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0903)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9月1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人民日報》網頁摘出重點文字,其中一句是:「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鬥爭,是不切實際的。」
幾千年來,中國老百姓所想的,不過就是太平日子。過去數以百萬計的大陸人逃來香港,也不外想過太平日子。現在,由中國最高領導人告訴人民,想過太平日子是不切實際的。
前文講到我參與創辦《伴侶》半月刊時期的一些往事,網上留言中居然有四位讀友說曾經是《伴侶》的讀者,其中有記得他讀過的篇章,和與編輯的互動。真是像故友重逢那樣高興。
在我的人生中,1967年前的太平日子,是我經日夜進修、磨練寫作和開始有點成績的十來年。1963年1月創刊《伴侶》,到1967年6月,這四年多我每月編兩本、其後是三本雜誌,每月寫幾萬字文章,認識了不少文化人,從他們身上獲得實際經驗和教益。
從閱讀經典名著中,我領悟到任何寫實寫情的文藝作品,最終總會觸及到哲理。讀著托爾斯泰、契訶夫的小說,都往往讓人停下來思考;所有透過情節而宣示的哲理,都發人深省。於是我在寫輕浮小說的同時,也努力去啃一些大部頭的哲學、社會科學著作,想豐富自己的知識,並將這些大部頭著作消化而寫成一本本入門的小叢書。那幾年,我在上海書局出版的有《哲學初步》《美學初步》《心理學初步》《邏輯學初步》《經濟學初步》等共七本。每本幾萬字,因為寫得顯淺,也受年輕人歡迎。1992年我應邀在馬來西亞幾個城市演講,還有讀者記得這些叢書,並向我詰難。我寫這些入門書時的思想,仍然是馬列主義佔主導,比如《經濟學初步》,介紹的就是馬克思的《資本論》,當然對讀者有誤導了。但像《美學初步》,卻是我讀了不同方面的著作,才綜合寫成的,花的時間較長,至今仍然不悔這本少作。寫這些入門書,無疑對我的邏輯和哲學思辨,有較好提升。
那幾年我的另一個興趣是西方古典音樂,並因此結交了藝術家盧景文、鋼琴家溫其忠等年輕朋友。溫其忠是當年我所認識的「怪人」。他從馬來西亞來香港上高中,考入港大建築系,當年這是有最好出路的科系,溫其忠卻念了一年就輟學,醉心他的音樂去了。他喜歡教鋼琴,以此為生。有出名的演奏家來香港,他事先買幾張票,臨開場前打電話叫朋友來大會堂欣賞,也不管朋友有沒有空,和夠不夠時間趕來。我就是他的朋友。有一天,他打電話告訴我,說幫我買了一座鋼琴,會送來我家。我那時只住一個小房間,左騰右移地挪出地方來放鋼琴。然後他就來教我鋼琴,我已經28歲,還來得及學鋼琴嗎?但他就是認定我可以學他可以教,我也真的在他的指導下半年就彈到第五級。他又教我樂理,教我聽歌劇,我也因此學會了作曲。《伴侶》雜誌還在大會堂舉行過兩次音樂會,邀請歌唱家、演奏家演出,招待讀者。還組織了合唱團。1965年我去大陸旅行一個月,回來發現溫其忠已經離開香港,去英國學藝了。我的音樂課就停下來,音樂細胞也不活躍了。
那四年的青年歲月,在太平日子中我們憑興趣而揮灑,不顧年齡去學鋼琴,不顧幼稚搞音樂會,幾個人經常聚在一起,聽音樂、講音樂、講文學、讀小說。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不知道那時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精力,雖輕浮但也寫出那麼多文章,雖未經深入鑽研也出版了那麼多社會科學小叢書。也許因為年輕,因為沒有包袱,因為不知好歹,儘管收入少、稿酬低,但可以過日子就行了。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那感覺真好。
1965年我參加出版界參訪團到大陸旅行一個月,那是文革前一年,是大躍進帶來大飢荒之後由劉鄧掌權的經濟回暖和文化小陽春的最後一年。我見到的北京領導者都溫和講理,對香港政策是尊重港英管治「長期存在」。其後參訪團西行乘火車去洛陽、西安,看了碑林、半坡遺址、華清池、黃帝陵等等古蹟文物,這些古文物引發我思古幽情,也增加了對華夏的認同感。而且,似乎中共政權對文物都很珍惜愛護。接著我們乘公車去了「革命聖地」延安。在那裡被灌輸中共版的毛澤東光榮革命史;然後去上海、蘇杭等地遊山玩水後回香港。
回港後,按照我獲悉的中共對港政策,積極籌備再出版一本《文藝伴侶》月刊。但隨著大陸學毛熱潮升溫,大批判到來,言論趨於一元化。1966年文革爆發,那些我剛參訪過的文物遭到破壞。到1967年,文革病毒感染香港,一年多前在北京獲知的中共對港政策來了一個大顛覆。香港的太平日子遭到了挑戰。(58)
圖1,9月1日《人民日報》「客戶端」的「重要講話」。
圖2,1965年9月2日《伴侶》音樂會上的三重唱:盧景文、吳厚蕊、溫其忠。
圖3,1965年伴侶合唱團郊遊時唱歌,右一是我,其他人認不得了。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港大建築系出路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萬勿錯過推動社會房屋的真人圖書館!
今次真人圖書館邀請到不同界別人士分享佢哋嘅房屋實驗經驗,當中有管理社會房屋嘅社企同社福機構、合作社房屋嘅倡議者、協助劏房戶改善居住環境的建築師同社工等。
.
佢哋對房屋嘅新嘗試同實驗,難免面對唔同嘅質疑同標籤,例如有人話合作社房屋只係空有理想,但毫不實際,堂堂教授都被指係「理想主義者」;更有人話幫劏房裝修,只係美化緊劏房,唔係根本咁解決問題,畀人話係「劏房幫兇」;亦都有人話做社企社會地產,其實同做善事無異,實際都係僧多粥少;對住喺前線服務社房居民嘅社工,就有人話佢哋根本唔夠資源服務居民,只係死做爛做,成為「冇資源社工」……
.
到底呢啲質疑同標籤係咪成立?我哋好希望藉今次真人圖書館畀到機會大家嚟一次真人對話,了解呢班實驗者嘅真實想法!到底房屋係咪真係有出路?歡迎你嚟一齊了解!
-----------------
圖書簡介:
何俊傑
社聯 -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項目總監
標籤:「整色整水房屋總監」
簡介:本是讀城市規劃出身,後來投身社福界,亦一直關注房屋議題,年前聯同社聯的團體飛到荷蘭、德國等地,考察當地的社會房屋。回港後逐步策劃如何在本地推行,開展了「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惟相關項目一直備受質疑,不少意見認為他們只是整色整水,無法解決樓市高企的問題,甚至為政府設下不需解決問題的藉口。
.
姚松炎
測量界學者
標籤:理想主義者
簡介:曾建議香港政府以優惠地價,讓香港中產人士發展非炒賣的合作社房屋,以此為解決香港房屋問題的良策。此建議一出,政府零回應,坊間有指他不設實際,不切合香港民情,是理想主義者。
.
曾靜雯
「要有光」行政團隊成員
標籤:大慈善家
簡介:2010年,要有光創辦人余偉業放下從事商界的高薪厚職,成立「要有光」社會地產,跟業主合作一步步在各區建立光房網絡出租單位給單親婦孺,之後又推出香港首棟社會房屋「深井光屋」給夾心低收入家庭。他們的房屋項目特別強調租戶要盡責任發展自己,在三年內遷出。要有光的社會地產工作已進入第三階段,惟坊間多質疑這種扶貧的慈善工作,只是滿足有錢人的良心,三年的租約只是小恩小惠。
.
Frank Yau
「間築社」創辦人
標籤:劏房幫兇
簡介:本是建築系學生,於2011年和朋友創立「 Project Space 間築社」,主力為基層劏房、鐵皮屋等居住環境較差的家庭提供改善家居服務,同時亦推廣社區藝術教育。曾有人批評他們說,這樣做其實只會幫助到新移民和南亞裔人士,甚至是助長劏房繼續存在。
.
李風清
「好相寓」成員
標籤:充闊佬社工
簡介:自2016年社工畢業後,她很快便投入房屋議題的相關工作,先後成立了「好宅」和「好相寓」,前者嘗試為基層市民提供共居空間;後者則為劏房戶改善居住環境。但初出茅廬就做這些沒人碰過的工作,就常要面對「經驗不足」、甚至是不自量力毫闊佬的批評。
.
何智聰
前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組織幹事
標籤:大口號家
簡介:公民社會的積極運動者,現時為「流動共學課室」成員,早年亦有參與「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的工作。惟他們的倡議工作長期被指為太過「左膠」和「口號式」。例如他們長年要求政府增建公屋,但卻一直沒明顯成效,因此被批評他們的建議是不設實際。
.
徐珮恩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 社工
標籤:冇資源社工
簡介:不同於其他有份參「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的組織,SoCO主要做的是政策倡議的工作,社會服務的資源較少。加上主力服務「友樂居」居民的社工就只有她一位,令人疑惑是否應付到此困難。
.
Julia
田園生活者
標籤:避世廢青
簡介:跟幾位青年人一同住在南涌村屋共住。現職社工的她,曾辭工體驗務農,更曾赴台灣人子協會的生態村體驗「共生」生活,回港後嘗試積極在南涌實踐。仍未能在農村自給自足,而要出城打工,曾被上司質疑只是為了逃避城市工作壓力的生活方式。
.
HKCSS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Project Space 間築社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 Concerning Grassroots' Housing Rights Alliance Society for Community Organization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賽馬會「好相寓」劏房戶支援計劃
-----------------
日期: 2019年2月16日 (六)
時間: 下午2時-5時
地點: 佐敦突破中心地庫
收費:$50(獲贈Breakazine 乙本,價值$45)
名額:40人
真人圖書類別:社會房屋推手、社會房屋社工、合作社房屋倡議者、建築師、社運人士、務農青年、改善劏房社工
截止時間:2019年2月12日,下午12時(更新)
-----------------
| 支持 Breakazine 深度探索香港議題 |
訂閱及贊助計劃 ➤ http://bit.ly/2vrlmdw
到「Breakazine 網店」購買書誌 ➤ http://bit.ly/2virDss
Breakazine 銷售點 ➤ http://bit.ly/2gVL8RC
電子書可到台灣「讀冊」購買 ➤ https://goo.gl/hD2SlA
港大建築系出路 在 Tsang Lok Tung 曾樂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物篇(三):認真對待1mm】
教育工作是什麼?Christo花了近十年的時間,徘徊於大學、大專、夜校和中學各處體驗,最近才終於感覺自己找到了答案。
她不是典型教院出身的老師,大學是讀理大設計系的。畢業後因為怕悶,一直以兼職維生;設計、廣告、媒體和研究工作都做過,也兼教過理大和坊間的設計學校。
留得最久的地方是IVE設計系(現轉型為HKDI,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但她發現在那裡找不到滿足感,「對住學生的時間只有四成,六成都係出去派卡片。因為IVE的目標是職訓嘛,要為學生搵出路。佢請你是因為你有業界的人脈網絡,你要請嘉賓講talk啦,要不斷碌友情卡,我就覺得跟在商業世界工作無乜分別,唔想要這樣的生活,於是就辭職了。」
.
後來朋友介紹了她去新界一間傳統中學教初中視藝科。「係一間好正規的學校,同學又好乖啦,老師又好循規蹈矩。」Christo的出現,令這間學校亂了一陣。
第一堂她就發覺同學們都不喜歡這科,因為以為視藝就是畫畫,他們自覺畫得不漂亮,充滿挫敗感。為了打破同學對創作的成見,她就跟他們玩遊戲,要用最輕、最少和最環保的物料,設計一套保護雞蛋的包裝,令雞蛋從四樓視藝室掉落地面都完好無缺。
「學校知道就話『好危險喎,萬一擲到人點算呀?』我話已經有幾個同學在下面照應,而且係某個範圍之嘛,唔會掉到周圍都係。但佢地就好大陣仗,拉晒繩咁,又有人勸我,『Miss Lau呀,你啲嘢呢,好似啲同學都幾開心,但係可唔可以唔好咁刺激呢?』」
她又不肯著裙上班,「學校原本規定阿Sir要著恤衫西褲、戴皮帶,Miss就要著裙。咁我show比佢睇我著褲都可以好端莊囉,要formal唔一定要著裙架。」後來副校長讓步,說像Christo那樣穿都可以。「我諗係因為佢發現有啲Miss條裙好短,又see through咁,佢就意識到唔係著裙定著褲的問題。」
.
Christo覺得學校待她算包容,仍跟她續約,「我諗因為佢地見到有啲好曳的班級同我一齊又ok,都肯學嘢。」但第二年Christo卻為了保護一個學生而中途辭職。
「有個中一生,喺我堂上跟另一位同學爭執,擸起張櫈『你做咩呀!』好惡咁兇人。」Christo制止他後,和他談了一場,學生也跟同學道歉了,她以為事情了結。「但原來這個同學在其他堂都好唔合作,同老師的關係好差。其他老師就話佢有心想打人、用攻擊性武器,所以要記過,仲要我去做這件事。」
「我覺得無這個必要,小朋友發脾氣,settle咗就無事啦。我唔肯簽名記佢過,但多方面都要我咁做,於是就嘈到上校長度。我話個同學仲有偈傾,唔係惡劣到無得救,係咪咁樣懲罰就可以令佢改呢?」
但校長也不支持她,Christo唯有辭職。「因為這個地方唔適合我喇。講得難聽啲,原來你地要煮死個學生,會用盡辦法想佢唔喺度存在,我覺得這不是教育的宗旨。」
-
之後她又回復兼職生活,其中一份兼職是教創意書院。她對這間學校的第一印象就是「亂」,「好似樣樣嘢都得架喎,你諗到就可以做,無乜規限。同埋啲同學比較比較多variety,出面學校的同學你可以大致分成幾類,但這裡你好感覺到佢地唔想被倒模出來,入學半年後便越來越明顯,會搵返自己的identity。」
書院讓年輕人尋找自我、鼓勵個性發展;但Christo所見,規矩的不明確和執行不一致,也會令他們較難培養正面價值觀。比如同學不懂珍惜學校物資、又會隨手「借走」別人的物品來用,Christo借出工具時會特地提醒「要還架喎」,「若他意識不到有借有還的責任就好大鑊。點解學校咁多失竊?因為佢慣了嘛。我們這三年是培養緊佢的習慣,而這些習慣是會跟佢一世的。」
在一般學校顯得另類的Christo,去到創意書院反成為少數的嚴師。她總會在第一堂便說明課堂規則:玩電話會被沒收、不要在課堂期間自出自入,不要講粗口;但她會說明理由,「粗口都是生殖器官和性愛動作,有無必要用這樣的助語詞呢?我想佢地明白說話要謹慎,諗清楚用字的意思。」學生知道她的想法,亦很少會故意挑釁。
.
她在創意書院任教「空間研習」(Environmental and Spatial Studies),即建築設計、環境創作等,是校本課程的其中一科。Christo期望這科可以培養學生對環境的敏感度、並尋求改善生活空間的方法。「而家個城市係好多屏風樓,總唔可以趕走晒啲人、拆晒佢再起過,但你點樣喺一個咁屏風的環境裡玩一啲野呢?我希望佢地可以多一份善良地改造世界的心。」
由於大學建築系門檻頗高,她的學生未必能成為建築師,但她認為更重要是他們面對工作和生活的態度。「 過了高中,人格便大致成型,佢係一個點嘅人,會決定了佢人生點走、佢未來的高度去到邊。揀咩工作都離不開這樣野。佢可以係一個好有責任心、好smart的sales,亦可以係一個好hea的sales。」
但憑空講人生道理,學生不會上心,創作練習是一個更好的媒介,「比如我要佢地切割一個25 x 25cm的正方形,差1mm都唔得。我話差1mm的模型,比例放大後可以是10米、20米,如果間屋多了一條10米的空隙,可以跌好多個人入去喇。咁佢會意識到,係喎,原來有些事情係要好認真對待的。」
.
上學年起她轉做全職,把一間課室佈置成空間研習科的Studio,自己在裡面做事,同學也可以進來做功課或聊天。「只要一有時間留喺位,就會有學生找你,傾人生問題、人際關係、成長、情緒,咩都有。雖然少了私人時間,但如果做老師是指『傳道、授業、解惑』,正正是這些空檔,最能做到解惑。」
「教大專的話,大學生普遍會認為自己知道如何解惑了。現在喺書院,如果每年可以影響到一個人,我都覺得係好成功嘅事。」
-
[圖:上年度中四空間研習的期末創作,要設計一套裝置,為社區提升正能量。有同學造了一套流動韆鞦,組裝容易,可以帶去不同地方玩,而且四角都有座位,讓人邊玩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