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霞海城隍廟支持划船運動
#連續七年龍舟再現大稻埕
#首次結合迪化二0七博物館共創大稻埕在地龍舟隊
2020年是台北霞海城隍爺渡台200週年,城隍爺見證了淡水河航運的興起衰落、賽龍舟習俗的變遷;大稻埕曾是台北重要的港口貿易往來點,茶葉出口、外國貨進口...等,在1930年北台灣知名膠彩畫家蔡雪溪的《扒龍船》作品中,可見穿著和服、西服、漢服的群眾在淡水河岸觀看賽龍舟的盛況,如今已不復見,自2014年開始,台北霞海城隍廟與臺北市體育局一起讓龍舟回到淡水河,連續七年在端午前夕讓大家重溫此景,城隍爺也一同坐上龍舟巡境趕煞,希望引起大家對淡水河的關注,讓河道環境變好、水運發達。
台北霞海城隍廟館管理人陳文文表示:「淡水河是大稻埕的母親,大稻埕的繁榮昌盛,都要感謝淡水河,能夠讓龍舟賽在淡水河舉行,實在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七年來台北霞海城隍廟支持龍舟運動,更經由體育局及陳雨霖老師的牽線,與HOOK SPORTS俱樂部的年輕人組成台北霞海城隍廟龍舟隊,多次參與國際競賽屢獲佳績,更回到泉州參加嘉庚杯海峽兩岸龍舟賽,頗有飲水思源的含意,這群年輕人也提拔後輩及推展划船運動不遺餘力,猶如城隍爺薪火相傳、香火不斷的精神。」
歷經幾個月的嚴峻疫情,迪化二0七博物館同仁帶領志工走向戶外,更在大稻埕信仰中心台北霞海城隍廟的協助下,攜手建立大稻埕在地龍舟隊,並利用假日於社子島碼頭進行訓練。隨著6月8日疫情解封之後,台北市第一場運動賽事,端午龍舟競賽即將展開,台北霞海城隍廟與迪化二0七博物館,於6月21日在台北霞海城隍廟前舉辦【渡台200,香火不斷-除煞祈福巡遊淡水河】為即將到來的端午賽事暖身。
迪化二0七博物館華安綺館長表示:「大稻埕因河而繁榮興盛,現今的生活中河卻離我們十分遙遠,如果沒有參與龍舟訓練,夥伴們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辦法親近淡水河與基隆河。感謝台北霞海城隍廟提供機會,讓迪化二0七博物館可以成立龍舟隊,並安排專業教練協助培訓。龍舟隊的成員年紀最大74歲,最小25歲,在訓練時需要將大家的程度拉齊,非常謝謝陳竑學教練細心教導,我們才有機會參與【除煞祈福巡遊淡水河】活動。」
粉絲頁: 迪化街207博物館
粉絲頁: 台北霞海城隍廟
淡水河航運 在 微笑台灣319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逛茶園兼散散步 #一日遊
在台茶被奉為「黑金」的年代, #三峽 擁有礦物質豐富的岩山與淡水河航運的交通優勢,過去曾是北台灣數一數二的重要茶區。
曾為「茶霸」的台灣農林,走過外銷茶的風光歷史,回歸最純樸的土地上,重新復育老茶園,重啟「#熊空茶園」與「#大寮茶文館」,過程還發現了不少驚喜→
淡水河航運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段影片拍攝於1937年(日治時期)的臺灣。影片前半段在板橋林家花園取景,五位身著旗袍的女子坐在圓桌旁品茗,接著她們穿梭在人工造景的花園裡,小橋、流水、花朵、美人,交織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影片後半段則是紀錄了女子偕友搭乘火車從臺北前往臺中的沿途景色。(影片來源:https://goo.gl/Fc9Yzi)
板橋林本源園邸(俗稱林家花園),是目前臺灣僅存的完整園林建築。
古時候的豪門富商,為了追求居住的生活享受,或是希望利用精緻的園林建築來招待官家或生意往來的巨賈,往往不惜鉅資,興建精緻優美的園林庭園。但是由於天災或戰亂,以及時代的遞移,這些中國式園林庭園現在多已殘破不堪,有的早已消失,僅存於文人筆墨或歷史紀錄之中。
板橋的林本源園邸,從1949年後屢遭破壞而日益傾頹,歷經多位文物專家根據考據,多次整飭修建,現在恢復了昔日的部分舊貌。板橋林本源園邸可以說是先人所遺留下來的珍貴歷史遺產,是一座認識臺灣歷史與傳統建築的寶庫。
清乾隆43年(1778年),林應寅自中國福建漳州龍溪來台至淡水廳新莊(今新北市新莊區),設帳授徒,從事教職。並於乾隆50年(1785年)時返回福建龍溪。
據專家考證,林應寅應是林家最早到臺灣的先祖。次子林平侯於16歲時(乾隆47年,1782年)渡台尋訪父親,並受雇於米商鄭谷之家。
但林平侯極有經商智慧,鄭谷慨然借予資金幫助他創業,當年臺北淡水河航運暢行,稻米運銷為貿易大宗,林平侯以運米為業,又逢林爽文事變,稻米價格高漲,林平侯既為米商,在運米業上獲得了極為豐厚的利潤。
後來,林平侯與竹塹林紹賢共同經辦臺灣鹽務,更累積了不少財富;當時林平侯年已40,於是衣錦還鄉,返回中國捐官,擔任廣西柳州知府共7年。
由於林平侯無意於仕途,便在嘉慶21年(1816年)辭官返台定居,但是當時臺北淡水有嚴重的漳州、泉州人械鬥的事件,為了避禍,林平侯在嘉慶23年(1818年)時,遷居至大嵙崁(今桃園大溪)的三層(今福安里)定居,並興建巨宅、築大嵙崁堡防禦亂民、開墾田地、築灌溉水圳,田租收入大增。
此後,林平侯多次協助官府平定民亂,並籲請朝廷興建淡水城。道光27年(1847年),林家為了收佃租方便,在枋橋(即今板橋)建弼益館,此為林家在板橋地區構屋的開始。
林平侯生有五子,依次為林國棟、林國仁、林國華、林國英、林國芳,分別管理林家的五個家號(商店號):飲記、水記、本記、思記、源記,意為「飲水本思源」,並以「本源」為總家號。林家五子中,以林國華與林國芳兩人最為賢能,承繼家風,勇於開拓本業。
此時漳州、泉州人的械鬥事件仍未平息,為了避禍,兄弟二人在枋橋漳州籍居民的邀請之下,林家於咸豐元年(1851年)於枋橋弼益館旁興建三落大厝,並於咸豐3年(1853年)落成後舉家遷入,咸豐5年(1855年)開始籌建枋橋城以抵禦泉州人騷擾。
不久後,林家開始在大厝後興建園林庭園,並且聘請文人呂西村、謝琯樵等名士擔任西席(即家庭教師),為北臺灣帶來不少文化氣息。
林家第三代的林維源、林維讓承繼了前兩代的開展,在短短三代之內成為臺灣的鉅富,林維源並且在清法戰爭後,大力協助臺灣巡撫劉銘傳進行番界的拓殖、地方實業的推廣與撫墾制度的推行。而今日遊客所暢遊的林本源園邸,也是在這一代的經營下成長至顛峰。
最早林家居住於新莊時,除了開闢林公館之外,也在擺接堡(即今板橋)開墾。約在道光25年(1845年)至27年(1947年)間,林家在板橋興建了弼益館,主要作為點收田租所得的稻穀,弼益館占地約150坪,是一座簡單的四合院。
後為避漳泉械鬥,在咸豐3年(1853年)建成舊大厝(即三落大厝)。此大厝構築方式特殊,面向北方,不設大門而設左右兩門,並有防禦性高的銃眼以供架槍而成今貌。建材有來自中國也有臺灣本地的珍貴高級木材,裝修十分富麗堂皇,是當時臺灣最佳的建築。
光緒4年(1878年)起,林家為擴充家居,開始著手興建新大厝(又稱五落大厝),占地1200餘坪,是當時少有的大型建築,據信是因應當年林家的社會地位所興建的。
當年有能力興建園林庭園的,除了官衙之外,就是社會具有名望與地位的顯貴,為了追求居住的生活享受,或是希望利用精緻的園林建築來招待官家或生意往來的巨賈,往往不惜鉅資,興建精緻優美的園林庭園。臺灣南北各地都有建築優美的園林,其中以臺南吳園、新竹北郭園、板橋林本源園邸、霧峰萊園最為有名,並稱「臺灣四大名園」。
林本源園邸的興建時間,到目前並沒有考據出一個最精確的證據,一般來說,林本源園邸是隨著林家主厝興建而陸續完工的;其興建時間根據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的報告指出,約在光緒初年(1875年),並於光緒14年(1888年)增修,至光緒19年(1893年)全部完工。
林本源園邸的設計者究竟為何人呢?由於中國式傳統建築的工匠鮮少有人以大名流傳後世,但是傳統建築的概念、設計、施工大多由下列四組人士貢獻:1.主人;2.文人墨客;3.風水先生;4.建造工匠,至於修園所花費的金額,自然不在少數。
根據多位專家的考證,林本源園邸的興建費用,至少有30萬兩,有學者更大膽推估為50萬兩。這是相當驚人的一筆金錢。
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戰敗,將臺灣割讓日本,板橋林家為避難,林維源等人遷入內地,從此未再返台,僅令彭壽、祖壽回台管理家產。日治初期,在日本管理下一切如舊,但是日治後期,園邸已開始遭受破壞。
1949年,國共內戰,難民來台人士眾多,不少人選擇林家作為暫棲之地,隨後也有臺籍人士相繼入住;根據紀錄,當時住有一千多人,三百多戶,政府還特別編了一個行政管理區劃為「留侯里」。
在居住者的違章建築行為與任意拆建之下,內部的毀壞更嚴重,因此激起了國內外人士呼籲保存的行動,並開始謀求遷出現住戶與整修維護經費籌措等問題的解決之道。
1971年,東海大學受當時的臺北縣政府之委託,對林宅進行規劃,復因鄰近住戶反對而作罷。
1977年,林本源祭祀公業將林家花園的產權捐給臺北縣政府,並捐出新台幣1100萬元作為整修經費。於是,臺北縣政府便立即辦理留侯里居民的遷出作業,翌年委託台灣大學土木所都計室(台大建築與城鄉所之前身),進行恢復舊觀的測繪及修復計畫工作。
土木所動員內外師生在現場測量,描繪基地位置、面積、形狀、建築構造、佈置、建築細部、尺寸、花園現存物之位置、類別及鄰近基地環境之分析、規劃,完成各種圖樣後,並估計經費作為施工參考。
在修復的方法與原則上,當時在殘蹟保存、略事修補及按原件修復之間,學界與各有關單位,甚至一般社會大眾居有些觀點上的差距,當時認為「殘蹟保存的殘缺美感較易引發思古之幽情與歷史感;而按原件修復,較接近我國傳統匱乏社會對豐富感的文化要求」。
最後經由漢寶德先生、林衡道先生、王國璠先生、洪文雄先生、吳基瑞先生、馬以工女士等人之會議結論,提出幾點基本觀念;考量林家花園當時的現狀,盡量按原件修復,以恢復成為1945年以前的樣貌為原則。
1982年底,花園的修復工程開始,經歷4年終告修復完成。修復經費共計動支新台幣1億5,643萬3,218元,分別由文建會、內政部、交通部觀光局、臺灣省政府及臺北縣政府共同負擔;一座百年園林遂在社會及政府各部門的集體努力之下,獲致今日保存的成果。
時至今日,古蹟保存的觀念及原則已有更進一步的發展,除了建築本體價值之外,特別強調整合性保存的重要,對於歷史的斷代問題更具包容力,而板橋林家花園的保存與修復經驗,在臺灣的古蹟保存運動中,則具有極重要的指標性。
淡水河航運 在 長弘航業- 淡水河上最古老的藍色公路航運品牌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他傳承船長想要帶旅客航駛淡水河的使命,每個周末往返大稻埕和淡水~有時候也會帶著孩子們去完成人生第一次的駕船初體驗。還沒搭乘過的朋友趕快來預約,帶你從水路探索 ... ... <看更多>
淡水河航運 在 台北航運船行淡水河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台北 航運 船行 淡水河. 200 views · 7 years ago ...more. 陳子瑜. 5.75K. Subscribe. 5.75K subscribers. 0. Share. Save. Report. Comments. ... <看更多>
淡水河航運 在 Re: [問題] 國一的地理題目? - 看板Geography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引述《angeldogoh (我也要閃光>////<)》之銘言:
: 台灣的河川100多條,但是只有少數的河川有航運的功能,請問造成這樣的因素是什麼?
: 選項:A.集水區水量少 B.河川水流湍急 C.河川含沙量大 D.河川的出口不佳
: 為什麼答案不是B 而是C
: 搞不懂捏....Orz|||
你確定答案是C嗎?
我覺得答案勉強是B
台灣內河航運,曾經興盛過的也只有淡水河。
台灣河川短小流急,不適合航運(用來發電是還不錯)
★補充說明☆:台灣早期島上陸運不盛,因為受到東西向河流阻隔的原因
因此溝通南北的方法只能靠沿海的海運,
人因而集中沿海地區
此外,漢人來台也是由港口登陸,發展成集中港口的市鎮(例如艋舺)=>發展對外貿易
內河航運又是什麼?
河川本身所能提供船隻航行的能力。水道越寬、水量越多越穩定、水深越深,且河床坡
度越緩,都越利於船隻航行,內河航運的功能越強。
台灣的河川多半坡陡流急,適合泛舟與發電,但不利於航行
而且還有冬夏季的水量洪枯變化量大的問題(尤其是南部)
,到冬天河川水位幾乎為零,沒辦法行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10.156.4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