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英國後我看見的東西 #希望自己大學就知道的事 #希望自己高中就知道的事 #希望自己一出生就知道的事 #文超長慎入
另外打了一篇關於前面分享半路出家的矽谷軟體工程師的文章,不然那邊已經很長了,還要另外看完很長的心得,應該很累。
不知道大家看完了故事的想法是什麼。
看了作者的粉絲頁,顯然也是非常有人氣。其實我想說的是,對於很多人來說,像是幾年前的我,看了以後大概會覺得,這條路是遙不可及的吧!
雖然作者一直提到自己只是個普通人,自己是半路出家,自己艱辛的路程,但在台灣已經可以說是人生勝利組了。
來英國後,很多想法都改變了,以前看不見的東西,或者覺得遙不可及的東西,現在好像都沒那麼遙遠。
從小名列前茅、考上台大化工,這要是發生在我家,大概已經會是讓我爸媽可以到處去說嘴的事情。不知道該說這是城鄉差距還是因為我們是井底之蛙。
這邊並不是想要戰什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每個人的能力也不同。一路走來我一直覺得,看看身邊的人,總是覺得自己大概是在作夢或者無比幸運吧!
就像作者說到,在矽谷,自己身邊的人都是名校畢業,血統純正之類的,其實看到以後我都很想說,難道在台灣你不是名校畢業,血統純正嗎0.0? 在台灣,你已經是在台灣的頂端了,所以看見的東西跟其他人不一樣。應該說,現實生活中,就好像線上遊戲裡的世界一樣,當你在新手村的時後,遇到的人都是低等級的人,然後當你到100等之類的,你身邊的都是100等的強者,這個時候如果出現了110等的人,你就會覺得對方很強之類的。(雖然這個比喻可能不太好。)
不知道為什麼,「#小池子裡的一尾大魚」,這句話一直讓人想起,即使我根本已經記不得到底是哪一本國文課本裡面的哪一個作者寫到的,我只記得是作者的爸爸跟他說的,但這句話一直烙印在我心中。(小時候沒有好好念書沒關係,只要記得有用的句子XD)
其實我從來都沒去過美國,我也不知道矽谷長什麼樣子,或許是待在英國很安逸,在劍橋的生活很安全又舒適,人家又常說什麼劍橋就像是歐洲的矽谷之類的,所以我也沒有特別想去美國生活(觀光可能可以考慮)。
還記得念研究所的時後,有人和我說,他覺得在英國找工作其實滿容易的,比美國容易多了(比較級),但那個人後來回台灣了。可是對當時的我來說,在英國找工作已經是萬般艱難了,聽起來當然也是覺得很刺耳,雖然說是這麼說,但我又能怎麼樣?沒有任何的相關工作經驗,大學也不是理工科的。(說真的連在英國都沒有人認為歷史系畢業會跑去寫程式,一般他們文科的就會一路在文科世界打轉居多)
我記得當時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我去買了他們高中的數學課本,因為即使是畢業生等級的工程師的工作,都要考簡單的數字能力測驗(有點像我們國高中數學那樣),對很多人來講可能輕而易舉,但我還是花了很多時間練習。
來英國以後,發現長期留下來工作的人,幾乎也是台灣頂尖大學畢業的人居多,多到可以組成同學會、校友會等等之類的,當然這也是好事,代表來英國工作生活的人真的好多好多。有時候自己也會想,自己看見的世界真的改變了很多,以前在大學的時候,身邊的人幾乎沒什麼人想出國,大家都說我們都是一科殘廢才會考上這間大學.......即使學校有好多交換學生的機會,大部分的學生卻只會申請去大陸,因為不用考多益。光是畢業要多益成績這件事情,就搞得大家很苦惱。
反觀這些在台大根本不可能發生的。真的就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那些在台灣頂尖大學生活過的人們應該會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他們總是一直朝著像往國外生活的目標前進,或者嚮往去更遙遠的地方生活,挑戰困難的工作,因為身邊的人都是如此,這些事情也看起來是如此的平凡。
然後,以前在我的大學,當你跟其它人說你想出國念書時,大家只會跟你說「加油」,除非你家有錢,不然根本不會有多少人想像我一樣,堅持去搞什麼留學貸款,然後一路走到現在(遙遠的還款道路)。但之所以會這樣,也是因為當初去聽了一堂通識課,通識課的國文老師是東華博士班的學生,他說了原本自己都看好留學貸款要出國,最後還是留下來了,以及我的國中班導,他的夢想是出國念美術,他說了自己以前很努力兼兩三份工作,存了錢,很想出國,最後還是把錢在台北買了間小套房,然後結婚生子。那些人的遺憾,都成了我心中的動機,就是,難道像我們這樣的背景,就沒有機會達成夢想嗎?那這樣我老的時後會和他們一樣後悔嗎?
在台灣似乎已經沒什麼翻身的機會了(當時我是這麼想的),畢竟當你已經上了大學,念到了大三、大四,基本上事已成定局,出社會工作以後,更難去翻轉你原本的局勢。
從來我都不覺得,自己可能在寫程式或在電腦相關方面特別有天份,我也覺得看文件很煩,我喜歡看動漫、打電動、逛街、吃美食,和大家一樣,也不是一個工作狂(除非我做自己很喜歡的事情),常常也覺得好煩喔,為什麼薪水不能多一點。
我沒辦法像那些很厲害的人一樣,一直想要讓自己變強,一路拚到矽谷,或者一直想往上爬,一直努力精進自己(大部分時候我努力的學習或看書,也只是因為現實所逼)。常常我只是想,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也許是有點安逸耍廢的日子。
我想要說的事情很多,但總是不知道該怎麼說。
很多事情是非常無比複雜的。這些事情牽扯到,台灣整體的社會發展、政治社會文化、教育,階級複製,產業。並不是只是單純的,小孩能不能考上好學校以及出國念書工作,跟家庭背景的關聯性而已。
而且這件事情,並不是只有發生在台灣,是發生在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國家,即使英國也是如此。
如果出生在一個鄉下地方(例如基隆市),爸媽只是很普通的人,普通到可能會跟你說,好好念書,考上台大,然後看你的科系是什麼,假設是文科可能叫你考公務人員,假設是理工科可能就會一路支持你念書,尊重你的決定,即使根本不知道不了解你在做什麼,如果是商科就會希望你找間穩定的大公司進去工作。 如果是女生,可能快要三十歲了就會希望你快點結婚,或者有穩定對象就會趕快希望你結婚,如果是男生就會問你,有沒有交女朋友,幫你準備聘金聘禮娶老婆。
如果你考上了清大或交大的理工科,畢業後進去聯發科或台積電或竹科大廠,爸媽也會覺得很驕傲,然後你可能在那邊沒日沒夜的工作,努力存錢買房子,希望賺錢好好孝順辛苦的爸媽,或阿公阿嬤。漸漸地你成為了科技新貴,你很努力地賺錢,為了要給家人好的生活,結婚生子之類的。
如果考上了普通或所謂後段的國立大學,家裡也會覺得,還好是國立大學已經很努力了,然後也是想辦法進入大企業工作,或中小企業,走類似的人生。
如果考上了私立大學,或者所謂的排名不太好的大學,家裡也是會覺得,好了,這樣也沒辦法了,那就趕快學習一技之長,看看能不能找份穩定的工作做做,也是努力朝向和前面兩條路的人生前進。
看完自己打的文字以後,都覺得可以畫一個流程圖了。
然後在這些人當中,有多少人可以跳脫這個流程圖? 追求自己想過的人生,甚至會想到我要出國,我要挑戰世界的舞台?大部分的人畢業以後都還在還大學跟研究所的就學貸款,過著每天上班下班 加班熬夜的生活。
我覺得自己算滿幸運的, 家裡不用靠我養家活口,另外也因為我的阿嬤總是告訴我他去夏威夷旅遊看到的事情、去美國旅遊看到的事情(好像退休以後跟我阿公兩個人跟著宗親會一起去的),後來我阿公掛了以後阿嬤常常懷念,但也是因為這樣讓我很想知道世界長什麼樣子。
(阿公阿嬤都沒念過什麼書,因為戰亂,家裡貧困,但阿公很努力自學,算是識字,後來阿嬤才去念了補校,學國語)
反觀我的爸媽,雖然念到了五專、大學,但是卻非常無比的保守,總是希望我找個好人家嫁了(最好家裡有房子),然後考公務人員,沒事不要念研究所,念那麼多書幹嘛。
即使我們家是這樣,但從小學到國中,我們家已經比同地區的大部分的同學的家庭環境好很多了。
小時候也常常有書可以看,要買參考書、自修、課外書也可以買,甚至小學還可以去芝麻街美語學了快兩年,已經比其他同齡的小孩好很多了。
從小學以來,家裡也已經有電腦、印表機,這些東西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那些東西,我也沒辦法用ADSL,也不懂網路的重要性,也不懂電腦是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由此可見,我大概比同地區的一些小孩,更有機會跳脫那個流程圖。
接著,即使沒有考上台北的明星高中,也進所謂的基隆第一志願,爸媽雖然不太高興,也就算了。高中時期,我的課業表現也不太好,也不太想去上學,也覺得念書很煩。學測考得不好,指考也沒好好念書,其實到現在我也不懂,當時為什麼念不下書呢?即使一直去圖書館,即使一直和同學揪團念書,即使知道自己應該要努力考上台大。
另一方面,高二的數學老師說,高一的數學老師沒教好,高一的數學老師說,國中的數學老師沒教好。但事情是,時光也沒辦法倒轉,他們說那些也沒什麼用,所以我數學學測和指考還是考得很爛。
其它科目,英文也普通,我最喜歡的還是國文跟歷史,但國文我偏偏又很討厭現代散文和現代詩,不知道為什麼.......比較喜歡的大概是作文吧!
剩下喜歡的是美術,可是除了美術課以外,平常也沒什麼機會可以接觸到,根本不可能跟其它學過畫畫的同學比,更不用想說去考設計系那類需要術課考試的系。
於是大學就自己填了喜歡的歷史系,就這樣了。
然後爸媽又吵著叫我轉系轉學,說什麼歷史系畢業會沒工作(這句話自從我考上歷史系以後不知道聽了幾百萬遍),我說可以去博物館啊! 也是公務人員啊! (之後他們就一直叫我考公務人員)。
我媽一直想要我念財金或會計系,其實商科我實在沒甚麼興趣,比較想念的大概是國際企業或者資管、企管那類的。我一直對電腦很有興趣(當時認為),然後因為不知道從哪個時候就想要創業之類的,或想當高階經理人,所以想念個國際企業(其實也不知道裡面在幹嘛)。
後來就雙主修了國企,經歷了一些挫敗,其實到最後自己也覺得沒什麼興趣,應該說覺得那些,商業策略滿有趣的,但實際上還要念會計、經濟、財務管理,然後一大堆分組報告,也覺得那些東西都很主觀。期間也是滿心灰意冷的,但是為了混個文憑,出社會好找工作以及對爸媽交代(畢竟他們還是給了微薄的生活費),還是得努力混到畢業。然後也覺得自己應該去努力弄個實習,參加了華碩校園CEO那個計劃,然後從此覺得自己好像沒什麼價值的廉價工讀生,又一次心灰意冷。
然後緊接著又推甄研究所失敗,韓國交換了半年學生回來,只好先隨便找份工作做,一邊準備來英國念書。
期間,我的代辦一直擔心我會放棄,他說很多人工作以後就放棄出國念書了。當時我心裡想,怎麼樣都不可能放棄,要是放棄我就要一輩子領28K了。期間也經歷了在外商公司看到的人情冷暖,台灣人被外商壓榨,高階主管幾乎都是海外外派,看似著在外商公司工作的光環,實際上領著28K還要犧牲生活品質。
寫著寫著連我自己都在想我的人生怎麼這麼悲慘,同時還要跟當時男友的爸媽吵架,我爸媽吵架,各種吵架,當時男友的爸媽也是傳統型的,想要找乖乖牌媳婦伺候他們,又覺得我配不上他們兒子,各種搞破壞搞分手,搞到兩家爸媽都一直吵架,搞到我媽都要去報警= =(大概跟台灣鄉土狗血劇情一樣)
還好我本來就不是一個很重視感情的人,因為當時工作累得跟狗一樣,還要準備考雅思,擔心留學貸款,根本已經無法分心去搞那些事情,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馬斯洛的基本需求都滿足到,自己都快要餓死累死了,怎麼有辦法去思考其它的問題,什麼自我成就。(雖然胖子說那些心理學大師都沒有科學根據 不足採信就是了)
在這樣的狀況下,也是一路上很慶幸得自己果斷的做出一系列的決定。
如果現在要來回顧說,希望自己大學就知道的事情,或者希望自己高中就知道的事情,好像也不算太多.........因為如果當時就知道很多事情,今天大概也不會一路走到這裡,做出那些決定吧! 如果我一開始就念了資工系,可能就會去普通的公司當工程師,領著比做海運多一點點的薪水,過著偶爾去吃大餐、打桌遊、加班的小確幸生活,然後跟男朋友結婚生子之類的我猜.......
如果要說希望自己以前就知道的事情,我大概會說,希望自己在Durham念書的時候,努力一點,認真一點,以及剛畢業去工作的時候,積極進取一點,努力的跟同事多social 一點(雖然這個也很難啦!) ,然後多念一點英文,法文,多認真做一點事情?
目前回顧自己過去的人生,大概只有在英國這段日子覺得要改進,在台灣的日子其實都覺得是必經之路啊!
其實來留學的時後,認識的朋友們,有滿多都是家裡本身條件還不錯,爸媽也希望他們出國留學。有一個日本朋友和我說,以前有些霸凌他的人會說,還不都是因為他家有錢,所以可以去澳洲念書,可以去英國念書,可以好像有成功的人生,其實他根本什麼都不會。
所以我也不想說自己好像很努力之類的,別人都不努力,我相信那些家庭背景比較好的人,也是很努力的在他們的路上走。
也看過很多人,雖然家裡不錯,也不會跟家裡拿錢,一路打拼。
就像那些考上頂尖大學的人,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會覺得他們優秀,也是因為他們可能從小就是很認真努力的人,所以才名列前茅,可能我們在打電動的時候,在看漫畫的時候,他們都在家裡念書,當然也有很聰明的人,可以邊打電動看漫畫、參加各種活動、興趣,還是考上了頂尖大學。
我並不喜歡去做人跟人之間的比較,因為被什麼好比的,胖子也常說,他並不覺得劍橋大學畢業的學生有比其他人優秀,就只是他們可能比較幸運,可能從小環境薰陶,可能就是家裡有錢念了私立學校,可能就是剛好面試官喜歡他們? 各種可能性,但絕對沒有誰比誰優秀這件事情。(大概自從二戰以後他們很怕這種優越感?!)
這篇文章我主要想表達的還是,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視野就會不同,所以那個作者上了大學,就像小池子裡的一尾大魚,他的每一段挫折,也都是因為小池子裡的大魚去了大池子或者大海,遇到其它更大的魚,所以才會有這種感覺。
可是如果把他放回台灣這個小池子,他已經算是超級超級大魚了!
所以即使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很廢,自己跑到某個小池子裡可能會變成大魚?!
應該說我常常寫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所以才說是廢文XDDD 看得懂了人大概就看得懂吧!哈哈哈
「清大雙主修科系」的推薦目錄:
清大雙主修科系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交大沒有小朋友…………
交大首辦特殊選才,校長張懋中: 要找到「會發問」的未來人才
作者:王韻齡 (親子天下)
2017-12-15
交大首辦特殊選才,校長張懋中: 要找到「會發問」的未來人才
曾千倚攝
不用考學測的特殊選才已經成為升大學正式管道。交大校長張懋中認為,目前高中升大學考試方式卡住了教育改革,需要趕快改變。他建議國中小家長,不要讓孩子的學習被考試綁住,要增加動手做的機會。
交大今年首度舉辦特殊選才,「百川學士學位學程」不看學測成績,要招收在各領域表現傑出、一般教育體系教不出來的學生。百川的學生入校後,可自由修習所有學院專業課程,第一屆招收20名學生,今年11月已經放榜。這個計畫雖然招收人數少,但是在台灣日益成長的實驗教育界,卻引起轟動。今年特殊選才已經成為大學入學正式管道之一,招生人數擴大到全國,共招收550名。
今年最讓人關注的就是交大百川計畫。交大校長張懋中是台大學士、清大碩士和交大博士,但長期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機系擔任教授,兩年前才回台灣擔任交大校長。或許因為長期在國外教書,外表斯文的他講話非常的直接坦率。「家長跟我說『校長,我們家的小朋友不能睡上鋪⋯⋯』我太驚訝了!在國外沒有人稱大學生是小朋友,我只好跟家長說:『交大沒有小朋友』」。
張懋中自己是台灣本土博士,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當年去美國申請教職時他非常沒有自信,家人朋友擔心:「你這種土博士,人家會要嗎?」但是後來發現,在美國是看能力,「很多人問我要怎樣把台灣的大學建立成一流的世界級大學?我告訴他這很容易,只要在意三件事情:你的教授是哪裡來的呢?你的學生是從哪裡來的呢?你用在教育上面的經費多不多?」
百川計畫是交大要找到多元人才和不一樣大學生的一個重要策略,這樣的招生方式,將可能如何改變台灣的大學教育,國中小的父母又該怎麼看待教育的未來?
以下是張懋中接受《親子天下》專訪,以第一人稱敍述如下:
兩年前我從美國回台灣,接任交大校長,就一直想推動新的升學方法,不要只憑一次性的學測、指考就決定大學的選才,改成高中每一學年結束時,由大考中心命題,做一個全國性的考試,高一考一次、高二考一次,不需要一直重複去記憶三年內教過的內容。到了高三畢業前,只做一次綜合式的能力測驗,來看出學生的性向,接著申請大學。當時與會的大學校長們對此構想都鼓掌叫好,但教育部考量很多,沒辦法落實執行。
目前考招改革幅度太小
在我來看,現在的考招方案改革幅度都太小,都只是「小鍋小灶」式的,怎麼改也都有人不滿意。但既然我的想法被招聯會視為「太激進」,無法接受,我們交大只好自己辦百川。
身為國立大學校長,觀察到現行實驗教育只做到高中,我們希望讓實驗教育學生及在家自學生,也有機會進入國立大學,海納百川,因此將這個計畫命名為「百川計畫」。
我們現在辦大學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學生的一致性太高,今天收進來的是A生或B生,其實沒有什麼很大區別。我們必須用不同的方法取才,否則永遠取到的都是一樣的人;而一個「太均勻」的環境下,不可能產生多大的創新。
今年是交大特殊選才百川計畫第一屆試辦,我們要收的是在各領域表現很傑出、一般的教育體系教不出來的學生。不一定要經過學測,只要能用各種方式證明,自己的英文或是數學,或音樂特別好都行。
今年共500多人報名,只收20人,入選者有的是辯論比賽常勝軍,有的已經建置專業網站、批判能力強,也有外交尖兵、網路作家,還有國際機器人比賽冠軍等等,這些偏才學生平常是無法藉由一般考試進交大的。
特殊選才目的在鼓勵不同想法和背景的人一起加入交大,這比什麼都重要。
我身為交大校長,最關切的是未來10年、20年,我們的學生要在社會上生存,需要的是什麼能力。大學考招方式如果不改革,大家只想守住現況,但整個世界卻在快速轉變,人才的養成接不上未來改變的趨勢,這是很危險的。
台灣學生要多動手做,不要被考試綁住
你問我可否給國中小學生建議?我想只是建議應該沒什麼用,最主要問題卡在高中升大學的考試方式,年輕人長期被考試綁住,花了太多時間在準備考試上,沒有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專長。
有調查顯示,過半大學生不喜歡自己選的科系,我想即使在交大,也差不多是如此,像是在computer science(資訊工程)相關科系裡,卻有學生不喜歡寫 code(程式),那他很可能就在這裡浪費了4年,出了社會也還是不喜歡寫程式。
我們工科精神是以動手做為主,當年在美國任教時我就見識到,學生實驗室一間間從傍晚開始呈現爆滿狀態,24小時燈都亮著,學生主動相約做一個機器人或是太陽能自動車,但我們這裡的學生,如果你叫他做一個課外的專案,絕大多數人的意願是零。你不覺得有很大的文化差異嗎?
台灣學生往往只想達成學校規定的最低要求,念什麼科系並不一定是真有興趣;如果國中小學生可以改成3點放學,就有很多時間去探索,不至於長到了18歲,看來還是像個5歲孩子。
不要讓18歲的大學生看起來像5歲
每年開學都有家長跑來找我說, 校長,我們家的「小朋友」不能睡上舖,會掉下來;也有人在公開的場合要求學生宿舍床上要放張小桌子,方便小孩做功課,但另一位家長又堅持這樣絕對不行。我實在太驚訝,在國外我不曾聽過有人叫大學生是「小朋友」的,只好教育家長們,來到交大的學生都已經長大成年了,「這裡沒有小朋友」,以後像這樣的問題,別再提出了。
我非常希望能引進一批學生,有能力在課堂上主動發問,最好還用英文發問,來帶動全校其他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他們可以打破系所限制,例如資工專長學生也去選修英美文學,因為跨領域、雙主修人才將是未來主流。
我認為與其開放實驗大學,不如鼓勵所有大學,敞開大門歡迎非體制內的學生,為他們創造一條出路。
百川計畫會一直辦下去,我不會以未來有多少學生念到畢業,來定義它是否成功。大學生可以提前修滿學分畢業,也可以休學去創業,都有無限的可能,無論如何至少我們嘗試過了。
張懋中小檔案
現任:交通大學校長
經歷: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機系教授。2015年12月獲選為美國發明家學會(NAI,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 的發明家院士(NAI Fellow),2015起擔任國立交通大學校長。
特殊成就:研究專長是高速半導體元件,在通信、雷達、攝像等系統開發和實際應用領域,是首屈一指的權威代表。
學歷:台大物理學士、清大材料碩士、交大電子工程博士
歡迎特殊人才, 同行致遠!
清大雙主修科系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清華紫荊季科系博覽會熱鬧登場 展現系所特色及發展
「2016清華紫荊季」科系博覽會活動4月30日盛大展開,來自全台近3000位高中生參觀清華校園,由清大學生角色扮演鋼鐵人、刑警、神機妙算算命師等亮眼造型,穿梭活動會場,為高中生解說學系特色,各學系攤位亦安排熟悉個人申請的學長姐,分享準備第二階段甄選的經驗,吸引前來諮詢的高中生絡驛不絕,並由小清華專班以人聲傳唱太巴塱組曲的悠揚傳古謠及婆娑舞蹈為活動圓滿閉幕。
清華大學教務長戴念華表示,清華紫荊季的年度盛事「科系博覽會」已邁入第六年頭,是仿效國外OPEN DAY的開放校園概念,除讓高中生體驗大學生活,亦讓民眾親身感受清華豐富的學術氛圍和校園資源。今年共有超過50個攤位參展,各學系及社團均各出奇招拉抬人氣,工工系扮成刑警,中文系穿上旗袍為參觀民眾解說學系特色,理學院學士班開放體驗電流急急棒,資工系搬出獨家開發的遊戲程式,動機系DIT Robotics團隊祭出機器人,物理學系開放體驗范氏起電機,琳瑯滿目的活動,引起許多高中生、家長聚集圍觀。
國立屏北高中小清華專班特地從屏東北上,在閉幕式帶來精彩動人的原住民人聲樂團及舞蹈團表演,原住民悠揚的古謠,穿梭在流行音樂的世界裡,隨著動人旋律,帶領大家徘徊在無邊無際的音符領域裡,逐步踏回屬於夢的故鄉。八八風災過後,清大生科系教授李家維及歷史所黃一農院士籌組「小清華計畫」,結合「住宿學院」住宿理念,協助小清華專班的課程設計及輔導,小清華專班年年遠從屏東北上參與紫荊季和清大師生同樂,並讓小清華專班的學生體驗大學的生活。
紫荊季當日舉辦的專題演講,特別邀請頗負盛名的清大教授戴明鳳現場DIY體驗感受零下196度C 超低溫液態氮的奇幻世界、清大教授兼招生策略中心審查委員王潔開課,傳授書審資料的準備方法,吸引不少民眾現場報名,並獲在場高中生及家長熱情迴響及詢問。
清華今年規劃九條導覽路線,同時開辦校友會一日營,讓高中生實地參訪清大美麗校園,並深入了解各學系的師資專長、研究領域及未來發展方向,感受一日清華人的生活。當日全校開放系館、實驗室及圖書館,現場亦提供跨領域多專長、雙主修、輔系、跨院系學分學程、國際及兩岸交流、宿舍與生活資訊等相關諮詢,每年吸引許多千餘名各地高中特地包車參加,清大提供的免費接駁車更幾乎班班客滿,顯見國內高中生主動參與科系博覽會,想深入了解學系差異性的意願提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SNwZ7VV_xc&feature=youtu.be
清大雙主修科系 在 關於雙專長的問題 - 清華大學板 | Dcard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2019年6月25日 — 而且我查了一下發現輔系還有雙主修都是有條件有門檻的、需要修的學分也更 ... 這代表用一般科系進入清大的二專設定是在第二學期開始後,但院學士班 ... ... <看更多>
清大雙主修科系 在 清華新生領航營- 【本篇抽獎|雙主修?輔系?第二專長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本篇抽獎|雙主修?輔系?第二專長?】 #風城清華人X手目耳眼鏡#本篇抽獎冒險者們不用敲碗了!今天GameMaster就要帶大家認識清大的雙主修、輔系與雙專長制度~ ... ... <看更多>
清大雙主修科系 在 Re: [討論] 關於轉系/雙主修你應該知道的事- 看板SENIORHIGH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對上一篇文裡面的內容想就自己的經驗說明一下
我們學校雙主修申請要有連續一年成績單,兩學期GPA均>3.4(平均80.25分)
一般學生每學期上限25學分,超過要申請(審核成績+系主任同意)
自己是2類雙主修1類組科系,轉系不清楚詳細這裡就不討論
1.心態方面
: 進了大學別人晚上找你唱歌/吃宵夜/看電影
: 你能回答說:「不了,我得看書」嗎?
: 可以做到的話,恭喜你 我們可以講到第二點了
: 至於雙主修的同學倒是沒啥成績壓力的問題
: 不用汲汲營營把成績維持在前段班
: 但課程會比身邊的同學要忙也是鐵打的事實
: 所以一樣,摸著良心問自己讀書的態度如何
讀書態度這部分,每個人上大學之後的目標不同
有的人很認真念書,有個人只求C-有過就好
基本上要達到雙主修的門檻不用汲汲營營到什麼程度
我也是常常和別人去出去玩、吃宵夜、運動之類的
當然如果你只想唸書那就是個人的問題
或是你得要無時不刻都在念書才能去申請雙主修
那我覺得你可能要評估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這樣,因為門檻只是最低限度,
如果為了達到申請門檻而這樣,之後會更累
2.課程
每個學校每個系的課程性質和loading都不太一樣所以不去做比較
這邊不評論
我們雙主修畢業門檻是兩邊系上必(選)修課程修好,以及總學分最低168就能畢業
平均每學期21學分 如果低年級時多修一點高年級的時候也只要10幾學分就可以了
當然最低168這個數字還是取決於你雙主修的組合
有相同或是類似的課程基本上系上都會承認(像是微積分之類的)
如果兩個系的課程差異非常大,是有可能超過168的,這就是你的考量
既然是對兩個學系都非常有興趣,當然就只能努力多修一點課
但如果雙主修科系才是想要的,我覺得不如轉系比較快,還能少修一些自己沒興趣的課程
: 至於雙主修的同學
: 每學期大概需要28學分才能準時畢業吧
: 想想一般人大三修七門主科21學分就可以在期中期末把人整到不要不要的
: 你還要比他多修3門課
: 這樣的感覺有稍微體會了嗎?
: 前幾天看到一句挺中肯的話
: 雙主修喔?
: 看你要比同學晚一年畢業
: 還是要跟同學一起準時畢業然後七天後回家
: 當然上面說的是誇張了些
: 不過每學期都28學分不是開玩笑的
: 請打算雙主修的同學三思
: 轉系基本上也有一些這方面的問題,不過沒有這麼嚴重
: 總之就是轉系成功之後
: 你要回頭去修完他們大一的課程
: 每學期多個三五學分應該很快就補上了
: 問題不大
: 但,有那麼容易嗎?
3.衝堂
衝堂問題我想這沒什麼爭議
基本上就是運氣問題...
: 4. 人際資源
: 講這個很現實
: 但前面其實都可以靠自己的心態克服
: 這個卻是最難只靠自己的
: 簡單來說就是你的朋友啦
: 大學建立好的人際關係差在哪?
: 就是作業不會有人教
: 作業很麻煩要得到答案
: 考試有考古題看
: 期中期末一起看書互相指點迷津
: 問一下學長姊可能就不用花錢買課本
: 分組報告有人找你不用跟不認識的雷一起
: (相信我,分組報告遇到雷只要一個,就足以讓你想著要不自己去撞牆不然就是掄著他的
: 頭去撞牆了)
: 這些從大一開始就已經發展的差不多了
: 身為轉系/雙主修來的你
: 在學業已經比其他人要忙了
: 能保證自己還能建立好的人際關係嗎?
: 更簡單說就是
: 大一的時候人家已經有自己的團體了
: 你只是突然進來的
: 甚至可能沒有直屬學長學姊
: 你的資源就是天生比別人要少了一些
: 除非你還願意除了念書再多花時間經營人際關係
: 否則…ㄏㄏ
: 以下真實案例
: 我朋友A系雙主修B系
: B系的課停課他總是沒收到通知白跑一趟
: B系要參訪他也會是最後一個才知道的
: 總之就是諸多不方便
我想人際問題這因人而異,就算不是外系生各校自己系上應該也是有所謂的「邊緣人」
我自己在修非本系的科目後也認識了不少外系的同學
至於停課和參訪沒被通知到我想這是老師和助教的疏失
: 好了講到這裡也打了一個小時了
: 希望心裡抱著轉系/雙主修的同學能真的仔細想想
: 就結而論就是說
: 如果只是因為單純考不上你心目中的校系的話
: 還是趁早放棄拼指考吧
: 連指考幾個月都不願意去努力
: 不要說你能克服上面那些種種眉角
: 與其在那邊找時間給自己虛偽的寬容
: 還不如下定決心再拼一次
: 誰知道指考會不會結果更好呢?
: 祝大家順心順利
: 多思考自己要的是什麼
: 謝謝大家
給要雙主修/輔系的同學們
如果評估自己的能力之後下定決心要雙主修就努力去做
但也不用因此去放棄一些事情,可以多嘗試一些事情
推 sophia810130: 看來分配要改成這樣:社團0 愛情0 人際5 課業5
我沒有參加社團,校隊一週練5天不知道算不算社團的一種
所以本肥宅的分配大概是這樣啦(總共10分):
社團3 人際2 課業2 耍廢3 休息0
你說愛情? 就說是肥宅啦
給要雙主修/輔系的同學們
如果評估自己的能力之後下定決心要雙主修就努力去挑戰吧
但也不用因此去放棄一些事情,可以多嘗試一些事情
--
加羅瓦(Galois)有一天在湖邊閑晃的時候,不小心把他的群掉進湖裡,湖面出現了一位女神
女神:你掉的是我左手中的環呢?還是右手邊的體?
加羅瓦:不,不是,我掉的是我的群!
女神:很好,你很誠實。(女神說完之後就沉進去了)
加羅瓦:orz 喂~我的群呢?
(女神又浮起來) 女神:你又不是阿貝爾 (Abel) ,你的群我不能交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4.206.13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492811812.A.0E4.html
※ 編輯: candog (140.114.206.139), 04/22/2017 06:01:00
我有認識的雙EE 3.6X
數學系大一這樣大概就排前面了
每個學校的情形可能不太一樣
而且我覺得GPA分布這種東西對各個科系生態不同其實很不公平...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