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受邀與作家朱宥勳、林立青與桌遊設計者張邵年(以下省略姓氏)一起試玩《霹靂:入陣武林》桌遊,相當有意思,發文記之。
我對霹靂布袋戲一直是又好奇又不知要從何下手。我國小的時候電視是看得到史豔文和藏鏡人的,但因為家裡不看電視所以也無從追起。大約是國中到高中時期霹靂布袋戲甚是風行,到朋友家常可以看到成疊的霹靂錄影帶(錄影帶耶,想不到老夫有生之年還會寫到這三個字,時代的眼淚),但因為我家不看電視所以又跟我無緣,只有偶爾到別人家裡看看第四台,會看到長得像戴了墨鏡的黃秋生的業途靈在那裡喊「火龍金魔體」,以及頭長得像臭豆腐的鬼王棺。不過劇情是什麼,一概不知。
到我長大之後,沉浸在武俠世界裡,這個臺灣本土最大最悠久的武俠IP當然也吸引我的注意。但此時霹靂龐大的故事體系讓我有滿漢全席不知如何下箸之嘆,雖然想一探究竟,但又不知要從哪裡切入。最後只買了鄭問在香港玉郎集團繪製的《漫畫大霹靂》過過乾癮,也算是對霹靂的宇宙觀有了初步了解。
所以我收到邵年的邀約,是相當興奮的。一來是我對「霹靂宇宙」本來就有興趣探索;二來是我其實幾乎是霹靂的門外漢,如果讓我來玩,卻無法投入這套桌遊的情境,那麼對於完全是霹靂門外漢的玩家而言,必定感到索然無味。也就是說,由我來當霹靂門外漢的玩家門檻,再適合不過了。
依約到場,大家寒暄幾句,便坐定開始解釋遊戲。桌遊我只算是初階玩家,家裡大小桌遊加上電腦版本大概就十幾種而已。所以我很難拿舊有的桌遊來比擬這套桌遊。要我說的話,有點像是90年代的「金庸群俠傳」故事架構,在這套桌遊裡,玩家扮演一個初出茅廬、只有低階家傳武功的雛兒,必須通過「獲取福緣、搜尋祕笈、修練武功、結交俠客、討伐BOSS、購買道具」六種動作來累積自己的實力,打倒BOSS,贏得錢財與經驗。
這六種動作分開粗略解釋的話,「獲取福緣」是擲骰以獲得某些福份。「搜尋祕笈」則是霹靂世界裡的武功祕笈一字排開,玩家可以看自己累積的福份取得對應的祕笈。「修煉武功」則是透過行動累積自身八大穴道的點數,點數與祕笈所需的穴道點數相符即可練成祕笈絕學,待會打BOSS的攻擊力也會上升。「結交俠客」則是與霹靂世界裡的正角結交,讓他提高你所屬陣營的攻擊力。「購買道具」有用銀兩購買武器(提高攻擊力)、平安符(增加福緣)、禮品(讓與你結交的俠客成為莫逆之交)等等功能。「討伐BOSS」就是玩家衡量自己的攻擊力夠了(修煉武功+配備武器+結交俠客武力+BOSS本身弱點......),便可發動攻擊,打敗BOSS之後,銀兩、修煉等數值也會上升。
用文字說明看起來挺複雜,不過其實玩起來也就是這六種動作輪流執行而已,玩幾回合就上手了。我覺得這款遊戲最妙的地方是計分方式多元,不到最後結算分數,不知誰輸誰贏。我是穩紮穩打型,大致照著「獲取福緣、搜尋祕笈、修練武功、結交俠客、購買道具、討伐BOSS」的SOP走,玩到終局我大概是自身武力最強的,因為我練成了三本祕笈,還配備了兩種武器。宥勳則是結交了一堆不離不棄的俠客,大家笑說現實中的戰神在遊戲裡反而不好戰,倒是以和為貴、廣拓人脈。立青的玩法最讓人跌破眼鏡,因為他要修煉的祕笈、想結交的俠客,剛好都被前一家玩家搶走(仔細一想,所以這其實也是一種策略),只好在沒有特殊武功和人脈的情形下,直接單挑打怪;幸運的是他每次剛好都有數值比他稍低的BOSS讓他痛宰,而解決一個BOSS就能賺到銀兩和武功素質,所以到最後他的武力竟也不弱。
所以最後終局之時,我們四個人呈現了四種極端:我是武功最高、兵器最強;宥勳是助拳的俠客一大堆,隨時可以「烙人(落人)」打群架;立青是獨來獨往一匹狼,祕笈修煉不多,也沒有人相助,但他解決的BOSS居然最多;至於桌遊人邵年......你不是玩過好幾次了嗎?怎麼會落得最後一名的地步?
最後結算分數,立青第一(沒朋友、不專心修煉祕笈,居然也行!)、我第二、宥勳第三、邵年第四。
上半場心得:「習武之章」因為得分方式多元,意味著玩家的抉擇都是為了得分(主要是打倒BOSS)的方向前進,但是你福緣夠不夠、祕笈好不好練、遇到的BOSS打不打得贏、剩多少銀兩......都關係著分數。所以在玩的當下,要計算彼此各有幾分,極度困難;這時候只要盡情融入霹靂武俠世界裡,把自己當成是不斷成長的少年俠客,拚命去修煉和闖蕩便是。
有趣的是,隨著自己祕笈越練越多本、武器越來越強、盟友也越來越眾,一次又一次能打倒的BOSS,其武力值(也就是玩家能獲得的分數)也越高。也就是說在這場遊戲中(一共六回合),玩家是能夠明顯感受到自己一次比一次強大,給予我相當真實的「成長」感。
這個玩法,有一定的策略性,例如觀察別人的數值,搶先一步奪走對手可修煉的祕笈或可打倒的BOSS,讓對手在這回合無功可練、無人可打,只能pass,所以熟悉遊戲規則的玩家一定程度上是有利的。但是由於福緣、祕笈、BOSS的出現是隨機的,因此老手玩家不見得就能贏過新手玩家(看看邵年......),這樣的遊戲機制對於新、老玩家都是公平的,真正體現了「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拍拚」這句俗話。
霹靂門外漢如我,照樣玩得血脈賁張、驚呼連連,若是霹靂迷,玩起來一定加倍過癮。我在某回合「結交俠客」時,故意拉攏了武力值極低的「秦假仙」,邵年好意提醒我,我的數值可以結交武力更高的俠客,我說我就是喜歡打不死的蟑螂秦假仙。
我沒說出口的是:有他在身邊,我彷彿回到國中那年暑假,半夜在外婆家看霹靂布袋戲時,業途靈用怪腔怪調叫喚秦假仙「大仔(ㄉㄚˇ ㄗㄞˊ)」那一刻;雖然不知道劇情如何,但依然為霹靂所塑造的武俠奇幻世界逗得呵呵大笑。
但是這才到中場休息而已。以上是「習武之章」,算是小蝦米初入江湖闖蕩江湖的過程,打的都是霹靂世界中的反派角色。我們四個人都已經練到這麼強了,難道不讓我們互毆一場嗎?
「你的心聲我們聽到了。」邵年拿出《霹靂:入陣武林》盒子裡的棋盤,接著教我們玩第二個遊戲:「決戰之章」。決戰結果如何,緊張緊張緊張,刺激刺激刺激,當然要像布袋戲一樣,下回分解!
《霹靂:入陣武林》桌遊,是給喜愛桌遊、喜愛RPG遊戲、喜愛武俠、喜愛霹靂的你,最豪華的獻禮。
《霹靂:入陣武林》桌遊集資預購資訊:
https://zecz.ec/3rpzG4o
《霹靂:入陣武林》桌遊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Piliboardgam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呱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隔離生活待在家,有什麼好看的電視電影動漫畫,今天我給你一份看不完的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漫畫 在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書推薦】這八本書,解決學生厭讀症!
記得卡通中華一番有一集,
演的是「御前料理對決」,
由小當家、解師傅、雷恩,
對決黑暗料理界的麟廚師。
比賽主題是「滿漢全席」,
結果在宮廷主管被買通的狀況下,
皇帝先品嚐黑暗料理界的餐點,
吃了100道後,飽了,
根本沒胃口再吃小當家隊的料理。
哇,怎辦,這下慘了!
眼看全國就要落入黑暗料理界的掌控。
這時,小當家拿出一項法寶:
登登登登登 ~ 鳳‧凰‧水‧晶!
(咦!怎麼放成哆啦A夢的配樂了!)
總之,小當家請皇帝
嚐一口鳳凰水晶,
皇帝勉為其難吃了一口,
結果⋯⋯
胃口大開!
到底怎麼回事?
原來,鳳凰水晶是道開胃菜,
是用豆芽菜完成的料理。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困擾,
每當要學生閱讀,
他就像皇帝一樣告訴你:
「我沒胃口!」
別急著唸他不知長進,
因為他的胃口,
很有可能被兩種東西養壞了:
一是參考書、二是手機
這時,你要幫他準備的,
不是經典巨作,而是開胃小菜。
圓神出版社的禹伶,
知道我在班上設置班級書櫃
特別挑了八本書送我們班,
我不得不佩服她的選書眼光。
因為這八本書合起來,
就是小當家的鳳凰水晶啊!
來,閱讀食譜給你,記好囉!
一、《半小時漫畫中國史》 1─3集
這系列作品是由陳磊所著,
他以漫畫的方式講歷史,在對岸爆紅,
微信公眾號多達330萬粉絲。
這三集分別是「如果春秋戰國是個班級」、
「兩漢魏晉很有事」、「隋唐盛世多風雲」。
你可以把他當作嚴謹的極簡中國史,
每一頁都有歷史段子,讓你邊讀邊笑,
也就不小心把歷史搞懂了。
二、《不生病的人際關係》
這本書談的是「人我界線」,
也是青少年最需要學習的課題。
作者自凝心平說得好:
「人我界線的存在不是為了隔絕你我,
而是明確地讓彼此懂得尊重、理解、進而連結。」
三、《朋友這種幻想:
社會學家教你不被人際關係困擾的8堂課》
青少年最在乎的是同儕關係,
朋友的話就是聖旨,
但是他們同時也被聖旨折磨不勘。
他們都身處在「社交疲勞」的時代,
讀這本書,正是時候。
四、《山茶花文具店》
這本書是小川糸的小說,
故事講述宇宮家是自江戶時代的代筆人,
專為將軍正室與側室代筆寫信,
而且代代傳女不傳男。
而叛逆的主角發現自己成為第十一代傳人,
表面上經營文具店,卻實為文字雜工。
究竟,會引發什麼動人的故事呢?
五、《英文單字語源圖鑑》
我以為這本書放錯了,
但仔細一看發現太有趣了。
因為這本書透過「語源」和「圖像」,
把英文單字變成可愛的貼圖,
簡單、易食、易上癮。
六、《影響孩子一生的慢思妙答》
這本書在談如何建構思維格局,
但別以為它高大上,相反的,
它非常淺易近人。
全書從四大領域切入,分別是:
價值觀、知識、真實、批判性思考。
透過哲學家提出的40個問題,
讓思考變成啟發一生的心智互動遊戲。
記住,不是滿漢全席不好吃,
而是在上菜之前,
我們有沒有為他們準備開胃菜。
這八本書,是閱讀的鳳凰水晶,
你先讓他們嚐一口,
剩下就是靜靜等待,
等待他們食慾大開的那一刻。
謝謝圓神出版社、
謝謝禹伶的贈書,
我們班的孩子們,太幸福啦!
滿漢全席漫畫 在 少女 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年終聚餐在即,其實我很抗拒交換禮物、吃到飽跟熱炒 ]
轉眼又來到年終時分,手機三天兩頭是聚餐與酒約訊息,但大部分都推掉了,因為我其實很抗拒交換禮物和某些型態的聚餐,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相似感受?
交換禮物
想必大家從小學就有了交換禮物的初體驗,有點忘記當時都在換些什麼了,只記得我會拿一兩張有著俗艷包膜看起來好像很厲害、但能力其實不怎麼樣的遊戲王卡,去半哄半騙地跟朋友交換一本全彩神奇寶貝漫畫(這樣有算符合交換禮物規則嗎?)
高中大學後,大家開始制定交換禮物的價錢額度,通常是500元以下,我會花點心思買380-500元之間的有趣小物,卻常常真心換絕情,在這幾年中換回了不少食之無味棄之又覺得自己不上道的東西,例如從首爾買的觀光風卡通便條紙(可以立在桌上的)、一個翻過來發現底部有「非賣品」字樣的馬克杯,還有一個在燈光下看發現裡面有不明汙漬的小包等。拆開禮物當下因為知道所有人都在特寫觀察妳的面部表情,因此還是得搬出奧斯卡演技對一個馬克杯展現感激之情,並表示自己真的最近好缺杯子。
這類情事發生太多次之後,現在聽到要交換禮物我都興致缺缺,我寧願拿那500塊去大吃一餐,也不想拿去投注在一場必定失敗的賭注裡。
(有時候也覺得,這會不會是我小時候總拿舊的東西送給我妹,長大後得到的報應?)
吃熱炒
過年過節少不了熱炒攤,我覺得百元熱炒是非常厲害的東西,因為每次去都會跟很多人一起,眼睛掃過菜單每盤菜都大概100、150元,250以上的菜了不起大家分一分一個人也沒多少,於是我們就放肆地叫菜,一盤又一盤,沒有人真正去數到底點了些什麼,而且很多菜的量一盤根本不夠所有人吃,於是又會一再追加,酒酣耳熱過後帳單拿來,才發現平均下來一個人也要吃到3、4百塊。每次在掏錢的時候,我就會一直覺得花這麼多錢吃一堆油膩納超標的食物,到底是圖個什麼。有人說吃熱炒就是要花錢買那個熱鬧的感覺,但我每次因為環境吵鬧而必須大聲吼叫,到最後搞得自己面紅耳赤喉嚨沙啞的時候,都覺得我還是比較喜歡其他聚餐方式。
吃到飽
吃到飽常常給人一種種類豐富、想吃什麼就能吃什麼的擺闊爽感,但實際上正常人能吃下肚的東西真的就那麼幾樣,無論如何是絕對不可能吃得回本的。
我跟吃到飽的不解之怨從國小就開始,那時我家人總愛恥笑我花那麼多錢去吃到飽餐廳,不拿些高級點的菜,反而一直夾馬上就飽的壽司炒飯等等,實在很浪費。但我就是只想吃自己愛吃的東西,人參鮑魚再怎麼厲害我都沒有興趣(而且我那時候畢竟才12歲,覺得世界上最高級的食物是Haagen Daz)。
長大後也常常因各種原因去吃到飽,但到目前為止真的沒吃過幾家我覺得超讚的店。很多店家雖然食物分了好幾區,後方還有廚師在那邊活動,但檯面上的東西全都是些便宜貨,像是煎得極差的蘿蔔糕、粗糙的包子燒賣、基本款炒飯炒麵、清炒高麗菜,還有些炸薯條等等,硬是吃完一餐,不僅增加了得三高的風險,或許還付了比平常多4-5倍的價錢去買完全不值得的一餐。看破紅塵之後,就會覺得除非真的是很愛那種琳瑯滿目、滿漢全席的效果,不然非必要實在不會想去。
雖然說自己不是很愛交換禮物、吃到飽跟熱炒這些事,但一群朋友約,如果我的提案沒過,最後還是會合群地和大家同歡。因為難搞個性留在粉專跟人抱怨就好,實際生活中還是要和善待人,不然五年過後就算想要去吃熱炒也沒有人陪了。
(或是我應該多賺點錢,就不會變成一個一直用錢衡量一切的小心眼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