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恭喜 @卓映宇、@雪月野楓,兩位獲獎,請私訊收件人姓名、地址及手機,由出版社為你們寄書。
🤤【抽書活動】--《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柿子文化
。
上一本書《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作者談的是,他如何面對受創傷的兒童、青少年,他們受了什麼心理創傷,身為助人者又該怎麼與之相處,除了個別治療,友善環境及背後的家庭功能都很重要。他發現,這些心理創傷都源自早期的虐待(暴力或性侵)或被疏忽照顧(不回應情緒,類似遺棄),才衍生了發展後期的扭曲行為。
本書《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談的則是「倖存至今的大人」。先問自己,是否曾因一件無關緊要的小過失,卻突然進入災難化的被遺棄感,陷入後無法自拔?而你還一頭霧水…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有五大常見的創傷症狀:
「情緒重現」:突發的、被痛苦的情緒影響,但不像PTSD有視覺重現現象,意思是只有痛苦,卻沒有畫面…。情緒主要是恐懼、焦慮、絕望、恐慌、羞愧、無助。「毒性羞恥」:覺得自己很爛、無價值、自我厭惡。有被拋棄感,自我批判認為不值得被幫助。其他三項為:「自我拋棄」、「惡性的內在批判」、「社交焦慮」
。
CPTSD是學習而來的反應,來自過去重要發展任務的失敗。各種成因交互構成,也影響了未來成人各種做自己的阻礙。
早期經驗被虐待或遺棄時,生理系統感覺到危險,孩子本能反應求生,共有四種型態:戰、逃、僵(類似解離)、討好對方,以求度過當時的威脅。但由於長期被威脅,於是本能反應成為「制約」,只要有相關的誘發物,情緒就會重現當時的恐懼,身心並自動反應(大腦當機中)出現連鎖反應,也就是我們常說「被杏仁核綁架」的意思。
正是這些不定時的地雷埋藏著,才會讓我們「感覺發展停滯」,人生混亂,常自我批評,關係經營困難。情緒上最明顯的是,會強迫性地逃避不被接受的負面情緒,或者乾脆壓抑情緒。
要療癒CPTSD,要從認知面、情緒面、靈性面及生理面四處著手。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將之視為「一種依附關係的問題」,類似重新養育內在小孩一樣,稱為「治療性關係療癒」,在夠好的關係依附裡,重新被撫育,從大量的傾聽、滿足最初自戀性的要求、練習發表各種情緒感受、從助人者身上學習軟弱、修復衝突,到最後雙方逐漸像成人般平等地對話。
助人者要同時提供母育與父育(愛與保護)原則的平衡,讓案主的內在小孩繼續成長,並在關係中復原與成長。
。
CH8管理情緒重現
十三個具體步驟(如圖)。主要教導應對情緒重現時的自我接納與處理。例如要預前辨識自己正在被誘發:「找到無助、脆弱、自我批評或批判他人等現象」、「原因和反應不成比例」、「突然高漲的渴望」…有了前兆,就能預先為那個連鎖動作有所準備。
。
CH13以關係性的取向來療癒遺棄
與心理師的依附關係提供了「修復性的關係經驗」或「矯正性情緒經驗」:有人能提供反饋、認同和指導,有人夠安全讓他尋求安慰和幫助,想哭時有人找,需要保護、受傷或被背叛時有人能提供憐憫,有成就時有人可以替其驕傲,有人讓他練習親密關係怎麼建立…。
要特別留意的是,CPTSD會有信任感突然消失的狀況(試探),被情緒重現而關掉感受,心理師必須一再地安撫疑慮並修復信任。太多案主在療程中失望而離開,多是心理師被這現象而生氣案主為什麼不信任他們,結果開啟惡性循環,誤解加深而結案。
。
本書比較像是理論概念書,作者是過來人,會穿插自己的故事作說明。
我覺得本書所提的創傷概念很重要,可以讓我們明白情緒重現是其來有自的,因此不必自卑、自我批評,只是解鈴仍須繫鈴人,過去的關係、情感受傷,如果要治療,當然也是靠關係與情感重來一遍並成功發展,面對這類案主,助人者/心理師自己就必須涉水、以身示範,真心換感情,攜手共進。如果讀者非助人者,本書也有自我照顧的作法,也有如何與朋友培養類似的信任關係並請求協助,蠻實用的。
。
。
有興趣者可以參閱連結購買。目前79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可以進去看更多簡介及目錄
。
♨贈書方式的三條件:
1️⃣『為心理師粉專粉絲』。不是的趕快去按讚👍️,這可能要調一下,設定公開,否則我看不到你按讚,抽中了也會喪失資格。
2️⃣『在此篇貼文下方按讚👍 + 轉分享(一定要設公開,看不到分享也失格喔)』
3️⃣留言:「關係性療癒:是同理心、真誠地展現脆弱、對話性,以及合作的關係修復。」
🤤🤤
。
活動日期:110/6/18(五)18:00~6/21(一)12:00截止喔,6/21(一)中午後公布 2 位幸運粉絲🙋♀️
⚠️中獎名單於貼文標題上公告
⚠️得獎者請私訊寄送地址,轉出版社為你寄出。
混亂型依附心理社交發展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合作的關係修復」是透過成功的衝突解決,使關係恢復並變得更親密的過程。而每個有意義的關係,存在性地都會出現不協調和不滿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學習,當歧見暫時打斷了安全連結的感覺時,要如何重建親密感。
我相信,如果大部分的人願意想想,都會發現自己最好的朋友,是那些他們有過衝突然後和好的人。當一段友誼挺過了傷人的不協調,那通常代表這段友誼已經過了表面客套的階段。
取自《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
各位朋友,晚安:
在親密關係中,互相吸引進入關係、經營關係、從挫折中修復,是一段關係能夠深刻的重要歷程。也就是,健康的關係不是不會吵架,而是雙方都能看到吵架後面的善意,願意在這個基礎上重新連結。
我認識有人,會經營關係,但不會修復。所以每次衝突之後,一定要對方先低頭,他才甘願「給對方機會」。這有個風險:萬一,哪一次對方心累了,不想低頭了呢?是不是就任由關係走向破滅?
關於「療癒」,我是好好走完了,但就不同朋友的回饋來說,內容是深了點。自我療癒,似乎也並不容易,需要專業人員帶領。
這一篇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感謝各位朋友的耐心。畢竟,這也是長期的工作,沒有人提,生活也有其他有趣的議題,我們終究容易忘記。
我時不時會回到這個主題的,但其他層次的知識我也會談,接下來要談我們上次直播所談到的:如何面對焦慮!
心理世界很豐富,不同層次有時看起來會相互矛盾,但只要實踐,便能感受點滴在心頭。一般社交互動的時候,為了表達善意,祝對方百年好合,這也自然。只是說,我們也能明白,知道彼此不適合,鼓勵人為自己活,也不用勉強隱忍,不用每天活在情緒風暴中,這也是一種愛。
層次不同,互動的方式就不同。童年創傷要痊癒不容易,但我們依然可以轉頭追求精采的生活。
祝願您,各位朋友們,懂得修復關係,不知道怎麼修復,也沒關係!
************************************
合作的關係修復
【文/ 彼得‧沃克】
「合作的關係修復」是透過成功的衝突解決,使關係恢復並變得更親密的過程。而每個有意義的關係,存在性地都會出現不協調和不滿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學習,當歧見暫時打斷了安全連結的感覺時,要如何重建親密感。
我相信,如果大部分的人願意想想,都會發現自己最好的朋友,是那些他們有過衝突然後和好的人。當一段友誼挺過了傷人的不協調,那通常代表這段友誼已經過了表面客套的階段。
修復友好,可能是治療師所能示範最具蛻變性、最能建立親密感的過程。我認為,關係不協調或衝突通常是雙方共同造成的,而且用這種觀點來引導修復友好的過程。因此,通常需要透過平等相互尊重的對話歷程,來修復友好。
例外的情況是,欺負人的自戀狂找代罪羔羊和製造混亂,在這種狀況下,自戀狂是完全有錯的一方。關係依賴的案主向欺負人的父母道歉,好像是他們使父母虐待他們一樣,我常對此感到難過。
在較正常的不協調中,我通常會藉由兩個接近的方法,來開啟修復過程。首先,我會指出這個不協調(如「我想我可能誤會了你」)。接著,我會說明自己怎麼破壞了彼此的連結,來示範展現脆弱。
簡短版的例子像是這樣:「我想我可能有點說教……或陳腐……或怠慢……或沒耐性⋯⋯被我自己的移情給誘發了。」擔負起自己在衝突中的責任,證實了在關係中失望的常態,也證實了友善化解的藝術。
承擔自己在誤會中的責任,也有助於瓦解案主外在找碴鬼的信念——關係必須是完美的。同時,也示範了化解衝突的建設性方式,並且一段時間後,會使大部分的案主有興趣探索自己在衝突中的責任,這會變成他們可以用在其他關係中的無價技巧。
可預期的,戰類型人是4F當中最不可能合作、並承擔在關係不協調中的責任。極端的戰類型,像是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疾患的人,長期以來被視為是傳統心理分析中無法被治療的人。
至於比較沒那麼極端的類型,我有時候能夠成功地對他們進行心理教育,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如何習得控制的防衛機制。然後,我會試著幫助他們看清,自己這麼愛控制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一連串代價中的第一名,是親密感飢荒(intimacy-starvation)。
戰類型人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都渴望著人類的溫暖,但他們卻無法從所控制的人身上得到。這是戰類型人的受害者太怕他們,而無法足夠放鬆地產生真誠溫暖的緣故。
最後,我相信案主過早取消療程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覺得無法有足夠的安全去提起或談論逐漸累積的不滿。有希望茁壯成長的一切關係,都是因個人或雙方沒有能力可安全地化解歧異和衝突,而凋謝死亡,這是多麼令人難過啊!
***
掙得的安全依附
案主藉由學習,能夠談論起自己待在人際接觸時的情緒痛苦,而能在心理治療中獲得最大的收穫。這些都漸漸地向他們展現了,無論當下有什麼感受或體驗,他們都是可以被接納的和值得的。
隨著倖存者更深地了解情緒重現是對不正常童年的正常反應,他們的羞恥便開始消散,而這會平息他們因為被視為有缺陷而產生的恐懼。然後,他們情緒重現時的隔離習慣,或把別人推開的習慣就會消失。
掙得的安全依附是最近才被承認的一個健康依附種類,很多依附治療師相信,有效的治療能幫助倖存者「掙得」至少一個真正親密的關係。掙得的安全依附,是這本書從頭到尾所談的,夠好、且具有豐富親密感的依附。
我相信這裡所描繪出的原則,是達到掙得的安全依附的關鍵。在這個情況下,好的心理治療會是一種示範親密的關係,它會使我們有意願並實際採取製造親密感的行為。
你與治療師的連結會變成一種「過渡性的掙得安全依附」,然後,這會使你在治療關係之外獲得掙得的安全依附。我一再地看到我最成功的案主們獲得這樣的結果,同時我很感恩地報告,我自己最後的心理治療經驗,也使我得到了這樣的獎品。
***
從找碴鬼手中拯救倖存者
「拯救」這個詞,還有它代表的意義,在許多心理治療圈和十二步驟運動(例如,戒酒團體、關係依賴團體、酒癮者子女團體)中,已經變成了一種禁忌。
「拯救」這個字眼,常常以全有全無的方式被使用,以至於任何一種主動幫助他人的行為都被視為病態。然而,我相信幫助倖存者脫離情緒重現的深淵,是一種必要的拯救。
實踐健康拯救的一個關鍵之處,就是直搗找碴鬼的地盤。我相信,有一個未滿足的童年需求,就是拯救;而我從找碴鬼(也就是他們父母的代表者)手中「救」出我的案主時,即滿足了這個需求。這是一個從沒有人滿足過的需求,更沒有人從創傷性的父母手中拯救那孩子;這是另一個父母、親戚、鄰居或老師的糟糕忽略,他們忽視了孩子因受虐而枯萎的訊號。
數十年的創傷工作,使我的心無法允許我看到他人的內在找碴鬼發動攻擊時還保持沉默。對我而言,沉默就等於默默同意。所以,當倖存者用父母內化的聲音虐待自己時,我再也無法安靜地坐著而不介入。
因為我自己第一次長期的心理分析療法失敗,所以我更有動力去挑戰案主有毒的找碴鬼。我的「白屏幕」治療師,讓我沒完沒了地掙扎於用自我仇恨和自我掙扎攻擊自己,她沒有一次點出,我可以、也應該挑戰這個反自我的行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創傷專家哈維‧佩斯金(Harvey Peskin)會說,這是小孩創傷的失敗見證。
我現在要大聲地挑戰找碴鬼的謊言和誹謗,並且試著拉倖存者一把,幫助他們離開找碴鬼將他們堆落的恐懼和羞恥深淵。
我花了一些時間,才突破早期訓練所灌輸給我關於拯救的不健康罪惡感。現在,諷刺的是,當我覺得有罪惡感時,有時候是因為我退步了,讓內在找碴鬼趁機虐待我的朋友或案主。這種罪惡感實際上是健康的情緒智力,它來自我的同理心—也就是正確的行動是要挑戰找碴鬼。在這種時候,如果我不去注意案主如何把自己吊在父母的炸藥上,我覺得身為一個人和專業人士,是怠忽職守的。
幸好,我再也不能忽略它,就像案主成長時,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忽略他那樣,被動地與內化的挑剔父母共謀。當一個小孩受到破壞性的批評攻擊時,如果大人不抗議,這大人就是找碴鬼的沉默共犯,以致這孩子被迫認為輕蔑是正常且可接受的,而目擊的大人拋棄了自己的責任—保護這個孩子不受父母的持續虐待。
當我指出案主的父母製造創傷的行為是可鄙的,就等於開始了案主對自我保護發展停滯需求的覺醒。我向他們示範了,他們過去應當受到保護,還有他們現在可以抗拒,在心理層面模仿從前的虐待。
這鼓勵了我大多數的案主停止認同侵略者,也使案主不那麼內化攻擊性的父母,也就是找碴鬼的核心。
我自己的情況是,以前祖母和我的家庭住在一起,而且我覺得受她所愛,但是她沒有幫助我看清:父母刻薄的暴怒是錯的,而非我的錯。後來想想,這使我相信,她的忽略讓我深深覺得自己值得受他們的虐待,而這打下了我把他們的輕蔑化為自我厭惡的基礎。我的確這麼做了,為時長達將近二十年。
我也注意到,如果倖存者童年時有人幫助他們看清,受創並非自己的錯,這些倖存者會非常不一樣;如果有一位大人能充分地責怪那些錯待,倖存者大多不會發展出那麼兇殘、自我毀滅的找碴鬼。通常這位大人是另一位父母、已覺醒的兄姊、親戚、老師或仁慈的鄰居。
.
以上文字取自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混亂型依附心理社交發展 在 哇賽心理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依附理論,最早由John Bowlby提出,核心觀點在探討嬰幼兒對主要照顧者的情感依賴模式,如何影響適應能力,與成長後的社交型態,相關領域的實驗,除了Harlow知名的恆河猴實驗,我們常常聽到的四種依附型態,是由Mary Ainsworth等人的陌生情境實驗觀察到的。
-
研究人員從嬰兒與母親短暫分開以及重聚的反應當中,把依附型態區分為四個像度:
1. 安全型依附:母親在身邊時,可以放心地探索環境,當她離開身邊時,也許會感到苦惱不安,但與她重聚時,則顯得滿心喜悅。
2. 反抗型依附:母親在身邊時,就已經有些焦慮了,對於分別感到非常失落,但等到母親回來想抱抱他們,又會憤怒抗拒。
3. 逃避型依附:無論母親在不在,都沒什麼反應,甚至母親再度回來時,也不怎麼迎接,好像不管誰過來陪伴他們,都是一樣的。
4. 混亂型依附:人際互動型態是不穩定的,可能是各種依附型態的組合,失功能家庭比較容易培育出這樣的小孩。
-
不過好消息是,依附關係雖然有重大影響,但是這並非唯一決定命運的指標! 如果發現自己不是安全依附的類型,也不用太過緊張,透過重新認識自己、承認舊傷的存在以及「重建」心靈避風港,在情緒起伏最大的時候,能有個依靠,或是轉移注意力的目標,人際互動的品質是可以慢慢好轉的,我們也能藉此重獲成長的力量,體會更多生命中有趣的事物~
-
心理師在這裡有更詳盡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依附關係對自己的影響喔~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8842
混亂型依附心理社交發展 在 【與人相處】幼兒缺乏安全感影響到長大與人相處認識4種依附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幼年時期與父母的相處模式,會 發展 出4種類型的 依附 關係。 ... 臨床 心理 學家鄧詩琪博士... ... 幼兒時期就學兩文三語會否令小朋友感 混亂 ? ... <看更多>
混亂型依附心理社交發展 在 安全依附關係的重要性- 心理學科普交流網|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4 ) 混亂型依附:沒有一定的模式,但對照顧的情感依然是掙扎、不舒服的. 雖然每個孩子有不同的氣質,但在針對後天影響的研究上,這些結果確實也發現這些嬰兒的依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