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十萬年前的...... ◎馮青
那時 我將黑色的船屋
準確地泊進雪花照耀的地方
銀河柔軟 地層空曠
顏色在十萬年前滾盪著
山脈與河流的
悲涼
雪原的外形就像一具斜倚的胴體,一邊留下寧靜的面頰,一邊露出年輕的大拇指,在我們佇足觀察的片刻,船屋的笛聲大作,地球在內部壓縮了所有熔化的礦物質,地表下發出熊熊火光的溫度,來為我們取暖。綿延的地平線上開始初露山脈頭角,白茫茫的岩石平原釋放出薄薄的淡紫及岩波的凹窪,無色的光芒迅速閃過,當我永不再歷史及記錄中走近,當我小心的留白,一千種即將結束的生活及記憶,在雪原的細砂上再度現出它底容貌,我開始佇足觀察,開懷大笑,並且散髮奔跑,我飛揚的髮絲與火山噴出的溶漿,合而為一蒼涼的火球及節拍,並且再度拍打著雪原的翅膀及手指。
真正的雪原,根本就是沒有黑暗的夜啊!根本就是你縛之不得,如意象及文字的鄉愁,沒有任何符號或譬喻能描述雪原,沒有真正的雪原,可以取代我懷疑的官能及旋律的甜蜜。在正、負的輪迴之中,你只能無止境,像沒有墜落的定點似的加速狂奔,我忘記了清晰的夢,椎心的吶喊以及我黑色的船屋。
我忘了,這只是十萬年前的幻影及回聲,比被捆綁束縛的文字還要老。
但是,在白茫茫的大地上,每一樣東西都是在變易中,殊化我們不可變易的衰變。
--
◎作者簡介
馮青。自認是一位被台灣哺育成長的詩人及作家,作品風格感性而又犀利,自詩集《天河的水聲 》出版,便頗受詩壇所注目,精確的文字及意象及她不斷尋求變異,風格呈現多樣殊貌,她認為尋找新的出口是希望能讓語言產生一種自然的言說,喜愛的電影及舞蹈賦予她許多養分。曾經在報社及出版社工作,也主持過電台節目,現為社區大學文學與創作專任講師。
主要作品有:《天河的水聲》、《雪原奔火》、《快樂或不快樂的魚》、《藍裙子》、《祕密》、《懸浮》、《給微雨的歌》。曾以〈和我意念的島嶼〉一詩獲吳濁流文學長詩首獎及小說〈懸浮〉獲吳濁流文學小說首獎。
--
◎小編 #三進 賞析:
林燿德在《新世代詩人精選集》內,把馮青譽為在夏宇出現以前,青年一輩的首席女詩人。肯定她在一九七零到八零年代,對現代派意象營造的傳承與突出。
林燿德拿馮青與夏宇相比,稱她「一開始就抵禦了感性的橫溢」。從〈關於十萬年前的......〉一詩,確實感受到馮青理性架構的那一面。
先從最直觀的視覺上來看,〈關於十萬年前的......〉一詩,經歷開頭數行平淡的描述之後,話鋒與格式突然一轉,進入一連串瘋狂闡述的狀態。不分行的繁複敘述,視覺上呈現塊狀密集的壓迫感,彷彿岩漿突然漫出一般侵略,讓人無可抗拒、喘不過氣。
而從內容來看,以「黑色船屋」駛入「雪原」的黑白視覺衝擊,外加地球擠壓岩漿噴出的大敘述,再跳到雪原無盡的窒息與震撼。意象布置的衝突與敘述的對角線跳躍,如詩句所述「沒有真正的雪原,可以取代我懷疑的官能及旋律的甜蜜。」、「在正、負的輪迴之中,你只能無止境,像沒有墜落的定點似的加速狂奔」,馮青沒有打算優雅的約你喝杯下午茶,而是強拉著讀者往前狂奔──跟不上,是你的落後,不是她失手。
讀者在馮青這首詩的瘋狂架構面前,也只能被震懾,瞠目結舌看著她的狂態。在這瘋狂當中,有些什麼就這樣撞進讀者的心中,那或許就是馮青被雪原、或所謂大自然所震懾的當下,那種對自我渺小的恐懼,外加無可抑制的對自然造物的欣喜崇拜。
本詩傳達的意旨簡而言之:有神快拜。(結局歪)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8/20210826.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奇怪 #馮青 #關於十萬年前的
同時也有3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
「濁流線上看」的推薦目錄:
- 關於濁流線上看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濁流線上看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濁流線上看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濁流線上看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濁流線上看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濁流線上看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濁流線上看 在 [轉錄] 《最後的詩句》《濁流》的誕生(上) - 看板TaiwanDrama 的評價
- 關於濁流線上看 在 公視新創電影 的評價
- 關於濁流線上看 在 劇情片- 濁流 - PttPlay線上看- Gimy劇迷 的評價
- 關於濁流線上看 在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的評價
- 關於濁流線上看 在 白色濁流線上看- 日劇- Gimy劇迷 的評價
濁流線上看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06/15 星期一 絕對音樂】
「在這個動動嘴、敲敲鍵盤就可以在網路上掀起一場腥風血雨的時代,
最起碼的善良,是始終保持內心的理性,在現實世界管好嘴,
在嘴路世界管好自己敲打鍵盤的手…」
因為~~
比偏見更有力量的是換位思考,
比指責更有力量的是尊重,
比輕易評價更有力量的是對真相的等待~~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fm997.cityfm.tw
*************************
《與眨眼不語的星子,對唱那首懷舊思念的《魯冰花》——追憶「台灣文學之母」鍾肇政…》
——「這種霧,好像春天的早上才會有。」
這是1989 年上映的電影,由當年擔任編劇的吳念真,改編自鍾肇政的小說《魯冰花》,小說中的主角——古阿明,在遇見即將指導他的美術老師時,說出的一句看似不怎麼樣起眼的台詞;然而,這句台詞卻是那麼精準而又深刻,帶出古阿明他那細膩的觀察能力,與純真率直的表達。他的藝術天份就在那一瞬間展露無遺,這也同時把小說的背景舞台——因一口泉水而得其名的泉水村——位在丘陵地帶的水城鄉,適宜種茶的天然地勢刻劃出來。
歷經冬日休眠期的茶樹,到了春天氣溫回升,便開始萌芽。對古阿明來說,與美術老師的一面之緣,成了觸動他內在對繪畫創作的一陣春風。泉水村有一口源源不絕的清泉,雖能滋潤鄰近幾村的水田,卻順著地勢向他處匯集進附近水流,泉水村的居民一滴也享受不到;天然環境的條件差異,也象徵城鄉與都市,甚至與鄰村之間,先天發展上的優劣比較。而此時的台灣文學,也因鍾老富有寓意的文字,彷彿被注入一股春暖般,慢慢開始吐露出花意。
在時局動盪之時,搖曳綻放著文學的花朵
1960年,那時的鍾肇政35歲,《魯冰花》是他首部的長篇小說,當時的台灣處於動員戡亂之時,小說開始在《聯合報》的副刊連載刊登,故事中帶著美學訓練與城市視野的美術老師郭雲天,走進隱匿在山林溪流間的小學,鍾老藉著郭雲天的視角,挖掘出尚未萌芽、埋藏在此地的藝術種籽——古阿明。郭雲天嘗試抹去過往那些陳舊、刻意模仿的創作思維,更直觀地接受眼前的自然,試圖向人們傳遞順應心性的創作思想。
「也許老師們都還有著從前的傳統觀念,認為畫必須畫得像、自然,其實這才是不自然的。小朋友有他自己的眼光,他們怎樣感覺,便怎樣畫,這才算真正的自然。」
正如他筆下的角色所說,鍾老一生以文字為鋤,開土闢地似的墾殖台灣文學的這塊土地,儘管土壤在先天上有些貧乏,但憑著熱切執著,鍾老筆耕不輟滋養土地。他以技巧性的書寫,批判當時的社會,不僅點出社會上貧富差距與農村發展的現象,同時也帶出教育體制跟黑金政治的問題。
《魯冰花》衝破戰鬥文學及反共文學枷鎖,使鍾肇政成為第一名在《聯合報》副刊登載作品的台灣本省籍作家,小說露出後受到廣大迴響,而在那之前,鍾老的作品十稿九退,歷經多少次的捶打雕琢,才練成如此一部跨越時代的巨作,裡頭雖沒有明確提到任何「客家」的字眼,然段落文字的內蘊裡,是能讀出道道地地「鄉土文學」的清香。
冒險培育文學幼苗,對得起天地良心
小說被改編成劇本,從文字轉譯成影像,故事以種植在茶園中、與茶樹相間的「魯冰花」,譬喻弱勢族群,像是路邊綻開卻不受人重視的花朵;裡頭還提到現代的化學肥料、農藥的使用,正逐漸取代掉過往,當花謝後用作茶樹肥料的「魯冰花」。
城市或有權勢者一步步地往上,但窮鄉僻壤的低下階級卻不時還得忍受飢餓、窮苦的生活困境。「光明:這兒並不缺少;但唯有其光明,相對地也就免不了有黑暗。光明與黑暗,原是永遠同在的啊....」——生死有命,每個人生來就並非是絕對平等,這在小說裡的文字或是電影的畫面呈現中隨處可見。
「祇有細微的,比那輕悄的樹葉聲更細微的蜜蜂振翼聲在飄浮著。魯冰花正盛開。一行行的茶樹間和一行行的魯冰花,形成綠黃相間的整齊圖案。」夾雜在中日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時局之間,鍾老的人生與創作,猶如化身為自身筆下的「魯冰花」,他不停努力以文字耕耘關懷台灣的文學,更將自己的生命經驗,寄託予作品的角色,時而是郭雲天、時而又成了古阿明,他用更直觀、開放的胸懷去擁抱文學。
郭雲天和林雪芬兩人的情愫,在時光的流逝之間日漸萌芽,兩人往來的書信當中,也巧妙透露出鍾老對社會的擔憂,「我很擔心他不幸生根於一個極不適於成長的地點——其實我懷疑我國在那裏有較適宜的地點。」鍾老關切社會也批判人性,更強調其成長經驗中所觀察到的一切,那對文學養成是最重要的土壤養分。「如果我們不曉得有這麼株幼苗也就算了,當我們發見到它時,我們總得盡一份責任來培育它。這樣才對得起天地良心。」當年冒著被打壓的風險在副刊上連載,也成功以作品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寫作,是僅止於一人一筆的孤獨,而鍾老的創作超越文字,懷抱著更遠大的想像與願景。
故事到了尾聲,古茶妹哭倒在郭老師的懷中,「有時,小小的心靈仍會容納一個大道理的,正和一粒沙裡仍可裝進天地的道理一樣。」悲泣著那些遺憾與不公,是對命運亦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無奈與癱軟。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家鄉的茶園開滿花
對比到電影中美術老師初訪茶園,聽見古茶妹唱著「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媽媽的心啊魯冰花」,那段純真歌聲所帶來的感動,撼動了數個世代的人們,或許對於 80 年代後的世代來說,至今仍深深感動著他們的是,那首電影中的主題曲;倘若沒有鍾老勤奮不懈地為台灣文學的灌溉與付出,又何來有這部影像作品的誕生。
遺憾的是,這朵花已在今年落下了地,再次化做為泥土。鍾老的精神與氣度,即使再過百年,也依舊是值得作為後世景仰的典範。每當夜空裡的星子閃爍眨眼,即使不語,也能看見他的家鄉如今又再次開滿了花。
被譽為「台灣文學之母」的鍾肇政,一生筆耕、創作力旺盛,為客家文化打拚、為台灣文學四處奔走。鍾老的寫作沒有包袱、題材多樣,也開啟台灣「大河小說」的先河,留下《濁流三部曲》、《台灣人三部曲》等巨作。
(文章來源:https://everylittled.com/article/136152)
***************************
濁流線上看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店溪畔 ◎趙天儀
⠀
從這裡靜靜地遙望
新店溪奔向了大海的方向
我們並排地散步在橋上
視野遼闊,沒有任何的阻擋或遮攔
⠀
暮色將盡,西方的山頭上
有一片微明的晚空
晚霞悄悄地裱在遠方的地平線上
宇宙深邃得蒼涼
⠀
從這裡靜靜地遙望
橫臥的青山是一座舞台的背景
拓寬的公路已經擁擠不堪
新蓋的公寓也已填滿了許多的荒地與廢墟
⠀
雨後的天空是一片潔淨的天窗
弓形的虹掛在山頂上
而山腰的叢林
卻充滿了昆蟲鳴聲的交響
⠀
從這裡靜靜地遙望
晴朗的日子,我們曾在橋下的溪水中游泳
風雨的日子,我們曾在橋邊的長堤上佇立
看洪水滾滾,翻轉的濁流化成許多漩渦,許多跳躍的浪花
古老的索橋依然是潭上的一條顫慄的希望
通往空軍公墓的紀念塔
通往林蔭深處的髮髻寺
也通向登山者必經的情人谷
從這裡靜靜地遙望
我們吸納無盡的天象在眼簾
我們鳥瞰遼廣的大地在周邊
讓我探索,讓我沉思,也讓我輕鬆地邁步
我探索那一支蒼勁的蘆葦
我沉思這一條通往大海的溪流
靜靜地徜徉吧,我們依然並排地散步在橋上
悄悄地流動吧,我們依然俯視著時清時濁的激流……
-
◎作者簡介
趙天儀(1935年9月10日-2020年4月29日),台灣著名詩人、評論家。筆名柳文哲。曾任台大哲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代理系所主任,也曾擔任靜宜大學中文系教授兼文學院長、台文系講座教授、生態所教授等職務。曾榮獲台灣省台中文藝協會自強文藝獎章新詩獎、巫永福評論獎、行政院文建會文耕獎、大墩文學獎、台灣文學家牛津獎等獎項。
趙天儀生平著有多部作品及評論,同時也積極創辦、參與文學社團,如:笠詩社、台灣筆會、台灣省兒童文學協會、中國新詩協會、台灣美學藝術學學會等社團。曾經主編過笠詩刊、台灣文藝、台灣春秋、滿天星等多種刊物。
-
◎小編 Y 賞析
許多年輕一輩的讀者,對於今年離世的詩人、評論家趙天儀可能已不甚熟悉,但仍對於一九六〇年代台灣/本土意識濃厚的現代詩社「笠詩社」這段詩史有許印象。作為創辦人之一的前行者趙天儀,不僅留下了數量可觀的創作,在評論、開創台灣文學的面向上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這週所要談的主題「台灣──家園與土地認同」,也是趙天儀重要的創作圖像之一。
詩人向陽在早年編撰《趙天儀集》中,即在後記中將趙天儀也視為早期的「地誌詩人」之一。所謂的地誌書寫,即是具體的描寫地方景觀與其空間幽微的變化、轉折、人文、風情,透過文字勾勒出景物的文學性。而「地誌詩」也常常蘊含了社會/家國的地域情感、國族認同等政治元素。在趙天儀年輕時的著作《菓園的造訪》與《大安溪畔》等書就已經出現大量景物、鄉土的描寫,字裡行間充滿了對自然生態與人文精神的抒情關懷。在一九七〇年代鄉土文學蓬勃風湧時,也許可以引用趙天儀的評論所述:「我認為從生活中挖掘豐富的現代感受,錘煉精緻的現代語言,才是創作的正當途徑。因此,所謂的鄉土性、民族性、社會性,我們早就在自我覺醒中深深地加以肯定了。」為時代、自身的文學觀劃下一個有力的註解。
本詩〈新店溪畔〉則收錄於趙天儀中期的詩集《林間的水鄉》。詩人的語言乾淨而簡樸,以地景新店溪出發,詩人「從這裡靜靜地遙望」,描寫溪畔、青山、寺等地。也有如「晚霞悄悄地裱在遠方的地平線上/宇宙深邃得蒼涼」這種非常抒情浪漫的字句。除了詠地抒情,也隱約能穿透景致的背面,「看洪水滾滾,翻轉的濁流化成許多漩渦,許多跳躍的浪花」、「古老的索橋依然是潭上的一條顫慄的希望」讀出詩人對土地、自然的關懷。
在倒數第二段中詩人寫道:「我們吸納無盡的天象在眼簾/我們鳥瞰遼廣的大地在周邊/讓我探索,讓我沈思,也讓我輕鬆地邁步」意象似乎又更為明朗。趙天儀試圖透過文字書寫的筆勁,「我探索那一支蒼勁的蘆葦」指涉的不僅是自然萬物,更象徵著這塊島嶼所要邁向的未來藍圖,「我沈思這一條通往大海的溪流」。詩人辭世後的這個時代仍會不斷更迭,也許我們能做的即是:在這座共同佇立的橋上,一起靜靜地面朝更遠的他方,持續敞徉、持續流動。
-
美術設計:@arteditor053
圖片來源:宇軒拍河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台灣是什麼 #新店溪 #趙天儀 #髮髻寺 #情人谷 #笠 #土地關懷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6/20200611.html
濁流線上看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如果你失戀了,你會怎麼處理戀人的遺物呢?把信件燒掉?把衣服剪掉?還是,把東西全數變賣,換回一筆錢,重新開始?本集我們要談論的主題正是「戀人的遺物」,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一九三八年生於奧勒岡州,一九八八年去世;在他僅有的五十年生命中,多數時候並不得志:酗酒、貧窮,生活的重擔如影隨行。他的代表作全都是短篇小說,因為唯有短篇才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寫完,好趕快去做其他工作。我們常聽到「文學是生活的切片」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作家觀察生活,從中切出局部,作為產品。但伊格言如此形容卡佛: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當我們討論愛情》這本薄薄的小書──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而非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了瑞蒙‧卡佛這個人;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非來自於「生活的切片」,而是來自於他自身。換言之,他片下來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血肉模糊的他自己......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濁流線上看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影片由 馬奎斯《異鄉客》深度解析系列
亦即本頻道編號4、5、6共3支影片
合併而成
──
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收錄於《異鄉客》,與魔幻寫實這件事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0/27/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馬奎斯 #百年孤寂 #文學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濁流線上看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
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
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
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
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
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
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
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
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
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
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
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
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
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濁流線上看 在 公視新創電影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林投記辰翔篇. 公視戲劇PTS Drama · 2:57 · 林投記亦捷篇. 公視戲劇PTS Drama · 24:04. 公視新創電影最後的詩句及濁流片花-媒體記者會. 公視節目部. ... <看更多>
濁流線上看 在 劇情片- 濁流 - PttPlay線上看- Gimy劇迷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濁流 HD|1998年,中灣石化在萬河市設廠營運,18年後,南岸轉型成為一個繁榮的工業城,而北岸卻因汙染變成一片. ... <看更多>
濁流線上看 在 [轉錄] 《最後的詩句》《濁流》的誕生(上) - 看板TaiwanDrama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吾世代電影活路|
打造成功的青年處境劇:《最後的詩句》《濁流》的誕生(上)
2017/09/19/BIOS Monthly/撰稿:孫志熙
https://www.biosmonthly.com/columnist_topic/9207
※有劇情雷
防雷兼附 金鐘52頒獎典禮 倒數七天,趕緊補看傳送門
還未收看《最後的詩句》《濁流》,可到
1. 公視+7 https://vod7.pts.org.tw/cate/1 補看
(二部的賞味期限 皆到2017/09/24 為止)
2. 《最後的詩句》https://tv.line.me/thelastverse
一部好作品的誕生,除了最前線易被辨識的故事和演員之外,還需要多少
人員的才華心力做為後盾?同為公視旗下新創電影系列、以「青年貧窮」
議題為發想的《最後的詩句》和《濁流》,製作成本僅有 3、400 萬,
為什麼影片質感卻能屌打市面上五倍預算的院線電影?
本月講座邀來這兩部題材風格、製作方式迥異的作品之主創──《最後的詩句》導演
曾英庭與製片林香伶,以及《濁流》導演莊絢維與製片陳斯婷,兩組以導演製片雙核心
形式,細談攝製過程中經歷的無數溝通、磨合、思考、判斷,而這些靈活的工作方式
與創意創見,恰是將吾輩世代各種意義上的貧窮,翻轉成創作資本及自由的證明。
https://www.biosmonthly.com/uploads/images/0323_1.jpg
決定形式:角色推動劇情 vs. 多線人物環繞事件
做為新創系列的開路之作,定案前後的不確定性與實驗性不免提高,
這自然就壓縮到製作期程。起初,曾英庭就著公視提供的故事雛型開
始工作,但不久就發現與自己不切合、操作不來,便在所剩無幾的時
間內重新寫一個大綱,「我跟貧窮其實離得很近,相處了滿久一段時
間,應該能代表某一繓跟貧窮相處的年輕人。」
隨著劇本發展,他發覺貧窮不是偶然發生,也不僅限於當下狀態,而
是長久累積的,當承襲自原生家庭的階級沒有流動,人就習慣跟同一
階層的人互動,往後亦很難跳脫出來,因此,必須花一些戲劇時間來
鋪陳角色的生命歷程,「高中要面對升大學、選科系,等於是人生就
業方向的選擇,一個年輕人對未來的思考是從這邊開始,所以形成了
從高中起算 16 年的故事。」由於時間跨度拉大,曾英庭認為主角身
旁的伴侶既會扶持著他,也會成為他的一面鏡子,所以決定以一對男
女的愛情來反映周遭世界默默改變,這便是故事的基礎架構。
https://www.biosmonthly.com/uploads/images/0323_4.JPG
左起:林香伶、曾英庭、莊絢維、陳斯婷
一直有強烈類型片企圖的莊絢維,這次採用了與《黑暗騎士》靠近的調性
來詮釋貧富差距議題,「類型片的必備要素是反派和衝突,我找到台灣最大、
佔 GDP 14.6% 的財團六輕,如果要打一個巨人,它就是台灣的歌利亞;
會變成多線敘事,是因為我不喜歡把反派罪人化,我認為他們只是想要活下去,
但是卻傷害到其他人,希望這件事要被講清楚。」
故事裡將部分台中市與雲林縣地景整併成一個虛構的「萬河市」,
設定為南岸繁華、北岸卻已如末日棄城,影射六輕的工業區則稱為「中灣石化」,
劇本先將兩岸的狀態與事件交代清楚,再把各路人馬置入綁架案的主線中。
兩部作品不只結構迥然不同,結局亦是一喜一悲。曾經表示自己抱持極大的憤怒
與悲觀在寫劇本的莊絢維,反倒在結局給出了一線光明,「事件還是需要被解決,
要解決,反派就會受傷,由於是照三幕劇結構去創作,所以會是這樣的結果。
其實我覺得 M 型社會的貧富差距,在現實中不可能扭轉,但在電影中至少可以
做點什麼。」
以往都是溫情取向的曾英庭,這次則一反常態,於終局劃下一個無可挽回的哀傷句點,
「我們順著男女主角和環境去寫,跟著他們一起哭過笑過,
發現他們沒辦法回頭,只能愈往深淵走,其實是人物的個性帶著他們走向死亡。」
男女主角雙雙自殺,首映觀眾如我確實有接受障礙,待看過第二次,才漸漸理解
主創用意,能將之視為「把脆弱的自己殺死,替鬱悶的觀眾死過一回。」
曾英庭補充,他其實是樂觀的,假如不樂觀,則很難相信自己能以導演做為一生志業,
樂觀是在台灣拍片必備的健康心態。
https://www.biosmonthly.com/uploads/images/0323_2.jpg
《最後的詩句》製片林香伶(左)、導演曾英庭(右)
前製與拍攝期:選角、排戲、演員指導
陳斯婷通稱 Estela,有一半玻利維亞血統的她,因外語能力優異,
入行以來常常經手國際合製與協拍,也與莊絢維有過幾次合作,她
談起對角色與演員的看法:「《濁流》經歷很多版本,人物非常多,
喜翔哥是很初期導演就提出的人選,寫本過程中,父子關係愈來愈
跳出來,所以下一步就是找飾演兒子的男主角,睿家出線後,再開
始思考其他人怎麼跟他搭配,然後才延伸出張翰(市長)的角色,
跟睿家在形象上做出對立。」
莊絢維說明,和喜翔曾在《無敵戰艦協和號》合作愉快,用眼神就
可以交流;首次合作的張睿家,讀完第一稿劇本後就主動約他討論
角色,「那時我就大概知道他在意哪些點、要抓住什麼才能表演。
有的演員要完全控制他的肢體,他才能進入狀態;有的要告訴他前
面動機、下一場做什麼,他才能把 flow 做出來,每個演員的流派
跟模式都不太一樣,要按照演員習慣的方法跟他們溝通。」
本次講座,兩組主創都被要求準備拍攝現場工作照,用以講述導戲
狀態,莊絢維開始看圖解釋:「(圖一)張翰等一下會被綁住戴上
面罩,但他不知道等一下睿家會對他做什麼,戴上面罩後,他就用
肩膀的動作和呼吸、聲音來表演;(圖二)這是綁架戲,右邊拿槍
的演員是金穗獎最佳男主角吳宏修,他什麼都要來真的,他跟被槍
抵住的演員說『等下我是真的要打你』,那顆鏡頭是 one shot,
所以我在講整個戲劇動作、大家進來的點,也要調整攝影機走位。」
吳宏修也是曾英庭愛用的演員之一,曾出現在《衣櫃裡的貓》等作品
,曾英庭附和道:「他會自己設定很多故事和背景,我非常喜歡他,
他會把角色看成真實存在的人,所以需要來真的,才能連動他的肢體跟情感。」
https://www.biosmonthly.com/uploads/images/%E5%9C%96%E4%B8%80(3).jpg
(圖一)
https://www.biosmonthly.com/uploads/images/%E5%9C%96%E4%BA%8C(5).jpg
(圖二)
莊絢維繼續講解,「(圖三)我告訴睿家市長已經逃跑,待會要怎麼追捕他;
(圖四)是車禍戲,我試著激怒張翰,讓他調整發怒的力道;
(圖五)曾珮瑜飾演市長夫人,雖然事件不是圍繞著她,
但她是承受後果的那一方,我跟她溝通的是,接受後果可以有一百種情緒,
我們想要的是哪一種、崩潰的程度是什麼。」
Estela 分享她在排戲時的觀察,曾珮瑜跟張翰飾演夫妻,
但兩人從第一次對戲讀本開始,對他們關係的理解就不大
相同,「翰哥始終覺得他們感情很好,珮瑜卻認為兩人其實
有很多問題,針對這點他們一直爭論,導演就說沒關係,
這件事不用有結果,因為劇中兩人對婚姻的認知就是不一樣,
剛好利用演員看法的差異去幫助表演。」
https://www.biosmonthly.com/uploads/images/%E5%9C%96%E4%B8%89(4).jpg
(圖三)
https://www.biosmonthly.com/uploads/images/%E5%9C%96%E5%9B%9B(3).jpg
(圖四)
https://www.biosmonthly.com/uploads/images/%E5%9C%96%E4%BA%94(2).jpg
(圖五)
《最後的詩句》收穫了許多關於選角與表演的正面迴響,林香伶認為
對男女主角而言,橫跨 16 年的故事是最大挑戰,因為兩人不一定親
身經歷過片中的時空,「傅孟柏跟溫貞菱的年紀剛好卡在中間,沒有
開頭大學時期那麼年輕,也不到結尾的 35、36 歲,我們考慮演員時
外觀是重點,要能說服觀眾他們走過 16 年。導演也很堅持周邊演員
哪怕只是來演一場戲,也要有靈魂跟生命力,但身為製片,對預算還
是有考量,所以花了很多時間說服選角、劇組、演員,讓大家都覺得
參與本片很值得。」
16 年的歲月中,人會產生各種改變,如何讓演員做出有層次的表演,
是主創在前期的重要功課,傅孟柏被指派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瘦身,因
為他必須看起來貧窮,「我們安排了一個月的密集工作,讓每個角色
在每個時段會遇到的人都先碰面,接下來的排戲(圖六),則分成在
表演教室和拍攝場景兩塊,主要是以遊戲方式讓彼此更熟悉,畢竟片
中有三場床戲,其他就是內化和技巧訓練;戲裡還有狗角色,所以先
讓演員跟狗狗相處、帶牠到房子裡熟悉環境,可以避免拍攝時的突發狀況。」
此外,由於人的聲音會隨年紀增長而有些不同,主創找來配音老師
為兩位主角進行聲音訓練(圖七),這些都是不見得會被觀眾發現,
但有做一定有差的細工。
https://www.biosmonthly.com/uploads/images/%E5%9C%96%E5%85%AD(1).jpg
(圖六)
https://www.biosmonthly.com/uploads/images/%E5%9C%96%E4%B8%83(2).jpg
(圖七)
除了基礎的聲音和表演訓練,本片因劇情需要又多了足球練習(圖八),
「傅孟柏沒踢過球,但他說自己運動細胞很好、肯定沒問題,結果發現
足球真的很難,手腳是不一樣的系統,本來我有一套滿帥的動作想像,
但礙於演員球技所以做了一些調整。」
曾英庭表示,這些訓練其實並不能讓演員立刻變強,但是可以讓他們在乎
這件事、讓專注度持續到拍攝階段,像配音練習就是為了讓兩位主角認識
彼此的聲音,表演時就能加上一些彼此信任的分數,「我們也很在乎非主角
的演員,目的是讓大家相信他們是真實世界的人物,這是我們團隊很用力
在經營的;情慾戲我會比較謹慎,因為人家願意來演,就是對你有信任,
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讓演員提前去現場,感受一下人物為什麼會在這邊
有親密行為,(圖九)姚以緹跟傅孟柏就先到場景裡去感覺。」
https://www.biosmonthly.com/uploads/images/%E5%9C%96%E5%85%AB(2).jpg
(圖八)
https://www.biosmonthly.com/uploads/images/%E5%9C%96%E4%B9%9D.JPG
(圖九)
前製期:各部門溝通與工作模式
演員排戲是一個戰場,團隊分工又是一個更大更精密的運作,莊絢維笑說,
第一次讀本時一直被眾人挑剔,但他卻覺得是件好事,因為所有意見都
言之有物、值得採納,「我請他們兩週後再來讀一次,照大家意見改的
新版他們很喜歡,所以會很投入,各部門有共識、有一樣的 picture 後,
他們再去做擅長的攝影、美術等工作,身為導演不可能比他們厲害,
所以我只要說出想要的方向,大家就會全力去找到最好的。」
他提及自己和攝影師陳麒文的喜好頗為類似,並稱讚他可以把一個鏡頭撐很久、
看起來還是活的;美術陳炫劭則給他最多劇本的 feedback,他表示有這些真誠的
回應,代表大家不想把事情做壞,這樣的態度令他珍惜。
Estela 接著補充,工作人員一旦對片子有認同感,共同創作的過程就會更密切,
「常常很恰巧會找到跟故事有相關背景的夥伴,像這次攝影師是彰化人,
美術跟製片是雲林人,所以在場景上有很大幫助,一車三人開去雲林勘景,
讓導演充分感受到當地狀態,回來寫劇本時再反應進去,找到正確的工作人員
是滿難得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他們會幫片子加分。」
https://www.biosmonthly.com/uploads/images/0323_3.JPG
《濁流》導演莊絢維(左)、製片陳斯婷(右)
林香伶回應跟各部門讀本的工作情況,她也認為當劇本被刁難、被問很多問題,
其實代表大家是無私地給予建議,「我記得造型組有跟導演討論女主角會穿什麼
質料的衣服,比如到故事尾聲,她已經不太在乎自己了,這樣的心境可能會穿麻料
的衣服;美術組在家景上需要依照故事時期改景,他們覺得一開始主角們住姑姑
的房子,會有比較多年長者留下的物品,到了故事中段,陳設才慢慢改變。
導演沒有那麼多腦袋,所以會需要很多專業人士的幫忙,第一次讀本達到共識以後,
各組再提出 reference,甚至到開拍後都還是可以挑戰導演的想法。」
在緊密工作的前製期,演員亦主動提出想去視察場景,同時間攝影組也會一起
去找出什麼走位和鏡位最好看,由於本片幾乎全手持,非常需要攝影跟演員動作
互相配合。藉此機會,她特別感謝工作人員不斷提出需求,致力服務這個故事。
(待續)
【吾世代電影活路】
生長在台灣新電影落幕之後、如今邁向而立階段的創作者,在育成階段
雖汲取大量國外作品精華,卻因歷經台灣電影產業谷底,而缺乏來自本地
的影像文化養分,走過蒼涼的 30 多年,必須重新發掘講述自身故事的觀點與手法。
繼 2015 年「新導演的幾道難題」後,2016 年「吾世代電影活路」系列
於每月第四週的週四晚間在閱樂書店舉行,放映會將關注青年影人
對各種議題與類型的嘗試,亦引進國外優異短片以供觀摩;
講座部分則探討當下關於從影的種種難題,以自力救濟的態度解套精進。
台灣電影的前路尚未明朗,而我們都能做犯難先行的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0.28.2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iwanDrama/M.1506097036.A.2AD.html
※ 編輯: sodabubble (1.170.28.29), 09/23/2017 00:22:27
我覺得《最後的詩句》〉《濁流》《鴿籠》這三部都好難演...
無論哪一部作品得獎(不限獎項),我都不意外! (稱讚
我本來也是在公視+7補看的~
剛查了一下,《鴿籠》現在也可以到 LiTV立視線上影視 補看哦!
https://www.litv.tv/vod/drama/content.do?id=VOD00089924
我好想看莊凱勛和張翰他們所演的
這二個與政治相關(立委,參政)的角色對戲PK喔...
不客氣哦:)
除了公視+7之外,其他授權影音平台應該是算較長期上架吧?(不確定)
對這二部影視作品有興趣的板友,
可以到公視網路商城購買授權的 1BD + 1DVD 收藏喔!
公視新創電影-致後青春 ( 濁流+最後的詩句 )
https://shop.pts.org.tw/Module_J.aspx?xxx=26000001H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