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與神化|知史百家
安煥然
「在馬六甲的三寶山下,鄭和石像靜置於路旁一家汽水工廠內,為華僑緬懷鄭和所訂制。這個曾是萬人船隊的駐扎之地,如今雖已荒冢壘壘,卻見證了華人在此的歷史足跡。」
這是台灣《經典》雜誌編輯李菁菁在《海上史詩──鄭和下西洋》書中撰寫〈馬六甲的鄭和餘韵〉一文的引言。
鄭和是回教徒嗎?還是佛道信徒?若是回教徒,華人是否就不能膜拜他?鄭和有沒有住過三寶山?三寶井是鄭和掘的嗎……
《星洲日報》記者來電問詢這些事,我有點慌亂。要談的是歷史中的鄭和,還是華人理想中,神化了的形象?真人與神化之間,該如何議論?
李業霖說得好:(東南亞)華人眼中「鄭和已成了一個半神的人物」。「這是因為鄭和在下西洋的過程中,克服了許多困難,所以一般人認為他神通廣大,無所不能,而其影響層面的深廣,從幾個傳說得以窺見。」
鄭和下西洋可謂是明朝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大盛事。其船舶之大,隊伍之壯,為歷代之盛,但論及鄭和下西洋,必探知其本質為何。事實上,鄭和是奉明成祖之命而下西洋的。這時的明代中國同時實施著海禁令,禁抑民間海商的私自出洋。鄭和下西洋很大程度是當時明成祖所主導,一種政治色彩濃厚的官方組織大規模「走出去」的海洋活動。以禮治和平的方式,靠「德」與「威」的氣魄,鄭和下西洋招諭海外諸國前來中國,主動擴展了中華朝貢體制的內容。
鄭和船隊氣勢不凡,消滅舊港華人頭目陳祖義,扶持和護衛滿剌加,壓服鍚蘭王,縱橫於印度洋。如馬歡《瀛涯勝覽》所云:鄭和「率領豪俊,跨越海外,與諸番貨,其人物之豐偉,舟楫之雄壯,才藝之巧,蓋古所未有。」但鄭和也曾在爪哇,因訊息掌握不足,適逢東西王內戰相攻殺,卻貿然上岸東王治所,而被西王兵斬殺了170名鄭和隨部。
鄭和出身伊斯蘭教哈芝世家,曾在泉州伊斯蘭教聖賢墓行香,在清真寺祈禱以及奏請重建南京禮拜寺。但他為了完成航海的壯舉,安撫崇奉佛道的大部分船員,亦曾施財印造佛經,也曾祝禱航海女神天妃娘娘。
1911年在斯里蘭卡的迦里,發現了一塊石碑。這是當年鄭和所遣送過去的。有意思的是,這塊石碑刻有漢文、淡米爾文和波斯文3種文字,3種文字的內容不相同。碑面上的記年是永樂七年。漢文部分說的是要在佛寺供奉,以感謝航海的安全,並祈求未來一切無恙,並記有當時的供品和布施的清單。淡米爾文內容是說,中國天子為贊揚印度教的保護神維什努而立碑。波斯語的碑文卻說立碑是為了阿拉之神及伊斯蘭教的聖者。
對此,擅於評寫歷史人物的陳舜臣說:「一塊石碑中,以3種文字刻下它分別是為佛教、印度教、回教而立的。這不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嗎?鄭和本身雖是回教徒,但將近3萬名的艦隊官兵應該都是佛教徒,而錫蘭當地的居民則多半是印度教徒。如果再往西行,就進入回教圈。下西洋必須通過各種宗教圈,其統率的人不具宗教偏見,這非得有寬容的人格不可。」「鄭和的人格,無疑是由忍耐與達觀所形成。這使他得以遠離偏見。正因為永樂帝相信鄭和與任何國家的任何人都能順利交往,所以才會任命他為艦隊的總指揮。」
鄭和是偉大的航海家,為中國的海洋發展史寫下光輝的一頁,然而他又是一個從小就被去勢,失去男性機能的太監。在明太祖明訓嚴督宦官的祖訓下,弔詭的,有明一代卻是宦官極度亂政的朝代,深受士人蔑視。鄭和的地位與功績,曾一度被湮沒。大航海行動停止之後,當時的正直官僚劉大夏把官藏有關鄭和下西洋的記錄藏匿起來,甚或盡為燒毀。這是何其荒謬之事。
在本地華人眼中,鄭和是偉大航海家,也是一個賜惠、傳播高文化種子予斯土的聖賢;是開拓斯土的先驅,也成了斯土的保護神。鄭和是華族的驕傲,亦是華族的哀歌。三寶山的哭泣,鄭和像的孤寂,民族自尊心的擁護與受挫,如同華人史的悲命。
於此,我們談的,不再只是一個歷史人物。鄭和是一個圖像,一個感情豐富,如同極其複雜矛盾的馬來西亞華人的圖像。我們的喜和悲,憤怒與歡笑,往往就在這半人半神的圖像中時隱時現著。
歷史與神話之間,其實就是如此這般的有趣與荒謬。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漢文帝越妃」的推薦目錄:
- 關於漢文帝越妃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漢文帝越妃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漢文帝越妃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漢文帝越妃 在 Re: [疑問] 兩個跟皇帝有關的問題- 看板historia 的評價
- 關於漢文帝越妃 在 [新聞]《大風歌》央八開播劉牧領銜重現西漢盛世 的評價
- 關於漢文帝越妃 在 知史百家歷史春秋網漢文帝劉恆,西漢第三代皇帝 的評價
- 關於漢文帝越妃 在 【女醫明妃傳】第26集台灣繁體中文未刪完整版|The Imperial ... 的評價
- 關於漢文帝越妃 在 毒後呂雉殺盡劉邦寵妃為何放過薄姬?使其成為皇太后 - PTT新聞 的評價
漢文帝越妃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李白騎驢闖縣衙,寫下詩後揚長而去!唐朝騎驢時尚就此開始?|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唐朝詩壇之上,李白、杜甫的名氣是最為響亮的,地位是最為崇高的。但在他們的生前,境遇卻又不太一樣。杜甫並不為人所重視,終其一生詩名並不算顯達,而李白則是全民偶像,傾倒大唐眾生,甚至包括了唐玄宗。
李隆基親自迎接李白,並封他為翰林待詔的時光,是李白人生的巔峰。他一生對於功名,都是孜孜以求的,這正好有機會接觸到最頂層的貴族集團。然而,這同樣也是李白人生的低谷。他只不過是充當一名御用文人的角色,對於唐玄宗來說,李白與梨園弟子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李白也看出了這一點,並向唐玄宗請求辭歸,也求仁得仁地被賜金放還。正是這個明智的決定,延續了李白的文學生涯,讓這棵大唐最為繁茂的大樹,不至於在溫室中枯萎,不至於淪落到宋之問那種御用文人的檔次。
很少人能夠看到李白離開長安的重大意義,它不僅是奉送了中國文化史更多雄渾偉大的篇章,更是展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傲骨。一位絕世的天才,不為富足無憂的生活而卑躬屈膝,不隨波逐流如同行屍走肉一般生活,這需要勇氣,更需要看破人生的大智慧。
也就是離開長安後,李白的性格越發狂傲,越發不拘小節,這也讓他的詩歌迸發出更多的活力和激情。這種性格,可能在普通人身上是不知天高地厚,但對主角光環之下的李白而言,卻是引來了一樁樁極具生活情趣的軼聞。
相傳李白雲遊四方,要麼追求靈感,要麼尋仙訪道,當來到華山時,卻驚動了當地的縣令。當時李白文人打扮,騎著一頭驢,當街而過,路過當地縣衙所在時,並沒有下驢。按唐朝的規矩,在縣衙門口只能步行,這一次大概是因為李白喝多了,忘記了此事,顛顛倒倒。
他無心,縣令卻有意,他正好看到了這一幕,並呵斥李白:你是什麼人,竟敢如此無禮?說完,縣令還讓左右將李白拿下,帶到府內,給他筆紙,要他將前因後果詳細寫出來。
經過這麼一折騰,李白清醒過來,不過他畢竟是見過大場面的,並沒有慌張。他接過筆紙,略加思索,寫下了這樣一段驚世駭俗之言:
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裡,不得騎驢。
縣令一讀,大驚失色,因為這全篇都是狂悖的話:我曾經喝醉了時,用皇上的手帕擦嘴,皇帝不但不怪罪,還親手為我調製醒酒的羹湯。為了讓我下筆,貴妃親自捧上硯台,高力士給我脫靴。在天子的門前,皇宮大院之外,我尚且能夠騎馬,真沒有想到,區區華陰縣,還不讓騎驢了!
這也不需要多做解釋,上面所寫的事情,全大唐的人都知道,只有李白才享受過如此的恩寵。縣令馬上也明白這到底是誰,馬上下跪謝罪:不知道是翰林駕到,失敬失敬。李白也不願意為難一個小吏,大笑一聲,揚長而去。
這段故事,是記載在《唐才子傳》中。其實,還有不同的版本流傳。至於是不是真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自此之後,騎驢竟然成為了中國文人的時尚。
驢的形象並不好,一開始也不是中原之物,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在腳力還是在馱負能力上都沒法與馬相比,所以被文人們鄙視。《楚辭·九懷·株昭》:驥垂兩耳兮,中阪蹉跎,蹇驢服駕兮,無用日多。
後來在兩漢時,驢進入皇宮苑囿,便開始被人所重視,而且逐漸為人所喜。王粲生前愛聽驢叫,他死後,與之交好的漢文帝(小編按:應該是魏文帝)曹丕為了表達自己的哀思,竟然讓百官在喪禮上學驢叫。不過,此時還沒有文人騎驢的說法。直到西晉時期,阮籍不是騎馬上任,而是騎驢上任當官,這才扯上一點關係,不過還是和詩人、作詩沾不上邊。
直到李白騎驢,這才奠定了文士的一種形象。宋朝釋紹曇還特意寫下了《李白醉騎驢圖》:酒渴思鯨飲,金鸞早退朝。醉身扶不起,壓折老驢腰。也就是從李白開始,唐朝的詩人騎驢的多了起來。杜甫寫自己騎驢的詩歌就有三首;賈島騎驢斟酌推敲二字,撞上了京兆尹韓愈;李賀雖然才高,也需要騎著驢尋找靈感,偶有所得便記錄下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漢文帝越妃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末代皇帝電影閒談:童年篇
上次我提到:溥儀就是個死小孩。其實這不能全怪溥儀,而要怪詭異的宮廷教育及生活制度。
先看教育方面,溥儀在名義上接受非常多課程。根據自傳描述提到:
「主要課本是十三經,另外加上輔助教材《大學衍義》、《朱子家訓》、《庭訓格言》、《聖諭廣訓》、《御批通鑒輯覽》、《聖武記》、《大清開國方略》等等。
十四歲起又添了英文課,除了《英語讀本》,我只念了兩本書,一本是《愛麗思漫遊奇境記》,另一本是譯成英文的中國《四書》。
滿文也是基本課,但是連字母也沒學會,就隨著老師的去世作罷。」
所以溥儀的童年大致學習功課有三:
一、傳統國學,另外加上先帶皇帝遺訓,像《聖武記》就是描述康熙皇帝的功業。
二、外文教育。
三、母語教育,但溥儀後來有提到,他真正會說的滿語只有一個字,那就是請大臣站起來的「伊立」,算是完全失敗,不過以實用角度來看,當時很多滿族人都不用滿語溝通,所以這也不算大問題。
在溥儀15歲的日記中,我們更能發現溥儀其實功課量非常大:
「二十七日,晴。早四時起,書大福字十八張。八時上課,同溥傑、毓崇共讀論語、周禮、禮記、唐詩,聽陳師講通鑒輯覽。九時半餐畢,複讀左傳、谷梁傳,聽朱師講大學衍義及寫仿對對聯。至十一時功課畢,請安四官。是日莊士敦未至,因微受感冒。遂還養。心殿,書福壽字三十張,複閱各報,至四時餐,六時寢。臥帳中又讀古文觀止,甚有興味。」
簡單幫溥儀翻譯一下吧,早上4點就要起床,然後先寫書法。8點上課,讀的是國學經典;9點半吃完早餐後,繼續讀國學經典到11點。之後因為英文老師沒來,改成繼續寫書法,並且讀多份報紙。到了晚上回寢宮,繼續看古文觀止。
是不是覺得溥儀的教育基礎打得很扎實,如果看官們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溥儀完全被安排成偏科學習。他自己就說:「從宣統三年學到民國十一年(也就是6~14歲),沒學過加減乘除,更不知聲光化電。」同時由於他的師父們只教子曰詩云,童年的溥儀一直認為:「我總相信祖先是由仙女佛庫倫吃了一顆紅果生育出來的,還有每個老百姓吃飯時都會有一桌子菜肴。」簡單來說就是社會及生活常識嚴重缺乏呀!
(根據許多人的回憶,溥儀的晚年,很多時候連找零錢都要思考大半天,重點是還常搞錯,所以他會直接將一把零錢撒在別人前面說:「您自己看要找多少。」看來完全童年學習不足的後遺症呀。)
那大家如果想:「最起碼溥儀國學能力不錯吧?」那又是個誤會。
話說溥儀其實非常愛胡鬧,根本靜不下心學習,最後宮中的師傅想出個辦法:給皇上找學伴吧。
最後有三位皇族子弟獲得學伴的殊榮,分別是:親弟弟溥傑、負責伴讀漢文的毓崇,以及伴讀英文的溥佳。
雖然學伴的加入史溥儀終於比較專心在學習上,但詭異的是,宮中師傅按照古訓:如果皇帝表現不好,由伴讀代替受罰(娘的,我身為老師看到這條規則簡直沒暈倒)。
所以毓崇小朋友就倒楣了,因為溥傑有請私人家庭教師,所以功課表現良好,加上他是皇帝親弟弟,師傅自然不會拿他開唰。於是每當溥儀表現低落,毓崇就要挨罵,然後毓崇有幾次奮發向上,拿了全班第一名,回去就被父母開罵:「你怎麼可以贏皇帝?多麼不懂分寸!」
毓崇自此徹底鬱悶,只能秉持「我就爛」精神,每次上課前就先做好被罵的心理建設。甚至毓崇有時還會因為學業以外的事情被罵,有一次溥儀蹦蹦跳跳地走進書房,結果負責上課的陳寶琛師傅就對已經坐好的毓崇開罵:「看你何其輕佻!」
(電影中,有一次溥儀突然發瘋似的跑到屋頂高喊「我要出去」,然後有一幕帶到官員對著溥儀期的腳踏車一頓猛抽,並罵道:「都是你帶壞皇上!」我想就是導演在表現溥儀童年教育中的荒謬之處。)
但其實真正倒楣的,還是溥儀,因為這種無須負責的教育讓溥儀不只學識歪樓,行事作風一整個非常死小孩。
前一篇文章我提過,溥儀當皇帝代表他與原生家庭的切割,整個宮廷所有人他全都不熟。雖然他因為繼承同治及光緒皇帝的大統,所以在禮儀上,同治及光緒的后妃全成為他的便宜老母,而大家也對這位孩童天子異常看重,但只是看重「皇帝」這個身份,而完全不看重他這個「人」。
比如溥儀說他自小就得胃病,原因是他童年有一次栗子吃多撐著了,結果光皇帝的皇后─隆裕太后,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只讓溥儀吃糊米粥。正值發育期的溥儀簡直餓瘋了,但任憑他怎麼反應也沒任何人搭理。所以有一次溥儀遊玩中南海,隆裕太后叫人拿饅頭給溥儀餵魚,結果溥儀當場就饅頭吞下肚。
這下隆裕可緊張了:「這小子吃東西這麼不節制,來人哪,給我看緊他。」於是溥儀更沒機會吃飽了,以至於有次溥儀看到有人進獻的貢品,突然就打開其中一個食盒,抓起一隻醬肘子就咬。跟隨的太監趕緊來搶,硬生生地把肘子從溥儀嘴中扯出。
看到這,我覺得溥儀這皇帝過的跟難民沒兩樣呀。
甚至有次溥儀一連吃了六個春餅(看來小孩是真餓壞了),被一個領班太監知道了,為了怕皇帝撐著自己又要被罵,於是找了另外兩個太監左右提起溥儀的雙臂,像砸東西似的一直上下搖晃溥儀。事後他們很滿意地說:「皇上沒叫春餅撐著,都虧這個療法。」(等等!你確定這不是整人節目?)
等溥儀年紀越大,宮中的后妃(也就是便宜老母),對溥儀管制越來越多,在他們看來,這是為了確保皇帝守規矩別亂套,但她們完全沒意識到溥儀作為一個人,完全沒有「被愛」的滿足。
於是溥儀每天早晨到每位便宜老媽面前請安。每到一處,先下跪,然後便宜老媽一邊梳頭一邊問著例句:「皇帝歇得好?」「天冷了,要多穿衣服。」「書念到哪兒啦?」最後都用一句:「皇帝玩去吧。」結束會面,然後溥儀這一天就不會再跟這些便宜老媽見面,一直到隔天周而復始的重複重複再重複上述互動。
可問題是: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有次所有便宜老母中地位最高的瑾妃(光緒皇帝老婆之一,妹妹是著名的珍妃,在隆裕皇太后過世後,經由袁世凱認定,遞補了皇是最高監護人的地位),又干涉了溥儀,結果溥儀火大了,直接怒噴:
「她是什麼人?不過是個妃。本朝歷代從來沒有皇帝管妃叫額娘的!憑什麼我就得叫她,還要聽她的話?」
瑾妃沒料到自己會被十幾歲的毛小孩怒嗆,而且嗆她的人是皇帝,她只能挨罵。不過山不轉路轉,老娘不能拿皇帝怎樣,但我可以針對你這死小孩的家人。
事實上,溥儀一家人某方面來說是很慘的,因為他們就跟前面那位伴讀的毓崇一樣,明明小孩已經跟自家切割關係,但溥儀鬧出什麼毛病,他們卻要被挨罵,理由是:你們沒把皇帝生好。(也就是你們家基因有毛病的意思,簡直不要太污辱人。)
於是瑾妃把溥儀的親媽及親奶奶叫來宮中一陣怒噴,結果溥儀的祖母和母親眼淚直流地哀求溥儀向瑾妃認錯。溥儀這下更怒了:「馬的八婆!敢動我家人!」本來溥儀準備再怒噴瑾妃一次,但祖母和母親知道這只會讓她倆再度被瑾妃怒噴,於是拚了命的求溥儀認錯。最終,溥儀非常不情願的認錯,瑾妃這才消停。
接著兩天後,溥儀的母親就自殺了……
據說溥儀的母親從小沒受別人申斥過一句,她個性極強,受不了這個刺激,於是從宮裡回去後就吞了鴉片煙自殺。
瑾妃這下意識到事情鬧大了,從此對溥儀不再管束,互動間也變得十分隨和,對此,溥儀表示:「紫禁城裡的家庭恢復了往日的寧靜,我和太妃們之間也恢復了母子關系。然而,卻犧牲了我的親生母親……」
你們覺得我這系列文是在分享鬧劇?不,我其實一直用荒謬的方式講悲劇,而且我認為這就是溥儀一生的主基調。
幸好溥儀在他的童年,還有一絲溫暖及良善的力量陪伴著他,就是我前一篇一直提到的關鍵人物─奶媽。
作為唯一一個溥儀熟識而且親密陪伴的存在,萬幸這位奶媽非常非常的善良。
以下摘錄擷取溥儀的自傳回憶:
(我生活)更大的樂趣是惡作劇。有一次,大約是八九歲的時候,我對那些百依百順的太監們忽然異想天開,要試一試他們是否真的對“聖天子”聽話。我挑出一個太監,指著地上一塊髒東西對他說:“你給我吃下去!”他真的趴在地上吃下去了。
(老ㄕ曰:所以電影中太監喝墨汁的橋段可一點都不誇張。)
有一次我玩救火用的唧筒,噴水取樂。正玩著,前面走過來了一個年老的太監,我又起了惡作劇的念頭,把龍頭沖著他噴去。這老太監蹲在那裡不敢跑開,竟給冷水激死過去。後來經過一陣搶救,才把他救活過來。
(看到了吧,完全死小孩呀!)
在宮中惟一能阻止我惡作劇行為的,是我的乳母王焦氏。她就是我在慈禧太后面前哭喊著找的那位嫫嫫。她一個字不識,不會講什麼仁恕之道和歷史上的英主聖君故事,但當她勸我的時候,我卻覺得她的話是不好違拗的。
有一次,有個會玩木偶戲的太監,給我表演了一場木偶戲。我看得很開心,決心賞他一塊雞蛋糕吃。這時我的惡作劇的興趣又來了,決定捉弄他一下。我把練功夫的鐵砂袋撕開,掏出一些鐵砂子,藏在蛋糕裡。我的乳母看見了,就問我:「老爺子,那裡頭放砂子可叫人怎麼吃呀?」(溥儀說)「我要看看他咬蛋糕是什麼模樣。」(奶媽說)「那不崩了牙嗎?崩了牙就吃不了東西。人不吃東西可不行呵!」我想,這話也對,可是我不能取樂了,我說:「我要看他崩牙的模樣,就看這一口吧!」乳母說:「那就換上綠豆,咬綠豆也挺逗樂的。」於是那位玩木偶的太監才免了一次災難。
又有一次,我玩氣槍,用鉛彈向太監的窗戶打,看著窗戶紙打出一個個小洞,覺得很好玩。不知是誰,去搬了救兵——乳母來了。
「老爺子,屋裡有人哪!往屋裡打,這要傷了人哪!」我這才想起了屋裡有人,人是會被打傷的。
先劇透一下,在溥儀的回憶錄中,他最後是以「人」來做為總結,因為溥儀覺得他直到受到共產黨改造後才意識到自己只是一個「人」(在此之前,他一直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但其實在溥儀的前半生中,因為奶媽的善良,他還是有意識到「人」的時候,並且進一步想到:「別人同我一樣是人的道理。」
奶媽一直照顧及餵養溥儀到9歲,這其實已經非常畸形了,但看過前面提到的溥儀童年,我想大家會明白,奶媽是童年溥儀唯一安全感的來源,吸母乳不是幼稚,而是一種被愛及尋求安全的渴望。
但奶媽卻在溥儀9歲那年被趕出宮,除了生理上的不需要,我想很大一部分是出於對明朝歷史的教訓,也就是明熹宗的故事。
明熹宗是明朝倒數第二任皇帝,他直到十多歲都還逆著奶媽客氏,只是他運氣不好的是,奶媽客氏勾搭上了太監─魏忠賢,而魏忠賢利用客氏獲得皇帝信任,進一步把持朝政,造成明史上最黑暗腐化的時刻。
(說起明熹宗,他其實跟溥儀極其類似,他也是小時候就沒獲得人關愛,甚至連讀書的機會都沒有。追究原因,是熹宗的老爸─明光宗,自己也很被老爸明神宗虧待,因此造成熹宗對奶媽異常迷戀,如果只以個人看來,真的不能只怪明熹宗一個人呀。)
有前例在先,奶媽被掃地出門,這對溥儀的刺激極大,他自己說:「現在看來,乳母走後,在我身邊就再沒有一個通『人性』的人。如果九歲以前我還能從乳母的教養中懂得點人性的話,這點人性在九歲以後也逐漸喪失盡了。」
雖然我一直從行為上罵溥儀是死小孩,但其實溥儀只是被他人搞歪了,他的本性其實不壞,這點還是他從對待奶媽的態度可以看的出來。
溥儀後來結婚後,派人找到奶媽,不時請她回宮住些日子。後來溥儀跑到東北的滿州國,他把奶媽接到首都─長春,供養到滿洲國滅亡為止。
這期間,奶媽雖然擁有特殊的話語權,但她從來沒有利用特殊地位索要過什麼。性情溫和的她沒跟任何人都沒發生過爭吵,她很常沉默但對人總是露出溫暖的微笑。
為何我會一再的強調奶媽是我敘述的重點,因為即便我說的是一場悲劇,但我不覺得人生就只會是一場悲劇。或者說,在大環境惡劣影響下,個人依舊有力量去抗衡一切,那就是秉持著良善以及希望。這雖然聽起來就像芭樂的心靈雞湯,但我想用奶媽的故事告訴大家,這真的存在,也真的影響深遠。
可惜的是,奶媽離開了、母親在規矩制度中自殺了,舉目皆親但同時舉目無親的溥儀結束了童年,然後以一個滿是缺憾的心靈,迎接他的青年時光以及婚姻。
(未完,待續)
圖片為:末代皇帝中的童年溥儀
我其實覺得這個童星演得很好,完全是一副死小孩樣。然後我其實本來更想放奶媽的劇照,可惜畫質太差而作罷。
#甲上娛樂
#末代皇帝
(最後附帶幾句,在此感謝片商及編輯資助,使我看免費電影,那既然我看電影會沒事分享這麼多文章,是不是以後多來找我合作呢?呵呵)
漢文帝越妃 在 [新聞]《大風歌》央八開播劉牧領銜重現西漢盛世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111219/5294848.html
由著名導演黃健中執導的大型漢史正劇《大風歌》已經在央視八套黃金檔播出,作為漢室
之後的重慶籍青年演員劉牧將領銜與王姬、呂良偉、陳煒、羅憶楠等聯手重現西漢盛世。
由北京海潤榮天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北京海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的大
型漢室歷史正劇《大風歌》在經歷近十年的打磨後于日前登陸央視八套黃金檔﹔該劇由著
名史學家李碩儒、張偉佳聯筆編攥、著名導演黃健中親歷操刀執導﹔首次將歷史唯物主義
與歷史浪漫主義相結合、用文學寫實的方式重塑、用藝術加工的形式重現了西漢那一段傲
人的歷史文化。
遵循歷史 重在寫實
在這個戲說、野史、神話等題材的影視劇風靡熒屏的時代,《大風歌》算的上是一部
為歷史正名的教科書,故事涉及劉邦建漢到漢文帝去世近50年的歷史光景,內容囊括劉邦
除異姓王鞏固劉氏江山、呂后與惠帝的權利較量以及對經濟的發展、漢文帝從代王到漢室
皇帝再到一個讓大漢空前繁榮的惠民仁君﹔重點突出了漢文帝免稅賦、廢連坐等一系列成
就“文景盛世”的惠民以及經濟發展政策﹔劇情步步寫實,但在眾主創的藝術加工下卻不
失戲劇可觀性。
漢室後人劉牧 領銜重現西漢盛世
與趙薇、陳坤、黃曉明等師出同門的劉牧,曾在《律政佳人》、《風雨西關》、《大
秦帝國》、《紅妝》等近五十余部影視劇中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次憑借其精湛的演
技贏得黃健中導演的青睞,再加之是漢室之後的特殊身份,讓其成為《大風歌》中飾演男
一號劉恆一角的不二人選,攜手王姬、呂良偉、陳煒、羅憶楠等聯手打造了《大風歌》這
部宏偉巨制﹔重現了西漢盛世繁榮的歷史街景。
據了解,《大風歌》在開播至今的短短兩天時間里,其網絡點擊量已經越居古裝戲中
的排名第四位,僅次於《後宮》、《武則天祕史》和《傾世皇妃》,前勢看好。
--
不知道評價如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96.172
※ 編輯: Batu 來自: 218.166.96.239 (12/26 17:04)
... <看更多>
漢文帝越妃 在 知史百家歷史春秋網漢文帝劉恆,西漢第三代皇帝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漢文帝 雖未開疆拓土,卻是行仁政,養民生的好皇帝|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漢文帝劉恆,西漢第三代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母親薄姬,雖然在宮中地位不高,但處事 ... ... <看更多>
漢文帝越妃 在 Re: [疑問] 兩個跟皇帝有關的問題- 看板historia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引述《stanagain (甜心小寶貝)》之銘言:
: 請問一下喔
: 第二:
: 在古代中國
: 通常皇帝是怎麼跟自己的媽媽或是庶母互動啊?
: 皇帝是天底下最尊貴的人
: 任何人都要尊敬他
: 那他跟自己的親媽或是姨娘們互動時
: 是誰敬誰多一點呢
: 是誰敬誰多一點呢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必需得先確定皇帝的「生母」是不是前任皇后。如果新皇帝是皇
后所生那就毫無疑問,完全按照禮制走,不管母子倆感情如何,要行禮要下跪全得符合
規格。大體上,皇帝侍奉皇太后的形式幾乎等同太子對待皇帝,反正說到底就是一切以
「孝」為原則。
可是,如果皇帝是其他嬪妃生的,那就不一樣了。因為按照宗法制度,只有「嫡母」才
是你的媽,天子庶民亦然,所以皇帝理所當然要孝順嫡母大過生母。不過,這也只是禮
制上這麼講,大多數皇帝還是會比較孝順親娘,至於貴為皇太后的嫡母,可能是敬畏多
一些。
但是皇帝即使要親近生母,也決不能讓親娘爬到嫡母頭上,例如漢文帝的生母薄太后,
雖然因母以子貴一路當到太皇太后,但漢高祖的正妻「漢高后」自始至終都還是已經斷
子絕孫的呂后。縱使周勃這幾個政變功臣有意徹底拔除呂家,也不能更改這宗法上的事
實。到後來漢哀帝過繼給漢成帝為太子,也發生類似問題,哀帝的親奶奶傅太后最後也
只能搞一個「皇太太后」這個古怪頭銜自嗨,真正的太皇太后仍舊是那位「嫡奶奶」王
政君。
總之,嫡庶之分是決定皇帝孝順與否的必要考量。
附帶一題,前任皇后只要沒發生政變或暴斃,在老皇帝翹辮子後不管有沒有生兒子絕對
會升級為太后。下任皇帝的生母,除了秦朝跟清朝有允許「兩宮太后」外,一樣只是個
「先皇妃子」,如果沒有親兒子特別表示孝心,還不一定能有太妃的頭銜。
至於其他庶母的話,她們的下場就全看小皇帝心腸好不好。別以為是庶「母」就一定比
皇帝高一輩,按照宮廷規矩,皇帝與皇后(當然也包括太后)才是「主人」,其他有的
沒的上千佳麗全是「僕人」!身為主人如何對待僕人,不就是完全依自己開心與否嘛!
順便給個豆知識,后與妃是主與僕的關係,我們可以從老流氓劉邦在見到商山四皓後,
對戚夫人那句:「呂后已經是妳的主人了。」得到例證。所以後來呂后幹掉戚夫人,就
如同宰了自家奴隸一樣輕鬆容易又有趣。
: 中國政治文化從後朝開始強調以「孝」治天下
: 皇帝是如何以孝治天下啊?
就如同前面網友所說,皇帝親自做些符合孝道的行為是最有力的宣傳。像那位大搞漢化
的北魏孝文帝就是如此,雖然他常年跟太皇太后明爭暗鬥,但等太后過世,孝文帝也是
為這位嫡祖母服三年喪(當然做的同時要昭告天下朕幹了這樁好事)。
: 除了掌握實權的太后之外
: 太后是否會經常用他獨特的地位影響皇帝決策呢?
其實只要講「孝」,太后作為皇帝的母親,她講的話做兒子的當然得聽。但還是那句老
話,畢竟皇帝本身才是權力的核心,要不要聽還是得看他爽不爽。所以你看一些歷史上
作風強勢霸道的皇帝,他的老娘十之八九沒啥演出機會,這絕不代表那幾位太后都是溫
良恭簡。
: 皇帝大權獨攬時期
: 太后會對皇帝的施政發言嗎?
: 皇帝會接納嗎?
: 除了臨朝垂簾之外
: 太后的存在對中國政治文化有影響嗎?
與其說太后的存在影響政治文化,還不如說政治文化本身的部分特質(以孝治天下絕對
是關鍵中的關鍵),直接導致掌權太后的豋場。
再拿呂后當例子,其實漢惠帝掛掉後,呂后對自己的權力是非常擔憂的,擔憂到親兒子
死了都哭而不泣,因為她喪失了最主要的權力來源。而呂后之後會大權在握,還是導因
於張良......的兒子出的怪主意。
簡單來說,張良的兒子告訴朝中大臣呂后很害怕,讓太后那麼憂慮總是不好,所以你們
乾脆就把呂家的兄弟們請進宮,讓他們擔任連絡朝廷與後宮的橋樑。大臣們接受了,結
果就是呂后得以從後宮掌握天下。
當然,也就因為有這些幾乎把皇帝架空的太后出現,才會讓後來的皇帝大臣對「女主」
越來越忌諱。甚至導致漢武帝殺鉤弋夫人和無數件「效鉤弋故事」的悲劇(不過朱臭頭
居然獨留皇后和太子生母不殉葬......大概就表示他只是單純的渣渣罷了)。從這方面
來看,也算是有影響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167.8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