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獎贈書活動】《#跨能致勝》x2本
📚這是一本我2020年至今最喜歡的書,它有故事、有理論、有溫度,用廣闊的視角和獨到的觀點,帶人們領略「在這個越來越需要超級專業化的世界中,如何獲取和培養跨界能力、體驗多樣化、探索跨學科的領域?」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range-book/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我對《跨能致勝》這本書產生興趣,是因為艾爾文在這本書還沒翻譯成中文的時候,就在這支YouTube影片裡向大家推薦。當時我馬上去Audible有聲書找了英文版來聽,當下就已經很喜歡這本書。最近采實文化推出了它的中文版,讓我更毫不猶豫地收藏下來。
我之所以這麼喜歡這本書,是因為作者用許多精彩的案例故事,破解人們對「傳統成功方式」的迷思,強調另一種發展路線「跨領域、廣泛接觸、水平思考」,是這個時代裡更有競爭優勢的方法。這種能顛覆舊觀點,又帶來思考衝擊的書,最讓我為之著迷。
【這本書在說什麼?】
在讀這本書之前,如果你知道作者的背景和經歷,你可能會對書中的故事更有感覺。這本書的作者是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他曾在知名雜誌《運動畫刊》擔任資深作家,曾經研究無數頂尖的運動員,試著理解為什麼有些運動員就是生來比別人優秀。
他在前一本書《運動基因:非凡競技能力背後的科學》,探討「基因」如何影響這些運動員的能力、動機、和持久力。他歸納成三個因素:「適合運動類型的體態」、「高耐受度和持久力的心理與生理條件」、「生活在特殊地理環境的優勢」。
最讓人玩味的是,在他研究這些「先天」基因帶來的影響的同時,也逐漸發現了原來還存在其他「後天」的因素,對人們的發展和成就,同樣會帶來決定性的影響。除了原本的運動領域之外,他延伸探討了音樂、文學、商業、科技等領域,歸納出一個嶄新的思維。
這就是他的新書《跨能致勝》要傳達的觀念:比起傳統認知的「盡早鎖定單一興趣、刻意練習、鑽研專業深度」,退一步來看,「廣泛經驗、多元涉獵、觸類旁通」也是另一種後天成功的關鍵要素。
【刻意練習不是「唯一」的成功之道】
作者從兩個體壇的故事,替這本書揭開序幕。
第一個男孩在七月大的時候,父親就給他一支推桿,十月大的時候就開始模仿高爾夫球揮桿姿勢。三歲時學會了沙坑救球的方法,八歲首次贏過父親。他長大後成為了高爾夫球界的傳奇,是「盡早開始刻意練習」的標準典範。
第二個男孩則大不相同。他在兒時跟父親打壁球,還學了滑雪,拳擊、游泳和滑板。他漸漸地愛上球類運動,籃球、手球、網球和桌球,只要有球都行。他最後在足球和網球之間選擇了網球,在十四歲時進入瑞士國家網球中心接受訓練。他成了網球界的傳奇,也是「跨能致勝」的典範。
第一個男孩的故事,符合我們認識的常理,盡早開始栽培孩子,讓他贏在起跑點,透過高強度的刻意練習,成為領先眾人的專業好手。第二個故事則不太容易歸納,看似走了許多曲折的彎路,在各方面都涉獵過後,才在較晚的時候選擇自己的天命。
作者認為:某些專業領域的確需要第一個男孩這樣及早起步、專心致志的人,但是我們也需要更多向第二個男孩一樣,廣泛涉略、經驗多元、觀點多樣的跨領域人才。
不知道你猜到了沒有?第一個男孩名叫老虎.伍茲。第二個男孩名叫羅傑.費德勒。
【1.創造力和三分鐘熱度的關係】
這本書的主題和內容乍看之下,是在和《刻意練習》跟《恆毅力》唱反調,但其實並不是這樣。作者給我們一個更宏觀的視野,人生應該是多元且豐富的,他鼓勵我們「先接觸各種方法,之後再鎖定目標,系統性學習,大量投入練習」。最具有創造力的跨能人才,往往是先廣泛、再深入。
人生的前期階段,尤其是學齡前到上學後,這段時間應該開放孩子探索,鼓勵多方嘗試,從廣泛的學習中尋找自己真正的興趣。尤其現在數位科技當道的年代,所有的資訊流通非常快,讓這種學習的方法有了飛躍式的成長。
以前強調一個人要在某個領域非常專精,那是因為資訊和知識或許流通度不夠高,跨出了自己領域之外,要吸收到優質跟精煉過的知識,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知識唾手可得,諸如紙本和電子書、線上課程、優質媒體,資訊越來越流通。
我很喜歡的《心流》這本書的作者米哈里曾經說過:「最具創造力的人,能看到各領域之間被其他人所忽視的連結。」因此,掌握到箇中學習訣竅的人,就能像海綿一樣快速吸取各種知識,刺激腦內思考,建構出跨領域的思維。
如果你的興趣很廣泛,就利用這種三分鐘熱度的動力「多推自己一把」。對學日文有興趣?與其隨便學學,不如設定目標考過N5初級檢定。不要只停留在蜻蜓點水式的涉略,這不足以讓你體會各項興趣是否適合自己,也無法培養出足夠的洞見。行動才是關鍵,創造力是透過行動而催發。
人是透過實際行動發覺可行性,例如不斷嘗試新鮮事物、建立嶄新網絡、尋覓全新典範。
【2.別擔心晚起步,該擔心的是停滯不前】
如果你在求學階段或職場環境中,總是感覺到一股「落後別人的焦慮」,你可以讀這本書瞭解如何化解這股焦躁。作者提到一句《大器可以晚成》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你要跟昨天的自己比,而不是比你年輕的那些、跟你人生軌跡完全不同的人比。」
作者舉網球傳奇費德勒和印象派畫家梵谷的故事為例,說明起步晚並非劣勢,反而造就他們最後的成功。他們從經驗中,變得更懂這一條路是否符合自己。你該關注的是「當下」的自己,是否在選擇的路上盡了全力?關鍵不是避免落後,而是避免自己停滯不前。
此外,作者引用《黑馬思維》書中的看法,探討跨能人才善於「關注短期計畫,放棄長期計畫」的討論,也讓我有所衝擊。在我讀過的經典商管書《與成功有約》裡面,我始終無法忘懷「以終為始」這個以終點計畫為起跑點的概念。
然而,作者卻鼓勵我們放棄長期計畫?我仔細思考這兩種觀點的矛盾之後,有了不同的體悟。的確,在這個越趨快速的年代,現在連十年後的工作和生活型態都難以想像,我們更無法準確預測、也無法完美規劃自己的人生終點。
因此,我認為這裡的「終」,指的是一種「價值觀」的終點,例如誠信、正直、助人,這種不會隨時間而改變的特質。關於短期計畫,則是在依循自己價值觀的前提下,努力把握當下「最好」的機會做出最大的努力。別擔心晚起步,待擔心的是走在偏離終點的路。
你該比較的是今日與昨日的自己,而非那些與你截然不同的年輕人。
【3.這個世界不缺專才,更有價值的是…】
你從書中會讀到許多跨領域、多元涉略的好處,但是具體而言,套用到我們自己身上的「好處」是什麼?在我自己反芻這本書的過程中,想起一個作者沒有特別著墨,我卻認為非常值得一提的關鍵字:「稀缺性」。跨領域的具體好處,就是提高自己的稀缺性。
舉個例子:一個化學老師除了鑽研自己的專業之外,如果還具備高超的演說技巧,就成了化學名嘴。若具備寫作技巧,就成了化學名嘴兼作家。如果還具備一些網路數位技能,就成了網紅型化學名嘴作家。隨著不同領域的拓展,他會成為非常稀少的人才。
也就是說,當你在某一個領域超越50%的人並沒什麼了不起,但是當你在兩個領域都超越了50%的人,你就成了綜合這兩個領域前25%的人。以此類推,當你在五個領域都超越一半人的成就,你就能成為前1.6%的領頭羊(50%^5=1.6%)。
對一般人而言,最困難的地方是「動手開始」和「堅持達到初步成果」。但當你瞭解到在不同領域「勝過一半的人」與「稀缺性」帶來的具體優勢時,這股克服挑戰的動力就會越顯強大。只要投入適當的心力,再踏出舒適圈一些,要勝過50%的人並非難事。
因此,若你很掙扎於成為前1%的專家,不如換個角度想想,運用跨領域的思維方式,去達成另一種類型的前1%。「跨能」帶來的是無比強大的「乘法效應」,具體表現就是你在這個社會上的「稀缺性」,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獨特的「價值」。
重點是明白「放棄」到底屬是於失敗的半途而廢,還是成功的另闢蹊徑。
【後記:跨能致勝的最佳武器——閱讀】
在整本書中,作者討論了許多跨能人才的精彩經歷,那麼,回到我們本身,又該如何改變自己呢?你或許會想,我明天就換工作好了?我明天就開始學別的東西好了?這當然是一種方式,但我認為廣泛地「閱讀」,是很常被忽略的重點之一。
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以多元思維模型聞名的查理.蒙格,曾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書中說過,當你開始學習三個以上跨學科的領域,就能進一步刺激思緒、建構多元的思維。蒙格先生學習跨學科領域的方法?就是廣泛地閱讀。
在公共衛生領域富有盛名的卡薩瓦德博士曾說:「每天都要讀一點自己專業領域之外的書。而大多入數人會說:『我沒有時間讀那些書。』我說:『不,你有時間,而且這件事重要多了。』你的世界會變得更遼闊,或許在某個時機點,你就能將這些看似不相關的事情連結起來。」
閱讀可以讓你短時間吸收別人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歷練精華,培養不同角度的視野。我們沒辦法活過一百遍,但你可以讀過一百本書。如同作者所說:「最成功的策略是能把乍看不同的各種情況連結起來,看見深層結構的相似之處。」
閱讀,是你最好的跨能起點。
【抽獎辦法】感謝 采實文化
1、抽出「2本」《跨能致勝》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是認為通才和專才,何者具有優勢?為什麼?例如:「我認為通才具有優勢,因為懂得整合不同領域的資源」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8/11(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8/13(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涉獵 不同領域 英文 在 艾咪王【東京§生活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J-POP推薦§來聽聽日本的怪獸新人Vaundy】
・
最近偶然在spotify聽到
旋律一下就深深抓住想要繼續聆聽的心
趕緊抓起手機看一下到底是何方神聖
・
現年才19歲在日本的美術大學念書的Vaundy在今年5月推出的第一張作品『strobo』
初試啼聲就立刻抓住眾人耳光
豐富的藝術性、音樂性和成熟的編曲配置
不僅自己作詞、編曲都是 連專輯製作都有涉獵
Vaundy的才能展現不只在音樂創作上
也積極和不同領域創作者一同藝術創作、參與影像製作
可以說是一位非常年輕且多才多藝的藝術創作者
・
去年年底推出的第一首歌「東京フラッシュ」已在youtube達成超過900萬回點閱率
今年也有多部戲劇啟用他的創作
包含今年推出的『新版東京愛情故事』的主題曲「灯火」
安達祐實主演的『捨ててよ、安達さん』的opening歌曲「Bye by me」
被喻為日本近期最受矚目的怪物新人
(好啦 我承認怪物新人是我取的 因為覺得他實在太厲害了)
・
推薦歌曲:
★東京フラッシュ →讓大家注意到Vaundy的第一首歌曲
★不可幸力 →Vaundy自己在這張專輯內最喜歡的作品
★Bye by me→艾咪最喜歡的一首歌XD
希望肺炎趕快結束可以解禁去看看他的現場表演阿!
・
補充:日本人在說英文名稱的演員或歌手時大多會以片假名來發音
所以懂得發片假名的音是很重要的
當然台灣人喜歡直接唸英文名稱會讓一般的日本人另眼相待
但是像 李奧納多 不會唸英文Leonardo DiCaprio
只會念「李奧納多皮卡丘」的話
日本人是無法理解的(日本人只知道レオナルド)
念のため保險起見我們還是學一下Vaundy日文念法是バウンディ
・
👉Vaundy推特:
https://twitter.com/vaundy_engawa
👉相關日文報導
https://meetia.net/music/vaundy_matome_hd/
(內有youtube鏈接)
https://music.fanplus.co.jp/special/20200515323885835
(Vaundy小專訪)
#艾咪王東京生活日誌 #JPOP推薦 #日本流行音樂 #Vaundy
涉獵 不同領域 英文 在 酒類專家 王 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酒類專家王鵬接受專訪-1/5】
《English Career》第57期(2016年9月)主題為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酒類專家王鵬接受該刊專訪,發表自己的見解與心得。五道訪題內容,將逐日於「酒類專家王鵬」的臉書專頁刊出,您也可以在該刊物或「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http://www.geat.org.tw)收藏或閱讀相關內容。
【受訪人物簡介】酒類文化工作者王鵬通曉中、英、法、俄、德等語言,於學生時代便利用自己的外語專長自學品酒,對多種西洋酒類飲料皆有鑽研,是國內少數橫跨葡萄酒、啤酒與烈酒領域的酒類專家,現專職酒類文化教育工作,在即席口譯方面亦有十餘年經驗。王鵬的外語專長與酒類專業相得益彰,主要於酒類相關活動中擔任講師、接待、翻譯或主持等工作,亦經常受邀擔任國際酒類競賽評審。王鵬擅長探討品飲、審美與文化議題,經過多年經營,獲有法國、美國、德國等相關文憑與認證,也曾前往蘇格蘭蒸餾廠實習。
【訪題1】據悉您當初是因為主修俄語而接觸伏特加,從而進入品酒行業,可否談談您學習品酒的心路歷程?在成為專業酒類工作者之前,是否曾面對一些挑戰或抉擇?最後促使您決定專職酒類文化教育工作的動機是什麼?
【我的酒類職業生涯起點】
我大學時代由於主修俄語而接觸伏特加,但是真正埋下進入酒類專業的種子,卻是因為學習法語。當年大學聯考放榜之前,我已經在法國在台協會附設的語言中心進修法語。由於自幼即對學習外語特別感興趣,也很有自修心得,因此在短短半年之間,很快掌握了法語,並開始接觸法國文化。我當初恰好選擇了葡萄酒,因此與酒類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是1997年,在台灣學習法語的人雖然不少,但是法語也稱不上熱門,而我在學校主修俄語更是冷門,我當時培養的興趣嗜好,也都相對冷門——包括自行車、擊劍與酒類品飲。冷門領域的資源相對缺乏,然而,冷門的優勢在於競爭少,發展空間大,而且在探索的過程中,沒有包袱,可以有更深刻的啓發。
職涯規劃或許可以比擬為站在十字路口作抉擇,但是我更像是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替自己量身訂製。我在政大待了十年,斯拉夫語文學系碩士畢業,後來卻成為一位酒類文化教育工作者。但這並不意謂學非所用,甚至可以大膽地說,正是由於學生時代的涉獵,已經跨越體制規劃的範圍,所以才有辦法整合不同領域的專長,成為一位難以取代的專家。
在我長達十年的政治大學生涯當中,除了本科的俄語學士與碩士之外,我念過國際關係、多種外語,以及中央大學法語碩士班。我在外語方面的嗜好、專長與能力,幫助我在文藝批評與社會科學方面的學習與探索,也幫助我精進酒類專業與拓展世界觀;我也利用外語閱讀一流的科普著作,滿足我的酒類專業工作所需。
我當初不自覺地整合了自己的興趣與專長,作為摸索探求酒類專業的工具,當時酒類品評相關專業,尚未在台灣成為顯學,人們對「品酒」的概念,停留在「與拼酒不同」,而真正認識酒類知識體系的人太少,酒類技職教育體系也尚未成型,因此發展的空間相對自由有彈性。我反而慶幸是在那樣的大環境下開始接觸酒類。由於喜好閱讀研究,對酒類也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隨著資歷見聞增長,我逐漸走上酒類文化教育的道路。
【我所面對的挑戰與克服的困難】
涉獵與鑽研自己喜歡的事物,沒有所謂困難與挑戰,一切隨心所欲;但是開始把興趣變成職業,必然遭遇挑戰。我剛入行成為葡萄酒講師時,只有24歲。年輕講師的宿命,就是被聽眾與同行質疑。如果身為年輕的博士在大學任教,或許不至於被年輕學子質疑,但是當時的我,面對的是年歲閱歷與社會地位都比我資深的葡萄酒愛好者。我要克服聽眾對年輕講師的成見,解說條理要清晰、論證引據要豐富,還要以後輩的身份,不卑不亢地破除前輩的迷思與誤解,那是多麼大的挑戰!我擁有成為一名優秀講師的資質,再加上總是堅持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聽眾的心理期待反差就會讓造成震撼,他們最後都成了我的活廣告。我曾經遇到參加過我早期籌辦品酒會的一位先生,他告訴我,多年以來到處參加活動的經驗中,他最欣賞我帶領的品飲與講解,對我當年的解說仍有深刻的印象。
我認為要成為一位好的講師,首先要有能力教會自己,也就是自我鍛鍊與學習能力,讓自己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與充實的底藴;其次是無私分享的態度;再其次是傳播知識的技術。如此由內而外,由思想到實踐,變成一個知能紮實、態度健康、心胸與視野寬廣的講師,做到授業解惑、啟迪他人。
在我的職業生涯道路上,曾經面對許多來自外界的挑戰,但是這些挑戰卻逐漸變成助力。在資源相對匱乏的環境下,或者說百家爭鳴的產業界裡,環境愈是艱困,佼佼者就愈有機會出頭。如今回首,若是要我重新經歷一次那些年的艱苦奮鬥,我不願意;但若是要讓我免除多年以來的奮鬥過程,更輕鬆地站上今天的高度,我也不願意。這些年來的經歷,最後讓我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道路。
【我步上酒類文化教育的里程碑】
我喜歡閱讀研究,喜歡與人分享自己的知識,也是一個喜歡站在群眾面前表演的人。在入行成為葡萄酒講師之前,我已經有過相關經驗,而且由於外語能力,我的知識來源與其他人不一樣,講述方式與邏輯條理也讓人耳目一新。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勝任愉快,通常足以讓人選擇長期發展,然而對我而言,值得留戀的不是職位與薪資,而是能否在自己從事的事業裡自我實現。在剛入行不久的幾年之間,遇到不少探問挖角,但是我很幸運,不需要選擇最有利可圖的工作,而可以隨心所欲,選擇自己的合作對象與符合理念的工作。投入《葡萄酒的風味》(Le Goût du vin)這本葡萄酒品評專著的翻譯工作,是我意識到自己肩負使命的里程碑,這項經歷是我從事文化教育工作的轉捩點。
在葡萄酒品飲技術領域,直接閱讀某些法語原始資料,能夠避免二次翻譯衍生的種種困擾。葡萄酒品評的目的是將無形感受訴諸有形文字,而現代葡萄酒品飲學是以法語建構的學問,《葡萄酒的風味》就是這門近代新興學科的代表作品。英文版的專家譯者在序言裡,虛心坦承自己遭遇的主要困難是「許多法語(風味)詞彙沒有準確、唯一的英語對應」,而我當時在台灣業界觀察到的現象是,人們在風味詞彙的使用上,輕則詞不達意,重則以訛傳訛、積非成是。
我能夠一親原典芳澤,深感自己是葡萄酒知識壟斷的既得利益者,而我希望能夠分享這項利益,哪怕一己之力只能作岀微不足道的貢獻。在2006年底至2007年初,我在政治大學的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探討葡萄酒結構語彙的翻譯,其研究素材便取自《葡萄酒的風味》。這篇論文獲得不錯的迴響,激發我繼續研究的動力。同時,我覺得自己應該能夠勝任全書的翻譯,這項自我期許便油然而生。
當時的我,經常以葡萄酒講師身份露面,我渴求獲得更多人認同自己的專業能力。我內心盤算著,希望藉由這項沒有人願意接手的艱難任務,讓自己的名字與大師並列,證明自己的能力,並且正本清源,匡正積非成是的觀念。後來投入翻譯工作之後,我內心卻出現一股強烈的使命感,督促我完成這項任務。
翻譯這部經典的舉措,對於我所屬的「知識壟斷集團」來說,算是放棄自己既得的優勢,我曾經因此遭遇業界其他前輩的指責與嘲弄。然而,我堅信自己的決定與方向是對的。個人的生命只有數十年光景,壟斷知識只能暫時成就個人,但是如果能夠將知識傳遞出去,卻可以造福整個世代,進而改變華語圈的未來。遭受他人嘲弄是不足掛齒的,一項任務的最大阻力,往往源於自己——在已經習於口譯工作之後,我當時更感到筆譯的艱苦磨難。但是捨我其誰的自我期許,這股對華語世界的「使命感」,逐漸成為我的工作動力。我當時將這部作品的譯介看得如此重要,以致於在譯稿尚未完成,手稿尚未繕打完畢之前,我幾度對死亡感到恐懼——若是我突然離開這個世界,這項工作會不會後繼無人呢?
這份筆譯工作像是一面鏡子,我看見自己撐過磨難,這才見識到自己有多麼熱血澎湃。這本書的出版,也引來業界不少關注。這項艱困的任務,不僅讓我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年輕的心靈在經歷幻想當中的死亡恐懼之後,我更加認清,能夠讓我產生如此使命感的事業,絕對值得我付出畢生心血。