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佳品藏廟中,造型講究雕工細【新港水仙宮】龍柱介紹
笨港是由笨港溪(今之北港溪)南北兩岸同時發展出來之城市,對外通稱笨港,本身卻再分成南北二港,是清代乾隆以前,臺灣中南部的重要貿易港口。因為與大陸間的海上貿易活動頻繁,當地百姓除信奉媽祖之外,也奉祀水仙尊王—帝禹於新港水仙宮。
乾隆4年創建的水仙宮,原址位於九莊笨港街上,直至乾隆45年(1780),才由貢生林開周倡議募資重建,正殿的龍柱也是他捐贈的。嘉慶8年(1803),笨港溪氾濫,河床改道,沖毀原有市區,水仙宮遭到水難。嘉慶19年(1814),水仙宮重建於今日南港村現址上,其中部份構件仍沿用乾隆年間原物。
筆者第一次拜訪水仙宮的時間是晚間,而水仙宮有一對清朝乾隆時期的龍柱,最大特徵是有乾隆年間的題款,紀年款是「乾隆庚子年吉旦」,捐贈款是「貢生林開周喜助」,是對黑龍柱,所以是乾隆時期興修的遺物,且以柱體高度來看,原本即是屬於置於正殿的龍柱。
雲紋多數是以平行的淺浮雕或線條表現,火球的位置距離也不相同,公龍的鬃毛有三條,母龍則有五條,下巴沒有龍髯只有短鰭,兩龍的頭部造型略微不同,且傾斜的角度也是不同,又公柱幾乎不見波浪紋,且前腳是站在雲端上,母柱下的波浪紋只是略微出現,母龍也是站在雲端上。不過視覺上還是公龍站在高處。柱體是上下略窄中間略寬的柱形,後腳是向上向下展開,並抓住雲朵。屬於寬舌,龍頭下巴沒有三條龍髯,而是臉鰭,角亦有圓點。
https://tom20030208.pixnet.net/blog/post/311626871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83年6月9日,在廣州解放北路象崗的建築工人在挖地基時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後經勘查,確定該墓屬於西漢時期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在第二代南越王趙眜的陵寢原址上修建而成,簡稱南博的博物館占地面積為1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8500平方米。展覽區經過設計,一...
淺浮雕 在 梁震明 Liang, Chen M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北劍潭古寺龍柱介紹】臺灣北部歷史最悠久的古廟之一
位於台北自強隧道附近的劍潭古寺,目前是台北市定古蹟,曾於大正13年(1924)改築,並由陳應彬主持,但是昭和12年(1937)又遭受拆遷命運而被迫搬移至現址。
有一對雙龍盤柱,殘缺的十分嚴重,柱上有孔,右柱下有鰲魚,左柱雲紋是平行的淺浮雕,右柱則是上下佈置且用淺浮雕及陰線紋表現,柱底有蝦(左柱)與蟹(右柱),雖然柱上無捐贈紀年款,但依據其鼻型等特徵,筆者認為應是大正13年(1924)左右的作品。
大正年間的重修是由陳應彬所主持興修事宜,顯示雙龍盤柱的出現,與陳應彬關係密切,也讓雙龍成為當時台北廟宇最流行的柱例,最後影響至全台灣。
為何多數擁有日治時期龍柱的廟宇多用鐵欄保護其所擁有的龍柱?我們只要見到劍潭古寺的案例便能理解,這種高鏤空的作品都是非常不利於搬運,且容易損傷。
如以此對雙龍盤柱的工法與附屬造像選用而論,似乎是泉州惠安派作品,因為柱上有穿鑿孔,柱下有蝦、蟹等造像,但左右柱在雲紋及柱下神龍額型、腿鰭長度與腿上火焰紋等部份造型上又有明顯不同之處,尤其是左柱留有明顯的潮州派作風,也因此極有可能是泉州派為主,潮州派為輔的作品。
https://tom20030208.pixnet.net/blog/post/311766887
淺浮雕 在 曹登科直播代購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7月29日明晚8点,周旺大师玉雕专场❣️
❗️超美玉雕大赏,等你来❗️
周旺 ,1984年出生在福建省莆田木雕之鄉,2004年從事玉雕行業。現任四會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師從玉雕名家林成洪老師,刻苦學習,不斷探求玉石雕刻技法。
擅長佛教題材、人物的創作,他的作品將佛教精神內涵與玉雕藝術緊密相連,人物造像簡潔而不失佛教的韻味。
創作的度母造像藝術為例, 以淺浮雕的雕刻手法,遵循藏傳佛教度母造像藝術,法相慈悲莊嚴,人體結構、形態等要嚴格遵循唐卡藝術。
作品顏容端正,法相寂靜、殊妙莊嚴,現慈悲相,左手拈烏波拉花,右手結施與願印,象征施於一切眾生無畏、慈悲滿願,猶如慈愛的母親,拯救獨子一般。
淺浮雕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983年6月9日,在廣州解放北路象崗的建築工人在挖地基時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後經勘查,確定該墓屬於西漢時期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在第二代南越王趙眜的陵寢原址上修建而成,簡稱南博的博物館占地面積為1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8500平方米。展覽區經過設計,一般可以沿綜合陳列大樓—>南越王墓原址保護區—>主體陳列樓的順序來參觀。博物館的整體布局以南越王墓遺址為中心。古墓原址上蓋是採用鋼架結構和鍍膜藍色平板玻璃材料,取漢武帝茂陵覆斗形封土狀,製成的防雨防曬的保護棚罩。外圍環繞寬2.5米,周長為176米的方形連廊。進入保護棚,即可看到墓葬的上部結構以及回填夯土。中間有一條通往墓內的通道,連接陵墓的前室,參觀者可直接下到墓內觀察。綜合陳列大樓位於博物館入口的最前端,門口有由1300多塊紅色砂岩砌成的兩堵紅色砂岩石壁,高12米,寬35米。綜合陳列大樓面積4396平方米,共三層。一樓為服務台、遊客中心、貴賓廳、錄像資料廳、紀念品銷售廳等。二樓為藏枕專題陳列及展廳,三樓是臨時展覽,會不定期更換短期主題展覽。南越王墓原址保護區出口外為主體陳列樓小廣場,廣場上有三座仿巴黎羅浮宮的小金字塔狀藍色玻璃光棚。主體陳列樓位於博物館的北側,總面積4262平方米,共兩層五個展廳。絲縷玉衣是南越國文帝趙眜的殮服,為中國目前出土完整的西漢玉衣中唯一的一套絲縷玉衣。角形玉杯,是中國西漢時期的玉器精品,該角杯出土自墓主棺槨頭箱。用一整塊和田青玉雕而成,微透明.局部有紅褐色沁色。外形呈犀牛角形,口橢圓微折,腹中空。通長18.4厘米,口徑 5.9-6.7厘米,口緣厚0.2厘米,重372.7克。角杯紋飾是一條夔龍盤繞杯身,由杯口的陰刻線(亦稱游絲刻),向杯底逐漸過渡為淺浮雕,高浮雕,圓雕和透雕,且在空隙處以單線勾連雷紋補白。出土時有殘留的包裹用紅紗,加之出土於墓主棺頭箱可見墓主人生前珍愛此杯,但未發現底座,而此杯並不能立放桌面,對此杯用途有兩種看法,一是認為這是罰酒的酒杯,因為不能立放桌面,因此必須一飲而盡;二是認為這只是一件把玩的器物,並非實用酒具。是一件罕有而集所有玉器雕琢技藝於一身的玉器,因其珍貴已入選:國家文物局禁止出境展出64件/套文物名錄(2002年公佈的第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