛國」神主牌,做什麼醜事都理直氣壯了。
譚德塞作為聯合國世衛總幹事,但因為他配合中共,失職,誤導世界,全球近二百萬人確診,死了十萬人。
他面無愧色,反客為主,投訴台灣對他種族歧視和人身攻擊。他對自己的失職,令十萬人無辜死亡並無歉意。
他的問題不在於他是一個黑人,他的最大問題,他是一個賤人!
台灣被打壓排擠幾十年,今次全球瘟疫,她再走上國際舞台,光芒四射。
這是蔡英文政府,和二千三百萬台灣人質素的共同成果。
國際孤立、經濟低迷,在艱難時刻,他們不但自救,還能助人。
蔡英文說:
有言論自由的社會,才有天然的抗體,才會有對假訊息的集體免疫力。
這就是三十一年前,鄭南榕用生命給台灣人民留下的遺產。
莽莽蒼蒼,一字一句,擲地有聲。
台灣因為被世衛排擠,不能享用他們的抗疫資訊,唯有莊敬自強,自我抗疫,反而不用被它的資訊誤導。
由於和大陸抗衡七十一年,她們深知其不可信的數字。本來是首當其衝的國家,就是因為戒慎恐懼,所以傷亡輕微,自救之餘,既有餘力,關心天下,關心世界。
西方赫然發現,地球上還有一個地方,人口不多,市場不大,沒有什麼血汗工廠,沒有什麼著數可取,沒有什麼外交價值……
但這裡,人人頂天立地,快樂自由,自愛愛人,是世界級的國家。
香港在今次瘟疫中,亦算倖免於難,傷亡不大,全因為大半年內的逆權運動,傷亡慘重,浮屍墮樓,見盡港共殘殺香港一代年輕人的暴政。
香港人經歷一年的震撼教育,知道中共不可信,政府不可信,林鄭不可信。市民自我抗疫,莊敬自強,保護自己,保護家人。
台灣和香港,身處武漢病毒的源頭周邊,卻是國際上傷亡較輕地區,這就是陰中有陽的道理。
中共隱瞞疫情,致全球癱瘓,死傷無數,國際各國索償的聲音開始響起,這是一百二十年前,也是庚子年,因義和團用愛國為名,闖下大禍的賠款年份。
西方各國只是鬧鬧,發發脾氣,還是聯合各國,向中共真的索償賠款?
二〇〇八年全融風暴,各國救市,量化寬鬆,開機大印銀紙,泡沫經濟,愈大愈假。
沒有不破的泡沫。蕭條來臨,各國政府都不願意承擔經濟爆破的政治後果,這是上任政府留下的計時炸彈,但無人敢引爆。
今日趁中共武漢病毒闖下大禍,在公在私,順水推舟,好歹都要認真的追討人命經濟損失,也可向國民交待,殺人者,殺經濟者,北京政府。
索償是否能得到結果不重要,西方有藉口找北京麻煩。在目前全球憎厭中共的氛圍下,大陸人的戰狼外交仍然挑釁,國民仍然失禮麻煩。
中美的貿易談判不用繼續了,有了今次武漢瘟疫的背境,美國只會開天索價,一連串的喪權辱國條約,等著習近平來簽。是習簽不起的條件。
疫情過後,世界秩序重新排列。
美國、日本,都宣稱政府撥款助國內企業將工廠搬離大陸。
「中國製造」這副招牌,在這次瘟疫中,完全破產。中國的抗疫物資質素,喚醒了世界。這是一個不可靠,不安全的製造業地區。
政治殺人,可以不著痕跡。
只有低級政府,才會用三萬蒙面黑警,殺人於暗角橫街,襲擊記者,搗亂黃店,然後每日公然說謊。
《孟子》梁惠王篇上第四章: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這是《孟子》梁惠王篇上的第四章,他見梁惠王已有一些日子,梁惠王似乎開始接受孟子,所以今次,一開口就客氣的說:
我願意虛心的向你請教。
請教什麼?他也沒有具體的問題,只是希望孟子給他一些治國的大原則。
這種態度,似乎真是虛心誠懇的。
孟子也沒有客套,一開口,單刀直入:
一個人,用棍打死人和用刀去殺人,有什麼不同嗎?
孟子這個問題不成問題,他是引導梁惠王答,當然沒有什麼不同啊。
孟子第一個build up出了,第二個build up又來了:
既然王說用棍用刀殺人,都是一樣,咁我再請教,用刀和用政治害死人,又有無不同呢!
第一個問題答了無分別。第二個問題無彎轉了,只好逼住回應:也沒有不同啊!
兩個問題做build up,把梁惠王扣住,punch line來了。
孟子於是說:
現在的政府,廚有肥肉,廄有壯馬,但是,百姓生活不了,面有飢色,野有餓死的屍體,這等於官員率領禽獸來食人。
獸類相殘,人尚且厭惡;做公僕,當父母官的,主持政治,執掌權力,和野獸差唔多,在吞食百姓的骨肉啊!咁樣,老百姓又點會唔厭惡,做官的,又點算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子講過,那些發明用泥俑來陪葬的人,應該無後代的吧!
(為什麼孔子那麼痛恨呢?)
因為泥俑像人,卻用來殉葬,這個用心,這個念頭,都不應存在。用似人的泥俑來殉葬都尚且不容許,作為政治領袖,為民父母官的,點忍心可以叫老百姓活生生咁餓死呢?
武漢肺炎這個新冠病毒,已經叫停了世界,今年內都應無法回復正軌。香港打工的,失業、停薪、半薪、開工不足的,已經無法維生了,都不只一、二百萬人。
特區政府那些所謂的抗疫基金,援助基金,複雜而零碎,做支做佐,虛應其事,無心為民。這樣為官,用孟子的標準,何異於率野獸來吃香港市民?
過去十年,用了多少千億做大白象工程?給圍內人上下其手,又多少千億?今日所謂救民於水火,卻是虛應幾招?
政治賑災,簡單的如派錢。
但政府派錢,和李嘉誠派錢,所得的效果不同。
月前,很多小店收到李嘉誠那六萬蚊支票時,熱淚盈眶。不是那幾萬元,是那張便條:
「一點心意,大家努力!」
但陳茂波不停在電視上說他的派錢大計時,市民看邊媽聲四起。
為什麼同是派錢,卻有雲泥之別?
中國文化,有反求諸己的道德要求。
《孟子》離婁篇第四章:
愛人不親,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禮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說:
一般人都覺得自己是好人,在行好事,但所言所行,其他人可以不以為然的。
你以自己對人好,愛護人家,但人家不但沒有感激,反而很憎厭;這時候,即是說,你的「仁」沒有做好,「反其仁」,仁的行為沒有做對。總有一個原因。政府的施政,上司對下屬,父母對子女,一片好心,結果,明月照溝渠,為什麼?
首先,應自我檢討,是自己出了什麼問題,「愛」的方法有什麼不對?
所謂行仁道,不是有行叫「仁」的東西,你隨便送給別人就算數。行仁,是要有方法的。很多醫生背後都掛上「仁心仁術」的牌匾,除了要有仁的心,也要有仁的方法。術,就是方法。
佛家講慈悲,但要配合方便。否則,慈悲只是一個念頭,沒有落實於人間。所以,佛家說: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沒有方法,單講慈悲沒有用。佛法是行科,是一步一腳印的實踐,不是貪口爽的口頭禪。
治人不治,反其智。
政治上你自以為有很好的政策,但結果執行起來,完全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問題在那裡?當然在政府的團隊裡。執行的人員和獻策的人,根本無默契,或者,執行工作的官員心裡根本不認同政策,或者,主事者紙上談兵,不切實際。
禮人不答,反其敬。
我禮貌的對待別人,但卻得不到相應的回答,那得反問自己,是自己的恭敬還不足夠嗎?還有其他的原因嗎?還是你的有禮,只是自以為是,沒有配合到大家的期望。
孟子刻意的提這三件事。
一是愛人;一是治人;一是禮,規矩。
這就是為政之道的三大重點。
當政治領袖,第一要懂愛人,第二是治人,管理人的方法。
愛人需要禮,管理人也需要禮,禮,是中心,是政治領袖的一個大原則。政治上的三大原則是:愛、治、禮;方法就是:仁、智、敬。
所以孟子的結論就是: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一個領袖,做了很多好事,結果不得好報,什麼理由呢?
先不要怪人家,先問問自己。是臉色,是態度,是過於自覺的有相布施,施恩望報?
還是廉價的同情,輕佻的憐憫,在好心做壞事?
任何的行為,如果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躬自省。
最後,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要自己本身的確端正了,天下人自然歸向他。
最後,孟子用《詩經》兩句話作結: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這詩是描述周朝文王武王之所以政治成功的重點。
什麼是永言?
在古代,詩和歌不同。詩言志,歌永言。
詩,是思想感情的表達;
歌,是可以永遠唱下去的東西。
歌代表真實的人性,人的最真情緒,人們開心我受了委屈就會唱歌,所謂「永言」,就是歌中的內容,最真,最誠,可以流傳,永遠的唱下去。
配命,配合天命。
孟子引《詩經》說:
周朝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格言,不分地區,不分時間,就是自求多福。
關鍵在「自」。
求神、拜佛,求上帝,找朋友,搵貴人,都沒有用。
人要先自己站起來,福氣只能夠自求。你自己不動手,就想神佛菩薩保佑你,是不可能的。
這也是《易經》說的: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乾卦《大象傳》說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佛家說的: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人人都想萬事如意,事事順心,這不能求諸外力,關鍵在於自己。
自求多福的福,根據《尚書.洪範篇》說:
福有五種,一是長壽,二是富足,三是健康,四是行善,五是善終。這就是我們一般期望的五福臨門。
無論五福還是多福,關鍵是自求,不是菩薩貴人送來的。
自求多福之道,在於「配命」,符合天命的宇宙規律,要自省自己所作所為,是否配合天命。
只要你的所為「配命」,合乎宇宙規律,合乎天理,自然就有「多福」了。
《孟子》離婁篇第八章:
孟子曰:
不仁者,可與言哉!
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
有孺子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
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
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太甲》曰: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謂也。
一開始,孟子清楚的指出,這是一個亂世,在這樣的時代,在當政的人中,已經沒有仁義的觀念了,沒辦法跟他們對話的,他們不會接受。他說:可與言哉?那裡可以跟他們對話呢?
這些人,唯恐天下不亂,安其危而利其菑,天下一亂,他們才可以混水摸魚,上下其手。
天下亂了,百姓痛苦,那是你們的事了,他不關心。人的災難,他有斬獲,所以,樂其所以亡者,看見市民危難,他們很高興,這是他們大演身手的機會。
孟子說,這些為政者,沒有仁義的思想,沒有服務社會的胸襟,沒有愛人的觀念,如果可以談天下大事的,那歷史便沒有亡國敗家這回事了。
孟子跟著引用了一個童謠: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這是春秋戰國時的民間歌謠,滄浪,並沒有指定那一條江,歌說,如果是乾淨的水,我就拿來洗洗頂帽;但如果水是骯髒的,我拿來洗腳吧。
乾淨水洗帽,污糟水洗腳。就是咁嘅一首民歌。
孔子當年聽到這首民歌,也有感慨,佢話:
小子聽之,年輕同學們啊,你們要注意,水清就洗帽,水濁就洗腳,這都是由水本身決定的。
所以,一個人為什麼被人侮辱?這是他自己找來的;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原因,它才會毀壞;國必先有被攻擊的原因,才會被攻擊。
孟子再引《詩經》太甲篇說的: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這裡說的孽,代表罪孽;佛經說的「業」,包括,善、惡、非善非惡的「業報」,這是因果規律,你的內心,所思所想,發展成行為,所有都由自己負責。命運是操在自己手上。
這首詩說:上天造孽,人還有機會走得過,純天災有機會躲得過的;但人禍,人自己造的孽,就不可活,沒有辦法逃脫了。
就是這意思!
https://youtu.be/GPtvOX_ng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