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新聞台] Ferrari首款量產PHEV SF90 Stradale 來襲
#小編:幾乎最好最新的都在這台車上了,當然價錢也是最高的........但這個真的很可以啊!
義大利馬拉內羅,2019年5月29日 — Ferrari法拉利震撼發佈首款量產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SF90 Stradale,由此開創躍馬品牌歷史的嶄新篇章。全新超跑擁有全方位的極致性能,為同級量產車型樹立無力倫比的性能標杆,堪稱Ferrari法拉利的典範之作。Ferrari SF90Stradale最大輸出功率可達1000cv,重量功率比為1.57kg/cv,當時速達到250公里時可產生390公斤的下壓力,不僅擁有巔峰的性能表現,更令V8車型首次成為躍馬品牌歷史上性能最強悍的跑車。
SF90 Stradale搭載90°渦輪增壓V8引擎,輸出功率高達780 cv,是Ferrari法拉利歷史上性能最強勁的V8引擎。引擎的總輸出功率最高可達1000cv,其中220cv由三台電動馬達提供。一台電動馬達裝置於車輛後部,其技術源自F1一級方程式賽車的MGUK(MotorGenerator Unit, Kinetic)動能回收系統,位於車輛後軸的引擎與全新8速雙離合變速箱之間,另外兩台則安裝於前軸。儘管新車的動力系統精密而複雜,但仍然能提供簡便輕鬆的駕駛體驗。車輛的性能操控相當容易上手:駕駛者只需在四種動力模式中做出選擇,即可專注於駕駛。先進的邏輯控制單元將負責完成其他工作,同時對V8引擎、電動馬達及電池三者之間的能量轉換進行管理。
此外, SF90 Stradale更是首款配備有四輪驅動系統的Ferrari法拉利運動跑車,協助車輛充分釋放混合動力所提供的澎湃動能,樹立加速性能的全新標杆:其百公里加速僅需2.5秒,0-200公里加速僅需6.7秒。
Ferrari法拉利工程師透過引入全電動的前軸,即RAC-e電子過彎調節器,進一步拓展並強化了車輛的動態控制系統。除了專門提供電力驅動的推進功能外,位於前軸的兩台電動馬達還可獨立控制傳輸至前輪的扭力,從而擴展了扭力向量分配系統(TorqueVectoring)的工作原理。RAC-e電子過彎調節器可完全集成至車輛的動態控制系統中,透過管理扭力分配,從而使駕駛者可感受更輕鬆簡單的極限駕駛體驗。用了諸如碳纖維材料及多種材料技術打造了SF90 Stradale全新的底盤系統及車身框架,致力於在車輛的輕量化、剛性係數及重心方面實現最佳表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車輛尾部創新的可關閉式襟翼,這項已獲得專利的主動系統位於車輛尾部,可調節車身頂部氣流,並借助低水平的橫向動態載荷有效降低車輛在高速行駛時的空氣阻力,同時還可在車輛過彎、制動及轉向時增加車身的下壓力。
新車在造型設計方面具有劃時代意義,從近期推出的Ferrari法拉利超級跑車中汲取靈感,徹底重塑了Ferrari法拉利自二十年前運用於360 Modena跑車的、中後置引擎設計Berlinetta量產車型的車身比例。例如 SF90 Stradale的駕駛艙,將較小的前部區域移至車輛的前方,在降低風阻的基礎上絲毫不影響車輛卓越的駕乘舒適性。
另外一大創新當屬方向盤的設計,新款方向盤採用了觸控式螢幕和大量觸控按鈕,使駕駛者僅需動下拇指即可實現幾乎所有功能的操控。全數位化的中央儀錶盤採用了首次應用於汽車產業的16英寸曲面高解析度螢幕,可透過方向盤上的按鍵進行設定與控制。
SF90 Stradale首次配備由Ferrari法拉利無實體鑰匙技術所支援的啟動開關。未來,這項配置將逐漸推廣至Ferrari法拉利全系車型陣容中,並配備個性化的車型名稱。中央面板還設有特殊的儲物空間,與新車的內裝設計完美融合。
Ferrari法拉利首次為車型提供兩款版本以供客戶選擇,其中包括了標準版及更具運動性能的配置。Assetto Fiorano配置版車型採用了大幅優化升級的配置,其中包括基於GT賽車打造的特殊Multimatic減震器,還配備由碳纖維材料(車門、底板)及鈦金材料(彈簧、整套排氣管)等高性能材質打造的輕量化零部件,成功實現了減輕了30公斤的車身重量。其他不同之處包括碳纖維後擾流板,可在時速達250公里時產生390公斤的下壓力。 Assetto Fiorano車型配備了為提升在賽道乾燥路面表現而特別設計的米其林Pilot Sport Cup二代輪胎,相較於較標準版車型所採用的輪胎,該款胎面質地更加柔軟且表面溝槽更少。
技術規格
內燃引擎
類型 V8 - 90° - 渦輪 – 乾式油底殼
總排量 3,990 cc
最大輸出功率* 574 kW (780 cv) @ 7,500 rpm
最大扭力 800 Nm @ 6,000 rpm
功率係數 195 cv/l
最大引擎轉速 8,000 rpm
壓縮比 9.5:1
混合動力系統
電動馬達最大功率 162 kW (220 cv)
電池容量 7.9 kWh
電力驅動的最大路程 25 km
尺寸與重量
車身長度 4,710 mm
車身寬度 1,972 mm
車身高度 1,186 mm
軸距 2,650 mm
前輪距 1,679 mm
後輪距 1,652 mm
乾重** 1,570 kg
重量分配 前45% - 後55%
行李箱容量 74 l
後架容量 20 l
油箱容積 68 l(2個儲備器)
輪胎
前輪 255/35 ZR 20 J9.5
後輪 315/30 ZR 20 J11.5
制動系統
前輪 398 x 223 x 38 (毫米)
後輪 360 x 233 x 32 (毫米)
傳動系統與變速箱 8速F1雙離合變速箱
電子控制系統 電子側滑角控制系統(eSSC): 四輪驅動技術(eTC, eDiff3電子差速器), SCME-Frs,FDE2.0,高性能制動防鎖死系統(ABS)/可能量回收的電子制動力分配系統
性能
最高車速 >340 km/h
0-100 km/h 2.5 秒
0-200 km/h 6.7 秒
100-0 km/h <29.5米
乾重功率比 1.57 kg/cv
Fiorano賽道圈速 79s
#Ferrari #SF90 #Stradale #最高 #首款
「渦 度 向量」的推薦目錄:
- 關於渦 度 向量 在 狂人日誌:MadVn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渦 度 向量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渦 度 向量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渦 度 向量 在 [新聞] 中國第四代戰機全靠山寨仍不敵美軍專家- 看板Military 的評價
- 關於渦 度 向量 在 我的氣象頻道My Weather Channel - [每日一字---數值預報篇 ... 的評價
- 關於渦 度 向量 在 旋度在Youtube上受歡迎的影片介紹|2022年08月 的評價
- 關於渦 度 向量 在 Lec06 電磁學(一) Ch2-3向量分析-旋度Curl Ch2-4史托克斯定理 ... 的評價
渦 度 向量 在 TCar 試車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聞報報] 全新Ford Fiesta ST強悍之處正式揭露
雖然早在去年初,全新Ford Fiesta ST便已亮相,並揭露了這款車將配備1.5升3缸渦輪引擎,且動力達到200匹,29.6kgm最大扭力也能於1600~4000rpm輸出,甚至還同步搭載可停用單一汽缸的引擎休止技術,較改款前節省11%的燃油消耗!
其他部分,則有Recaro座椅、平底方向盤,車內也可搭載B&O音響,與具備語音聲控功能的SYNC3通訊娛樂系統,和8吋螢幕,還另有車道偏移輔助功能、可變式排氣尾管等等配備…
然而,關於操控,當時原廠卻相對保留地,僅提及新車首次配備了可讓動力反應更敏銳、方向盤輔助力道減輕的Sport模式,以及解除循跡控制、並讓動態穩定系統於失控前才會介入的賽道模式!
但在近日的新聞資料中,Ford終於公布了這款車在性能上得以大幅精進的秘密武器!
在這輛凶狠的小車上,不只搭載了能制動彎內輪,來達到靈敏轉向的輔助式限滑裝置,原廠更開放了貨真價實的機械式LSD作為選配,以及可在Track Day使用的彈射起步控制系統!
除此之外,在Fiesta ST的後軸,雖然同樣使用扭力樑結構,但不僅改採了輕量、高強度的結構,Ford更研發了一套名為向量彈簧的彈簧技術,藉由車輛兩側相異的彈簧設計,來吸收車輛轉向的受力,這麼一來,不只可帶來更佳的底盤回饋,還能獲得更穩定卻也靈活的操控感!
這樣聽起來,全新Fiesta ST的誘人程度真是大增了不少哪!
渦 度 向量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走,回中國!” 中國正經歷民族史上罕見的人才歸國潮】
這是一個民族史上罕見的人才回流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正形成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人員回國,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增幅達58.48%。
“大磁場”的引力
“我想回中國”,不做巨變的旁觀者,要做巨變的創造者
“你想回中國?”
“對,這個機會很有吸引力。”
“你這個方向系里缺人,終身教職何其寶貴,有人夢寐以求卻沒有拿到。”
“謝謝您的好意。我去意已定。”
美國東部時間2017年1月26日,已獲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終身教職的副教授鄧巍巍向系主任請辭回國。
4月27日下午。在美國講臺上完最后一堂課后,鄧巍巍拍拍手上的粉筆灰,與學生作別。此時,他在美國居住15年,任教已整整7年。
是留還是走?鄧巍巍不是沒有糾結過、徘徊過。“你從哪里來?”在美國的那些年,這個眾所周知的終極問題時常拷問著他的內心。
2016年9月15日,中國“天宮二號”成功發射。曾經的大學同學坐在發射指揮大廳里參與發射,而身在美國的鄧巍巍只能靠刷朋友圈,來了解發射的情況。
那是一種游離于家門外的感覺,這感覺撞擊著他的心,也讓他找到了那個終極問題的答案。
飛速發展的祖國,有著強大的磁力,吸引著他踏上歸國的路。
“梁園雖好,非久戀之鄉!”早于鄧巍巍5年回國的袁軍華喜歡用錢學森的這句話詮釋他的離開。
“我怕再不回來就晚了!我不想當祖國發展的看客!”
2012年,袁軍華受召于“千人計劃”青年項目,結束哈佛大學的博士后工作,回到位于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年后,他的夫人,同樣就讀于加州理工學院的張榕京回國。
……
歸去來兮,許多人遵從的是內心的呼喚。
“希望廣大海外學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斗中實現自身價值,努力書寫無愧于時代的華彩篇章。”
2014年初,一封習近平總書記給全體留德學子的回信從中南海傳遍全球:“走,回中國!”一時間,歸國成潮。
國際大咖回來了——
2017年,蜚聲中外的“大師”、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研究,是迄今為止世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圖靈獎”得主中唯一一位亞裔專家。
實際上,姚期智早已“歸心似箭”——十余年前,他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在清華,他先后創辦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交叉信息研究院和量子信息中心,親自授課,指導學生論文,其計算機科學實驗班被外界稱為“姚班”。十余年間,一批批拔尖創新人才從這里邁向世界學術舞臺。因為“分量重”,姚期智回國被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回歸中國的“風向標”。
領軍人物回來了——
國際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單分子酶學的奠基人謝曉亮、高能物理王貽芳、人工智能甘中學、新藥創制丁列明……他們的回歸使中國在各自領域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提高了10年到15年。
夫妻雙雙把家還——
從加拿大歸來的一對夫妻何理、盧宏瑋,丈夫入選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妻子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回到祖國我們現在已經參與到國家級重大工程建設中,覺得特別有成就感,這在國外是很難想象到的。”盧宏瑋說。
同門團隊把業創——
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率高徒陳宇翱、陸朝陽先后回國,三人三奪世界量子電子學和量子光學領域最高榮譽——菲涅爾獎。他們在回國后組建了一支中國物理界的“夢之隊”。
潘建偉主持研制的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圓滿完成了包括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在內的三大既定科學目標……英國《自然》雜志評價: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不到十年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勁旅。
“80、90后”登場了——
《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雜志評選的2015年度全球杰出青年創新人物(TR35),中國“80后”青年科學家戈鈞躋身其中。
從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后一畢業,戈鈞即選擇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大學,回來時,帶著懷孕的妻子。“中美之間的科研條件在迅速縮小差距。”戈鈞說。
從第十二批“千人計劃”青年項目開始,而1980至1984年齡段成為絕對主力,“90后”首次闖入“青千”榜單。
潮涌東方,勢不可擋。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迎來了史上規模最大、領域最多、范圍最廣的留學潮和歸國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歐美同學會會長陳竺說。
中國留學人才的加速回流形成態勢成為“現象級”:1978年,歸國人員僅以數百人計;2009年回國人員數量首次突破10萬人,2012年27萬人,2016年突破40萬人……
人員結構從“高精尖”向多層次擴展。從業領域從科研向創業、公共服務等多元化擴展,堪稱全方位“登陸”。“尤其是最近5年呈現規模化、常態化,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形成‘不落潮’。”中央組織部人才工作局局長孫學玉說。
“大磁場”的魔力
歸國人才找到了創新創業的大舞臺,“迎來了黃金時間”
2009年,不平常的一年。
那時,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的燕紹九博士正在美國懷俄明大學做訪問學者。“只有身臨其境才真切體會到,對美國而言,肇始于華爾街的那場金融危機比當年的14級颶風‘比爾’更恐怖。”
危機的寒風迅速吹到科研領域,經費投入青黃不接。“很多研究中斷了。項目批不下來,研究生縮招。”燕紹九回憶說。
此時的中國,一個傾全國之力的引才聚才計劃正在醞釀。2008年的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于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主要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
孫學玉表示,海歸主要是被“吸”回來的。
這是一個充滿魔力的“大磁場”。
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指導下,中央組織部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等部門組成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小組。各地各部門建立引才工作小組或辦事機構。
人才項目推動引才聚才。繼中央啟動國家“千人計劃”后,各省區市、高校、大型企業及社會組織的“海外引才計劃”全速推進。北京的“海聚工程”、江蘇的“雙創計劃”、陜西的“百人計劃”、廣東的“珠江人才計劃”、深圳的“孔雀計劃”……多地把引才辦事處設在了國外,有的甚至把引才聯絡辦公室開設到了美國知識密集度最高的硅谷。
10天,輾轉3國5個城市、參加24場公務活動和人才座談會;拜訪3名諾獎級、院士級戰略科學家以及10余個海外產業領軍人才團隊……這是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的武漢市委組織部長楊漢軍生前的“招才”時間表。“引進一名高端人才,就能集聚一個創新團隊,甚至帶動一個創新產業。”這是楊漢軍生前心中的急迫……
現年60歲的崔平曾是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的所長,但是在同事們眼中,她更像是一名“知心大姐和大管家”。
2013年12月11日,美國硅谷。寧波材料所的兩場招聘會分外熱鬧,每場近百名海外高層次人才慕名而來。
與7年前相比,崔平的感受是“冰火兩重天”。第一次赴美國招才,她拉著幾十公斤重的宣傳冊,穿梭在不同的會場,問津者寥寥。
崔平率領招聘團隊四面出擊,開展全球“相馬”大行動。連美國硅谷都設立了人才聯絡處。如今,寧波材料所云集了800余名科研人員,其中院士1位,海外高層次人才200余位。寧波材料所平地起高樓,站在了科研的領先位置。
為促進歸國科學家安心工作,中央和地方不斷完善政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落戶、入出境、稅收、醫療待遇、社會保險、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項目申請、經費補助等提供政策支持。
這是中國“大磁場”的魔力,歸國人才在這里找到了創新的大舞臺——
哈佛“八博士”共聚合肥科學島建起世界上最先進的強磁場實驗裝置的故事,是近年來“歸國圈里”的美談。
“強磁場有強魔力。”“越比較越自信。”率先回國的“頭雁”、強磁場中心副主任王俊峰說的感言,道出了這8位博士的共同心聲。國內的科研條件今非昔比,在這里可以擁有“獨立實驗室”,而在美國是很難實現的。
他們看到,位于貴州山區的“中國天眼”、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陽”、廣東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北京懷柔的“北京光源”……一個個大科學工程或相繼完工,或即將上馬。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57萬億元,比2012年提高52.5%,年均增長11.1%,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調查中有81%的留學歸國人員認為,國內創業機會比國外“要更好,甚至好得多”。
這就是中國“大磁場”的魔力,歸國人才在這里找到了創業的大天地——
龐大的市場,為歸國人才創業提供廣闊的舞臺;升級的需求,讓歸國人才所掌握的高技術得以施展。他們創辦的環保、新能源、生物、金融等領域公司,如雨后春筍在中國大地上快速萌生、成長。
“二維碼居然已經取代了大媽的零錢筐。”讓全球頂尖的人工智能專家、美國普渡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漆遠沒有想到的是,一次回國的經歷,讓他對中國創新刮目相看。
“萬萬沒想到,中國市場的魔力如此強大。”漆遠告訴記者,他回國后加入的螞蟻金服團隊已經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公司形成了獨特的“硅谷幫”現象。
中科合成油公司總經理、首席科學家李永旺這樣感嘆:“我要是留在國外的話,一輩子只能給國外的‘大牛’打下手、當跟班。”如今,中科合成油與神華集團合作在寧煤投產成功煤制油項目,已占據世界全面領先優勢。
七月的黃淮平原,太陽頂著天高。連續襲來的熱浪,焦烤著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吳麗芳和她“80后”“90后”的學生們。
為了搶建一個移動羊棚進行農牧耦合改土技術試驗,他們的衣服濕了干,干了又濕。“我們有3個核心試驗示范區,在懷遠、渦陽、太和縣,走一遍得三四天。我是基本上兩周去一次,車上放個袋子,里面放著球鞋、膠鞋、草帽。”吳麗芳說,現在化肥能撒,農機能開,有時在農村一待就是幾個月。
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袁隆平帶領團隊攻關“雜交水稻”技術,幫助解決中國人吃飽飯的問題。如今,從新加坡歸來的吳麗芳,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作為中科院“第二糧倉科技工程”總協調人,求解“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的“糧食安全方程式”。
小麥赤霉病,多見于黃淮海平原,被稱為“小麥癌癥”。吳麗芳從新加坡回國后,與它對陣了三年。團隊通過交叉學科研制出一種隱性納米防護膜,噴一次,就像是給小麥涂一層防曬霜,赤霉病的發病率可降低50%至70%。項目目前已進入產業化商談階段,計劃明年上市。
談起歸國的感受,吳麗芳說:“中國這個‘大磁場’的設置是為科學家的未來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我們因此迎來了科研的黃金時間,想干啥就能干成啥。”
“大磁場”的活力
做偉大復興“生力軍”,助力祖國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
穿越歷史的星空,總會發現那相似的足跡——
一部百年中國留學史,就是一部推動中國近現代化的變革史。
150年前,容閎、詹天佑、茅以升等中國早期留學生,成為推動中國近代化的先驅;
60多年前,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鄧稼先等留學歸來,成為建設新中國的棟梁……
時至今日,中國留學生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經過多元文化的熏陶、全球化視野的歷練,有著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意愿,是全新的國際化人才群體。
他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世界?
“海歸科學家作為知識技術轉移的人才力量,正逐漸成為中國學術發展與科技創新的生力軍、高新技術應用的推動者、推動中國創業發展的領跑者。”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有關負責人指出。
——促進基礎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80%以上的兩院院士,都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千人計劃”分13批引進7000余人,絕大多數來自美歐等科教發達國家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跨國企業,包括6名諾貝爾獎得主、80余名美歐等發達國家科學院、工程院等院士。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施一公等海外回國人才帶領下,自2009年以來,已在《自然》《科學》等世界頂級期刊上發文70多篇,國際影響力迅速提升。
8年前的一天,潘建偉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參觀完“復興之路”主題展后,給大洋彼岸的學生們分別發去短信:“希望努力學習,早日歸來,為民族復興作出貢獻!”
這條信息,他的學生,“80后”的青年科學家陸朝陽在手機里存儲至今。陸朝陽與老師潘建偉有一個“心靈契約”:老師推薦他去英國劍橋大學學習量子技術,他承諾學成回國效力,把最新理論和方法帶回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潘建偉分赴海外學習的弟子,以極高的“歸巢率”陸續回國。正是這樣一支隊伍的歸巢,使得中國近年來量子科研異軍突起,連續在量子理論、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研究領域涌現世界級成果,在量子革命的發展史上,標注下新的印記。
——助推科技創新創業大潮。
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后創建了大批高新技術企業,促進形成創業文化,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如李彥宏創立百度公司等,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創辦的企業已有73家掛牌上市。“千人計劃”專家、浙江貝達藥業公司董事長丁列明,成功研發出世界第三個、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凱美納”;同為“千人計劃”專家的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德超,回國后帶領團隊開發上市了我國第一個具有全球知識產權的生物創新藥“康柏西普”,是我國近10年批準上市的第一個大分子藥物。
“十二五”以來,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0.9%升至2016年的56.2%,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發明專利申請受理躍居世界首位并保持領先地位,其中海外留學人才做出積極貢獻。目前,全國共有留學人員創業園300多個,入園企業2.4萬家,2015年技工貿總收入超過2800億元。
——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2017年5月,我國南海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首次試采成功,將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產生重要影響,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盧海龍擔任試采工程首席科學家。載人航天、“天河”高性能計算機、北斗衛星導航、“蛟龍”系列深海潛水器等戰略高技術突破背后,留學人才身影頻現。
2017年9月25日,中國“天眼”落成啟用一周年。而在10天前,最懂“天眼”的南仁東,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對于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他一直在跟自己較勁。24年,8000多個日夜,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心無旁騖。這位清華大學無線電系高材生,放棄日本國立天文臺客座教授職位,將生命燃燒在崇山峻嶺間的中國“天眼”,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
——促進國際交流和對外開放。
一些專家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在全球治理中提出“中國方案”,推動重要國際性學術會議在中國召開,提高了我國在相關領域學科的國際地位。隨著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回國,人才集聚效應日益凸顯,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撬動人才體制機制改革。
“千人計劃”的實施,推動各單位在人才和科研機制上大膽突破、先行先試、新人新策、特事特辦,實現“出人才、出成果、出機制”。許多專家帶回先進科研管理理念和經驗做法,對國內人才體制機制創新產生積極影響。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實行“科學家為主”的管理機制,較短時間內實現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雙豐收,成為國內科研機構改革的“試驗田”。
“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形成了重視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圍,形成了從政策到落地的系列人才保障。”歐美同學會黨組書記、秘書長王丕君說,抓住祖國發展的難得戰略機遇期,當代留學人員不斷書寫復興路上的精彩篇章。
“大磁場”的偉力
從“索我理想之中華”到“興我理想之中華”,把“我的夢”融入“中國夢”
2017年9月12日,G81次,一趟開往中原的“人才列車”,滿載著海歸學子。這一天,歐美同學會在鄭州召開年會,海歸大軍吹響集結號。
美、德、英、法……他們的足跡遍布世界每一個角落;學術前輩、先進青年,他們帶回來最先進的知識、最前沿的理念。
“讓我再講幾句好不好?”“請再給我五分鐘,五分鐘就行。”……他們爭先恐后地發言,傳遞著綠葉對根的情意。
104年前,顧維鈞等人發起歐美同學會,希冀用國外先進的科學文化和進步理念,為國家強盛貢獻力量。可在積貧積弱的年代,多少人報國無門,抱憾終身。
今天,歐美同學會的命運發生了驚人的逆轉。歸國對于留學生們而言,不再是“毅然決然”的抉擇,而是擁抱希望的“欣欣然”。他們成了中國創新創業的領跑者和生力軍。
百年潮,中國夢。
歷史的大潮逐夢浪高。
“從上世紀美國、日本、韓國3個國家的成功趕超看,實行人才優先戰略,是其成功的秘密武器。”孫學玉表示,誰搶占了人才培養、吸引和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贏得了未來。
西方媒體評價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重視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國。中國將其視為令其站在科技前沿、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到新水平的關鍵捷徑。
“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這些強盛的起點在于人才。”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說,面對“兩個‘一百年’”的目標,我們對人才的渴求超乎尋常,我們需要做得更多。
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看來,人才需要“掐尖”。
作為上世紀80年代的公派留學生,1987年底,白春禮結束在美國的留學返回中國。“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他說。
白春禮把當時國際最先進的納米技術研究帶到了國內。29年后,已經成為中科院院長的他,又把王中林——國際上研究納米最優秀的科學家之一,引回國內。
王中林是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他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又因在納米技術領域的基礎貢獻,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這是中國緊缺的拔尖人才。對比美國20多人的實驗室,中科院為他提供了200人的團隊,相同的文化背景、良好的合作氛圍——王中林舍不下如此優厚的科研條件。“回國吧”,2016年,王中林做出了決定。
“人才計劃不是拔苗助長,也不能‘請來女婿氣走兒子’。”在白春禮看來,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培養未來人才,是引才聚才的理想路徑和良性循環。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越來越重視柔性引才。尊重人才流動規律,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回來,我們歡迎;再走出去,再回來,我們還歡迎。”孫學玉說。
不拒眾流,海納百川。引才、育才和推送人才并重,中國不斷為全球人才競相在華創新創業提供沃土。
中國仍處于引才“黃金機遇期”,正在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
2017年的一個夏日,太湖邊的演播廳內座無虛席。一場由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主辦的海外歸國留學人員主題音樂會在這里舉行。
著名海歸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演奏的《梁祝》、吉林大學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團的散文朗誦、演奏家鄧建棟領奏的二胡曲……
“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一首《東方之珠》,也是一部“赤子曲”,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字眼無不叩響在人們心間。
百年前,也是透過這水與天的相連,求學海外的學子們從海上歸來,共同凝聚起全民族千千萬的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千難萬險。大海,隔不斷一位位游子思念祖國的赤誠之情;海浪,寄托著一代代海歸始終不渝的強國之夢。
“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扎在土里。”習近平總書記用的比喻,形象而又深情。
有一種海魚名鮭,不管游到何處,成熟后都會踏上逆水返鄉的旅程,只為心中唯一的夢想——回到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中國夢激蕩最大“海歸潮”。
渦 度 向量 在 我的氣象頻道My Weather Channel - [每日一字---數值預報篇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每日一字---數值預報篇]今明數天都會跟大家說說數值預報不同種類的圖。今日的字是vorticity,意思是渦度,是一個向量(Vector)的物理量。渦度是用來表示氣流的旋轉程度和 ... ... <看更多>
渦 度 向量 在 旋度在Youtube上受歡迎的影片介紹|2022年08月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向量 分析里面三个重要的向量场,这就是梯度、旋度与散度。我们给出它们的定义与物理意义。 ... 旋度和渦度有什麼不同,散度與渦度的區別- 知識的邊界. ... <看更多>
渦 度 向量 在 [新聞] 中國第四代戰機全靠山寨仍不敵美軍專家- 看板Military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原文來源:新頭殼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3-03-27/863811
原文摘要:
中國第四代戰機全靠山寨仍不敵美軍 專家曝 : 缺這2關鍵因素......
中國空軍技術一向以山寨聞名,先透過抄襲海外國防技術,並於國內加以改造,增進優點
、改善缺點,使中國空軍技術有直迫美國之勢。但近日有外媒報導,指同為第四代的中國
殲- 10 戰機因缺 2 大因素而比不上美軍的 F- 16 戰機。
據《大紀元時報》引述,國際知名市場研究和分析及企業增長諮詢公司「Frost &
Sullivan」發表的報告中指出,以色列曾在美國公司的幫助下,研發了類似美國 F- 16
的戰機,但後來研究遭腰斬,但成果卻遭到中國的竊取,形成後來的殲- 10 戰機。
雖然中國先竊取再改進的策略,使其空軍技術突飛猛進,但綜美國《Warrior Maven》與
《商業內幕》報導分析,中國殲- 10 比起美國 F- 16 仍缺 2 大重要技術。
第一,由於中方的研究策略偏保守,往往需要待美俄研究新一代戰機,才能藉此「參考」
研究。此舉,不但阻礙了中國新世代戰機開發的時間,更防礙了其舊世代戰機的「進步」
。
據報導,美國第四代 F- 16 戰機其實一直有利用第五代戰機 F- 35 的新技術進行「升級
」,「升級」後的 F- 16 戰機使用壽命從 8,000 飛行小時延長至 12,000 飛行小時,繼
而為每架飛機增加 8 至 10 年的額外壽命。
第二,除了硬件技術外,實戰數據亦成致勝關鍵。殲- 10 從沒參與過任何實際作戰;相
反,F- 16 卻從 1980 年代起頻頻投入到各種戰場並執行各種任務。
據報導,在小型衝突上,以色到曾於 1981 年藉 F- 16 摧毀伊拉克的核反應堆;大型戰
爭中,F- 16 亦大量投入到兩次伊拉克戰爭,從而獲得各項改進的數據。
專家指出,中美空軍競賽已延續到第六代戰機的發展上,若中國無力解決此兩大問題,美
國短期內恐怕仍是空軍界的霸主。
心得感想:
實戰經驗豐富真的是美系軍武的一大優勢
大量經驗及數據反饋後
美國又有強大的技術儲備能力加以改進
又變得更強大
有點像飛輪效應.......
注意事項:請注意版規內容。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3.53.21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ilitary/M.1680188170.A.991.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