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智慧科技,助台灣產業一臂之力!💪
#養殖漁業 #工廠空汙管理 #智慧城鄉
只要運用得宜,數位科技不僅有助於提升企業產品服務能量,還能夠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
🐟寬緯科技助養殖漁業產值翻倍🐟
台灣養殖漁業歷史悠久,但在地理環境與技術能量等限制下,產業發展不如預期,甚至是陷入「倒退嚕」的窘境。
為協助養殖漁業改善現況,#寬緯科技 以「水聚寶」系統,提供養殖監控與改善服務,再透過工業局「普及智慧城鄉生活應用計畫」,協助新竹、枋寮、花蓮與台東等養殖漁民優化養殖工作
✅成功減少30%飼料浪費
✅節能高達50%用電量
✅以及提升30%產量
另外,漁民還可以減少用藥(化學添加物),提供天然且健康的養殖魚蝦,同時,把這些寶貴經驗以人工智慧的方式傳承,吸引更多年輕世代加入,翻轉台灣養殖漁業的樣貌!
👨💼寬緯科技蔡政勳總經理指出,
漁民除可透過水聚寶提供的監控數據改善、優化養殖作業流程,還能夠進一步歸結出適合各個養殖魚種的標準作業流程,分享給簽訂「養殖契作」的夥伴,以保障養殖魚類的品質與產量、甚至是做到全魚種供需平衡、外銷高值魚蝦的目標!
📊卡米爾助企業優化工廠空汙管理📊
#卡米爾 於2018年參加工業局「普及智慧城鄉生活應用計畫」,利用AI空汙管理平台,以公私協力的方式,先後協助桃園市與嘉義縣政府優化空汙監控作業流程,創造民眾、企業、政府的多贏局面。
「卡米爾AI空汙管理平台」除可在第一時間掌握空汙熱點的狀況,甚至能在民眾通報火警之前就發現某地區發生空氣品質異常。卡米爾專案經理劉姿嘉表示:「我們的服務除有助於地方政府優化作業績效,還能夠進一步協助工廠優化空汙管理機制。」
👩💼卡米爾專案經理盧怡婷表示,
卡米爾從三個面向優化平台服務,首先透過體驗設計掌握地方政府與前線夥伴的需求,透過跟前線(現場稽核)夥伴的定期聯絡、討論與回饋資訊優化人工智慧模型的精準度,同時,以直覺化的圖像介面方便管理人員輕鬆點選、掌握如全區空氣汙染狀況、異常表現區域,以及每一個異常事件的發生地等資訊。
未來,卡米爾在協助台灣政府與企業優化空汙管理後,將進一步前進海外市場,例如參與經濟部工業局與韓國富川市簽署的「新世代環境物聯網污染溯源及預測技術」合作意向書,前進海外市場!
💁更多《天下雜誌》精彩報導: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2957
同時也有7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澳棚屋|棚屋不可轉賣剩357戶 廁所開洞直落大海 記者跟師傅學起屋 一間間小屋用看上去很脆弱的木柱支撐着,日照水光,折射得棚屋光影漣漣。大澳棚屋築水而建,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至今已超過二百年歷史。當時漁民開始放棄浮家泛宅式生活,利用舊船艙在岸邊築建簡單居所。早期,他們會用麻石柱支撐舊漁船,並鋪上...
漁業歷史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廣編企劃【科技賦能產值翻倍,翻轉台灣養殖漁業】
台灣養殖漁業歷史悠久,無奈,在地理環境與技術能量等限制下,產業發展不若預期,甚至是陷入「倒退嚕」的窘境。
為協助養殖漁業改善現況,物聯網解決方案供應商—寬緯科技—於2016年切入養殖漁業市場,以智慧養殖監測與控制系統「水聚寶」提供養殖監控與改善服務,加速台灣養殖漁業的創新、轉型與升級腳步。
#智慧城鄉 #水聚寶 #養殖漁業 #AI #物聯網
漁業歷史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市政考察|和平島文化遺址與正濱舊漁會大樓】
上週五的第9、10、11次臨時會市政考察,我們參訪了大歷史場景整合計畫中的正濱舊漁會大樓看修復的狀況,以及和平島文化遺址的考古成果,並討論當地的停車問題。
🐟正濱舊漁會大樓
正濱舊漁會大樓建於1934年,舊名水產館,是正濱地區重要的漁業行政中心,更代表著正濱地區整個漁業研究、發展與作為遠洋漁業基礎的輝煌歷史。這一次的修復,可以看出修復團隊的用心,除了天花板、主要樑柱的結構加強外,也去除不必要的隔間,舊漁會大樓的窗戶也按照日治時期的重錘式窗戶來修復,並將不屬於舊漁會大樓的漆去除,努力還原舊漁會大樓初始的風貌。
我特別感謝修復團隊與文化局在修復工程上的用心,也特別提到舊漁會大樓未來空間活化上,希望可以讓在地團隊有進駐機制與回饋的設計。文化局回覆說,正在思考進駐機制,並會就空間來盤點。另外,我也希望除了建築內部的空間外,文化局可以思考用活動或與社區共創的方式,和整個正濱地區豐富的遠洋漁業歷史串連,讓更多基隆人、觀光客可以在這個街區和建築前實際感受屬於基隆的漁業發展史。
⛪和平島文化遺址
在和平島上,我們參觀了大航海時代西班牙留下的諸聖教堂遺構(見圖片),以及4000年的文化層,站在考古遺址前,真的非常感動,實體的遺構和文化層讓我們看到不同時代生活的狀況,也深深感到和平島所蘊藏的珍貴台灣歷史。
通常在沒有建物地基擾動的空地或停車場,才能挖掘到這麼完整與豐富的文化遺址,但就是因為這樣,這次的挖掘和後續文化資產的保護就和當地的停車空間產生的競合關係,在地居民非常擔心停車空間的不足,也無法支應假日遊客的需求。
因此,我特別提醒文化局,非常多人都在問「歷史和我有什麼關係」,也許在指定文化資產的同時,文化局也應該努力找出讓「歷史、考古生活化」的可能,讓大家跟考古現場有更多關聯,或與社區、學校合作,讓市民和在地居民能感受到考古與文化歷史的重要性——代表著我們這塊土地的故事,更是一座城市的靈魂。
針對停車問題,我也特別請文化局應該要與交通處合作,進行和平島停車數量的盤點與替代停車空間的規劃,才能在了解該地問題上,做出正確的規劃。市長也回覆,目前針對平日居民停車需求,正在規劃提供更多替代的停車空間,而在假日觀光的暫時性車流上,也正在思考讓觀光車輛可以在和平島外停車,讓遊客採用接駁或步行的方式進和平島觀光。
漁業歷史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大澳棚屋|棚屋不可轉賣剩357戶 廁所開洞直落大海 記者跟師傅學起屋
一間間小屋用看上去很脆弱的木柱支撐着,日照水光,折射得棚屋光影漣漣。大澳棚屋築水而建,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至今已超過二百年歷史。當時漁民開始放棄浮家泛宅式生活,利用舊船艙在岸邊築建簡單居所。早期,他們會用麻石柱支撐舊漁船,並鋪上葵葉和松皮。但麻石柱看似堅硬,實則不堪撞擊,後來得知坤甸木可入水而百年不朽,就轉用了坤甸木為主力支撐,後來大澳漁業逐漸式微,不少蜑家漁民為求三餐,上岸工作,棚屋便成為了他們主要的居所。
馮新榮(榮叔)在大澳住了80多年,在漁船式微前做過超過40年漁民,後來為了更安穩的生活,一方面讓老人家休息,另一方面也讓子女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就上了岸,在棚屋一直住到現在。依水而居,最擔心的就是颱風季節,即便大澳環山能稍作保護減少風浪的衝擊,但水浸入屋,卻是很難避免:「一颳颱風,知道幾多號風球就不會睡。 」2018年強烈颱風山竹引致大澳嚴重水浸,當時榮叔的棚屋浸到及腰,也浸壞了不少電器。但對榮叔而言,人可以逃生,棚屋不能。所以颱風季節他們情願留在屋內,靠經驗判斷水位,對他而言反而更安心。經過幾代改善,棚屋區現在有電,有水。為避免水浸時危險,棚屋內的電器大多都會架高,而插座亦安於屋頂位置。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530/U7HFR5QJ6ZEVNINRQSKBW4RO2A/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大澳 #棚屋 #漁民 #颱風 #山竹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漁業歷史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80後的陳樹鋒是第五代蠔民,兩年前接手父親百多個蠔排,眼看大眾對流浮山蠔失去信心,不惜斥資300萬元,另獲漁業持續發展基金資助300萬元,建全港第一個蠔淨化場。阿鋒道:「起淨化場好辛苦。我本身沒有物業,是好辛苦地、全家總動員拿筆錢出來。」加入夕陽行業、還要貼錢做,值得嗎?「香港人現時怕流浮山蠔不乾淨、不安全,唯一的途徑就是令牠乾淨。」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90416/AW4E4JJBZ26WR5LNE2AYRFHDPE/
流浮山蠔業已超過300年歷史。這兒絕大部份的村民不是姓陳便是姓曾。原來他們大多是從同樣盛產蠔的寶安沙井移居過來。88歲陳銳成是第一代蠔民,亦是沙井人,13歲便出來養蠔,養蠔養了75年,現已交給下一代打理。「沙井人無人耕田,個個都種蠔搵食。以前的人養蠔,起碼都有百多個蠔排。」至今仍活躍的蠔民,還有70歲的沙井人祥哥祥嫂。他們在70年代扎根於流浮山,過的仍是傳統蠔民生活。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90416/IFEB4XIOFHEW6C467JKRIN35DA/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蠔 #香港蠔 #流浮山 #蠔民 #蠔排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漁業歷史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香港昔日是漁村,漁村是我們的歷史,但隨着漁業式微,已經越來越少人提及。今日,我們邀請亞洲50佳餐廳Neighborhood老闆兼主廚黎子安(David Lai)到青衣,跟泥鯭大王用最傳統的浸籠方法捉泥鯭及金古,重現昔日漁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智慧。
David最愛到本地街市選購海鮮及食材,亦因為愛海鮮,甚至和朋友出書記錄,足見其瘋狂程度。提起泥鯭,他說在餐廳煮得不算很多,「始終西餐,不是每個客人都接受到魚仔,泥鯭算是細魚,加上多骨,通常我不會只是用牠做一碟菜式。有時在街市買到石斑仔、金古等不同魚仔,會一齊煮,讓客人吃到各種魚的分別。」他續說:「泥鯭油有特別香味,雖然不是很貴的魚,但性價比很高;金古鰭位略帶甘味,是牠最特別的地方,但野生金古可遇不可求,多數都是養殖。」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201/RE5ZPEROTVH53D6CS53NWAXMNI/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泥鯭 #食譜 #水上人 #金古 #街市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漁業歷史 在 澳門人.澳門事- 第2880集《漁燈舊話》漁業歷史展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澳門人.澳門事- 第2880集《漁燈舊話》 漁業歷史 展. Joe Fong. Joe Fong. Subscribe. 0. I like this. I dislike this. ... <看更多>
漁業歷史 在 埔里影像故事館- 鯉魚窟的漁業歷史明治38年(1905)3月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鯉魚窟的漁業歷史明治38年(1905)3月,埔里山麓隘勇線前進行動實施,新設了蜈蚣崙直線通過鯉魚窟接過坑線的隘勇線,原屬蕃地的鯉魚窟從此包容於新設隘勇線內,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